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医务人员健康数据库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医务人员健康数据库

发布时间: 2023-04-06 16:25:52

⑴ 健康大视野网上查不到,怎么办

《健康大视野》(半月刊)创刊于1993年6月,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的国家级医学专业性综合学术期刊。已被《中国知网》、庆昌纳《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迅悉国学术期刊综合平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等收录。誉没主要栏目:。 《健康大视野》是中国第一本为我国520万医务工作者量身打造的综合性月刊,是卫生部主管的国家级医疗综合性刊物,她全方位反映医务人员的工作、生活、情感,报道医疗领域重大事,传递国际国内医疗信息,关注医疗健康热点,为医务人员提供及时、实用的各种信息。 《健康大视野》主要读者对象:1.各级各类医疗单位医务人员;2.和医疗相关的其他人群;3.关注和热爱医疗卫生事业的群体。

⑵ 为啥只能华医网学分

根据相关规定,远程继续教育最多可授予10分。
每个地区是不一样的,每张学分卡的设置都是根据当地规定设置多少的,您最好问下单位要求您学旁仔多少
拓展资料:
华医网是北京华医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推出的一个医学教育平台,也是卫生部批准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试点单位。华医网提供面向医生的专业培训、网上互动、健康教育、医生数据库营销等一站式服务。
中国基层医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大量患者涌向城市大医院,造成非常严重的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华医网汇集全国上千名顶级专家,研发新型IPTV互动教学模式,开发出5000多学时的各学科多媒体课件,已经培训200余万名医务人员,使这些医务人员所服务的超过6亿居民受益,为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做出贡献。
华医网为配合国家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败启行标,成功研发出健康教育系统、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公共卫生管理平台、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疗知识库系统等,很多产品已在全国广泛应用,华医知识库系统已通过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的评审鉴定。
华医网基于200余万医生数据库,依托乡医教育平台、CME教育平台、科教管理平台等,为医药企业提供面向医生的专业培训、网上互动、医生数据库营销等非人力低成本覆盖一站式服察哗务。
教育—卡通又叫医通卡,是用来记录您的学分用的,并根据当地卫生局制定的达标标准来衡量您是否达标。
您所说的是上华医网学习后,申请证书需要绑定的学习卡,学习卡是需要购买的,是单纯的付费卡。

⑶ 大家觉得好的牙医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一、牙医的收入背景

在美国的文化观里:如果你体重超标,就代表你自控能力差。如果你牙列拥挤,满口结石,意味着你的成长环境和自身素质都不高。

这就导致了牙医这个职业,在美国的待遇高的吓人。

美国的牙医,是按时间收费的,平均收费为53美元一个小时,如此高昂的看牙费用,导致牙医的工资比某些企业的CEO还要高,全美牙医平均年薪是$196270。(数据来源于网络)

在美国牙医并不被当做医生,而是和健身教练一样,作为一个保养健康的咨询师。虽然我们将这个职业称之为牙医。但是牙医的英文,并不是Teeth doctor,而是Dentist。美国人的观念里,并不是等到牙疼了才去看牙医,而是通过看牙医的行为,对牙齿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保养。

在中国,拦喊牙医诊所虽然也以商业化的形式出现了悉衡链,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将牙齿的问题看作健康问题,而没有将保养牙齿纳入到日常生活中来。这就导致了中国的牙医诊所的经营状况都不太好,牙医的人均年收入在60000元到80000元之间。

二、牙医的工作内容

世人都说医生苦苦,苦虽苦但毕竟每个医生心中有着一个济世救人的愿望。同样是纵横医疗行业数十载的牙医们和所有临床医生一样,拿着辛酸苦楚的薪水进行着日复一如、年复一年的临床操作。当大家羡慕牙医是一个高薪光鲜的工睁孙作时,又有谁能看到他们起早摸黑的样子。

一项以美国劳工部统计职业信息的数据库为基础的数据研究,运用O*NET测量法分析数据库中974种职业对工人健康的影响,并对健康危害最大的职业进行了排列,牙科医生名列前茅,成为最高危的职业。

泌尿系结石
在门诊量大的诊所,口腔医生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喝水、上厕所。而泌尿系结石是与饮水量有着密切关系的疾病,因此在口腔医务人员中高发。

精神压力大
对医务人员健康最大的威胁是精神的困扰。除了工作本身的压力外,医患矛盾紧张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给医生增加了额外的精神压力。不少年长的医生都有失眠的困扰。女性的更年期提前,男性性功能下降,而精神方面的问题都是早衰的表现。

