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发改委: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5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对于媒体提到的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着力点在哪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赵辰昕做了详细回答。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今年4月份和5月份,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两个重要的改革文件,分别为4月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及5月1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
赵辰昕表示,上述两份文件中已经指明了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着力点。而关于主要举措,赵辰昕归纳成“四个着力”。分别是着力推动建立高标准的市场体系;着力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的质效;着力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以及着力健全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
赵辰昕指出,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对标这样的目标,今年将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政策文件,吸引各种所有制的企业都来参与要素交易平台的建设。
“今年我们还会改革土地计划管理的方式,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的用地自主权。”另外,赵辰昕表示,会修订和发布2020年版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这个清单将以服务业为重点,开展放宽市场准入的试点,持续地破除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
同时,今年会制定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深入推进已经公布的四批210户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落实好交通基础设施、制造业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推动电力、电信、铁路、油气等等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参与这些领域的项目运营和项目建设。
赵辰昕表示,今年会推动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体系,通过这个标准体系明确各级政府要保障什么范围的基本公共服务,明确底线标准到底是什么。
Ⅱ 国务院发布西部大开发新政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5月17日晚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确保到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
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到,意见指出,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提高昆明、南宁、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等省会(首府)城市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
支持西部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领域依法依规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建设适应高水平开放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研究在内陆地区增设国家一类口岸。研究按程序设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
意见披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集体荒漠土地市场化路径,设定土地用途,鼓励个人申领使用权。深入推进主业为充分竞争行业的商业类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此外,提高西部地区直接融资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发行上市融资、再融资,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西部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适用绿色通道政策。
意见也提到,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和建设,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扩大西部地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在改善住房保障条件方面,完善分类分级补助标准,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倾斜支持力度。鼓励通过闲置农房置换或长期租赁等方式,解决农村特困群体基本住房安全问题。
用地政策上,继续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合理增加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指标。加强对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的用地保障。支持西部地区开放平台建设,对国家级新区、开发区利用外资项目以及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产业发展所需建设用地,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倾斜支持。推进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在国家统筹管理下实现跨省域调剂。
而在金融支持方面,支持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等更好为西部地区发展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西部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在风险总体可控前提下加大对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续贷支持力度。
Ⅲ 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降低城镇化成本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分类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和具体举措,提出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水平,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这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当前,应对疫情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应发力,但重要的是改善供给结构,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
推进城镇化也好,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也好,作为基础性的生产要素,土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述意见,对于土地要素市场化,提出多个方向: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这些方面的市场化,都是为了降低土地要素的成本,增加大城市的用地规模,让土地供给侧,适应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侧的变化。
就在上述意见发布的同一天,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常住人口300万~500万)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上述城镇化的目标,意在让新市民、外来人口迅速落户就业地城市,推动包容性增长,打造内需增长引擎。
新市民、外来人口落户,对应着低成本的用地和空间需求。供给与需求对立统一,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直接入市而不经过征收,有利于农民分享城市化红利,这也是对既有用地现状的确认(很多地块本身已卷入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和规范。发展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租赁住房等,这些入市方向是“开正门”,堵上了“小产权房”、城市淘汰落后产能复生的歪门。
2020年的城镇化任务提出,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这也需要加大集体土地入市的步伐,也是“人地”供需匹配的路径。特大城市郊区的集体土地较多,通过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既补充了宝贵的建设用地,提高超大特大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和承载能力,还能坚持耕地保护、守住耕地红线,并通过复垦腾出建设用地指标的其他区域,分享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不能建设商品住房,但可以建设租赁住房,借助“租售同权”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外来人口、新市民的住房需求、融入和扎根城市的需求,构建“先租后买”“租售并举”的住房新制度。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这是此次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一大亮点,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混合产业用地等探索,都是为了适应新兴产业用地支付能力低,用地空间小和周期短的现状。
