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联储现任主席是谁(包括人物相关介绍,例如背景)
现任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
就职时间:2014年2月3日,耶伦正式宣誓就职。
人物简介:珍妮特·耶伦(Janet L. Yellen),女,1946年8月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鲁克林,美国布朗大学经济学学士,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犹太裔经济学家及经济学教授,柏克莱加州大学哈斯商学院的名誉教授,第十八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由前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提名。曾两次荣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的杰出教学奖。曾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任期2010年10月4日-2013年10月4日)。现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成为了美联储百年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掌门人,也成为了从上世 纪八十年代以来保罗·沃尔克之后的首位民主党主席。
人物经历:
珍妮特·耶伦生于美国纽约州布鲁克林,在位于布鲁克林贝伊里奇的汉密尔顿堡高中毕业。
1967年,以优等生成绩获得布朗大学经济学士学位;
1971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1至1976年曾任耶鲁大学助理教授;
1977年至1978年间担任美联储理事会经济学家;
1978至1980年间担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讲师;
1980–198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
1980年,珍妮特·耶伦于柏克莱加州大学哈斯商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并对全职及兼职工商管理硕士学生任教宏观经济学,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现为该学院的名誉教授。
1994年至1997年,任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由前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提名);
1997年至1999,任职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同时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
2004年6月14日,开始成为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于2009年轮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
2010年4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珍妮特·耶伦接替唐纳德·科恩出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美国参议院银行,房屋及城市事务委员会于2010年7月以17票对6票,表决通过确认珍妮特·耶伦出任副主席。
2010年10月4日,珍妮特·耶伦宣誓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任期4年,至2014年10月4日完结。同时,珍妮特·耶伦开始其14年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任期,至2024年1月31日完结。
2013年10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美联储现任副主席珍妮特·耶伦接替伯南克出任下一任美联储主席。
2014年1月6日,参议院以56票对26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对耶伦的提名。[1]
2014年2月3日,耶伦正式宣誓就职。
主要学术成就:
1997年获耶鲁大学威尔伯十字勋章;
1998年获布朗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2000年获巴德学院人文主义文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0年,耶伦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现为该学院名誉教授,并曾两次荣获该学院的杰出教学奖;
耶伦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她曾任美国西方经济学协会副会长、美国经济学会副主席,以及耶鲁大学董事会成员等职务。耶伦在宏观经济学方面有许多研究论着,主攻方向为失业率的原因、机制及影响。着有《失业与劳动力市场》、《货币与财政政策》、《国际贸易与投资政策》。
研究论着
The Fabulous Decade: Macroeconomic Less
ons from the 1990s (with Alan Blinder), The Century Foundation Press, New York, 2001. ISBN 0-87078-467-6[5]
《令人惊艳的十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宏观经济经验与教训》,巴曙松 白海峰等译,法律出版社2014年8月版。
人物家庭
耶伦的丈夫为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名誉教授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乔治至今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执教。其子罗伯特-阿克洛夫(Robert Akerlof)现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进修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课程。
人物评价
2015年10月,美国财经杂志《彭博市场》公布了第五届全球金融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美联储主席耶伦位列首位。
政策立场
金融危机发生后,即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耶伦也认为美国高失业率将持续存在,这使得经济增速持续低于潜在增长率,经济面临的通缩风险大于通胀风险,耶伦驳斥了财政赤字必然导致高通胀的看法,为宽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辩护。因此,即便美国2011年曾经面临通胀压力,耶伦等美联储鸽派人物还坚持主张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利率在创纪录的低位”。
珍妮特·耶伦演说
在汇率方面,耶伦影射批评了中国刚性的汇率政策,认为这是导致2007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她对美元汇率的看法中性,认为美元汇率对经济的影响有两面性,要避免美元汇率波动过大。 耶伦明确指出,“选择和美元挂钩,中国势必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通胀效应影响。”
“鸽派”人物
“鸽派”是外界普遍会给耶伦贴上的“标签”。在美联储决策层内部,“鹰派”与“鸽派”之争由来已久。两派立场的核心分歧在于对抗通胀和确保就业两大主题上的态度,“鹰派”反对通胀,“鸽派”更担心就业市场疲弱、经济增长乏力。
② 耶伦告别退场跟全球货币政策有什么关系
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了今年内第三次加息,提升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同时,美联储主席耶伦也在发布会上做了任期内最后一次演讲,对各热点话题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耶伦谢幕演讲有何重点?四年任期内,耶伦领导下的美国经济有了怎样变化?紧字当头,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如何走向?
