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数据库最小关系系统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数据库最小关系系统

发布时间: 2022-05-10 00:24:09

数据库有哪些类型,EXCEL数据库属于哪种类型

数据库发展30年
一、网状数据库

最早出现的是网状DBMS。网状模型中以记录为数据的存储单位。记录包含若干数据项。网状数据库的数据项可以是多值的和复合的数据。每个记录有一个惟一地标识它的内部标识符,称为码(DatabaseKey,DBK),它在一个记录存入数据库时由DBMS自动赋予。DBK可以看作记录的逻辑地址,可作记录的替身,或用于寻找记录。网状数据库是导航式(Navigation)数据库,用户在操作数据库时不但说明要做什么,还要说明怎么做。例如在查找语句中不但要说明查找的对象,而且要规定存取路径。

世界上第一个网状数据库管理系统也是第一个DBMS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Bachman等人在1964年开发成功的IDS(IntegratedDataStore)。IDS奠定了网状数据库的基础,并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发行和应用。1971年,美国CODASYL(,数据系统委员会)中的DBTG(DataBaseTaskGroup,数据库任务组)提出了一个着名的DBTG报告,对网状数据模型和语言进行了定义,并在1978年和1981年又做了修改和补充。因此网状数据模型又称为CODASYL模型或DBTG模型。1984年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提出了一个网状定义语言(NetworkDefinitionLanguage,NDL)的推荐标准。在70年代,曾经出现过大量的网状数据库的DBMS产品。比较着名的有Cullinet软件公司的IDMS,Honeywell公司的IDSII,Univac公司(后来并入Unisys公司)的DMS1100,HP公司的IMAGE等。网状数据库模型对于层次和非层次结构的事物都能比较自然的模拟,在关系数据库出现之前网状DBMS要比层次DBMS用得普遍。在数据库发展史上,网状数据库占有重要地位。

二、层次数据库

层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紧随网络型数据库而出现的。现实世界中很多事物是按层次组织起来的。层次数据模型的提出,首先是为了模拟这种按层次组织起来的事物。层次数据库也是按记录来存取数据的。层次数据模型中最基本的数据关系是基本层次关系,它代表两个记录型之间一对多的关系,也叫做双亲子女关系(PCR)。数据库中有且仅有一个记录型无双亲,称为根节点。其他记录型有且仅有一个双亲。在层次模型中从一个节点到其双亲的映射是惟一的,所以对每一个记录型(除根节点外)只需要指出它的双亲,就可以表示出层次模型的整体结构。层次模型是树状的。

最着名最典型的层次数据库系统是IBM公司的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这是IBM公司研制的最早的大型数据库系统程序产品。从60年代末产生起,如今已经发展到IMSV6,提供群集、N路数据共享、消息队列共享等先进特性的支持。这个具有30年历史的数据库产品在如今的WWW应用连接、商务智能应用中扮演着新的角色。

三、关系数据库

关系模型的建立

网状数据库和层次数据库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集中和共享问题,但是在数据独立性和抽象级别上仍有很大欠缺。用户在对这两种数据库进行存取时,仍然需要明确数据的存储结构,指出存取路径。而后来出现的关系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关系数据库理论出现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1970年,IBM的研究员E.F.Codd博士发表《大型共享数据银行的关系模型》一文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后来Codd又陆续发表多篇文章,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基础。关系模型有严格的数学基础,抽象级别比较高,而且简单清晰,便于理解和使用。但是当时也有人认为关系模型是理想化的数据模型,用来实现DBMS是不现实的,尤其担心关系数据库的性能难以接受,更有人视其为当时正在进行中的网状数据库规范化工作的严重威胁。为了促进对问题的理解,1974年ACM牵头组织了一次研讨会,会上开展了一场分别以Codd和Bachman为首的支持和反对关系数据库两派之间的辩论。这次着名的辩论推动了关系数据库的发展,使其最终成为现代数据库产品的主流。

