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李鸿章甲午海战之后的出访欧美各国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由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对,致使李鸿章从仕途的顶峰跌落下来,先后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宝座,只得闲居在北京东安门外的贤良寺内。然而,清王朝统治者慈禧和恭亲王奕盉念他过去的功劳,1896年2月,决定让他出访欧美,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外交等情况,同时劝说西方列强同意“照镑加税”,提高列强向中国出口商品的关税。
访俄签订《中俄密约》
当时,沙皇俄国正在修筑横跨欧亚的西伯利亚大铁路。1896年5月,又恰逢沙皇尼古拉二世将要举行加冕典礼,各国均派特使致贺,清政府拟派布政使王之春前往。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嫌王之春“人微言轻,不足当此责”,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于是,清政府改派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大臣”赴俄。
清廷改派李鸿章赴俄,一方面是屈从于俄国,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联俄制日”的战略考虑。甲午战争之后,不断崛起的日本给中国造成威胁和大量的损失,清政府想利用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矛盾,联合俄国来限制日本在中国的扩张。
1896年2月28日,慈禧召见李鸿章,3月3日,李鸿章离京南下,3月14日抵沪。
当时,英、法、德诸国纷纷邀请李鸿章首先前往访问,以便渔利。但是,俄国担心李鸿章首先出访法、德,有损中俄交涉,便由喀西尼出面,与李鸿章商定路程。
3月28日,李鸿章带领随员,在俄、德、法、英、美5国驻华使馆人员的陪同下,乘坐法国邮船“爱纳斯脱西蒙”号从上海出发。随同访问的还有李经方、李经述、于式枚、罗丰禄等共45人。经过1个月的航行,于4月27日到达俄国港口城市敖德萨。4月30日,李鸿章一行乘坐的专列一到彼得堡,就和沙皇财政大臣维特举行会谈。5月3日,维特向李鸿章提出在中国境内“借地修路”问题,并把此举以俄国“支持中国的完整性”作为承诺来诱骗李鸿章。在俄方的诱骗和李鸿章的退让下,6月3日,李鸿章在《中俄密约》上签了字。这一条约的签订,使沙皇俄国不仅骗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过境铁路的特权,而且为其以后侵人中国打开了方便之门。
出使德国会见俾斯麦
6月13日,李鸿章乘火车前往德国,下榻于柏林豪华的恺撒大旅馆。德国方面款待殷勤,甚至连李鸿章常吸之雪茄烟,常听之画眉鸟,也“陈于几而悬于笼”。寝室墙壁上,高悬照片镜框,左边是李鸿章,右边是德国前首相俾斯麦。6月14日他前往皇宫晋见了德皇威廉二世,呈递国书,并致颂词,对德国介入归还辽东、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表示感谢。15日,李鸿章应德皇之邀,到行宫参加国宴。随后德皇请他参观德国军队。
李鸿章在德国连日考察,只感到德国君臣接待优厚,却不知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阴谋。德国外交大臣马纱尔和李鸿章进行过两次政治性长谈,每次都达数小时。德国借口还辽有功,打着维护中国完整的旗号,大肆从中国攫取各种特权,以增强与列强争霸远东的地位和能力。李鸿章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抗争,但最终还是作出一些妥协。
6月27日,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了俾斯麦。俾斯麦设家宴招待李鸿章。李鸿章笑对俾斯麦说,有人称自己为“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则笑着说,没有人称自己为“欧洲的李鸿章”。
李鸿章访德期间,受到德国商界的青睐。他曾是德国军火器械的大主顾,德国商界盼望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而,商会宴请,工厂参观,款待殷勤。
访问荷兰、比利时和法国7月5日李鸿章一行到达荷兰海牙。当晚他出席了荷兰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和晚会,他品尝着西方风味佳肴,欣赏歌舞,飘飘欲仙,即席赋诗,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荷兰政府的感激之情。由于时间紧迫,李鸿章于7月8日离开荷兰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第二天,李鸿章就晋见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并同比利时国王商谈了卢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北段)的修筑问题。当时列强正在争夺卢汉铁路修筑权,俄国支持法、比承修。在比利时期间,李鸿章观看了比利时军队的军事演习,参观了军工厂,看到了“克革烈”枪炮公司的最新产品。他对比利时军队的武器装备表示惊叹。