此次意见还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现在,大城市存量用地很多,一般多为产业用地,很多掌握在国有工业企业手上。但是,由于产能过剩、产业转移、“退二进三”等,这些地块低效和闲置严重,但成本较低、区位优势突出。未来,如果能基于新一轮规划编制,特别是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规划,完善区域规划和公共服务配套,能够把这部分存量地块盘活,不管是降低产业用地成本,还是解决大城市住宅用地短缺的问题,都具有供给侧放量的意义。
(作者为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Ⅳ 解读|中央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完善管理体制有望平稳房价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同时完善土地管理体制。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指出,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挖掘增长潜力,而不是采取需求刺激的政策,这是中国面对疫情的冲击做出的坚定回应。此次疫情倒逼我国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够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调整、品质提升,从根本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走过去刺激的老路。
而土地要素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当前的土地供给体制仍未完善,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是根本性的制度变革,牵动劳动力、资金要素等全方位流动。
一是将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公共利益征地的相关制度规定。
解读:推动城乡土地要素自由流动,打破二元割裂。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制约了我国城乡住房建设的平衡,一方面,城市缺乏建设用地,土地供应弹性低,低价上涨;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无法顺利入市,需要通过国有土地收储的方式,农民得不到合理补偿。结果是进城的新市民无法承担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极大阻碍了新型城镇化进程。
此次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就是要让农民从城镇化中得到合理补偿,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改变过去“有财产无收入”的窘境,也让城市土地不足的问题得以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住房供需矛盾。这一举措的意义无疑能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城乡边缘区域开发。大城市圈周边区域将驶入发展快车道。
同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各地房地产有序发展的重要前置条件,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推进,各地的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到建设用地市场,以及农村集团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多,未来需要从全局进行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优化配置,以提升更高效和集约化用地水平。
二是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解读:近几十年来的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得城镇的边界不断放大,城市建设用地也在不断的扩大,但城市建设用地的效率是比较低的,如果城市建设再继续扩张新空间的话,就导致政府的财政压力较大,同时基本农田也受到冲击,这种外延式的扩张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
同时,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能够真正形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由于产业结构的变迁,原来的工业用地效率低下,城市国有企业存在一些闲置土地。但由于土地性质和使用用途的管制,这些土地无法盘活利用。而另一方面,城市租赁和保障性住房缺乏土地,很难通过土地招拍挂的方式提供。因此,“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能够让城市中闲置的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有利于闲置低效厂房仓库改造为租赁住房,为新市民提供安全可支付的居住空间,真正实现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和租购并举。
目前各地的土地类型转换依然较为严格,但随着租赁市场的发展、工作用地需求的变化,未来的土地市场政策的灵活性也需进一步提升,以推进房住不炒、租购同权的房地产政策持续深化,并推进各地存量土地盘活并有序使用。
三是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施年度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制度,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用地供应三年滚动计划。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加强土地供应利用统计监测。实施城乡土地统一调查、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登记。推动制定不动产登记法。
解读:土地供应更加富有弹性,更加符合需求规律。过去我国的土地出让与人口流动趋势存在一定的失衡,三四线城市土地供应量大,而人口聚集的核心城市土地供应缩减,导致地价、房价上涨。此次意见提出,“实施年度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制度,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就是要推动土地供应根据需求而定,建立“人-房-地”联动的土地供应机制,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有望增加,缓解房价上涨的压力。三四线城市土地相应减少,避免土地资源浪费,避免空城“鬼城”。
四是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使用方式,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解读:“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是缩短用地年限,降低中小微企业的用地成本,降低土地要素的价格。从产业用地政策来看,随着产业转型,新兴产业的用地空间其实是很小的,但单宗土地出让不可能分割成小块进行出让,因此无法满足用地需求。“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将不同企业不同产业的用地需求协同起来,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在产业用地上做到灵活转换,满足产业升级对空间及用地的需求。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对本文进行解读)
Ⅳ 如何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建设
个人的见解:各类要素价格形成存在制度分割、发展不平衡。多数劳动和部分技术要素配置由市场主导,而土地资源、资金要素配置主导权和定价权仍由国家掌握,这种背景下,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必然出现扭曲,无法保证资源配置效率。只有先经过市场竞争,才会形成市场价格,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源、资金)的定价机制要充分市场化,而且要打破存在于资源行业的垄断壁垒,一方面要用税收杠杆来调整企业和居民的收支平衡,减轻将要承受的改革成本,另一方面保值储蓄业务,长期存款利息不低于或稍高于物价的涨幅度。另外地价怎样充分市场化,依然不太明晰。虽然国土资源部出台土地定价政策,禁止非法压低地价招商引资,但这种只限于层面改革,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所以要调价更要动机制。而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明确价格由市场调节,政府的分寸举足轻重。所以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建设还将处于探索中。。。。。。
Ⅵ 国务院: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现就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出相应意见。
总体要求上,《意见》指出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为:一是市场决定,有序流动;二是健全制度,创新监管;三是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四是稳中求进,循序渐进。
《意见》显示,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提出了四个意见。
具体而言,第一是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公共利益征地的相关制度规定。
第二,则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使用方式,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第三,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第四,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其中包括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用地供应三年滚动计划。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加强土地供应利用统计监测。实施城乡土地统一调查、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登记。推动制定不动产登记法。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指出,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其中包括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具体而言,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Ⅶ 中央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农地入市指导文件将出台
