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已知有关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载来自《汉书·地理志》,当时中国就与南海诸国接触,而有遗迹实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于汉代。
清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其间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广州海上丝绸大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且一直延续和保持到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
而这在清代的外贸史上也是重要的转折点。进口商品中,鸦片逐渐占据了首位,并从原来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丧失,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掠夺中国资源和垄断中国丝、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贸易。从此,海上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
‘贰’ 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叁’ 什么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又称为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道路,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等,所以又称为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其实,海上丝绸之路先于陆上丝绸之路存在。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经有所接触,尤其是到了唐代之后,来往就更为密切,航海当然就成为往来最方便的途径,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做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因此,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
丝绸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做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它又有“海上香料之路”的美名。
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巅峰。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国的航海业开始走向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1784年,美围“中国皇后”号访粤,这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开通。
‘肆’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国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发展过程,具体而言,它在先秦商周时期开始萌芽起源,在秦汉时期初具雏形,在唐朝宋朝时期达到鼎盛阶段。
中国有着长达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东南沿海地区濒临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线长,大小港口星罗棋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南海之滨的岭南先民就已经使用简陋小舟,从事海上渔业生产。由于中国古代的陶瓷生产技术和丝绸制造生产技术的突飞猛进,领先世界,中国出产的陶瓷制品和丝织品,在世界范围范围内都广受欢迎,以此为契机,催生出多条远跨重洋的航线和极为兴盛的跨国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由此一步步形成。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成为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往来的重要历史途径,动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伍’ 什么是海上丝绸之路
我国是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而且直至公元前6世纪,我国的养蚕织丝技术外传以前,是世界上唯一的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丝织品通过陆路与海路向世界各地传播。从传播时间看,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时间稍早于海上丝绸之路。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即相当于西周时期,我国的丝织品首先从陆路向西域传播,先传向波斯、印度等中亚、西亚诸国,然后传到欧洲的古希腊、罗马。希腊人管产这种织物的国家叫“赛里斯”,可能就是“丝”的译音,或者是丝织品的一种——“绮”的译音。有的学者认为,西方管中国叫“支那”,很可能就是从“绮”这个音转过来的。可见古代我国丝绸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几乎与西汉初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我国与中亚各国的交往通道的同时,海上通道也开始出现了。它的标志便是西汉初年的我国——印度洋之间航线的开辟。
从公元前2世纪始,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虽然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7世纪,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我国的丝织品主要是通过陆上运往西方各国的。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唐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的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当时通过这条通道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回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到明初郑和下西洋,把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状态。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随着海禁政策实施,我国航海业的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随着愈来愈严厉的海禁而逐渐消亡了。
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出现了众多的以海外贸易与航海、造船而兴盛起来的港口城市。其中最为着名的便是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港口,而尤以泉州港最为着名。元代时,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认为泉州港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港口。同时代的另一个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他的游记中也认为,当时中国与南印度之间的海上交通全部操纵在中国人手中。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还有人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东西方间存在着的这条海上航路,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因为通过这条航路,古代东西方间的许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叉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而且,这条航路从开辟到衰败经历了十几个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陆’ 海上丝绸之路又叫做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也可称为[ 陶瓷之路 ]
陶瓷之路:中国的着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曾在给《龙泉市地名志》作的序中写道,“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岸,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这条漫长的‘陶瓷之路’,实际上就是中国青瓷,特别是龙泉青瓷开拓出来的.”
在今天世界上的各大博物馆,都以收藏中国的青瓷,尤其是龙泉窑青瓷为自豪.在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以收藏的中国瓷器闻名于世,中国陶瓷的数量多达12000余件,其质量之精,有些国内罕见,还有些属孤品,几乎达到了组成中国陶瓷史的整个体系.这其中,许多都是龙泉青瓷.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站,在它的托普卡皮、莎莱博物馆收藏的1万多件中国古瓷器中,龙泉青瓷达1300件之多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柒’ 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
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
1、南海航线
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 。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2、东海航线
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唐代,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宋代,宁波成为中韩日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
(7)海上传播的te之路是什么路扩展阅读: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还传播着民族工艺和儒道思想,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各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掀起了“中国热”。其中,瓷器和茶叶对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历史证明,由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国际化视野的开放交流也因此成为世界发展的思想共识。
当下,中国正在启动与东盟及世界各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历史上曾创下的海洋经济观念、和谐共荣意识、多元共生意愿,将为国家发展战略再次提供丰厚的历史基础。
“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与世界更深层次的互动,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极其重要的当代意义。
‘捌’ 海上丝绸之路是什么意思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
(8)海上传播的te之路是什么路扩展阅读:
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南海丝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唐代,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的中韩日海上贸易逐渐兴起。宋代,宁波成为中韩日海上贸易的主要港口。
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2017年04月2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宁波、江门、阳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丽水等城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
‘玖’ 海上丝绸之路是什么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陆上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主要区别:哪,兴盛的原因不同,前者是瓷器、后者是丝绸;联系的国家不大相同,前者是东亚,南洋、西洋沿海国家;后者主要是大路上的中亚、西亚欧洲国家;还有,起始点也不一样嘛,前者为华南沿海;后者主要为中原、关中一带
‘拾’ 海上丝绸之路经过哪些地方
和横跨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齐名的还有一条传播中国丝绸和交流其它商品以及文化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我国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通过陆路与世界各国交往贸易的同时,我国还通过海路与亚非各国建立了贸易关系。这条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有东海和南海两条起航线。南海起航线东起中国的扬州、泉州、广州等港口,连接东南亚,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西亚和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这条以传播丝绸到外国的航路,在传播丝绸的同时,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播和影响,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东海起航线以山东的登州为起点,跨黄海、抵朝鲜,再东渡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