7月13日李鸿章到达法国巴黎。其时恰逢法国国庆前夕,第二天他就前往爱丽舍宫晋见法国总统富尔,应邀参观了法军为国庆而举行的军事表演,参加法国国庆活动。在访法期间,李鸿章与俄国的谈判还在继续,并同俄国政府代表罗启泰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李鸿章也同法国外交部长汉诺多就“照镑加税”(中方要求增加对西方列强关税的计量办法)一事进行了磋商,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要求增加对法国出口给中国物品的关税。法国政府虽然答应,但提出更苛刻的条件,气得李鸿章批评汉诺多“迹近要挟,颇碍交情”,但对法国的要求也徒呼奈何。随后李鸿章参观了报社、学校、博物院和厂矿企业。8月2日李鸿章结束对法国的访问,然后乘坐法国政府派出的专轮渡过英吉利海峡,开始了对英国的访问。
参观英国议院
到达英国后,李鸿章晋见了维多利亚女王,拜访了英国前首相格莱斯顿,同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就“照镑加税”问题进行了会谈,但英国同样以答应中国的“照镑加税”为条件欲从中国攫取更大利益。
李鸿章见事情不会出现转机,便开始考察西方政治制度。他先到英国下议院,坐在特设的座位上,旁听议员讨论国事,可惜当天参加会议的议员很少,“无甚可观”。随后,他来到上议院,观看了院中特设的“君主御座”,并同议员“略谈片刻”。
在朴茨茅斯军港,李鸿章参观了英国海军舰队。英国每年举行一次海军大检阅。李鸿章到达时,检阅已结束,各舰陆续散归到各驻防地点,但停泊在朴茨茅斯军港的尚有47艘。李鸿章乘坐御舟,驶入舰队,绕过两周,直向朴茨茅斯进发。李鸿章惊叹:各舰“行列整肃,军容雄盛”。他感慨万端,叹道:“余在北洋,竭尽心思,糜尽财力,俨然自成一军。由今思之,岂直小巫见大巫之比哉?”
李鸿章还先后参观了英国的造船厂、枪炮厂、钢铁厂、电报局、银行等,英国先进的科技和机械化生产,令他感叹不已,说:“天下不可端倪之物,尽在英伦!”李鸿章对英国政教也进行了一番考察,他说,对于欧洲政教,自己过去只是“心领而未由目击”,这次“则见所见而去,尤胜于闻所闻而来”。
访问美国和加拿大8月22日李鸿章一行结束了在欧洲考察访问的最后一站英国,乘船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访问。经过6天的海上航行,于28日抵达纽约。为迎接李鸿章的到来,正在海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到纽约会见李鸿章。双方讨论了“照镑加税”问题。美国谈判代表更为狡猾,对李鸿章说:“各国如允,美无不从。”9月3日,李鸿章会见了美国基督教教会领袖,就美国来华传教士的活动和“孔子之道与耶稣之道”的异同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美国教会领袖大肆宣扬来华传教士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对中国所谓的“功德”,力图把侵略说成友谊,并感谢清廷和李鸿章保护在华美国传教士。李鸿章一面“谦逊不遑”,一面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唱赞歌。美国教会领袖听了后“无不畅然意满”。
离开纽约后,李鸿章到达费城,在那里参观了美国独立厅、自由钟,接着又到华盛顿,参观了美国国会和图书馆。9月5日,李鸿章一行离开华盛顿前往英属加拿大。路经美加边境时,他参观了尼亚加拉大瀑布,尽情观赏了这里的自然风光,然后前往多伦多。在多伦多稍事停留后,李鸿章一行来到加拿大西海岸城市温哥华。至此,李鸿章访问欧美的活动全部结束。9月14日,他及随行人员搭乘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的轮船回国。途经日本横滨时,他因“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履日地”,而没有从横滨登岸,转乘招商局的“广利”号轮船回到天津。
环球访问得与失
李鸿章这次出访欧美,从3月28日离开上海,到10月3日到达天津,历时190天。其间,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9万多里,遍访欧美8个国家,尤其是访问了当时欧美五大强国,作为70多岁的高龄,实属不易,可以说他是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人。在访问中,他考察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深切地体察到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如实地向光绪皇帝和慈禧陈述了在欧美的所见所闻,希望中国能赶上西方列强,在思想上也产生了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同情。另一方面,他肩负的外交任务,一是签订《中俄密约》,二是商讨“照镑加税”,后者被拒。由于他代表清政府和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有损中国主权,造成严重后患。然而可悲的是,李鸿章回国后反而沾沾自喜地对黄遵宪说:“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就在这一密约签订一年多之后,德、俄相互勾结,先后在中国租借了胶州湾、旅顺、大连,建立势力范围,其他西方列强也紧随其后,把中国拖到了被瓜分的边缘。同时,在历访其他国家时,李鸿章也在不同程度上出卖了国家的一些利益。
