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UML视图的五大类是怎么分的
1.用例视图 2.逻辑视图 3.实现视图 4.进程试图 5.部署试图
用例视图: 从外部角色的视角来展示系统的功能。角色与系统进行交互,它可以是一个用户,也可以是另外一个系统。用例是对系统功能需求的概括描述,系统的使用被描述为用例视图中的多个用例。用例视图常常通过用例图进行描述,有时也需要活动图的辅助。用例视图在系统建模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其他视图的驱动因素。用例视图在系统需求分析时起着重要的作用,系统开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与用例视图中的描述相一致。
逻辑视图: 用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来展示系统内部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其侧重点在于如何得到功能,这就要求逻辑视图能够剖析和展示系统的内部。系统的静态结构通过类图和对象图,而动态行为使用交互图和活动图进行描述。
实现视图: 展示代码的组织和执行,描述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和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主要被开发人员使用。
进程视图: 展示与系统处理性能相关的主要元素,包括可伸缩性、吞吐量、基本时间性能。过程视图将系统划分为进程和处理器,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和设计系统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并行执行、处理来自外界的异步事件,除了要将系统划分为并发运行的线程以外,还要处理线程的通信和同步。进程视图包括动态图(状态机、交互图、活动图)和实现图(交互图和部署图)
部署视图: 利用节点来展示系统部署的物理架构。节点可以是电脑或者设备,将这些节点相互连接起来就可以分析和展示在物理架构中系统是如何部署的。
⑵ 数据库基础详解:存储过程、视图、游标、sql语句优化以及索引
写在文章前:本系列文章用于博主自己归纳复习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分享给可能需要的人,因为水平有限,肯定存在诸多不足以及技术性错误,请大佬们及时指正。
存储过程 是事先经过编译并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一段SQL语句的集合。想要实现相应的功能时,只需要调用这个存储过程就行了(类似于函数,输入具有输出参数)。
优点 :
缺点 :
Delete用来删除表的全部或者部分数据,执行delete之后,用户需要提交之后才会执行,会触发表上的DELETE触发器(包含一个OLD的虚拟表,可以只读访问被删除的数据),DELETE之后表结构还在,删除很慢,一行一行地删,因为会记录日志,可以利用日志还原数据;
Truncate删除表中的所有数据,这个操作不能回滚,也不会触发这个表上的触发器。操作比DELETE快很多(直接把表drop掉,再创建一个新表,删除的数据不能找回)。如果表中有自增(AUTO_INCREMENT)列,则重置为1。
Drop命令从数据库中删除表,所有的数据行,索引和约束都会被删除。不能回滚,不会触发触发器。
触发器(TRIGGER)是由事件(比如INSERT/UPDATE/DELETE)来触发运行的操作(不能被直接调用,不能接收参数)。在数据库里以独立的对象存储,用于保证数据完整性(比如可以检验或转换数据)。
约束(Constraint)类型:
从数据库的基本表中通过查询选取出来的数据组成的虚拟表(数据库中只存放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的数据)。可以对其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视图是对若干张基本表的引用,一张虚表,查询语句执行的结果,不存储具体的数据(基本表数据发生了改变,视图也会跟着改变)。
可以跟基本表一样,进行增删改查操作( 增删改操作有条件限制,一般视图只允许查询操作 ),对视图的增删改也会影响原表的数据。 它就像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看到数据库中自己感兴趣的数据并且操作它们。 好处:
用于定位在查询返回的结果集的特定行,以对特定行进行操作。使用游标可以方便地对结果集进行移动遍历,根据需要滚动或对浏览/修改任意行中的数据。主要用于交互式应用。它是一段私有的SQL工作区,也就是一段内存区域,用于暂时存放受SQL语句影响的数据,简单来说,就是将受影响的数据暂时放到了一个内存区域的虚表当中,这个虚表就是游标。
游标是一种能从包括多条数据记录的结果集中每次提取一条记录的机制。即游标用来逐行读取结果集。游标充当指针的作用。尽管游标能遍历结果中的所有行,但他一次只指向一行。
