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制定计划时如何合理配置资源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制定计划时如何合理配置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5-10 02:01:45

1. 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

资源合理配置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目标,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利用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对自然资源系统进行改造、设计、组合、布局的活动。它是确立区域发展方向、合理布置生产要素的关键,也是解决经济系统增长的无限性与资源生态系统供给的有限性矛盾的重要措施。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任务是,在生态经济系统平衡的前提下,在时间和空间上最优地利用和分配自然资源,合理布局生产力,以达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取得最佳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资源的配置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在空间或不同部门间的最优配置;二是资源的时间配置,根据资源在不同时段上的最优分布特征,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最佳时段的控制与决策。

2. 面对资源的稀缺性,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更好的合理配置资源和充分利用资源

1、市场配置。即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鼓励市场形成价格和自由交易,强调效率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2、政府配置。即政府发挥宏观调配的作用对资源进行配置。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管制,许可证,配额,指标,投标等。

(2)制定计划时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扩展阅读

各级政府应在这三个方面充分发挥“有形之手”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既纠正“越位”、解决“错位”,也避免“缺位”,使资源配置更有效,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1、引导性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引导性作用来间接影响资源配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

市场准入标准等,引导一定资源向某些产业、区域流动;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2、弥补性作用。

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应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使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适当分离,在生产环节善于运用市场力量,引入竞争机制。在收入分配方面,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能够提高效率,

但也容易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在保持合理的初次分配格局基础上,通过再分配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保障。

3、规制性作用。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规制性作用,就是通过制定规则对市场进行管理和制约,其内容主要包括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和合法利益,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破除各种形式的垄断,反对市场封锁和不正当竞争,规范中介组织发展,保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完善企业破产制度等。

3. 资源配置包括哪些内容

基本定义
在经济学中,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广义资源是指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可以说,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任何社会,人的需求作为一种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资源具有稀缺性。

资源配置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

资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

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着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相关原理
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实现的。动力机制,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实现最佳效益,在资源配置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经济主体实现的条件下,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就成为它们配置资源的动力,从而形成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信息机制,为了选择合理配置资源的方案,需要及时、全面地获取相关的信息作为依据,而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实现的,如信息的传递可以是横向的或者是纵向的。决策机制,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可以是集中的或分散的,集中的权力体系和分散的权力体系,有着不同的权力制约关系,因而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

相关特点
[1](一)影响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需求的各项因素,包括投资者的投资周期,资产负债状况、财务变动状况与趋势、财富净值、风险偏好等因素。

(二)影响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状况以及相关关系的资本市场环境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形势、国内经济状况与发展动向、通货膨胀、利率变化、经济周期波动、监管等。

(三)资产的流动性特征与投资者的流动性要求相匹配的问题。

(四)投资期限。投资者在有不同到期日的资产(如债券等)之间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投资期限的安排问题。

(五)税收考虑。税收结果对投资决策意义重大,因为任何一个投资策略的业绩都是由其税后收益的多少来进行评价的。

基本实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但市场配置资源客观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资源配置尽善尽美。当一定时期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存在失衡时,国家可通过财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资源转移分配到急需发展的领域,使经济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在地区结构调整中,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保持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对社会物质资源的安排和搭配。资源配置合理,就能节约资源,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造成社会性资源浪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在增加,而大多数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再生。因此,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合理配置资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优化配置资源。使全社会资源生产总量与使用总量平衡,资源的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一致,全社会资源配置合理。(2)节约使用资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对贵重稀缺资源,可采取替代措施。(3)保证重点产业对资源的需要。根据重点产业对资源的要求,重点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企业的生产。资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计划配置和市场调节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配置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即根据市场供求规律和支配资源流向、流量及消费强度。

分类介绍
资源配置的类型按照资源配置方式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

计划方式
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分配资源。计划配置方式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将由全社会占有,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再存在,因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计划,即通过社会的统一计划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来实践的,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计划也曾经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而市场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计划资源配置方式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方式有可能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管取代竞争,市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从而易于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

市场方式
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所有产品、资源都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进入市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从而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

