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佛教中的荤腥具体指哪些动植物
荤:蔬菜类、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具备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会蒙蔽智慧,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了。 北方地区主要是葱蒜韭菜洋葱,兴渠主要在西藏地区有,北方很少有见。常吃、爱吃上述蔬菜空被邪魔附体,脾气逐步变得很暴躁,爱骂人等,常会在睡觉时有恶鬼舔嘴,消耗阳气,做佛事的时候善神和天龙不来护佑,容易起魔事!建议除了治病的时候不得已时可以使用。
腥: 主要指的是肉食、血食之类的,包括蛋类、肉类海鲜!喜欢食肉的众生是贪、嗔、痴最强烈的表现,不断荤腥和邪恶的淫欲心,虽然念佛但是不容易成就的,即使成就莲品很低。 但是对断荤腥和淫要循序渐进,不可危害他人利益,不可因此激化矛盾,但是邪淫和不良习惯应马上断。如抽烟饮酒、手淫、外遇,赌博、买彩票、吸毒、不孝敬父母,不遵守夫妻之道、爱玩电子游戏都是邪淫范畴!南无阿弥陀佛!
㈡ 在佛教中、荤腥究竟指的什么
这个可以看《楞严经》,在上面佛祖说明了荤、腥对修行人的害处,列出种类。
㈢ 佛教中的“荤腥”指的是什么
佛教里所谓的“荤”是指五荤,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葱、蒜、韭、薤、兴渠(根像萝卜,气味像蒜)等有特殊气味的菜。
腥是指的一切,不管是海洋还是陆地的动物的肉都属于腥。
东南亚国家僧人多信仰小乘佛教,或者乞讨,或到附近人家轮食,无法挑食,所以,无论素食、肉食,只能有什么吃什么。
而我国大乘教派的经典中则有反对食肉的条文。
以前,蒙、藏地区,由于气候和地理原因,缺乏蔬菜,不食肉不能生活。现在很多藏地的高僧大德也都明文禁止食肉,基于一切众生平等和慈悲心的增长。
但无论食肉与否,大小乘教派都禁忌荤食,南北佛教均须遵守。
(3)荤腥指什么扩展阅读:
汉传佛教不可以吃肉的原因
1、汉族文化中早有将“素食”与“清净”相联系的传统,在许多的儒家经典与礼仪规范中,举行神圣的仪式前都必须要先戒除肉食,以显示自身的清净,而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汉地的佛教。
2、汉地的佛寺多为丛林,有着耕种的传统,僧人们无需乞食,而是出坡犁地,自耕自种,既然如此,也就不可能会选择杀生食肉。
3、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汉传佛教在饮食观念上依据的并非是小乘律,而主要是大乘经典。
在众多强调慈悲精神的大乘经典中,如《涅槃经》、《楞伽经》、《楞严经》、《梵网经》等,都有关于出家弟子不应食肉的记载。
这些大乘经典从慈悲、因果、修行、生死各个角度主张了戒除肉食的重要性,也就成为了汉地素食传统的理论根基。
㈣ 请问佛教中的“荤腥”指的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佛教要求佛教徒吃斋。所谓吃斋,一般人的理解即吃素,即不吃荤腥,即不吃肉类食品。其实,佛教所谓的荤腥和你我等一般人的理解不同。 佛教里所谓的“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佛教里所谓“腥”是指肉食,即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据说,宗教戒条中有戒“五荤”和戒“三厌”的说法。 “五荤”,也叫五辛。一般指五种气味浓烈的蔬菜。佛教指大蒜、韭菜、薤、葱、兴渠(根像萝卜,气味像蒜);道教指韭菜、薤(也叫藠头)、蒜、芸薹、胡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说:“五荤即五辛,谓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炼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蒜、芸薹、胡荽为五荤;佛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兴渠,即阿魏也,虽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戒“五荤”,分为戒大五荤和戒小五荤。戒大五荤是戒鸡鸭鱼肉蛋等荤食,而戒小五荤是在大五荤的基础上还戒韭菜、蒜、葱、花椒、大料等等刺激性食物,一般纯粹的素菜都是戒小五荤的。 “三厌”,据说是道教的禁忌。道教把雁、狗、乌龟作为不能吃的三种动物,列为教条。认为“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龟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㈤ 佛教中的“荤腥”指的是什么啊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荤”指的是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而“腥”,指的是散发出强烈气味的食物。
首先来看“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统一各国文字,实行“书同文”政策,由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胡毋敬编撰了一部文字工具书《仓颉篇》。《仓颉篇》对“荤”字的解释如下:“荤,辛菜也。”
东汉时期,着名文字学家许慎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里也有对于“荤”的描述和解释:“荤,臭菜也。”
