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尼克松访问中国脱大衣的故事
周恩来与尼克松
1972年2月22日,周总理一早去钓鱼台国宾馆看望尼克松,正当周总理下车正欲脱大衣之际,尼克松快步走到周总理身后,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当时的新闻摄影师不失时机地将这段珍贵影像记录了下来,这个小插曲顿时引爆了美国媒体,并且获得了美国民众的好感。
第二天,就有美国报纸发表评论说:“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等于发表了一遍很好的竞选演说”。后来,尼克松还真的连任成功了。
周总理到底有多牛?尼克松给他脱大衣,日本首相也给他脱大衣
周恩来
1972年9月25日,继尼克松之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首次访华。无独有偶的是,在周恩来与田中角荣会晤期间,又是在钓鱼台国宾馆,发生了与尼克松访华时相似的一幕。
曾长期担任周恩来翻译的林丽韫回忆道,有一次,周总理来到田中首相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时,田中发现周恩来进门后脱大衣手不方便,便抢在秘书前面想去为周恩来脱大衣,但被周恩来客气地劝止了。周恩来说:“你是我们最尊贵的客人,我应该替客人服务。”
田中角荣后来在回忆录中如此评价周恩来,“周恩来和我很投缘。和周总理见面,说第一句话之后我就感觉到:和这个人合作一定能把事情办好。如果周总理不符合我的想象的话,我很可能就干脆回日本了。”
㈡ 尼克松访华期间具体发生了什么事
7月6日,在基辛格访华前3天,尼克松在堪萨斯发表了当前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的讲话,他说:“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的与世隔绝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此后,基辛格于7月9日至11日,秘密访问中国,这次代号为“波罗”的行动,启动了美中关系的大门。7月16日(美国是15日晚上),中美同时发表着名的公告: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邀请他在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基辛格访华取得了圆满成功。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宣布:他即将出访中国。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台湾岛上下一片惊慌,连85岁高龄的蒋介石听了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1971年10月20—26日,是基辛格的第二次中国之行。周恩来和基辛格磋商上海公报草稿。作为他的实现“一代人的和平”计划的一部分,尼克松总统经过这番周密的外交准备后,终于水到渠成。尼克松对自己访华极为重视,出访前他做了各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就中国的文化、历史以及政治方面向有关人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了尽可能详细的了解。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专机降落的时间是尼克松总统亲自选定的,这个时间是美国东部时间星期日晚上10时30分,正是公众收看电视的黄金时间。为了突出尼克松总统走下飞机时与周恩来握手这一历史性的镜头,尼克松特别要求,在总统走下飞机时,不能有任何其他美国人在电视镜头里出现,以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就连基辛格和国务卿罗杰斯也被告知,只有到总统同周恩来握完手后,才准许他们下飞机。据尼克松事后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纠正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失礼行为。为防止有人违规随总统走出舱门,美国方面指派了一名粗壮的副官挡住机舱通道,以使总统顺利完成这一历史性的握手。在距离舷梯尽头还有几步台阶的时候,尼克松就早早地向等候在舷梯下的周恩来总理伸出了手。在两只手彼此紧握的一刹那,风度翩翩的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道:“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同我握手,我们之间已经有25年没有交往了。”尼克松激动地说:“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后来,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的手一接触,一个时代宣告结束,另一个时代宣告开始了。”
尼克松一行刚刚到达钓鱼台国宾馆一小时,周恩来也随之赶到。他告诉美国客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毛泽东主席要马上会见尼克松。同尼克松的会谈原定10分钟,但由于宾主双方谈得尽兴,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谈话结束时,尼克松说:“主席先生,在结束的时候,我想说明我们知道你和总理邀请我们来这里是冒了很大风险的。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不容易做出的决定。但是,我读过你的一些言论,知道你善于掌握时机,懂得只争朝夕。”听到译员译出他自己诗词中的句子,毛泽东露出了笑容。说完这句话,尼克松起身告辞。临别,尼克松握住毛泽东的手说:“我们的会面改变了世界。”
当天晚上,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国宴,欢迎尼克松一行。国宴的盛大场面,通过国际通讯卫星直接传到了美国的千家万户。在周恩来的精心安排下,军乐队演奏了尼克松最喜爱的乐曲《美丽的亚美利加》;在祝酒词结束前,尼克松援引了毛主席的一首词:“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并借题发挥说:“让我们两国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本着这样的精神,让我们共同举杯为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世界所有人民的友谊与和平干杯。”
1972年2月28日,举世闻名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美国拒绝正式承认中国政府达20多年之久。尼克松实行政策上的大转变,不论就他个人说,还是就这件事的国际影响来说,都是同样意味深长的;而且这件事也肯定了尼克松本人的一个说法:“中国之行的这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在中方举行的国宴上,尼克松总统使用筷子的熟练手法,引起周恩来注意,称赞他和夫人使用筷子技巧“堪称一流”。得到了周恩来的高度赞赏,尼克松夫妇开心极了。尼克松认为,政治家融入到访国家的文化而受赞赏,是最成功和最光彩的事。
㈢ 1994年,尼克松死前回顾当初访华: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
50 年前的 2 月 21 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启访华之行,在中国7天的访问之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中美两国的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可就在1994年,弥留之际的尼克松,说出了一句话: “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
尼克松作为 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 ,竭力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却又 是何原因让他改变了想法 ?
