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叫分布式数据库,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1.分布式数据库是数据库的一种,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产物。
2.各有优点和缺点.分布式数据库分为逻辑上分部物理上分布及逻辑上分布物理上集中两种。
是的,分布式数据文件便于数据库的管理维护。
㈡ 系统分析师教程的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信息与信息系统 1
1.1.1 信息的基本概念 1
1.1.2 系统及相关理论 3
1.1.3 系统工程方法论 6
1.1.4 信息系统工程 9
1.2 系统分析师 10
1.2.1 系统分析师的角色定位 11
1.2.2 系统分析师的任务 13
1.2.3 系统分析师的知识体系 15
第2章 经济管理与应用数学 19
2.1 会计常识 19
2.2 会计报表 21
2.2.1 资产负债表 21
2.2.2 利润表与利润分配表 22
2.3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 23
2.3.1 企业组织结构模式 23
2.3.2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26
2.4 业绩评价 27
2.4.1 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 27
2.4.2 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 28
2.4.3 投资中心的业绩评价 29
2.5 企业文化管理 30
2.5.1 企业文化的内容 31
2.5.2 企业文化管理的作用 32
2.6 IT审计相关常识 33
2.6.1 IT审计概述 33
2.6.2 IT审计程序 35
2.6.3 IT审计的方法与工具 37
2.6.4 IT审计的重点环节 38
2.7 概率统计应用 39
2.7.1 古典概率应用 39
2.7.2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43
2.7.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44
2.7.4 常用分布 46
2.7.5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49
2.8 图论应用 53
2.8.1 最小生成树 53
2.8.2 最短路径 55
2.8.3 网络与最大流量 57
2.9 组合分析 60
2.9.1 排列和组合 61
2.9.2 抽屉原理和容斥原理 63
2.10 算法的选择与应用 65
2.10.1 非数值算法 65
2.10.2 数值算法 68
2.11 运筹方法 73
2.11.1 网络计划技术 73
2.11.2 线性规划 79
2.11.3 决策论 82
2.11.4 对策论 87
2.11.5 排队论 90
2.11.6 存贮论 93
2.12 数学建模 95
第3章 操作系统基本原理 97
3.1 操作系统概述 97
3.1.1 操作系统的类型 98
3.1.2 操作系统的结构 99
3.2 进程管理 101
3.2.1 进程的状态 101
3.2.2 信号量与PV操作 103
3.2.3 死锁问题 105
3.2.4 线程管理 108
3.3 内存管理 111
3.3.1 地址变换 111
3.3.2 分区存储管理 112
3.3.3 段页式存储管理 114
3.3.4 虚拟存储管理 116
3.4 文件系统 119
3.4.1 文件的组织结构 119
3.4.2 存储空间管理 121
3.4.3 分布式文件系统 122
第4章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124
4.1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124
4.1.1 信道特性 124
4.1.2 数据传输技术 127
4.1.3 数据编码与调制 128
4.2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131
4.2.1 网络互联模型 131
4.2.2 常见的网络协议 133
4.2.3 网络地址与分配 135
4.3 局域网与广域网 138
4.3.1 局域网基础知识 138
4.3.2 以太网技术 139
4.3.3 无线局域网 141
4.3.4 广域网技术 143
4.3.5 网络接入技术 145
4.4 网络互连与常用设备 147
4.5 网络工程 149
4.5.1 网络规划 149
4.5.2 网络设计 151
4.5.3 网络实施 153
第5章 数据库系统 154
5.1 数据库模式 154
5.2 数据模型 156
5.2.1 数据模型的分类 156
5.2.2 关系模型 157
5.2.3 规范化理论 160
5.3 数据库访问接口 164
5.4 数据库的控制功能 165
5.4.1 并发控制 165
5.4.2 数据库性能优化 168
5.4.3 数据库的完整性 170
5.4.4 数据库的安全性 172
5.4.5 备份与恢复技术 174
5.4.6 数据中心的建设 177
5.5 数据库设计与建模 178
5.5.1 数据库设计阶段 179
5.5.2 实体联系模型 180
5.6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183
5.6.1 分布式数据库概述 183
5.6.2 数据分片 185
5.6.3 分布式数据库查询优化 186
5.7 数据仓库技术 190
5.7.1 联机分析处理 190
5.7.2 数据仓库概述 192
5.7.3 数据仓库的设计方法 194
5.8 数据挖掘技术 195
5.8.1 数据挖掘概述 195
5.8.2 常用技术与方法 197
5.8.3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200
第6章 系统配置与性能评价 202
6.1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202
6.1.1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 202
6.1.2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204
6.1.3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205
6.2 存储器系统 207
6.2.1 主存储器 208
6.2.2 辅助存储器 209
6.2.3 Cache存储器 213
6.2.4 网络存储技术 217
6.2.5 虚拟存储技术 220
6.3 输入输出系统 222
6.3.1 输入输出方式 222
6.3.2 总线 225
6.3.3 接口 227
6.4 指令系统 230
6.4.1 基本指令系统 230
6.4.2 复杂指令系统 232
6.4.3 精简指令系统 233
6.5 流水线技术 236
6.5.1 流水线工作原理 236
6.5.2 流水线的性能分析 238
6.5.3 局部相关与全局相关 241
6.6 多处理机系统 244
6.6.1 多处理机系统概述 244
6.6.2 海量并行处理结构 246
6.6.3 对称多处理机结构 247
6.6.4 互连网络 248
6.7 系统性能设计 250
6.7.1 系统性能指标 251
6.7.2 系统性能调整 253
6.8 系统性能评估 256
6.8.1 评估方法体系 256
6.8.2 经典评估方法 257
6.8.3 基准程序法 259
第7章 企业信息化战略与实施 262
7.1 企业信息化概述 262
7.2 企业信息化规划 264
7.2.1 信息化规划的内容 264
7.2.2 信息化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 266
7.3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268
7.3.1 结构化方法 268
7.3.2 面向对象方法 270
7.3.3 面向服务方法 274
7.3.4 原型化方法 277
7.4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 279
7.4.1 企业系统规划法 279
7.4.2 关键成功因素法 285
7.4.3 战略集合转化法 286
7.4.4 战略数据规划法 287
7.4.5 信息工程方法 290
7.4.6 战略栅格法 292
7.4.7 价值链分析法 293
7.4.8 战略一致性模型 294
