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梅纽因的梅纽因与中国
第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后不久的1979年,梅纽因与中央乐团在民族宫剧场演出。作为那次演出的指挥,李德伦先生与梅纽因有过一段亲切的交往。“那次他演奏的曲目有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由我指挥,他自己还边独奏边指挥了莫扎特A大调第5小提琴协奏曲,他还与盛中国共同演奏了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他在排练和演出时都十分认真,他尊重中国艺术家,和我们共同讨论如何达到最好的艺术表现。”李德伦记得,梅纽因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并有相当研究,他的琴盒里总是放着一本德文版的《老子》。
在游览故宫时,他不断地向李德伦提出各种问题。那次访华之后,他们成了好朋友。
20世纪80年代初,梅纽因邀请李德伦担任巴黎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1997年,梅纽因作为指挥家再次访华,带着他的得意弟子、中国小提琴家胡坤,与中国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这一次,他又到李德伦家重叙旧情,共进晚餐。李德伦以一对夜光杯相送。1997年来华时,他已经81岁,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给“国交”排练时,在指挥台上从不落座,每次自始至终都站着指挥。连很短的休息时间,他也和周围的人讲述着音乐和演奏上的方方面面。
令很多人记忆犹新的是,他在北京音乐厅为中国交响乐团排练时,自始至终都在指挥台上站着指挥,从不落座。而在很短的休息时间里,他也总是和周围人讲述着音乐和演奏上的方方面面。那次音乐会演奏的曲目之一是埃尔加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65年前,16岁的梅纽因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在埃尔加本人的指挥下曾演奏过这部作品,时至今日,那个单声道录音至今仍是这部作品的最佳演绎;当天,梅纽因指挥中国的乐团,由其得意弟子、中国学生胡坤再次演奏此曲,乐响丰饶、情感充沛。
时隔两年,1999年3月13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中国交响乐团音乐会开始前,音乐厅负责人走上舞台,语气沉痛:“昨天,小提琴家、指挥家梅纽因大师去世了,他是中国人民十分熟悉和热爱的音乐家。现在我建议,为梅纽因大师的去世默哀一分钟。”在中国人民心中,梅纽因是一位带来美妙旋律的音乐使者,他的艺术风采永远留在了中国,凝固成北京音乐厅舞台上绚丽的记忆。
60岁时,在为他举行的贺寿音乐会上,他一登场竟对着台下的听众来了个倒立,引来全场观众热烈掌声。
人们问他:“练瑜珈对拉琴有什么好处?”他说:“瑜珈功可以让人的精神得以高度集中,但又处于非常自然而放松的状态。这样,你就不再紧张,不再刻意思考,那种自然的感觉会随着你内心的某个点而不断地增进和扩大。身体的机能和自信心也就会随之加强。这对身体,对拉琴,对一切都有帮助。其实,人们经常缺少的就是那种自然的状态。”
战后和指挥家福特万格勒有过许多次的合作并留下不少经典录音前年EMI百年纪念就由这位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执笔写序言,EMI并为他庆祝80大寿。
他本来计划1999年3月5日指挥华沙交响乐团在柏林演出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但因支气管炎发作取消了一切演出计划,住进了柏林的医院,3月12日因为心脏衰竭逝世,享年82岁。
❷ 郑小瑛的演艺经历
郑小瑛自幼爱好音乐,1947年考取北京协和医学院后,在金陵女子大学生物系就读,又在音乐系主修钢琴。1949年先后在开封和武汉的中原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工团工作,1952年被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55年2月,中央歌舞团合唱队特地从苏联请来了合唱指挥杜马舍夫进行指导。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蜜月时期,热心的苏联专家主动提出办一个指挥培训班,帮助中国培养合唱指挥人才。在由全国各地选拔而来的25名指挥班学员里,只有郑小瑛一位女性。
