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试讲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试讲

发布时间: 2022-12-31 01:05:57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2012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雷景生。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理论、数据库系统是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数据库系统,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共分11章和2个附录。

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数据库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电气工程相关专业研究生数据库课程及电力企业信息化教材。

Ⅱ 《数据库应用》课程讲什么内容

《数据库应用》课程以sql Server为例详细介绍关系数据库系统的体系架构和功能。内容包括:Sql Server基础知识、T-SQL语言、数据库的备份和还原、安全和权限。本课程通过案例为引导,结合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和熟练掌握Sql Server数据库。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在应用层面上对数据库系统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学会用关系数据库系统开发应用系统。

Ⅲ 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是

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有关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的结构与特点、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结构化查询语言(SQL)、数据库设计以及数据保护等,同时讲解一种重要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有关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对数据库查询、更新等相关的知识,初步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并能用数据库系统建立数据库及简单的应用。

Ⅳ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程第八章习题,创建数据库

create database Student
on primary
(name='student2',filename='c:\data\student2.mdf',size=20,maxsize=100,filegrowth=1),
(name='student3',filename='c:\data\student3.mdf',size=20,maxsize=100,filegrowth=1)
log on
(name='studentlog1',filename='c:\data\studentlog1.ldf',size=10,maxsize=50,filegrowth=1),
(name='studentlog2',filename='c:\data\studentlog2.ldf',size=10,maxsize=50,filegrowth=1)

alter database Student add filegroup 分组
alter database Student add file(name='student1',filename='c:\data\student1.ndf',size=20,maxsize=unlimited,filegrowth=10%)
to filegroup 分组

Ⅳ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这种大作业,在这里提问估计没人会给你发,你可以上课设宝这个网站去看看,可以下载一些数据库课程设计,可能有你想要得

Ⅵ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试题

1.B 2.C 3.B 4.C 5.D 6.C 7.C 8.D 9.C 10.A
11.A 12.A 13.A --不太确定 14.B 15.C 16.A 17.B 18.A 19.D 20.C

1.试述事务的概念及事务的四个特性。
答:
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事务具有四个特性: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和持续性(Durability)。这个四个特性也简称为ACID特性。
原子性:事务是数据库的逻辑工作单位,事务中包括的诸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一致性:事务执行的结果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
隔离性: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即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其他并发事务是隔离的,并发执行的各个事务之间不能互相干扰。
持续性:持续性也称永久性(Permanence),指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应该是永久性的。接下来的其他操作或故障不应该对其执行结果有任何影响。

2.为什么事务非正常结束时会影响数据库数据的正确性,请列举一例说明之。
答:
事务执行的结果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如果数据库系统运行中发生故障,有些事务尚未完成就被迫中断,这些未完成事务对数据库所做的修改有一部分已写入物理数据库,这时数据库就处于一种不正确的状态,或者说是不一致的状态。
例如某工厂的库存管理系统中,要把数量为Q的某种零件从仓库1移到仓库2存放。
则可以定义一个事务T,T包括两个操作;Q1=Q1-Q,Q2=Q2+Q。如果T非正常终止时只做了第一个操作,则数据库就处于不一致性状态,库存量无缘无故少了Q。

3.数据库中为什么要有恢复子系统?它的功能是什么?
答:
因为计算机系统中硬件的故障、软件的错误、操作员的失误以及恶意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故障轻则造成运行事务非正常中断,影响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重则破坏数据库,使数据库中全部或部分数据丢失,因此必须要有恢复子系统。
恢复子系统的功能是:把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亦称为一致状态或完整状态)。

4.数据库运行中可能产生的故障有哪几类?哪些故障影响事务的正常执行?哪些故障破坏数据库数据?
答:数据库系统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大致可以分以下几类:
(1)事务内部的故障;
(2)系统故障;
(3)介质故障;
(4)计算机病毒。
事务故障、系统故障和介质故障影响事务的正常执行;介质故障和计算机病毒破坏数据
库数据。

5.据库恢复的基本技术有哪些?
答:
数据转储和登录日志文件是数据库恢复的基本技术。
当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利用转储的数据库后备副本和日志文件就可以将数据库恢复到故障前的某个一致性状态。