⑷ 2019年北京新医改方案医务人员不纳入编制管理

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京政发〔2016〕10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本市是国家第一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在 总结 前期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实施方案》提出了下一阶段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改革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力争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一、《实施方案》是顶层设计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 意见 》(国办发〔2015〕38号)要求,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主体作用,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并发挥其关键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调整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格局,率先建段芦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 制度 和现代医院管理 制度 ,推动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重点推进“2323”综合改革:即持续推进医药分开、继续深化管办分开,着力在医保调控机制、价格调节机制、财政投入机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持续推握敬带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发挥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支撑作用。

二、《实施方案》确立五大目标

到2017年,本市公立医院初步实现五大目标:

1.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初步建立。以药补医机制全面破除,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取得突破,差别化财政投入政策进一步完善。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卫生总费用增幅与本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相协调。

2.分级诊疗制度扎实推进。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就医秩序得到改善,城市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次占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的比重逐步降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初步构建。

3.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确立雏形。编制人事制度更加合理,用人机制更加灵活,收入分配机制的激励作用更加积极有效,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得到合理体现。

4.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属地化、全行业的首都医疗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公立医院考核评价和监管制度更加健全,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医规范有序。

5.医患满意度有效提升。医疗行为更加规范,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公平可及,就医环境更加安全有序。就医费用负担保持合理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保持在20%左右。患者和医务人员对公立医院的满意度逐步提升。

三、《实施方案》提出五个方面二十项具体任务

(一)在治理体制上:多维度构建公立医院治理新体制。

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放公立医院在人事、分配、运营等方面的自主权,促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提高运营效率,推进建立公立医院治理新体制。强调政府职能的转变,明确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领导、保障、管理、监督四项责任内涵稿模,推进全行业、属地化管理;强化绩效考核和行业评价,制定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行业评价标准,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财政补偿与绩效考核挂钩,促进公立医院提高服务效率;强调完善多方监管机制,强化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加强医院信息公开,推进医疗机构和医生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医院法人治理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加强对公立医院收支预算管理,推进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

(二)在运行机制上:在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上打出组合拳,推进建立运行新机制。

重点是推进结构调整、利益机制转变,构建公益性导向的运行新机制。“腾空间、调结构”:取消药品加成,实施阳光采购,为医药分开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腾出空间。推进三改协同:协同推进医药分开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药品阳光采购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出台全市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实施方案,完成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的阳光采购,启动中成药阳光采购和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更多向传染病、精神病等承担公益性任务较重的医疗机构予以倾斜,强化财政补助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完善医药价格调节机制,理顺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提高手术、护理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多方参与的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医保支付调控机制,加强医保基金收支预算和精细化管理,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为辅的复合型付费方式,在全市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方式改革,发挥各类医疗保险的调控引导与监督制约作用。

(三)在人事薪酬制度上:创新编制管理,完善薪酬分配 办法 和动态调整机制。

让医务人员逐渐流动起来,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探索实行医务人员不纳入编制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完善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合理确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工资分配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等人员倾斜,探索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

(四)在医疗服务体系上: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促进有序就医。

优化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重点在于建立有序就诊秩序,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优化医疗服务体系和就医格局。建立医疗资源分布合理的服务体系,制定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机构设置等相关规划,疏解中心城区医疗资源,提升市行政副中心的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医疗服务分工协作的格局,推动公立医院与基层同步改革,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格局,引导在京医疗机构通过合作办医、专科协作、技术支持等形式,与津冀两地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建立社会办医与公立医院有序竞争的格局,在医疗领域开展特许经营、委托管理等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试点,推进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

(五)发挥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三大支撑作用。

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要突出首都特点和资源优势。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推动人才培养向社会化培养模式的转变,加强骨干医生队伍建设和短缺人才的培养,完善中西医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和评价制度,探索实施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完善学科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巩固本市重点学科、专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建立公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建设“首都转化医学中心”;加快推进首都医疗信息化建设,构建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立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和病历数据库,推进全市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通互认,推广应用“互联网+”,建立公立医院改革数据监测平台。

《实施方案》印发后,各部门将对照要求进行任务分解,细化年度安排。市政府将强化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对改革的监测分析、考核评估、督导落实,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四、本次改革的主要特点

1.坚持政策联动,打组合拳。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协同联动。

2.坚持分类改革,实施差异化政策。明确城市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的骨干作用。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公立医院,在医保支付、价格调整、财政投入、绩效考评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改革政策。

