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70年代的计算机是什么配置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70年代的计算机是什么配置

发布时间: 2022-04-12 14:59:24

⑴ 初代计算机是什么配置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这台叫做“埃尼阿克”的计算机占地面积150平方米,总重量30吨,使用了18000只电子管,6000个开关,7000只电阻,10000只电容,50万条线,耗电量140千瓦,可进行5000次加法/秒运算。这个庞然大物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举行了揭幕典礼。这台计算机的问世,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

最早的计算机都是军用的,体积极大,他的主机箱就是个大房子,每个元件都比现在大得多,处理能力也差。

⑵ 1970年有电脑吗

电脑如果讲电子计算机的话,那最早的应该是从1946年开始的。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发明人是美国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

美国国防部用它来进行弹道计算。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运算,这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 ENIAC以电子管作为元器件,所以又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是计算机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由于使用的电子管体积很大,耗电量大,易发热,因而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

如果讲现在通用的个人电脑而言,应该从1971年开始。

⑶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几代每一代的主要元件是什么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代,每一代的主要元件如下:

1、第一代计算机:第一代机是以电子管为逻辑元件的计算机。

2、第二代计算机:第二代机是以晶体管为主要逻辑元件的计算机。

3、第三代计算机:第三代机是由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计算机

4、第四代计算机:第四代机是由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计算机。

(3)70年代的计算机是什么配置扩展阅读:

为计算机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有以下这些:

1、冯·诺依曼(1903-1957)

美籍匈牙利裔科学家、数学家,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1945年,冯·诺依曼首先提出了“存储程序”的概念和二进制原理,后来,人们把利用这种概念和原理设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统称为“冯.诺曼型结构”计算机。

2、阿兰·麦席森·图灵(1912.6.23—1954.6.7)

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他被视为计算机之父。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着名的“图灵机”的设想。“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可制造一种十分简单但运算能力极强的计算装置,用来计算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可计算函数。

⑷ 介绍电脑作文

神奇的"天使"---电脑
电脑是一个神奇的家伙,它能帮人做很多事情,效率也非常高!它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助手. 有了电脑我们能做非常多的事情!它能帮我们查阅资料,在学习上不知道的也可以请教它着个"天使",电脑时时刻刻的伴随在我们的身边,它是在默默的奉献,而不是在索取,"给"永远比"拿"愉快,着句话是高尔基给他儿子的信里写的,着句话完全可以去形容电脑,它就是这么一个"天使"!~
就先说我自己吧,我在还没有碰电脑时候就像只无头苍蝇不知道字怎么写,当然我知道查字典是一种好办法,但是我就是拿起字典就感觉没趣.自从我看到电脑后,许多字打了拼音就可以看到了,我也从电脑中知道了查字典有很多好处,也就习惯起来查字典了!~
电脑许多的大人都不认同自己的孩子去玩,理由也只有那几个,①怕自己的孩子视力不好.②怕孩子不务正业,玩物丧志(我妈妈也怕我着几个)但是电脑不一定只会带来坏处,好处也是有的比如:查资料,听音乐,看新闻,创立自己的网页,还能在网络上面不出门就可以买东西卖东西,还可以送货上门.
记得在暑假里的时候有几个英语和谚语不会我就去问我妈妈,但是告诉我的却是- -我妈妈也不会做...这时我妈妈告诉我让我开电脑去查查..我当时才只有1年纪,不知道怎么样查找资料,怎么样才能找到最正确的资料,我妈妈告诉我你可以去网络里面去找,那里面什么都有,但当时我不知道网络的网址怎么写,我就去问我姐姐,问完后我就知道网络的网址是:
www..com我知道后马上去查找要的资料,不出妈妈所料真的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我马上把答案抄好,那天我把所有不会,不知道的都去查了一遍,我还把我不知道的也去查了下.现在我的知道算是不错的了!!
上帝给我们的"天使",也就是我的"好朋友"电脑,我非常感谢它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电脑