上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一直处于十分“敌对”的状态。
这种敌对主要是 意识形态上的对立 ,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美国长期支持国民党,暗地里向国民党军队出售武器,希望蒋介石可以获得胜利,这样,美国在华就能取得长期的利益。
可国民党的失败,美国的愿望落空了,新中国成立后,眼看着新中国即将步入 社会 主义阵营,时任美国总统的 杜鲁门 ,开始在国际上牵制中国。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曾派司徒雷登向新中国领导人传话:如果新中国不站在任何一边,美国才可以承认中国。
可是 《论人民民主专政》 的发表,使美国明白,新中国将坚定地站在 社会 主义阵营一边, 美国便撤走了所有的外交官员。
随后上任的美国总统,都坚持着对华的敌对政策,双方长达10几年没有任何交流,被称为“中美关系的冷冻期”,直到 尼克松总统的上任 。
年轻时的尼克松,是一个坚定的“反对共产党分子”。可多年的政治生涯,使他敏锐地感知到,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1969年,当选总统的尼克松,开始重 新审视中美关系 ,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国际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调整中美关系势在必行。
尼克松不同于前任总统,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 现实派 。
他认识到,苏联成为真正全球性超级大国是一个 事实 ,美国需要承认世界力量的多极化,需要调整目前其全球战略。
一味地强调绝对军事优势,奉行美国“统治”,已经是 不现实的 ,因此,加入第三者,实现两者之间的互相牵制,才能继续稳固美国“领导”的局势。
中国 ,就成为尼克松眼中可以牵制苏联,改变美苏争霸的不利处境的目标。
老练的政治眼光,全局性的政治考量,适时而变的对华态度,这位律师出身的总统,成为了 改善中美关系的先驱者 。
1969年爆发的中苏边境冲突,上任伊始的尼克松政府在对华战略认知上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促发了其 改变对华战略 的政策能动性。
中苏边境冲突虽然开启了尼克松政府重审对华认知及对华战略的序幕,但是美国仍保持中立,对中国的外交趋于温和。但已经认识到中国在美国 制约苏联战略上的重要价值 。
随后,尼克松开始通过国会,颁布一系列 对华的新政策 ,包括松弛对华的贸易管制,允许中国产品出口美国,允许美国企业同中国开展商业合作。
美国开始 在国际上频频释放讯号 ,试图就同中国重新打开关系的可能性作出试探,通过各种渠道,欲 谋求与中国关系的重新建立 。
1972年2月28日发表的 《中美联合公报》 ,举世哗然。被称为 “改变世界的一周” 。可《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背后,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国与中国方面的接触,却始终都是秘密进行的。在当时的美国政界、学术界、 社会 上普遍存在 强烈的反华情绪。
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残留,导致美国与曾经的朝鲜战争对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建立联系是一件十分敏感且冒险的事情。
这就看得出尼克松是十分谨慎而理智的一个人。他愿意为了美国的未来作出改变,当然这一切要 秘密进行 。
而且秘密接触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可以避免苏联和美国盟友知晓,苏联是美国当时最大的对手,美国和中国接触, 必然会引起苏联的不安 。
而日本、韩国等美国盟友们也会觉得美国出卖他们,从 而使同盟关系出现裂痕 。
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同中国的接触失败,也不会留下把柄,让世界知道美国正在同中国建立关系。
尼克松执意要秘密进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 ,7000多页关于越南战争的秘密文件在媒体上被曝光。
尼克松在回忆录里也写到前总统约翰逊对他说的一番话:
可见尼克松对于保密工作十分重视。他决定放弃美国和中国的公开渠道,构建秘密接触渠道。
1969年,尼克松通过 巴基斯坦总统 向中国领导人带话,中国也接受了尼克松关于秘密接触的建议。
中国领导人起初是十分反对秘密接触的。因为对于中国来说,国际局势上的不友好,中美公开接触,有利于缓解中国周边环境的压力。
但是对于和美国建立联系,周恩来总理是十分赞成的。他表示: “他们想解决,有渠道嘛!渠道就是华沙谈判。”
可是华沙在尼克松眼里,并不是最佳选择,于是双方又通过巴基斯坦渠道进行了数轮的秘密沟通。周恩来形容道 “从一个首脑通过一个首脑给另一个首脑提出建议”。
据巴基斯坦学者艾贾祖丁的《从首脑经首脑到首脑》一书中记载,光是巴基斯坦总统本人所保存的有关“巴基斯坦渠道”的秘密文件就有49件。
这样的秘密沟通持续了将近半年,直到1971年4月,中美双方决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恢复中美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高级领导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
着名的 “乒乓外交” 事件,正在建立在这时期中美各自的意向之上。
接着1971年7月,基辛格 秘密访问中国 。
这场秘密行动受到中国,美国,巴基斯坦三方的高度安排。基辛格先是通过印度来到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