作用介绍
积极
资源配置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第一,促进劳动效率

提高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提高。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使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即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价值。在竞争的作用下,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价值较低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以高于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以此获得较高的收入。相反,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价值较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可能按低于其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获得较少的收入以至蚀本。这样,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从自身利益出发,会主动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第二,实现产需衔接

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

企业作为市场调节信号的接受者,主要通过市场价格的涨落,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并据此安排和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品种、数量和规模,进行生产要素的组合。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意味着该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就会自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反之,若某种商品价格下跌,表明该种商品在市场上供过于求,企业则会缩小生产规模,或调整经营方向,转而生产其他商品。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和企业的发展。所以,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增进商品生产经营能力

发挥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增进商品生产经营能力。

企业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必然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以外部的强制力,迫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激励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促使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活力。

消极
资源配置市场调节的缺陷和局限性

第一: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

市场主体都是从本位利益出发,按照市场信号调整微观经济个量资源配置,不可能洞察国民经济全局并直接按照社会实际需要组织生产。整个社会资源配置往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市场自发调节并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才能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还会带来过剩供给和虚假繁荣,而一旦支撑虚假繁荣的链条受到破坏,经济运行就会发生紊乱。因此,市场对国民经济重大的结构调整、重大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对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加以必要的宏观调控,会导致经济生活的剧烈震荡。

第二:市场对垄断产品的调节

市场调节对垄断性产品的调节是乏力的

在垄断条件下,垄断企业可以对其销售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实行控制,从而通过提高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或限制产量的办法来获取超额利润。因此,垄断的存在会约束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阻碍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三:调节会造成外部不经济

市场调节会造成外部不经济

各个市场主体的经济费用和社会经济费用之间,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一家企业为了节约自己的费用而将污染物排放出去,使得其他企业或社会付出额外的费用甚至更大的费用而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对于这种外部不经济问题,市场调节是无力解决的。

第四:不能有效提供产品劳务

市场调节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

例如,国防、社会治安以及社会公共设施,就是这类公共产品和劳务。这一类产品和劳务,是由社会共同消费的,不可能由个别企业按照市场交易规则来提供。

第五:不能解决收入社会问题

不能解决收入不公平和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市场调节要求商品生产经营者在市场上遵守等价交换原则和平等竞争规则,但却默认竞争结果的不平等性,市场不会因为经济当事人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公平而对低收入者采取价格优惠、对高收入者实行高价限制。

4. 如何制定资源配置计划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资源。市场机制是指市场机内的竞争、价格、供求、风险等要素之间联系及其功能。市场机制相应包括了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这些都是一般机制。具体市场是指各类市场上特有的而独特起作用的运行过程,如: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机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机制等。这些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系制约,相互作用。
市场经济通过经济杠杆来配置资源。它把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领域与部门中去,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市场不只是资源配置手段。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表现为:
一、政府调控的变化。
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指令对企业进行直接管理的管理方式,正在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的间接调控方式,以行政手段干预为主转变为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二、国有经济的所有制要从国家的单一所有转变多元的社会所有。
所有制结构从以全民、集体,这样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转变为包括全民、集体、个体、三资企业、混合所的制等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及发展的局面。国有企业已由政府的附属物向独立的市场主体转变。
三、个私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要想了解这个过程,就必须从商品经济谈起。当商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市场成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手段时,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时候,商品经济就表现为市场经济了。这既是历史的发展,也是合乎逻辑的发展。因此,在介绍市场经济之前,学生必须先了解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在了解了基础知识后,尤其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和作用后,再去学习市场经济的知识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基本内容:商品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有的东西不是劳动产品,那就不是商品,如阳光空气。又一个是商品必须是用于交换的——如:农民自种的蔬菜用于消费的部分就不属于商品。总之,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使用价值的不同,我们才需要交换;因为价值,我们的交换才能够成立。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但是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都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有价值的必然是商品,商品也必然有价值。所以,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但是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商品数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增加;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数量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加,商品价值总量保持不变。

