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中国建筑文化数据库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中国建筑文化数据库

发布时间: 2022-04-15 03:53:50

⑴ 关于中国古建筑文化

1.以前上课好像提过,不过我忘记了.参考意见如下:
早期(旧石器): 树居/洞居 例:周口店
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 巢居/窝棚/窑洞
新时期有了农业以后: 出现聚落,最早已知建筑式样 杆栏式 例:浙江河母渡

光就建筑形式来讲: 穴居 -->半穴居-->地面建筑

2.坛庙建筑 中国建筑史课上讲过,忘了.随便找本中国建筑史参考书就有了(-__-).我手头没有,帮不到你了.

3. 中国造园术 是要列举造园法? yes的话: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为四大基本.按照<园治>则是: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

4.考工记 《考工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关于手工业技术的国家规范,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内容:
国有六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人、农夫、女工。
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庐、匠、车、梓。
攻金之工六:筑、冶、凫、栗、段、桃
攻皮之工五:函、鲍、韗、韦、裘
设色之工五:画、缋、锺、筐、荒
刮摩之工五:玉、(木即)、雕、矢、磬
搏埴之工二:陶、瓬

5. 四大名园:
江苏苏州拙政园
北京颐和园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江苏苏州留园
苏州四大园林:
拙政园 · 留园 · 狮子林 · 沧浪亭

6.中国古典园林 我不知道你们老师上课关于这方面讲了什么。该词条的字典型解释: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按照园林基址选择分为:人工园林、天然园林。按照所有者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文人园林,寺庙园林

7. 石像生 即帝王陵墓前设置的一组对称排列的石人石兽雕刻。在帝陵前设石像生始于秦汉,象征死者生前的仪卫。石像生功能:显示墓主身份地位,驱邪镇墓。

论述题:
1. 这个不是建筑史的内容,出题的老师有点。。。
查看这个网址吧:http://www.ha.xinhuanet.com/gfwh/2006-07/30/content_7647173.htm

2. 四合院 引自中文wiki(考试不要照抄)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历史
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
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链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19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衕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视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在古代,四合院基本上满足了一家人生活的需要,那时两进四合院以及更大的四合院通常是官宦和士绅的住所。在现代,随着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传统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挑战。一方面,四合院基本上都没有上下水、暖气等卫生设施,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汽车、空调等设备,原来的四合院很难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像四世同堂那样的大家庭也比较少见,有钱的人家通常愿意在交通方便的郊外购置别墅,而不是生活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市区。因此作为民居的四合院是否还存在价值,也是近代以来,一个争论的问题。
随着老城区保护的开展,对原有四合院进行了改造,例如1990年由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的对北京菊儿胡衕四合院的危改项目,在保留院落结构的基础上,将原有四合院的平房改为楼房,增加了厨房、卫生间等设施。该改造工程获得了联合国的世界人居奖。北京南池子危改中,也将部分四合院房屋改成两层,并修建了地下车库。2006年,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图》,作为对四合院保护、修缮、翻建、改建的参考依据。

最后的建议:问你们同学借笔记复印比较好-__-

⑵ 寻有关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论文的开题报告或英文的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王蒙. 汉城盛会话东洋[J]读书, 1996,(01) .

[2] 孟丹. 走向“天人合一”的城市文化生态观[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

[3] 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及其与外语教学之间关系[J]汉语学习, 1993,(03) .

[4] 姜林涛,荀平. 浅析中国建筑文化与诗词歌赋之联系[J]华中建筑, 2007,(09) .

[5] 张鸽娟,廖劲松. 对建筑美的人文内涵的认识[J]山西建筑, 2005,(13) .

[6] 李先逵.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J]建筑学报, 2001,(08) .

[7] 李清良. “天人合一”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J]社会科学家, 1998,(02) .

[8] 吴永辉. 试从比较文学看中国建筑[J]新建筑, 1985,(04) .

[9] 秦红岭. 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建筑[J]新建筑, 2004,(03) .

[10] 韩永红. 中西方建筑中的文化特征比较[J]新西部(下半月), 2008,(09) .

[11] 毕继万.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8,(01) .

[12] 朱翔,张琦. 两极之间——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J]装饰, 2005,(12) .