3.抓重点、抓关键,坚持重点突破。着力在医药分开、价格改革、医保支付、分级诊疗、人事薪酬等重点改革领域取得突破,建立符合首都实际的体制机制。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并发挥其关键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4.推动本市行政区域内公立医院同步改革。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三级、二级、一级公立医院均纳入改革范围。规划准入、行业监管、价格、医保、医药分开、药品流通采购、第三方评价等方面改革政策适用于所有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财政投入、人事薪酬、绩效考核等方面改革政策适用于市属、区属公立医院,国家部委、军队、武警部队、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在京举办的医院可参照执行,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要求,由其主管部门制定具体 细则 并保障政策落实。

链接1:本市公立医院改革历程

新医改以来,本市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2010年至2012年。2010年,将门头沟区医院确定为本市第一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凤凰医疗集团开展重组-运营-移交(ROT)改革。2011年,成立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开启本市“管办分开”的探索。2012年,出台《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在全国率先启动大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2013年至。2013年开始,按照市领导的要求,市医改办联合相关委办局、试点医院、专家团队成立联合调查评估组,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估,总结了试点经验与成效,分析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下一步深化改革的具体建议,并形成了政府和第三方双“1+6”评估 报告 (“1”是总 报告 ,“6”是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法人治理运行机制、医保调节机制、财政价格补偿机制、创新医疗服务模式6个专题报告)。

至初。开始,在对前期改革试点评估基础上,结合国家《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38号)和新形势、新要求,对公立医院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了本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2015-2017年重点任务安排。近期,又出台了《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京政发〔2016〕10号)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新阶段。

本市公立医院改革前期主要举措

一、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突破,管办分开组织框架初步形成

初步形成了管办分开的组织架构。2010年,成立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加强了与中央部委、军队和武警系统的沟通联动,推进全行业、属地化管理。2011年,成立市医院管理局,初步实现了对市属医院的“管办分开”。

“管行业”与“办医院”职能分别得到强化。管办分开后,市卫生计生委出台了《北京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2-)》,积极研究制定《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强了对本市医疗相关技术、人员和机构准入的管理,在全市属地医院开展行业评价并向社会发布,行业管理职能得到了加强。市医管局对市属公立医院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市属医院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建立了基于公益性的医院绩效考核制度,研究起草了市属医院下属企业监督管理办法、总会计师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总药师岗位职责和遴选办法,“办医院”职能不断加强。

法人治理运行机制开展试点。2012年7月,在友谊医院与朝阳医院建立了医院理事会,理事会负责决策、院长负责执行、监事会负责的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初步形成。多元的理事构成,特别是外部理事的参与,使医院决策更具公益性、透明性和科学性。几年来,两家试点医院建立和完善了公立医院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用人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五项机制”。医院内部绩效考核与人事分配制度得以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二、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医保调节、价格调控、财政投入联动机制建立

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等5家医院实施了医药分开改革试点,成功实现了取消药品加成、挂号费和诊疗费与实施了医事服务费之间的“平移转换”。参与改革的医院收入结构和激励机制得到优化,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得到体现,医生用药行为更加合理。

医保付费方式组合发力。总额预付发挥约束激励机制。面对医疗费用增长过快以及对医保基金带来的压力,2011年在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等4家医院开展医保基金总额预付试点,目前,总额预付已在本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实行。实施总额预付后,医院节约医疗成本的动力增强,医保基金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率先实行按疾病分组付费(DRGs)。在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北医三院等6家医院开展108个病组DRGs试点,建立了全国唯一可实施的诊断分组标准和付费方法。

建立新型财政补偿机制。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保障责任,重点保障医院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合理减轻医院运营资金压力。改变按人头补助基本经费的补偿方式,建立与服务量和绩效考核挂钩的新型财政补偿机制。市财政加强对公立医院综合预算的管理,探索建立分类补偿机制,将财政资金更多向承担公益性任务较重的医疗机构倾斜。

三、探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充分调动医院内部积极性

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方式,出台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的 通知 》(京办发〔2015〕9号),探索医务人员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建立完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体系,科学核定、调控市属医院工资总额,探索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收入水平确定机制。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提升患者满意度

医院通过设立“门诊服务中心”、统一整合预约挂号平台、开展大型检查分时段预约等创新服务,就医环境得到改善,就医流程得到优化。实现多渠道预约挂号后,市属医院总体预约挂号率达到67%,方便了患者就医。开展优质护理、绩效管理、医院评审等工作,带来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医疗行为的规范和医疗风险的降低,医院管理更加精细化。

