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贸易组织是什么加入WTO成员国有什么条件加入了有什么好处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起,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目前,世贸组织的贸易量已占世界贸易的95%以上。现任总干事是欧盟前贸易委员帕斯卡尔·拉米 (法国人),2005年9月任职。2009年4月获连任 。 条件: ⑴必须按章程规定的程序和期限履行接受世贸组织章程和乌拉圭回合各项多边协定的手续; ⑵必须按乌拉圭回合各项多边贸易协定作出关税减让表和各种非关税承诺表; ⑶必须在服务贸易领域作出具体的市场准入承诺表。 好处有10条: 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将会带来哪些好处和负面作用,这是当前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应当认识到,当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只有积极对外开放,以自己的资源,通过国际交换,实现资源的国际间优化配置,才能获得经济发展。20年来,中国以劳动力和若干自然资源和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相结合,使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WTO是“经济联合国”,它所制定的规则已成为当今重要的国际经贸惯例,如果一个国家被排斥在WTO之外,就难以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国际间产品和服务交流,而且还要受到歧视待遇。 中国参加WTO,将对下一世纪的经济与贸易发展带来极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归纳起来,至少有10个方面的好处。 一、扩大出口:出于WTO134个成员方都可以取得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自由贸易带来的优惠,有利于我国产品和服务出口,使我国最近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出口下降出现回升。 二、进口先进技术:出口扩大了,可增加先进技术的进口,使我国在科技上更快跟上世界产业发展的潮流。 三、有利于进一步引进外资:20年来,我国在引进外资上取得重大成就,现在有3万多家三资企业,引进合同外资额已达5000多万美元,占工业产值18.7%和41%,带来1000多万人就业。进入WTO后会使引进外资更快增加。 四、有利扩大就业:外国专家估计,中国“入世”可在GDP发展方面,增加近3个百分点,每个百分点增长可创造100多万个就业机会,这对解决当前国企改革人员分流,发展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五、有利于国企改革:当前国企改革的困境,主墅是产品少销路,外贸公司收购少。外贸出口将因“入世”扩大,大量收购企业产品,企业有销路、有赢利,有利于盘活资金,减少银行呆坏帐,推进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 六、有利减少贸易歧视待遇:目前很多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搞歧视,如无理设置反倾销规定,各种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检查”,“入世”后可向世贸组织纠纷处理机构申诉,取得公正、合理的解决。 七、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入世”后关税降低了,群众和职工可以同等的货币,购买优质产品。国际经贸界认为,一个国家“入世”,职工等于增加一倍工资。 八、有利于反对贪污受贿:按WTO《政府采购行动协议》规定国家一切大工程要在公平竞争中招标。现在有些大工程,往往由不法商人操纵,通过私人关系承包并转包,贪污受贿严重。WTO有《政府采购协议》,一切大工程按招标办法,公开招标,这对反贪污反受贿有利,可保证工程质量。 九、有利于反走私:目前走私主要因高进口关税下有大利可图,降低关税后,走私无利可图,自然减少。 十、促进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严重落后,只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量的1%。我国的人口众多,资源有限,所以一定要发展服务贸易,包括银行、保险、运输、旅游等方面的引进和出口。例如外国来我国办银行,就有三个好处:1、引进资金,2、带来客户,3、促进国内同业提高服务效益和改善服务态度。
求采纳
❷ 为什么WTO对发展中国家有优惠
世贸组织体制对最不发达国家几乎不要求其承担任何义务,可享受世贸组织成员的一切权利,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优惠安排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较低水平的义务;(2)更灵活的实施时间表,即较长的过渡期安排;(3)发达国家尽最大努力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开放其货物和服务市场;(4)对最不发达国家更优惠的待遇;(5)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人力资本。以下就一些主要协议作一简述:
1.《建立世贸组织协定》中的优惠贸易安排。WTO明确指出其目标是促进所有成员的经济贸易发展。最不发达国家仅承担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义务;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增强它们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能力,并因此而获益。为此,WTO专门设立了"贸易与发展委员会"等专门机构,以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服务。
2.国际收支困难实施进口限制时履行的低水平义务。关贸总协定中有条款规定,发展中国家成员为了预防货币储备严重下降的威胁,或货币储备不足的成员方为使其储备合理增长,可以为国际收支平衡目的采取进口限制,并可只采用简化的磋商程序,而不使用全面磋商程序。
3.实施保障措施时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安排。实施期限发展中国家最高可达到10年,而发达国家一般为4年。
4.涉及发展中国家产品反倾销时的优惠规定。WTO)的《反倾销协议》对进一步规范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做法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5.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在补贴与反补贴方面的优惠。
6.《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安排。协议规定给发达国家2年的过渡期,发展中国家为5年,最不发达国家为7年。过渡期满后,原则上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可申请延长。
7.《进口许可证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安排。发展中国家可延期2年使用进口许可程序中有关自动许可证的规定。
8.《海关估价》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安排。发展中国家执行《海关估价协议》的过渡期为5年,到2000年后,可酌情考虑进一步延长过渡期。
9.《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安排。专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作了具体规定。
10.发展中国家可以依本身发展水平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协议》。发达国家不能以动植物检疫措施限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品的出口,应给于其较长的过渡期。
11.《农业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安排。《农业协议》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及补贴对其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履行减让义务时、实施市场准入承诺时、国内支持方面、粮食净进口的发展中国家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安排。
12. 服务贸易总协定》考虑到发展中国服务业发展较落后,而促进其服务发展又极为重要,规定了对发展中国家开放服务市场的优惠安排。
13.《知识产权协定》允许发展中国家有较长的过渡期,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14.其他相关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安排,如WTO中的《装船前检验协议》、《争端解决谅解》贸易政策评审机制等均规定了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成员的低水平减让义务,发达国家应尽力提供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增强发展中国家利用多边贸易体制的能力,促进其经济发展。
❸ 谈谈你如何成为懂得WTO的创新人才
随着加入WTO步伐的日益临近,做好各项实际、具体的准备工作已经势在必行,而这其中政府职责应该首当其冲。
近年来,在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责大为减少,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必要的。但是也要看到,政府减少的一些重要管理职责需要由社会的其他组织承担起来,其效率和效果至少不应该比此前有所降低。
关于如何应对加入WTO的问题,现实情况是目前尚无其他组织能够代替政府职责。一些媒体往往强调企业应该做好准备,但是这样重大和复杂的事情,岂是分散的企业所能做得了的?政府如果不承担起首要责任,下大力开展具体的组织、研究、领导、指导工作,而简单地以为这是企业的责任,结果就会极大损害国家利益。其实质将如有的法学专家私下所说的,成为一种特殊侵权。这是应当避免的。
目前,我国政府在加入WTO谈判中究竟承诺了哪些条款?应该尽快公布。这些条款外国了解,而我国的行业、企业却不能充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及政府部门如何能有计划地进行准备工作呢?这种毫无理由的保密做法利于外国,不利于本国,亟应尽快纠正。这将有利于推动各产业、行业、企业及早做好思想准备和行动准备。
什么是全球化?有的舆论把全球化简单地描绘成为全球的共同和谐发展。这是极大的曲解。目前,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全球经济战争,是经济领域的世界大战。所谓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是说经济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其间各国利害冲突极为尖锐,决非全球不分彼此、共同富裕。特别对中国来说,这是在敌强我弱条件下将要面对的另一种严峻的“犬牙交错的战争”。
什么是“融入世界经济”?有的舆论把融入世界经济简单地描绘成获得全球共同和谐发展所具有的利益。这也是极大的曲解。“融入世界经济”就是一国主动放弃原有的抵御敌方进攻的大部分防御设施,改用自己所不熟悉、又并不完善的新的武器,去投身于一场新的经济世界大战。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资本主义发达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国之间将要进行一场重大的、可能关系中国生死存亡的较量。这场较量主要是按照发达世界设定的规则进行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投入这样一场战争,肯定会有得有失。重要的问题在于根据本国各方面的特殊情况,以及对于敌方、友方各种情况的了解。正确估计得失胜败的机率。客观地说,这有一定难度。事情的发展可能与我方的预期基本一致,结果良好;也可能事先判断胜算较大,而事后发生未预料到的情况,效果不好;此外由于经济战争的特殊性质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特殊规律性,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无法确切判断所有主要后果,而人们又不能不作决策。无论何种情况,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要对可能的最坏后果有心理准备,同时在谈判中力争对我有利的条件,在政策措施上尽可能充分、细致地准备适当的预案,从而争取多胜少负,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在目前条件下,断言中国加入WTO利多弊少,或者断言中国将是全球化的最大赢家之一,这种命题既不可能被证实、也不可能被证伪,因此它其实并不属于科学的范畴。如果因为有许多权威机构和有识之士都采用这种命题,人们就以它作为政策的基础,而不再认真考虑其他可能性,则将来一旦出现相反的事实,那些权威机构和有识之士是不会、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但那种结果一旦出现,其严重性可能将是空前的。因此,慎重决策始终是政策的首要职责。
经济学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给经济学家们依靠直觉和灵感来对各种经济问题作出判断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既然如此。当我们力图判断中国加入WTO的后果时,另一个命题可能至少是同样值得考虑的。这就是:由于加入WTO而给中国农业、农民、农村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我们所有的人都希望这个命题被未来的事实否定。
非关税壁垒极为重要,它将是未来世界经济大战中最重要的武器系统,也是中国加入WTO必须具备的武器系统。我们如欲减缓全球化对我的负面影响、尽可能享受其正面影响,就必须在设立非关税壁垒、使其成为有效武器系统方面,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水平还非常落后。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对此应该担负起主要责任。我国参加新的经济世界大战,除了必须依靠外经贸部具有的外贸和对外经济关系知识,还应重视发挥其他部门、产业、行业、地区的作用和积极性。为此,有必要尽快在国务院之下设立有关非关税壁垒的部际与省际联合委员会,以及相应的研究、设计和执行机构,迅速开展大规模的工作。尤其应该注重针对特定出口国、特定出口商进行密集的、强有力的反倾销调查机制的研究、设计、演习和实战。
美国实行国内立法效力优于国际法,非常值得学习。我们如果不学习,在经济战争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让美国处于主动地位。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过去和现在在全球经济大战中用以保护本国利益的一切手段、方法,原则上我们都应该学习研究,都有权借鉴采用。这种学习优势,也是一种后发优势。发挥这种优势,是在尖锐斗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则。5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就说过“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50多年来,这种先生侵略、欺负学生的故事一直没有停止;仅当学生学习了先生的办法,并且起而“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时候,先生才会收敛一点。
哈佛商学院商业历史教授托马斯K麦克劳有《资本主义世纪》一书中确认“动态经济,或者说资本主义经济本身,一个基本条件是相对自由的劳动市场。”按照这种观点,全球化的基本条件就应该是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自由的劳动力市场才对。而且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正是在生产要素的这个方面的具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和质量的比较优势。但WTO规定了种种自由化的原则,惟独拒绝劳动力的跨国界自由流动的原则。这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冲突的关键所在,这才是发达国家发挥他们的比较优势,压制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主要领域。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推行这种单方面的自由化,则是依仗了他们的经济实力方面的强权。许多经济学家都相信WTO的本质是游戏规则的非歧视性,是公平、稳定和透明。但是,恰恰在是否承认劳动要素自由流动原则上,集中暴露了WTO游戏规则的歧视性和不公平性的一面。这样,当经济学家们相信、宣传和赞扬WTO的非歧视性的公平性时,就在客观上掩饰了WTO的歧视性和不公平性的那一面。默许了发达国家出于自利而采用双重标准的行为。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特别是中国的利益,就必须揭露资本主义“全球化”、“开放”、“自由化”、“非歧视性”、“公平”等等口号背后的双重标准,揭露其伪科学的一面和强权经济的一面。同时我们自己也必须由此而认识,对外开放并不是越开放越好。所谓“全方位”对外开放,根本就是基于错误认识的一个错误口号。发达国家从来不实行、也不允许“全方位”对外开放。最明显的例证就是拒绝对劳动要素流动的开放。我们如果一厢情愿,痴迷于所谓“全方位”对外开放,则徒然模糊我们自己的意识、损害我国的利益,适应发达国家强权经济的需要。
外资进入中国,同样不是越多越好。已经有研究文献指出,90年代中国发生的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企业破产、工人失业、银行坏账剧增的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外资企业占领中国市场、打垮中国企业的结果。并且,绝大多数外资的进入,并未如我们预想的那样,能够提高中国企业自主开发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真实的结果只是外资利用中国的廉价的劳动力、享受极端优惠的超国民待遇,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先进技术仍然掌握在外资手中。正因为此,90年代由外资带动的那部分GDP增长,其收益主要落入外资一方。我国得到了经济增长快的虚名和失业大幅度增加的实祸,外资则得到了减免税收、降低成本、占领中国市场和增加利润的大量好处。
一些跨国公司到中国来设立研究机构,是他们进行全球经济战争的另一种战术,是将我们人力资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就地转化为他们的优势、又避免让我们的人力资源压缩他们本国的一般就业机会、并与我国争夺人才的一种竞争策略。其对我国的损害是压制我国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使用空间,阻碍和削弱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潜力;对被使用人才的损害则是使其不能获得在中国被使用和在外国被使用之间的报酬差。我们对跨国公司的这一战术亦须研究对策。例如,对跨国公司因使用我国较低成本的人才而获得的额外利益可以征收特别税(考虑我国社会对于人才所支出的全部机会成本);应加强对此类机构的技术情报收集工作;如果发现此类机构的设立对我国某种产业的国家竞争力有实质性损害,可以发布行政法规予以限制甚或取缔等。
现在面临加入WTO,“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对于增强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十分重要。但在现实情况下,必须由政策编列专项计划,以行政手段强制主导,实行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原则,才能真正得到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依靠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就中长期而言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目前我国无论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或是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如何适应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要求,都尚未找到短期内可以定型的、系统化的解决办法,市场事实上不可能在所有主要领域有效地起这种基础作用,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大战又迫在眉睫,因此凡涉及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调整,亦通常具有强烈的行政主导背景。跨国经营最重要的是选择经过艰难困苦锻炼和复杂局面考验的坚强有力的经营者,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具体操作中,宜首先进行试点,由国家综合部门选择若干领导班子坚强、经营管理有力的企业集团,根据情况选择横向合并相同类型或有一定关联的产业和企业,或者纵向合并上游、下游产业和企业,予以充实资本,调配管理、经营、技术、财务、法律、贸易、信息等各方面人才,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由主要领导干部负责、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指挥系统;被合并企业由综合部门列出备选名单,商试点集团和有关地方、部门后,报国务院批准、资产债务全部划拨,与原主管地方和部门完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而一律转为股权关系。国家对试点集团应该给予专项资金和人才支持。