7.5 企业资源规划和实施 296
7.5.1 ERP概述 296
7.5.2 ERP的开发方法 298
7.5.3 ERP的实施 300
7.6 信息资源管理 302
7.6.1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302
7.6.2 规范与标准 304
7.6.3 信息资源规划 306
7.6.4 信息资源网建设 307
7.7 企业信息系统 309
7.7.1 客户关系管理 309
7.7.2 供应链管理 311
7.7.3 产品数据管理 313
7.7.4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315
7.7.5 知识管理 316
7.7.6 商业智能 318
7.7.7 企业门户 319
7.7.8 电子商务 321
7.7.9 决策支持系统 323
7.8 电子政务 325
7.8.1 政府职能 325
7.8.2 电子政务的模式 327
7.8.3 电子政务的实施 328
7.9 业务流程重组 331
7.9.1 BPR概述 331
7.9.2 BPR的实施 332
7.9.3 基于BPR的信息系统规划 334
7.10 企业应用集成 335
7.10.1 传统企业应用集成 335
7.10.2 事件驱动的企业应用集成 338
7.11 首席信息官 340
第8章 软件工程 342
8.1 软件生命周期 342
8.2 软件开发方法 345
8.2.1 形式化方法 345
8.2.2 逆向工程 347
8.3 软件开发模型 348
8.3.1 软件开发模型概述 348
8.3.2 快速应用开发 351
8.3.3 统一过程 352
8.3.4 敏捷方法 355
8.4 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 357
8.4.1 软件开发环境 357
8.4.2 软件开发工具 359
8.5 软件过程管理 360
8.5.1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360
8.5.2 软件过程评估 363
第9章 系统规划 366
9.1 系统规划概述 366
9.2 项目的提出与选择 368
9.2.1 项目的立项目标和动机 368
9.2.2 项目立项的价值判断 369
9.2.3 项目的选择和确定 370
9.3 初步调查 372
9.4 可行性研究 373
9.4.1 可行性评价准则 374
9.4.2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376
9.4.3 可行性研究报告 377
9.5 成本效益分析技术 379
9.5.1 成本和收益 379
9.5.2 净现值分析 382
9.5.3 投资回收期与投资回报率 385
9.6 系统方案 386
9.6.1 候选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386
9.6.2 系统建议方案报告 388
第10章 系统分析 389
10.1 系统分析概述 389
10.2 详细调查 390
10.2.1 详细调查的原则 391
10.2.2 详细调查的内容 392
10.2.3 详细调查的方法 393
10.3 现有系统分析 395
10.4 组织结构分析 396
10.4.1 组织结构图 396
10.4.2 组织结构调查 397
10.5 系统功能分析 398
10.6 业务流程分析 399
10.6.1 业务流程分析概述 400
10.6.2 业务流程图 401
10.6.3 业务活动图示 403
10.6.4 业务流程建模 405
10.7 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 412
10.7.1 数据汇总分析 412
10.7.2 数据属性分析 412
10.7.3 数据流程分析 414
10.8 系统需求规格说明 414
第11章 软件需求工程 417
11.1 软件需求概述 417
11.2 需求获取 418
11.2.1 用户访谈 419
11.2.2 问卷调查 420
11.2.3 采样 422
11.2.4 情节串联板 423
11.2.5 联合需求计划 425
11.2.6 需求记录技术 426
11.3 需求分析 429
11.3.1 需求分析的任务 429
11.3.2 需求分析的方法 430
11.4 结构化分析方法 431
11.4.1 数据流图 432
11.4.2 状态转换图 434
11.4.3 数据字典 435
11.5 面向对象分析方法 437
11.5.1 统一建模语言 437
11.5.2 用例模型 440
11.5.3 分析模型 447
11.6 需求定义 451
11.6.1 需求定义的方法 451
11.6.2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453
11.7 需求验证 454
11.7.1 需求评审 454
11.7.2 需求测试 457
11.8 需求管理 459
11.8.1 需求变更管理 459
11.8.3 需求风险管理 461
11.8.4 需求跟踪 463
第12章 软件架构设计 466
12.1 构件与软件复用 466
12.1.1 主流构件标准 467
12.1.2 构件获取与管理 469
12.1.3 构件复用的方法 470
12.2 软件架构概述 472
12.3 软件架构建模 475
12.4 软件架构风格 477
12.4.1 经典架构风格 477
12.4.2 层次架构风格 479
12.4.3 富互联网应用 484
12.5 面向服务的架构 487
12.5.1 SOA概述 487
12.5.2 SOA的关键技术 489
12.5.3 SOA的实现方法 491
12.6 软件架构评估 495
12.6.1 架构评估概述 495
12.6.2 ATAM评估方法 497
12.6.3 SAAM评估方法 499
12.7 软件产品线 501
12.7.1 产品线的过程模型 501
12.7.2 产品线的建立方式 504
第13章 系统设计 507
13.1 系统设计概述 507
13.2 处理流程设计 510
13.2.1 流程设计概述 510
13.2.2 工作流管理系统 512
13.2.3 流程设计工具 514
13.3 结构化设计 519
13.3.1 模块结构 519
13.3.2 系统结构图 523
13.4 面向对象设计 527
13.4.1 设计软件类 527
13.4.2 对象持久化与数据库 528
13.4.3 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 529
13.5 设计模式 532
13.5.1 设计模式概述 533
13.5.2 设计模式分类 534
第14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538
14.1 系统实现概述 538
14.1.1 程序设计方法 538
14.1.2 程序设计语言与风格 539
14.2 软件测试概述 540
14.2.1 测试自动化 541
14.2.2 软件调试 543
14.3 软件测试方法 544
14.3.1 静态测试 544
14.3.2 白盒测试 546
14.3.3 黑盒测试 548
14.4 测试的类型 551
14.4.1 单元测试 551
14.4.2 集成测试 553
14.4.3 系统测试 555
14.4.4 其他测试类型 556
14.5 面向对象系统的测试 557
14.5.1 面向对象系统的测试策略 557
14.5.2 面向对象系统的单元测试 559
14.5.3 面向对象系统的集成测试 559
14.6 软件测试的组织 561
第15章 系统运行与维护 564
15.1 遗留系统的处理策略 564
15.1.1 评价方法 564
15.1.2 演化策略 567
15.2 系统转换与交接 568
15.2.1 新旧系统的转换策略 568
15.2.2 数据转换和迁移 570
15.3 系统的扩展和集成 573
15.4 系统运行管理 574
15.4.1 系统成本管理 574
15.4.2 系统用户管理 575
15.4.3 网络资源管理 577
15.4.4 软件资源管理 578
15.5 系统故障管理 579
15.5.1 故障监视 579
15.5.2 故障调查 580
15.5.3 故障支持和恢复处理 581
15.6 软件维护 582
15.6.1 软件维护概述 582
15.6.2 软件维护的影响因素 583
15.6.3 软件维护成本 585
15.6.4 软件维护管理 586
15.8 系统监理与评价 588
15.8.1 工程监理 589
15.8.2 系统评价 590
第16章 新技术应用 592
16.1 中间件技术 592
16.1.1 中间件概述 592
16.1.2 主要的中间件 595
16.1.3 中间件与构件的关系 599
16.2 J2EE与.NET平台 600
16.2.1 J2EE核心技术 601
16.2.2 Java企业应用框架 603
