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行星采集数据库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行星采集数据库

发布时间: 2022-04-04 01:58:00

Ⅰ EVE行星开发采集器与处理器数量计算

游戏中采集器和工厂(处理器)的数量配置是按照采集器实际采集量来算的,每个星球都会有差异。
我自己的配置算法:
一个工厂30分钟所需产物数量 :一个采集器30分钟采集量
这个比值就是我决定两种建筑数量的依据,一般采集量大于消耗量,因为多出的部分总是会在睡觉啊什么的闲余时间里被工厂反应掉。

至于什么时候收菜,这个因人而异,并不是有时间收,就真的愿意每天按时按点的去收菜,日子久了也很烦的。另外,连悬赏的分的不给,怪不得没人回答你……

Ⅱ eve行星开发我8个采集器加八个工厂都配置完了,怎么采集器还有显示没传输的

行星开发八个采集器加八个工厂都配置完了,采集器没有显示没拴住。

Ⅲ EVE 行星开采的采集器一旦开始工作。就不能停下来了吗

使得,停不下来。
不过有另一个办法,就是拆掉采集器重建。
只不过2W多ISK而已。还是值得的。

Ⅳ 快去宇宙抢矿藏

“壮阔的荒凉。”

这是1969年美国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的第一印象。现在,尘封40多亿年的月球依然是一片苍凉沉寂,但这不会持续太久。如果太空采矿步入正轨,未来的月球旅行者将看到一副完全不一样的场景:深深的伤痕、忙碌的挖掘机器人和连绵的矿山。

这看起来像是未来主义者幻想中的场景,但并非不可思议。各国公司已经“磨刀霍霍”,准备瓜分宇宙啦!

如何采矿?

找到矿产之后,还要解决如何在低重力或零重力条件下安全着陆和采矿的问题。对于任何被送往其它星球进行挖掘工作的机器人而言,首要的条件便是它必须小巧轻便,以便于放到火箭上进行发射;但反过来,它也必须具有一定的质量,这样才能稳稳地落在那些重力比地球小的星球上,并顺利展开工作。

要兼顾这两点并不容易,至少科学家们目前还做不到。比如2014年11月,欧洲航天局的菲莱登陆器在登陆彗星67P时就出现了失误。登录器着陆的时候被地面弹开,最后降落在悬崖附近。此地的光线不足,导致着陆器供电不足,无法正常工作。小行星的质量和彗星差不多,所以登陆小行星和登陆彗星时所面临的情况差不多——引力很小或没有引力,这使得着陆和取样都是难题。

为了解决在些难题,各个公司各出奇招。在深空工业公司的计划中,派遣到小行星的取样飞船除了检测行星资源,还将一并检测其“可挖掘度”。可挖掘度意即登陆该小行星和挖掘矿产的难易程度。

曾协助美国宇航局开发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的蜜蜂机器人公司,设计出了一款多“脚”的小行星水分提取器。它的多只特别设计的“脚”让它能牢牢地附着在小行星表面,哪怕表面如混凝土一样坚硬。小行星水分提取器通过钻孔获取混有冰的土壤,然后从中提取水分以供使用,而剩下的干燥土壤可以作为分析资源的样本。

美国宇航局正在测试用于月球露天开采的采矿机器人。这台名为Rassor(全称“表土层先进表面系统操作机器人”)的采矿机器人两端都有滚轮式的铲斗。这两个挖掘滚轮可以向着相反的方向旋转,互相为对方提供足够大的摩擦附着力,让挖掘工作得以在低重力环境中顺利进行下去。然后,这些小“矿工”将挖掘到的土壤倒入专用的设备中,分离水分和矿物。

谁挖到就归谁?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仅可以将太空资源运回地球,还可直接在太空建立加工工厂,甚至将破坏地球生态环境的工业迁往太空。

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得先明确太空采矿是否合法,采到的矿产都归谁所有?

目前仅有两个国际条约提到过太空矿产开采问题:《外层空间条约》和《月球协定》。二者都认为太空是属于全人类的,人们可以自由开采和利用月球及其他天体的资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确实是谁挖到就归谁。也就是说,如果我国明天在月球上挖出了几百吨镧的话,我们并没有犯法,并且这些镧都是我们的。

随着太空采矿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经济问题也随之产生。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所有权冲突。如果有多个公司宣称自己有权利开采某颗小行星,并在上面建立工厂,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公司及其所在国家间的将爆发的矛盾。事实上,这已不仅仅是资源开采问题了,它已逐渐成为地缘政治问题,没有国家希望其他国家成为某个星球或某项资源唯一的拥有者。

另一个大麻烦是垄断和随之产生的贫富差距。进入太空采矿行业的高成本,加上经济和法律制度不健全,会造成该行业史无前例的垄断。只有极少数人能把公司开到外太空,并建立连锁,其产出将成倍增长,或许到最后会发展成为一个比地球上任何企业都大数百万倍的公司。所以太空采矿业会将资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加剧贫富差距。