6. 数据库转储的意义是什么? 试比较各种数据转储方法。
答:
数据转储是数据库恢复中采用的基本技术。所谓转储即DBA定期地将数据库复制到磁带或另一个磁盘上保存起来的过程。当数据库遭到破坏后可以将后备副本重新装入,将数据库恢复到转储时的状态。
静态转储:在系统中无运行事务时进行的转储操作。静态转储简单,但必须等待正运行的用户事务结束才能进行。同样,新的事务必须等待转储结束才能执行。显然,这会降低数据库的可用性。
动态转储:指转储期间允许对数据库进行存取或修改。动态转储可克服静态转储的缺点,它不用等待正在运行的用户事务结束,也不会影响新事务的运行。但是,转储结束时后援副本上的数据并不能保证正确有效。因为转储期间运行的事务可能修改了某些数据,使得后援副本上的数据不是数据库的一致版本。
为此,必须把转储期间各事务对数据库的修改活动登记下来,建立日志文件(log file)。这样,后援副本加上日志文件就能得到数据库某一时刻的正确状态。
转储还可以分为海量转储和增量转储两种方式。
海量转储是指每次转储全部数据库。增量转储则指每次只转储上一次转储后更新过的数据。从恢复角度看,使用海量转储得到的后备副本进行恢复一般说来更简单些。但如果数据库很大,事务处理又十分频繁,则增量转储方式更实用更有效。

7. 什么是日志文件?为什么要设立日志文件?
答:
(1)日志文件是用来记录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新操作的文件。
(2)设立日志文件的目的是: 进行事务故障恢复;进行系统故障恢复;协助后备副本进行介质故障恢复。

8. 登记日志文件时为什么必须先写日志文件,后写数据库?
答:
把对数据的修改写到数据库中和把表示这个修改的日志记录写到日志文件中是两个不同的操作。有可能在这两个操作之间发生故障,即这两个写操作只完成了一个。
如果先写了数据库修改,而在运行记录中没有登记这个修改,则以后就无法恢复这个修改了。如果先写日志,但没有修改数据库,在恢复时只不过是多执行一次UNDO操作,并不会影响数据库的正确性。所以一定要先写日志文件,即首先把日志记录写到日志文件中,然后写数据库的修改。

9. 针对不同的故障,试给出恢复的策略和方法。(即如何进行事务故障的恢复?系统故障的恢复?介质故障恢复?)
答:
事务故障的恢复:
事务故障的恢复是由DBMS自动完成的,对用户是透明的。
DBMS执行恢复步骤是:
(1)反向扫描文件日志(即从最后向前扫描日志文件),查找该事务的更新操作。
(2)对该事务的更新操作执行逆操作。即将日志记录中“更新前的值”写入数据库。
(3)继续反向扫描日志文件,做同样处理。
(4)如此处理下去,直至读到此事务的开始标记,该事务故障的恢复就完成了。
答:
系统故障的恢复:
系统故障可能会造成数据库处于不一致状态:
一是未完成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新可能已写入数据库;
二是已提交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新可能还留在缓冲区,没来得及写入数据库。
因此恢复操作就是要撤销(UNDO)故障发生时未完成的事务,重做(REDO)已完成的事务。
系统的恢复步骤是:
(1)正向扫描日志文件,找出在故障发生前已经提交的事务队列(REDO队列)和未完成的事务队列(UNDO队列)。
(2)对撤销队列中的各个事务进行UNDO处理。
进行UNDO处理的方法是,反向扫描日志文件,对每个UNDO事务的更新操作执行逆操作,即将日志记录中“更新前的值”(Before Image)写入数据库。
(3)对重做队列中的各个事务进行REDO处理。
进行REDO处理的方法是:正向扫描日志文件,对每个REDO事务重新执行日志文件登记的操作。即将日志记录中“更新后的值”(After Image)写入数据库。
*解析:
在第(1)步中如何找出REDO队列和UNDO队列?请大家思考一下。
下面给出一个算法:
1) 建立两个事务队列:
· UNDO-LIST: 需要执行undo操作的事务集合;
· REDO-LIST: 需要执行redo操作的事务集合;
两个事务队列初始均为空。
2) 从日志文件头开始,正向扫描日志文件
· 如有新开始(遇到Begin Transaction)的事务Ti,把Ti暂时放入UNDO-LIST队列;
· 如有提交的事务(遇到End Transaction)Tj,把Tj从UNDO-LIST队列移到REDO-LIST队列;
直到日志文件结束
答:
介质故障的恢复:
介质故障是最严重的一种故障。
恢复方法是重装数据库,然后重做已完成的事务。具体过程是:
(1)DBA装入最新的数据库后备副本(离故障发生时刻最近的转储副本),使数据库恢复到转储时的一致性状态。
(2)DBA装入转储结束时刻的日志文件副本
(3)DBA启动系统恢复命令,由DBMS完成恢复功能,即重做已完成的事务。