1956年夏天,郑小瑛结束了指挥班的学习,回到中央音乐学院。就在这一年,新中国第一个专业指挥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成立了,学院破格让她在作曲系继续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在指挥系当兼课老师,并担任全校合唱团和红领巾管弦乐队的指挥。
1960年至1963年,郑小瑛被选派到苏联国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知名教授尼·安诺索夫和格·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进修歌剧、交响乐指挥专业。强烈的使命感从她心中油然而生,于是更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假期也不回国探亲,而是钻到图书馆去攻读那些国内见不到的俄文和英文原版的音乐大师们的指挥论着。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2周年时,在安诺索夫的帮助下,郑小瑛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场庆祝音乐会。郑小瑛把这场音乐会看做对祖国的献礼和对导师的回报,因此精心安排了演出曲目,上半场是中国作品,后半场则突出中苏友好的主题。1962年,在资深指挥伊·巴因的指导下,郑小瑛又在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指挥了意大利歌剧《托斯卡》,获得了舆论的高度评价,她也因此成为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指挥家。
此次演出的成功远远超出了指导老师的预期。安诺索夫后来在郑小瑛的毕业评语上写了这样的一段话:“郑小瑛具有非常清晰的音乐思维天性和富于激情的严谨......完全可以预见她从事指挥的光辉前景和在她的祖国的交响艺术事业发展中将起的作用”。
郑小瑛1947年考取北京协和医学院后,在金陵女子大学生物系和音乐系学习。1948年底赴解放区,曾在文工团工作,1952年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55年开始学习合唱指挥,1960年到苏联留学,就读于国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thcaikovsky)音乐学院,进修歌剧、合唱指挥专业。1962年在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指挥了意大利歌剧《托斯卡》(tosca)获得成功。她的指挥热情奔放、严谨细腻,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公认为国内出色指挥之一。
1978年以来,她经常担任国家重要演出的指挥,并指挥演出了中外歌剧《护花神》、《第一百个新娘》、《茶花女》(the fallen woman)、《夕鹤》、《卡门》(carmen)、《费加罗的婚礼》( Las bodas de Figaro )、《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塞尔维亚理发师》(IL BARBIERE DI SIVIGLIA)等;还曾与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等十多个交响乐团合作举行音乐会,她指挥的一些歌剧如《第一百个新娘》、《草原之歌》、《卡门》、《阿依古丽》及欧洲歌剧合唱精粹、与第34届帕格尼尼比赛获第一名的吕思清合作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一些中国交响乐作品和歌剧,已被制成唱片磁带,发行于国内外。
郑小瑛还是中国最有经验的指挥教授之一。她的多名学生,近几年来在美、法、意、奥、捷、葡等地举行的国际指挥比赛中屡获最高名次或已步入国际国内优秀指挥行列。此外,她还是一位热情的音乐社会活动家。她采取各种形式向群众普及音乐知识近千次,直接听众达20多万人。1980年以来郑小瑛曾赴日、美、意、芬、德、法、荷、比、爱、泰等地举行交响音乐会、参加国际艺术节、指挥歌剧或讲学。她是第一位,也是至今还经常应邀去国外排演世界着名歌剧的中国指挥。已六次应邀赴芬兰、瑞士指挥了《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卡门》、《波西米亚人》(la boheme)等歌剧计60多场,皆获舆论高度评价。
郑小瑛曾先后30多次出访苏、日、澳、美、意、香港、澳门、芬、新、德、荷、法、英、比、俄、台湾、瑞典、爱、朝、泰等地,指挥歌剧、交响乐近百场或进行访问交流,获得舆论广泛赞扬。如:
1985年秋应邀赴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交响音乐会时,堪培拉时报的评论称:“她的指挥严谨谐调、富有表现力,充满着自信和权威性。这只可能来自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她本人天赋的音乐才华。”