游标的一个常见用途就是保存查询结果,以便以后使用。游标的结果集是由SELECT语句产生,如果处理过程需要重复使用一个记录集,那么创建一次游标而重复使用若干次,比重复查询数据库要快的多。通俗来说,游标就是能在sql的查询结果中,显示某一行(或某多行)数据,其查询的结果不是数据表,而是已经查询出来的结果集。
简单来说:游标就是在查询出的结果集中进行选择性操作的工具。
让缓存更高效。对于连接查询,如果其中一个表发生变化,那么整个查询缓存就无法使用。而分解后的多个查询,即使其中一个表发生变化,对其它表的查询缓存依然可以使用。分解成多个单表查询,这些单表查询的缓存结果更可能被其它查询使用到,从而减少冗余的查询。减少锁竞争。
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多列的值进行排序的一种结构(说明是在列上建立的),使用索引可快速访问数据库表中的特定信息。如果想按特定职员的姓来查找他或她,则与在表中搜索所有的行相比,索引有助于更快地获取信息。索引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加快检索表中数据,亦即能协助信息搜索者尽快的找到符合限制条件的记录ID的辅助数据结构。
当表中有大量记录时,若要对表进行查询,第一种搜索信息方式是全表搜索,是将所有记录一一取出,和查询条件进行一一对比,然后返回满足条件的记录,这样做会消耗大量数据库系统时间,并造成大量磁盘I/O操作。第二种就是在表中建立索引,然后在索引中找到符合查询条件的索引值,最后通过保存在索引中的ROWID(相当于页码)快速找到表中对应的记录。
例如这样一个查询: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id=10000。如果没有索引,必须遍历整个表,直到ID等于10000的这一行被找到为止。有了索引之后(必须是在ID这一列上建立的索引),即可在索引中查找。由于索引是经过某种算法优化过的,因而查找次数要少的多。可见,索引是用来定位的。
从应用上分, 主键索引(聚集) , 唯一索引(聚集/非聚集) , 普通索引 , 组合索引 , 单列索引和全文索引
⑶ 日均PV 日均UV详细讲解一下
PV=Page View(s),页面浏览量
就是日均页面浏览量
PV(访问量):UV(独立访客):IP(独立IP)
PV(访问量):即Page View, 即页面浏览量或点击量,用户每次刷新即被计算一次。
UV(独立访客):即Unique Visitor,访问您网站的一台电脑客户端为一个访客。00:00-24:00内 相同的客户端只被计算一次。
IP(独立IP):即Internet Protocol,指独立IP数。00:00-24:00内相同IP地址之被计算一次。
访问出口入口应该是记录IP来源/接入网站名称
说下ip,pv,uv的区别
独立IP表示,拥有特定唯一IP地址的计算机访问您的网站的次数,因为这种统计方式比较容易实现,具有较高的真实性,所以成为大多数机构衡量网站流量的 重要指标。比如你是ADSL拨号上网的,你拨一次号都自动分配一个ip,这样你进入了本站,那就算一个ip,当你断线了而没清理cookies,之后又拨 了一次号,又自动分配到一个ip,你再进来了本站,那么又统计到一个ip,但是UV(独立访客)没有变,因为2次都是你进入了本站。
来说明一下PV高不一定代表来访者多;PV与来访者的数量成正比,但是PV并不直接决定页面的真实来访者数量。比如一个网站就你一个人进来,通过不断的刷新页面,也可以制造出非常高的PV。
ip在这里是指公用的广域网传输协议族(Tcp/Ip)为每一台处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可以是个人电脑、服务器以 及其他兼容广域网传输协议族规定的 接入设备)都定义了四个段落(例如:192.168.0.255形式,有时会加入第五段落端口号作为描述信息,端口号是介于1-65535之间的数字)共 32位长度二进制代码的标识,叫IP协议地址,简称ip地址,俗称ip,它是一个一台连接着广域网的计算机区别于其他机器的标识,一般情况下,它在同一级 别的网络(例如某个局域网、社区网、教学楼网或者INTERNET)范围内是唯一的。
独立访客是指不同的、通过互联网访问、浏览一个网页的自然人。
比 如,在一台电脑上,哥哥打开了微软的官方主页,注册了一个会员。弟弟一会儿也看了看,注册了另一个会员。由于兄弟两个使用的是相同的计算机,那么他们的 ip是一样的,微软的官方计数器记录到一个ip登陆的信息。但是,具有统计功能的统计系统,可以根据其他条件判断出实际使用的用户数量,返回给网站建设者 真实、可信和准确的信息。比如通过注册的用户,甚至可以区分出网吧、机房等共享一个ip地址的不同计算机。上面的例子就说明虽然是同一ip,但是有2个独 立访客。再举个例子吧,比如一个网吧里,有100个人都进入了我的网站,但是一个网吧对外都是一个IP的,所以统计系统只统计到一个IP;但是因为网吧里 有100人在访问我的站,尽管他们都仅仅打开我的网站的首页,或者这100人都把我网站所有页面都看过了一遍,统计系统都只统计到100个独立访客。
使用独立用户作为统计量有什么好处?它比ip更加准确吗?