说“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改革”,是有疑义的。目前究竟是让国有企业毫无章法地放开搞活、产权重组、转型改制、政企分开、自由竞争重要,还是按照国家利益的需要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品链等方面对国有企业进行有领导、有系统的合理化重组更重要、更急迫?改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改制而改制,还是为了保持、维护、促进、增强国家的生产力、竞争力?正如上面所说,当市场事实上不可能有效地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在若干重要和急迫的问题上主要依靠行政主导,而让市场起辅助作用。重要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上下游产业、企业配合,需要基础技术研究、应用开发、设计、原材料供应、加工、分销、使用等各方面、各部门的配合。在目前条件下,如果政府放弃计划、组织、指导、领导责任,听任企业大量无序的改制,然后让它们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优胜劣汰,不断地打破原有的产业和企业关联链,则不但国有企业、而且绝大多数中国民族企业和产业都将在国际竞争中迅速处于劣势。这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目前在国际竞争中我们并没有时间优势可言,人家不允许我们关起门来慢慢搞什么优胜劣汰,而会尽快把我们的绝大多数企业悉数归入应予“劣汰”之列。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近年来舆论界有一种偏向,只讲市场,不讲计划。事实上,资本主义跨国公司内部大都有严格实行计划经济、在广大范围内依靠计划配置资源的。并且他们一个跨国公司的经济规模,往往比我国一个产业(例如汽车工业、航空工业)的总体规模还要大几倍、几十倍。为什么他们可以实行大规模的计划经济,而我们却无论各行业的生产力性质如何不同,都必须一律改行小规模的市场经济呢?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取决于一系列前提条件,如果人们不考虑这些条件,不分时间,场合,一般性地主张削弱计划和国有经济的力量,客观上就可能适应西方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战争中击败中国的利益需要,那是相当危险的。
上述有关加强政府责任、加强计划和国有经济的主张,表面看来似乎违反市场经济原则。但当问题涉及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复杂性,又面临加入WTO的严峻挑战这一极端特殊情况,一切政策自应以国家最高利益为重。在一个封闭经济中,主张较多地依靠市场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相对危险较小。在这种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内部采用自由市场经济,经过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也许可以发育出一部分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但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发展中国家面临发达国家强大竞争对手,特别是面临加入WTO严重挑战时,上述通过长期市场竞争、自然形成国家竞争力的想法和做法是极端愚蠢的,它将在短期内扼杀本国的国家竞争力,立即危害国家利益。改革并非目的,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改革理论也决非绝对真理。封闭经济条件下(国内市场)一国的发展需要内部竞争的力量,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一国的发展需要的却是内部高度垄断、能够对外抗衡国际竞争的力量。我们应该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选择能够切实解决急迫问题、符合国家最高利益的政策措施而从之,不可一切照抄照搬一般市场经济的书本教条。
❹ 评论中国加入WTO的原则(复关三原则)
一是要加入。从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来看,我国改革开放20多
年的经验证明,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有效利用国际贸
易规则,趋利避害,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的优势,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
展。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们需要进入世贸组织,以利于为中
国经济贸易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外部环境,而世贸组织作为全球性的经
济贸易组织,也需要中国的参与,否则,世贸组织就不能称为世界性
组织。如今,西方有的国家把中国进入世贸组织问题政治化,使用双
重标准,这是很不公平的。必须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
界,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失去中国这个有潜力的大市场,绝不会给
它们带来利润。中国尽早进入世贸组织,是对多边贸易体制完整化的
一大贡献,对中国与世界都有益处。二是权利与义务平衡。中国在享
受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削减进口关税,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取
消出口补贴、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开放服务贸易、扩大对知识产
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对引进外资的限制等义务。已经做了的,我们承
诺继续做下去;准备做的,尽快去做。
三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有权利和义务的核心内容将是推进贸
易自由化。它是世贸组织的一个原则,要求其成员降低贸易壁垒,使
贸易更加自由地进行,从而使各国能更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
贸易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但贸易自由化只能逐步实施,不可能一步
到位。对将来可以做,但一时还不能完全做到的,我们可以承诺一个
时间表,逐步实现。
❺ wto的原则中体现了怎样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与公平是个人收入分配中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原则,即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微观经济学将其解释为在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统一规则下,经济组织以最低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投入获得最大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状态;宏观经济学将其解释为稀缺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分配中的效率原则就是指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企业与国民经济的效率为目标。
公平相对于效率而言,就是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或利益和权利的平等。从广义上说,这种平等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平等;从狭义上说,是指经济利益和权利的平等,包括机会平等和收入分配平等。机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具有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和就业机会。收入分配的平等即公平原则,一方面是指分配制度和政策的平等,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使社会成员的劳动投入和其它各种要素投入都平等的获得收益;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平等原则还要求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限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特别要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解决好困难人群的生活需要。这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平等,而不是绝对的平等,更不是平均。
二、效率与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关系,其统一表现在:效率与公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和根本途径。生产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收入分配的价值内容、规模和具体方式。按照效率原则调节分配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可以为公平分配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奠定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分配不公平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和力量源泉。实行公平分配,可以调动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人们增加投入和提高效率。
效率和公平又是矛盾的。效率原则不会自动的实现公平;公平原则也不一定会促进效率的提高。效率原则的实现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公平原则的实现则要靠政府的调节。片面的效率原则有可能导致人们的收入差距扩大,从而会威胁社会公平,其最终也会妨碍效率提高;片面的公平原则会导致平均主义,从而会抑制效率的提高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应怎样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题。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后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反复强调和明确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还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十几年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直是我们在实践中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依据。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指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要把“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理论界新的讨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怎样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些不同的提法?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中,采用了两个说法,一个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另一个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尽管教参也做了一些说明和解释,但在实际上并没有将二者的关系梳理清楚。下面我们结合中央全会的一些最新精神,从理论和实际等方面对此进行一些阐述和分析。
(一)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思路
第一,效率与公平的辨证统一关系原理,这是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理论基础。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也罢,“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罢,其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原理,依据这一原理,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二者的统一,既不能片面强调效率,也不能片面强调公平。
第二,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现实依据。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根本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从这个具体的实际出发,必须要有利于解决主要矛盾和完成根本任务。
第三,生产决定着分配,分配的合理性是受生产发展的需要制约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问题是当今全球都面临的紧迫问题,更是制约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的重大问题。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的有效性。有限的经济资源在生产中的投入是以资源使用的高效率为前提的。分配合理性的标准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客观条件和现实的可能性。而且,分配合理性不仅是指个人收入的分配,还包含着资源分配即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而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表现就是资源使用的高效率。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初级阶段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一,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从微观还是社会宏观来看,效率、效益、质量都不高,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转变,发展仍然是首要的任务;我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在加快发展中,资源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向高效率的方向流动实现的;改革也还没有到位,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现象依然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凸现,加上国际局势的变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等都更加需要我们加大改革的步伐,提高效率、加快发展,要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发展或发展得慢都不利于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根本任务的完成。因此,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把发展摆放在一个突出重要的位置上,而效率则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把公平摆放在一个应有的位置上,妥善的处理好社会公平问题也事关重大,它关系到发展理念、公民权利、社会安定,也关系到发展和效率,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以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和根本问题。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一些社会问题与矛盾凸现,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与困难人群的就业、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突出的现实问题与矛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了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问题。这体现了,我们党对效率与公平统一性的正确认识,体现了坚持发展效率优先的同时,对社会公平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要解决好关系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的所有问题,尤其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的利益问题。
第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我国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并不排斥在某个特定时期和条件下可以把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摆在更突出和更重要的位置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建立在效率与公平二者统一的基础上的,不能把效率优先绝对化和片面化。从方法论上说,这既是辩证法和相对论,又是一个从总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不同角度或层面认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具体来说,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看,由于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了我们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总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总的政策倾向是效率第一,是效率前提下的公平。但是,并非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都要把效率摆放在第一的位置,而是要根据各个时期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突出矛盾灵活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并相应地采取具体的分配政策和对策,这样才不至于把效率优先绝对化和片面化,这样才是坚持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这样才能解决问题、缓解矛盾,才能更好的促进效率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
(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具体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新时期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落脚点。以上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是对效率原则的否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主要是从再分配角度讲的,是相对于再分配中的其他方面来说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的实现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按劳分配在本质上也是效率原则。因此,只要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就是鼓励人们的劳动、资本、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也就是要坚持效率第一的原则。社会公平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调控即再分配进行的,比如加大政府社会保证基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对落后地区和人群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政策倾斜等等。因此,“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建立在承认并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之下的,它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并存的,而不是不矛盾的。
总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依然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
❻ 中国(或青岛)加入WTO经济或发展的作用
http://..com/question/3148949.html
区域经济就是置于一定区域范围之内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其构成要素是区域产业、产业的空间分布以及产业联系。
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国内主要的区域经济合作有--
1 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浙、沪三个省市).