1988年偕中央歌剧院参加香港国际表演艺术节、澳门国际音乐节和芬兰萨冯林纳国际 歌剧节,成功地指挥了歌剧《蝴蝶夫人》、《卡门》 和中国交响乐音乐会时,港澳近百篇报评提到郑的指挥:“她的风格严谨细腻、缓急有致,艺术上极具感染力”,“她调整节奏的敏感性极强,舞台与乐池间的配合是天衣无缝、完美无缺的!”,“郑的指挥是第一流的,她居功甚伟。”赫尔辛基新闻写道:“可以肯定的说,郑小瑛是这个乐队首席指挥的正确人选”,“她既准确,又稳定。她是可以使自己的乐队充分发挥的非常出色的指挥。” 秋天,她与香港管弦乐团举行音乐会,香港大公报(英文周刊)载:“这位第一个具有国际声望的女指挥大师,对英雄交响曲自始至终的绝妙指挥,使观众大为倾倒。从她对德国不朽名曲所作的解释和她的表演中,欣赏并感到了中国哲学的神韵。不论在处理自豪、伤感,抑或是对力量的赞美时,在感情上都不作过分的炫耀。同时,她开门见山的指挥风格,使我想起了阿.托斯卡尼尼指挥的贝多芬作品。”着名乐评家郑延益也写到一个外国朋友说“她是中国人指挥中最好的”,音乐会后,他认为她的确“有修养,有水平…能使乐团全神贯注地投入”。冬天,再次应邀赴芬兰,指挥了瓦萨歌剧院的《蝴蝶夫人》 16场,获舆论热烈赞扬。新芬兰报以大字做标题:“大师自中国来!“并载:”乐队为得到这样一位高水平的指挥感到特别荣幸”,“没有任何普契尼想要强调的极为细腻的感情色彩被粗心忽略,这简直是奇迹,令人惊叹!”“对于眼睛来说,看她的指挥手势也是一种享受。”“整个演出的灵魂是中国中央歌剧院的指挥郑小瑛!”
1993年率《爱乐女》室内乐团赴欧洲执行国家文化交流项目,在德国、荷兰、法国演出了中国室内乐12场,到处都获热烈欢迎,扩大了中国音乐“洋为中用”的影响。
1994年夏,赴美在威斯廉大学和哈佛大学讲学,获哈佛大学校长特别感谢荣誉证书。
1996 年初再赴芬兰指挥了歌剧《卡门》12场,被当地报纸誉为“瓦萨《卡门》当之无愧的明星”。还称:“歌剧音乐的指挥在一双强有力的手中。他们成功地聘请到了也许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女指挥家郑小瑛。她完美地演释了这部作品”,“她有非常清晰、准确的指挥手法,对所有的歌唱家和演奏家来说,她都无疑是最理想的指挥。表演者和乐队之间的平衡简直堪称典范。”“郑的指挥在力度的细微变动上体现出少有的精致和丰富。她对《卡门》的理解非常准确而富有韵律感。她的指挥动作小而轻巧,但你几乎可从她的指间读到音乐的总谱。”“她以令人激动的、富于弹性的指挥手法完全驾御着音乐溪流的速度。她确是《卡门》之夜中激发感情的最重要的人物。”冬,她第五次赴芬兰、瑞典和爱沙尼亚巡回指挥了歌剧《波西米亚人》18场,由于她的排练效率和出色表演,被誉为“不可思议的、具有魔力的指挥家”。
1997年,时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的郑小瑛办理了离休手续,随后她来到了位于中国南方的厦门,组建了厦门爱乐乐团,在父辈的家乡继续她的音乐人生 。
1998年5月她大病初愈,便赴塔林东方艺术节指挥爱沙尼亚国家交响乐团演出了中国交响乐音乐会2场,并应爱沙尼亚国家歌剧院慕名之求,不经排练而非常成功地指挥了一场歌剧《卡门》的公演,获得轰动性的成功。
2002年春率厦门爱乐乐团访日,在神户、佐世保和新潟成功地演出 10月,在厦门举行的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中担任开幕式和决赛的指挥,国际评委们称赞她“精湛的指挥,帮助了每一个选手”. 11月,指挥美国威斯里安大学乐队演出
1997年夏,年近古稀的郑小瑛应邀在中国的东南沿海特区厦门市,筹建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和国有企业扶持,实行艺术总监负责制的职业交响乐团,乐手来自全国,不占国家编制。这个乐团于1998年9月首演成立后,每天坚持严格训练 5个小时,至2003年已遵循艺术规律排演了100余套中外交响音乐会,已演出360多场,曾与100多位国内外着名音乐家合作,并得到他们的好评。 2002年春,乐团首次出访日本获极大成功;10月为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担任决赛协奏任务的唯一乐队,11月,作为唯一被邀请的地方团体,进京向党的十六大汇报荣获金奖的“土楼回响”。舆论称:“这支年轻的乐队,已经显示出国内的一流水平。”“厦门爱乐乐团以惊人的速度在欧洲经典乐章里纵横驰骋”、在争做“创造型乐团”,“厦门人应当为这一支队伍感到自豪”,“每一场音乐会给我带来的喜悦远不是文字能够形容的,而且它是由一位无可争辩的指挥家带领的;”“可以同音乐比美的,是郑老师对作品的介绍和她光辉四射的人格魅力。”“她是当今中国最杰出的女指挥家,甚至在其它任何国家的同行中,她也是数一数二的”,“郑小瑛正是这样一位敢于接受挑战、具有创造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指挥家”…….