货币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原因在于货币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贮藏手段(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足值的货币,即必须是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金银首饰不能充当。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世界货币(必须是黄金或白银;铸币和纸币都不行;但现在,美元或欧元也具备世界货币的某些职能)
对于流通手段,货币的让渡与商品的让渡是同时进行的,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对于支付手段,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是不同时的,可先支付货币或后支付货币。

商品、货币、纸币的联系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纸币本质是货币符号。它没有价值尺度职能,因为它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注意:
(1)等价交换并不是存在于每一个场合,而从整体上,从商品交换的本质上说的。
(2)价格波动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价格波动是以价值为中心的,从较长时间看,商品平均价格还是与价值相一致的,即仍然是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实际是市场价格在起调节作用)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从根本上说可以归结为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 。

市场经济

1、定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为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其实就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2、特征:市场经济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之魂。为了给竞争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我们就必须具备其他的特征,平等性、法制性。而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消费者需要的,这也就导致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3、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4、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及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经济计划)。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注)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2)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区别:经济手段是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的,而行政手段是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来实施的;经济手段的调节具有间接性,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

5、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是那只无形的手,而国家的宏观调控则是只有形的手,无形的手拉着有形的手,一起向前走。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是主导。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在分配制度上的发展: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为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新的提法并没有否定我国的分配制度,而是有了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本身没有姓资姓社之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需要。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必须把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政策:第一,“先富”政策,就是指在收入分配中承认差距的存在,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要同时富裕又不现实,只有先富才能带动共富。第二,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即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 如何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

资源合理配置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目标,根据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利用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对自然资源系统进行改造、设计、组合、布局的活动。它是确立区域发展方向、合理布置生产要素的关键,也是解决经济系统增长的无限性与资源生态系统供给的有限性矛盾的重要措施。

实现方法:在生态经济系统平衡的前提下,在时间和空间上最优地利用和分配自然资源,合理布局生产力,以达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取得最佳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资源的配置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在空间或不同部门间的最优配置;二是资源的时间配置,根据资源在不同时段上的最优分布特征,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最佳时段的控制与决策。

6. 在经营资源的分配和制定计划上如何提高效率

摘要 1、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现状,逐步健全企业结构、部门、细化企业管理;

7. 稀缺资源怎样分配才合理

1、价格机制是最有效率的机制

在现代社会中,价高者得的市场机制是最为常见的分配稀缺商品的机制。同时,价高者得的市场机制也是最有效率的机制。由于人们对同一商品的评价不同,因此愿意为之付出的成本也就不同。评价高的人,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而评价低的人就只愿意付出较低的价格。

通过价高者得的市场机制,可以让这些商品分配到对它们评价最高的人手中,从而实现稀缺资源的某种社会“最优”配置。关于这种社会最优配置,更学术性的表述是:在均衡状态时,不可能在没有使任何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境况变得更好,这即为经济学中有名的“帕累托效率”。

然而,仅仅遵循帕里托效率的原则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追求其他的什么目标,最常见者,例如公平。价格机制非常有效率,但却不一定公平。由于先天或者其他原因,人们的收入和财富水平可能存在很大分化,从而人们所能支付的价格就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在价高者得的分配机制中,稀缺商品可能分配给了有钱的,但是对这一商品评价并不是最高的人手中;而那些对这些商品评价非常高的人,却可能因为没有钱,而无法获得这些商品。这里隐含了一个假设,即两个不同的人的主观效用评价是可以比较的:穷人的一块面包和富人的一块面包可以带来不同的满足感。

越是必需品,分配的公平感越重要,因此越有可能存在其他“更优”的机制。如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如果纯粹根据价格机制来分配医疗和教育资源,可能生小病的人受到了较好的医疗服务,不够聪明的人受到了较好的教育;而生大病的人却享受不起优质的医疗服务,聪明的人可能受不起优质的教育。

因此除了价格机制,人们还常用其他一些机制来分配稀缺商品。常见的有配给、排队、抽签等等。当然这些机制的存在,皆因为有权者(主要是政府)对商品的出售价格设置了上限,否则价格机制将自动发挥作用,实现有效率但不一定公平的分配。余下,我们一一简述这几个常见非价格机制的优劣。