[13] 任桢.中西建筑文化内涵比照[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

⑶ 中国的建筑文化有哪些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叉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⑷ 中国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建筑特点,从农耕文明可以看出,是不是真的如此
农耕文明的一些特征及其在建筑设计理念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无论是精英文化的百家争鸣,还是作为民俗文化的民间信仰和习俗,大多可以归结为以“农耕为主”、社会分工不发达和生产过程重复的农业文明范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基本特征根植于这样的经济生活中。这种农耕文化影响深远,影响着各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尤其是官方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关注血缘的纯洁和尊卑秩序的秩序和伦理,已经成为维系宗法制度不可或缺的条件。“上帝对阶级来说并不陌生,对非种族的人也不崇拜”已经成为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宗法制度具有政治权力统治和血缘伦理制约的双重功能。尽管动乱后社会经济形式和国家权力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个家庭这一由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组织始终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在组织和结构上与国家一致。国家是一个大的家,而家是一个小的国家,具有“家与国同构”的特征。在这样的社会特征下,所有的思考都从“家”开始。家是社会思维的基本单位。这一点深深地反映在建筑中。

以家为出发点的特点导致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居”的发展原型。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所有的建筑形式都是从住宅发展而来的,都是基于住宅的概念。西方的教堂不应该被用作房子,但是中国的房子可以变成佛教寺庙,官员住在那里,佛教寺庙住在那里,皇宫住在那里,商店住在商店的前面和后面。总之,似乎没有哪种类型的房子与生活无关,似乎所有类型的建筑都是从住房发展而来的。

在古代,房子和房子的意思没有区别。它最初被称为“宫殿”,后来被称为“住宅”。生活是人们在室内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根据这一总体概念,似乎没有必要对住房类型进行详细划分。第三个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建筑体系是一个深受农耕意识影响、与宗法社会和谐相处的体系,其设计理念是以“家”为起点、以住宅为原型衍生出来的产物。这一结论是对古代建筑体系与社会文化关系的初步看法。

⑸ 中国的建筑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传统的建筑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说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大概首先是:天人合一,中国建筑讲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在室内环境方面会表现出一些传统文化中儒学的秩序,比方说四合院,正厅、侧堂,左右都是有序的。另外在一些数字的体现,比方说几门几拱都是有定制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的影响。还有就是程朱理学中的简约,比方说白墙黑瓦,除了与山水相容,还体现出理学的那种极简和刻板。
展开来很多,抛砖引玉而已

⑹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什么

“以人为本”的建筑

在西方,建筑不仅是一个避风雨的地方,也是一个掩盖灵魂的地方。从早期崇拜高山沙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灵。这座建筑高大而空旷,拥有神性。在传统建筑中,建造了各种寺庙。

在中国,一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崇拜族长,国王,皇帝等,而在中国古代,神权统治始终依附于皇权。这决定了中国建筑是人的居住地,而不是上帝的居所。即使在后来的宗教建筑中也是如此。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

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将人和现实生活固定在理想的现实世界中。中国传统建筑在其中考虑“人”的感受,并且比“事物”本身的自我表达更重要。这种人文创造方法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

从宏观的规划到单体建筑的装修、装饰,都可看到对理想美的追求。就像皇家建筑中的龙、凤雕饰,和各个地方建筑上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的“福、禄、寿、喜”及诗画装饰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是以人为中心,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中国建筑文化数据库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建筑特点

1、大气

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2、生气

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

3、富丽

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可见,大气、生气、富丽三者,既有其特定的行色,又有其丰硕的内涵,三者结合形成了中国建筑的传统。

4、重山林风水

上述三个特点,仅指建筑物本身,未及其环境。若包容环境,中国建筑的传统性还有第四个特点——重山林风水。中国历代的职业风水先生,去除迷信成分,可称得上是选址专家。

有山,易取其势,视野开阔,排水顺畅;有林,易取其物,苍柴丰盛,鸟鸣果香;有风,易得其动,空气清新,消暑灭病;有水,易得其利,鱼虾戏跃,鹅鸭成群。故此,若靠山面水,侧有良田沃土,阳光充沛,兼有舟楫之便,当然是公认得宜于人类生存得最佳选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传统建筑

⑺ 古建筑资料

微型古建筑
中国微型古建筑,是张彦先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于2003年首次制作成功,为弘扬中国微型古建筑文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微型古建筑,是用微型的真砖、真瓦、真石料、真木料,用传统正规的砖雕、木雕、石雕、油漆彩画工艺,按照古建营造技法施工制作而成。它能够把古建筑主体的内外结构和外观色彩真实地呈现出来,从质感上给人的感觉它就是一座精美微型建筑,而不是一般的建筑小模型。整体建筑数据库准确,工艺技术含量高,是一部完整的立体古建筑全书。具有极高收藏和研究价值。