电脑现在已和我们有了密切的关系:找资料需要电脑、玩游戏需要电脑、上网聊天要用电脑、了解信息要用电脑……总之,我们已经离不开电脑了。
电脑包含了许多内容,其中,国际互联网已普及全世界了。它又称internet,它最初的来源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个军事网络。当初设计它时,并没有想到要把网络拉到全世界,只是单纯地希望如果有一天核战争爆发,能有一种网络在受到毁灭性攻击之后,仍然可以通行全世界,具有迅速恢复畅通的能力。70年代,美国国防部开始进行DARPA计划,开始架设高速且有弹性的网络,重点是当美、前苏两地间的网络如果断线时,资料仍可经由别的国家绕道,到达目的地。而这项计划的成果就是ARPANET。之后随冷战的解冻,ARPANET也慢慢开放给民间使用。但是美国基于军事安全上的考虑,另外成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NSFNET,专门负责全球性民间的网络交流。这就是美国的INTERNET。虽然美国政府拥有Internet的很多权限,但是为了科技的发展,美国本身并没有对网络上的任何行为收取大量的权利金(因为国际互联网是美国政府出钱研究开发的),所以很多的研究机构,得以以很低的成本加入Internet技术与服务的研究开发,Internet也因此得以发展成全世界最广的网络。
苹果和电脑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东西,是什么原因把苹果和电脑联系在一起的呢? 本世纪70年代初,微型电子计算机(微电脑)问世,因为它具有的功能齐全,小巧灵便的优点,吸引了一大批爱好电子技术的青少年。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的电子计算机大本营硅谷附近, 一个叫做卡帕提尼的小镇上有两位年仅十八九岁的电子迷。年纪稍大一点的叫史蒂夫·乔布,他一边在农场的苹果园里帮工维持生计,一边又在大学读书。岁数稍小一点的叫史蒂夫·沃兹奈克,他爱好的音乐,喜欢摆弄各种电子乐器,同样是电子技术的业余爱好者。 两人志趣相投,成了一对情同手足的好朋友。1974年,当地的一些电子业余爱好者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亲自动手制作微电脑的俱乐部。乔布和沃兹奈克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他们把乔布父亲的一间废汽车库充当工作室,开始试制微电脑。他们先将微处理器试装成一台简单微电脑,然后将它和电视机、键盘连接组合成一套微电脑系统。操作者只需在键盘上按键,电视屏上就会显示出文字和简单的图形,这项成果在俱乐部内受到了欢迎,接着他们又试装了一小批公开出售,没想到一下子就被订购了50台。于是,这两个年轻人便办起了微电脑公司。为了纪念乔布在半工半读的岁月里曾在苹果园工作过, 他们便把这种新型的微电脑命名为“苹果Ⅱ型”(AppleⅡ), 而最初试制的微电脑则被称之为“苹果Ⅰ型” (Apple Ⅰ)。这就是苹果电脑的由来。后来,苹果型微机很快风靡全世界,以乔布和沃兹奈克为首的苹果微电脑公司也因此发展成为拥有4000多人的国际性企业,还在世界各地设立了许多分公司。 现在的电脑,几乎没有不配置鼠标的,没有鼠标这个可爱的小东西,根本就不能很好地使用数量众多的各种软件。那么,鼠标是怎么来的呢?
鼠标的正规叫法,应该是“显示系统纵横位置指示器”,在发明专利书上,也是这么称呼的。它是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的科学家恩格尔巴特于1963年发明的。不过,那个最原始的鼠标,是由木头和小铁轮构成的,但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并没有多少变化,发明这一装置的初步想法,就是为了使电脑能够很好地与外设交流,更好地显示、指引、输入信息。据恩格尔巴特后来的回忆,大约在1951年2月,26岁的他,刚刚从海军退役,突然对电脑产生了兴趣,就想到,如何更好、更方便地与电脑交流信息呢?并且他为这种想法感到十分兴奋。1963年,在斯坦福研究所中,经过12年的探索,他终于发明了这一装置。70年代,施乐公司又不断完善了鼠标,使它成为现在的样子,具有更完善的功能,1983年,苹果电脑公司的个人电脑,首先配备了鼠标。
“显示系统纵横位置指示器”这一名字,几乎没有人使用。“鼠标”这个通俗、形象的名字,却一直沿用不衰。它是由斯坦福研究所恩格尔巴特的一位同事取的。
怎么样?现在你是不是更喜欢电脑了?是不是觉得电脑更有吸引力了?那就赶快去上网玩个痛快吧!

