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彼德一世ftp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彼德一世ftp

发布时间: 2022-11-27 23:59:44

1. 彼得大帝把皇位传给谁

这是历代沙皇的列表:(包括历代莫斯科公国的大公)
莫斯科公国大公
1276年—1303年,达尼埃尔
1303年—1325年,尤里·达尼洛维奇
1325年—1340年,伊凡一世
1340年—1353年,谢苗一世(高傲王)
1353年—1359年,伊凡二世
1359年—1389年,季米特里·伊凡诺维奇(顿河英雄)
1389年—1425年,瓦西里一世
1425年—1462年,瓦西里二世(瞎子王)
1462年—1505年,伊凡三世(全罗斯的大公)
1505年—1533年,瓦西里三世
1533年—1547年,伊凡四世
俄罗斯沙皇
1547年—1584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或伊凡大帝)
1584年—1598年,费多尔·伊万诺维奇
(尤里克王朝亡)
1598年—1605年,鲍里斯·戈东诺夫
1605年—1606年,伪沙皇季米特里
1605年—1613年,空位时期
(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1613年—1645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
1645年—1676年,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
1676年—1682年,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
1682年—1689年,伊凡五世
1689年—1721年,彼得一世
俄罗斯皇帝和沙皇
1721年—1725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年—1727年,叶卡捷琳娜一世
1727年—1730年,彼得二世
1730年—1740年,安娜·伊万诺夫娜
1740年—1741年,伊凡六世
1741年—1761年,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
1761年—1762年,彼得三世
(罗曼诺夫王朝的荷尔斯泰因-哥道普分支开始)
1762年—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大帝)
1796年—1801年,巴维尔一世
1801年—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
1825年—1855年,尼古拉一世
1855年—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
1881年—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
1894年—1917年,尼古拉二世
(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2. 沙皇彼得大帝(一世)的名字

彼得大帝是统治俄国的沙皇。他的鼓励人民和国家效仿西方科学文化的政策,是使俄国变成强国的重要因素。
彼得大帝于1672年6月9日生于莫斯科,是沙皇亚历克西斯与第二个妻子纳塔利·纳里希基纳的独生子。他后来成为俄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改革家彼得一世。
当时的俄国是个落后的王国,几乎在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从生活条件看。甚至要落后几个世纪。那时候,俄国的城市比西欧要少得多,奴隶制在国家中占统治地拉。随着奴隶合法权益的减少,奴隶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俄国错过了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机会,教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艺术几乎不存在,科学知识得不到重视。而当俄国沉睡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的文学和哲学出现了一片兴旺繁荣的景象,牛顿关于最有引力的着述已经问世。
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彼得一世决定打开大门,去了解西欧。1697年—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达考察旅行。这次“彼得大使团”行动中,共有随员250人,彼得大帝化名米哈伊洛夫。微服私访使他看到了许多本来不可能看到的事物。考察期间,彼得用4个月的时何学习造船技术。他曾在东印度公司荷兰船场作船舶木工,也曾在英国皇家造船厂工作过,还在普鲁士学习过枪炮制造技术,并参观了工厂、学校、博物馆,直至到英国国会分听。总之,他尽力学习能够学到的西方文化、科学、工业和管理技术。
1698年,彼得回到俄国,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以使俄国变成一个新式的西方国家。为了鼓励引进西方技术,彼得大帝聘请了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到俄国工作,同时还派出许多青年到西欧学习,他鼓励发展工业和商业,扩大城镇的规模。这样资产阶级在数量上增多了,影响也不断扩大。
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俄国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舰队,统一服装、大炮和新式火枪。采用西方的办法和手段进行军事训练。他还在行政制度上进行多项改革,取消接世袭地位晋升的旧规,代之以按照文官实际表现和才能提升的新制度。
彼得大帝认为东亚教落后,不起作用,他成功地改组了教会,并在对教会加以控制上取得了某些成功。彼得大帝下令建立了宗教性的学校,鼓励发展科学,改善发展了教育事业,并简化了俄文字母。在他统治期间,还出版了第一份俄国新闻报刊。此外,彼得还调整了外交政策,这对以后的国外事务产生了重大影响。

3. 彼得大帝活了几岁

彼得大帝,是后世对沙皇彼得一世的尊称。彼得一世(1672─1725),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