北京吉祥门楼,是以古都北京四合院建筑中小型住户宅为原型,用20:1的比例,用微型砖瓦施工制作而成。属纯砖结构,装饰古朴,做工精细入微,质感逼真强烈。特别是门楼上的砖雕和门联雕刻更是于小巧中见华丽,充分体现出了古都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确为中国古建筑中之珍品。

中国微型古建筑砖瓦构件,是张彦先生自己经过十六年的专心研究试验,于2002年9月首次烧制成功。

微型砖构件,都是用真正的黄土泥通过古法工艺制成胚件,然后再用特殊工艺烧制而成。可以烧制出各种清灰色布瓦件和各种颜色的琉璃瓦件,它的硬度、质感、色彩与原大型古建筑砖瓦构件完全一样,只是比例缩小到1公分大小。而且瓦件上的雕刻图案小巧而精美、清晰而副真,实属世界罕见。

微型古建砖瓦构件的研制成功,将会为研究中国古建筑文化、建筑教学、失传古迹复原,奠定基础,具有深远的历意义和艺术价值。
奥维耶多古建筑
西班牙奥维耶多历史中心古建筑。位于奥维耶多北部阿斯图里亚斯自治区内坎塔布连山和坎塔布里海间。中心内古建筑指阿斯图里亚斯王国时期修建于此的教堂建筑。该城最初一座长方型教堂为西哥特人的基督教王国修建于8世纪下半叶。后陆续修建了修道院建筑,794年后,阿斯图里亚斯的阿方索二世在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教会建筑。1521年的大火后,保存有一些中世纪的早期建筑,有13世纪的围墙、东北部分为大教堂和附属建筑组成的主教区和拉•芳卡拉达古老水力系统。其中教堂建筑多为中世纪早期完成,为创新形式的罗马式前期建筑风格,有纳兰科圣玛丽教堂、里约的圣米盖尔教堂、莱那的圣克里斯蒂娜教堂、圣卡玛拉教堂和布拉多的圣胡里奥教堂等。1985年和1998年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塞萨洛尼基古建筑
中文名称: 塞萨洛尼基古建筑
英文名称: Paleochristian and Byzantine Monuments of Thessalonika
国家: 希腊
所属洲: 欧洲
批准时间: 1988
批准标准
198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十二届会议报告。
介绍
545-006
整个遗址位于马其顿区东北部。遗址共分为四个部分:内有46座城堡的古城墙,长4公里,高10米,厚度位2米;建于13世纪的拜占庭浴室;大约建于1320年的圣·凯瑟琳教堂,这个拜占庭式的教堂于1430年被改建为清真寺;建于13世纪末期的圣·潘捷列伊蒙大教堂。
拜占庭博物馆位于一座建于1848年佛罗伦萨式的伊利西阿别墅内,1930年,这座别墅改建为博物馆,专门收藏公元5至15世纪拜占庭时期文物的博物馆。馆的前面是庭院,正中心是一个大水盆,它是以扎佛尼式镶嵌砖砌成的喷泉为原形制作的。在两个拱廊的下面,有一幅作于5世纪的镶嵌画,描绘了一只苍鹭与蛇搏斗的场景,还有各种按地区和年代顺序排列的各种神像。整个博物馆是双层式建筑结构,底层包括一个门厅和5个展览室。门厅上面陈列着公元4至6世纪的早期基督教特征的雕刻作品。门的两侧有来自于雅典卫城山上的雕刻残片和古墓里的雕刻遗物。第二个展览室是于5至6世纪重建的长方形教堂。第三个展览室中陈列的全部是9至15世纪拜占庭时期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中有圣母像、狮子侵吞瞪羚以及许多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浮雕,如有关耶稣门徒的装饰画与浮雕以及来自于科弗岛的威尼斯执政官的石像等。第四间展览室是重建于11世纪拜占庭式的十字架形教堂。屋子的中心是圆形穹顶,由圆柱与半露的壁柱支撑着,地面由红黑两色几何形图案相间的镶嵌画,墙壁上绘着圣母与圣婴的壁画。第五间展览室是后期拜占庭教条的复制品,如清真寺形式的平顶四方形建筑。这个展览室中有雕刻、涂金的木制饰屏,有来自小亚细亚的主教宝座,有来自基莫洛斯的用于宗教活动中的棺木,以及来自阿塔兰塔、泽尔菲与雅典等地已废弃的教堂里的壁画等。二楼是由门厅和两个展室组成的,收藏着神像、镶板画和巨幅壁画等。
这处遗址不仅景色宜人,而且遗址中的收藏物品多种多样,一切都处于良好的重修状态,将这座重要城市的动荡变化历史完整的记录下来。
评价:
塞萨洛尼基城建于公元前三一五年,是州首府和港市,是最早的基督教传播地之一。在所有的基督教纪念物中有着名的教堂,它们是按照希腊人的长远计划和建一个有三座中殿的长方形教堂的计划而建造的。从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修建了很长时间,因此,它们由一个历史的类型系列组成,在拜占庭世界里有相当大的影响。罗通德,圣德米特里和圣戴维兹教堂的马赛克艺术是早期基督教艺术的最伟大的杰作