关系数据模型提供了关系操作的特点和功能要求,但不对DBMS的语言给出具体的语法要求。对关系数据库的操作是高度非过程化的,用户不需要指出特殊的存取路径,路径的选择由DBMS的优化机制来完成。Codd在70年代初期的论文论述了范式理论和衡量关系系统的12条标准,用数学理论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基础。Codd博士也以其对关系数据库的卓越贡献获得了1983年ACM图灵奖。

关系数据模型是以集合论中的关系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关系模型中无论是实体还是实体间的联系均由单一的结构类型--关系来表示。在实际的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也称表。一个关系数据库就是由若干个表组成。

sql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1974年,IBM的Ray Boyce和Don Chamberlin将Codd关系数据库的12条准则的数学定义以简单的关键字语法表现出来,里程碑式地提出了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语言。SQL语言的功能包括查询、操纵、定义和控制,是一个综合的、通用的关系数据库语言,同时又是一种高度非过程化的语言,只要求用户指出做什么而不需要指出怎么做。SQL集成实现了数据库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操作。自产生之日起,SQL语言便成了检验关系数据库的试金石,而SQL语言标准的每一次变更都指导着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发展方向。

在SQL语言取得进展的同时,IBM研究中心于1973年开始着手SystemR项目。其目标是论证一个全功能关系DBMS的可行性。该项目结束于1979年,完成了第一个实现SQL的DBMS。1986年,ANSI把SQL作为关系数据库语言的美国标准,同年公布了标准SQL文本。目前SQL标准有3个版本。基本SQL定义是ANSIX3135-89,"Database Language - SQL with Integrity Enhancement"[ANS89],一般叫做SQL-89。SQL-89定义了模式定义、数据操作和事务处理。SQL-89和随后的ANSIX3168-1989,"DatabaseLanguage-EmbeddedSQL"构成了第一代SQL标准。ANSIX3135-1992[ANS92]描述了一种增强功能的SQL,现在叫做SQL-92标准。SQL-92包括模式操作,动态创建和SQL语句动态执行、网络环境支持等增强特性。在完成SQL-92标准后,ANSI和ISO即开始合作开发SQL3标准。SQL3的主要特点在于抽象数据类型的支持,为新一代对象关系数据库提供了标准。

第二部分 主流关系数据库软件介绍
Codd的关系数据库理论把关系系统分为表式系统、(最小)关系系统、关系上完备的系统、全关系系统4个级别。目前尚没有一个数据库系统是完全关系系统。真正称做关系系统的应该至少是关系上完备的系统。现代的主流关系数据库产品都是关系上完备的。

一、IBM的DB2 / DB2 universal database

作为关系数据库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航人,IBM于1980年开始提供集成的数据库服务器--System/38,随后是SQL/DSforVSE和VM,其初始版本与SystemR研究原型密切相关。DB2forMVSV1在1983年推出。该版本的目标是提供这一新方案所承诺的简单性,数据不相关性和用户生产率。DB2以后的版本的重点是改进其性能、可靠性和容量,以满足广泛的关键业务的行业需求。1988年DB2forMVS提供了强大的在线事务处理(OLTP)支持,1989年和1993年分别以远程工作单元和分布式工作单元实现了分布式数据库支持。最近推出的DB2UniversalDatabase6.1则是通用数据库的典范,是第一个具备网上功能的多媒体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包括Linux在内的一系列平台。其主要新功能包括:

1)提供了JavaStoredProcereBuilder支持服务器端的存储过程快速开发。
2)支持与目录服务器通讯的标准LDAP。
3)增强的转换及迁移工具。
4)扩展的DB2通用数据库控制中心,可在更多的平台下采用相同的图形工具完成管理工作。
5)提高了电子商务性能,提供多种电子商务整合方案。
6)具有强大的XML支持能力。

二、Informix的历史 / InformixIDS2000

Informix在1980年成立,目的是为Unix等开放操作系统提供专业的关系型数据库产品。公司的名称Informix便是取自Information和Unix的结合。