2、配给机制,非常适用于非常时期

配给制是非价格机制中常见的一种机制。前苏联和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曾利用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在全国大部分资源配置上都采取过这种配给的、计划的分配方式,例如,粮票、菜票,等等,不一而足。实际上,配给制并不是完全一无是处,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使得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公平。

特别是在地震、灾害等特殊时期,这种以强制性为后盾的配给制,可以保证每个人的基本需求,而不至于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因此即便计划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已经被抛弃,但我们仍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配给制的影子。

例如在地震、灾荒等非常时期,如果有人违背这种配给原则,采取价高者得的市场机制出售生活必需品,他必然会受到道德谴责。

这种行政分配机制,在地震、灾荒等特殊时期,可以采用,但长时期施行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商品稀缺的固化。此外,这种行政分配机制的另一个明显缺点是拥有分配权的人无法知道不同的人对稀缺商品的主观评价,因而无法将这些商品分配给最需要它的人手中,实现物尽其用。特别是在日常时期,这一点缺陷显得更为突出。

一个可改良的办法就是在资源配给之后,允许人们根据市场机制自由交易这些商品或其凭证。在自愿交易下,这些商品可以根据人们主观评价的不同,实现进一步优化配置,从而改进效率,增加社会总福利。只要是自愿发生的交易行为,一定会同时改进交易双方的效用(不考虑短视等因素)。

3、排队机制在人们社会观念中根深蒂固

价格机制和政府配给之外,另一个分配稀缺资源的方式是“排队”。由于商品供给者(或第三方干预者,主要是政府)对商品的出售设置了价格上限,因此在该价格水平上,需求远超供给,引发“排队”现象。这在现实社会中非常常见,餐厅排队、医院排队、银行排队、春节购票也要排队(线上线下皆如此)。

排队使得对该商品评价较高,但支付能力更弱的消费者,可以通过付出更多的排队时间来获得该商品(穷人排队的时间成本要低于富人)。相对于价格机制的“价高者得”,排队实际上是“先到先得”。而“先到先得”这种占有资源的方式其实在人类演化史和所有权起源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些情形下,如果一人“先占”了某种资源,且一段时间内无人提出异议,那么该人就获得了该资源的所有权。相对于依赖市场的价格机制,和依赖政府的配给机制,排队机制实际上依赖的是社会习俗。因此,排队机制在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至于人们会将不按照先到先得原则而插队的人视为缺少社会公德。

不过排队也有自己的缺点。排队花费了时间,但却没有创造价值。这一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租值耗散”。从而,为节省或者获得这些被浪费的资源,又有很多制度创新涌现。举其小者,餐厅、银行的“叫号”制度就是节省了排队者的成本。

排队者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做一些其他有价值的事情,而不用担心其依赖“先到先得”习俗获得的优先权会丧失掉。消费者获得效用改进的同时,商家也因为人性化的处理赢得了商誉,这些都可以视为重新获取了本来会消耗在排队中的租值。

此外,“黄牛党”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为了攫取这些被耗散的租值。黄牛党首先付出了时间和金钱,批量购入了车票,然后就按照供求关系,在车站外灵活应变,不断地调整价格,以求在最后一刻把所有的车票出手,因而原本用来排队的成本就被黄牛党所攫取。

但是,黄牛党往往内外勾结,形成垄断票源后就大肆提价,因此严重干扰了资源分配机制的正常运作,从而为社会道德乃至法律所不容。

当然,为减少“租值耗散”而涌现的技术创新也不一定都是公平的。例如,火车票网络售票,由于黄牛党等的干扰,价格管制产生的稀缺火车票的排队分配模式实际上已经根本无法正常运作了,因此网络实名购票应运而生,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当然,在2014年春节期间,技术黄牛党再次死灰复燃)。

但这一技术创新又带来了新的不公,资源分配规则由排队中的“价格+排队时间”,演变成了此时的“价格+网络技术+运气”,那些不熟悉电脑,没有网络支付手段的农民工,显然处于新的严重不公之中。