⑻ 中国建筑文化的知料

典型的中国民居——院落式建筑群体
传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随着人类的进步,巢居、穴居逐渐被地面建筑取代。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是迄今为止中国已知的最早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
秦汉时期,住宅多为院落是群体建筑,中间的院落由四周的单幢房屋和廊屋围合而成,中国民居基本定型。汉代画像砖上,有的住宅院落还建有高高的了望塔楼。
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后,派官员规划、营建大都(今北京)。城内干道纵横,胡同密布。在整齐划一的胡同之间,院落式民居规划排列,人民把这种住宅称为“四合院”。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居住建筑的类型多样。
徽州民居、晋中大院,还有陕北窑洞、福建土楼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住宅建筑。
南方与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干栏式建筑较多,如云南傣族主楼、云南景颇族的长脊短檐式干栏、海南黎族的架空船屋等。青藏高原上有形似碉楼的碉房,内蒙古地区盛行蒙古包,新疆维吾尔地区多见的阿以旺,是一种平屋顶、带外廊的住宅。

宫殿——金碧辉煌、雕栏玉砌的建筑群体
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传统观念保留得最集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类型,它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据史书记载,夏商时期已有宫殿。秦始皇奴役农民建造了规模空前宏大的阿房宫,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也都大兴土木,营建豪华壮观的宫殿。元朝以前的宫殿建筑均已毁于战火,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宫和沈阳的清故宫。
北京明清故宫以显示皇帝的权威为设计思想,沿中轴线南北纵深发展,对称布局,以此烘托中轴线上天安门、午门、三大殿直至神武门等主体建筑物的不凡气势,一切构件都属于最高规格,因此,格外壮观。