❸ 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有关资料
小泽征尔
姓名:小泽征尔
性别:男
籍贯:日本
生日:1935年9月1日
在20世纪着名指挥家中,日本的小泽征尔、印度的梅塔和新加坡的朱晖被誉为"世界3大东方指挥家".其中,小泽征尔是幸运的,他是20世纪3位指挥大师明希、卡拉扬、伯恩斯坦的真传弟子.今被称为"新卡拉扬".
小泽征尔,1935年9月1日生于中国沈阳市,翌年,举家迁至北京.6岁那年(1941年)就随父母回到了日本东京.小时候的小泽征尔很想当个钢琴家,7岁就开始学钢琴,导师是日本着名钢琴家丰增升.16岁,小泽征尔以优秀的成绩考进东京桐朋学院音乐系,主修作曲专业,正逢明希率领波士顿交响乐团到日本巡演,他观后大为激动,立志要作个指挥家,于是改学指挥,拜日本着名指挥家斋藤秀雄(Hideo Saito)为师.经过9年的勤奋刻苦的学习,小泽征尔终于从这位严师身上学到了一套最基本的指挥方法.
小泽征尔第一次正式公开表演是在学习期间,指挥NHK交响乐团演出莫扎特的交响曲,这是他初露头角.1958年毕业.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他只身自费远到欧洲.在巴黎,他师从指挥家比戈特(E.Bigot).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泽征尔获准参加1959年第九届法国贝桑松国际指挥大赛,荣获第一名,轰动乐坛,一夜成名.评委之一的指挥家明希非常欣赏小泽征尔的指挥才华,便邀请他到美国深造,小泽征尔又得到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开心极了.
翌年,小泽征尔来到美国波士顿,参加唐格伍德夏季音乐节指挥会演,结果名列前茅,荣获库塞维茨基大奖(第八届).这次获奖,使他成为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明希的学生.半年后,求知欲十分强烈的小泽征尔又到柏林寻求名师,又在卡拉扬主理的国际卡拉扬指挥比赛中获第一名,随卡拉扬学习了8个月.1961年,小泽征尔在巴黎第一次指挥法国国家广播爱乐乐团演出,被伯恩斯坦看中,请他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副指挥,小泽征尔又趁机拜伯恩斯坦为师.
1962年,小泽征尔学成回国,一肚子计划的小泽征尔出任日本NHK交响乐团指挥.1963年,美国芝加哥举行拉维尼亚公园夏季音乐节,指挥普雷特勒(G.Pretre)因病未能执棒,便由小泽征尔上台指挥CSO演出,取得巨大的成功,博得热烈的欢迎,并被邀请担任下一届音乐节的音乐总监兼指挥.从此,小泽征尔一帆风顺、青云直上,成为国际乐坛上最有希望、最有才华的青年指挥家之一,当时他才27岁.
