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吗
交通运输市场化改革是贯穿交通改革开放40年的一条主线。1983年,交通部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车”的改革方针,“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一起干,国营、集体、个人以及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突破所有制的束缚,允许个体户进入运输市场,极大地促进了运力发展,有效地缓解了交通运输紧张状况。1985年铁路实行“大包干”,1986年,国务院批复了五部委《关于铁道部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的方案》,实行“以路建路”经济承包责任制。
2014年,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围绕深化改革的主线,加强顶层设计,在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建立完善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等体制机制方面,部署了42项改革任务150多项改革举措。2016年,《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面对民航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10个方面40项改革任务。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油气管网公平接入机制,油气管网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2. 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1.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过去我们提的“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现在是“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市场作用提法的升级,凸显了中央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决心,打消了一些人对中国未来发展改革方面的疑虑,预计未来经济体制改革将有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这意味着政府会进一步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主动、有意识的逐步退出市场,减少非市场干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2.提高资源资源的配置效率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资源配置包括三个相关问题:第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第二,如何生产,即用什么方法来生产、如何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第三,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
3.更好地使政府作用于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人之所以为人,关键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抹杀了人的社会属性,就解释不了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中还会发生许多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经济能解决效率问题,但无法解决公平问题;能解决惰性问题,但不能解决诚信问题。
(2)市场配置如何改革扩展阅读:
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实现的。 动力机制,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实现最佳效益,在资源配置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经济主体实现的条件下,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就成为它们配置资源的动力,从而形成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
信息机制,为了选择合理配置资源的方案,需要及时、全面地获取相关的信息作为依据,而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实现的,如信息的传递可以是横向的或者是纵向的。决策机制,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可以是集中的或分散的,集中的权力体系和分散的权力体系,有着不同的权力制约关系,因而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
3. 国务院发布西部大开发新政 深化市场化配置改革
观点地产网讯:5月17日晚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确保到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
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到,意见指出,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提高昆明、南宁、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等省会(首府)城市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
支持西部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领域依法依规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建设适应高水平开放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研究在内陆地区增设国家一类口岸。研究按程序设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
意见披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集体荒漠土地市场化路径,设定土地用途,鼓励个人申领使用权。深入推进主业为充分竞争行业的商业类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此外,提高西部地区直接融资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发行上市融资、再融资,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西部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适用绿色通道政策。
意见也提到,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和建设,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扩大西部地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在改善住房保障条件方面,完善分类分级补助标准,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倾斜支持力度。鼓励通过闲置农房置换或长期租赁等方式,解决农村特困群体基本住房安全问题。
用地政策上,继续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合理增加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指标。加强对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的用地保障。支持西部地区开放平台建设,对国家级新区、开发区利用外资项目以及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产业发展所需建设用地,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倾斜支持。推进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在国家统筹管理下实现跨省域调剂。
而在金融支持方面,支持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等更好为西部地区发展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西部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在风险总体可控前提下加大对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续贷支持力度。
4.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摘要 亲,我国目前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主要有4点:
5. 市场经济改革有什么举措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保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革金融,进行股份制改造;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集中,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彻底取消农业税
6. 发改委: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给省级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
5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对于媒体提到的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着力点在哪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赵辰昕做了详细回答。
据媒体了解,今年4月份和5月份,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两个重要的改革文件,分别为4月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及5月1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
赵辰昕表示,上述两份文件中已经指明了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而关于主要举措,赵辰昕归纳成“四个着力”。分别是着力推动建立高标准的市场体系;着力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的质效;着力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以及着力健全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
赵辰昕指出,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对标这样的目标,今年将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政策文件,吸引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都来参与要素交易平台的建设。
“今年我们还会改革土地计划管理的方式,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的用地自主权。”另外,赵辰昕表示,会修订和发布2020年版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这个清单将以服务业为重点,开展放宽市场准入的试点,持续地破除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