ip是一个反映网络虚拟地址对象的概念,独立用户是一个反映实际使用者的概念,每个独立用户相对于每个ip,更加准确地对应一个实际的浏览者。使用独立用户作为统计量,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单位时间内实际上有多少个访问者来到了相应的页面。
⑷ 如何使用Django创建博客
如果您想开始写博客,又想使用功能强大的Web框架创建自己的博客,那么Django是您的最佳选择。目前该系列有14个教程,我仍在研究中,欢迎您给我更多的想法。
这些教程是:
为Django开发设置Vscode:在第一个视频中,您将学习如何在vscode文本编辑器上为Django建立开发环境。使用Django创建博客文章模型:该视频涵盖了为博客文章创建模型的所有细节,从标题,作者到标签。将富文本编辑器添加到Django项目:在这里,您将学习如何将富文本编辑器添加到表单或Django项目中的任何位置。
设计帖子页面:有关使用Bootstrap 4设计详细帖子页面的快速教程。
在详细信息帖子中添加类似的帖子小部件:将标记功能添加到我们的Django博客网站。
使用Django的简单用户身份验证系统:实现Django第三方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在其中注册,登录以及重设和更改密码。
⑸ 怎么查询数据库每天的数据增量和访问量
1、增量,也就是要看整个库增加了多少条数据,
(1)Oracle 查 dba_tables视图,里面有NUM_ROWS , SUM一下,早一次,晚一次,不过这个只是在大概的数据,不是100%准;
(2)SQL Server 查sys.partitions视图,里面有ROWS,比ORACLE准一点。
2、访问量,这个实现不了,访问量是没有数据的,现在都用的连接池,谁知道真正的访问量。
⑹ 数据挖掘 | 数据理解和预处理
数据挖掘 | 数据理解和预处理
小编遇到过很多人(咳咳,请不要对号入座),拿到数据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丢到模型中去跑,管它具体什么样呢,反正“大数据”嘛,总能整出点东西来。
但就像上次说过的,“大数据”很有可能带来“大错误”!所以在数据挖掘工作开始前,认真的理解数据、检查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人说,数据准备工作真是个“体力活”,耗时耗力不说,还异常的枯燥无味。这点小编承认,建模之前的数据处理确实是平淡的,它往往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多牛的编程技巧,多么高大上的统计模型。
但是,它却能时时触发你的兴奋点,因为它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稍不留神就前功尽弃。
在这次的内容里,小编首先会从“数据理解”、“变量类型”和“质量检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然后会以一个自己做过的实际数据为例进行展示。
一、数据理解
拿到数据后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数据。
什么是理解数据呢?不是简单看下有多少Excel表,有多少行,多少列,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分析目标,带着具体的业务需求去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数据记录的详细程度,比方说某个网站的访问量数据是以每小时为单位还是每天为单位;一份销售数据记录的是每家门店的销售额还是每个地区的总销售额。
其次,我们需要确定研究群体。研究群体的确定一定和业务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比方说,如果我们想研究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就应该把购买该产品的所有客户作为研究群体;如果我们想研究用户的购买行为受哪些因素影响,就应该同时考察购买人群和非购买人群,在两类人群的对比中寻找关键因素。
研究群体的确定有时也和数据的详细程度有关。
比如我们想研究“观众影评”对“电影票房”的影响,我们既可以把“每部电影”看成一个个体,研究“影评总数”对“电影总票房”的影响,也可以把“每部电影每天的票房”看成一个个体,研究“每天的影评数”对“每天的电影票房”的影响。
具体选择哪一种取决于我们手上有什么样的数据,如果只有总票房和总影评数的数据,那我们只能选择第一种;如果有更详细的数据,那就可以考虑第二种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案还会影响我们对于模型的选择。