不过这些问题都无法阻止人类瓜分宇宙资源的步伐,人类将会建立一个涵盖整个外太空的完整的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到那时,太空中就将布满人类的开采基地,上面穿梭着各种忙碌的机器人。部分人类也将移居于此,负责维护生产设备和进行其他科学研究。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学之谜 2017年第1期杂志文章

Ⅳ 有哪些游戏是太空各个星球采集不同资源的类型

必吹无人深空啊,真的很好玩,一个沙盒游戏,他星球是随机生成的,每个星球有不同的特点,地图可太大了,你在游戏里星图上看到的每一个闪光的,都是一个恒星系,而这个恒星系都有几个星球,而且这游戏还有主线的,真挺好玩

Ⅵ 我想知道应该在哪里可以找到现今发现的所有天体的数据资料。

的确,像上面的一样,通常很详细的天体数据应该在研究所的数据库中吧,我们一般人是没权利查询的。
不过,我有一些八大行星的粗略资料,希望你能接受。
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万千米),赤道直径(千米),自转周期(地球日),公转周期
水星,5800,4880,58.65,88日
金星,10800,12104,243,225日
地球,15000,12756,1,1年
火星,22800,6792,1.03,1.9年
木星,77800,143000,0.41,11.8年
土星,142900,120500,0.44,29.5年
天王星,287100,51120,0.72,84.0年
海王星,450400,49500,0.67,164.8年
冥王星由于还没有探测卫星"拜访"过它,所以没有准确的数据,在这里也无法列出.

Ⅶ 国际行星数据库 详细一点的介绍

我也看见了。。。。。 = =

估计是要钱的 ,而且不便宜。。。

行星命名其实没什么,因为它也不发光,而且宇宙中也多得是,但是也不会那么容易,记得以前我看过一个貌似叫什么因特尔世界科技大奖赛之类的赛事,反正是挺有名的吧,各个领域的比赛都有,基本就是青少年的诺贝尔奖,这个大赛冠军的奖励就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一颗行星,所以说,我觉得不容易。。。。花钱的话应该也得挺贵的。。。

补充一下~

发现和命名过程
小行星的发现是个漫长而谨慎的过程。天文专家们观测到一个小行星后,不能马上确定它是个新的,或者是否被别人发现过,这时给它一个临时编号。这颗小行星在不同的夜晚被观测到并报告国际小行星中心之后,确认了它是个新的,它会得到国际统一格式的“暂定编号”。 这同一颗小行星在至少4次回归中被观测到,并且它的运行轨道被精确确定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给它一个永久编号。至此,小行星才算发现成功。其过程动辄数年之久。 小行星发现后的名字,按照惯例,由发现者在发现10年内命名。

普通人的命名机会
小行星是如何命名,普通人是否有命名机会?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在地球上60亿人口中,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以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的殊荣。 据了解,我国第一次发现小行星是在1928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小行星的观测是从1949年开始的。到1994年4月已发现的小行星中,已有120多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在全球62个天文台中,该台发现的被列入永久编号的小行星数量名列第五。但是紫金山天文台并不给予普通人命名,主要是命名地名和着名事件,比如北京奥运星和神州星等均是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因为此天文台的上司是中科院,所以想要命名还需要上级批准,然后才能报给国际小行星协会。和紫金山天文台类似的还有国家天文台,情况也是一样。 所以普通民众想要通过这些渠道命名,可能性基本为零。 当然如果普通人也不是没有机会,一些独立的天文机构和个人发现者在命名方面不受政治的制约,向他们申请则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小行星的发现需要强大先进的天文设备,因此个人发现者在中国,几乎绝迹。而能把自己的发现贡献出来命名的,目前仅见过个人发现者:自费巡天者(博客名) 其宣称自认为有条件的普通民众可以向他提出申请,他会考虑申请者的的条件而筛选出突出贡献者向国际小行星协会申报命名。

Ⅷ 求一份星体相关资料的数据库

你要的资料太大了,而且你没说明是哪一种,天文上有很多表,有恒星的GC表;星云星团星系的NGC表、M表、C表、IC表、UGC表;射电天体的3C表、SS表等等,不胜枚举,太阳系的小行星表和彗星表的更新速度也快的吓人。我觉得恐怕是有难度的。
这样啊,恒星在公元前后有一份依巴谷星表,那里收录的都是只能用肉眼看见的星星,我记得GC星表里大约有将近90000颗恒星,现在的表里肯定比这多。太阳系的卫星现在数据更新也极快,我上初中的时候曾经抄过一个这方面的表,但现在的卫星数量只怕比那时多了一倍都不止,而且还在不断发现新的,现在连命名都快跟不上节奏了,呵呵。

Ⅸ EVE行星开发重金属需要什么采集器

重金属在熔岩行星上才有,你需要购买熔岩行星指挥中心,然后才能造采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