*解析
1)我们假定采用的是静态转储,因此第(1)步装入数据库后备副本便可以了。
2)如果采用的是静动态转储,第(1)步装入数据库后备副本还不够,还需同时装入转储开始时刻的日志文件副本,经过处理后才能得到正确的数据库后备副本。
3)第(2)步重做已完成的事务的算法是:
a. 正向扫描日志文件,找出故障发生前已提交的事务的标识,将其记入重做队列
b. 再一次正向扫描日志文件,对重做队列中的所有事务进行重做处理。即将日志记录中“更新后的值”写入数据库。

10. 具有检查点的恢复技术有什么优点?
答:
利用日志技术进行数据库恢复时,恢复子系统必须搜索日志,确定哪些事务需要REDO,哪些事务需要UNDO。一般来说,需要检查所有日志记录。这样做有两个问题:
一是搜索整个日志将耗费大量的时间。
二是很多需要REDO处理的事务实际上已经将它们的更新操作结果写到数据库中了,恢复子系统又重新执行了这些操作,浪费了大量时间。
检查点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11. 试述使用检查点方法进行恢复的步骤。
答:
① 从重新开始文件中找到最后一个检查点记录在日志文件中的地址,由该地址在日志文件中找到最后一个检查点记录。
② 由该检查点记录得到检查点建立时刻所有正在执行的事务清单ACTIVE-LIST。
这里建立两个事务队列:
· UNDO-LIST: 需要执行undo操作的事务集合;
· REDO-LIST: 需要执行redo操作的事务集合;
把ACTIVE-LIST暂时放入UNDO-LIST队列,REDO队列暂为空。
③ 从检查点开始正向扫描日志文件
· 如有新开始的事务Ti,把Ti暂时放入UNDO-LIST队列;
· 如有提交的事务Tj,把Tj从UNDO-LIST队列移到REDO-LIST队列,直到日志文件结束;
④ 对UNDO-LIST中的每个事务执行UNDO操作, 对REDO-LIST中的每个事务执行REDO操作。

12. 什么是数据库镜像?它有什么用途?
答:
数据库镜像即根据DBA的要求,自动把整个数据库或者其中的部分关键数据复制到另一个磁盘上。每当主数据库更新时,DBMS自动把更新后的数据复制过去,即DBMS自动保证镜像数据与主数据的一致性。
数据库镜像的用途有:
一是用于数据库恢复。当出现介质故障时,可由镜像磁盘继续提供使用,同时DBMS自动利用镜像磁盘数据进行数据库的恢复,不需要关闭系统和重装数据库副本。
二是提高数据库的可用性。在没有出现故障时,当一个用户对某个数据加排它锁进行修改时,其他用户可以读镜像数据库上的数据,而不必等待该用户释放锁。

Ⅶ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程 课后题答案 第三版 何玉洁

发给你了 希望敢的上 望采纳 哈哈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程―SQL Server
习题解答
1.5 习题
1.数据库的发展历史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数据库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
这个时期数据管理的特点是:
数据由计算或处理它的程序自行携带,数据和应用程序一一对应,应用程序依赖于数据的物理组织,因此数据的独立性差,数据不能被长期保存,数据的冗余度大等给数据的维护带来许多问题。
2)文件系统阶段
在此阶段,数据以文件的形式进行组织,并能长期保留在外存储器上,用户能对数据文件进行查询、修改、插入和删除等操作。程序与数据有了一定的独立性,程序和数据分开存储,然而依旧存在数据的冗余度大及数据的不一致性等缺点。
3)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如下:
(1)数据结构化
(2)较高的数据共享性
(3)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4)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2.简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
答: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数据库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是将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能够自动进行查询和修改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为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而配置的软件。它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包括数据库的创建、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等。
凡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其数据的系统都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
3.简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答: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一般说来,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 数据定义和操纵功能
(2) 数据库运行控制功能
(3) 数据库的组织、存储和管理
(4) 建立和维护数据库
(5) 数据通信接口
4.简述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和两级映像。
答:为了保障数据与程序之间的独立性,使用户能以简单的逻辑结构操作数据而无需考虑数据的物理结构,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和程序员的负担,增强系统的可靠性。通常DBMS将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分为三级模式: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
模式也称概念模式或逻辑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

Ⅷ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说明视图与基本表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视图(view)是在基本表之上建立的表,它的结构(即所定义的列)和内容(即所有数据行)都来自基本表,它依据基本表存在而存在。一个视图可以对应一个基本表,也可以对应多个基本表。视图是基本表的抽象和在逻辑意义上建立的新关系
区别:1、视图是已经编译好的sql语句。而表不是
2、视图没有实际的物理记录。而表有。
3、表是内容,视图是窗口
4、表只用物理空间而视图不占用物理空间,视图只是逻辑概念的存在,表可以及时四对它进行修改,但视图只能有创建的语句来修改
5、表是内模式,视图是外模式
6、视图是查看数据表的一种方法,可以查询数据表中某些字段构成的数据,只是一些SQL语句的集合。从安全的角度说,视图可以不给用户接触数据表,从而不知道表结构。
7、表属于全局模式中的表,是实表;视图属于局部模式的表,是虚表。
8、视图的建立和删除只影响视图本身,不影响对应的基本表。