4、无法解决抽签对象的抽签机制

为了减少稀缺商品非价格分配时无谓的“租值耗散”,抽签制应运而生。特别是信息技术出现后,使得抽签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其中,北京的车辆牌照抽签制就是一个典型。由于大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因此各城市都会对每年新增车辆牌照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导致汽车牌照成为严重稀缺的资源。

与上海根据价高者得的拍卖机制不同,北京就采取了摇号抽签制来分配汽车牌照,成为两种分配机制的鲜明对照。此外,在新股发行、保障房分配、奥运会门票分配等情形中,都可以看到抽签制的身影,有人甚至建议春运火车票购票都应该采取抽签制。

显然,以拍卖机制分配稀缺的汽车牌照资源避免了无谓的租值耗散,并且拍卖所得资金还可以用于修路、保护环境等。

但由于城市交通是公共资源,因此纯粹的价高者得的拍卖机制其实是不公平的。能够支付这些费用的人就可以享受城市交通带来的便利,而无力负担的人就不能享受,尽管他们可能已经为城市的交通建设缴纳过税收。抽签制则保证了公平,且如果不考虑抽签成本,也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无端浪费。

但机械的摇号抽签机制也不一定是最佳的,因为跟行政分配、票证制一样,这种分配机制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商品的主观评价和需求存在不同,而没有使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购车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如家庭与单位之间的距离、从事工作的性质、个人健康程度等,都决定了不同程度的购车需求,而对此,抽签制只能视而不见。

一个可改进方式就是允许抽签后,抽中者可以根据市场机制对稀缺资源进行二次调节分配,以便评价高的人可以获得该商品,而评价低的人则可以赚取其他分配机制中被无端耗散的租值。然而,在现实中,抽签制的设计者很少允许人们在抽得该稀缺资源后进行自由交易。

原因在于这种改进后的额外收益被抽中者获得,而不是设计者。此外,如果一个人得到了该稀缺商品,却又不需要,而转让出去赚钱,则说明他可能本就不该属于抽签的范围,进而动摇了这种机制的设计初衷,因而遭到设计者的反感和限制。


5、陷入悖论的价格+补贴机制

当然一些市场派经济学家从来就对这些非价格机制不满,他们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通过价格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但可以通过其他补充机制来弥补价格机制造成的不公。例如,由于春节期间,中国人回家的意愿非常强烈,因此一票难求现象持续了很多年。

一些市场派经济学家就认为,可以通过提高车票价格来使得车票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而基于维护公平感,则可以在提高火车票价的同时,给穷人发放货币补贴。

类似建议不仅仅出现在春运火车票购票时,这些市场派经济学家还建议拥堵费要自由浮动、电价要自由浮动、房价要自由浮动,并给予那些经一定程序被认定为值得补贴的人以货币补贴,并认为这一机制比配给、排队、抽签等非价格机制有效得多。

然而,这个建议只能是“看上去很美”。发放补贴等于使分配稀缺资源(的货币等价物)的权利转移给了有权者(主要是政府)。即便我们不考虑有权者获得分配补贴的权力之后,如何避免徇私舞弊、贪污腐败(这实际上是市场派经济学家对非价格机制的最重要质疑之一)。

但其中的悖论我们也不得不注意:这些市场派经济学家一方面认为在任何场合下都应该由价格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另一方面又认为政府有权力进行二次收入调节:给买不起火车票的人补贴,给买不起房的人补贴等等。

再如引起广泛争议的“住房限购令”,一些人反对行政性限购令,但不反对开征房产税,认为前者就是非市场调控手段,后者就是市场调控手段。然而,后者是通过价格机制对住房资源进行一次调节,同时通过征收到的税收补贴穷人或者建设保障房,进行二次调节。

但是,如何征税,如何补贴穷人,如何建设和分配保障房,这又会涉及到政府自由裁量权的发挥。究竟是一次调控好,还是二次调控好,其实并无一定结论。当然征税还有将存量房逼入市场的作用,如果多套房拥有者众多,则影响可能不同,这是另一个问题,另当别论。