16.2.3 .NET平台概述 606
16.2.4 比较分析 607
16.3 虚拟计算 610
16.3.1 P2P计算 610
16.3.2 云计算 616
16.3.3 软件即服务 618
16.3.4 网格计算 621
16.3.5 普适计算 623
16.4 片上系统 625
16.4.1 SoC设计 626
16.4.2 SoC验证 628
16.5 多核技术 630
16.5.1 多核与多线程 630
16.5.2 多核编程 631
16.6 面向方面的编程 632
16.6.1 AOP概述 632
16.6.2 AOP关键技术 635
第17章 嵌入式系统分析与设计 638
17.1 嵌入式系统概述 638
17.2 嵌入式数据库系统 640
17.3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643
17.3.1 嵌入式操作系统概述 643
17.3.2 多任务调度算法 646
17.3.3 优先级反转 650
17.4 嵌入式系统开发 653
17.4.1 开发平台 654
17.4.2 开发流程 655
17.4.3 软硬件协同设计 657
17.4.4 系统分析与设计 660
17.4.5 低功耗设计 663
第18章 系统安全性分析与设计 666
18.1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666
18.2 数据安全与保密 669
18.2.1 数据加密技术 669
18.2.2 认证技术 670
18.2.3 密钥管理体制 673
18.3 通信与网络安全技术 675
18.3.1 防火墙 675
18.3.2 虚拟专用网 680
18.3.3 安全协议 681
18.3.4 单点登录技术 683
18.4 病毒防治与防闯入 685
18.4.1 病毒防护技术 685
18.4.2 入侵检测技术 687
18.4.3 入侵防护技术 689
18.4.4 网络攻击及预防 690
18.4.5 计算机犯罪与防范 693
18.5 系统访问控制技术 694
18.5.1 访问控制概述 694
18.5.2 访问控制模型 696
18.5.3 访问控制分类 697
18.6 容灾与业务持续 699
18.6.1 灾难恢复技术 699
18.6.2 灾难恢复规划 700
18.6.3 业务持续性规划 702
18.7 安全管理措施 704
18.7.1 安全管理的内容 705
18.7.2 安全审计 706
18.7.3 私有信息保护 707
第19章 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709
19.1 系统可靠性概述 709
19.1.1 系统故障模型 709
19.1.2 系统可靠性指标 711
19.1.3 系统可靠性模型 711
19.2 系统可靠性分析 713
19.3 冗余技术 715
19.3.1 冗余技术的分类 716
19.3.2 冗余系统 717
19.4 软件容错技术 718
19.4.1 N版本程序设计 719
19.4.2 恢复块方法 720
19.4.3 防卫式程序设计 721
19.5 双机容错技术 722
19.6 集群技术 724
19.6.1 集群技术概述 724
19.6.2 高性能计算集群 726
19.6.3 负载均衡集群 728
19.6.4 高可用性集群 729
19.6.5 负载均衡技术 731
19.6.6 进程迁移技术 734
第20章 项目管理 737
20.1 项目开发计划 737
20.1.1 项目开发计划概述 737
20.1.2 项目开发计划的编制 740
20.2 范围管理 741
20.2.1 范围计划的编制 742
20.2.2 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743
20.2.3 范围确认和控制 744
20.3 进度管理 746
20.3.1 活动排序 746
20.3.2 活动资源估算 749
20.3.3 活动历时估算 750
20.3.4 进度控制 754
20.4 成本管理 756
20.4.1 成本估算 756
20.4.2 成本预算 757
20.4.3 成本控制 759
20.5 软件配置管理 762
20.5.1 配置管理概述 762
20.5.2 配置标识 764
20.5.3 变更控制 766
20.5.4 版本控制 768
20.5.5 配置审核 769
20.5.6 配置状态报告 770
20.6 质量管理 772
20.6.1 软件质量模型 772
20.6.2 质量管理计划 774
20.6.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776
20.7 人力资源管理 778
20.7.1 人力资源计划编制 778
20.7.2 组建项目团队 780
20.7.3 项目团队建设 781
20.7.4 管理项目团队 784
20.7.5 沟通管理 785
20.8 风险管理 787
20.8.1 风险管理的概念 788
20.8.2 风险的主要类型 789
20.8.3 风险管理的过程 790
20.9 信息(文档)管理 793
20.9.1 软件文档概述 793
20.9.2 软件文档标准 796
20.9.3 数据需求说明 798
20.9.4 软件测试计划 798
20.9.5 软件测试报告 800
20.9.6 技术报告 800
20.9.7 项目开发总结报告 802
参考文献 804
XII
系统分析师教程
XIII
目 录
㈢ 数据库的表不变,通过什么手段能提高查询速度
分布式系统就是将系统的应用层,数据层或其它部分构架成分布(物理和逻辑上的都可以)状(通常是网状)。分布式系统通常是为了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稳定性和执行效率。比如在线游戏通常就是分布系统,里面所谓的“区”就是分布系统里子例程。而分布式数据库其实也可以称作分布式系统,数据持久化层是分布的(数据存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可交互,有一套综管系统来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所以说分布式系统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系统构架概念,不是一种技术。
提高查询速度。
1、用程序中,
保证在实现功能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数据库的访问次数;
通过搜索参数,尽量减少对表的访问行数
最小化结果集,从而减轻网络负担;
够分开的操作尽量分开处理,提高每次的响应速度;
在数据窗口使用
sql 时,尽量把使用的索引放在选择的首列;
算法的结构尽量简单;
在查询时,不要过多地使用通配符如
SELECT * FROM T1 语句,要用到几列就选择几列如:
SELECT COL1,COL2 FROM T1 ;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限制尽量结果集行数如:
SELECT TOP 300 COL1,COL2,COL3 FROM T1,
因为某些情况下用户是不需要那么多的数据的。
不要在应用中使用数据库游标,游标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但比使用常规的、面向集的SQL语句需要更大的开销;
按照特定顺序提取数据的查找。
2、避免使用不兼容的数据类型。例如
float和int、char和varchar、binary和varbinary是不兼容的。数据类型的不兼容可能使优化器无法执行一些本来可以进行的优化操作。
例如:
SELECT name FROM employee WHERE salary >60000
在这条语句中,如salary字段是money型的,则优化器很难对其进行优化,因为60000是个整型数。
我们应当在编程时将整型转化成为钱币型,而不要等到运行时转化。
3、尽量避免在WHERE子句中对字段进行函数或表达式操作,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如:
SELECT * FROM T1 WHERE F1/2=100 应改为
SELECT * FROM T1 WHERE F1=100*2
SELECT * FROM RECORD WHERE SUBSTRING(CARD_NO,1,4)=’5378’
应改为:
SELECT * FROM RECORD WHERE CARD_NO LIKE ‘5378%’
SELECT member_number, first_name, last_name
FROM members
WHERE DATEDIFF(yy,datofbirth,GETDATE()) > 21
应改为:
SELECT member_number, first_name, last_name
FROM members