例如,如果研究“每天的影评数”对“每天电影票房”的影响,那每部电影又被细分为很多天,同一部电影不同时间的票房会有较高的相似性,这就形成了一种层次结构,可以考虑使用层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进行分析。
最后,当我们确定了研究目标和研究群体后,我们需要逐一理解每个变量的含义。有些变量和业务目标明显无关,可以直接从研究中剔除。
有些变量虽然有意义,但是在全部样本上取值都一样,这样的变量就是冗余变量,也需要从研究中剔除。
还有一些变量具有重复的含义,如“省份名称”和“省份简称”,这时只需要保留一个就可以了。
二、变量类型
所有变量按其测量尺度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分类变量”,一类是“数值变量”。不同类型的变量在处理方法和后期的模型选择上会有显着差别。
【分类变量】
分类变量又称属性变量或离散变量,它的取值往往用有限的几个类别名称就可以表示了,例如“性别”,“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星期几”等。细分的话,分类变量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名义变量”,即各个类别间没有顺序和程度的差别,就像“手机系统”中ios和安卓并没有明显的好坏差别,“电影类型”中“动作片”和“科幻片”也都是一样的,说不上哪个更好或更差。
另外一类是定序变量,即不同类别之间存在有意义的排序,如“空气污染程度”可以用“差、良、优”来表示、“教育程度”可以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来表示。
当研究的因变量是分类变量时,往往对应特定的分析方法,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陆续讲到,这里暂且不谈。
当研究中的自变量是分类变量时,也会限制模型选择的范围。有些数据挖掘模型可以直接处理分类自变量,如决策树模型;但很多数据挖掘模型不能直接处理分类自变量,如线性回归、神经网络等,因此需要将分类变量转换成数值变量。
对于定序自变量,最常用的转换方法就是按照类别程度将其直接转换成数值自变量,例如将空气污染程度 “差、良、优”转换为“1,2,3”。
对于名义自变量,最常用的转换方法就是构造0-1型哑变量。例如,对于“性别”,可以定义“1=男,0=女”。
当某个名义变量有K个类别取值时,则需要构造K-1个哑变量。例如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可以构造三个哑变量分别为:x1:1=小学,0=其它;x2:1=初中,0=其它;x3:1=高中,0=其它。当x1,x2,x3三个哑变量取值都为0时,则对应着“大学及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名义变量的取值太多,会生成太多的哑变量,这很容易造成模型的过度拟合。
这时可以考虑只把观测比较多的几个类别单独拿出来,而把剩下所有的类别都归为“其它”。
例如,中国一共包含56个民族,如果每个民族都生成一个哑变量就会有55个,这时我们可以只考虑设置“是否为汉族”这一个0-1哑变量。
【数值变量】
我们再来看看数值变量。数值变量就是用数值描述,并且可以直接进行代数运算的变量,如“销售收入”、“固定资本”、“评论总数”、“访问量”、“学生成绩”等等都是数值变量。
需要注意的是,用数值表示的变量不一定就是数值型变量,只有在代数运算下有意义的变量才是数值型变量。
例如财务报表的年份,上市时间等,虽然也是用数值表示的,但我们通常不将它们按照数值型变量来处理。
上面我们讲到,分类变量通常要转换成数值型变量,其实有些时候,数值型变量也需要转换成分类变量,这就用到了“数据分箱”的方法。
为什么要进行数据分箱呢?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数据的测量可能存在一定误差,没有那么准确,因此按照取值范围转换成不同类别是一个有效的平滑方法;
2.有些算法,如决策树模型,虽然可以处理数值型变量,但是当该变量有大量不重复的取值时,使用大于、小于、等于这些运算符时会考虑很多的情况,因此效率会很低,数据分箱的方法能很好的提高算法效率;
3.有些模型算法只能处理分类型自变量(如关联规则),因此也需要将数值变量进行分箱处理。
数据分箱后,可以使用每个分箱内的均值、中位数、临界值等作为这个类别的代表值,也可以直接将不同取值范围定义成不同的类别,如:将污染程度划分后定义为“低、中、高”等。
那如何进行数据分箱呢?常用的数据分箱的方法有:等宽分箱(将变量的取值范围划分成等宽的几个区间)、等频分箱(按照变量取值的分位数进行划分)、基于k均值聚类的分箱(将所有数据进行k均值聚类,所得的不同类别即为不同的分箱),还有一些有监督分箱方法,如:使分箱后的结果达到最小熵或最小描述长度等。这里不详细介绍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自行网络。