美联储下任主席鲍威尔出镜C-SPAN节目
此前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虽然鲍威尔可能不会过多地偏离耶伦过去数年内维持的稳健加息政策,但他很有可能会与新的董事会成员采取一种更为宽松的方式来监管银行体系,以此平衡加息对货币政策的收紧。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未来鲍威尔将引领美联储加息之路稳中求变。一方面,基于耶伦时期的经验教训和美国经济的向好趋势,2018年鲍威尔将大概率延续鹰派加息路径,保持”先加息、后缩表“的政策搭配。
另一方面,不同于耶伦时期,鲍威尔时期的美联储将面对宽松退出、稳定增长和消化金融风险的三重平衡难题,亦将承受来自特朗普政府的强大政治压力,因此在鹰派加息的节奏掌控上将更加灵活。2018年,美联储加息三次将是基准预测。
高盛预计未来两年将加息7次。美联储曾在9月份预计称,2018年将加息三次,2019年将加息两次。然而自那以后,美国经济增长一直超出了美联储的预期,税改还可能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近期的乐观数据也凸显出美国就业岗位持续的强劲增长,这也促使包括高盛在内的一些华尔街投行预测美联储明年将加息四次,以应对更强劲的增长。高盛还预计,美联储将在2019年加息三次,比美联储9月份的预测还多一次。
路透社评论指出,即将在明年2月初正式上任的美联储主席的鲍威尔在担任美联储理事的5年时间内,都对耶伦谨慎加息的稳健态度表示支持。
然而,CBS认为,这并不排除在鲍威尔正式上任后会背离耶伦政策的可能性。但早期的信号也显示,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工人工资增长和通胀加速,鲍威尔可能不会加快美联储加息的步伐。
美联储加息,各国央行伺机而动
作为全球货币政策风向标的美国对全球经济和政策走向影响深远,随着美联储接连推进加息和缩表进程,全球主要央行也开始显露收紧信号,全球货币政策或将退出量化宽松步入正常化进程。
美联储第三次加息之后,欧洲似乎更为淡定。
欧洲央行公布利率决议,维持三大利率不变,欧洲央行主要再融资利率、隔夜贷款利率、隔夜存款利率分别维持在0.0%、0.25%、-0.4%,符合市场预期。欧洲央行在声明中称,政策利率仍维持在低位,直至宽松计划结束很久之后,自2018年1月起将月度QE规模从600亿欧元降至300亿欧元,持续九个月,如有必要将持续更长时间。这是欧央行月度购债规模减半前的最后一次利率决议。市场普遍预计,欧央行将按兵不动并重申其政策立场。
除了欧央行维持利率不变,英国央行也选择按兵不动。英国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在0.5%不变,维持4350亿英镑资产购买规模和100亿英镑企业债购债规模不变,符合预期。
英国央行称,如果英国经济发展符合11月预期,那么未来几年可进行进一步的温和加息。未来任何加息预计都将维持渐进、有限的幅度。瑞士央行行长乔丹也表示,瑞士央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加息。
在全球央行“紧”字当头的背景下,美联储再次加息25个基点,中国央行随后亦宣布上调逆回购和MLF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中国央行公告称,14日在公开市场进行7、28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全线上调5个基点至2.50%和2.80%;央行并公告进行2880亿元人民币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亦较上次操作上行5个基点至3.25%。
“岁末年初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较强,公开市场操作投标倍数较高,利率随行就市上行是反映市场供求的结果,同时也是市场对美联储刚刚加息的正常反应。”中国央行刊登在网站的新闻稿称。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不变,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
12月18日至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要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
在全球货币政策紧字当头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要稳中求进,增加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同时找到新的创新增长点。
中国经济有着自己的运行周期和特点,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会给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始终是一个在全球徘徊的阴影,我们既要看到机会,也要准备风险。
从内部环境看,经济转型仍然在攻坚期,同时面临改善环境的迫切需求,需要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
以互联网汽车、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中国这次几乎就和发达经济体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能在这一轮新经济浪潮中使中国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有一次飞跃式的提升,那将对今后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去产能、去杠杆工作还不能松劲,推动中国经济进入一个质量时代。
四、总结
美联储2017年第三次加息,也是耶伦掌管美联储以来的第五次加息。此次加息,全球市场已早有预期,美股也并未产生大的波动。美联储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掌门人耶伦即将卸任,在她的四年任期内,美国经济从步履蹒跚到逐渐步上正轨,失业率大幅下降,通胀率也没有像市场担心的那样大幅上升,还平稳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学院派的耶伦可谓居功至伟。
新主席鲍威尔是会”萧规曹随“,继续耶伦时代稳健的加息步伐,还是会因为特朗普的意志而改变节奏?美联储未来的货币政策还不明朗,我们将保持观望。
影响是有,但是不大。
③ 从“应约”通话看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对美之迫切性
白 明
北京时间7月5日上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应约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举行视频通话。通话中,中方表达了对美国取消对华加征关税等问题的关切。然而,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并不仅仅是中方的诉求,美方难道就没有感觉到解决该问题的迫切性吗?正如我外交部和商务部发言人多次强调,美取消对华加征关税不仅对中国有利,也对美国有利,而且还对全世界都有利。对此,美方当然是心知肚明。否则,就在7月6日美国对华34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到期的前一日,耶伦为何主动“约”刘鹤副总理通话?