WHERE dateofbirth< DATEADD(yy,-21,GETDATE())
即:任何对列的操作都将导致表扫描,它包括数据库函数、计算表达式等等,查询时要尽可能将操作移至等号右边。
4、避免使用!=或<>、IS NULL或IS NOT NULL、IN ,NOT IN等这样的操作符因为这会使系统无法使用索引,
而只能直接搜索表中的数据。例如:
SELECT id FROM employee WHERE id != 'B%'
优化器将无法通过索引来确定将要命中的行数,因此需要搜索该表的所有行。
5、尽量使用数字型字段,一部分开发人员和数据库管理人员喜欢把包含数值信息的字段设计为字符型,
这会降低查询和连接的性能,并会增加存储开销。这是因为引擎在处理查询和连接回逐个比较字符串中每一个字符,
而对于数字型而言只需要比较一次就够了。
6、合理使用EXISTS,NOT EXISTS子句。如下所示:
1.SELECT SUM(T1.C1)FROM T1
WHERE( (SELECT COUNT(*)FROM T2 WHERE T2.C2=T1.C2>0)
2.SELECT SUM(T1.C1) FROM T1 WHERE EXISTS(
SELECT * FROM T2 WHERE T2.C2=T1.C2)
两者产生相同的结果,但是后者的效率显然要高于前者。因为后者不会产生大量锁定的表扫描或
是索引扫描。
如果你想校验表里是否存在某条纪录,不要用count(*)那样效率很低,而且浪费服务器资源。
可以用EXISTS代替。如:
IF (SELECT COUNT(*) FROM table_name WHERE column_name = 'xxx')
可以写成:
IF EXISTS (SELECT * FROM table_name WHERE column_name = 'xxx')
经常需要写一个T_SQL语句比较一个父结果集和子结果集,
从而找到是否存在在父结果集中有而在子结果集中没有的记录,如:
1.SELECT a.hdr_key FROM hdr_tbl a
---- tbl a 表示 tbl 用别名a代替
WHERE NOT EXISTS (SELECT * FROM dtl_tbl b WHERE a.hdr_key = b.hdr_key)
2.SELECTa.hdr_key FROM hdr_tbl a LEFT JOIN dtl_tbl b ON a.hdr_key = b.hdr_key
WHERE b.hdr_key IS NULL
3.SELECT hdr_key FROM hdr_tbl WHERE hdr_key NOT IN (SELECT hdr_key FROM dtl_tbl)
三种写法都可以得到同样正确的结果,但是效率依次降低。
7、尽量避免在索引过的字符数据中,使用非打头字母搜索。这也使得引擎无法利用索引。
见如下例子:SELECT * FROM T1 WHERE NAME LIKE ‘%L%’
SELECT * FROM T1 WHERE SUBSTING(NAME,2,1)=’L’
SELECT * FROM T1 WHERE NAME LIKE ‘L%’
即使NAME字段建有索引,前两个查询依然无法利用索引完成加快操作,引擎不得不对全表所
有数据逐条操作来完成任务。而第三个查询能够使用索引来加快操作。
8、充分利用连接条件,在某种情况下,两个表之间可能不只一个的连接条件,这时在
WHERE 子句中将连接条件完整的写上,有可能大大提高查询速度。例:
SELECT SUM(A.AMOUNT) FROM ACCOUNT A,CARD B WHERE A.CARD_NO = B.CARD_NO
SELECT SUM(A.AMOUNT) FROM ACCOUNT A,CARD B WHERE A.CARD_NO = B.CARD_NO
AND A.ACCOUNT_NO=B.ACCOUNT_NO
第二句将比第一句执行快得多。
9、消除对大型表行数据的顺序存取,尽管在所有的检查列上都有索引,但某些形式的
WHERE子句强迫优化器使用顺序存取。如:
SELECT * FROM orders WHERE (customer_num=104 AND order_num>1001) OR
order_num=1008 解决办法可以使用并集来避免顺序存取:
SELECT *FROM orders WHERE customer_num=104 AND order_num>1001
UNION SELECT *FROM orders WHERE order_num=1008 这样就能利用索引路径处理查询。
10、避免困难的正规表达式。
LIKE关键字支持通配符匹配,技术
㈣ 数据库优化(ER模型设计)
据访问需要的完整解datamole4.adoquery2.sql.add('SELECT借书证号,密码FROM[user]WHERE(借书证号=:tt)');
datamole4.adoquery2.parameters[0].value:=username;
datamole4.adoquery2.open;
在为TQuery或TADOquery部件设置SQL属性时调用Close方法总是很安全的,如果TQuery或TADOquery部件已经被关闭了,调用Close方法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在应用程序中为SQL属性设置新的SQL命令语句时,必须要调用Clear方法以清除SQL属性中现存的SQL命令语句,如果不调用Clear方法,便调用Add方法向SQL属性中设置SQL命令语句,那么新设置的SQL命令语句会追加在现存SQL命令语句后面,在程序运行时常常会出现出乎意料的查询结果甚至程序无法运行下去。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一般情况下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只能包含一条完整的SQL语句,它不允许被设置成多条SQL语句。当然有些数据库服务器也支持在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中设置多条SQL语句,只要数据库服务器允许这样,我们在编程时可以为SQL属性设置多条SQL语句。
在为TQuery或TADOquery部件设置完SQL属性的属性值之后,也即编写好适当的SQL程序之后,可以有多种方式来执行SQL程序。
在设计过程中,设置完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之后将其Active属性的值置为True,这样便可以执行SQL属性中的SQL程序,如果应用中有与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相连的数据浏览部件(如TDDGridTDBEdit等)那么在这些数据浏览部件中会显示SQL程序的执行结果。
在应用程序运行过程中,通过程序调用TQuery或TADOquery组件的Open方法或ExecSQL方法可以执行其SQL属性中的SQL程序。Open方法和ExecSQL方法是不一样的。Open方法只能用来执行SQL语言的查询语句(Select命令),并返回一个查询结果集,而ExecSQL方法还可以用来执行其它常用的SQL语句(如INSERT,UPDATE,DELETE等命令),例如:
Query1.Open(这样会返回一个查询结果集)
如果调用Open方法,而没有查询结果时,会出错。此时应该调用ExecSQL方法来代替Open方法。如:
Query1.ExecSQL(没有返回结果)
当然在设计应用程序时,程序设计人员是无法确定TQuery或TADOquery组件中的SQL语句是否会返回一个查询结果的。对于这种情况应当用Try…Except模块来设计程序。在Try部分调用Open方法,而在Except部分调用ExceSQL方法,这样才能保证程序的正确运行。
例如:
Try
Query1.Open
Except
Query1.ExecSQL
End
通过Tquery或TADOquery组件可以获得两种类型的数据:
u“活动”的数据
这种数据就跟通过TTable部件获得的数据一样,用户可以通过数据浏览部件来编辑修改这些数据,并且当调用Post方法或当焦点离开当前的数据浏览部件时,用户对数据的修改自动地被写回到数据库中。
u非活动的数据(只读数据)
用户通过数据浏览部件是不能修改其中的数据。在缺省情况下,通过TQuery部件获得的查询结果数据是只读数据,要想获得“活动”的数据,在应用程序中必须要设置Tquery或TADOquery组件的RequestLive属性值为True,然而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通过设置RequestLive的属值True)都可以获得“活动”的数据的,要想获得“活动”的数据,除了将TQuery部件的RequestLive属性设置为True外,相应的SQL命令还要满足以下条件。
本地SQL语句查询情况下,要得到可更新的数据集,SQL语句的限制为:
n查询只能涉及到一个单独的表
nSQL语句中不能包含ORDERBY命令
