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企业如何进行各种资源最优化配置
1.合理调整生产一线,特别是采掘一线的人员结构。
2.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参照生产一线的人员数量和工作量,按比例配置辅助人员。
3.对地面和机关岗位的人员配置,要杜绝因人设岗现象的发生。
4.要公开、公平、公正地让每个职工凭自己的能力竞争上岗。
5.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要打破工人、干部的身份界限,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6.在配备各个岗位的生产(工作)人员时,应采取老、中、青三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贰’ 如何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配置
1.矿产资源配置的目标和原则
(1)矿产资源配置的目标。
矿产资源作为一种资产和生产要素,其配置的目标应十分明确,即在遵循矿产资源自然属性和规律的前提下,以有限的资源最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当前,矿产资源配置就是要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配置实质上就是资源与资产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优化配置,主要包括:①矿产资源如何最优分配,即不同用途上分配、不同时间段上分配、不同地区分配和不同利益主体的分配,其中还应包括如何增加资源总量。②矿产资源如何最佳使用,即发挥矿产资源最佳的使用效率和最佳的使用效益。也就是说,矿产资源配置的最佳目标是通过优化配置矿产资源,使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益等综合效益最佳。
矿产资源要实现优化配置的目标,必须借助于一定的配置机制。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现在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产资源配置机制,也必须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2)矿产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由于矿产资源使用价值的特殊性,矿产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在使用方式和使用者的选择上的多方案。矿产资源优化配置总体原则是以相对少的资源(资产)投入取得相对较大和最佳的综合效益。具体包括:
①综合效益最大原则。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主体(企业、部门或地方)而言,追求开发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恶化,实现矿产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效益最大,开展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应成为矿产资源配置的重要原则。
②使用效率最大原则。在已经明确某种资源用途的情况下,应该将这一定量的矿产资源配置给资源利用率最高的使用者。换言之,就是通过资源的配置机制选择那些能达到同样的资源使用效果而消耗资源最少的使用者。
③局部配置机会成本最小原则。一定量和质的矿产资源,由于其使用价值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选择其作为某一种用途时,就会丧失其作为其他用途的机会,这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机会成本。矿产资源配置机制就是要引导资源向机会成本较少的用途流动。
④替代性原则。替代性原则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各类资源之间的相互替代;二是同一类资源不同质量等级种类的替代;三是国外资源对国内资源的替代;矿产资源的计划配置机制、市场配置机制就是要通过这些替代,产生资源与经济的最佳效益,保证资源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充分发挥市场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主的配置社会资源的商品经济运行形式。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实质上是以价值规律为主体的各种经济规律共同作用来配置的。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的有机体内部,由市场交换活动建立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内在有机联系形式。在市场机制中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是市场的三大机制,它们通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作用,共同调节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平衡。
(1)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社会资源的核心机制。它是指在市场供求矛盾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支配市场取向和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方式。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上下波动实现的。通过价格的变动,引起供给和需求、生产、消费的变动,从而影响社会资源的流向,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供求机制是指各种商品及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是在供求规律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的作用主要是灵敏地反映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和均衡关系的状态,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信号;并通过其他机制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这种作用是通过供求关系对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影响实现的。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引起一部分生产者退出,使供求趋于平衡;当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引导一部分生产者投入到生产中来,使供给量上升,供求趋于平衡。