Ⅱ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访美之行究竟看到了什么
1895年(光绪21 年),对于刚刚签订马关条约归国的李鸿章而言可不是个什么好日子,举国上下骂声不断,痛斥其卖国行径,翰林院联名弹劾,最终清廷不得已将李鸿章罢免,去掉了连任了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名义上改为“入阁办事”,实质就是个虚职,无任何实权可言。如此看来,李鸿章的为官之路算是走到头了。
然而由于甲午谈判期间,俄国出面干涉还辽时,并与李鸿章私下达成协定,李鸿章的倒台必然使得俄国人全盘的计划彻底落空,于是俄国便以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为由,邀请清朝方面派出“宗室王公或大学士”前往。因还辽一事心怀感激的清廷自然不敢怠慢,但是派亲王是不可能派的,别的人又不行,此事就自然落到李鸿章的身上,而俄国大使也力荐李鸿章最为合适。最终,清廷方面改派李鸿章为赴俄祝贺的钦差大臣,并全权办理酬俄事宜。由此,李鸿章踏上出访之路,以此遍访欧洲列国。
李鸿章的出访,一方面为了亲自考察西方社会,另一方面也想借机向列强提出修订关税之事,改变自《南京条约》条约以来,中国片面降低关税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就在访欧期间,美国驻华公使田贝,邀请李鸿章在访欧之行结束后造访美国,再取道归国,李欣然允诺,由此开启了李鸿章的访美之行。
但可惜的是,尽管李鸿章的访美之行见闻极广,却没对中国产生诸如明治时期岩仓使团出访对日本发展所产生的效果,甚至没在中国发展史上产生任何波澜。究其根本,一方面在于李鸿章个人的影响能力原小于我们想象中他应有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当时满清的腐朽政治之下,也是根本不能允许有任何实质性的社会改革出现的。
而且,单说李鸿章本人,出于自身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基本立场,且在七十多岁高龄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会推动什么社会变革,既然已经在大清这艘破船上待这么久了,还是继续得过且过,捞捞银子,当个大清的裱糊匠算了。什么“博考诸国致治之道, 他日重回华海, 改弦而更张之”只能是自欺欺人的鬼话了。
Ⅲ 晚清时期李鸿章访问美国,美国是怎样看待清朝这位大臣
关于李鸿章在晚清访问美国,美国当时可谓是看重李鸿章的到来的。1896年,李鸿章访问欧美八国,此时清朝刚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后不久,美国对李鸿章的到来,还是给出了正面的报道。当时的李鸿章给美国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大清朝?这个是美国人喜欢了解的。
Ⅳ 李鸿章当年是怎么访问美国的
李鸿章签订了《马关条约》,导致全国人民群情激昂,大骂李鸿章为卖国贼。因为李鸿章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慈禧为了平息群众愤怒解除了他北洋大臣的职。让李鸿章去国外避风头,同时也为了拉拢这些国家,李鸿章开始了环球航行。一共访问了八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美国。
李鸿章离开美国时,直接北上从加拿大回国。此次访问之后78岁的李鸿章忧郁成疾而死。他的一生致力于洋务运动,见证了无数次国家的屈辱,也见到了大清与世界的差距。
Ⅳ 李鸿章访美时发生了哪些故事
正如“得道者多助”,每一个朝代的统治者要想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都需要拉拢一些对自己忠心、且有实力的大臣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有的时候为了维护皇帝的威严甚至还需要他们为统治者承担一些“委屈”。
清朝晚期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边缘,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清朝统治者急需能够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人才,而李鸿章就是这些人中的其中之一。
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和理念,同时他在清朝晚期的外交方面也表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只不过清朝晚期国力衰退,清政府丧失了国际话语权,尽管李鸿章致力于维护清朝利益,但是依旧没能改变清朝灭亡的定局,也因此被人诟病。
随行的其他人员看到这样的情况也感到十分苦恼,一方面是图书馆的规定不可以违背,另一方面是来自中国的大臣也不能得罪。两难之下有人建议让李鸿章交付一定数量的罚款,这样也算保全了双方的面子。于是李鸿章因为一口痰交了罚款,这是他在中国怎么也不可能经历的事情。
除了交罚款这件事情让李鸿章无比诧异之外,他还看到了美国修建的各种高楼大厦,因为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如此高耸入云的建筑,而且美国的那些建筑看起来十分牢固,这令李鸿章十分感慨,他没有想到美国已经如此发达。