nSQL语句中不能含聚集运算符SUM或AVG
n在Select后的字段列表中不能有计算字段
n在Select语句WHERE部分只能包含字段值与常量的比较运算,这些比较运算符是:Like,>,<,>=,<=。各比较运算之间可以有并和交运算:AND和OR
当通过SQL语句查询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库表:
n查询只能涉及到一个单独的表
nSQL语句中不能包含ORDERBY命令
nSQL语句中不能含聚集运算符SUM或AVG运算
另外,如果是查询Sybase数据库中的表,那么被查询的表中只能有一个索引。
如果在应用程序中要求TQuery或TADOquery组件返回一个“活动”的查询结果数据集,但是SQL命令语句不满足上述约束条件时,对于本地数据库的SQL查询,BDE只能返回只读的数据集。对于数据库服务器中的SQL查询,只能返回错误的代码。当Tquery或TADOquery组件返回一个“活动”的查询结果数据集时,它的CanModIfy属性的值会被设置成True。
§3.4MSSQLServer简述
SQLServer是一个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功能强大操作简便,日益为广大数据库用户所喜爱。越来越多的开发工具提供了与SQLServer的接口。SQLServer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最初是由Microsoft、Sybase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于1988年推出了第一个OS/2版本,在WindowsNT推出后,Microsoft与Sybase在SQLServer的开发上就分道扬镳了,Microsoft将SQLServer移植到WindowsNT系统上,专注于开发推广SQLServer的WindowsNT版本。
SQLServer2000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最新版本,该版本继承了SQLServer7.0版本的优点,同时又比它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跨越从运行MicrosoftWindows98的膝上型电脑到运行MicrosoftWindows2000的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等多种平台使用。MSSQLServer不但可以应用于大中型数据库管理中,建立分布式关系数据库,并且也可以开发桌面数据库。事实上,SQLServer数据库处理的基本结构,采取关系型数据库模式,尽管如此,相信大家都可以轻易的发现,在SQLServer的数据库处理方式,则是使用面向对象的操作方式与精神,也就是说,SQLServer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基于系统已经建立好的一些对象来达成,是相当OO(面向对象)的一个系统结构。
SQLServer企业管理器是SQLServer的主要管理工具,它提供了一个遵从MMC标准的用户界面,使用户得以:
·定义SQLServer实例组。
·将个别服务器注册到组中。
·为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配置所有SQLServer选项。
·在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中创建并管理所有SQLServer数据库、对象、登录、用户和权限。
·在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上定义并执行所有SQLServer管理任务。
·通过唤醒调用SQL查询分析器,交互地设计并测试SQL语句、批处理和脚本。
·唤醒调用为SQLServer定义的各种向导。
·
第三章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4.1应用需求分析
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三方面的需求,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图书借阅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图书馆管理人员。图书借阅者的需求是查询图书馆所存的图书、个人借阅情况及个人信息的修改;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借阅者的借阅及还书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形成借书或还书报表给借阅者查看确认;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功能最为复杂,包括对工作人员、图书借阅者、图书进行管理和维护,及系统状态的查看、维护并生成催还图书报表。
图书借阅者可直接查看图书馆图书情况,如果图书借阅者根据本人借书证号和密码登录系统,还可以进行本人借书情况的查询和维护部分个人信息。一般情况下,图书借阅者只应该查询和维护本人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若查询和维护其他借阅者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就要知道其他图书借阅者的借书证号和密码。这些是很难得到的,特别是密码,所以不但满足了图书借阅者的要求,还保护了图书借阅者的个人隐私。
图书馆工作人员有修改图书借阅者借书和还书记录的权限,所以需对工作人员登陆本模块进行更多的考虑。在此模块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为图书借阅者加入借书记录或是还书记录,并打印生成相应的报表给用户查看和确认。
图书馆管理人员功能的信息量大,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最高。本功能实现对图书信息、借阅者信息、总体借阅情况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查看及维护。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浏览、查询、添加、删除、修改、统计图书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添加、删除和修改图书借阅者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图书馆的借阅信息,但不能添加、删除和修改借阅信息,这部分功能应该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执行,但是,删除某条图书借阅者基本信息记录时,应实现对该图书借阅者借阅记录的级联删除。并且还应具有生成催还图书报表,并打印输出的功能。
在本系统中由于没有打印机设备供试验,所以预先把报表打印改成报表预览。
设计不同用户的操作权限和登陆方法
对所有用户开放的图书查询
借阅者维护借阅者个人部分信息
借阅者查看个人借阅情况信息
维护借阅者个人密码
根据借阅情况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并生成报表
根据还书情况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并生成报表
查询及统计各种信息
维护图书信息
维护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信息
维护借阅者信息
处理信息的完整性
对借阅过期的图书生成报表
图4-2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需求的总结
根据以上所做的需求分析,并略掉一些细节(如不考虑用户的登录;对记录的维护),得出以下的三层数据流图。
§4.2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系统功能框图如图4-10所示。
§4.3系统数据库设计
4.3.1概念设计
在概念设计阶段中,设计人员从用户的角度看待数据及处理要求和约束,产生一个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式。然后再把概念模式转换成逻辑模式。将概念设计从设计过程中独立开来,使各阶段的任务相对单一化,设计复杂程度大大降低,不受特定DBMS的限制。
利用ER方法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可分成三步进行:首先设计局部ER模式,然后把各局部ER模式综合成一个全局模式,最后对全局ER模式进行优化,得到最终的模式,即概念模式。