Ⅸ 数据库原理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620127 总学时 46 理论 32 实验/上机 14
学分 2.5 开课单位 信息学院 开课系 电子工程系 修订时间 2006年1月1日

课 程 简 介
教学内容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主要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有关的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关系数据库、数据库设计以及数据保护等,同时讲解一种重要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知识,初步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并能用数据库系统建立数据库及简单的应用。
修读专业:本大纲适合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使用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
教材: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第二版)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由崔巍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关数据库的一门统设必修课。主要任务是介绍数据库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一般知识,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库结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设计、关系运算、关系规范化、关系查询(SQL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介绍至少一种实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构成与使用。目的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具有进行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二、 课程的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代码:A):数据库中的概念、数据库设计与编程方法。数据库的结构与特点,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熟练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2.掌握(代码:B):关系代数语言的使用;关系演算语言的使用;三级一致性的区别及其与可串行化调度的关系;关系数据库以及面向对象数据库的特点与区别;查询表达式优化的方法。
3.了解(代码:C):关系、关系模型、键码、视图、函数依赖等概念
三、 修读专业
本大纲适合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使用
四、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由于数据库理论及应用是各种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为了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数据库技术,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最好已经学习过以下课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当然主要要求学生具有“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其他课程的知识要求是其次的。
对于现行数据库的选择,建议教师最好选择“Microsoft SQL Server”,其它的数据库如:Oracle,IBM DB2相对比较难理解和应用,Access又过于简单。
五、 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Chapter 1 绪论(2)
1.1 什么是数据库(C)
1.2 数据库管理系统(C)
1.3 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员(B)
1.4 数据库系统(B)
1.5 数据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C)
作业:第2题
Chapter 2 数据模型和三层模式数据库(4)
2.1 信息结构与E-R方法(C)
2.2 概念数据模型(B)
2.2.3 连接陷阱(C)
2.3 传统的三大数据模型(C)��
2.4 数据独立性与三层结构(B)��
2.5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结构(B)��
Chapter 3 关系数据库(4)
3.1 关系数据库系统概述(C)��
3.2 关系数据模型(C)��
3.3 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B)��
3.4 关系代数(B)��
3.5 关系数据库系统的三层模式结构(B)��
作业:第8题--1),2)
Chapter 4 Microsoft 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1)
4.1 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C)��
4.2 Microsoft SQL Server基础(C)��
4.3 Transact-SQL简介(C)��
Chapter 5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8)
5.1 SQL语言概述(B)��
5.2 SQL的数据定义功能(B)��
5.3 SQL的数据查询功能(C)��
5.4 视图(View) (B)�
5.5 SQL的数据操作功能(A)��
5.6 SQL的数据控制功能(A)��
5.7 SQL的宿主使用(B)��
5.8 动态SQL(B)��
作业:第2题--7),9),11 )
Chapter 6 存储过程、触发器�和数据完整性(4)
6.1 存储过程(B)��
6.2 触发器及其用途(B)��
6.3 数据完整性(A)�
作业:第2题--3)�
Chapter 7 安全性(4)
7.1 安全性概述(C)��
7.2 用户管理和角色管理(A)��
7.3 权限管理(A)��
7.4 其他安全问题(C)��
Chapter 8 事务管理(2)
8.1 事务(B)��
8.2 并发控制(B)��
8.3 恢复(A)��
作业:第1题,第2题
Chapter 9 关系数据理论(2)
9.1 基本概念(C)��
9.2 函数依赖的公理系统(C)��
9.3 规范化(B)��
9.4 模式分解(B)��
Chapter 10 数据库设计(1)
10.1 完善E-R模型中的概念(C)��
10.2 数据库设计的过程(B)�
六、 实验内容与要求
序号 实验内容 学时
1 建立数据库(B)�� 2
2 建立表和数据完整性(A)� 2
3 SQL数据操作(B)�� 2
4 SQL数据查询(A)�� 2
5 视图的定义和操作(B)�� 2
6 存储过程、触发器(B)�� 2
7 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A) 2
七、 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崔巍,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萨师煊、王珊,实用数据库系统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王珊、陈红、文继荣,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5)冯玉才,数据库基础(第二版),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6)施伯乐、何继潮、崔靖,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及应用,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0
7)《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由萨师煊、王珊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