2 华南经济圈。包括中国的台湾省、香港、广东省、福建省在内.
3 环渤海经济圈。根据国家对经济区域的规划 ,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两市,冀、辽、鲁、晋和内蒙的中部地区.青岛就在其中.
中国环黄渤海地区
联合国公布了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环黄渤海地区的大连、天津和青岛均位列其中。
我国加入WTO将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因素
(一)地理上的临近性
沿黄海港口城市相互邻近,交通便捷,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
(二)经济上的互补性
环黄渤海地区城市明显的经济特征是该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技术、自然资源以及其他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使环黄渤海地区国际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三)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向环黄渤海地区转移
近年来日本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的一个显着变化是:从注重增强与太平洋地域的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到开始注重东亚的重要性。
1986年,韩国国土开发院和内阁建设部制定了《国土综合开发方案》和《重新划分工业布局的计划》,把90年代的经济建设重点转移到与中国隔海相望的西南部沿海地带.
这也为黄海经济圈的合作创造更有利的经济条件。
(四)环黄渤海地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在不断加大
80年代以来,中国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央政府部门经济职能不断受到削弱,地方和民间企业自主权日益获得增强,权力结构明显地从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化。
(五)黄渤海沿岸城市发展战略面向黄海、面向国际社会进行调整
日本九州地区的沿黄海城市对开展环黄渤海经济合作态度积极,并在努力为这一经济合作尽快进入实质性阶段创造条件。黄海沿岸的主要城市大都面向黄海调整发展国际化战略,制定出了发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长远规划。
中国的沿黄渤海城市制定和完善了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开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尽力创造和完善有利于外商投资的环境和条件。
六、环黄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环黄渤海的中日韩三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无法与欧洲相比,而且滞后于亚太地区、北美和东南亚地区。东盟各国同属亚洲地区,但十年前就已顺利开展了增长三角的过渡性合作阶段,如今已完全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青岛
青岛市三面环海,水产资源丰富,发展渔业条件优越,适合多方面的开发。海洋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青岛科技发展基础较好,海洋生物技术具备国际一流水平,在水产养殖、海洋药物和活性物质等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向来有中国“海洋城”之称。
在工业发展方面,青岛已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首先,青岛工业总量已具备了相当规模。目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的工业经济总量已进入第4位。其次,青岛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重点行业如家电业拥有一批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工艺装备。第三,青岛已形成了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车辆船舶和机械电器等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最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青岛自1984年起大力发展品牌战略,注重培育本市的知名品牌和大企业集团,形成了以名牌企业集团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创造知名品牌最多的城市。海尔、海信、青岛啤酒、颐中、双星、澳柯玛、凯联、黄河橡胶、钢铁、一汽集团等企业都是青岛的纳税大户。
青岛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尤其是聚集了一批着名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成为青岛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信息家电、海洋生物工程与医药等领域拥有众多的名牌企业和一批知识产权,企业R&D投入比例较为合理;作为港口城市,自然区位优势明显,气候舒适、环境优美,城市建筑特色鲜明,环境竞争力比较强;经济安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秩序竞争力也比较高。
在港口方面,青岛港港深水阔,不淤不冻,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沿黄河流域和太平洋西岸重要的中转港和国际贸易口岸。拥有全国最大的20万吨级原油码头,现代化的10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我国沿海最大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中国最大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铁路港站和国内最大的集装箱EDI系统。
青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青岛的优势产业
入世后,在面对加入世贸的机遇与挑战面前,走国际化道路、实施国际化战略,融入国际市场和竞争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也因此成为青岛重要的任务,而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升级、产业再造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最终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根本。
1、建设环黄渤海经济圈重要的海洋产业城市
青岛是中国的海洋科技城,其海洋产业技术在整个环黄渤海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应大力将青岛由海洋科技城转变为海洋产业城,建成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的“海洋硅谷”,形成以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药物、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精细化工、海洋水产苗种等为主导产业的海洋科技产业。渔业方面,突出发展特色渔业,搞好科技兴渔。以提高良种覆盖率为中心,以新产品的选育为中心,以良种繁育基地为依托,大力引进推广病害防治技术、工厂化养殖技术,水产品加工保鲜技术,加快生物技术在渔业领域的推广利用。以养殖业为切入点,带动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生物技术方面,重点发展五大领域:海洋生物优良种苗培植基因工程、海洋药物及生物工程、海洋活性物质及酶工程、基因药物及基因治疗技术、基因技术平台及生物芯片。制药方面,以海洋药物、生物工程制药和海洋生物保健品三大门类为重点,形成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海洋技术优势,加快技术向市场转化的进程,同时以技术为依托,加强与环黄渤海地区的学术、技术交流,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探讨其他领域的合作。
2、建设环黄渤海经济圈重要的工业基地,建成中国最大的家用电器、电子信息、啤酒饮料、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作为中国老牌的工业基地,青岛应将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作为青岛经济实力重要支柱的传统产业,是青岛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家电、化工橡胶、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是青岛工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应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外向型经济、大企业集团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依法关闭那些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工厂。对产品没市场、资不抵债、亏损严重的企业实施破产。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是青岛的资源优势,在发展工业优化升级过程中,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该产业的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基础上。
3、建设区域性高科技信息中心城市,建设 “数字青岛”
首先,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在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同时,青岛应扶持中小型企业及配套企业的发展;在依托劳动力优势和优惠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国外特别是日本、韩国的信息制造企业;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重点发展计算机及网络、通信,信息家电和智能仪表四大类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其次,在电子商务方面,发挥青岛作为中国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以”一个平台,三个体系”作为我市电子商务应用的框架,即电子商务网络平台,CA安全人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在海关、商检、银行、税务、外经贸等领域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争取将青岛建设成为环黄海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城市.最后,在软件业方面,青岛应以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其它的优惠配套措施为引导,以青岛软件工业园的建立为基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来青岛发展,并逐步壮大本地软件企业的实力。
(二)加快发展青岛现代物流业,建成环黄渤海区域物流中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物流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环黄渤海地区的核心城市依托便捷的交通和港口优势,在争做东北亚物流中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目前青岛已将物流业作为重点产业大力扶持,但由于受传统模式的影响,与环黄渤海地区的其他核心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青岛欲成为环黄渤海地区物流中心,应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明确现代物流发展思路,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工程建设。
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和周边环境,面对世界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应当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青岛市“以港兴市”,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工作切入点, 进一步完善物流业发展综合环境,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物流机制,通过物流系统要素整合,实现物流系统战略性功能重组,完善综合性运输体系,充分发挥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的功能,以建立国际物流体系、区域运输服务体系、市域配送体系为目标,加快完善“三大平台”,推动“六大物流园区”建设,培养现代物流,促成物流产业带的形成,构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现代物流支撑系统,逐步把青岛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2、打破地方本位主义和保护主义,加强与境内港口合作,共同发展。
积极探讨与北方其他主要港口通过开放中转通道,合理设置主要港口间的外贸中转支线,推动港口间形成互为中转的发展局面。虽然大连、天津、青岛等港口位于同一地理区域,存在一定竞争,但由于各港都具有传统的经济腹地,长期发展而言也不易互相取代,同时在近、远洋航线数量和航线布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完全可以通过开设班期、挂港设计合理的中转支线,互为中转通道,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合力参与环黄渤海区域枢纽港的竞争。
3、积极参与环黄渤海经济圈的物流合作,努力建成国际物流中心。
青岛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与环黄渤海其他港口城市相互临近,交通便捷,落实青岛市国际物流中心规划具体措施为:
(1)尽快编织四张网络:业务可以涉及到的供应商、制造商与用户的营销关系网络;仓储布局网络;信息功能网络;综合服务网络。
(2)在巩固和发展物流企业现有业务的同时,集中人力、资金,并通过资本运作、联合、特许经营、联盟等方式,把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到提供采购、供应、仓储、运输、保管、装卸、包装、加工、配送、物流合理规划、信息、咨询等综合性多样化业务方向上来。
(3)巩固现有客户关系,积极发展和拓展新的客户关系,把关系营销网络扩展到大系统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上的企业,客户网络的编织是物流企业的最基本的资源财富。
(4)独立完成或与人合作,建设布局合理的仓储和运输网络,以保证准时经济地实现物流配送功能。
(5)设计供应链过程一体化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在实现高效准时的物流管理的同时,更向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超值的物流管理合理化咨询与设计规划的综合性服务。
(6)加强专业物流人员培养,做好人才储备。我国物流业刚起步,专业物流人才缺乏,因此要使物流业发展有充足的技术支持,就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训,指导现代物流的实践。在物流研究和人才培训中,应特别注意两个结合:一是国外经验与国情以及企业实际的结合,对物流市场的特征及物流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政策进行理论探索,二是物流理论与物流管理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参与构建环黄渤海大旅游圈,大力发展旅游业
1、把握入世机遇,加快开放步伐,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首先,青岛市应抓住机遇,加速旅游相关各业的开放步伐,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加快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方便旅游支付,弥补旅游服务缺项,提高整体服务竞争力;推进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及与日韩城市的产业合作,推动电子商务和销售网络的发展,从而促进旅游运作方式的现代化;抓住进口关税的降低的契机,积极解决多年来困扰旅游产业的旅游用车问题。其次,加快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范的运营机制。在投资领域,方便外国尤其是日韩企业进入我市旅游市场,以技术输出和投资的方式开展经营,引进和建设更加符合国际规范的运营机制。