1964年,小泽征尔亲自带领日本桐朋学园弦乐团参与拉维尼亚公园夏季音乐节演出活动.1964-1965年,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伯恩斯坦因病作短期的离职休养,小泽征尔就代替了他的工作,并在定期的音乐会上指挥NYPO的演出,很受欢迎.1965-1969年间,他出任多伦多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曾多次率领乐团赴欧美巡演.他初次在英国指挥演出是在1964年,乐队是伦敦交响乐团,曲目是奥涅格的神剧《火刑堆上的贞德》,他那迷人的指挥,赢得了伦敦观众的喝彩.随后,他在巴黎指挥拉穆勒音乐会乐团的演出,同样获得好评.
在1966年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小泽征尔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他那精彩的指挥,迷住了观众.1968年他兼任日本爱乐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70-1976年间,他成为美国旧金山交响乐团(SFSO)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1973年还率领SFSO赴欧洲巡演,轰动一时,成为国际乐坛大红人.世界各国着名乐团都争先后地聘请他担任指挥,一个指挥家兼任这么多指挥职位,在20世纪乐坛上是罕见的.
使小泽征尔达到指挥生涯的顶点的是1973年继斯坦伯格之后入主波士顿交响乐团(BSO),且破天荒地签定了终身指挥合同,至今已是他任期的第26个年头,成为美国乐队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指挥,无人能及.除BSO之外,小泽征尔还定期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新日本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法国国家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此外,他还是萨尔茨堡音乐节和唐格伍德音乐节的音乐总监兼指挥,也经常指挥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巴黎歌剧院和伦敦皇家歌剧院的演出.不论在国外多么忙碌,他仍然坚持每年抽空回日本指挥新日本爱乐乐团演出.
唐格尔伍德音乐节是BSO的大本营,但是,这个着名的音乐节却只有一个半露天的演出场地,音响效果也不理想.人们期望已久的室内音乐厅终于在音乐节成立54周年之时(1994年)建成,在SONY总裁大贺典雄(音乐厅最高捐款者,享有命名权)建议下,音乐厅以小泽征尔命名.小泽征尔认为,在现代指挥学派中,主要有两种指挥法,一是竖的,一是横的.竖的指挥法,节奏鲜明,但旋律不流畅,横的指挥法,音乐线条感觉较好,但节奏不那么清晰.他认为这两种指挥法都应该运用.
小泽征尔的指挥艺术,的确是十分迷人.他指挥时全身都是音乐,善于把自己与乐手们揉合在一起,以丰富的音乐修养和炽热的艺术感情去启发、带动乐手们,这正是小泽征尔指挥艺术最出色的特点.他的指挥洒脱、大方、豪放、细腻.具有惊人的音乐记忆力和令人钦佩的音乐魅力.他对音乐作品的风格、速度、色调、节奏都有很细致的分寸感,布局严谨,主题突出,曲式清楚,层次分明.他的指挥动作具有音乐形象性,从他丰富多彩的手指中迸发出来的音乐,征服了国际乐坛,使他在国际乐坛上有着稳固的地位.
出生在中国的小泽征,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1976年12月,他应邀首次到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1978年6月,小泽征尔第二次到中国访问,在北京,他首次成功地指挥了中央乐团的演出.1979年3月,小泽征尔第三次访问中国,率领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演出,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丰富多采的交响乐节目.小泽征尔杰出的指挥和乐手们精湛的演奏,轰动了整个北京城.同年12月,小泽征尔对中国进行了第四次访问,仅仅利用一周的排练时间,就指挥前中央乐团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94年5月,小泽征尔第五次访问中国,在访问他的出生地沈阳之际,指挥辽宁交响乐团演出贝多芬《哀格蒙特》序曲,何占豪、陈钢《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和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小泽征尔原定于1999年5月12、13日率领BSO赴北京演出,后因故无限期推迟.不过,他个人却到了北京讲学,这是他第六次访问中国.
小泽征尔对中国的音乐及音乐家,十分欣赏和尊重他曾指挥演出过中国作品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弦乐曲《二泉映月》和《白毛女》组曲等.