对华加征关税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发动中美贸易战的“武器”。在“美国优先”理念的指导下,这种无视世贸组织规则的单边主义做法不但是对自由贸易理念的践踏,而且是阻碍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巨大障碍。毋庸置疑,美加征关税的做法给不少中国企业带来损害。但对于贸易战,我们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加征关税也让美国的利益受损。且不说中国的反制会让一部分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遇到困难,即使从加征关税的效果来看,也会让美国看到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严格来说,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在当下已经不再是能够给美国新增多少利益的问题,而是能否让美国经济从不利局面下解脱出来的问题。在美国国内通胀形势持续高压的情况下,继续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岂不是与自己过不去吗?实际上,美国本轮加息已经达到2个百分点,通胀仍未缓和。5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8.6%,为40年来的最大升幅。前段时间美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早已埋下通胀的伏笔,但美联储却认为这是“暂时”现象,失去了防范通胀的最佳时机。美国高通胀延续的时间越长,越难压下去,对拜登提高支持率越不利。然而,现在美联储的加息动作也只能是亡羊补牢。要想从根子上对通胀釜底抽薪,除了货币政策要从紧外,也要从撤销对华加征关税、为俄乌冲突降温、积极控制疫情扩散等三个方面入手,减少外生因素对美国抑制通胀的牵制,让美国的货币政策重获用武之地。
本来,撤销对华加征关税对于助力美国抑制通胀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但美方似乎表现得有些心不在焉。除了拜登本人对此犹豫外,拜登执政团队内部对此也持不同看法。一方面,财政部长耶伦和商务部长雷蒙多倾向于取消加征关税,因为加征关税不仅起不到制裁中国的作用,而且还能“人造”一个输入型通胀。况且,包括一些与中国打交道多的美国企业也一再呼吁撤销对华加征的关税。另一方面,美国贸易代表戴琦和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沙利文则不赞成撤销对华加征关税,他们认为美国不能轻易丢弃对华施压的筹码。其实,也不难理解,耶伦当过美联储主席,现在又担任美国财政部长,更多要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作为美国贸易代表,虽然拜登团队内部对于是否撤销对华加征关税意见不一,但时间正在支持取消对华关税立场。现在,美国的通货膨胀远未见到拐点,而一季度美国经济环比又下降1.6%。随着中期选举的临近,既有“滞”,又有“涨”的美国经济肯定不会为拜登所在的民主党加分。
对于上述处境,美方虽然一清二楚,但行动上却并不顺应这种形势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美国国内对于撤销对华加征关税又不同看法。戴琦的岗位使其更多听到的是来自美国国内企业的抱怨,较少听到或不愿听到“中国制造”对美国经济做出的贡献。截止到7月5日,戴琦共接到约400来信,反对撤销对华加征的关税。另一方面,拜登政府也过高估计对华加征关税的砝码作用,一厢情愿地期待着换取中国在涉及芯片、电池等高 科技 领域退出产业支持政策。为此,美国也在谋划新一轮301调查。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尽管明知道撤销对华加征关税会更有利于美国经济,但在执行上却又像“挤牙膏”般不大气。据悉,在美对华加征关税所涉及价值约3700亿美元自中国进口商品中,这次仅仅针对约100亿美元商品撤销特朗普时代所加征的关税。就所涉及商品种类而言,基本上是急用先降。至于哪些属于急用,肯定是能够影响CPI的那些种类商品,如服装、学校用品等刚需商品。这倒不是说拜登有多么关心美国老百姓,而是怕选民在中期选举及后面的总统大选中“用手”对民主党及拜登说“不”。
应当看到,刘鹤与耶伦的这次通话必然涉及到取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问题,但这个问题显然只是双方讨论的诸多问题之一。现在美国经济形势相当尴尬。加息才刚刚开始不久,美国的经济就出现负增长,而目前物价上涨势头尚未看到拐点。虽然对华加征关税不是这一轮美国通胀最主要的原因,但与俄乌冲突、疫情搅在一起,形成制约美国经济的三大障碍。只有将上述障碍移除,美联储货币政策才有用武之地。这些大局,当过美联储主席耶伦自然可以看到,但美国贸易戴琦却未必看得到。或者戴琦看得到,故意“忽略”。