Informix第一个真正支持SQL语言的关系数据库产品是InformixSE(StandardEngine)。InformixSE的特点是简单、轻便、适应性强。它的装机量非常之大,尤其是在当时的微机Unix环境下,成为主要的数据库产品。它也是第一个被移植到Linux上的商业数据库产品。

在90年代初,联机事务处理成为关系数据库越来越主要的应用,同时,Client/Server结构日渐兴起。为了满足基于Client/Server环境下联机事务处理的需要,Informix在其数据库产品中引入了Client/Server的概念,将应用对数据库的请求与数据库对请求的处理分割开来,推出了Informix-OnLine,OnLine的一个特点是数据的管理的重大改变,即数据表不再是单个的文件,而是数据库空间和逻辑设备。逻辑设备不仅可以建立在文件系统之上,还可以是硬盘的分区和裸设备。由此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1993年,为了克服多进程系统性能的局限性,Informix使用多线程机制重新改写数据库核心,次年初,Informix推出了采用被称为"动态可伸缩结构"(DSA)的InformixDynamicServer。除了应用线程机制以外,Informix在数据库核心中引入了虚处理器的概念,每个虚处理器就是一个Informix数据库服务器进程。在DynamicServer中,多条线程可以在虚处理器缓冲池中并行执行,而每个虚处理机又被实际的多处理机调度执行。更重要的是:为了执行高效性和多功能的调谐,Informix将虚处理器根据不同的处理任务进行了分类。每一类被优化以完成一种特定的功能。

到90年代后期,随着Internet的兴起,电子文档、图片、视频、空间信息、Internet/Web等应用潮水般涌入IT行业,而关系数据库所管理的数据类型仍停留在数字、字符串、日期等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上,其处理能力便显得力不从心了。1992年,着名的数据库学者、Ingres的创始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ichaelStonebraker教授提出对象关系数据库模型,从而找到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995年,Stonebraker及其研发组织的加入了Informix,使之在数据库发展方向上有了一个新的突破:1996年Informix推出了通用数据选件(Universal Data Option)。这是一个对象关系模型的数据库服务器;它与其他厂商中间件的解决方案不同,从关系数据库服务器内部的各个环节对数据库进行面向对象的扩充;将关系数据库的各种机制抽象化、通用化。UniversalDataOption采用了DynamicServer的所有底层技术,如DSA结构和并行处理,同时允许用户在数据库中建立复杂的数据类型及用户自定义的数据类型,同时可对这些数据类型定义各种操作和运算以实现对象的封装。在定义操作和运算时可以采用数据库过程语言、C语言,它们经注册后成为服务器的一部分。

1999年,Informix进一步将Universal Data Option进行了优化,为用户自定义数据类型和操作过程提供了完整的工具环境。同时在传统事务处理的性能超过了以往的Dynamic Server。新的数据库核心便被命名为IDS.2000。它的目标定位于下世纪基于Internet的复杂数据库应用。

事实上,Internet的普及从Web开始。Web应用以简便和图文并茂见长。但充斥整个系统的HTML文件又将我们不知不觉地带回了文件系统的时代。采用数据库管理Internet信息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复杂信息的管理问题,Internet的出现将"数据"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扩大了。为此,自1995年起,Informix便着手进行新一代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作为专业的数据库厂商,Informix首先针对Internet应用中数据类型的多样化,采用对象技术对关系数据库体系进行了扩展。与众不同之处在于,Informix并非将新的数据类型写死在数据库核心中,而是将数据库系统中各个环节充分地抽象化,使用户有能力定义和描述自己需要管理的数据类型,将可管理的数据类型扩展到无限,同时适应了未来应用发展的需要。这就是Informix今年新推出的数据库服务器--InformixDynamicServer.2000(简称IDS.2000)。

在IDS.2000中,Informix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抽象化数据库的访问方法(索引机制和查询优化)并将其中接口开放。这样,用户便可以自己定义对复杂对象的全新的索引机制,并融入整个数据库服务器。在IDS.2000中,所有用户自定义的数据类型、操作、索引机制都将被系统与其内置的类型、操作和索引机制同等对待。IDS.2000将所有数据库操作纳入标准数据库SQL的范畴,在形式上与传统关系数据库完全兼容,但适应了"数据"概念拓展的需求,成为真正的通用数据库。Informix在IDS.2000之上增加了一系列核心扩展模块,构成了面向Internet的多功能数据库服务器Informix Internet Foundation.2000。