2、 乘奥运之机,迅速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和品牌
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项目在青岛市举办,这将为青岛市带来大量运动员、记者、游客、及体育爱好者,也是青岛市提升旅游形象,开拓国际市场的契机。为此,除大力改善市区环境外,应鼓励市民的参与。市民的普遍参与是当今都市旅游的动力,因此要在全市普及青岛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和日常英语教育,提高市民素质,把市民培养成为青岛的形象推销员,将极大的促进青岛旅游业的发展。
3、积极参与筹建环黄渤海大旅游圈,带动青岛旅游业发展
构建环黄渤海大旅游圈可成为青岛市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青岛与环黄渤海地区的日韩两国城市合作日益加强,以旅游带动贸易、投资的合作,应作为青岛发展的重要战略。青岛在加强对日韩中心城市及旅游区的宣传外,应积极探讨途径与环黄渤海其他城市尤其是日韩城市发展中日韩环黄海三国游路线,并以一个拳头、一种声音共同向外开展旅游宣传和促销作用。同时,应积极参与开展区域景观联合调查,充分发挥地区旅游景点毗邻的优势,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和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发展与其他中心城市间的海上客源和空运,形成富有特色的环黄渤海旅游圈,提高旅游产业效益。
(四)积极引进外资,扩大贸易往来
1、引进外资的产业倾斜政策
目前青岛市引进外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韩国和日本的资本在青岛大多从事加工贸易,涉及的产品主要是服装、食品、箱包、鞋帽、工艺品、水产品、电子零部件等。今后青岛市利用外资的产业战略应进行调整,即从目前的以工业领域为主逐步转向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在工业领域,积极引进汽车、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产业关联项目,融入复合一体化国际分工体系。
在农业领域,针对日韩稀缺的土地资源及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作为环黄渤海圈对日韩重要的食品加工和出口基地,青岛在农业方面可进一步开展与日韩的分工与合作。首先要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外商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对于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贸工农一体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利用外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更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引导外商投资高科技农业。这方面可借鉴台湾的经验,加强与日韩农业合作的力度。台湾农业把利用外资与技术、人员引进相结合:在早期争取到亚太经合组织的资助,设立粮肥技术中心、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和土地改革训练所,引进多项农业新技术。后来派遣农作物、畜牧、林业、渔业等方面的技术人员赴海外深造、接受训练,这些人员带回了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民,使台湾农业技术发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青岛市政府应形成农业产业观念,建立各种农业服务体系,利用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搞好农业交通、用水、用电等的建设,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服务业方面,目前全球国际投资中50%以上的投资集中于服务业。我国正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放宽外商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限制、其中除比较敏感的金融业、保险业、电信业、批发业等吸引外商投资政策仍存在股权比例等限制外,建筑、教育、环境、健康、旅游、娱乐、体育、交通运输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已大幅放宽。青岛市在实行国际化战略的同时,应积极引进外资进入第三产业,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一定的优惠。
2、建立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为所有企业创造一个公正、公开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要创造面向各类投资者的公平竞争环境和市场准入条件,重点解决四个方面问题:一是放松政府管制,改革政府投资管理体制,以备案制替代审批制;二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三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使政府政策和企业竞争行为都能够在透明的法治环境下进行;四是加强政府服务功能,进一步树立服务式政府的观念,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营造适合外国企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满足外国企业家在本市发展的各种正当要求。继续搞好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投资硬环境建设,在外商企业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外商投诉仲裁机构等,及时听取和解决投资环境中的意见和纠纷,为其提供专业化和系列化服务。建立外国人居住区和国际学校,以解决外国商人的生活、就医、娱乐及子女教育等问题。构筑超尖端的信息通信基础,营造便捷的国际商务环境。把青岛市建设成为一座高度信息化、拥有超脱信息服务内容的尖端信息化城市,把包括尖端信息通信技术在内的知识信息产业的成果,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民日常生活。
3、优化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实现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加入WTO之后,对青岛面向日本、韩国出口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加入WTO后,青岛应优化结构,实现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 其次,应扩大和优化贸易队伍,加快赋予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科研单位自营进出口权的步伐,为企业完善出口商品国际营销网络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企业进入国际大批发商、连锁商的供伙渠道,增加出口收益。
(五)适应发展需要,实施人才工程战略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人的素质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企业的兴衰。国家的竞争、企业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青岛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快,高科技人才比较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学校培养受制约是重要原因。为此,青岛市应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战略,提升全市人力资源素质,以适应入世后大量企业前来投资的需要。
建立强大的人力资本基础,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教育进行大力投资,二是建立一个能留住人才的体制。美国能持续保持领导地位的原因之一在于其优秀的教育体系。美国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群体,主要是因为该国拥有大量世界一流的大学与研究机构。建立一所一流的高等学府,往往提升了所在城市的层次。美国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最佳人才。强大的教育体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断的流失其最佳的毕业生,它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外国人才是美国技术领先的关键原因。根据乔治城大学国际移民研究院的研究,美国的500万信息技术人员中,100多万是移民。台湾成功地建立了世界级的信息技术产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它吸引回来了5万多位在过去二十年中离开的华人科学家。与此相比,青岛市在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资方面,在引进人才、避免人才流失方面都有待加强。
同时,青岛市必须为其知识型劳动力创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资源,增加政府和企业对研发的投资,并推进企业和学术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过程。
(六)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加强与环黄渤海其他中心城市间的合作
从区域经济看,中心城市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是培育财源的关键所在,是增强后劲的最主要源泉。同时,根据点轴理论,区域增长极(中心城市)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开发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国民人口基本上都走过了从乡村到城市,再从分散的中小城市走向大城市的历程。21世纪是城市经济的世纪,大城市圈之间的竞争和协作将决定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90年代以来,尤其自中韩邦交正常化之后,中国、日本、韩国的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间的交流异常活跃,地方城市之间的交流目的正在由单纯交流向振兴地区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方向转变,其交流质量也在迅速提高。目前环黄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北九州、富冈、下关,仁川、釜山、蔚山、天津、大连、青岛、烟台都活跃在每年举办东亚环黄海城市合作会议上,并积极探讨开展合作的可能性,但仅仅通过论坛的形式难以对实质性的合作起到大的促进作用。但东亚城市合作会议毕竟为各方的合作提供了切磋和交流的场所和机制,青岛如能够在与各中心城市的交流方面先行一步,占得先机,将对于引进资金和技术,开展经济合作,推动产业升级有重要作用。此外,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生产工业也逐渐无国界化。日本国内产业界的部分人士也认为其生产系统不能单考虑以日本为生产据点,而应该考虑在亚洲乃至世界各国设立生产据点。青岛应把握住日韩国内产业转移的新动向,在与日韩中心城市的交流中密切关注自身和对方的竞争优势及产业互补性,为企业合作交流创造良好条件,并借助东亚城市会议搜集和提供相关信息,促进日韩企业参与青岛经济,本地企业实行跨国经营。
❼ 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协调国民经济发展。
2、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促进生产力发展。
3、节约社会劳动,增加生产总量,可以阻止利润下滑,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4、增收关税,扩大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资本积累。
5、推动对外关系发展,是对外经济关系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形式,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
6、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经济稳定。
7、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物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8、有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参与国际分工。
9、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创新,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10、有利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宏观调控和提高行政效率
《2003年春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预测:2003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达6800亿到700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到13%;其中出口额3500亿到3600亿美元,增长8%到11%;进口额3300亿到3400亿美元,增长12%到15%。贸易顺差将较上年大幅减少。全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仍将保持基本平衡或略有顺差。
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强化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重大障碍。
从国际收支平衡形势看,近期,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内需相对不足和供给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可能会因进口的过度增长而更趋严重。
2002年,累计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立案60起,其中反倾销案件45起,保障措施案件15起,涉及我国出口贸易金额达10亿美元。
WTO(或对外贸易)产生的动力: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分工扩大→促进→对外贸易→推动→国际分工→促进→经济一体化--促进→GATT→发展→WTO。
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二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三是国家的形成。
三次社会分工:第一次分工:畜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第二次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分工: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经济上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有人身自由但失去了任何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人);二是要在少数人手里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资本);三是要有不断扩大的商品销售市场。
•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国经济的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就形成国际分工。• 如同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国际分工也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及财政的影响分析