(3)竞争机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强制规律,它强制地制约着人们的行动。如果说价格机制是价值规律实现其作用的内在机制,那么,竞争机制便是价值规律实现其作用的外在机制。一方面,竞争是每个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对立的一种作用,商品生产者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价值规律只有通过竞争的外在强制作用,才能把它的内在必然性表现出来。竞争所造成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会促进企业不断增加投资,改进技术管理,从而促进社会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另外,竞争机制还能通过价值信号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通过部门内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促进资源从劣势企业向效益好的企业流动,实现资源在微观方面的优化配置;其次,通过部门之间生产者的竞争,会促进资源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宏观方面的优化配置,实现按比例发展,促进社会供求的平衡;再次,从整个社会来说,由于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会导致少数效益差的企业破产或被兼并,促进资源的重新组合,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要使这些机制在矿产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尤其要抓好以下方面:
(1)对政府拍卖矿业权要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凡是能够通过市场拍卖的,就不再搞行政审批,而且拍卖要体现公正原则,防止营私舞弊。同时要严格界定哪些矿业权可以由政府拍卖,哪些不能由政府拍卖,以便有效地保护法人财产权,避免造成思想混乱。笔者认为只有在如下3种情况下,政府才能通过拍卖形式出让矿业权。①过去由政府财政出资形成的矿业权,而具体使用矿业权的主体已经灭失的;②按法律规定,法人持有的矿业权已经超出保护期的;③那些可能产生极差收益的矿业权,大家争相登记或申请的。
(2)对矿业权人之间的市场交易,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①消除任何形式的垄断,包括行业性的垄断和地方保护性垄断,放手让市场去配置矿产资源。②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国家预算资金支持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专项,应当补贴给勘查主体,且公平对待,以免造成不平等的竞争。③加强矿业权市场规范化建设,可以考虑在全国建立一个统一的矿业权交易所,在若干地区建立分所,并加以联网,加强信息沟通。④与财政、金融部门联系,尽快启动我国矿业资本市场。可先组织有关专家,出国进行专项考察,并提出方案,促进启动。⑤为配合矿业权交易和矿业资本市场的启动,应当建立有权威的矿产勘查成果评估机构,通过这种权威性的评估增强股民对矿产勘查投资的信心。
(3)促进矿产勘查开发企业规范化运作、集团化经营。中国矿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有一批规范的矿产勘查开发企业。而我国现有的地勘单位和大多数矿山企业离这个要求还有差距,对此要加大改革力度:①以现有大中型矿山企业为主,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集团化发展,通过股权联系,把小型矿山改造成作业单位。②改革矿山企业的财务制度,勘查投入必须资本化,矿业权价值必须作为企业重要财产。所有矿山企业,对现在正在运行的矿业权,都要进行评估进账,并且按消耗提取折耗,按年核算其增减变化。③重点吸收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进入矿业,把矿业和其他产业联合起来,形成多角经营。④改革现有地勘单位,有条件的要以省局为单元,建立矿产勘查开发企业;大多数应当改革成为以勘查劳务为主、多方面服务的勘查公司;少数技术强、地质条件好的单位,可组建人员精干的专业找矿公司。
3.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针对我国当前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政府必须进行有力的干预,不如此难以消除矿业面临的困难。这种干预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有的作为。干预的方法和手段可考虑。
(1)对市场调节不起作用的领域,政府直接配置,也就是加强公益地质工作,提高矿产地质研究程度,减少商业性地质工作风险。①提高研究程度的重点应当放在现有地质资料的全面收集和二次开发上,而不是开展更多的新项目。②对矿产资源战略性评价,应当与国内大型矿业公司有机配合,尽可能用商业性地质勘查力量完成这项任务,这样做既能充分发挥大调查经费的作用,又能避免与商业性地勘单位争抢矿点,搞不平等竞争。③矿产资源评价的重点应放在重要成矿区、空白区,努力增加国内矿产资源总量;重点开展矿区外围找矿,增加外部经济性。④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层次应是多重的,省、地区都应当有自己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指导本地区商业性找矿。
(2)加大矿业权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新的勘查单位的组建。①应当专门为矿业比较发达地区的县、乡长,讲授矿业权的财产属性,以及法律对财产权的保护。②严肃查处侵犯矿业权的事件,并公开曝光,引以为戒。③应当控制新的国有独资勘查单位的组建,但应允许非国有勘查单位的进入。
(3)建立矿产勘查专项基金,专款用于支持矿产勘查工作。基金的管理要有专门机构,要有一套规范的办法。①基金来源:各级财政的支持。②使用方向:贷款、补贴、投资(注入矿山企业资本金)。③基金运作:建立有利于企业和社会资金向矿产勘查投入的机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而不是政府直接出面立项、投入。大量的实践证明,用财政资金补贴矿产勘查,把补贴拨给企业,由企业选项、立项,其效益要好于政府选项、立项。
(4)对矿业实行税收优惠,减轻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负担,降低国内资源的勘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在改革税种的基础上实行“税前扣减”和“亏损后移”的优惠。
(5)建立矿产资源利用效益、使用效率考核指标,对重点使用矿产资源的单位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实行一套鼓励和限制、奖励和惩罚的办法,以便促进资源的优化利用。
‘叁’ 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有效实施人力资源规划的对策措施
1.合理调整生产一线,特别是采掘一线的人员结构。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把不适应生产一线工作的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年老体弱人员调整出来,把身强力壮的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岗位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上去,使生
产一线的职工队伍始终保持精兵强将的态势,以保证生产一线人员能有旺盛的精力去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2.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参照生产一线的人员数量和工作量,按比例配置辅助人员,使之既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又不浪费劳动力。