⑸ 请问什么是巨型计算机

巨型计算机是一种超大型电子计算机。具有很强的计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主要特点表现为高速度和大容量,配有多种外部和外围设备及丰富的、高功能的软件系统。

巨型计算机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用来承担重大的科学研究、国防尖端技术和国民经济领域的大型计算课题及数据处理任务。如大范围天气预报,整理卫星照片,原子核物的探索,研究洲际导弹、宇宙飞船等,制定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项目繁多,时间性强,要综合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依靠巨型计算机能较顺利地完成。

对巨型计算机的指标一些家这样规定:首先,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平均每秒1000万次以上;其次,存贮容量在1000万位以上。如我国研制成功的"银河"计算机,就属于巨型计算机。巨型计算机的发展是电子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的研制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程度,体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实力。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研制运算速度达几百亿次的超级大型计算机。

在一定时期内速度最快、性能最高、体积最大、耗资最多的计算机系统。巨型计算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时期内的巨型机到下一时期可能成为一般的计算机;一个时期内的巨型机技术到下一时期可能成为一般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的巨型计算机用于核物理研究、核武器设计、航天航空飞行器设计、国民经济的预测和决策、能源开发、中长期天气预报、卫星图像处理、情报分析和各种科学研究方面,是强有力的模拟和计算工具,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据统计,计算机的性能与使用价值的平方成正比,即所谓平方律。按照这一统计规律,计算机性能越高,相对价格越便宜。因此,随着大型科学工程对计算机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超高性能的巨型计算机将获得越来越大的经济效益。

一、巨型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50年代中期的巨型机有 UNIVAC公司的LARC机和 IBM公司的 STretch机。这两台计算机分别采用了指令先行控制、多个运算单元、存储交叉访问、多道程序和分时系统等并行处理技术。60年代的巨型机有CDC6600机和7600机,它们都配置有多台外围处理机,主机的中央处理器含有多个独立并行的处理单元。70年代出现了现代巨型计算机,其指令执行速度每秒已达5000万次以上,或每秒可获得2000万个以上的浮点结果。

现代巨型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有美国ILLIAC-Ⅳ(1973年)、STAR-100(1974年)和ASC(1972年)等巨型机。ILLIAC-Ⅳ机是一台采用64个处理单元在统一控制下进行处理的阵列机,后两台都是采用向量流水处理的 向量计算机 。1976年研制成功的CRAY-1机标志着现代巨型机进入第二阶段。这台计算机设有向量、标量、地址等通用寄存器,有12个运算流水部件,指令控制和数据存取也都流水线化;机器主频达80兆赫,每秒可获得8000万个浮点结果; 主存储器 容量为100~400万字(每字64位),外存储器容量达10 9 ~10 11 字;主机柜呈圆柱形,功耗达数百千瓦;采用氟里昂冷却。图中为这种机器的逻辑结构。中国的“银河“亿次级巨型计算机(1983年)也是多通用寄存器、全流水线化的巨型机。运算流水部件有18个,采用双向量阵列结构,主存储器容量为200~400万字(每字64位),并配有磁盘海量存储器。这些巨型机的系统结构都属于单指令流多数据流(SIMD)结构。80年代以来,采用多处理机(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结构、多向量阵列结构等技术的第三阶段的更高性能巨型机相继问世。例如,美国的CRAY-XMP、CDCCYBER205,日本的S810/10和20、VP/100和200、S×1和S×2等巨型机,均采用超高速门阵列芯片烧结到多层陶瓷片上的微组装工艺,主频高达50~160兆赫以上,最高速度有的可达每秒5~10亿个浮点结果,主存储器容量为400~3200万字(每字64位),外存储器容量达10 12 字以上。

还有一类专用性很强的巨型机。例如,美国哥德伊尔宇航公司的巨型并行处理机MPP,由16384个处理器组成128×128的方阵,专用于卫星图像信息的高速处理,8位整数加的处理速度可达每秒60亿次,32位浮点加可达每秒1.6亿次。英国ICL公司研制的分布式阵列处理机专用系统DAP,由 4096个一位 微处理器 和一台大型系列机2900组成,最高速度可达每秒1亿个64位的浮点结果。