那就是53岁

4. 彼得大帝为什么是俄罗斯帝国的创立者

彼得一世,生于1672年,10岁即沙皇位,由姐姐索菲亚摄政。彼得酷爱军事游戏,把一群孩子组成了两个童子军团。1689年,索菲亚见彼得羽毛日益丰满。决定谋杀他。彼得率童子军反击,夺取了政权,索菲亚则被囚于修道院中。彼得一心向西方学习,他派代表团去西欧考察学习,聘请专家,引进先进技术同时自己也乔装为代表团成员前往。彼得回国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推进改革,他甚至杀死了反对他的儿子。对外,他要为俄国打通朝向欧洲的“窗户”——出海口。为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他对瑞典进行了21年的战争,终于夺取了波罗的海大部分土地。1713年,他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彼得堡。1721年彼得一世被枢密院封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国号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此后,他又派兵入侵波斯、西伯利亚等地。1725年1月28日,彼得在彼得堡去世。

5. 彼得大帝的生平

俄罗斯帝国的创立者——彼得大帝

1682年,一个刚满10岁的小沙皇登基了。他就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罗曼诺夫。

彼得即位不久,他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娅借助射击军兵变,上台执政。彼得被迫和母亲住在莫斯科郊外。他从小就喜欢军事游戏,把自己的小伙伴编成两个“游戏”兵团,整天在绿荫环绕的村庄中,建筑土堡,进行军事演习及防战游戏。

7年以后,彼得长大了,他的游戏兵成了两支训练有素的近卫军。索菲娅意识到,彼得是个危险的对手。1689年8月,她发动兵变,企图废掉彼得,但是阴谋失败,索菲娅被送进修道院。

彼得开始亲自执政。这时的俄国基本上是个内陆国家,经济也很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彼得认为首先要有出海口,他宣称“水域,这就是俄国所需要的。”有了出海口,就等于打开了通向西欧的窗口。

1695年1月,彼得亲率3万大军进攻土耳其,企图占领亚速海。由于没有海军,彼得不能从海上包围亚速城堡,而土耳其舰队却可以经常提供援助,这次远征失败了。他并不灰心,用一年多时间建立了一支舰队。1696年春天,30艘俄国战舰出现在亚速海上,俄军水陆并进,围攻亚速城堡,土耳其战败求和,亚速海落到了俄国人手中。

占领亚速后,俄国并没有打通南方的出海口。因为土耳奇不仅占领着亚速海的门户——刻赤,而且它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统治着黑海。彼得觉得应该向西欧学习,他决定派一个使团到西欧各国考察。

1697年,俄国考察使团出发。彼得化名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份随同前往。他非常重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自称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他身高近两米,强壮有力,亲自在造船厂当木匠,学习造船技术。在阿姆斯特丹,他在一家最大的造船厂当学徒,一直干了四个多月,空闲的时候,彼得总是去参观手工工场、博物馆,访问着名的学者、科学家,聘请他们去俄国工作。在伦敦,他考察了英国的国家制度,还出席了国会的会议,参加了王宫的化装舞会。

正当彼得在国外考察时,国内射击军发动兵变,要求立索菲娅为沙皇。彼得闻讯后,急忙赶回国内,残酷地镇压了叛乱,处死了1000多人。他强迫索菲娅当修女,还把195名叛军的尸体吊在她的窗前。

平息叛乱后,彼得开始在俄国进行全面改革。他大力鼓励本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投资发展工业,先后开办了冶金、纺织、造船等工场200多家。他又征召大批农奴开凿运河,建设通商口岸,发展商业。

彼得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先后开办了工程技术学校、航海学校、造船学校、海军学校等专门学校,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学习。他还创建了博物馆、图书馆和剧院,创办了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由他亲任主编。

彼得又改革了礼仪制度,甚至采取强制性手段,迫使俄国贵族接受西方习俗。彼得1698年从国外回来接见贵族时,当场剪掉他们的长胡子,禁止他们下跪,后来又下令禁止穿俄罗斯长袍。彼得鼓励贵族学习西方人的嗜好,要他们头戴撒了香粉的假发,脚穿喇叭口的长统靴,带着妻子儿女参加各种晚会、舞会、进行社交往来等等。

彼得对国家行政机构进行了全面改革。撤消了原来那些守旧无能,臃肿混乱的政权机构,把地方政权完全集中到中央,也就是彼得一人手中,这些改革使俄国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俄国也变成了绝对君主专制的国家。

彼得花了很大力气进行军队的改革。兴办兵工厂,造船、铸炮,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同时,扩大征兵,建立了一支拥有130个兵团、20万士兵的强大陆军和一支拥有48艘战舰的海军。