三、质量检查
对数据中的各个变量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还需要对数据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如果数据质量不过关,还需要进行数据的清洗或修补工作。
一般来说,质量检查包括检查每个变量的缺失程度以及取值范围的合理性。
【缺失检查】
原始数据中经常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缺失现象。
有些指标的缺失是合理的,例如顾客只有使用过某个产品才能对这个产品的满意度进行评价,一笔贷款的抵押物中只有存在房地产,才会记录相应的房地产的价值情况等。
像这种允许缺失的变量是最难搞的,因为我们很难判断它的缺失是合理的,还是由于漏报造成的。
但无论哪种情况,如果变量的缺失率过高,都会影响数据的整体质量,因为数据所反映的信息实在太少,很难从中挖掘到有用的东西。
对于不允许缺失的变量来说,如果存在缺失情况,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一个变量的缺失程度非常大,比方说达到了70%,那就考虑直接踢掉吧,估计没救了。
如果缺失比例还可以接受的话,可以尝试用缺失值插补的方法进行补救。
插补的目的是使插补值能最大可能的接近其真实的取值,所以如果可以从其他途径得到变量的真实值,那一定优先选择这种方法。
比如某个公司的财务信息中缺失了“最终控制人类型”和“是否国家控股”这两个取值,这些可以通过网上的公开信息得到真实值;再比如缺失了“净利润率”这个指标的取值,但是却有“净利润”和“总收入”的取值,那就可以通过变量间的关系得到相应的缺失值,即净利润率=净利润/总收入。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得到缺失值的真实信息,这时就只能借用已有的数据来进行插补了。
对数值变量来说,可以用已观测值的均值、中位数来插补缺失值;对分类型变量来说,可以用已观测数据中出现比例最高的类别取值来进行插补。
这些方法操作起来非常简单,但它们都是对所有缺失值赋予了相同的取值,所以当缺失比例较大时,可能会扭曲被插补变量与其余变量的关系。
更复杂一点的,我们可以选择模型插补方法,即针对被插补变量和其它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统计模型(如回归、决策树等),将模型预测值作为插补值。
如何处理缺失值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我们这里只是介绍了最简单可行的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Little和Rubin 2002年的专着“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Missing Data”。
【变量取值合理性检查】
除了缺失外,我们还要考察每个变量的取值合理性。每个变量都会有自己的取值范围,比如“用户访问量”、“下载次数”一定是非负的,“投资收益率”一定在0~1之间。通过判断变量的取值是否超出它应有的取值范围,可以简单的对异常值进行甄别。
除了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来检查变量质量外,还可以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例如一家公司的“净利润率”不应该大于“总利润率”等。
只有通过了各个方面检测的数据才是一份高质量的数据,才有可能带来有价值的模型结果。
四、实例分析——电影票房分析
最后,我们给出一个实例分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的目标是研究电影哪些方面的特征对电影票房有影响。
我们有两方面的数据,一是描述电影特征的数据,二是描述电影票房的数据。
由于我们关注的是北美的票房市场,所以描述电影特征的数据可以从IMDB网站得到,它是一个关于演员、电影、电视节目、电视明星和电影制作的在线数据库,里面可以找到每部上映电影的众多信息;电影每天的票房数据可以从美国权威的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得到,上面记录了每部电影上映期间内每天的票房数据。
我们将从IMDB得到的数据放到“movieinfor.csv”文件中,将从Box Office Mojo中得到的数据放到“boxoffice.csv”文件中。
这里,我们以2012年北美票房市场最高的前100部电影为例进行讲解。下表给出了这两个数据集中包含的所有变量以及相应的解释。