INFORMIX主要产品分为三大部分:
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核心)
应用开发工具
网络数据库互联产品

数据库服务器有两种,作用都是提供数据操作和管理:
SE:完全基于UNIX操作系统,主要针对非多媒体的较少用户数的应用
ONLINE:针对大量用户的联机事务处理和多媒体应用环境

应用开发工具是用以开发应用程序必要的环境和工具,主要也有两个系列:
4GL:INFORMIX传统的基于字符界面的开发工具,该系列的主要产品有五个,他们是I-SQL、4GL RDS、4GL C COMPILER、4GL ID和ESQL/C;
NewEra:INFORMIX最新提供的具有事件驱动能力、面向对象的基于各种图形界面的开发工具。
INFORMIX的网络数据库互联产品:提供给用户基于多种工业标准的应用程序接口,通过它可以和其它遵守这些工业标准的数据库联接。

三、Sybase的历史 / Sybase ASE

Sybase公司成立于1984年,公司名称"Sybase"取自"system"和"database"相结合的含义。Sybase公司的创始人之一Bob Epstein是Ingres大学版(与System/R同时期的关系数据库模型产品)的主要设计人员。公司的第一个关系数据库产品是1987年5月推出的SybaseSQLServer1.0。

Sybase首先提出了Client/Server数据库体系结构的思想,并率先在自己的SybaseSQLServer中实现。在此之前,计算机信息一般都存储在单一的主机计算机中,最终用户一般都通过字符终端管理和访问主机,绝大多数的处理都由主机完成,终端主要完成输入和简单的显示功能。这种主机/终端模式的软硬件费用相当高,中小型企业一般都无法实施。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IT业发生了两件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PC机和局域网络的迅速普及。PC机比终端的功能要强得多,局域网的速度也比主机终端之间的连接速度快得多,而且与主机系统相比,它们的费用也低得多,与此同时,工作站和小型机也飞速发展,在许多方面可以取代主机的功能,这些为实施Client/Server体系结构提供了硬件的基础。

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中,服务器提供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等功能,客户端运行相应的应用,通过网络可获得服务器的服务,使用服务器上的数据库资源。客户机和服务器通过网络连结成为一个互相协作的系统。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将原来运行在主机系统上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进行适当的划分,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在Sybase SQL Server中,将数据库和应用划分为以下几个逻辑功能:用户接口(User Interface)、表示逻辑(Presentation Logic)、事务逻辑(Transaction Logic)、数据存取(Data Access)。Sybase的设计思想是将事务逻辑和数据存取放在服务器一侧处理,而把用户接口、表示逻辑放在客户机上处理。

Client/Server体系结构把硬件和软件合理的配置和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当时联机企业信息系统的实现。与主机/终端模式相比,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可以更好地实现数据服务和应用程序的共享,并且系统容易扩充,更加灵活,简化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当信息系统的规模扩大或需求改变时,不必重新设计而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和调整,从而保护了企业在硬件和软件上的已有的投资。

“Client/Server体系结构"很快成为企业信息建设的主要模式,对数据库乃至IT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9年,Sybase发布了OpenClient/OpenServer,这一产品为不同的数据源和几百种工具和应用提供了一致的开放的接口,为实现异构环境下系统的可互操作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

1992年11月,Sybase发布了SQLServer10.0和一系列的新产品(在此之前,SQLServer相继推出了2.0、4.2、4.8、4.9等版本),将SQLServer从一个Client/Server系统推进到支持企业级的计算环境。Sybase将此产品系列叫做System10。它是根据能支持企业级数据库(运行Sybase和其他厂商的数据库系统)来设计的。