在改革过程中,彼得深深感到,过去按门第选用官吏这种制度的腐败,决定打破旧传统,按能力和才干任用各级官吏。这一改革,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政府中升任要职。彼得的第一位总检察长雅古任斯基小时候放过猪,他的亲信大臣、陆军元帅缅西科夫曾经在莫斯科街头卖过肉包子。

改革之后,俄国富强了。彼得又开始为俄国寻取出海口,南方不行,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进攻目标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欧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欧洲强国之一,它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彼得要和瑞典争夺波罗地海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是对俄国的一次严重考验。

1700年秋天,彼得率3万大军包围了瑞典的城堡纳尔瓦。18岁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先击败了俄国的盟友丹麦,接着带领1万多精兵向俄军发动猛攻。俄军全线崩溃,几乎全军覆没,彼得只身逃回了莫斯科。

惨重的失败没使彼得丧失信心,他利用查理十二世进攻波兰的有利时机,以最大的努力重建军队。

彼得从全国各地征集新兵,加紧训练。没有大炮,他命令每三个教堂交出一口铜钟来铸炮。一年之后,俄国铸出了300门大炮。1703年,俄军再次进攻瑞典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要塞,占领了尼恩尚茨·纳尔瓦。然后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岛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叶尼萨利岛上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彼得——保罗要塞地处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汇合点,控制着通向波罗的海的水路。彼得选中这块地方作为未来的首都,使它成为真正的通向欧洲的商口。

1712年,彼得在涅瓦河两岸的荒岛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取名为彼得堡,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

1709年6月27日,俄国和瑞典的波尔塔瓦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激战。彼得亲临前线指挥,他的帽子和马鞍都中了枪弹。最后,瑞典溃败,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奇。后来俄军又多次在波罗地海打败瑞典。1721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从而解决了北方出海口问题。

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尊称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

6. 彼得大帝的身高

彼得大帝身高2米04。

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俄语:Пётр I Алексееви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史称彼得一世(英语:Peter I),后世尊称其为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是阿列克谢一世之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五位沙皇(1682年4月—1696年与伊凡五世共治)、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

历史评价

俄国贵族革命家拉季谢夫:

彼得是名副其实地堪称为大帝的非凡男子汉。彼得确认的不是“个人自由”,而是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农民所处的彻底的农奴地位。

俄国哲学家恰达耶夫:彼得的改革清除了俄国变为瑞典的一个州的危险性。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彼得大帝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而且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他是召唤我们走向生活,在巨大的、但陷于沉睡中的古老俄罗斯的身体中注入生气勃勃的精神的上帝。

德国思想家马克思: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德国思想家恩格斯:彼得大帝是一位“真正的伟人”。

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俄罗斯人应当是彼得大帝那样的爱国主义者。

7. 彼得大帝王朝名称

彼得大帝(1672年5月30日-1725年2月8日),是后世对沙皇彼得一世的尊称。彼得一世全名为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是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1682年—1725年),及俄国皇帝(1721年—1725年),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之子,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在位期间力行改革,使俄罗斯现代化,定都圣彼得堡,人称彼得大帝。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1725年初在圣彼得堡逝世,终年52岁。

8. 彼得大帝的平生事迹

彼得一世(俄语: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ма́нов,1672年5月 30日-1725年2月8日),即彼得大帝,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之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俄罗斯沙皇(1682年—1725年)、俄罗斯帝国皇帝(1721年—1725年),着名军事统帅。
彼得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发动改革。作为罗曼诺夫王朝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间对俄国推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改革,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
彼得大帝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了大北方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9. 彼得一世和林肯的关系

彼得一世和林肯两人都是改革者。彼得一世被称为俄国之父,是着名的沙皇之一。林肯是美国黑奴解放者,颁布《解放黑奴宣言》,解放了黑人奴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使美国资本主义更加快速的发展起来,为其以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奠定了基础,是美国最受爱戴的总统之一。

10. 彼得大帝坚持改革的原因分析

背景:1,资本主义和农奴制之间的矛盾激化。
2,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了俄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克里米亚战争)
3,农奴起义风起云涌。
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改革的性质。
影响: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不彻底,保留了沙皇统治和封建农奴 制残余。
背景: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17世纪末,在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在俄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统治阶级。列宁对这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作了如下的评述:“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数人受他们支配,服从他们的一定的法规,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维护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