不考虑李鸿章在这次访问期间发生的小插曲,他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十分有重量,美国人称他们在李鸿章的脸上经常会看到慈祥、睿智的神态,虽然李鸿章已经步入老年,但是身体却很健康、而且十分有进取心,美国非常重视李鸿章的那次访问。
Ⅵ 李鸿章出访美国,竟然故意在台阶吐一口痰,是为何呢
李鸿章在73岁高龄时曾访问了美国,甚至还故意在图书馆台阶上吐一口痰,表达了个人情绪的不满和愤懑吧。
这是为什么呢?李鸿章在美国的10天访问中,曾在游览美国的一个图书馆后往地上吐了口痰,图书馆工作人员看到之后要求李鸿章亲自擦掉。而李鸿章那么骄傲的一个人,甚至还是作为大清朝访问美国的钦差大臣、外交官,怎么可能会同意屈膝。在差遣随行人员擦而工作人员却坚持要他亲自擦的尴尬局面中,以罚款结束这场闹剧。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鸿章在美国访问也不忘时维护华人权益。在美国纽约,李鸿章发表了演讲,对基督教和儒家进行了对比,他对美国的排华法案提出了抗议,呼吁广大华工要团结起来。
Ⅶ 1896年李鸿章为何访美
1896年访美,只是李鸿章出访欧美各国中的一站。说道这次出访的原因,是这样的,1896年俄国的新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清政府决定派出全权特使参加这次典礼,同时顺路考察欧美各强国,寻找强国的秘方。那么谁是最合适的人选呢?——李鸿章。第一,由于1894年甲午的失利,李鸿章别褫夺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时候正好闲在。第二,由于多年的洋务运行使李鸿章成为当时中国在列强中最有声望的人,也是在重臣中最会跟洋人打交道的人。第三,李鸿章也是当时朝中最务实,最能干点事的人,其他人去西洋考察基本上会毫无结果。
在结束了欧洲的考察访问后,李鸿章乘“圣-路易斯”号邮轮于当地时间1896年8月28日抵达美国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纽约唐人街张灯结彩地欢迎了李鸿章。此后李鸿章在美国受到了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接见,并和美国一些要员及群众见面,所到之处盛况空前,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但是,也就仅此而已,李鸿章的考察和访问,既没有改变大清的衰落,也没能挽回自己的命运
Ⅷ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访问欧美八国的过程是怎样的
访问欧美八国时,李鸿章其实一身的病。到德国,他会见了德皇威廉二世,跑老远去视察克虏伯大炮,交通不便的年代这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儿。他还去了德国前首相、赫赫有名的俾斯麦家乡,东西两个“俾斯麦”进行了一次交心密谈。
李鸿章说:“在我们那里,政府、国家都在给我制造困难,制造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
离开德国,李鸿章又上路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这里暂且不说,接着老人又横渡英吉利海峡去英国,谈了对中国至关重要的海关加税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所有的国家都说听英国的,英国人坚决不答应(可悲啊,一个主权国家想加点海关税都要去和别人商量)。然后横渡大西洋去了美国。
老人家在美国倒是风光了一回,人家把他看成是“地球上的老大哥来看地球上最年轻的小弟弟”。他像个电影明星一样。50万纽约人上街看他那“着名的黄马褂”。
李鸿章对西方报纸大谈“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呼吁废除排华法案”。他说:“你们不像英国,他们只是世界的作坊。你们致力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事业。在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你们也领先于欧洲国家。但不幸的是,你们还竞争不过欧洲,因为你们的产品比他们的贵。这都是因为你们的劳动力太贵,以致生产的产品因价格太高而不能成功地与欧洲国家竞争。劳动力太贵,是因为你们排除华工。这是你们的失误。如果让劳动力自由竞争,你们就能够获得廉价的劳力。华人比爱尔兰人和美国其他劳动阶级都更勤俭,所以其他族裔的劳工仇视华人。”李鸿章这一拍一拉,骂得美国人舒舒服服,服服帖帖。姜还是老的辣啊。
接着李鸿章说了一段超前了100年的话,他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
李鸿章一不小心又创了一个中国第一——“招商引资”。然后他从加拿大回国,在日本过界时,这个老头相当倔,为了履行自己的誓言“终生不履日本”领土,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让人在两只摇摇摆摆的船之间,颠颠簸簸地抱他过了踏板,这样他的脚就没有碰过日本陆地。
这次,李鸿章全程万里,一气呵成,并没有马革裹尸而归。早过了离休年龄的他,如果没有一个工作狂的心是挺不过这次远行的。
不知道能帮助到你吗?如果能求采纳(能采纳就别推荐了)!