8.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是什么什么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一是计划,二是市场。
1、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计划经济,主要通过指令命令,直接指挥与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市场经济,主要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实现资源合理流动。
拓展资料:
一、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定义
1、在经济学中,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广义资源是指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可以说,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任何社会,人的需求作为一种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资源具有稀缺性。
2、资源配置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
3、资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分配。
4、资源配置的实质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5、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着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9. 如何策划资源配置,如何实施

一、策划书名称
尽可能具体的写出策划名称,如“×年×月××大学××活动策划书”,置于页面中央,当然可以写出正标题后将此作为副标题写在下面。

二、 活动背景 :
这部分内容应根据策划书的特点在以下项目中选取内容重点阐述;具体项目有:基本情况简介、主要执行对象、近期状况、组织部门、活动开展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目的动机。其次应说明问题的环境特征,主要考虑环境的内在优势、弱点、机会及威胁等因素,对其作好全面的分析(SWOT分析),将内容重点放在环境分析的各项因素上,对过去现在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并通过对情况的预测制定计划。如环境不明,则应该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分析加以补充。

三、 活动目的、意义和目标:
活动的目的、意义应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目的要点表述清楚;在陈述目的要点时,该活动的核心构成或策划的独到之处及由此产生的意义(经济效益、社会利益、媒体效应等)都应该明确写出。活动目标要具体化,并需要满足重要性、可行性、时效性

四、资源需要:
列出所需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包括使用的地方,如教室或使用活动中心都详细列出。可以列为已有资源和需要资源两部分。

五、活动开展:
作为策划的正文部分,表现方式要简洁明了,使人容易理解,但表述方面要力求详尽,写出每一点能设想到的东西,没有遗漏。在此部分中,不仅仅局限于用文字表述,也可适当加入统计图表等;对策划的各工作项目,应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绘制实施时间表有助于方案核查。人员的组织配置、活动对象、相应权责及时间地点也应在这部分加以说明,执行的应变程序也应该在这部分加以考虑。

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方面:会场布置、接待室、嘉宾座次、赞助方式、合同协议、媒体支持、校园宣传、广告制作、主持、领导讲话、司仪、会场服务、电子背景、灯光、音响、摄像、信息联络、技术支持、秩序维持、衣着、指挥中心、现场气氛调节、接送车辆、活动后清理人员、合影、餐饮招待、后续联络等。请根据实情自行调节。

六、经费预算:
活动的各项费用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周密的计算后,用清晰明了的形式列出。

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内外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给方案的执行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当环境变化时是否有应变措施,损失的概率是多少,造成的损失多大,应急措施等也应在策划中加以说明。

八、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注明组织者、参与者姓名、嘉宾、单位(如果是小组策划应注明小组名称、负责人)。

注意:

1、 本策划书提供基本参考方面,小型策划书可以直接填充;大型策划书可以不拘泥于表格,自行设计,力求内容详尽、页面美观;

2、 可以专门给策划书制作封页,力求简单,凝重;策划书可以进行包装,如用设计的徽标做页眉,图文并茂等;

3、 如有附件可以附于策划书后面,也可单独装订;

4、 策划书需从纸张的长边装订;

5、 一个大策划书,可以有若干子策划书。

附:进行一次大学活动的基本步骤:
一、活动若办,策划先行。策划是办活动的脉络,一份好的策划是成功的前提。

二、获得支持。获得领导的认可与支持,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获得大型媒体的支持,你的活动就会变得特别好办,而且多半会成功。

三、组织任务小组,分配人员职责。权责相应,每个人都要非常明白自己的责任。注意,分配任务要以人为单位,而不能说某件事“你们几个做”,这样这件事情基本做不好。有几个方向:指挥中心,外联赞助组,现场工作组,宣传媒体组,现场秩序、礼仪接待组、应急人员。打印出权责清单,让每个人看得明明白白。并且,每天碰头一次,及时汇报进展,以便处理各种信息;

四、赞助或其他经费来源:寻找赞助商,与他们进行艰苦地谈判,最后取得双方能认可的协议,这是活动需要。有了经费,一切好办;注意:广告不能太过分,谈判一定掌握尺度,否则商业味道可能让晚会failing!