⑼ 中国建筑文化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什么?面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种种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我们需要增强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在这个黄金时代整合建筑文化、让中国创造的中国房子能够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房地产行业已经取得了壮观的物质成果,但和***中央最近提出的建立创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距离尚远。在建筑文化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异现象,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不顾民情、建筑文化传统面临断裂的严重问题。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在新的时空和环境下,研讨建筑文化已经超过了学术的范畴,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成长有关,更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有关,也关系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乃至对世界建筑文化应该做出的积极贡献。 反思是总结的前奏,总结是前进的基础。在反思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追根寻源的同时,研讨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本质及其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中国建筑文化的三大误区 反思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先天不足,后天多难。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约束、皇权政治的主宰,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影响力很低;加上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强权经济、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断遭受到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中,尽管产生过有特色的作品,但先天不足的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和国家的命运一样,是多难的、落后的。建国后产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特别是1959年通过北京兴建十大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发扬;但此后对复古主义的批判、受俄罗斯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多年紧缩和调整建筑标准,以及文革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筑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本来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却又受到“欧陆风”的侵袭;严重的“青黄不接”使西方建筑文化填补了我们发展的空间。由此引发出的建筑文化问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 反思之二,对中国建筑文化业内至今定位不清,误区重重。对于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 ;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第三,就是体系的对立。有人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这种观念在房地产业界颇有普遍性,在建筑师中间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看问题的。虽然他们在中国土生土长,但受现代建筑教育多于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建筑传统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旧,缺乏建筑文化修养。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必然导致一方面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发展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明星”、“大师”的左右,在我们的建筑报刊、书籍、报告中,到处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许多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随波逐流。 有一位着名的外国的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外国同行都如此深刻地看到中国建筑文化存在的问题,现在,应该是为中国建筑文化传统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认识误区的时候了。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在哪? 反思自身,我们缺乏建筑文化的自强意识和保护的政策。21世纪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希望直接借鉴西方现成的发展经验,加快自身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尽管我们意识到WTO打开大门以后,西方建筑文化的“狼”来了,但是,如何应对,如何与“狼”共舞,我们缺少思想上、组织上以及政策上的准备,没有适时提出建设方针和行政指导,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这是造成我们现在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日本早在30年代就开始众多的设计大赛,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有日本特色”。战后复兴时,主管部门和建筑师取得共识,要求新建筑物一定要传承日本的文化。即使科技和材料已经发生变革了,还要通过混凝土体现日本传统建筑的本质特点。80年代,在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他们转为全方位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提升到从空间把握传统文化,通过内部构造的研究,对日本建筑文化做出了积极的传承。至今,日本众多新建筑开发仍在积极寻求保持深厚的日本建筑文化特色。不能不说,在日本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政策指引和保护措施是其建筑文化得以传承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不同,现代化的进程不同,但如果我们在“狼”来了之前对本土的文化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强的精神,一旦西方建筑文化随着外资投入与技术引进进入市场,我们也不会丧失文化的竞争力,不会出现崇洋的攀比,也会在新一轮的建筑开发中让中国建筑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究竟哪些是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其精髓在哪里?传统中哪些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呢?我认为,其中包括: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园林景观的构成原则。 中国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并不落后,反而与西方文化的追求很相像。比方说我们许多古城的规划很有文化性和地方性,注意了环境的有效利用,成为了今日的风景名胜。而现在我们一般的城市规划和开发区大多只注意道路的宽阔,缺乏个性化。还有,我们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展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德,这种美德就是现代西方建筑所探讨的生态性和共生论;而现在很多开发项目受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忽视了这些美德,在豪华的小区、宏大的会所中,大多都在延续同一个模式,重复同一个思路,违背了因地制宜、因环境而宜的原则。现在流行的造园艺术也大多停留在公园式的建筑上,既没有发掘中国园林的生态平衡措施,也很少塑造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造成了园林与文化的断裂。假使我们摆脱崇洋的迷信,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中国建筑文化将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意在寻根,志在崛起 当然,我们现在不是主张复古、倒退,也不是针对现有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提倡大家搞义和团式的行为,而是意在寻根,在广采博收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从而启动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积淀民族的自信,提升自己的平台,真正变与“狼”共舞为引“狼”共舞。 创造中国的建筑文化一定要引进西方的建筑文化。他们沉淀出的建筑文化有不少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但西方19世纪、20世纪的文化成就不可能是解决中国今日建筑大潮所遇问题的灵丹妙药,更不可能成为中国新的建筑文化。我们要以传统建筑文化为根,用中西建筑文化激发我们的创新。上海的金贸大厦因为启动了中国传统古塔的神韵而在投标中获胜。最近一批有胆识的开发商开辟了像“观唐”、“九间堂”这样一系列的中式住宅,融合中西文化,创新别墅市场,引领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潮流。在北京的长安街上也出现了演绎新的中国建筑文化的楼群。我自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创作过蓝海酒店和中国文化中心等项目,也有一个体会:吸引、引进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需要民族化、当地化;同时,继承建筑文化传统,需要结合现代的功能需求和科技发展对其加以现代化;两者不可偏废。 当然,继承和发展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花开遍地,文化的崛起需要有一代代人的努力。另外,创新中国建筑文化,只有建筑师的努力是不够的,特别要有发展商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如果只有一方面的努力是做不到的。 内涵就是四个字等级次序。 我先声名,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学的专业是城市规划,但是头三年学的都是建筑。 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什么是建筑,看了那么多大师的作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设计的。老师让做课程设计的时候也是想到哪做到哪。我们平时学的什么中外建筑史都哪去了,一做实际的东西,那些东西就和没学一样。 一说中国古建的文化内涵,都知道是天人合一、崇尚皇权,可是现在呢!现在的建筑还有什么内涵么?建筑,本就没什么大是大非,这就让很多有内涵的建筑作品埋没了。如果你没有名气,那么你的作品会被改得面目全非。 真不知这些人在干吗! 内涵?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就是内涵! 中国元素由南而北,可以提取的元素很多 中国建筑精髓在于组团和协调,这与中国社会文化分不开,西方则终于个体一优秀,在西方主导人们审美价值观的时代,比我们东方建筑抢眼,可惜中国人很少看到,追求时尚,太躁了 先申明,我是粗人一个,楼上说的那都是不占边的话,没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思想,要学, 要做,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说白了现在的设计师都是受利益的驱使来做每个方案,而不是抱着发场中华民族的文化而做,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团结起来所有的设计师都往一处使劲,相信很快中国有能做出自己的,具有时代文精神的建筑出来,这也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重要的一步!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怎样才很做出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⑽ 《建筑与文化》这个期刊是国家级期刊这个期刊认可度怎么样

《建筑与文化》杂志,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建筑与文化》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被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录。
认可度应该算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