综合这两部书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荤”字最初的意思,与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没有什么关系,指的是散发出强烈气味的植物。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是,“荤”字是草字头,而非月字旁。
接着来看“腥”。先秦时期出现的儒家经典着作《尚书》中有一篇“酒诰”,提及了“腥”字:“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意思是说,没有明德芳香的祭祀,升闻于上天;只有老百姓的怨气和群臣私自饮酒的腥气,升闻于上。
在《说文解字》,里,则对“腥”字解释如下:“腥,星见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从肉、从星,星亦声。”在这里,“腥”指的是病猪肉中生星星点点不能食用的部分。
在《论语》里,有“君赐腥,必熟而荐之”的描述,意思是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这里的“腥”,指的是没有煮熟的肉类。
(5)荤腥指什么扩展阅读
古代里的“腥”字,与动物性食物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它是以月字为部首。
随着时间的推移,“荤”字和“腥”字逐渐合二为一,变成了一个经常固定组合的词语“荤腥”,统指动物性食物,即肉食。
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七绝律诗《斋戒》,开头两句诗便是:“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白居易晚年信奉佛教,经常居住在洛阳的香山寺里,自号“香山居士”。信奉佛教就得吃斋,不吃鸡、鸭、鱼等动物性食物,反而觉得精神抖擞,越活越年轻了。
对于僧人来说,并非所有的肉食都能大吃特吃。佛教经典《楞严经总论》专门进行了一番解释,说僧人所吃的肉食,必须是“五净肉”。所谓“五净肉”,是指“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不见杀是指不是僧人所宰杀的肉,不闻杀声是指不得亲闻他人宰杀的肉,不为我杀是指不因为僧人而宰杀的肉,自死是指芸芸众生自己生命终结的肉,鸟残是指芸芸众生被弱肉强食后剩下来的肉。
佛教从天竺传到中国之初,也没有禁止僧人吃肉的规定。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教,大力提倡吃素食,不吃肉食,从而在全国形成了僧人“不沾荤腥”的习俗。
㈥ 佛教中的“荤腥”指的是什么
荤腥中,荤最早不是指肉,可以从字上看出来。荤腥应该分开看。
腥:指肉类。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以及各种幼仔及禽卵。腥味,伤生害命,损慈悲心。
荤腥整体看也是利益,好处的代名词。
佛教里的荤腥和一般人理解的不同,
“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
㈦ 请问荤腥主要系指什么肉类的
荤:1、肉食:如荤菜、荤素;2、葱蒜等有特殊气味的菜,如五荤;
腥:1、气味:如鱼腥、血腥;2、鱼、肉一类的食品
上面是新华字典对荤、腥的解释。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一提荤腥,大家最通常的反应就是肉类。但是在佛教里,荤腥是不同的,荤是荤,腥是腥。
荤: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说明荤是植物而非动物,因此佛教的荤是指蔬菜,叫五辛,是指我们常见的葱、蒜、韭菜、茭头、兴渠(洋葱头)。
腥:专指一切动物性的肉类。
佛教的出家人以及在家受菩萨戒的居士对荤腥一律是要戒断、禁食的。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不杀生不吃肉是为了培养慈悲心,而这5种蔬菜不是素的吗?
其实不仅是佛家禁止吃荤,我国本土道教也是将韭、薤、蒜、芸苔、芫荽(香菜)定为禁食的“五荤”。
那么荤究竟有什么不好,而要禁食呢?在佛经里荤字不读hun,要读xun,熏的意思,指气味熏人的蔬菜,“荤乃蔬菜之臭者”。《楞严经》云:“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疑。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在另一部经典《楞伽经》中,佛又强调:“葱韭蒜等,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人天。”
五辛是味浊之食,生吃容易生瞋恚心,熟吃容易起淫秽心。佛教讲清心寡欲,尤其道场是香花素果、清净庄严之地,为免扰乱大众修行,所以不吃五辛。
对腥,佛教教规并没有吃素的界线,佛教主张的是戒杀放生,只吃“三净肉”,即不自己杀生、不叫他人杀生、不看见杀生的肉都可以食。在僧团实行乞食制度,托钵应供的地方如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徒、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佛教徒是遇腥吃腥,遇素吃素;西藏、内蒙的佛教徒虽然不是托钵求食,但是地处牧区,受到自然条件限制的原因,他们也是吃肉的。只有汉传佛教徒在南北朝后期因为虔信大乘佛教的梁武帝萧衍颁布《断酒肉文》后,才开始严格实行素食制度的。
素食是我国汉传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佛教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戒荤是为了清净身心,不熏扰他人;戒肉是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关爱一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