加入wto必将对我国经济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定量估计我国加入wto的收益和成本,以使相关各方深刻理解加入wto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经济活动中各部门、机构间的复杂联系,本文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相对综合和全面地分析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整体、结构调整、财政收入和区域性等方面的影响。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政策分析工具,它所能揭示的经济联系比部分均衡或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更为广泛。它通过比较在给定政策框架下的经济均衡状态和有一定外生冲击或政策变化下的经济均衡状态来估计外生冲击或政策变化的影响。估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影响是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我们在此所用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是一个针对我国经济的多部门、多区域的动态模型,它考虑了我国经济在外贸方面的一些结构特征,如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区分等。本文反映了运用这一模型的分析结果。
一,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及财政的影响
由于我国加入wto的全部方案将在5年的过渡期内逐步实现,我们在此运用递推动态的模型来估计我国加入wto的影响。我们首先建立一个未来10年在不加入wto以及没有贸易和其他改革情况下的基准增长情景,它提供了与其他方案比较的参照系。然后我们模拟与基准情景相对照的加入wto的情景。加入wto的情景在基准增长情景的基础上,假设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并且在 2005年完全实现以下三方面的政策变化:一是工业品的关税削减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二是农产品的关税削减和关税配额机制的引入;三是分阶段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多纤维协定配额。由于数据和建模技术的限制,我们的模型分析只是集中于商品贸易方面,没有包括与wto成员地位相关的一些其他重要方面,如开放服务贸易、保护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的保证等。
1.总体收益
加入wto将会使我国获得较大的效率收益。这一收益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即资源再配置效应和内生增长效应。前者指根据比较优势而重新配置资源所导致的配置效率的提高,后者则反映对外贸易的扩张和外资的进入所带来的“溢出效应”,因为它们可以促进市场竞争和技术的引进与吸收,从而有利于技术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
模拟结果表明,在仅考虑资源配置效应的情况下,与基准情景相比,在2005年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完全实现后,实际gdp增加148亿元(1997年价格),即比基准情景提高1.1%。由此导致gdp增长率在2001—2005年期间年均提高0.24个百分点。而如果进一步考虑外贸和投资扩张所导致的内生增长效应,我们估计加入wto将使我国的gdp增长率在未来10年间平均每年约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
2.结构调整
整体的经济效率收益并不是在各部门间平均分配的,加入wto将导致较大的结构调整。由于在发达国家市场上出口限制的取消,纺织和服装部门是我国加入wto的主要受益者。而另外一些部门即日前受到较高保护的部门和部分农业部门(如汽车、食用油、小麦等)受到的冲击较大,其产出水平和就业与基准情景相比都将有所减少。
3.劳动力转移
结构调整必然带来相应的调整成本。劳动力在部门间的转移和替代可能是最主要的调整成本。特别是由于目前我国农业部门所占的就业比重较高,农业部门的收缩意味着部分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与基准情景相比,从2001年到2005年,大约有270万农业劳动力要转移到其他部门。考虑到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1亿以上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出来,由加入wto而导致的农业劳动力调整是可以承受的。
“多纤维协定”配额的取消和全球纺织品市场的扩张,对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纺织和服装行业部门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性,它们的增长将有利于解决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模拟结果也表明,到2005年纺织和服装行业与基准情景相比会增加约240万人就业。
4.收入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加入wto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在整体上为我国带来较大的收益,但收入分配状况却有可能因此而有所恶化,这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保护的成本会逐渐增加。虽然通过进口保护可以在一段时期内提高农民的收入,但这却是不可持续的。加入wto将使农业部门受到一定冲击,从而导致农村居民的收益少于城镇居民。模拟结果表明,与基准情景相比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仅提高1.1%,而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则增长1.4%。
5.地区差距
加入wto可能导致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通过区分广东省和其他地区的两地区模型的模拟分析,我们发现广东省在gdp增加上所获得的收益约占全国总收益的一半。
我国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由沿海地区的省份实现,其中仅广东省就占40%以上。同时,由于大量的加工贸易,沿海地区的出口部门与内地经济的联系很弱,出口活动所需的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主要依赖于进口。沿海地区出口部门对内地的依赖主要体现在大量便宜的内地劳动力流入方面。在这种外贸格局下,我国加入wto所导致的贸易扩张,将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而且,沿海地区的贸易扩张对内地经济的辐射能力很弱,对内地需求的扩张带动力很小,相反,它将促使更多的生产要素由内地流向沿海地区。这将导致沿海和内地间经济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而且,由于沿海地区相对优越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条件,以及人口较为集中,从而具有较强的市场辐射力,加入wto后外资的流入也会更多地集中在沿海地区。因此,沿海地区将是加入wto的主要受益者,而内地省份,特别是一些主要的农业省份,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
6.财政收入
模拟结果表明,加入wto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增长,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是积极的,2005年财政收入将比基准情景有轻微的提高。但由于关税削减和出口增加导致退税增加的因素,财政收入的增加幅度将小于gdp的增加幅度。在2005年关税平均税率约削减40%,但由于进口比基准情景增加16%,关税收入将减少约30%。进口增加也相应导致进口增值税收入的增加,2005年它将比基准情景提高11.8%。由于增值税率较低的农产品的进口增加较多,所以进口增值税收入的增加幅度小于进口增加幅度。
由于生产的扩张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其他税收收入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企业所得税收入则有轻微的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加入wto取消各种非关税壁垒后,一些国有贸易公司将不能借助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相应的寻租机会,其利润将相应减少,从而导致总的企业所得税收入的轻微下降。出口的大量增加也会导致出口退税支出的增加,出口退税支出和企业生产补贴作为总的负收入将要增加2.3%。
以上收入变化的结构特征导致对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由于关税收入是中央财政收入,而出口退税也由中央财政支出,因此,加入wto对中央财政的影响是负面的。在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将提高0.91%,而中央财政收入将下降0.31%。
二、政策建议
需要指出,上述模拟结果并不是对未来的精确预测。我们的分析是基于我国的比较优势,模拟在中美双边协议的若干条款的前提下可能产生的结果。现实世界的经济运行是多种决定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未来发展也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发达国家可能采取新的贸易保护措施,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采取新的对策,这些都可能使国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减弱由于多纤维协定配额取消对我国纺织业和服装业带来贸易条件改善的程度。另一方面,一般均衡分析只是描述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结果,可以反映出经济运行的趋势,而在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贸易条件变化,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反映。我们的分析结果只是可为决策者提供在哪些方面我们可能获得利益或机会,在哪些方面可能面临挑战或负面影响的信息,以主动进行政策调整,尽可能争取到我们可能得到的利益,尽可能减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存在和较低的人均可耕地水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根本改变。这一国情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战略选择的基本决定因素。加入wto,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是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在未来10-20年,我国面临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wto即是这种挑战的具体表现,它对我国经济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我国应在加入wto的同时,对国内政策作出主动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使调整成本达到最小。
2.加入wto所带来的一项重要挑战可能是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方面。在一个拥有50%以上农业劳动力的经济中,是不可能通过对农业保护的方式来保证农民收入的提高的。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劳动力由农业向第二、三产业,由农村向城镇转移,这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由于加入wto可以使我国在向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出口方面更加有保障,加入wto在形成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压力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为这一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未来的双边与多边谈判中,我国应当注意防止发达国家新的歧视措施,以保障我国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在国内应及早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实现他们的平稳转移,减少可能由此带来的社会冲击。
3.无论从城乡收入差距还是从沿海内地差距的角度来看,加入wto都有时能使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恶化。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争取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积极支持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改善城乡收入分配状况的主要途径。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中央政府应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减少国内市场交易成本的方式促进国内经济的一体化,加强沿海和内地的贸易联系,同时,还应该减少目前出口部门和国内经济在体制上的分割,使外贸出口具有更强的带动国内经济的作用。与此同时,国内财政和税收政策应当起到更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加强完善个人所得税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减缓加入wto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使各利益群体较为均等地享受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提高,防止可能由此带来的社会不稳定。
4.虽然关税水平有较大幅度削减,但整体的财政收入并不会由于加入wto而减少。相对于财政收入而言,加入wto对我国财政的更大挑战是在支出方面。无论是在加入wto的过渡期还是在过渡期之后,我国经济都会因此处于重大的调整和改革进程之中。政府在改善经济环境、调整经济关系和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也将越来越强。这将大大增加政府在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调整方面的支出负担。具体而言,这些增加的财政支出负担可能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涉外经济管理方面,加入wto会直接增加在海关管理、卫生检疫、技术和环境标准检验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成本;此外,由于国际经济交往的增多和可能的经济纠纷的增加,国际间协商和谈判体系及其相关支持手段的建设,也会要求一定的财政支出。二是在加入wto初期劳动力在部门间的调整将造成一定的结构性失业,这要求政府在失业保险以及劳动力教育和培训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务,并形成相应的财政支出负担。三是地区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将要求政府间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强,这可能导致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四是在短时期,仍可能需要增加农业补贴以保护农民利益不至于受损。五是由于收入分配状况可能恶化,政府在失业救济、扶贫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支出将会增加。六是伴随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而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要求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共投资增加。
加入wto对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显然,它要求一个覆盖贸易改革、国内税收改革和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的综合的改革计划。这样的一个综合的改革不仅有助于加入wto的平稳过渡,也将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❽ 加入WTO后
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在新世纪开始的2001年加入了WTO。这是中国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将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现在大多数人的关注点,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会发生哪些变化,而我们在这里要分析的,是人们还没有足够重视的一个方面,即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生活”可能发生的变化。那么,加入WTO将在社会领域给中国带来什么变化呢?或者换句话说,中国在社会领域可能发生的变化将会怎样影响中国加入WTO以后的发展轨迹呢?