作为建立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一项重要内容,“农地入市”的指导文件有望加快制定。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印发,在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作出全面部署。
在去年的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意见》。
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方面,《意见》要求加快修改完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已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在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完善。
作为一项重要配套法规,今年3月30日,自然资源部已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对外公开征求意见。
不过截至目前,外界曾给予较大期待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尚未出台,各个地方的“农地入市”工作全面推进尚需更明晰的法律法规来指引,比如,哪些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入市,怎么入市,入市之后的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等问题。
易居(博客)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政策今年预计会比较多,这对于后续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客观上说,后续一些城市的近郊区市场或是土地改革力度大的区域。
农地入市作为土地供应的一个渠道,虽然备受外界期待,但短期内难以成为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主要供应来源。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多寡对地方政府而言,更为重要。
《意见》要求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施年度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制度,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推动土地计划指标更加合理化,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
由于中国一直实行较为严格的土地管控制度,地方上的建设用地指标一般要由相关部委来确定,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计划指标分配和项目用地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对此问题,自然资源部今年计划改革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精准投放增量。
自然资源部新闻发言人刘国洪3月2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开始取消因素法分配,改为土地要素、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计划的依据,只要是实实在在有效的项目,符合规划、产业政策和用地定额标准就给配计划指标。通过这一改革,增量的安排上能够做到更精准、更有效。
对于这项改革思路,浙江大学暨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杨遴杰近日对第一财经表示,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不再采取因素法分解指标,实行土地要素支撑跟着项目走,总量指标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意思就是不按照以前“排排坐,分果果”的方式,每个省按照历史上的数据参考加上一些小的因素调整,分配给每个省用地指标,而是哪里有好项目有重点项目,指标就分配给哪里。指标跟项目走,跟人的流动走,发展好的地方用地就保证供应,避免由于供地不足影响地方项目落地。”杨遴杰说。
他认为,这个思路与近年来一直提倡的土地供应与城市人口增加和单位用地产出增加相挂钩的说法吻合,确保指标向发展较快的城市倾斜。
除了新增土地供应,挖潜存量土地也是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上述《意见》要求,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研究完善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税费制度。以多种方式推进国有企业存量用地盘活利用。
现有存量土地有多少?刘国洪表示,从目前掌握情况看,2017年以前批而未供的土地大概还有1450万亩,“应该说存量盘活还有比较大的潜力”。
而2019年全国安排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是500万亩,换言之,2017年前的存量土地就已够地方政府使用两三年。
如何推动地方盘活存量?一个办法是与增量挂钩,胡萝卜和大棒并举。
自然资源部2018年出台《关于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的通知》,大力推进土地利用计划“增存挂钩”。具体来看,明确各地区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具体任务和奖惩要求,对两项任务均完成的省份,国家安排下一年度计划时,再奖励10%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任一项任务未完成的,核减20%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手段有哪些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来实现,即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
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存在着公共品、垄断、信息不对称、经济活动的外在性等情况,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还需要政府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杠杆,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因为,在经济体系中,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有时是过度的,有时是不足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表现在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劳务数量进行校正,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财政可通过采取转移支付制度和区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制度建设、消除地方封锁和地方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信息服务等方法,促进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二是财政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如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项目的资金和技术“门槛”高,政府就可通过产业政策指导和集中性资金支持,防止规模不经济的产生。
除了zf直接投资外,还可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引导企业投资方向,以及补贴等方式调节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三是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zf的基本职责。zf一般以税收等形式筹措资金,以不损害市场机制和秩序为原则,提供公共商品。
Ⅸ 提高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的原因
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生产函数常被用来分析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即:Q = f(L,K),它表明了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技术系数的概念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它可以划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
3、工资率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率即单位时间内的工资水平,也就是劳动服务的价格,所以工资率是影响劳动力需求量的主导因素。通常情况下,在某一时点上,市场工资率越高,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就越少;工资率越低,则劳动力需求量就越大。
(9)如何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扩展阅读:
人才队伍总量持续稳定增长;人才的素质逐步提高;人才向第三产业过度集中;人才地域分布仍呈东强西弱态势,我国人才资源配置正处于历史性转折过程中,这是我国内地人才发展最主要的特点。
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才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无论是从人才的总量、高级人才的储备以及人才与经济结构发展有效配置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
Ⅹ 如何深化市场化改革呢
保障。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了所有制、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都要以完善要素市场化位置为支撑。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打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的市场基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更是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任务是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