二、巨型计算机的组成

巨型机主机由高速运算部件和大容量快速主存贮器构成。由于巨型机加工数据的吞吐量很大,只有主存是不够的,一般有半导体快速扩充存贮器和海量(磁盘)存贮子系统来支持。对大规模数据处理系统的用户,常需大型联机磁带子系统或光盘子系统作为大量信息数据进/出的媒介 。巨型机主机一般不直接管理慢速的输入/输出(I/O)设备,而是通过I/O接口通道联结前端机,由前端机做I/O的工作,包括用户程序和数据的准备、运算结果的打印与绘图输出等。前端机一般用小型机。I/O的另一种途径是通过网络,网上的用户借助其端机(微机、工作站、小型大型机)通过网来使用巨型机,I/O均由用户端机来做。网络方式可大大提高巨型机的利用率。

三、巨型机技术

并行处理是巨型机技术的基础。为提高系统性能,现代巨型机都在系统结构、硬件、软件、工艺和电路等方面采取各种支持并行处理的技术。

数据类型为便于高速并行处理, 中央处理器 的数据类型除传统的各类标量外,都增加了向量或数组类型。向量或数组运算的实质,是相继或同时执行一批同样的运算,而标量运算只处理一个或一对操作数,故向量运算速度一般比标量运算速度快得多。

硬件结构现代巨型机硬件大多采用流水线、多功能部件、阵列结构或多处理机等各种技术。流水线是把整个部件分成若干段,使众多数据能重叠地在各段操作,特别适于向量运算,性能-价格比高,应用普遍。多功能部件可以同时进行不同的运算,每个部件内部又常采用流水线技术,既适合向量运算又适合标量运算。中国的“银河”机和日本的 VP/200、S810/20机进一步将每个向量流水部件或向量处理机加倍,组成双向量阵列,又把向量运算速度提高了两倍。美国CYBER-205机的向量处理机可按用户需要组成一、二或四条阵列式的流水线,技术上又有所发展。多处理机系统以多台处理机并行工作来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各台处理机可以协作完成一个作业,也可以独立完成各自的作业。每台处理机内部也可采用各种适宜的并行处理技术。在任务的划分与分配、多处理机之间的同步与通信和 互连网络 的效益等方面,多处理机系统尚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现代巨型机采用的主要还是双处理机系统(如CRAY-XMP)和四处理机系统(如HEP)。

向量寄存器为降低存储流量和频带宽度的要求,并解决短向量运算速度低的问题,第二阶段的巨型机采取了向量寄存器技术。CRAY-1机设有8个向量寄存器,所有向量运算指令都面向向量寄存器和其他通用寄存器。为更有力地支持各运算流水部件高度并行地进行各自的向量运算,日本的VP/100和S810等第三阶段的巨型机设有庞大的向量寄存器,总容量达64K字节。

标量运算标量运算速度对巨型机系统综合速度的影响极大。为此,除增设标量寄存器、标量后援寄存器或标量 高速缓冲存储器 以及采用先进的标量控制技术(如先行控制等)外,还可采用专作标量运算的功能部件和标量处理机等技术。例如,CRAY-1机的多功能部件中,有6个专作标量和地址运算,3个兼作标量浮点运算,标量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000万次以上;CYBER205机专设标量处理机,含5个运算部件,标量运算速度可达每秒5000万次以上。在提高向量运算速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标量运算速度,尽可能缩小两者的差距,已成为改善巨型机系统性能的重要研究课题。

主存储器为使复杂系统的三维处理成为可能,要求主存储器能容纳庞大的数据量。80年代的巨型机容量已达256兆字节。为与运算部件的速度相匹配,主存储器必须大大提高信息流量。为此,主要的措施是:①采取较成熟的多模块交叉访问技术,模块数量一般取2n,有的巨型机采用素数模新技术,以尽量避免向量访问的冲突;②不断减小每个模块的存取周期,如CRAY-XMP机的存取周期为38纳秒,S810机虽用静态MOS存储器,也只有40纳秒,与双极存储相当;③增加主存储器的访问端口,如CRAY-XMP机的每台处理机与CRAY-1机相比,访问端口由一个增加到四个,解决了存储访问的瓶颈问题。

输入输出通道巨型机不但配有数量较多的输入输出通道,如16~32个,而且具有较高的通道传输率。如CRAY-XMP机除一般通道外,还有两个传输率为每秒100兆字节的通道和一个传输率高达每秒1250兆字节的通道。