五、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信息化建设

人才培养上,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和社会化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助理全科医师和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初步建立了符合卫生行业特点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连续统一的医学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学科发展上,面向全行业启动实施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加大先进适宜技术向基层推广力度。信息化建设上,组织实施了电子病历共享工程,积极推进行业卫生网站考评,不断推进本市医疗机构院内信息协同共享,在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等5家医院成功试点运行了信息化支撑的医药分开及绩效评价,应用“互联网+”新技术推进实施健康惠民服务。

六、多种途径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新模式

门头沟区医院改革试点初见成效。通过引进凤凰医疗管理集团进行ROT改革,成立以门头沟区医院为总医院、区中医医院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区医院集团,逐步搭建起城区、社区、山区三位一体的医疗服务网络,带动了区域医疗卫生发展。创新三甲医院带二级医院的合作机制。各区根据自身情况,广泛开展与城市大医院的联姻合作,广安门中医院托管大兴区中医院、东直门中医院与通州中医院“一院两区、管办分开”改革起步较早,近年来又实施了北京儿童医院托管顺义妇幼保健院,市中医医院托管顺义区、延庆中医院,北大医院托管密云医院等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以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区域内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的区域服务模式。

七、延庆密云公立医院改革

延庆作为第一批国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于12月,在延庆医院实施了以“医药分开”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2月,在延庆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实施“医药分开”改革。截至目前,延庆三所公立医院改革运转平稳,改革后患者到基层就诊趋势和就医体验优质服务效果上升;医生合理用药和规范治疗意识提升;医院公益性、普通门诊比例和收入结构合理性得到提升。初步实现了药品加成平移转换的改革预期,实现了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改革预期,实现了政府对医院补助未增加,医院收益不减少,群众负担有减轻的改革预期。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3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延庆进一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密云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⑸ 医学检验检查结果将全省互认,医疗机构将会迎来哪些变化

城市公立医院的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药品零差率销售,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费用,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目的是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价值,一般不增加老百姓的就医负担。但是,不同的患者在这次改革中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这个患者是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慢性病患者,用药比例比较高,那么这个患者整个治疗过程的总费用就会下降。

众所周知,深圳的医院健康数据非常庞大。现在要想交换和共享医院的海量数据,建设全市的电子病历数据库,就必须有一个“超级大脑”来存储和管理海量数据。这个“超级大脑”位于深圳超级计算中心。为打通医院间的信息孤岛,深圳投资数千万元增加主云服务器,并完者侍成了医院千兆光纤改造,为全市医院健康数据传输搭建了一条“高速公路”。截至目前,市超算中心已提供30台云主服务器,完成了2个数据中心与16家市属医院、市电子政务资源中心、市超算中心之间的光纤化改造,实现了千兆以上的网络带宽。

