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中走访了哪几个国家
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中走访了:希腊、埃及、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10个国家。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2. 余秋雨《鱼尾山屋》中心思想是什么
中心思想:《鱼尾山屋》讲述了余秋雨从希腊开始到埃及,又“出埃及”到了中东,又至印度,最后抵达尼泊尔,在这间叫做鱼尾山屋的旅馆留下了思考笔记,以其他文明反思中华文明。
《鱼尾山屋》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鱼尾山屋》即出自第三部分世界之旅。
(2)余秋雨访问中东国家的书扩展阅读:
在文中,余秋雨浏览了包括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从地理、历史分析了各个文明的兴衰,发现了中东地区正因为文明汇聚过多,而产生了极端主义,这“盛极必率”的事实。
一路走来,最终却唯有在淳真、忠厚、慢节奏,没有自己独立文明的尼泊尔,才能静心写下这篇感悟,才发现人们最喜欢地还是贴近自然,并非种种文明。
除中华文明外的其他文明都在征战中互相侵蚀,“他杀”其他文明也成为一种“自杀”,但中华文明因为西南部的山脉和东南部的海洋免于战争。内战确实时常发生,但少数名族的文明却不足以撼动中华,反而一一融入中华,于是文明便代代相传。
还有,中华文明缺少一种彻底而排他的超验精神,因此先哲们也反对破坏他人,破坏自然,“正是这个本质,使他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3. 行者无疆什么内容
1、内容概括
《行者无疆》为余秋雨的游记随笔,记录了作者在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它是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余秋雨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余秋雨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2、作者简介
文化散文代表余秋雨(1946~ ),浙江余姚人。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着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专着《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等。《戏剧理论史稿》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着作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获1985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着作奖。
4. 【连载】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17.鱼尾山屋
背景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着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博卡拉(Pokhara)有亚洲瑞士之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尼泊尔的主要旅游地之一,也是许多徒步旅行者的梦幻天堂。“鱼尾山庄” (Fishtail Lodge)位于博卡拉中心美丽的费瓦湖(Phewa Lake)中一个与世隔绝小岛上,这个五星级的度假山庄象一颗珍珠,镶嵌在巍峨的雪山和翠绿的湖泊中静静地散发着温润的光芒。作者撰写本文,也就是写于鱼尾山屋,故以它的名字来命名。
看了这篇文章不得不说一说除开中国的另外三大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统称。分别是古巴比伦(位于西亚)、古埃及(位于北非)、古印度(位于南亚)和中国(位于东亚)。
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发源地,文明分别指两河文明、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大型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而稍后的爱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在文明的发源地和所在地区的影响。
古巴比伦王国 (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里的人们建立了国家,到公元前18世纪,这里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这平原上发展了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城市,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之一。有空中花园,但都成废墟。
古埃及 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古埃及文明形成于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开始于5100年前(公元前3100年)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
古埃及文明形成于公元前3150年,从那尔迈国王统一了上下埃及开始共经历了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后期埃及时期7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见“年表概述”一节)。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前15世纪)达到鼎盛,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领域有现在的苏丹到埃塞俄比亚,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现在的埃及和部分利比亚以外,其东部边界越过西奈半岛直达迦南平原。
古印度 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称哈拉巴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巴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遗留。
主旨+感悟
《鱼尾山屋》是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文章。