固态海量存储器为适应特大算题的大量数据在主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之间的频繁调度,新型的巨型机采用固态海量存储器作为超高速外存储器。CRAY-XMP机的固态存储器采用MOS技术,容量为64~256兆字节,传输率比磁盘快50~100倍。S810机的固态存储器容量为256~1024兆字节,传输率达每秒1000兆字节。

大规模集成电路巨型机的 逻辑电路 都采用超高速ECL电路,门级延迟约为0.25~0.5纳秒,芯片门数为几十至一千以上;1984年日本已研制成功4K门阵列常温砷化镓芯片,级延迟约为50皮秒;用于向量寄存器的超高速双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访问时间为3.5~5.5纳秒。

组装工艺缩短机内走线长度和提高机器主频,是提高巨型机速度的基础。现代巨型机主频有的已达 250兆赫以上。为此,除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和速度外,还采用微组装等高密度多层组装工艺。由此而来的散热问题很突出,需要采取特殊的冷却措施。

并行算法和软件技术为充分发挥巨型机的系统性能,必须研究各种并行算法并研制并行化的软件系统。针对特大型科学计算的特点,巨型机通常配置如下软件:具有多重处理能力的批处理分布式 操作系统 、高效的汇编语言、向量FORTRAN或PASCAL、ADA语言和向量识别器、并行化标准子程序库、科学子程序库和应用程序库、系统 实用程序 、诊断程序等。

⑹ 懂大型计算机的朋友:我想问一下,上世纪70年代产的大型计算机(比如IBM 370/165)和现在普通的PC计算机

单纯从运算速度上来说,这两者是没法比的,当然是现在的快。本身这东西就没什么可比性,你拿马车和飞机比当然是比不过的,架构不同,处理方式不同。在当时的水平来说这就是很牛的。人家登月用的电脑处理的速度还不如现在一台非只能手机,但人家依然完成了任务。所以运算速度不算什么的,主要看怎么用。就是现在的服务器用的CPU也不是很强,只有巨型计算机(多CPU和GPU并行运算)才是王者

⑺ 一台计算机的基本硬件配置有哪些

计算机的基本硬件配置如下:

1、主板:安装了组成计算机的主要电路系统,一般有BIOS芯片、I/O控制芯片、键和面板控制开关接口、指示灯插接件、扩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电源供电接插件等元件。主板的类型和档次决定着整个微机系统的类型和档次,性能影响着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2、CPU:又称中央处理器,是一个集成电路模块,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一条指令的功能往往是由计算机中的部件执行一系列的操作来实现的,CPU要根据指令的功能,产生相应的操作控制信号,发给相应的部件,从而控制这些部件按指令的要求进行动作。

3、内存条:内存条是用来临时存储数据的,同样安插在主板上,CPU可通过总线寻址,并进行读写操作的电脑部件。电脑上任何一种输入和任何一种输出是通过内存才可以进行。内存条的性能指标取决于存储容量、存取速度(存储周期)、存储器的可靠性。

4、硬盘:存放着用户所有的数据信息,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用户的操作体验,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主要的参数。转速的快慢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转速以每分钟多少转(RPM)来表示,RPM值越大,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访问时间就越短,硬盘的整体性能也就越好。

5、显示器:属于电脑的I/O设备,即输入输出设备。通常在两片玻璃基板上装有配向膜,液晶会沿着沟槽配向,在不同电流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会做规则旋转90度排列,产生透光度的差别,如此在电源开和关的作用下产生明暗的区别,以此原理控制每个像素,便可构成所需图像。

⑻ 我国在九十年代初的大型计算机是个什么样的配置

几万左右在那时就是很强大的服务器了,那时我国的机器还是晶体管的,还没到集成电路水平。那时的1G内存是传说的传说(微软当时还说过给我1M的内存,DOS任意发挥),1GHZ的CPU都找不出来。CD-ROM传输率要求300KB/sec,在320*240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帧图像,这是当时最好的CD-ROM,美国上市时极为抢手,可以想想中国的样子了。。。。
如果说到如今的价格,你还是按照当时的配置要求来的话,起码也要几百万,晶体管的价格比现在的集成电路高了不知道几倍。。。。

⑼ 人们把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称为第3代计算机时代,其硬件是什么

以硬件分代有五代分别是:1、电子管计算计算机2、晶体管计算机3、集成电路计算机4、微处理计算机5、pc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