⑹ 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解读

《指导意见》指出,人口健康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既定医改目标的有效实现、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有效落实和卫生计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当前,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进入“全面统筹、快速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
《指导意见》提出,按照“制度先行、统筹设计、强化应用、互联共享、业务协同”的原则,在保证原有卫生信息化和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全面统筹建设以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为基础,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为重点,国家、省、地市和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枢纽,居民健康卡为载体,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为保障,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关键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
《指导意见》确定了近期几项重点工程,以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和“金人工程”统领国家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以区域信息化示范项目扩大区域平台覆盖面,以四级平台建设统筹实现六大业务应用和共享三大数据库信息,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推进卫生计生服务惠及于民,加大远程医疗工作力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高服务可及性,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快速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建设。
《指导意见》明确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阶段性建设目标,最终全面建成全行业实用、共享、安全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方便群众获得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卫生计生科学管理水平。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目前,部分地区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实现了人口健康信息共享和跨区域业务协同。全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全面建成,提升了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远程医疗系统初具规模,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居民健康卡应用稳步推进,成为全人口、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载体。覆盖13亿人口的全员人口信息资源库,为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日益健全,150余项标准和安全规范初步满足当前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需求。对于提高卫生计生服务和管理水平,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信息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但也存在着薄弱环节,特别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方面,亟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实施,加快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完善生育政策做了总体部署,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人口健康信息化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通过一系列涉及信息消费、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宽带中国等重大民生政策的出台,规划和部署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原有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到十余省份进行调研,多次组织有关领域专家进行研讨,在保证原有卫生信息化和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形成人口健康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思路,制定形成《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人口健康信息化的建设原则、总体框架、重点任务以及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更加有效地支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生育政策和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 全员人口信息包括人口基本信息,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相关信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等。目前,全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全员人口信息库,覆盖了全国13亿人口信息,支撑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六级计划生育服务应用。
电子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控、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9个省份已建立全省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
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目前,全国已有37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机构内部信息共享。江苏、浙江、河南、重庆等6省份建立全省电子病历数据库。
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电子病历数据库三大数据库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通过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提供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电子病历数据库的基础信息,电子健康档案记录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电子病历是电子健康档案的重要信息来源。三大数据库通过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实时动态更新,确保三大数据库个案基本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支撑业务协同。 人口健康信息化要建设标准统一、融合开放、有机对接、分级管理、安全可靠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卫生计生机构上下联动,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实时动态更新、整合共享,保证跨区域、跨业务领域业务协同。
地市、县级平台承载区域内多种卫生计生业务应用,是区域内各类信息系统互连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和枢纽,为省级平台提供区域内人口健康信息。省级平台形成全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索引库,对上是国家人口健康信息资源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平台信息汇总、统计分析和综合决策的数据来源,对下调度省内各级平台,联通业务系统,满足跨区域业务协同需求。国家平台统筹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健康、综合监督、计划生育、中医药管理、新农合和应急指挥等功能,形成多主题数据库,突出信息整合和大数据应用,支撑国家人口健康管理和决策。
目前,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南、重庆等10省份已建成省级信息平台,实现部分人口健康信息实时采集与共享交换,支持跨区域业务协同,服务综合管理与科学决策。部分地市和县区建立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业务协同。 六大业务应用是满足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需求,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依托于各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公共卫生业务应用建设重点在于建设完善疾病防控、妇幼健康、综合监督、食品安全、血液管理、健康教育等信息系统,实现分级管理,提高业务能力,推动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计划生育业务应用建设重点在于建设国家和省两级全员人口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应用,实现辖区内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
医疗服务业务应用建设重点在于加强以(中西医)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并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实现医院内和医院间信息共享,以远程医疗推进大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上下联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医疗保障业务应用建设重点在于加快完善新农合信息系统,实现省级与国家级新农合系统对接,实现跨区域即时结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信息共享,提高新农合基金监管水平和使用效率。目前,北京、上海、安徽、江苏、河南、浙江、内蒙古、吉林、海南等9省份的省级新农合信息系统与国家新农合系统实现联通和信息共享,上海、安徽、江苏、河南四省份实现省内跨区域即时结报。
药品管理业务应用建设重点在于完善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供应保障信息系统,支持基本药物监测和管理,支持药品、医疗器械招标采购、配送和使用管理,加强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在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应用。
综合管理业务应用建设重点在于提高人口健康信息的综合分析利用能力,实现对各项业务工作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支撑科学决策和政策规划。 居民健康卡具有居民身份识别、基本健康信息存储、跨区域跨机构就医和金融功能,目的是逐步统一不同医疗机构的就诊卡、免疫预防接种证、新农合证等,方便居民预约挂号、疫苗接种、共享检查检验结果,方便居民获得连续、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服务于全人群生命全过程。