耶伦给刘鹤副总理打电话,中方表现得十分理性与冷静。在撤销对华加征关税方面,我们期待着美方相向而行,但也没有表现出十分“上赶着”。中国向美国出口金额从中美贸易战爆发前夕2017年的4297.5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5761.1亿美元,增长34.1%。道理不难理解,一方面美国消费者离不开“中国制造”,另一方面东南亚的产品也不能完全取代“中国制造”。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在去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因加征关税而增加的成本只有7.6%被中国吸收,而90%以上的所增加成本则由美国企业及消费者承担。从这个角度看,在撤销对华进口商品加征关税问题上,拜登团队完全不必这么小气,不必指望着从中国那里捞点什么回来。如果硬要说能给美国捞回点什么利益,可以捞回的最大利益就是减轻美国通胀压力,减少美国经济复苏的阻力。所以说,拜登团队撤销加征关税越彻底、越早,对美方越有利、越主动,美方又何乐而不为?
策划:蒋新宇
责编:李智
④ 美联储要加息吗
美联储加息的影响如下:1。美联储加息,银行里的存款会增加,所以用于市场消费的金额会减少,间接导致中国出口贸易的销量减少;2.如果美联储加息后美元升值,那么货币市场上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国家货币会短期贬值,人民币贬值会直接导致中国资金外流加剧;3.随着美元的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会下跌。比如国外油价会下跌,间接对我国油价的调整产生反作用力,不得不下调。4.长期来看,如果美联储在一定时期后加息,也将进入降息周期,那么人民币对美元会上涨,人民币等外币会上涨,大量资本会流入中国。华泰证券的一站式财富管理平台——“张乐财富通”可以了解行业资讯和股市动态。华泰证券,贴心管家,你想要的。
⑤ 中美高层通话,美不回应中方取消加征关税要求,还妄图敲我们一笔
有求于人却没有求人的样子,美方再度邀请中方高层通话背后,透露出的信息量很大!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应约与美财政部长耶伦举行了视频通话。
这次通话信息量很大,首先,双方就宏观经济形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中方发布新闻稿写的是“交流富有建设性”,也就是说双方未达成实质性成果。其次我们看到,此次我们是应约通话,美国是主动邀请方,结合现在的局势情形,美国显然是有求于我们的,希望借此给美国金融维稳。但在会谈中,美方不仅对中国要求取消对华加征关税的问题不作出回复,同时还指责中国所谓的“非市场贸易行为”,美国既然有求于人却又不愿轻易放弃手中的筹码,自然会谈不会有实质性成果。
另外,美国此次由财长耶伦打来电话,结合拜登政府屡次三番释放出,将宣布取消部分对华关税的消息,可以看出美国是希望借此作为筹码,妄图再“敲我们一笔”。但很显然我们不会予以理会,因为我们已经适应美国加征关税的环境,而且美国政府比我们更急需解除对华加征关税。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一是,美国恶性通胀已经创下40年来最高纪录。 美国劳工部发布数据显示,美国5月未季调CPI同比升8.6%,6月虽还未公布,但继续上涨是大概率事件。高通胀意味着更多的美国民众将忍受饥饿,意味着美国经济会出现衰退,美元可能会出现严重贬值。这几样,不论哪一种对于增长乏力的美国,以及支持率一路走低的拜登政府来说,都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看到美联储短时间内疯狂加息,试图将国外的美元资本吸引回国,助推美国经济发展,缓解通胀上涨,但目前看来效果并不明显,所以被逼无奈的美国只能寄希望于中国制造的优质商品,缓解通胀压力。
二是,美国会重新审查关税问题的时间点即将来临。 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对外加征关税等权力属于国会所有,但为了方便美国政府维护国家利益打击竞争对手,国会直接将此项权力授予美总统。美国会虽然不管了,但仍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美总统签署生效的征收关税法案进行审查,确定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以及这项权利有没有被总统滥用。如今,美国国会已经开启对华加征关税的审查,最迟7月就会得出结论,所以在此之前,拜登需要做出决定,否则在国会得出结论后,无论是解除还是维持都会显得更加被动。
三是,美国中期选举。 随着11月中期选举逐渐来临,因为高通胀的影响,拜登的最新支持率已不足40%,这是一个危险的数值,拜登政府若不想办法提升支持率,中期大选将会以失败告终。为了自身的政治前途,以及民主党的政治利益,拜登不得不选择取消对华加征关税。
以目前情形,但在我看来,尽管美国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在短期内将推动中国商品更多出口美国,以此平缓美国通胀压力,比如美国智库机构测算,取消全部对华加征关税,将使美国通胀率下降一个百分点,同时这也能提振拜登政府的民众支持率。但长期看,恶性通胀并无法有效得到解决。