SybaseSQLServer10.0是System10的核心。与4.9版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功能:修改过的Transact-SQL完全符合ANSI-89SQL标准以及ANSI-92入口级SQL标准,此外还增强了对游标的控制,允许应用程序按行取数据,也允许整个数据双向滚动。此外,还引入了阀值管理器。1995年,Sybase推出了SybaseSQLServer11.0。除了继续对联机事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之外,Sybase在11.0中增加了不少新功能以支持联机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系统。

为了适应现在和未来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Sybase在1997年4月发布了适应性体系结构(Adaptive Component Architecture , ACA)。ACA是一种3层结构:包括客户端、中间层和服务器。每一层都提供了组件的运行环境,ACA结构可以按照应用需求方便地对系统的每一层进行配置,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与ACA体系结构相适应,Sybase将SQLServer重新命名为Adaptive Server Enterprise,版本号为11.5。在ACA结构中,提出了两种组件的概念:逻辑组件和数据组件。逻辑组件是实现应用逻辑的组件,可以用Java、C/C++、Power Builder等语言来开发,可遵循目前流行的组件标准,如Corba、ActiveX和JavaBean等。而数据组件可实现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存储和访问。数据组件由Adaptive Server Enterprise11.5(简称ASE11.5)提供。这些数据组件不仅可以完成传统的关系型数据的存储,而且可以支持各种复杂数据类型,用户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存储的数据类型安装相应的数据存储组件,例如地理空间、时间序列、多媒体/图像、文本数据等。它代表了Sybase在解决复杂数据类型、多维数据类型和对象数据类型等方面的技术策略。

ASE11.5显着增强了对数据仓库和OLAP的支持,引入了逻辑进程管理器允许用户选择对象的运行优先级。

Sybase在1998年推出了ASE11.9.2。这一版本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两种新型的锁机制来保证系统的并发性和性能:数据页锁和数据行锁,提供了更精细的粒度控制。另外在查询优化方面也得到了改进。

----进入1999年,随着Internet的广泛使用,为了帮助企业建立企业门户应用,Sybase提出了"OpenDoor"计划,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推出了最新的面向企业门户的ASE12.0。为了满足企业门户的要求,ASE12.0在生产率、可用性和集成性方面做了显着的增强。

ASE12提供了对Java和XML良好的支持,通过完全支持分布事务处理的业界标准X/Open的XA接口标准和微软的DTC标准保证分布事务的完整性,内置高效的事务管理器(TransactionManager)可以支持分布事务的高吞吐量。

ASE12采用了群集(cluster)技术减少意外停机时间。不但支持两个服务器之间的失败转移(failover),还可支持自动的客户端的失败转移。

----ASE12提供了对ACE和Kerberos安全模式的支持,用户可以通过ACE和Kerberos提供更加安全和加密的网络通信;ASE12还提供了联机索引重建功能,在索引重建时,表中的数据仍可被访问。

在查询优化方面,ASE12引入了一种新的称为"Merge Join"的算法,可以显着提高多表连接查询的速度;通过executeimmediate语句可以执行动态SQL语句;用户可以定义永久和完整的查询方案,从而可以进行更有效的性能优化。此外,ASE12与其他Sybase产品(例如Sybase Enterprise Application Server和Sybase Enterprise Event Broker)一起提供对一个完整的标准Internet接口的支持。

㈡ 关系数据库概论题目!知道的请户回答。。回答多少算多少,给分!

一、
1、数据;2、完整、一致;3、连接;4、%;5、σF1∧F2(E);6、 不同的列应有不同的列名、与行的次序无关 、与列的次序无关;7、文件系统;8、部分;9、BC;10、原子性、一致性、分离性、持久性;
二、
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8、错;9、错;10、错;
三、
1、D;2、A;3、A;4、C;5、C;6、A;7:B;8、A;9、A;10、A;
四、
1、
并、差、笛卡尔积、投影和选择5种运算为基本的运算。其他3种运算,即交、连接和除,均可以用这5种基本运算来表达。(1)R∩S=R-(R-S) 或 R∩S=S-(S-R)
(2)
= AθB(R×S)
= A=B(R×S)
R∞S=∏ ( R.B=S.B(R×S))
(3)R÷S =∏X(R)-∏X(∏X(R)×∏Y(S)-R)