居民健康卡作为群众享受各项卫生计生服务的载体,对于改变人民群众的就医模式和优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模式,构建便捷、连续、可查、互信、共享的医疗服务流程,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提高跨机构、跨区域诊疗时效和质量,改善群众就医感受,促进医疗卫生业务协同以及向健康服务业延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逐步解决看病就医问题、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充分发挥居民健康卡的健康管理和便民惠民功能,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出台《居民健康卡管理办法》,制订相关技术规范。目前,河南、内蒙古、辽宁、广东、江苏等15个省份以及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等大型医院开展居民健康卡发放与应用工作。实现了多卡合一,跨机构、跨区域就医一卡通,费用实时结算,动态记录和共享医疗卫生服务信息,满足紧急情况下医疗救治、异地共享信息和居民健康管理的需要。 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积极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切实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隐患发现能力、应急处置能力, 做到信息安全保障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国家卫生计生委本级重要信息系统已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完成定级备案、安全建设整改和等级测评,且每年都开展等级测评及相关安全整改工作,做到动态安全。全国范围内重要人口健康信息系统已基本完成定级备案工作,各地区域信息平台以及全国三级甲等医院积极开展等级保护建设。
按照国家《电子签名法》和国家密码管理有关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积极推进以CA电子认证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身份真实可靠、业务数据完整可信、用户行为规范可控和责任明确的网络信任体系,确保业务安全有效运行。目前,全国已有22家第三方电子认证机构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电子认证监管平台的符合性测试,遵循统一的证书格式标准、接口标准,实现全行业跨地域、跨信息系统的一证通用、互认互信。
在人口健康信息化中,明确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是人口健康信息的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中医药机构等)为人口健康信息的责任单位,明确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不对外提供,明确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负责的人口健康信息不得在境外存储,注重落实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妥善做好隐私保护工作,实现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同步发展。 为加快构建人口健康信息化总体框架,当前要扎实做好几项重点工程建设,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快速推进。
1.关于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与金人工程。
按照《“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建设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重点是统筹中医药管理、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新农合等业务,建设国家级信息平台,联通各省级平台,促进各地区域平台建设,统筹实现六大业务协同应用,共享三大数据库信息,实现信息整合和大数据应用,形成全行业实用、共享、安全的信息网络,提高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
按照《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金人工程”),以出生登记信息和全员人口信息为主线,主要服务于计划生育工作,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支撑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应用。
总体上,以统筹推进两项工程为契机,统筹业务需求,加快国家和区域信息平台建设,促进软硬件匹配、信息整合和大数据应用。
2.关于居民健康卡信息惠民工程。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将进一步加快居民健康卡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完善居民健康卡基础环境建设。继续坚持以大型医院和新农合参合农民、新生儿、职业病高危人群、无偿献血者等四类人群为重点,发挥好人口信息库的作用,免费为群众制发卡。推动大型医院将居民健康卡作为精细化管理和便民惠民的切入点,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持卡就医的方便、快捷和实惠。以推进金融IC卡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为契机,促进金融IC卡加载健康应用(居民健康卡)。继续坚持在保持主要功能、标准规范、密钥体系、管理主体都不变的前提下,将居民健康卡与市民卡等其他公共服务卡“多卡合一”,方便群众“一卡多用”。
3.关于远程医疗信息惠民工程。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实施远程医疗信息惠民工程。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支持中西部地区远程医疗系统建设,目前已有800多家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提高服务可及性,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通过建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监管系统和省级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构建全国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实用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云服务、视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探索创新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建立完善远程医疗运营监管机制。
4.关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示范。
选择部分地市,示范推广上海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经验,依托居民健康卡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卡,以卫生计生协同服务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资源集约化、流程科学化、服务规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进医疗机构上下联动,建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新机制;促进区域内信息共享及医疗与公共卫生的业务协同,建立防治结合的健康管理新模式;构建以内部管理、外部监管、绩效考核、政府补偿等内容的区域卫生综合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评估与考核能力和水平。
5.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信息化。
2003年以来,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已建成覆盖国家、省和地市三级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在各类卫生应急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要求,将在现有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基础上,扩大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的覆盖面,向县级延伸,提升各级卫生应急信息化装备水平,提高卫生应急信息监测和分析、研判能力,实现预警评估、辅助决策、现场指挥、异地会商、队伍和物资的有效管理与调度,加强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利用多种通讯手段构建卫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应急指挥管理流程,不断建设完善国家、省、地市、县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反应灵敏的卫生应急指挥体系。
6.关于中医药信息化。
中医药信息化是人口健康信息化的重要构成。通过多年建设,中医药信息化取得了一些进展。建立中医医疗质量监测中心,初步实现了中医医疗质量监测数据库上报的网络化;不断完善和更新各类中医药信息数据库,初步建成中医药数据库共享平台;基本建立中医药电子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着中医药网络宣传和教育作用。建成区域、院际等信息共享网络,开展电话网络预约挂号、远程医疗会诊等网络服务。部分中医医院建立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系统,注重信息共享和交换。积极研制中医相关信息标准,研发中医临床术语数据库、中医疾病诊疗数据库、中药基础信息数据库、民族医药数据库等一批中医药数据库。
下一步,加强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电子病历和中西医结合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应用中医药标准规范,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升中医辨证论治水平。依托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中医药与卫生计生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中医药资源基础数据服务和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实现对中医医疗质量的信息化监测和管理。构建民族医药医疗机构资源库,促进民族医药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为确保如期实现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需要全面统筹,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设在规划与信息司,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职责。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人口健康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发挥专家在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战略、政策规划、重大项目等方面的作用,提供专业咨询和决策参考。各地可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组织模式,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职责,着力构建权责统一、分工合理、上下联动、保障有力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格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鼓励并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培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管理与保障制度。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会同当地发展改革、财政、信息化管理等有关部门,保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投入,重点保障各项重大工程建设和系统运维经费投入,确保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⑺ 成电医星数字健康软件怎么在病程中直接加入检验报告