俄国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农奴制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服役封地和世袭领地趋于合流,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种隶属关系不同的农民(国有农民、宫廷农民、私有主农民)和其他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都成为封建主剥削的对象,农奴和奴仆互相接近而融合为一体;沙皇的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等级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绝对君主制过渡。

当时,俄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 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还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与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俄国政治机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流弊已非常严重。办事效率极低,因循拖延之风泛滥,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事件层出不穷。

俄国军事制度也存在着不少弊端。旧时的贵族军队,因平时经营地产、临打仗时行动迟缓,纪律松驰,已渐渐失去它的军事意义。新成立的射击军,因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他们不仅当兵,平时还从事手工业和买卖,加上训练和装备都很落后,作战能力很低,也不能适应国家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的需要。

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社会上出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错误连篇,价钱昂贵,行销的也都是一些宣扬宗教的作品。民间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术,普遍保留着极其愚昧落后的风俗。虽然开办了一些学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会对非宗教的知识传播采取敌视态度。据统计,到17世纪下半期,象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中识字的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23.6%。甚至还有一些达官显贵仍目不识丁。特别在妇女中识字的人更少,就连在着名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中,所有的妇女几乎全是文盲。

这种落后状况,严重地阻碍着俄国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看出这种落后状态对俄国的严重危害,也曾有人试图进行改革,但未能大胆果断地进行,因而成效甚微。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十分广泛,其具体改革措施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动,主要是在北方战争期间(1700—1721)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彼得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而展开的。所以,马克思认为彼得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 。为了击败堪称欧洲强国的瑞典,夺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战争前夕,彼得就着手改组军队。1700年彼得下令废除射击军,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不分贵贱,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间,先后征兵53次,约有284.000人被强征入伍。为了提高军队干部的技术和指挥能力,彼得把大批贵族青年派往意、法、英、荷等国去学习军事,并以重金聘请外国人在俄国军队中担任要职。1721年,在俄国着名将领中,有14名是外籍人 。同时,在国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学校、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大力培养军事人才。

为了加强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彼得一世亲自主持制订重要的军事条令和章程。1716年颁布了着名的《军事法规》。它总结了北方战争的经验,包含了队列和战术训练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军队的编制和组织原则。1720—1722年,又陆续颁布了《海军章程》,对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海军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都作了明确规定。

彼得在领导海军建设的同时,并注意对陆军的集中统一领导。他根据北方战争的形势发展,几次调整统帅机构。1720年,成立了以缅什科夫为院长的“陆军院”,加强对陆军的领导。同时注重兴建各类兵工厂,生产新式火炮,修筑国防要塞和海军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为了满足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愿望,彼得于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为市政厅)。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据市政总局的规程,城市居民分为“正规”公民和“非正规”公民两大类。

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1714年又增设3个省。各省设总督1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同时,各省还成立了参议会,其成员从地方贵族中选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时,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

对于国家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别的重视。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参政院,取代原来的贵族杜马。新建立的参政院由9名参政员组成。参政院拥有很大权力,从国家中央机构到地方行政系统,从财政预算、贡赋征收到陆海军的编制,都属于参政院管辖范围。

参政院成立后,1718—1721年间又相继建立起11个院(分管陆军、海军、外交、税务、开支、矿务、手工业、商务、监察、领地、司法),以取代旧衙门机构。每个院由10名重要成员组成。重要问题不是由个人决定,而是采取投票的办法解决。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完成,为了提高国家机构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于1722年1月24日,颁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在文职方面,从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职方面,从准尉和炮长直至大将、元帅。这是一种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利于刺激文武官员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此法令颁布之前,彼得一世还颁布了“一子继承法”,其目的除扩大国库收入外,还旨在保证文武官员的来源。

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彼得一世不仅在军事、行政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大胆地进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主张由世俗官员来管理修道院的领地。彼得一世不仅限制教会经济实力的膨胀,而且还限制教会的权力;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使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1721年颁布了关于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废除了总主教的职衔。政府根据管理世俗事务的委员会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会的宗教委员会,以此取代总主教的权力。这个宗教委员会后来改名为宗教事务管理总局,总局长一职,从非宗教人士中挑选。宗教事务管理总局的局长及局内其他高级官员,象世俗官员一样,由沙皇政府任命。于是,沙皇被称为东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着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

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在改革期间,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国内发展矿业和创办有如外国通常开设的那些工厂企业”。为此,彼得一世以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力量为指导,对全国地下资源、铁矿、铜矿、银矿和煤炭等进行勘察和开采。在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场矿企业,把国家创办的一些手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的同时,政府又以提供劳力和贷款等优惠办法,奖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立起一批炼铁、炼钢、造船、兵工、采煤、制鞋、纺织、锯木等近代场矿企业,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基础。