(1)设计局部ER模式
实体和属性的定义:
图书(图书编号,图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备注,价格,数量,)
借阅者(借书证号,姓名,性别,身份证,联系电话,密码)
身份(身份编号,身份描述,最大借阅数)
图书类别(图书类别编号,类别描述)
ER模型的“联系”用于刻画实体之间的关联。一种完整的方式是对局部结构中任意两个实体类型,依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考察局部结构中任意两个实体类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若有联系,进一步确定是1:N,M:N,还是1:1等。还要考察一个实体类型内部是否存在联系,两个实体类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多个实体类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等等。联系定义如图4-5所示。解释如下:
u一个借阅者(用户)只能具有一种身份,而一种身份可被多个借阅者所具有;
u一本图书只能属于一种图书类别(类别),而一种图书类别可以包含多本图书;
u一个用户可以借阅多本不同的书,而一本书也可以被多个不同的用户所借阅。
(2)设计全局ER模式
所有局部ER模式都设计好了后,接下来就是把它们综合成单一的全局概念结构。全局概念结构不仅要支持所有局部ER模式,而且必须合理地表示一个完整、一致的数据库概念结构。
1)确定公共实体类型
为了给多个局部ER模式的合并提供开始合并的基础,首先要确定各局部结构中的公共实体类型。在这一步中我们仅根据实体类型名和键来认定公共实体类型。一般把同名实体类型作为公共实体类型的一类候选,把具有相同键的实体类型作为公共实体类型的另一类候眩
2)局部ER模式的合并
合并的原则是:首先进行两两合并;先和合并那些现实世界中有联系的局部结构;合并从公共实体类型开始,最后再加入独立的局部结构。
3)消除冲突
冲突分为三类:属性冲突、结构冲突、命名冲突。
设计全局ER模式的目的不在于把若干局部ER模式形式上合并为一个ER模式,而在于消除冲突,使之成为能够被所有用户共同理解和接受的同一的概念模型。
3)全局ER模式的优化
在得到全局ER模式后,为了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效率,还应进一步依据处理需求对ER模式进行优化。一个好的全局ER模式,除能准确、全面地反映用户功能需求外,还应满足下列条件:实体类型的个数要尽可能的少;实体类型所含属性个数尽可能少;实体类型间联系无冗余。
综上所述,“图书管理系统”的全局ER模式如图4-13所示。
4.3.2关系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由于概念设计的结果是ER图,DBMS一般采用关系型(本人所使用的MSSQLServer就是关系型的DBMS),因此数据库的逻辑设计过程就是把ER图转化为关系模式的过程。由于关系模型所具有的优点,逻辑设计可以充分运用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使设计过程形式化地进行。设计结果是一组关系模式的定义。
(1)导出初始关系模式
book(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备注,价格,数量)class(图书类别#,类别名)user(借书证号#,姓名,性别,身份编号#,身份证,联系电话,密码)ID(身份编号#,身份描述,最大借阅数)Owner(借书证号#,图书编号#,借书日期)
图4-14关系模式集
(2)产生子模式
子模式是用户所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除了指出用户用到的数据外,还应指出数据与概念模式中相应数据的联系,即指出概念模式与子模式之间的对应性。
借书子模式(借书证号#,姓名,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借书日期)
图4-15部分子模式
(3)根据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本人在写系统时还加入了两个关系模式:
1、ownertemp:用于工作人员在处理借书、还书工作时临时存储借书、还书信息,以便打印报表时使用。
2、keyer:用于存储工作人员和图书馆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及权限,以便工作人员或图书馆管理员进入相应的功能模块时进行验证用户的身份。
4.3.3数据库的实现
我选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企业版)数据库来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首先创建七个基本数据库表如表4-1-4-7所示,然后根据全局ER图,建立各个表之间的联系,如图4-8所示。
表4-1借阅者基本信息表的结构(User)
表4-2图书信息表的结构(Book)
表4-3图书类别信息表的结构(Class)
表4-4借阅者身份信息表的结构(ID)
表4-5借阅情况信息表的结构(Owner)
表4-6借阅情况临时存储信息表的结构(Ownertemp)
注:在owner表和ownertemp表中加入了索引字段,用来唯一标识一条借书记录,并且设置为标识,标识种子为1。
表4-7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信息表的结构(Keyer)
图4-8数据库表间联系图
第五章图书管理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5.1系统窗体模块组成
§5.2数据模块窗体的设置
在编写数据库应用程序时,经常要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好多组件、窗体同时访问相同的数据源,如果为每一个组件或者窗体都设置一个数据源将是十分耗时的工件,而且要保证这些数据源的确是相同的也需花一番功夫。那么,能不能将这些数据源集中管理,最好是做成一个统一的模块,需要时就将该模块引入而不必直接操作数据源本身呢?数据模块(DataMole)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简单说来,数据模块是用来集中管理数据源的一个窗体,该窗体可被需要的地方随时引入。
但本人在开发这个系统时,开始使用了一下数据模块,但在使用过程中却碰到了一些问题。并且考虑这个系统使用到的TADOQuery控件比较多,如果使用数据控件可能会带来管理上的麻烦,如弄混各个数据控件的作用。还考虑到使用动态生成ADOQuery可能会更节省资源。所以在本人的系统中,开始做的第一个模块“借阅者个人模块”中还稍微使用了一下数据模块。但在后面做的两个模块中大多都是用动态生成ADOQuery来实现的。并且由于SQL语句是动态加入的所以datamole中的控件也不会多。
§5.3启动画面的实现
启动画面是为了给用户一个良好的印像,加深软件的亲和力,没有实际的功能,在Form1窗体中加入了Image和Time组件。启动画面的窗体略,主要的源代码如下:
§5.4用户登录窗体的的实现
本窗体是为三种不同的用户(一般用户,工作人员,管理员)提供选择以进入不同的模块,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源代码比较简单,略。
§5.5用户密码认证窗体的的实现
本窗体是为了让工作人员或图书馆管理员按照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并且跟据用户名检查Keyer表中的“权限”字段,以分辩进入图书馆管理人员模块还是进入工作人员模块。窗体界面、源代码如下
§5.6借阅者服务模块的实现
借阅者服务窗体的功能主要是图书的查询,个人借阅情况查看及个人部分信息的修改。界面图如下:
5.6.1图书查询功能的实现
在本系统中,任何人都有权限使用查询功能,不做任何限制。界面如下,
由于实现的查询功能有多种,如按图书编号、图书名称等字段进行完全体配查找和部分体配的模糊查找,还有按多个条件进行逻辑与或是逻辑或的多条件查找。其中实现的方法者差不多,所以只给出多条件查找的代码,如下:
5.6.2借阅者登录功能的实现
这个功能的实现与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登录功能实现的方法大致一样,并且还要简单。是从User表中查到到借阅证号与密码,看与用户输入的是否一致。如果一致,那么用户就可查看自已的借阅情况并维护自己的部分信息。源代码与借阅者登录界面都略。
5.6.3借阅者借阅情况功能的实现