一、就业的变化前景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和亚洲银行的测算,中国加入WTO后可使GDP增加2.94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加400万个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可新增约1200万个就业机会。而据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评估,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农工产品进口的放开,将导致增加1100万人失业,不过数年后,劳动和资本市场将再度充满活力。 其实,关于中国加入WTO以后就业情况的各种预测数据,都还只是一种静态的估计。事实上,加入WTO对于中国的就业来说,既不是“紫气东来”,也不是“洪水猛兽”,在短期内对中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可能比人们一般估计的要小。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其影响的指向性很强。
在农业就业方面,多数人认为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因为中国的小麦、大米⒋蠖埂⒂衩住⒚藁ǖ戎饕�┎�返慕�谂涠疃冀�蠓�忍岣撸�悦拦�芯赫�Φ呐┎�返慕�诠厮捌骄��档?4.5-15%,而且要取消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的补贴。但我们也要看到,现在的农业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大农业(农林牧渔)中,农作业的产值只占约55%,而在农作业当中,水果、蔬菜、油料、花草、烟茶等产品的比重又越来越大。农业受到冲击较大的可能是传统的粮棉种植业,而在养殖、蔬菜、花草、油料、烟叶等方面,会增加商机,从而增加这方面的就业。但总的来说,农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在工业就业方面,情况比较复杂,中国目前工业产品的平均关税是17%,入世3年后要降到8-9%。一方面,入世后中国传统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出口产业将会获得最大的收益,其中服装业、纺织业、建筑业、食品加工业等,加入WTO以后,由于出口配额的放宽和取消,就业会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资金和技术密集产业,如汽车、钢铁、机械、制药、仪器等行业,由于国际竞争力较弱,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就业机会可能会相应减少。而高科技产业和电信产业,加入WTO后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的进入,对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就业会随之增加,但市场开放后此领域大量进口产品的拥入,也会影响到这些产业的成长和就业。在服务业方面,一般的商业和服务业会受到刺激而得到发展,就业也会增加,但金融、保险等行业,由于外资的参与竞争,国内相应行业会受到降低管理成本和劳动成本的巨大压力,就业前景很不乐观。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1年9月底,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共11367.6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484.9万人,主要集中在国有和集体部门;到2001年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近年来最高点618.7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53%,下岗职工仍有近700万人,也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实际的城镇失业率约在7%。另外,据对59个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平均每个求职者具有0.65个就业岗位,但除了失业下岗人员,全国近几年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供给就达1500万人左右,当然多数在农村。
二、择业和社会流动的变化前景
加入WTO以后,在这方面总的趋势是,择业的取向将更加多样化,向与市场机遇相联系的知识技术岗位的流动趋势会明显加强,社会流动的频率会进一步加快,从城市到城市的工作流动会活跃起来。
从社会调查结果来看,近年来,人们的职业评价和择业取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社会声望有较大提高的职业有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教师、国有企业经理、私营企业家、演员和个体户,有微弱下降的职业是干部,而下降较大的是国有企业工人。就择业取向来说,尽管从总体上看,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仍然是择业的首选,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水平的群体的择业取向有明显的差别。36岁以上的年龄组,更加看重具有政治权力象征并且比较稳定和具有国家社会保障的职业,而16-35岁的年龄组,特别是其中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则更加看重高科技企业雇员、网络软件证券等新兴产业雇员、外资企业雇员等工作岗位。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现在的青少年和文化水准高的群体的择业取向,在加入WTO以后会越来越成为择业的领导趋势。
加入WTO以后,最有可能出现的是以下的择业趋势:
一是各种中介机构或自己开业的自由职业者具有快速增加的趋势。中国加入WTO以后,政府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审批项目,下放审批权力,一些日常的资格和资质的将由社会中介机构去完成。通过中介机构或自己开业的会计师、精算师、信誉评估师、资质评估师、项目评估师、广告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网页设计师、律师、医生、自由撰稿人等等,将形成一个新的就业群体。
二是去外资企业工作的人将会进一步增多。目前去外资企业工作几乎成为各大高校热门专业学生择业的首选,到2001年10月,全国已有2100万人在18万个外资企业就业,外资企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是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1.5倍,而且越是级别高的职位,工资水平的差异越大。
三是高级经营人才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加入WTO以后,高校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将成为争夺的对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经理的竞争性市场将逐步形成,社会上将出现一些专门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猎头公司”,“跳槽”将成为更加经常性的现象。
四是从城市到城市的就业流动将活跃起来。目前的就业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城市职工限于单位、住房、子女上学和配偶就业的限制,流动性较小。但中国加入WTO以后,会使投资环境较好的城市出现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出现一些需要有一定专业技术基础的就业机会,从而对就业形势严峻的城市职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从城市到城市的就业流动活跃起来,在某些地区,甚至会逐步成为就业流动的主流。
三、收入分配的变化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本来是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提高效率的必然结果,但贫富差距在短时期内的快速加剧和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趋势,引起社会的担忧和不满。
据国内社会科学界的问卷调查,中国城镇家庭最高20%收入户与最低20%收入户年人均收入差距,从1990年的4.2倍、1993年的6.9倍增加到1998年的9.6倍。而且,由于中国在过渡期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收入,实际的贫富差距情况可能比调查数据所反映的还要严重得多。另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80年代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28,1995年是0.38,90年代末是0.458,已超过合理区间。中国目前还没有全面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因此我们无法准确地了解财富差距状况,但根据一般的经验,财产贫富差距至少是收入差距的1倍。
影响目前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因素中,有两个特殊的因素,这就是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较大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大约可以解释中国收入贫富差距的70-80%。中国入世以后,原有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因为从国外拥入的大量投资,将注定会集中在投资条件较好的城市和东部。
而且,一个新的因素将对收入分配产生更大的影响,这就是市场定价的工资制度。目前中国已经存在着国家定价工资制度和市场定价工资制度的差异,中国入世以后,这种差异会更加凸现出来。市场定价工资制度将越来越发挥示范效应,使组织内部的工资差异进一步扩大。
此外,就业状况的变化将会成为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2000年的调查,全国31.2的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比上年减少,其中92.1%的家庭由于就业人口减少或工资及奖金等减少而减收。另据估算,到2005年,虽然城乡居民的人均实际收入会增加4.6%,但务农农民的收入还是会下降2.1%,从而进一步扩大城乡以及农和非农之间的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格局的可能变化已经在人们的心理预期上有所反映。据零点调查公司与前进策略公司对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成都2000多名18-65岁市民的抽样调查和对北京、上海、广州300多名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负责人的调查,虽然认为“中国入世后对自己的生活有利”和“入世是一件好事或基本是一件好事”的分别占61.9%和81.2%,但一般来说,越是年纪大、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低的人,对中国加入WTO后的变化的评价也越低。
但问题还不在于初始收入差距本身,关键在于财政、税收、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机制能否对收入扩大的结果起到合理的调节作用。因为人们对初始收入差距的承受能力,因再分配机制的差异而有很大的不同。差距较大能够控制和调节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差距大了而又无力控制和调节。
四、教育、医疗等传统垄断行业的变化前景
中国加入WTO以后,受到最大挑战的是中国的国家垄断行业,特别是获益较高的垄断行业。因为这些行业的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市场进入的壁垒将被拆除,进入的门槛也将降低,不太习惯竞争的这些行业将逐步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不过一提到这种垄断行业,人们首先指的是金融、保险、电信、邮政、航空、铁路等,而较少注意到教育和医疗行业。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教育和医疗一直是依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来运行的事业单位,并不是作为产业来发展。也就是说,人们一般认为,教育和医疗是花钱的行业,并不是挣钱的行业,所以并不怕别人来竞争。
但是,近几年教育市场上发生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一方面是外国的教育机构纷纷到中国来争夺教育市场,据保守的粗略估计,中国流向海外的个人教育支出高达数百亿元;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私人资本越来越看好教育这块投资市场。
中国加入WTO以后,一种注重教育投入、尊重科学知识、崇尚高新技术的大众意识,继历史上几次在开放后出现的高潮和落潮之后,正在重新凝聚和形成。
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收入分配的调整,改革后曾一度出现的收入“脑体倒挂”现象,已逐步得到改变,个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有了明显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使市场对人才的遴选机制发生更大的作用,教育成为形成初始人力资本的主要源泉,并成为人们实现职业期望和获得社会地位升迁的主要渠道。而且,在中国独生子女新一代身上,也凝聚着更多的家庭期望和望子成龙的社会心理,在近几年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家庭的教育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项目之一。
2001年,全国高校录取新生超过250万人,比上年增加13%;研究生招生16万人,比上年增加24%。2002年,初中毕业生将在2001年1772万人的基础上猛增182万人,达到2054万人。今后5年,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还将大幅度扩招。教育将从业前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2001年取消考生年龄限制后,出现了16000名大龄和高龄考生,录取的年龄最高的考生达到62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情况的更加注重,医疗行业将会成为继教育行业之后快速发展的一个行业。竞争机制的引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外资的在医疗方面的投入,将使医疗不再仅仅是一个靠国家财政支持和补贴的行业。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今后中国的医疗机构将分为两类,营利的和非营利的;医疗的费用将分为三类,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承担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承担的和个人承担的。在竞争机制下,私人和外资可以投资办医疗,病人可以有条件的选取医院和医生,国有医院的医疗和药品将分开核算,药品要公开招标采购。
这样,继高等教育的垄断被打破之后,医疗的垄断也将被打破。一部分医疗机构将成为具有较高营利水平和发展前景看好的服务行业,吸引着民间资本和外资的投入。目前中国仅城镇居民一年的医疗保健支出就达1000多亿元,其中仅城镇生育保险支出就达近10亿元,而且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的速度很快,根据卫生部统计,平均每一诊疗人次的医疗费,2000年为86元,比1990年增长了7倍,平均每一住院者的医疗费达3084元,比1990年增长6倍。
医疗保健将会是一个迅速成长的巨大市场。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对全国10大城市的抽样调查,居民居第一位生活期望是“身体健康”,而居第一位生活担忧是“家人身体状况”。另据零点调查公司2001年对全国10大城市的抽样调查,居民最关心的10大问题中,居首位的也是医疗保障。此外,中国加入WTO以后,外国机构和外资企业驻华人员的不断增多,也会对高水平医疗保健服务的供给形成新的刺激。