在同巴基斯坦总统的晚宴上,基辛格 假装肚子痛, 巴基斯坦总统随即安排基辛格到自己的别墅去静养,第二天,基辛格便秘密登上了飞往中国的专机。
美国方面完全实行完全保密,连当时的国务卿罗杰斯都完全不知情,基辛格的随行特工也是在登机后才知道要飞往北京。
基辛格在 北京停留了48小时 ,同周恩来总理作了长时间的交谈,对于双方的态度,作了一个明确的肯定,一些重大问题也作出了基本的敲定。
7月16日,一份美国总统尼克松受周恩来总理邀请访问中国的公告 公布于世 。
《中美联合公告》发表带来的影响,可能尼克松当时也预见不到。
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972年尼克松访华 ,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国崛起的速度,正超出尼克松的想象。
作为当时世界霸权 “领头羊” 的美国,不少国家选择追随其脚步,尼克松访华当年,中国同日本建交,随后德国等 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起联系 。
中国在打破了几十年的外交困局的同时,经济上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西方国家向中国打开了大门 。
1978年,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使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经济开始腾飞,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西方国家外交正常化,也为 我国 科技 发展 带来了生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 科技 人员不足5万人,科研机构不到50个,科学技术十分落后,高精尖人才急缺。
邓小平同志说 “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能否长久发展,能否同其他国家竞争的关键就在于科学技术。
随着中国同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正是大力学习国外科学技术的好机会。
中国能研制 “两弹一星” ,能 人工合成胰岛素 ,能培育出 杂交水稻 ,证明中国是不缺高质量人才的。缺的是数量,是大量的人才。
随着西方国家向中国打开国门,中国派出了大量留学生到美国,英国,德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
再加上新中国 科技 体制改革与 科技 创新体系建设,重大举措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中国的 科技 事业突飞猛进。
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神舟系列飞船、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一项又一项的成绩,震撼着世界,彰显着 中国的 科技 力量。
科技 兴国, 科技 强国,科教兴国,中国迈向现代化国家的第一步,就要大力发展 科技 。
202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全球 各国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名是中国 ,申请了69540件专利,而美国仅以专利申请总量59570件排第二。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美国的不安,有美国媒体断言 “21世纪,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强国”。
这才是尼克松害怕的地方。
1974年,尼克松辞去美国总统职务,他的辞职,导致了中美关系进展再度缓慢,直到1978年,中美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退休后的尼克松, 仍十分关心中美关系 ,1993年,他再次访问中国之后,越来越相信自己当初的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判断是正确的, 中国正在崛起,并且不容小觑,只能交往,不能敌对 。
1994年,弥留之际的尼克松,对中国再次作出了判断,他说到 “我们当年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啊”,言外之意中国出乎了他的意料。
时间回到2022年,今年是尼克松访华的50周年,中国和美国正处在世界各国的焦点之中,作为当今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 如何处理好互相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
面对美国国内谣言四起的“美国受骗论”《环球时报》这样评论到:
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美国正在将中国作为其21世纪的 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和“假想敌” ,双方摩擦不断, 中美关系处在低谷 。
许多人正在担心, “美国正在干着与50年前截然相反的事情”,“这可能会推动中国和俄罗斯走得更近,为美国同时树立了两个强大的对手。”
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前两位,美国和中国的关系,不仅关乎美中两国自身的利益,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全球局势。
美国和中国该如何处理好互相之间的关系呢?