因为,美国不断上涨的通胀率,虽有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原因,但最根本原因在于美元泛滥,也就是美国政府印美钞印得太多了;还有就是美国挑起的俄乌冲突,导致国际油价暴涨,从而助推美国通胀快速上涨。
美元泛滥的问题,既有特朗普的责任,也有拜登自己的责任。因为政府防疫不力,导致美国民众生活困难以及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两届政府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印钞,向民众发钱,利用“疫情纾困计划”和“美国基建计划”,美国释放出了6万亿美元,而疫情导致全球制造业产能不足,全球根本无法吸纳如此数量的美元。
俄乌冲突呢,在美国挑动下爆发。但这场冲突也带来一个严重后果,即能源产能和供应不足,促使国际油价暴涨,最终反噬美国。
在对华取消关税问题上,拜登曾多次提及,什么“正在考虑”、“将很快做出”等,美媒目前又给出了新的说法,那就是“最快本周内”。 目前,拜登之所以一直犹豫,迟迟没有作出取消关税的解决,主要还是白宫政府内部存在分歧,一派以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和贸易代表戴琪为主,他们反对取消,认为对华加征关税是打压中国的“重要武器”,不能轻易丢弃;另一派则是以耶伦和美国商界为主,他们认为美国通胀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美国经济大局,必须立刻取消。两派在过去吵得不可开交,因为无法达成统一意见,所以拜登在该问题上拖拖拉拉,光打雷不下雨。
如今,形势对于美国来说已经是极为不利,所以为了自身也为了民主党前途考虑,拜登不得不作出最终的抉择。而由耶伦出面与刘鹤进行通话,表明拜登已经选择了“解除关税”的选项,所以解除时间即使不像美媒所说的“本周内”,也会在几周内看到好消息。
最后,我们看到短期内,中美高层频频通话,国防部长之间的会谈,又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之间举行的会谈,再到如今的刘鹤应约与耶伦视频通话,这背后即有美国撑不住想对华妥协,却又想挣扎一下,希望换取部分利益。同时这也是在为中美元首会谈做前期准备。之前,美总统拜登和安全顾问沙利文就不断对外放话,称将很快将举行“元首视频会谈”,以他们两人的身份很显然不会单纯“放空炮”。
中美作为全球大国接触比不接触好,所以谈可以,但美国也别作太多妄想,求人就应该有求人的样子。伟人有句话说得好:“美帝国主义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要让美国讲理,手里一定要拿着鞭子。如今的我们已经是手持鞭子,美国还需认清现实。
⑥ 美国2017年加息具体什么时候
美国2017年加息一共三次,具体时间如下:
第一次:2017年3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OMC)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5%-0.75%调升到0.75%-1%。
第二次:2017年6月1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宣布,将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75%—1%,调升至1%—1.25%。
第三次:2017年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25%至1.5%的水平。
(6)耶伦访问中国时间扩展阅读:
2017年12月14日,美联储完成了年内的第三次也是耶伦任期内最后一次加息。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央行也都或早或晚地跟着美联储进入加息通道,2018年全球同步加息的预期日渐强烈。
2017年来中国无风险利率的上行远远走在了美国的前面,虽然美联储加息共75个基点而中国仅上调操作利率25个基点,但中美10年国债利差年初至今已拉开了100个基点。在这样的环境下,中美市场操作利率的“利差”变化对汇率的边际影响也很小。
⑦ 影响中国房价大跌的黑天鹅是什么
影响房价下跌的因素是人口流出,贷款利率上涨,房企资金链出现问题三大因素。
1、人口流出,减少当地买房人数
一个地方的房价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人口多少。人口多的城市,房价有很大的保障,而人口少的城市房价就显得支撑无力。
2、贷款利率上涨增加了买房负担
大多数人买房都是需要通过银行贷款才能买的起的,很少有能付得起全款的购房者。那么通过银行贷款就需要还利息,贷款利率就显得格外重要。
近些年,商业住房贷款的利率居高不下,给了购房者很多压力,往往买一套房要多还很多钱。
而当下大部分人的工资涨幅依然是很慢,根本跑不赢贷款利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购房人往往无奈放弃了买房的梦想,因为他们的工资根本承担不起贷款的利息!