五、组合资源。有很多的道具、物品需要你尽快找到。就像个RPG游戏,你要懂得怎样获得资源,组合资源。

六、进行宣传。调足参与者的胃口,是广告、海报或其他媒体的职责。

七、现场必须有一个指挥中心,负责及时调度;

八、进行过程中,要有至少一种让所有工作人员沟通的方式。比如手机短信,纸条或手势。

九、特别提醒,那些领掌的,托儿,制造气氛的人员要特别安排好。想办好活动这是必须。

十、认真把参与活动的高层人物送走,不要失去任何礼节,记得向那些辛勤劳动却默默无闻的人员致敬!你的荣耀,他们才是真正的缔造者。当然,也欣赏自己的成功吧

这是通用市场营销策划书撰写大纲,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活动策划是广告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良好的活动策划对公司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都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一个可操作性强的策划就需要一份可执行性很强的策划书,所以策划书的写作是很重要的,本文通过策划书的几个注意点,浅析了活动策划的相关内容。
活动策划方案是公司或企业在短期内提高销售额,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行为,如果是一份创意突出,而且具有良好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策划案,无论对于企业的知名度,还是对于品牌的美誉度,都将起到积极的提高作用。
活动策划案是相对于市场策划案而言的,严格地说它是从属与市场策划案的,他们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都从属与企业的整体市场营销思想和模式,只有在此前提下做出的市场策划案和活动策划案才是具有整体性和延续性的广告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受众群体一个同意的品牌文化内涵,而活动策划案也只有遵从整体市场策划案的思路,才能够使企业保持稳定的市场销售额。
活动策划案形式多样,一般而言,包括ROADSHOW、产品说明会(发布会)、节日促销、新闻事件行销等,而对于上述的任何一种方案,针对于不同的企业情况和市场分析,都可以衍变出无数的形式。活动策划往往对于新产品上市、产品终端铺货和产品转型具有直接的效果,所以它也是广告策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一些刚接触广告,或者刚接触策划的业内朋友来说,可能他们在书写活动策划案的时候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是一些从事多年策划的广告人,有时候也难免犯错,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出一份理想的活动策划案呢?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主题要单一,继承总的营销思想
在策划活动的时候,首先要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问题(包括企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预期投入的费用等)和市场分析的情况(包括竞争对手当前的广告行为分析、目标消费群体分析、消费者心理分析、产品特点分析、等)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在进行SWOT分析之后,扬长避短地提取当前最重要的,也是当前最值得推广的一个主题,而且也只能是一个主题。在一次活动中,不能做所有的事情,只有把一个最重要的信息传达给目标消费群体,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把最想传达的信息最充分地传达给目标消费群体,才能引起受众群关注,并且比较容易地记住你所要表达的信息。
2.直接地说明利益点
在确定了唯一的主题之后,受众消费群体也能够接受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但是仍然有很多人虽然记住了广告,但是却没有形成购买冲动,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对他们有直接关系的利益点,因此,在活动策划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直接地说明利益点,如果是优惠促销,就应该直接告诉消费者你的优惠额数量,而如果是产品说明,就应该贩卖最引人注目的卖点,只有这样,才能使目标消费者在接触了直接的利益信息之后引起购买冲动,从而形成购买。
3.活动要围绕主题进行并尽量精简
很多策划文案在策划活动的时候往往希望执行很多的活动,认为只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其实不然,其一,容易造成主次不分。很多市场活动搞得很活跃,也有很多人参加,似乎反响非常热烈,但是在围观或者参加的人当中,有多少人是企业的目标消费群体,而且即使是目标消费群体,他们在参加完活动之后是否纷纷购买产品?目前一些策划者经常抱怨的一个问题就是围观者的参与道德问题,很多人经常是看完了热闹就走,或者是拿了公司发放的礼品就走了。其实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活动的内容和主题不符合,所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目前的市场策划活动中,有一些活动既热闹,同时又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就是因为活动都是仅仅围绕主题进行的。其二,提高活动成本,执行不力。在一次策划中,如果加入了太多活动,不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直接导致活动成本的增加,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容易导致操作人员执行不力,最终导致案子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