2、
第一,需要应用程序执行。其次,执行读取数据的SQL语句。最后就是SQL字段取出的数据放到应用程序上就可以了。
3、
规范化理论是数据库逻辑设计的指南和工具,具体变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a、在数据分析阶段,用数据依赖的概念分析和表示各项数据项之间的关系。
b、在设计概念结构阶段,用规范化理论消除初步ER图冗余的联系。
c、有ER图像数据模型转化阶段,用模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指导设计。

4、
安全性是为了防止数据库中存在不符合语义的数据,防止错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造成的无效操作和错误结果,完整性是防止数据库被恶意的破坏和非法的存取。当然,完整性和安全性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从系统实现的方法来看,某一种机制常常既可以用于安全保护亦可用于完整性保证。

********************************************************************************************************************
自己做的,很少错误,采纳加分吧。

㈢ 什么叫最小关系系统

关系系统的一种【数据库系统原理相关的概念】,关系系统可分为(最小)关系系统、完备关系系统、全关系系统。
(最小)关系系统:
仅支持关系数据结构和选择、投影、连接三种关系操作。很多微机上使用的系统如FoxBASE和FoxPro就属于这一类。

㈣ 关系系统的分类

关系系统的分类

⒈ 表式系统:支持关系数据结构(即表)

⒉ (最小)关系系统

支持:关系数据结构

选择、投影、连接关系操作

⒊ 关系完备的系统

支持:关系数据结构

所有的关系代数操作

⒋ 全关系系统

支持:关系模型的所有特征

特别是:数据结构中域的概念

  • 关系系统

  • 对这些运算不要求用户定义任何物理存取路径

    对关系系统的最低要求:不支持关系数据结构的系统显然不能称为关系系统

    仅支持关系数据结构,但没有选择、投影和连接运算功能的系统仍不能算作关系系统。

    定义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关系系统。

    由于关系模型中并非每一部分都是同等重要的

    并不苛求一个实际的关系系统必须完全支持关系模型。

    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可定义为关系系统,当且仅当它至少支持:

    1.关系数据库(即关系数据结构)

    系统中只有表这种结构

    2. 支持选择、投影和(自然)连接运算

    对这些运算不要求用户定义任何物理存取路径

    对关系系统的最低要求不支持关系数据结构的系统显然不能称为关系系统

    仅支持关系数据结构,但没有选择、投影和连接运算功能的系统仍不能算作关系系统。

    原因:不能提高用户的生产率

    支持选择、投影和连接运算,但要求定义物理存取路径,这种系统也不能算作真正的关系系统

    原因:就降低或丧失了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选择、投影、连接运算是最有用的运算

    分类依据:支持关系模型的程度

㈤ 数据库的最小单元是什么

数据库最小的单元是:字段。
原因:在关系型数据库系统(RDBMS)中,每个数据库是由一个或者多个数据表组成的,数据表则是由一行或多行的记录组成的,一行或者一条记录则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字段组成的。所以最小单元是字段。

㈥ 简述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介绍几种常见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功能

数据
数据是数据库的基本对象,是描述事物符号记录,数据的类型有很多,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都是数据,他们经过数字化处理存入计算机。
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数据的概念是广义的。早起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处理的数据为整数、实数、浮点数等。现在计算机储存和处理的对象十分广泛,表示这些对象的数据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
数据的表现形式还不能表达其内容的需要解释,数据和关于数据的解释是不能拆分的。数据的解释是对数据含义的说明,数据的含义成为数据的语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割的。

数据库
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数据都是按一定格式储存在计算机设备上的,人们手机一个引用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之后,将其保存起来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
严格的讲,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数据库具有永久储存、有组织和可共享三个基本特点。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简称dbms是科学组织和储存数据,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的系统软件。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一样是计算机的基础软件,也是一个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它主要的功能包括:

1.数据定义功能: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用它书写的数据库模式被翻译为内部表示。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完整性约束和物理储存结构保存在内部的数据字典中。数据库的各种数据操作(如查找、修改、插入和删除等)和数据库的维护管理都是以数据库模式为依据的。

2.应用程序的编译:把包含着访问数据库语句的应用程序,编译成在dbms支持下可运行的目标程序。

3.交互式查询:提供易使用的交互式查询语言,如sql。dbms负责执行查询命令,并将查询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4.数据的组织与存取:提供数据在外围储存设备上的物理组织与存取方法。

5.事务运行管理:提供事务运行管理及运行日志,事务运行的安全性监控和数据完整性检查,事务的并发控制及系统恢复等功能。

6.数据库的维护:为数据库管理员提供软件支持,包括数据安全控制、完整性保障、数据库备份、数据库重组以及性能监控等维护工具。

㈦ foxbase、foxpro属于

最小关系系统。

最小关系系统是仅支持关系数据结构和三种关系操作。许多微机关系数据库系统如FoxBASE,FoxPro等就属于这一类。

FoxBase、FoxPro属于微机环境下简单DBMS系统体系结构。

DBMS体系结构包括集中式数据库系统(如微机环境下简单DBMS系统体系结构)、客户/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并行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由oxbase、FoxPro、Access软件的特性和DBMS体系结构系统的分类可知它们属于集中式系统中的微机环境下简单DBMS系统体系结构。



DBMS的组成部分

一、查询:sql输入或通过应用程序的借口查询数据库。

二、更新:插入、修改、删除。

三、模式更新:修改或增加属性字段,数据库的模式指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四、查询处理程序:把用较高级的语言所表示的数据库操作转换成一系列数据库的请求。

五、存储管理程序:包括文件管理程序和缓冲区管理程序。

六、事务管理程序:一组按顺序执行的操作单位,由一个或多个数据库操作组成。

㈧ 1、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存取的最小单位是( )。 A. 字节 B. 数据项 C. 记录 D. 文件

数据库系统中,最小的存取单位是记录。

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成为数据,因此记录是存储的最小单位。

数据项是数据结构中讨论的最小单位,是数据记录中最基本的、不可分的有名数据单位。数据项可以是字母、数字或两者的组合。通过数据类型(逻辑的、数值的、字符的等)及数据长度来描述。数据项用来描述实体的某种属性。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项描述对象是地理实体各要素及其属性,分为几何属性(地理位置和形状)和非几何属性,包括标量属性(各种量测值)和名称属性(地名及地物名)等。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数据元素可以是数据项的集合。数据库系统中,最小的存取单位是记录

(8)数据库最小关系系统扩展阅读: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数据的结构化,数据的共享性好,数据的独立性好,数据存储粒度小,数据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友好的接口。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数据模型,现有的数据库系统均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要求:

对数据库系统的基本要求是:

①能够保证数据的独立性。数据和程序相互独立有利于加快软件开发速度,节省开发费用。

②冗余数据少,数据共享程度高。

③系统的用户接口简单,用户容易掌握,使用方便。

④能够确保系统运行可靠,出现故障时能迅速排除;能够保护数据不受非受权者访问或破坏;能够防止错误数据的产生,一旦产生也能及时发现。

⑤有重新组织数据的能力,能改变数据的存储结构或数据存储位置,以适应用户操作特性的变化,改善由于频繁插入、删除操作造成的数据组织零乱和时空性能变坏的状况。

⑥具有可修改性和可扩充性。

⑦能够充分描述数据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资料:网络——数据库系统

㈨ 图1中( )是最小关系系统 【怎么判断】

结构S(Stmcture)/完整性I(Integrity)/数据操纵M(Malippulation),阴影表示关系系统支持的模型程度,楼上那位朋友的回答完全不可行,希望后来者不要被误导,也希望回答者再答疑时不知道就不要乱答误导别人。最小关系系统是指仅支持数据结构和数据操作的系统,这里的支持并不是一种全关希,所以只有部分阴影。所以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