彼得一世为保护和刺激年轻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制定了很高的进口税,同时规定凡开办工场的场主及其亲属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头税。1721年,他又规定工场主有权向贵族领主购买农奴充当本场的劳动力,凡领主拥有的地下矿藏,加以隐瞒,迟迟不开采者,处以死刑,以此促使领主兴办场矿,向工商业资产阶级转化。

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一世为了促进商业资本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敕令,并将“城镇居民分为3个行会,第一类是钱庄老板、豪商大贾、医生和大工场主;第二类是小手工业主和商贩;第三类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于商人和工场主的市政制度,规定从第一行会中选出市政长官,由商人管理工商业、税收和民事纠纷,借以提高商人和工场主的政治地位。在经济上又授予商人有贸易特权。彼得一世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他认为“对外贸易是俄国吸收西欧文化,发展国内生产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为此,他鼓励商人组织公司,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内则实行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优势。此外,政府还大力整治交通,兴建通商港口,开凿维什尼、沃罗察克运河,使伏尔加河与涅瓦河互相沟通,从而加强了国内市场联系,使俄国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结果: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首先,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其次,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国着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就曾认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特别是1722年颁布的“官秩表”,体现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论功取仕”的思想,它是对按贵族门阀取仕的腐朽传统的挑战,使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备之士脱颖而出。这对革新政治,广罗人才,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积极意义。“一子继承法”迫使众多功贵族子弟去从商、从军、从学、去“自寻饭碗”,这是对俄国旧贵族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皇位继承法”革除了旧的皇位继承原则,沙皇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后继人。这些都对整饬政治,强化皇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另外,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列宁指出,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彼得一世改革,打破了俄国闭关自守的落后状态,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正是在18世纪初叶,俄国的近代工商业开始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形成。与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出现的同时,在被剥削的劳动大众中“发现了工业无产阶级的萌芽”。通过改革,俄国近代场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到1725年,俄国已建立起240多个近代工场,工场内部已有了较细的分工,而且有不少工场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如莫斯科的官营造帆工场拥有工人1,162名,谢郭林制呢工场的工人为730名,官营米克连耶夫制呢工场的工人为742名。“同工场手工业发展初期相比,工业中私人资本的比重增加了”。雇佣工人人数也有了较大的增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俄国的工场手工业已基本上赶上英国。尤其是冶金工业发展迅速,1718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已达到160万普特,跃居世界前列。“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俄国工场工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乡商业贸易开始全面向资本主义转化,俄国已能积极地参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商业竞争。到彼得一世执政的晚年,俄国每年输出的商品额达420万卢布。

再次,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彼得一世改革期间,乌拉尔和卡累利亚等地设立了矿业学校;莫斯科、彼得堡等城市相继开办了军事学校和其他各类学校。到18世纪20年代,在40多个城市里开办了算术学校。

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出版了《新闻报》,这是俄国第一份正式印刷的报纸。它报道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军事消息,也刊登国内经济建设的消息,如各地手工业工场的建设、金属矿藏的发现,等等。

1710年,彼得一世下令采用简易的新字体,代替以前比较复杂的教会斯拉夫字母。由于采用新字体,印刷书籍更为方便,各种书籍得以大量印行。西欧国家的一些科学技术书籍,如军事学、造船学、建筑学、数学着作,等等,陆续被译成俄文出版。彼得当政期间,俄国还建立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和第一批公众剧院。

1724年1月28日,彼得一世发布关于建立俄国科学院的命令,这对俄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科学院于1725年成立,下设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三大部。它不仅是一个研究中心,而且是一个教学机构,附设了大学和中学,直接培养科学研究工作者,罗蒙诺索夫就曾在这里得到深造,后来成为着名的俄国科学泰斗。

总之,彼得一世改革具有近代化意义。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然,也必须看到彼得一世改革的局限性。

彼得一世生活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作为贵族地主阶级的一个代表人物而活跃于政治舞台。他虽然主张向西方学习,想让俄国摆脱落后状态,但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完成这一事业。同时,广大农民从这次改革中也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因为彼得一世“提高地主阶级、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此外,彼得一世改革所使用的手段是野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列宁也指出:“彼得大帝迅速地促使野蛮的俄罗斯人迅速采用西欧的成果,决不惜用独裁方式,在反对野蛮势力时,决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