讲述了余秋雨从希腊开始到埃及,又“出埃及”到了中东,又至印度,最后抵达尼泊尔,在这间叫做鱼尾山屋的旅馆留下了思考笔记,以其他文明反思中华文明。
期间,余秋雨浏览了包括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从地理、历史分析了各个文明的兴衰,发现了中东地区正因为文明汇聚过多,而产生了极端主义,这“盛极必率”的事实。一路走来,最终却唯有在淳真、忠厚、慢节奏,没有自己独立文明的尼泊尔,才能静心写下这篇感悟,才发现人们最喜欢地还是贴近自然,并非种种文明。
除中华文明外的其他文明都在征战中互相侵蚀,“他杀”其他文明也成为一种“自杀”,但中华文明因为西部的山脉和东南部的海洋免于战争。内战确实时常发生,但少数名族的文明却不足以撼动中华,反而一一融入中华,于是文明便代代相传。
还有,中华文明缺少一种 彻底而排他的超验精神,因此先哲们也反对破坏他人,破坏自然 ,“正是这个本质,使他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在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接触的 文化 的描写,其中主要有:
希腊文明遗址 ,虽然没有被纳入四大文明,但是它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它的文明诞生时间并不比中国古文明晚多久,甚至给它描写成了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古代文明的至全至美,几乎到了不可企及的高度,很多都已经达到相当于“现代”的水平,但是它已经毁灭几千年了
古巴比伦文化 所在地的两河流域,诞生过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但是这个地方的处境并不安全,使得该地饱受战乱。过去也是,现在也是。极端主义,宗教主义横行,恐怖活动,自杀炸弹,绑架威胁都可以不假思索的乃至兴高采烈的进行着。
古埃及文明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宏伟的金字塔和沙漠包围的尼罗河。 虽然处境相对安全,也使得它越来越保守,进而维持极权,所以文明显得不具有可理解性。最后中断的原因也显得复杂多样,文明湮没也是相当的彻底,后人们也难以从文本中解读古埃及。
相比上面的文明, 古印度文明 显得舒服多了些,但是也是非常凌乱。历史也是不断受到外族人的侵略,又不断分裂的历史。当然它在宗教,天文,数学等方面也做出了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信仰和传统太多,尊荣和屈辱太多,折裂和消散太多,所以文明又显得混沌。
最后肯定是中华文明。也是很幸运的唯一没有被掐断的文明,确实使人震撼。地理上受到庇护,西边宏伟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中间有着难以穿越的沙漠。东边南边是茫茫大海,避免了文明的恶战。
文明的最终便是贴近自然,这也让中华文明传承。但反思当代,中国工业污染环境现象严重,我们抛弃了先祖们的智慧!世人在争夺什么呢?因为争夺,其他文明毁灭;因为争夺,出现极端恐怖主义;因为争夺……
现在的中国与世界相连,究竟会目光放远,还是会目光狭窄。
或许,我们应该放下过去的辉煌与历史,放下那些有的没的主义与思想,贴近自然。
人若能吃饱肚子便足矣。
5. 《文化苦旅》:余秋雨的文化情怀
高中时读过余秋雨的《千年一叹》 ,那时候的我被题海所掩埋,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乏味而又单调。偶然读到此书,便爱不释手,第一次觉得读书是真的可以开阔眼界。
语文早读课,我不再一遍又一遍地背着古诗文与解题步骤,手捧着《千年一叹》,思绪已跟着作者到了千里之外的中东,希腊,印度,那些遥远而又神秘的,我之前毫不了解的国度。
我佩服作者的胆量与勇气,最起码那时的中东并不太平。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去,留下了恐怖的气息,你可能会因为一个不正确的眼神而丧失生命。就是这样一个无法和你讲道理的地方,作者还是去了,以一个学者的身份,一身豪气,充满情怀,并坚持每天写感想。
中东之旅是一场危险之旅, 然而正是在极险处才可以看到绝美的风景。
在《千年一叹》中,作者通过对中东等国家的考察,想探寻文明衰落的原因,以及思索中华文明为何得已绵延不绝,由古及今,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或哀伤,或赞叹,或悲愤。
读完《千年一叹》 ,我竟然有一个想法,想要去到中东,想亲自去感受余秋雨所描绘的世界,我想去当一名战地记者,这是我在高中时代的梦想,尽管我有这样的一份情怀,但是却没有勇气。于是,绝美的风景不属于我。
又过了许久,如今我大二,再一次读到余秋雨的书。
《文化苦旅》 ,早已听闻。翻了翻目录,作者所到之处,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地方,令人心驰神往。对文化的热爱,根植于内心的那一份情怀,而文化的背后,又是一段段厚重的历史。
苦旅中的苦,并非仅仅是指探寻道路上的艰难。
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流失国外,被国外那些披着学者外衣的刽子手冠以保护的名义掠夺而去,亲眼看见文化被烙上一道道伤痕,这是心生怜悯却又无能为力之苦。
文明被构建又被无情摧毁,我们只能从废墟里,从时光的刻痕里,去寻得点点斑驳的历史存在的证据。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苦。
再者,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座座历史古迹,有名的,没有名的,都是无数普通人用血泪交织的生命建造起来的。正如那高高矗立的牌坊,是浓缩的历史,也是悲剧。
真正可怕的,不是文明的消失,而是文明被摧毁后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疤。中东的伊拉克,叙利亚等等这些地方,我们提起它们时,总会想起战争,死亡,恐怖分子这些令人胆寒绝望的词。
而这些城市和国家,也曾繁华,也曾富庶,也曾让全世界为之惊叹。
本书以祭笔结尾,有点想从此不写文章的意思。我希望这只是他一时的想法,毕竟中国文坛少了余秋雨,就又少了一位执笔的铮铮铁骨。
6. 余秋雨的《行者无疆》讲什么事