同时,今年会制定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深入推进已经公布的四批210户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落实好交通基础设施、制造业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推动电力、电信、铁路、油气等等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参与这些领域的项目运营和项目建设。
赵辰昕表示,今年会推动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体系,通过这个标准体系明确各级政府要保障什么范围的基本公共服务,明确底线标准到底是什么。
7. 在新起点上如何推进市场化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决经济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等等。这些特征,是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逐步显现的,其中的问题不是因改革的市场化方向而产生,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所导致。
市场的微观基础还不健全,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地位和权益还不平等,调节市场运行的客观机制还未建立,新旧体制尚未彻底转换,直接导致了经济社会形成一些突出的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以及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又如,官员腐败、国有资产流失、收入分配差距不合理,成为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源在于市场主体的权益尚未确立和市场配置资源、分配利益的机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还是行政权力决定利益和资源的分配。再如,就业矛盾突出、“三农”问题严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民生问题突出等问题,根源在于市场经济不发展和各地区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的作用不充分,经济社会缺乏客观规律的调节和制约,政府行为不规范。所以,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和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解决经济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
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推进市场化改革,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从理论上深刻认识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和实质。表面看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于经济计划的僵硬性和主观性;而从其本质来看,则是由于行政权力成为决定经济活动的绝对权威,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和组织受制于行政权力,致使经济活动失去自身发展的自主性、自发性和客观性。从计划经济变革为市场经济,绝不只是从形式上将产品变为商品,也不仅仅是生产资源由市场来配置,而是经济主体由行政机构向直接经济当事人的换位,是经济权益由行政机构掌管转变为经济当事人通过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直接去获取,是经济运行机制从由行政命令到由客观规律自发调节的根本转变。这是社会的经济关系、权益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由此必然要求其他社会关系包括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上层建筑的相应改革。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同个体和群体都是独立自主、平等竞争的市场主体,通过商品等价交换所形成的市场价格实现各自经济利益的初次公平分配和调节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就是发挥市场调节即价值规律调节的基础性作用。但在我国当前,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处于胶着状态,从事生产的个人和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权益还未真正确立,行政权力缺乏制约和制衡,仍然对经济活动进行不必要的直接甚至武断的干预。劳动者个体和集体特别是农民工相对于资方,广大消费者相对于行政垄断和资源垄断部门,一些地方的群众相对于某些政府部门,事实上处于弱势地位;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缺乏公平、充分的竞争,商品交换中平等和对等的市场谈判机制尚未建立,致使某些商品价格特别是劳动者的工资以及诸如拆迁、征地等,完全由处于强势的垄断企业、资方、开发商和政府部门单方面决定,严重损害了相关群众的切身利益,由此引发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劳资之间、党群干群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在经济转型最早的广东省表现也很明显。
化解这些矛盾,最为根本的在于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着力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和健全市场运行机制。首先,必须切实赋予个人和经济组织作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所应有的平等的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从事经济活动以谋求经济利益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从起点上构建人们进入市场经济活动从而参与市场分配的均等机会。其次,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切实明晰和保障各类财产、物品的所有者权益,从经济关系和法律方面切实维护公有财产权和各类私有产权不受侵犯。建立健全并强化和依法保护通过劳动、生产和经营所获得的产品、财产、知识等的所有者权益。再次,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各类市场体系,特别是完善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形成各类商品、各种要素在自由流通、流动和充分竞争中形成市场价格的机制。必须打破对资源占有和产品生产的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生产资源、要素和各类产品都作为商品通过市场来配置和进入消费。健全所有者权益明晰、强化的自主和充分竞争的商品交换,由买卖双方平等议定市场价格,促进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切实通过等价交换实行公平分配和有效配置。
转换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商品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改革行政集权是建立完善商品关系的先决条件和前提,所以转换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和健全市场运行机制的关键和攻坚战,因而也就成为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的关键和攻坚战。
我国的改革就是要建立人民群众自主平等的商品经济关系并自下而上决定政府行为的新体制。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打破过去的“权力至上”和“官本位”的观念及行为方式,树立“民本位”和客观经济活动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内在结构的决定性力量的思想及行为方式。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明确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自觉放权还利于民,实现从“父母官”到“公务员”的角色转换。这是政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同时,政府具有运用超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和民生再分配的职能,这主要是通过税收对初次分配进行再调节,行使公共财政职能针对不能平等进入市场竞争的个别人、个别事和个别地区以及市场不能解决的有关全社会的公共福利进行再分配,确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并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维护各市场主体及全体人民的权益。
8. 如何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1)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2)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3)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4)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9. 国务院: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现就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出相应意见。
总体要求上,《意见》指出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为:一是市场决定,有序流动;二是健全制度,创新监管;三是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四是稳中求进,循序渐进。
《意见》显示,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提出了四个意见。
具体而言,第一是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公共利益征地的相关制度规定。
第二,则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使用方式,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第三,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第四,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其中包括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用地供应三年滚动计划。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加强土地供应利用统计监测。实施城乡土地统一调查、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登记。推动制定不动产登记法。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指出,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其中包括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具体而言,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