1)符合卫生部标准要求,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全部病历信息组织、应用和存储。
(2)以病人为中心,组织结构化,输入自由化,数据库化、多媒体化、智能专家化,与医嘱、护理、检查(PACS)、检验(LIS)、手术麻醉、输血及基础HIS构成一体化的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医院管理业务数据库与电子病历系统之间的信息拍唤共享。
(3)与门急诊医生工作站、门急诊院护士工作站、住院院医生工作站、住院护士工作站、电子病历质量监控管理系统、手术麻醉管理系统、输血管理系统、LIS、PACS、医技科室报告系统等软件系统无缝结合,构成的全面的一体化的电子病历系统。
(4)安全保密控制符合卫生部的要求,能满足单个病历及批量病历访问授权的权限管理方法;具有对电子病历的各种操作及操作者追踪记录的追踪机制。
(5)实现专科病历的通用化描述及采集。能满足不同专科、专业对电子病历不同需要。
(6)可根据医疗业务需要,自定义定制病历内容和结构。实现全自定义的多媒体病历文书设计。可以通过一套电子病历软件系统,通用化的满足任何科室、任何专业的医生电子病历的业务要求。
(7)具有多媒体信息处理和记录功能,满足医疗、科研、举证的需要。
(8)与电子病历质量监控系统无缝结合,实现对病历质量的的智能化和过程化监控管理。符合卫生部电子病历规范和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在医生写病历的同时,动态审查病历书写质量,把质量问题控制在发生之前;可建立标准化的病历、医嘱、检查、检验、治疗方案,避免遗漏,实现病历的标准化管理;对病历质量自动进行审核,提高审核的效率;可以实现对电子病历内容(文书、医嘱、护理、检查、检验、手术麻醉、输血)病历内容的逻辑智能监控。可以依据卫生部《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实现病历书写的时限监控;可以实现电子病历的三级监控:院级、科室、医生的监控;把病历质量管理由原来的事后控制,提高到过程质量控制;把原来的简单的病历书写质量控制,提高到真正的医疗质量控制。
(9)满足临床医务人员的专业习惯要求,实现数字化纸张模式的电子病历,电子病历的界面、录入方式和专业要求等方面都能全面满足医生、护士的专业工作和习惯,方便操作人员,增加医务人员的可操作性和易用性。
(10)系统应采用多维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设计,达到对硬件的要求低,充分满足电子病历大信息量,大用户量,长期快速运行的需要。保证电子病历信息至少5年在线。解决电子病历快速运行,对硬件要求高问题,降低了电子病历使用的成本。
(11)实现设计、存储结构化,保证输入自由化,不干扰医生临床医疗思维,不改变医生专业习惯,完全满足临床各医疗专业要求,包括中医电子病历的要求。
(12)电子病历模板支持完成病历信息的组织结构化和输入自由化。模板的结构粒度,可以任意大小。格式可任意设置。
(13)在电子病历病历结构模板的基础上,每个医院、每个科室、每个专业的医生都可以自由化输入病历内容,也可以选择性的输入病历内容,输入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病历内容,形成结构化、个性化的病历;还可以对每个疾病建立病例模板,作为袭敏凯相同疾病病历复制录入的模板,提高工作效率。
(14)电子病历结构模板支持自定义设计,可以由医院管理人员或医务人员自定义设计电子病历信息的界面、输入输出样式,与数据库的关系。更好的满足临床的需要。增强电子病历的医学专业性,实现电子病历全文任意检索。
(15)对于电子病历的复制,具有限制性管理控制功能。符合拿族卫生部电子病历规范对病历复制管理的要求。具有复制智能化功能,通过与数据库的动态链接,动态改变病历内容的功能,如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动态改变;具有通过对模板结构元素的约束规则,限制可以复制的内容的功能,如个人史每个病人是不同的,不允许复制等。解决电子病历复制后,修改不到位产生的问题。解决电子病历复制中可能存在的“病历内容雷同”、“张冠李戴”、“前后、上下、左右、男女不分”、“千篇一律”等问题。
(16)支持对电子病历文档进行后台智能化解析技术,可以增加智能化引擎,实现自动的智能化的从电子病历中提取关键词。使电子病历用临床自然语言输入,把复杂的解析过程交给计算机后台完成。为电子病历实现智能化临床诊断决策、治疗决策、预后决策辅助提供技术基础。可以升级到高端电子病历的水平。
(17)支持区域化电子病历管理。实现与区域电子病历数据中心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