五、消费的变化前景
最近几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启动居民消费,这些措施包括连续地降低存款利率、开征存款利息税、放宽消费贷款的限制、增加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待遇、给予国家财政拨款单位人员无房户和离退休缺房户以货币补贴等等。然而,消费市场始终难以真正活跃起来,各种生活耐用品的价格处于低迷状态,很多产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竟然跌破了成本价。一方面政府积极鼓励私人投资,另一方面私人投资者持币观望,在茫茫的商海里不知应把资本投向哪里。
人们似乎弄不明白,老百姓为什么不花钱?因为统计显示,老百姓并不是没有钱,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2001年达到7.5万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7%,已相当于GDP的约80%。但统计数据的平均数往往掩盖了很多东西。仅就城镇来说,现在城镇20%金融资产最多的家庭,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占全部城市居民金融资产量的55.4%,而20%金融资产最少的城镇家庭,仅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5%。
所以说,中国消费市场面临的情况是,中国最富裕阶层的消费弹性很小,他们想进行以钱生钱的投资,但又不知道投向哪里,似乎到处都是圈钱投资的陷阱;中间收入阶层的消费弹性较大,但生活耐用品基本饱和,而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未来开支的预期压力在不断增大,变得很不确定,心目中渴望的住房、汽车等消费目标又因门槛过高而难以实现,所以在“买涨不买跌”的心态驱使下,多数人是持币观望,而一般性投资又风险极大,仅2001年7-10月,股指降幅高达32%,总市值缩水7800亿元,流通市值缩水3700多亿元;低收入阶层仍然是最庞大的消费群体,但消费市场是以消费能力而不是消费人数测量,他们有巨大的增加消费的需求,但只有非常微弱的增加消费的能力。目前占全国从业人员50%的约3.5亿农业劳动力,只能分享不到16%的GDP。2000年全国城镇家庭10%的低收入户人均月可支配收入221元,而5%的困难户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只有194元,涉及城镇2300万人;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每月的生活消费支出是139元,其中占70.4%的117元是用于“硬约束”的衣食住支出,每人每月只剩下22元“软约束”的“闲钱”,农村生活耐用消费品的水平慢于城市约15年。因此,低消费群体的消费市场,你说大是人数很多、潜力很大,你说小是实际上现在很小。
中国加入WTO以后,最有可能刺激的是中间收入阶层的消费。伴随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的是外国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将会塑造出一套西方标准的中间阶层生活方式的象征符号:舒适的住宅、良好的教育、有品位衣着和闲暇生活、较强的交际能力和信息获得能力等等。而最有可能成为消费亮点的,是电脑、通讯、教育、住房、汽车等。在福利分房制度停止和住房货币补贴开始以后,个人购房几乎已经是改善居住条件的主要渠道,而依照“衣、食、住、行”的消费序列,改善住房条件是目前城市居民的最大渴望,今后富裕阶层和中间收入阶层向城市的聚集,会扩大房屋市场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房屋价格的上升,因为房屋投资者的增多会使利润平均化。电脑、通讯、汽车的关税降低以后,在这方面消费弹性最大的中间收入阶层也会使这些领域的市场趋旺。这方面的趋势已经呈现,到2001年7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剧增到1.2亿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群,近年来年均增加20%;2001年上半年,互联网用户比去年增加了400万,达到2650万户。
总之,我们应当更加关注加入WTO以后中国社会可能发生的深层变化,因为这些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变化结果将会左右中国的大众心态和实际的变革进程,并进而影响中国的长期发展。
❾ WTO与人才战略的论文可以 包括写哪方面的知道的可以多举写列子!谢谢了
一、人才是“入世”竞争的战略重点
1.人才是竞争力的核心
加入WTO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有些人最担心市场的丢失,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最大威胁是人才的流失。
为什么人们最关注市场格局的变化,因为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直接表现是市场的争夺,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产品和服务市场的进退意味着利润(财富)的流向和就业的增减。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市场占有格局是变化的,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家电是外国货的一统天下,然而现在中国是家电最大的输出国之一。因此,市场的得失是暂时的,人才才是竞争力的核心。
人才历来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抢的资源,中国又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争抢人才的重点地区,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这是由世界人才供求形势决定的。优秀人才普遍短缺;第二,这是由中国的人才质量决定的。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扎实,中国人的智商比较高,中国的学生又能吃苦。据报道,目前美国大学系主任中约有1/3为华人担任,硅谷2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有695名中国人。硅谷软件公司中,35%的技术主管和实验室主任是华人,IBM公司11个研究所里2000多名科研人员中,近半数是华人;第三,中国经济高速稳定成长,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看好中国,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并普遍采用人才本土化政策。
2.我国人才流失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人才的流失有目共睹。我国人才流失表现为两个方面,直接出国与在国内为外商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几十万高学历人员出国留学,学成归国的只有1/3。有资料显示,2001年美国从海外引进11.595名持H-1B签证的高科技人才中,中国就占到10%。另一方面,外资公司直接进入国内展开人才争夺战。例如2000年年底,金盛人寿保险公司一名高级销售主管偕同手下280名保险代理人集体辞职,投奔新的在华外资保险公司,从而使该公司失去了10%的人力资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更为严重,据北京市经委对工业系统150户大中型企业人才资源结构现状调查,国有企业1982年以来引进的大学生以上人员流失率高达64%,大多数流入外资和合资企业。
我国人才流失形势的严峻性,不在过去人才的流失,而在造成人才流失的“机制”。为什么一些国有企业和内资企业留不住人才?主要是因为管理落后,员工积极性不高。据笔者2000年秋对某系研究生班管理学课程问卷调查,该班43名学员来自银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房地产、工业、商业、建筑、政府机关、律师事务所等30多个企事业单位。调查表明这些单位员工积极性总体状况不容乐观。43名学员中有21名学员认为本单位员工积极性不高,甚至问题严重,占48.8%。员工积极性不高的表现之一就是人才流失,有的年流失率高达30%;其他表现包括工作标准不高,过得去就行;缺乏主动性,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责任心不强,企业资财浪费严重;缺乏创新精神。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
造成员工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国企”后遗症严重,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有20名学员评价本企业责权利结合不紧。在劳动制度方面,没有实行优胜劣汰,人们缺乏危机感;用人制度方面论资排辈、缺乏竞争、任人唯亲;在分配制度方面平均主义,干多干少一个样,奖惩不明;有的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理想和归属感;有的企业领导观念陈旧,不重视知识劳动,不重视员工培训,分配仍然向一线工人“倾斜”,造成人才流失。
3.人才流失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加入WTO有利有弊,利弊大小决定于什么?笔者认为,除了政府改革与企业体制改革,中国企业能否成功地实施包括人才吸引、培养、使用和激励在内的人才战略将举足轻重。
(1)人才流失后果十分严重。从国家角度,前期人才培养投入将得不到回报;从企业角度,人才流失以后的置换成本相当高。据美国一项研究,一个人的离职可能会使公司损失5万?10万美元。
人才流失成本包括:①人才交替成本:由重新招聘、考察和培训周期内的生产力下降导致的损失;②“专用资产”的流失:员工在某个企业习得的技术和人文知识,客户关系信息、配合默契构成的生产力,就是蓄积在员工身上的该企业的专用资产;③人才风险成本的增加:企业在培训、使用不熟悉的职工过程中要冒一定风险;④企业为自身信誉降低所支付的成本:被解聘的员工常常会散布不利于企业的言论,解聘的员工越多所付出的代价越大;⑤文化蜕变成本:人才流失常常发生在具有创新意识,与传统文化不太相容的人才群体,结果是导致企业文化朝表面趋同方向蜕变,这是十分危险的倾向。
(2)人才流失将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据最新的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世界最主要的47个国家和地区中,1999年中国的科学竞争力排名从上一年的第13位大幅下降至第25位。排名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在科技知识创新及转化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的差距。入世后人才的流失将比市场份额的丢失更为危险。因此,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的大事。
(3)入世后人才流失的压力将更加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有几万高学历人员流向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由于存在人才流动的文化和语言壁垒,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实际受到“本土化屏障”的保护。许多技术或管理人才外语不过关,无法出国;不少人还存在背乡离井的牵挂,人才流失从而受到文化障碍遏制。但是,一旦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并实行本土化人事战略,我国企业人才流失将失去屏障保护。
二、人才管理的战略视角
入世以后,企业面临重新审视战略的紧迫任务。以往企业战略的重点通常是产业定位、市场、研发、投资、并购等等“物”的战略视角,人才问题是一个派生的策略问题。结果往往是人才问题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在新的竞争形势下,高层管理者必须将人才问题放到战略高度来思考与运筹。
1.最稀缺的资源一优秀人才
战略的内容是由问题的性质、发展的瓶颈决定的。为什么人们重视资本和市场,因为长期以来(物质)资本短缺;在买方市场,客户也是短缺的资源。于是资本的筹措和运用以及投资、市场开拓就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发展和竞争的深化,企业发展问题的性质和瓶颈环节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稀缺的资源。
当前世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是,一般劳动力过剩,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短缺。据有关研究报告,美国2000年短缺45万名科技人才,到2006年这个数字将扩大到65万。欧洲2000年缺少123万名信息人才,到2002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174万人。在日本今后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445万人。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在全世界迅猛发展,导致了科技人才的短缺。一场人才争夺战已在欧美之间悄悄展开。许多国家采取各种办法吸引人才,有的修改移民法,有的发放“绿卡”,给予高薪,改善工作条件,建立研究基金或奖学金,有的将研究开发机构或企业搬到人才集中的国外城市。目前跨国公司在北京的研发机构已超过15家。
人才稀缺就造成人才“价格”上涨。例如由于项目管理人才供不应求,在美国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初级工作人员年薪为4.5万?5.5万美元,中级人员达6.5万?8.5万美元,高级人员则高达11万?30万美元。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董事会主席伍的沃先生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会显着增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北京会上马许多大工程,要建设庞大的交通枢纽,会有更多的外资引入,金融、IT等领域都将需要大批的项目管理人才。而我国优秀项目管理人才严重短缺。1999年某家外企想在国内寻找一位持有美国PMP证书的人,虽然开出年薪4万美元的高价,却一无所获,最后不得以从别处花8万美元请来一人。
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优秀人才更加稀缺。有关研究表明,除了上述项目管理人才,入世后我国将有9种人才供不应求①:①信息业人才、信息咨询员、电脑网络人才;②精通谈判的人才;③精通外语又学有专长的管理人才;④熟悉国际法通则的律师和注册会计师,⑤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而需要加强的诸如房地产管理、社区管理的人才;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心理压力加大而需要的心理医生;⑦金融、保险业的从业人员;⑧知识更新需求加大而需要的教育工作者;⑨旅游事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导游。
我国优秀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同样导致其“价格”的持续上升。国际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惠悦(Watson Wyatt)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对中国经理人2001年薪酬状况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涉及200多个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共81690名员工,包括制药、消费品、高科技、银行及其他综合产业。结果显示,与国外企业的“工资冻结”“裁员降薪”的风潮相反,中国企业经理层薪酬2001年已经是连续第3年走高,平均加薪幅度为9.5%,分别高于2000年的7.2%和1999年的7.1%。根据来自被调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预测,2002年中国企业的薪酬增长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该调查发现,中国高层经理人的平均年薪已开始向50万元人民币大关冲击,其中营销、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这三个岗位一马当先。