《行者无疆》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 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 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 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 着名学者、作家余秋雨新着《行者无疆》一书,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明日起在全国各地陆续上市。从去年8月到今年1月,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 据《北京晚报》报道,此次推出的新书《行者无疆》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在《行者无疆》中余秋雨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 《行者无疆》此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全书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着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 全书的装帧设计力求与内容谐调统一,特制的正文纸和书中的图片,刻意做旧,配以精致的装饰图案,给人以欧洲古典华美的感觉。 作为凤凰卫视欧洲之旅的嘉宾主持,从去年8月到今年1月,余秋雨走过了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15年来,余秋雨开始以长途旅行方式实地考察文化,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作为考察中华文明的记录,以《千年一叹》作为考察伊斯兰文明的记录,以《行者无疆》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至此,意味着余秋雨对曾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整体影响的三大文明关注的完满。《行者无疆》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 《行者无疆》一书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台湾报纸12月27日宣布了这一结果。 评委会认为,余秋雨的许多着作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籍排行榜,是目前世界华文社区中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新作《行者无疆》透过文化的眼光,对欧洲文明作出了史诗般的深度解读。在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胜过他以往的作品。 参考资料: http://bk..com/view/376089.htm
7. 余秋雨作品 千年一叹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书的序言上有答案:
序言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
目的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以前我在实地考察中国现存原始文化、写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也曾一次次地投入过肢体历险和精神历险,但与这次相比,那时总还能转弯抹角地找到帮助和保护。而这次,小小的车队就像几只蚂蚁在荒原上蠕动,任何一种不知来由的暴力都能把它们捻得粉碎。
不仅仅是荒原。荒原深处有断壁废堡、幢幢黑影、闪闪目光。硬说自己没有恐瞑,是不真实的,但我的恐惧有一大半被震惊所掩盖,震惊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它们究竟是如何崩坍的?历史书提供过一些猜测性的答案,多数也是大而化之、语焉不详。其实,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因此那些答案也是值得怀疑的。不必怀疑的是结果,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个从古到今的灾难。
我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去抚摸老人的伤痕。
这种抚摸经常会引发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
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
在这样一个历险过程中每天写一篇日记,不太容易。
我是随香港凤凰卫视的越野车队进行这次历险考察的,起初谁也没有指望我能坚持把这些国家一个个走完。每天行车十几个小时,沿途买不到什么像样的东西下肚,找到旅馆后还是饥饿不敌困倦,倒头便睡,但伙伴们入睡前都会关切地看我一眼,大家知道我还要熬夜写作。我不会抽烟,要提神只能靠喝茶,但沿途十个国家的旅馆客房都没有开水供应,同车的赵维便每天端着自己的保温杯,满面笑容地到餐厅向侍者讨半杯剩余的红茶,讨来后就倒给我。另外一些伙伴知道我喜欢吃萝卜,每到一座城市便满街找,终于在伊朗买到一种黑萝卜送来,可惜这种黑萝卜实在太难吃了。
很多住地无法写作,我只能趴在车上写,蹲在路边写,所以多数字迹都歪歪扭扭。这些字迹当天就要通过卫星传送万里,接收者看不清,便造成海内外各家报刊发表时的很多错讹。我把原稿放在一个塑料洗衣袋里随身带着,直到进入伊拉克前几分钟才想起,那个洗衣袋上印有以色列的希伯来文,赶陕停车换下,要不然如果被伊拉克海关查到,不知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我怎么能够说得清,这厚厚一大堆装在敌国口袋里的象形文字,居然是什么“日记”?
在穿越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段时,我把这包书稿放在离身体最近的背包里,连每天做梦也都是抱着这包书稿奔逃的狼狈隋景,而且每次奔逃的结果都一样:雪花般的纸页在荒山间片片飘落,匪徒们纷纷去抢,却不知是什么。
为此,我对这样的写作方式珍惜起来,愿意小心翼翼地保存它的原生状态和粗糙状态,只等春节那天车队进北京后就把这包书稿交给出版社,基本上不作整理修改。这种做法有点像现代的行为艺术,一切只在行为过程中完成,不再在行为之外进行涂饰;也有点像中国书法,大笔一挥总有诸多遗憾,却不宜在收笔之后东修西描。根根攀攀、泥污水渍都留着,图个真切。
这也是一种有关写作态度的边缘试验。没有资料可供查证,没有时间琢磨文句,未及修改便已经传送出去发表,比较彻底地阻断了“做学问”或“做文章”的任何企图。我早期的散文还有一点“做”的痕迹,容易碰擦到我已经离开的某些领域,这次终于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白了。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糙粝。荒原上的叹息总是糙粝的,如果要把它们调理成书斋里的柔声细气或沙龙里的尖声尖气,我如何对得起自己多年前就开始的辞职远行?
时间越长,越庆幸自己的选择。支持我选择的,是广大沉默的读者,因此只管安心走路,神清气爽。
这篇自序,写于二千年一月三十一日深夜,时在黄河壶口,隔窗俯视,见万千激浪全被冻住,无风无雪,无声无息,却严寒彻骨,吐气呵手,方可执笔。离“千禧之旅”结束还有五天。
二千年一月三十一日夜——二月一日晨写,二千零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再版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