(18)门诊电子病历的主要功能:实现门诊医生对门诊病人的病史记录、处方、检查、检验、治疗、处置、手术、收入院等全部医疗过程的信息处理、存储和查询;提供多种对病人的处理方式,方便病人就诊。支持一卡通、门诊挂号,医生挂号,预约挂号,支持医技科室对病人的灵活处理;支持医生使用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刷卡,保存、查询病人处方、诊断、病历等临床信息;可同时方便的接诊和处理多个病人。采用多种病历模板,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提供对门诊病人当前和既往门诊各种信息(病历)的查询、统计功能;可打印门诊病人病历、处方和检查检验单,及诊断证明;与门诊收费、门诊药房、医技科室(PACS、LIS)联网实现门诊费用自动核算,医疗信息自动传递,医学图像和检查检验报告的共享查阅;与合理用药、合理输液审查系统、临床辅助诊断治疗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临床诊断数据查询系统联网,实现用药(输液)的在线审核,预防医疗事故,提供辅助诊断治疗依据和数据;支持区域健康档案,门诊诊疗可调阅区域健康档案,门诊就诊信息进入区域健康档案。
(19)住院电子病历的主要功能:实现住院医生对住院病人的住院病历,诊断,治疗,处方和医疗医嘱、病程记录、会诊、转科、手术、出院和病案首页生成等全部医疗过程的信息处理,存储和查询,实现住院电子病历。支持按专科、按病区、按医生等建立多级多个病历文书模板、病例模板和词库,可按固定模式和自定义模式自动生成各种检查、检验申请单。缩短病历和各种检查检验单的书写时间,提高医生工作效率。支持医生对各种医嘱的开、停、作废操作,自动审核医嘱的完整性。与合理用药、合理输液系统联网,在线审核用药和、合理输液;与护士工作站系统联网,动态地将医嘱自动传输到护理部门执行;与临床辅助诊疗系统联网,为医生提供各种疾病的鉴别和诊断及医嘱(护理、用药)的参考模板,减少医疗差错。提供住院病历,检查检验申请单、报告单、诊断证明、出院证明等医疗文件的打印功能。提供当前和既往住院病人住院信息(病历)的在线查询统计功能。与住院收费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系统,医学图象系统,检验系统联网,实现自动计费,医学图象和检查检验报告的共享和查询。支持区域健康档案,住院诊疗可调阅区域健康档案,住院就诊信息进入区域健康档案。
(20)护理电子病历的主要功能:自动生成住院病人一览表,可方便地浏览病区住院病人基本情况。对病人进行管理;与住院电子病历系统联网,自动接收医嘱信息;长期、临时医嘱审核、执行,支持医嘱与护理项目关联和自动执行。打印医嘱单和各种医嘱相关表单;与药房、医技科室、手术室系统联网,将执行的医嘱信息传输到相应的执行部门。实现对病人护理信息的管理,支持建立临时、长期护理项目的建立和执行;支持电子体温单管理,数据录入后,自动生成体温单。支持电子护理文书管理,护理信息录入后,自动生成护理文书。与住院收费系统联网,自动记录医嘱、护理费用,实现护理统计报表。
(21)手术、麻醉电子病历主要功能:与门诊、住院电子病历系统联网,实现门诊和住院手术病人的电子病历信息管理;全程跟踪、记录手术申请(预约)、审批、手术室和麻醉科对手术进行安排等相关信息。对手术器械、纱布的配置、准备、使用、清点情况完整记录。、完成麻醉记录、手术记录;并提供录入、打印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输血治疗同意书、术前讨论记录单、术前总结、麻醉科会诊记录、麻醉方案和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等功能。对术后病人记录跟踪随访信息进行管理记录。提供对手术、麻醉相关信息的多条件查询及统计。提供器械模板、药品模板、医疗项目模板管理,提高手术、麻醉医师工作效率。与医生工作站系统联网,手术麻醉信息自动进入电子病历。

⑻ 医疗健康数据包括哪些

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1.辖区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受服务时,由医务人员负责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同时为服务对象填写并发放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2.通过入户服务(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织医务人员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服务提供情况填写相应记录。3.已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地区应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通过上述方式为个人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发放国家统一标准如冲的医疗保健卡渣缺歼。4.将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填写的健康档案相关记录表单,装入居民健康档案袋统一存放。农村地区可以家庭为单位集中存放保管。居民电子扮纯健康档案的数据存放在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