当借阅者正确登录到系统后,此功能将被激活,使用户能查看到自身的借阅情况。在此系统中,信息的显示一般用ListView来实现,只在较少的情况下用到了DBgrid,因为我觉得ListView更好实现,并能使信息数据对用户的完全分离。
在这里跟据借阅者的不同要求实现借阅情况的查询,有检查所有的借阅情部、某本书的借阅情况、和根据已借阅天数的来查询。其中根椐借阅天数来查询更有代表性,有方式一和方式二。以下给出此功能的源代码
按借阅天数查询方式一
按借阅天数查询方式二
5.6.4借阅者个人资料维护功能的实现
此功能实现当前借阅者部份资料的修改,但借书证号和身份类别这样的信息不允许修改,这是图书馆管理员模块的功能。在此界面中点击修改按钮将出现“修改”窗体(Form8),点击修改密码按钮将出现groupbox8,在这里进行密码修改。关键源代码如下。
这里给出个人部分信息修改的源代码:
这里给出密码修改的源代码:
5.7工作人员-图书借阅/归还模块的实现
5.7.1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借阅功能实现
在这个功能中,工作人员输入借阅者的借阅证号和所要借阅的图书的图书编号,然后点击借阅按钮就可进行图书借阅。考虑到实际中可能会出现只知图书名而不知图书编号的情况,在此界面下方加入了一个转换功能,可以把图书名称转换成图书编号,再进行图书借阅。
在借阅完成后会生借阅报表以便借阅者检查和确认,借阅报表的打印效果如下图,实现比较简单,略去实现过程。
5.7.2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归还功能实现
在此功能中,工作人员根据借阅者的借书证号和归还的图书编号进行图书的归还工作。并且根据现实中可能会出现的只知图书名不知图书编号的归还情况,所以加入了按书籍名称进行归还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图书借阅功能中把图书名称转换成图书编号的一种改进方法,这样就不用如借阅功能中一样要先转换再借阅了。归还完成后,同样会打印出归还报表以便用户检查和确认。
5.8图书馆管理员模块的实现
5.8.1图书馆管理员图书管理功能的实现
在这个功能中可以在(*图书编号)中输入图书编号,点查找按钮后就会在各个相应的组件中显示出信息,或按图书名称模糊查找到所要的记录,在各个相应的组件中显示第一条记录的信息,也可在下端的ListView组件中点击某一条记录,在各个相应的组件中也会显示所选记录的信息。在入库功能中只要不是相同的图书编号并且带*号提示的字段不为空就可插入新的图书记录。删除则删除那些Book表中的图书记录,如果借出还可依用户要求连带删除owner表中的记录。因为图书修改与图书入库的功能与工作人员记录修改和工作人员记录添加的实现过程一样,所以下面仅给出删除功能的源代码,如下
5.8.2图书馆管理员工作人员和管理员管理功能的实现
在此功能中可以加入工作人员或是管理员,或是修改他们的密码、权限。
在此功能中如果选中ListView中的记录,则在右边相应的组件中显示出信息,并且管理员还可对这些记录进行修改或加入新的记录。并且也可以点删除按钮删除选中的一条或多条记录。删除功能与图书记录的删除一般,所以下面只给出添加与修改的实现过程。
5.8.3图书馆管理员修改图书类别及统记功能的实现
在此窗体中能对图书的类别进行删除,添加和修改,这模块的功能的实现过程与图书记录的删除,添加和修改一样的,但是这个窗体还能跟据图书类别进行统计,还可根据Book表和owner表统计出图书总数目,库存图书数目,借出图书数目及借阅过期的图书数目。在这里给出统计图书总数目,库存图书数目,借出图书数目及借阅过期的图书数目的实现过程中的几个函数和过程
5.8.4图书馆管理员借阅者管理功能的实现
查询借阅者可根据借阅者的借书证号或姓名或身份编号查找到借阅者的信息,也可以实行模糊查找,这个功能的实现与前面图书查找的实现过程一般,就不再详细说明。
5.8.5图书馆维护借阅者管理功能的实现
此功能能对借阅者信息进行查看添加、删除、修改。在这里给出刷新按钮的实现过程
5.8.6图书馆身份维护功能的实现
这一部分是对借阅者身份进行管理,能对身份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并且同样的在listview中选中某条或多条记录时会在相应的右边的组件中显示出信息。此功能实现过程与前面所叙有雷同,略。
5.8.7图书馆借阅者统计功能的实现
此功能按借阅者身份进行统计,得出具有某种身份的借阅者总数,此种身份的并借阅图书的借阅者数和所借阅的图书数,在下面给出实现过程。
5.8.8图书馆统计借阅过期记录功能的实现
打印出的借阅过期催还报表如下图所示:
此报表能显示按借书证号升序排列的借阅信息超过限定时限的信息,其中主要的SQL语句如下:
5.9系统信息显示的实现
显过本系统的信息,并且右边的字向上滚动显示,主要实现如下:
另外,虚机团上产品团购,超级便宜
㈤ 如何在分布式数据库中查询数据
分布式数据库的目录中存放了系统为保证正确而有效地访问数据而要使用的全部信息。一般应包括各级模式的描述、访问方法的描述、关于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和一致性信息等。系统根据这些信息将用户查询转换为物理数据库上的查询,并进行查询优化选择一条最佳的存取路径,进行事务管理,进行安全性和完整性检查等。
分布式查询处理负责将用户查询转换为各站点上的物理查询,并负责合并各子查询结果以得到最后结果
㈥ 简述分布式数据库的模式结构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在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是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什么是分布式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在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是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有两种:一种是物理上分布的,但逻辑上却是集中的。这种分布式数据库只适宜用途比较单一的、不大的单位或部门。另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物理上和逻辑上都是分布的,也就是所谓联邦式分布数据库系统。由于组成联邦的各个子数据库系统是相对“自治”的,这种系统可以容纳多种不同用途的、差异较大的数据库,比较适宜于大范围内数据库的集成。分布式数据库系统(DDBS)包含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DDBMS)和分布式数据库(DDB)。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一个应用程序可以对数据库进行透明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分别在不同的局部数据库中存储、由不同的DBMS进行管理、在不同的机器上运行、由不同的操作系统支持、被不同的通信网络连接在一起。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在逻辑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在用户面前为单个逻辑数据库,在物理上则是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物理节点上。一个应用程序通过网络的连接可以访问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数据库。它的分布性表现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是存储在同一场地。更确切地讲,不存储在同一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 这就是与集中式数据库的区别。从用户的角度看,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逻辑上和集中式数据库系统一样,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场地执行全局应用。就好那些数据是存储在同一台计算机上,有单个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管理一样,用户并没有什么感觉不一样。分布式数据库中每一个数据库服务器合作地维护全局数据库的一致性。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㈦ 分布式数据库查询优化写这个论文的话有推荐的书吗
Distributed Algorithms An Intuitive Approach.
