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素有“欧洲旅馆主人”之称的思想家是
素有“欧洲旅馆主人”之称的思想家是伏尔泰。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文: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年11月2 伏尔泰 1日—1778年5月30日),笔名伏尔泰(法文:Voltaire),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
伏尔泰作为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杰出代表,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即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天主教会;主张君主立宪制;主张实行法治。
“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这是雨果对伏尔泰的评价。他的名字至今仍是世界上一切不愿战争、反抗暴力、捍卫民主自由的人们的崇拜对象。
(1)1726年伏尔泰访问伦敦扩展阅读
伏尔泰名言:
1、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2、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3、生命在于运动。
4、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尽,最短的也不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
5、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6、我们在这世上时日不多,不值得在可鄙的坏蛋的脚下爬行。
7、假如上帝确实不存在,那么就有必要创造一个来。
8、一个人如果没有他那种年龄的神韵,那他也就会有他那种年龄特定的种种不幸。
伏尔泰人生遭遇:
1715年,20岁的伏尔泰,因为写诗嘲讽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在外。但是这次的教训并没有让伏尔泰畏惧,他看不惯当时的统治者,眼里发出了讥讽的笑。
1717年,伏尔泰又写诗含沙射影的讽刺国王,讽刺宫廷无度的生活,这一次,等着他的不再是流放,而是巴士底狱,他被抓进了巴士底狱,关了11个月。
1726年5月10日,伏尔泰被迫去了英国。在当时,英国已经走在了思想自由的前沿,在牛顿的葬礼上,他看到了英国对牛顿的尊敬,对思想家和科学家的尊重,这让他深受触动。
1753年,受普鲁士国王的邀请,伏尔泰到了柏林,当宫廷文学侍从。
1778年2月,伏尔泰84岁了,他离开巴黎已经29年,他回到了巴黎,这一次,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临终前,他特别嘱咐了一件事:在他死后,他的棺材,一半要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
❷ 哲学家伏尔泰的简介
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 政治 家.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哲学家伏尔泰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伏尔泰的简介
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1778),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
哲学家伏尔泰的生平简介
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是家里五个孩子当中最年幼的孩子(最后只有三个孩子存活下来),父亲弗朗索瓦?阿鲁埃是一位 法律 公证人,后任审计院司务。母亲玛莉?玛格丽特?杜马来自普瓦图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伏尔泰先后在巴黎耶稣会和路易大帝高中接受 教育 。
成长经历
在高中时代,伏尔泰便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后来更通晓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 英语 。1711年至1713年间攻读法律。投身文学之前,伏尔泰还为法国驻荷兰大使当过秘书,并与一名法国女子堕入爱河。两人私奔的计划被伏尔泰的父亲发现,被迫回国。
1715年,伏尔泰因写诗讽刺当时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到苏里。
创作经历
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在狱中,伏尔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剧本:关于路易十五的摄政,菲利普二世(奥尔良公爵)的《俄狄浦斯王》(Œdipe)。这部作品中,他首次使用了“伏尔泰”作为笔名,这来自他在法国南部的故乡一座城堡的名字。1718年秋,悲剧《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伏尔泰赢得了“法兰西最优秀诗人”的桂冠。
1726年,伏尔泰又遭贵族德·罗昂的污辱并遭诬告,又一次被投入巴士底狱达一年。出狱后,伏尔泰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
1726年-1728年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期间是他人生的一个新时期。他在英国居住了3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 经验 论和牛顿的 物理 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 自然 神论的哲学观点。《哲学通信》就是他在英国的观感和心得的总结,也是他第一部哲学和政治学的专着。
1729年,因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默许,伏尔泰回到法国。以后一些年他陆续完成和发表了悲剧《布鲁特》、《扎伊尔》、以及 历史 着作《查理十二史》等。
1734年,伏尔泰正式发表了《哲学通信》 ,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书信集出版后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情妇夏特莱侯爵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隐居15年。这期间他一度被宫廷任命为史官,并分别于174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46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隐居生活使得伏尔泰的才能得到了发挥,写下了许多史诗、悲剧以及历史、哲学着作,如哲学和科学着作《形而上学》、《牛顿哲学原理》;戏剧《凯撒之死》、《穆罕默德》、《放荡的儿子》、《海罗普》;哲理小说《查第格》等。这些作品的发表使得伏尔泰获得了巨大声誉。
1749年,夏特莱侯爵夫人因难产逝世。伏尔泰短暂地回到巴黎。
1750年,伏尔泰应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邀请到柏林,得到宫廷文学侍从的职位待遇。
1753年,伏尔泰与另一位国王赏识的科学家莫佩尔蒂发生争执,伏尔泰写文章讽刺莫佩尔蒂的荒谬 论文 。但后者得到国王的支持。这一事件导致了他与国王关系的破裂,并促使他离开普鲁士。他在居留柏林时期最重要的出版着作是《路易十四的世纪》(LE SIECLE DE LOUIS XIV)。
离开普鲁士后,伏尔泰在法国和瑞士边境上一个叫凡尔纳的地方置购房产定居下来。此后他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一方面他用化名写作和印发了大量小册子,抨击天主教会和新教的宗教迫害专制政府的草菅人命等罪行;另一方面他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 网络 全书派的斗争,积极为他们撰写条目,《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网络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的汇编。同时,除了继续创作戏剧作品外,他还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等历史着作和《老实人》、《天真汉》等哲理小说。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他本人也被人们尊称为“凡尔纳教长”。
与世长辞
1778年2月10日,当84岁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9年的巴黎时,他受到了人民热烈的欢迎。这时是伏尔泰人生发展的最辉煌的顶点。不久,他便病倒了,于同年与世长辞。临终前,伏尔泰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嘱咐: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意思是说,上帝让他上天堂,他就从教堂这边上天堂;上帝让他下地狱,他可以从棺材的另一头悄悄溜走。伏尔泰的灵柩被巴黎人民永久地摆放在先贤祠中,并亲切地称呼他是“精神王子”。伏尔泰是启蒙的斗士,一生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战,靠自己的笔过一种独立的生活。
哲学家伏尔泰的哲学思想
伏尔泰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把对封建专制和维护其存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作为其理性主义史学的题中之意。
伏尔泰认为理性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即“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蒙蔽理性,就是阻碍进步”。他认为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只有四个时代是理性彰显和值得赞美的时代:希腊时代艺术和科学的第一次繁荣;凯撒和奥古斯都的罗马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学问、科学和 美术 重新发展;路易十四时代,“人类理性已臻成熟”至于其他时代,世界呻吟在愚昧、野蛮和迷信的统治之下。
伏尔泰在对人的理性倍加推崇的同时,必然批判和否定压抑人的理性的封建专制和__神意史观。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深刻剖析了君主专断的种种弊端,认识到“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君主专断,断言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社会繁荣。伏尔泰还否定了上帝在人类历史领域中的主宰地位。在他的两部史着《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中,伏尔泰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了宗教的虚伪、教士的凶残贪婪以及信徒的宗教狂热和不宽容造成的荒诞悲剧。“宗教狂热使科学本身也变成了它的同谋者,并扼杀理性”。伏尔泰还扬起理性主义的大旗,猛烈抨击了包括作为神学时代最后一部重要着作《世界史》的作者博絮埃在内的神意史观,肯定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把理性主义史学摆在了应有的位置。
哲学家伏尔泰的简介相关文章:
1. 伏尔泰的资料简介
2. 关于伏尔泰的故事
3. 法国着名历史人物简介
4. 徐志摩的简介
5. 启蒙运动代表人物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