3.对地面和机关岗位的人员配置,要杜绝因人设岗现象的发生。对可兼职作业的岗位要予以合并,以确保人力资源的舍理利用。
4.要公开、公平、公正地让每个职工凭自己的能力竞争上岗。对上岗人员要实行三级动态管理。即:将上岗人员划分为优秀、合格、临时三种上岗身份,并根据每个上岗人员的实际工作业绩,定期实行三种身份相互转换制度。让每个上岗人员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5.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要打破工人、干部的身份界限,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也应打破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分配到管理岗位上去工作的观念,可以把他们分配到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人岗位上去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弥补实践中的缺陷,以促进相关岗位的技术进步。
6.在配备各个岗位的生产(工作)人员时,应采取老、中、青三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每个岗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体能结构都符合优化配置原则,使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老职工与精力充沛、体格健壮的年轻职工之间形成一种互补效应,以确保能高效率地完成企业的各项既定目标。
‘肆’ 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如何达到最优化
日事清主要从做计划、做记录和作总结来对企业进行管理,因此我们公司对这款软件一直很信任!它对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有很多方法:
1.合理调整生产一线,特别是采掘一线的人员结构。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把不适应生产一线工作的年老体弱人员调整出来,把身强力壮的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岗位上去,使生
产一线的职工队伍始终保持精兵强将的态势,以保证生产一线人员能有旺盛的精力去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2.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参照生产一线的人员数量和工作量,按比例配置辅助人员,使之既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又不浪费劳动力。
3.对地面和机关岗位的人员配置,要杜绝因人设岗现象的发生。对可兼职作业的岗位要予以合并,以确保人力资源的舍理利用。
4.要公开、公平、公正地让每个职工凭自己的能力竞争上岗。对上岗人员要实行三级动态管理。即:将上岗人员划分为优秀、合格、临时三种上岗身份,并根据每个上岗人员的实际工作业绩,定期实行三种身份相互转换制度。让每个上岗人员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5.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要打破工人、干部的身份界限,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也应打破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分配到管理岗位上去工作的观念,可以把他们分配到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人岗位上去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弥补实践中的缺陷,以促进相关岗位的技术进步。
6.在配备各个岗位的生产(工作)人员时,应采取老、中、青三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每个岗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体能结构都符合优化配置原则,使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老职工与精力充沛、体格健壮的年轻职工之间形成一种互补效应,以确保能高效率地完成企业的各项既定目标。
‘伍’ 财政如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调控、监督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资源配置结构的不断优化组合,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具体地说,主要通过资产结构调整,促使最佳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合和企业组织结构形成,以科学合理地运用经济手段或组织方式使资源能够充分利用。
资源配置的方式:从机制角度: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从市场主体:企业配置、个人配置、信用配置、财政配置。
现阶段,我国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配置是主导配置手段,市场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计划机制起调节性作用。
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进行资源分配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补充方式。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就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安排调整部分社会资源,弥补市场配置缺陷,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财政不仅直接影响部分资源配置,而且通过部分的资源分配影响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1.各国政府通常采用一些指标(如失业率、经济增长率)或若干指标组成的“景气指数”来表示资源配置的效率。我国当前主要采用GDP增长率指标(该指标的缺陷是GDP增长有可能不会带来居民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2.实现本职能的主要手段:
① 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
② 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③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
④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⑤ 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
⑥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