一个小节的内容就一篇论文至少。作者概括了下算法细节和给了相关举例。有人评价很高,我评价一般,结合具体论文看会效果好,不过略吃力,然而直接看也略吃力,因为作者太高度概括,不好理解,没有大部分原文教材那种怕你不懂的啰嗦的特点。所以书也就挺薄的,才200多页而已。
Distributed Systems concepts and design.
基本上分布式系统的各基本细节都涵盖了。系统级别书籍,略硬,算厚。这本我也还在磕。
Introction to Distributed Algorithms second edition.
这本是祖师爷级别的经典教材。不过我还没读过,评价略高,某些美帝高校课堂参考教材就是这本。没有读是因为网上的pdf都没有索引,所以先读上一本了。
Distributed Computing Principle, Algorithms, and Systems.
第一本算师父带入门,对分布式算法有大致框架和了解的话。这本可以有助于理解得更深。所以建议先读第一本,再这本。
Principles of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s.
这本是我唯一在America Amazon找到的关于分布式数据库并且评价较高的教材。不过这本还没排上让我读的行程,不知内容如何。
㈧ 目前主流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实现方案有哪些
(1)方案一(数据库保存所有服务器索引信息)
全对称结构,没有中央服务器
web方案:
只从本地数据库检索符合条件的记录,给出结果
每次检索都要从本地服务器的海量数据中进行
数据库方案:
数据库保存所有服务器的索引内容
缓存命中率高的记录,减少检索时间
服务器负载分析:
服务器负载假设:
一百个结点,每结点一百人同时使用,每个结点一万条记录
web服务器:同时一百线程在本地数据库服务器检索
数据库服务器:每次接收一百个查询请求;每个请求要从一百万条索引中检索(最坏的情况);缓冲机制可以稍微减轻负担
数据更新操作:
同时更新所有数据库/只更新本地,服务器间相互同步
方案二(数据库保存本地索引及少量缓冲)
每高校作为一个结点
所有结点全对称结构,网络中没有一个中央服务器
web方案:
接收到请求时同时多线程向其它服务器同时搜索(服务器压力问题?)
数据库方案:
数据库保存本地数据
数据库保存一定量缓冲数据,
服务器负载分析:
服务器负载假设:
一百个结点,每结点一百人同时使用
则每个web服务器同时发起一万个线程向其它数据服务器搜索(oops!)
每个数据库服务器会同时接收到一万个查询请求(oops!)
采用学习过程只能少量减少查询请求和web服务器搜索线程
数据更新操作:
只更新本地
方案三(中央服务器方案一)
每高校一个结点
每结点结构相同,连接到同一个中央服务器
web方案
每个查询向中央服务器进行,由中央服务器实行检索,中央服务器返回检索结果
数据库方案
中央数据库保存所有索引信息
每结点可以只用小型数据库保存本地用户和其它信息即可
服务器负载分析:
服务器负载假设:
一百个结点,每结点一百人同时使用,每结点资料记录一万条
web服务器:同时发起一百个进程向中央数据库查询
数据库服务器(中央):同时接收一万条查询请求并返回大容量结果
数据库服务器(结点):少量工作
数据更新操作:
只更新中央服务器
方案四(中央服务器方案二)
每高校一个结点
每结点结构相同,连接到同一中央服务器
web方案:
每个查询向中央服务器进行,由中央服务器根据查询内容进行转发到结点数据库,再由结点数据库返回结果
数据库方案:
中央服务器保存各结点分类信息,根据页面请求的分类转发查询到相应服务器
服务器负载分析:
服务器负载假设:
一百个结点,每结点一百人同时使用,每结点资料记录一万条,每结点一百个类别
web服务器:同时一百个进程向中央数据库查询
数据库服务器(中央):同时接收一万条请求并转发
数据库服务器(结点):从中央服务器接收查询请求,最坏情况下每结点接收到一万条查询请求
数据更新操作:
只更新本地服务器
分类变化时更新中央服务器
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深度嵌入聚类算法研究
基于机器视觉的行人重识别算法的分析与实现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属性网络重叠社团发现
基于Spring-Boot框架的一体化运维监控应用的研究与实现
Android系统中基于手写密码与笔迹信息的综合认证技术研究
公交线路准点预测方法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分割算法研究
基于CNN的高速公路流量预测
服务器安全防护与管理综合平台实现
JavaScript全栈视频播放系统设计与实现
快速行人检测算法的研发
基于数据挖掘的药物分子筛选方法研究
基于消息队列的自定义审批流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CRF的初等数学命名实体识别
基于多尺度 CNN的图片语义分割研究
基于图像分割技术的连通区域提取算法的研究
基于背景因素推理的目标关系识别算法研究与实现
基于智能移动设备的非接触式人机交互系统设计与实现
分布式数据库物理查询计划调度优化算法研究
基于遮挡的人脸特征提取算法研究与实现
表情识别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CloudSim的云计算与大数据系统的可靠性仿真研究
多源数据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Android和WiFi的无线自组织网络P2P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矩阵分解中的流形结构学习研究
基于无监督的OSN恶意账号检测
深度学习在基于视频的人体动作识别上的应用
用户评分的隐式成分信息的研究
线性规划求解算法的实现与应用
基于freeRTOS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分析与实验设计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信息检索的研究与实现
CPM语言编译链接系统的实现
基于SSD的Pascal Voc数据集目标检测设计与实现
复杂网络关键节点识别算法比较研究
基于对抗网络和知识表示的可视问答
基于FPGA实现存储器及虚拟存储器管理
匿名可信身份共享区块链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图像的场景分类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恶意APK静态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
车辆再识别技术研究
㈩ 数据库得查询功能是怎么实现的
数据库的查询功能实现原理:
数据库查询是数据库的最主要功能之一。我们都希望查询数据的速度能尽可能的快,因此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者会从查询算法的角度进行优化。最基本的查询算法当然是顺序查找(linear search),这种复杂度为O(n)的算法在数据量很大时显然是糟糕的,好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更优秀的查找算法,例如二分查找(binary search)、二叉树查找(binary tree search)等。如果稍微分析一下会发现,每种查找算法都只能应用于特定的数据结构之上,例如二分查找要求被检索数据有序,而二叉树查找只能应用于二叉查找树上,但是数据本身的组织结构不可能完全满足各种数据结构(例如,理论上不可能同时将两列都按顺序进行组织),所以,在数据之外,数据库系统还维护着满足特定查找算法的数据结构,这些数据结构以某种方式引用(指向)数据,这样就可以在这些数据结构上实现高级查找算法。这种数据结构,就是索引。
图1展示了一种可能的索引方式。左边是数据表,一共有两列七条记录,最左边的是数据记录的物理地址(注意逻辑上相邻的记录在磁盘上也并不是一定物理相邻的)。为了加快Col2的查找,可以维护一个右边所示的二叉查找树,每个节点分别包含索引键值和一个指向对应数据记录物理地址的指针,这样就可以运用二叉查找在O(log2n)O(log2n)的复杂度内获取到相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