3、房企资金链出问题需要回笼资金
房子降价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房地产商的资金链断裂。
我们知道大部分房地产商都是通过向银行借贷才能做起这么大的生意。借款到期以后就需要还大量的利息。
当企业到了还银行利息的时候就需要看自己账面资金够不够了,不够就需要变卖自己的资产甚至降低房价清库存。
⑧ 耶伦发表鸽派讲话 美联储4月加息可能性降低对中国股市有哪些影响
北京时间周三凌晨,美联储主席耶伦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讲话。耶伦表示,全球经济存在风险,美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美联储加息应谨慎。
耶伦表示,受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油价暴跌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令美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增加,因此美联储应更缓慢地进行加息。当前联邦基金利率处于低位,在面临经济冲击时,美联储运用常规货币政策的能力是不对称的。
两周前,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3月利率决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耶伦强调加息节奏将是缓慢的,同时美联储官员将今年的加息预期从4次削减到2次。但上周,美联储四位官员纷纷发表鹰派观点,公开支持4月加息。这种反转来的太快,让加息前景再度扑朔迷离。
今日耶伦表态与其3月会议后新闻发布会上的立场一致,认为经济中的风险因素影响前景展望,因此美联储在加息问题上应表现得很谨慎。不过,耶伦未就何时再度加息给出具体细节。
耶伦表示,尽管美联储对经济的基本展望几乎未较去年12月时有变化,但全球局势发展带来持续的风险,这些风险因素使得市场出现剧动。去年夏天和今年年初金融市场都出现了大幅震荡,这表明来自海外的风险因素太大,不能会忽略。
年初以来美国经济喜忧参半。耶伦指出,受全球市场剧动和美元走强影响,制造业和出口方面令人担忧。通胀方面也不能太乐观。尽管近期通胀上涨,但更多是受暂时性因素影响,似乎不可持续。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美国劳动力市场继续走强。此外,消费者支出、房地产市场、财政政策,均对经济给予支撑。
耶伦表示,当前市场不再预计美联储会在年内进行多次加息,市场预期有所扭转。美联储下修年内加息次数预期,使得包括住房抵押贷款的长期利率走低,对消费者支出有所支持。
整体看,耶伦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成功地经受住考验。全球经济对美国经济的拖累会是有限的,具体拖累程度还需评估,存在不确定性。
耶伦最新讲话颇为鸽派,削减了市场对近期可能加息的担忧。
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资本市场资深经济学家Sal Guatieri表示,耶伦最新观点表明,她并不希望在4月份加息,若美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回升,则仍然存在在6月份加息的可能。
⑨ 珍妮特·耶伦想当于中国哪个人物
美国央行行长,相当于中国的周小川,但是影响力和能力比中国的周小川强太多。
⑩ 耶伦称已和中方讨论“俄油限价”可能性,美方此时放出这一信号有何用意
美国财长对外宣称已和中方讨论俄由限价的可能性,美方积极释放这个信号肯定想要通过限制俄罗斯石油价格上限和销售数量来遏制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美国人的用意还是比较直接的,按照目前市场上的俄罗斯石油销售量和销售价格来看,其实在美国人的预期看来,俄罗斯的销量不应该太高,而且俄罗斯石油的销售价格仅因为40美元以上多一点;至于说上限是多少,最好也不要超出40美元,太多否则俄罗斯石油就能够对美国的石油体系造成冲击。目前美国的通货膨胀是比较严重的,这也都是因为美国的石油在世界的销售量并没有打开,而且美国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