Ⅸ 格罗弗·克利夫兰的李鸿章访美
1896年8月28日,中国总理大臣李鸿章抵达纽约,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纽约万人空巷,争相目睹中国“副王”的英姿,从政界到餐厅,中国热席卷全美。
当李鸿章踏上美国领土的那一刻,他就急切地问前来迎接的美方官员:克利夫兰总统(Stephen Grover Cleveland)是否在纽约?何时能见面?
三天后,专程从华盛顿赶到纽约迎接李鸿章的克利夫兰总统,接受了李鸿章递交的国书,双方举行了半个多小时的秘密会谈。随后,克利夫兰总统为中国代表团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纽约时报》的报道指出,这场宴会的“请柬是美国国务院专为接待国宾而特制的。午宴具有最正式的官方性质,而不能等同于普通的公务应酬。它与在华盛顿接待各国外交使节的规格完全一样。”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使节在西方享受的第一顿“国宴”,这次访问也是中国级别最高、最正式的一次国事访问。
在觥筹交错之中,其实是两国战略关系、尤其是美国东亚战略的大调整。一年前结束的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东亚的力量平衡,中美双方都在调整步伐。
之前,在大清国眼中,美国还是“最为公平顺善”、“好排难解纷”的唯一强国。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在列强觊觎中国主权甚至领土的时候,将自己的胃口严格地控制在了商业领域,并时常能为中国“仗义执言”,深得大清国朝野的好评。自西华德以来,美国的干预主义势力不断膨胀,但在夏威夷政变中,美国却第一次尝到了湿手抓了干粉团的麻烦,在国务卿葛礼山(W.Q.Gresham)的主导下,重回孤立主义的道。
甲午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中日两国唯一能接受的“调停人”(Good Office),美国的领事馆成为中日两国侨民在对方国家上的庇护者。而随后上海间谍门事件的爆发,则引发了美国国内有关东亚政策的大辩论。当时,两名被中国追捕的日本间谍,得到了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庇护,中国政府提出了强烈的引渡要求。为此,主张干预的美国驻华外交官与主张不干预的美国国务院发生激烈争论,在国务院的死命令下,驻沪领事馆不得不将日本间谍移交给中国。随后,中国处决了这两名间谍。此事在美国国内引发激烈的政争,国会内的扩张主义议员们,甚至计划提出对总统的弹劾,政潮澎湃汹涌。谁也没有想到,上海间谍门事件将成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绝响,在巨大的民意压力下,美国将彻底摈弃那跟在“狮子”后面拣骨头吃的“豺狼外交”(Jackal Diplomacy),凭借炮舰政策跻身“狮子”的行列。
克利夫兰总统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世纪中最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30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Ⅹ 1896年李鸿章访美,50万美国民众上街观看还登上了纽约时报头版,为何如此轰动
据史料记载可以知道,上述描述是事实。而产生如此轰动的原因包括:当时的中国尽管贫弱,但是有利可图,美国在与中国合作方面有强烈的需求;美国民众对于访美的李鸿章充满了好奇;媒体的舆论宣传和报道。
再者,由于科技不发达,国与国之间距离远,主要通过乘船出行,而我国和美国位于大洋的两岸。中国的高官来到美国更是很罕见的一件事,况且美国民众普遍对于这个东方国家怀有一种好奇感,因为它有五千年的文明,也有不堪的近代。
第三点,就是媒体的报道。时至今日,时政热点一直是媒体要把握的第一点,当然时效性也是。如果能第一时间捕捉到李鸿章访问美国这一爆炸新闻,必然会增加在社会上影响力,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自身的进一步扩张,基于此,媒体也加入到李鸿章访美这一盛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