回看50年前,尼克松访华所能留下的最大启示就是,在 分歧中找到中美可以合作的底线 ,而国家利益的交汇与冲突,是推动大国关系调整的驱动力量。
中美关系要取得突破,需要双方 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这样才能实现共同利益,实现不同 社会 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和平共处。
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然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权威性的大国,美国在失去过去国际权威和地位的同时,也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力,失去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 “”到 2030 年左右,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事实上,在尼克松访华时,中国的雄心壮志与现在并无不同。”
对于美国而言,如何 认清现实, 寻找到双方可以共同合作的底线,停止摩擦,求同存异,才是当务之急。
对于我国而言,想尽一切办法, 让美国意识到 ,不与中国合作是不理智的,与中国冲突对抗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中国并不想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中国也承诺“ 永远不称霸” 。
也许美国领导人应该学习一下尼克松,当年尼克松来中国,根本原因是美国自顾不暇,他意识到中国的帮助才是求生之道。
㈣ 理乍得·米尔豪斯·尼克松的访问中国
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毛泽东主席决定和美国加强关系。而美国的新总统,理乍得尼克松为遏制苏联力量,结束越战,也想与中国走的更近。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东西方握手跨过1万6千英里和20年敌意之桥梁。尼克松此次访华是20世纪国际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尼克松对此引用毛泽东的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就是今日,就在此时。”
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总统。22日,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周恩来表示:台湾问题是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尼克松表示: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赴杭州访问。之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
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在公报中,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在台湾问题上中方重申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声明:“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为促进中美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将一对大熊猫“兴兴”和“玲玲”送给美国人民。
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改变了冷战平衡,他在中国的胜利使人们淡忘了在越南发生的越来越悲哀的事件。
1976年2月,尼克松第二次访问中国,此时已经卸任的尼克松虽然是以平民身份到中国访问,但依然受到了总统般的礼遇,他还同毛泽东主席进行了1小时40分钟的会谈,只比福特总统在1975年12月同毛的会谈少10分钟。
1978年12月16日晚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为尼克松访华以及同毛泽东的会晤画上圆满的句号 。
㈤ 尼克松访华的经过
1971年4月21日,中国政府就美方提出双方举行高层对话的建议给美国政府一个答复:“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两国高级负责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交谈。”尼克松总统于同年5月中答复说,为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问题,并由于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他准备在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诸位领导人进行直接交谈,并建议由基辛格赴华与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议。中国同意这一建议。
1971年7月9日——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7月16日发表了《公告》。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了意见,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
(尼克松访华珍贵照片相册参考资料来源: ) 尼克松访华行程安排时间行程1972月2月17日尼克松及夫人一行,乘“空军一号”离开白宫,先到夏威夷停留数日。1972年2月21日上午抵达上海,稍事休息,飞往北京。1972年2月21日11:30达到北京,机场与周恩来总理握手,被尼克松本人称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之后尼克松在中南海会见毛泽东。当晚周恩来总理设宴款待尼克松一行。1972年2月23日与周恩来总理在钓鱼台会谈。握手之后,尼克松帮助周恩来脱掉呢子大衣,这个镜头轰动一时。1972年2月24-25日尼克松及夫人等一行人登上长城1972年2月26日26日游览故宫;随后尼克松一行乘坐中国政府安排的专机前往杭州。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和周恩来一同飞往上海,签署《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2月28日上午10时离开上海回国;中美政府正式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表格来源:
㈥ 尼克松访华是哪一年
1972年。
尼克松访华是指1972年2月21日至2月28日期间,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的事件。
尼克松访华由来: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希望通过改善中美关系来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于是多次作出寻求“改善关系”的姿态。
70年代初,通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方式,向美国发出友好信息。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与夫人飞抵北京,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对华访问。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见了主席,同总理进行了会谈。
双方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尼克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为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㈦ 1972年尼克松登长城的故事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访华。他在离开北京的最后一天登八达岭长城游览。由于前一天突降大雪,八达岭一片银装素裹。“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尼克松当时如是赞叹。
在长城上,尼克松与陪同前来的叶剑英还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尼克松说:“我们今天到了长城,成为主席说的‘好汉’了。但是,今天是爬不到顶峰了。”叶剑英笑着说:“我们不是已经在北京进行着顶峰会谈嘛?!”
(7)讲述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故事扩展阅读
尼克松访华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住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包括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
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通过请美国作家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美国总统的“长城宣言”:中国就像长城伟大而深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尼克松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