在这两个数据中,movieinfor.csv数据的记录是精确到每部电影的,而boxoffice.csv数据精确到了每部电影中每天的票房数据,是精确到天的。上表中给出的变量中,除了电影名称和ID外,“电影类型”“MPAA评级”(美国电影协会对电影的评级)和“星期几”是分类型变量;“放映时长”、“制作预算”、“电影每天的票房”和“每天放映的影院数”是数值型变量。两份数据都不存在缺失值。
我们首先对两个数据集分别进行变量预处理,然后再根据电影ID将两个数据整合到一起。下面给出了每个变量的处理方法:
【电影类型】
电影类型是一个分类变量。在这个变量中我们发现每部电影都不止一个类型,例如“The Dark Knight Rises”这部电影就有“Action”、“Crime”和“Thriller”三个类型,并且它们以“|”为分隔符写在了一起。
同时,不同电影之间可能有相同的类型,也可能有不同的类型,例如票房排名第二的电影“Skyfall”,它的类型是“Action |Adventure |Thriller”。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把每部电影所属的类型逐一取出来,然后将所有出现过的类型分别形成一个0-1哑变量,如果这部电影在某个类型上出现了,则相应变量的取值就是1,否则是0.
通过上面一步,我们知道这个数据集中出现过的所有电影类型一共有11个。
那是不是按照之前所讲的,应该把它转换为10个哑变量呢?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电影类型之间并不是互斥的(即有了action,就不能有其他的类型),所以我们无需因为共线性的原因去掉其中一个。
也就是说,如果把每一个电影类型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可以衍生出11个新的0-1变量,这完全没有问题。但11个变量未免有点过多,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电影类型的频数分布情况,只把出现次数明显较多的类型单独拿出来,最终生成了6个0-1型变量,分别为Adventure,Fantasy,Comedy,Action,Animation,Others。
【MPAA评级】
对于这个分类型变量,我们首先可以看一下数据中它所包含的全部取值,发现一共有“PG”,“PG-13”和“R”三个。
和上面的电影类型(Genre)不同,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它只能有一个MPAA取值。因此,在MPAA变量中,我们需要选择一个作为基准,将另外两个构造成哑变量。
例如,我们以“PG”为基准,构造的两个哑变量分别为PG13和R,如果这两个哑变量的取值同时为0,那就相当于电影的MPAA评级是PG。
【放映当天是星期几】
这个变量同MPAA评级一样,每部电影只能有一个取值。
如果它在星期一到星期日上都有取值的话,我们可以衍生出6个0-1型哑变量。
因为这里我们更关注周末和非周末对电影票房的影响,而并不关注具体是哪一天,所以我们将其进一步概括成一个变量,即“是否是周末”。
【放映时长和制作预算】
放映时长和制作预算这两个变量都是取值大于0的数值型变量,我们可以分别检查它们的取值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然后直接保留它们的数值信息。
同时,对“制作预算”而言,假设我们这里关心的不是制作预算的具体数值,而是“小成本电影”和“大成本电影”的票房差异,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个数值型变量进行分箱处理,转换为一个0-1型的分类变量,即 “是否为小成本电影”。
在决定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是否为小成本电影时,我们根据之前文献里的研究结果,将制作预算在100 million以下的电影看成是小成本电影。
上述所有变量的处理过程都可以使用R中最基本的语句(table,rep,which等)完成,由于篇幅限制,小编这里就不列出详细的code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狗熊会的“R语千寻”系列(戳这里),相信会在R语言的学习上受到更多启发。
最后,我们将所有新生成的变量按照电影ID整合到一起,就大功告成啦。
五、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小编在这次内容中向大家介绍了拿到数据后的数据理解和预处理工作,内容虽然不难,但同样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就好像生活一样,只有踏踏实实走好前面的路,才有可能迎接后面的高潮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