企业要将稀缺资源列入竞争计划,要密切注视人才市场的竞争形势。
2.人力资本与长期投资
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其基本手段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利于目标的实现,表现为资本运作和价值增值。正如美国着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所说:战略是“一个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和目的的确定,以及为实现此目标所必须采取的行动和对资源的分配。”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者能够创造剩余价值,人才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投向人才的教育培训、薪酬福利就是一种投资活动,造就人才的先期投入和使用人才的费用就是人力资本。
很长一段时期,人们把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支出当作纯成本,因此,以节约为原则,而不考虑边际产出。例如我国企业人均培训费用比发达国家差几十倍。我国大多数企业业务骨干薪酬偏低。难怪有人说:“就凭这点钱,生产率也就这样了。”
经营者要用现代经济学的边际产出原理确定人才投资。假如聘用一位总经理可以增加利润1000万元,那么即使为此付出年薪加奖金800万元,应该说还是合算的。
要像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那样筹划人才投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是战略性的,因为生产线属于专有资产,不但投入大,而且回收期长,风险比较大,但是一旦投资成功,将提供长期效益。实际上高级人才投资与生产线投资有相同之处,存在风险,但是决策正确,大投入可以带来大产出。
1914年建立的IBM公司,半个多世纪一直引领信息产业潮流。但是80年代IBM公司由于决策失误,结果竞争力每况愈下,造成巨额亏损,微软、朗讯、ORACLE、SUN等一批新兴企业拔地而起。90年代初,IBM公司花巨资(80亿美元)请哈佛大学专家作战略咨询和实行流程再造,结果无功而返,亏损愈加严重。1993年IBM公司董事会不惜支付高昂代价(年薪150万美元,奖金100万美元,50万股优先股,400万美元跳槽损失补偿)请职业经理人郭士纳入主,郭士纳不负众望,对IBM公司的战略、业务、组织、流程以及企业文化实施全方位重构,提出网络运算模式和电子商务概念,战略定位由硬件供应商转向全面提供硬件、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经过5年艰苦努力,1998年公司收入817亿美元(其中服务收入234亿美元),利润63亿美元,股票牛气冲天,连续7年服务收入增长20%以上。
3.审慎进行人才决策
战略决策影响是长远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高层管理者要像选择昂贵设备那样招聘人才。斯坦福大学杰夫瑞?菲弗教授的研究认为,招聘时的挑选是16种提高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之一:“一个非常合格的雇员要比不太合格的雇员平均劳动生产率高出两倍。……精心挑选意味着组织向求职者发出信息:他们加入的是一个精英组织,组织对雇员绩效有高度期望。”
引进人才要与企业文化设计吻合。首先要根据企业发展对文化模式作出设计,明确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理念和行为准则。人才的遴选要考虑其文化的相容性和可塑性。单一考虑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有可能埋下文化冲突的隐患。例如美国斯科公司招聘人才的面试是很严格的,有一个由8人组成的招聘团队,采用全体通过制,例如在8个负责招聘的人中,如果有一个人否决,那么应聘者就没有机会被录用。通过一对一的谈话方式察其言、观其行,最重要的还是看他是否能与思科公司文化相吻合。重视所招收的人具备较高的素质。这种人的基本特质是:对工作有热情,做事有好奇心,善于与人沟通,有领导人素质。
要经常研究人才使用和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人才使用和人才结构合理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为了褒奖业务尖子,委以行政职务常常得不偿失。人才升降过分追求高学历,有时候生产力反而下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迟缓,就是普遍缺乏能熟练编写程序的“软件工人”,那些学计算机的大学毕业生乃至研究生难耐重复性工作,或者辞职或者士气低落。
人才使用既要有耐心,又要果断。人才的成长和考察需要过程,当下属工作出现失误或挫折,常常需要耐心。然而一旦有了充分根据,即使在人才的使用和报酬方面管理层出现意见不一致,作为总经理应当果断决策,该提就提,该降就降,以免错失时机。为了照顾个人情绪安排职务正在严重削弱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4.加大经理资源的投入
如果人才问题是战略问题,就应该选派训练有素的人才担任人力资源管理经理,高层管理人员就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人才。而事实是,我国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业务水平偏低,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高层管理的投入明显不足。据笔者2001年秋对某MBA班85名学员所作组织行为学的问卷调查,问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业务水平如何”?结果是“主要骨干受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的系统训练”的仅占32.14%;“多数管理人员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的企业占35.71%;认为“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达41.67%。在问及“本单位经常分析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吗”?包括联想集团、清华紫光等着名企业在内的学员回答“定期进行”和“经常进行”各占1/4,但是有将近一半的学员认为企业对员工的满意度和生产率缺乏关注,回答为“偶尔进行”。
相比之下,成功的国内外企业领导层就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每年春天,通用电气公司CEO韦尔奇和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科纳蒂总要花大约160个小时,仔细审阅公司员工的简历,搜索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些有希望的候选人不是来自机构之外,而是在公司内部工作。这些管理人员首先写好自己的简历,列出他们的成就、强项和期望的职位。然后由部门领导经过精挑细选再向科纳蒂推荐。这位人力资源经理将与韦尔奇决定,哪些人可以参加公司管理学院内部的管理培训计划。通用电气认为,给予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内部发展的机会,会留住这些人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人才流失率仅为8%。
三、人才竞争战略体系的构建
着名管理学家明茨伯格认为,战略就是“一系列或整套的决策或行动方式。”人才战略要从人才竞争形势出发,对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作通盘考虑。
1.人才竞争的形势分析
人才战略的首要问题是吸引优秀人才,并保持人才流动的良性态势。为此要分析人才流动的动机和影响制约因素,包括人才的供求形势。
决定人员去留的主要因素是事业、待遇、文化氛围及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主要是事业吸引力、待遇吸引力和文化关系吸引力。
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也不尽相同,企业对某个人的吸引力(F):
F=W1×事业前途+W2×物质待遇+W3×文化氛围。其中W1、W2、W3是事业前途、物质待遇、文化氛围在人们心目中的权重,这三方面因素都会影响人才的去留,但是有的人可能更看重事业前途,有的人更看重物质待遇,有的人更看重人际关系。
2.搭建人才舒展才能的事业舞台
人不是经济动物,希望有所作为,尤其是年轻人,事业可能是决定其去留和积极性的关键因素。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口号是,创建员工愿意来工作的地方。
我国事业留人的形势极好,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是举世公认的。海尔技术中心张汉奇博土曾谢绝了许多外企的高薪聘请。他说:“在海尔我看到了民族工业的明天,所以我要在研发岗位上利用好每一分钟。”“海尔有很好的文化氛围,也有施展才能的平台,我要做一个海尔人。”1993年从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回到上海的单旭沂,到宝钢工作已有8年,攻克的技术难关有200多项,创造的经济效益达到5000多万元,在谈到其体会时说,上海十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回到上海创业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工作环境相匹配。
3.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体系
物质待遇、收入历来是吸引人才的基本措施,因为人的五种基本需求的满足都难以离开金钱手段。
我国针织行业排头兵三枪集团老总苏寿南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制订了“三优”方针:“依靠优秀人才生产优质产品,让他们得到优厚待遇。”企业建立了“保健制”、“按业绩评定职称制”、“高级职员制”、“优先分房制”、“专项奖励制”等一系列多层次的超常规激励机制。由于实施按业绩考核,优秀技术、管理人员的工资、津贴、奖励加起来,超过了同类外商投资企业,也超过了上级公司发给苏寿南本人的报酬。近6年来集团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资本运行规模增长了10倍,销售收入增长12倍,经济效益增长100倍!
联想的人才战略是发展空间加认股权。联想允许员工以公司规定的优惠价格,认购一定数量公司的股票。这种方式被联想称为给员工戴上“金手铐”。联想的股价由最早的1.33元到最高时升至70元以上,这让更多的员工看到了企业的希望所在。结果联想电脑公司在半年中吸引近50名外企管理人员进入联想。
4.营造令人才心情舒畅的文化氛围
诺基亚中国区副总裁刘持金先生认为,一个人才依附于企业,无非考虑四个因素:待遇、晋升机会、培训机会和企业文化。去年,北京市的一份企业人才调查报告表明,薪水不高只是人才流失的第三位原因,而企业人际关系复杂等软环境原因则排在第一位。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开展时间还不长,但已经取得初步效果。上述调查提到:“你所在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已开展几年?”回答“10年以上”的占29.76%;“5?8年”的占7.14%;“3?5年”的占20.24%;“不久”的占 29.76%。问题:“企业文化是否对本部门绩效产生作用?’认为“作用极其明显”的占3.57%;“作用明显”的占58.33%;“作用不明显”的占22.62%。说明只要认真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就会产生明显的作用。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必须弘扬崇高的人类感情。IBM公司副总裁巴克?罗杰斯在《IBM道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成功秘诀》一书中总结说:“在知识和情感两方面把人力资源与公司的战略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要了解IBM公司,就必须了解他的公司精神、感情和行为准则。……正是这些人类感情,对IBM公司取得令人惊讶的成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司的宗旨就是三句话:必须尊重每一个人,必须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必须寻求最优秀最出色的成绩。”
5.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
人才竞争一靠脑袋,有正确的管理理念和思路;二靠“武器”,在人才竞争中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殴。当前在人才管理方面,我国企业要特别注意在人才的遴选、绩效考核等方面应用科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
(1)推广科学的人员测评体系。在人员合理使用方面既要考虑员工的能力、人格状况,还要考虑员工的意愿。为此应进行科学测评,并定期沟通。但是我国企业在心理测评方面开展还不够普遍。上述调查问:“招聘、晋升是否请专业机构进行心理测试?”回答“已全面测评多年”的只占1.19%;“刚开始全面测评”的占8.33%;“只是在部分重要职位测评”的占29.76%;“尚未测评”的竟占60.71%。当问到“任用是否充分尊重员工意愿?”“每年了解员工工作意愿”的占48.81%,偶尔了解员工意愿的占23.81%,只是招聘时了解员工工作意愿的占27.38%。
(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三项制度改革的基础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目标任务、任职标准、考核制度。目前凡是企业员工积极性高的,一般都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与个人收入挂钩,例如海尔集团、许继电气、新华人寿保险、北京市商业银行等。相反,我国许多企业员工对薪酬管理不满意,主要问题还是绩效考核不科学,或与分配挂钩不紧。例如上述调查问及“与同行相比本单位工资水平如何?”认为“偏高,已影响竞争力”的占9.52%;“偏低,已影响队伍稳定”的占28.57%;认为“合适”的占53.57%;“对同行不了解”的占7.14%;可见工资水平不是主要问题。
当问到“本单位工资差别如何”认为“差别太大,已影响情绪”的占8.33%;认为“差别太小,平均主义严重”的30.95%;认为“能接受”的占50%;认为“不公开发放,不了解实际差别”的占9.52%。
问题:“本单位工资发放与绩效是否紧密挂钩?”认为“严格考核,紧密挂钩”的占36.9%;认为“考核严格,但挂钩不紧”的占35.71%;认为“考核不严格,无法挂钩”的占23.81%。可见存在问题比较普遍。
根据美国1991年《财富》杂志对500家大公司的调查,有35%的企业实行了以绩效为基础的工资制度,而在10年以前,仅有7%的企业实行这种办法。另一项调查显示,在1708家企业中,有51%的企业在一般雇员中实行带有绩效工资特征的制度,而这一比例在两年前为44%。
目前经营者的考核指标亟待改进,有些企业甚至出现效益下降,或只是虚假利润,而经营者收入不菲的不正常现象。近年来国外采用EVA(Economic Value Added)即经济增加值考核经理绩效并作为奖励的依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借鉴。
(3)在人才管理方面努力采用信息化手段。人才招聘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美国思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例如调整工资、招聘、公司政策发布,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思科公司的人事软件全世界联网,平均一天会收到50份求职书,所有应征者的简历都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入,每一个人的档案会被输入不同的资料库。公司里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看到公司人员变动的信息资料。只要打入搜索键,就可以找到需要的人才。在其人才库里随时有一个250人的动态候选人,并有猎头公司对个别人进行追踪,知道这个人目前的动向,任何时候都能找到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