小泽征尔荣获不少学位称号,包括旧金山大学艺术博士名誉学位、日本艺术院大奖,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诺顿惠顿学院荣誉音乐博士学位等.
小泽征尔的指挥曲目十分广泛,包罗万象,古往今来,无所不晓,指挥什么都可以,这是他过人之处.其中浪漫乐派晚期和现代乐派初期的大型作品尤其有表现力.他的CD很多,散见于10家唱片公司.总的来说,小泽征尔的音乐倾向是折衷性的,仅凭一两张CD很难听辨出其类型、形象、特征、个性、风格.据外电报导,小泽征尔将于2002年离开BSO,接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
他的具有代表性的CD有:巴托克《管弦乐协奏曲》 BSO比才《卡门》 FNO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SKO马勒《交响曲全集》 BSO奥尔夫《布朗尼之歌》 BPO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天方夜谭》 VPO勋伯格《升华之夜》 SKO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 BSO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BSO斯特拉文斯基《俄狄浦斯王》、《浪子的历程》SKO竹炮(T.Takemitsu)《11月的脚步声》 SKO(以上为PHILIPS出品)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 BSO奥涅格《火刑堆上的贞德》 FNO李斯特《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BSO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FNO普朗克《荣耀经》、《圣母悼歌》 BSO普罗科菲耶夫《交响曲全集》 BSO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小提琴协奏曲》BSO柴科夫斯基《天鹅湖》 BSO(以上为DG出品)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协奏曲》(左手) BSO施尼特凯《第二大提琴协奏曲》 LSO(以上为SONY出品)析辽兹《安魂曲》 BSO福雷《安魂曲》 BSO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BSO柴科夫斯基《叶甫根尼·奥涅金》 BSO(以上为BMG/RCA出品)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BSO普罗科菲耶夫《大提琴与乐队交响协奏曲》 LSO(以上为ERATO出品)
❹ 求指挥家卡拉扬的简介
1908年 4月5日 卡拉扬出生于萨尔斯堡。卡拉扬的家庭并非音乐世家,但家人都热爱音乐。
1912年 卡拉扬4岁,跟随弗兰兹·列德文卡学习钢琴。但后来由于得了腱鞘炎而放弃。
1916年-1926年 于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师从弗兰兹·列德文卡,和声从弗兰兹·绍尔,作曲和室内乐则是博尔哈德·包恩伽特勒。正是后者鼓励卡拉扬成为指挥的。
1917年1月27日,第一次以钢琴家身份在莫扎特纪念日里登台演出。
1919年1月26日,在包恩伽特勒的伴奏下,以独奏家身份演奏协奏曲。
1926年 完成毕业论文《热力学与内燃机》,于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学院毕业。
1926年-1928年 于维也纳工业高校学习,同时也是维也纳大学音乐科学系学生。
1926年-1929年 于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学习。钢琴师从约瑟夫·霍夫曼,指挥师从亚历山大·温德尔和弗朗兹·绍克
1928年12月17日 在学生音乐会上指挥亚历山大·温德尔班学生乐队演奏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
1929年1月22日 在萨尔斯堡首次作为指挥家公开亮相,指挥莫扎特音乐学院乐团。乌尔姆市立剧院总监邀请他到自己的剧院试奏。
1929年4月19日 于萨尔斯堡节庆剧院里指挥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
1929年-1934年 受聘为乌尔姆市立剧院指挥,1929年3月2日制作第一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音乐学院国际基金会夏季课程指导。维也纳交响乐团客席指挥。
1933年 加入纳粹党。后来被定无罪。首次作为指挥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上登台。
1934年8月21日 在私人晚会上首次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
1934年-1943年 受聘为亚琛市立剧院音乐会指挥和歌剧总监。
1935年4月12日 任命为亚琛市立剧院音乐总监(德国最年轻的音乐总监)
1937年6月1日 首次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指挥瓦格纳的特里士坦与伊索尔德
卡拉扬指挥的瓦格纳作品集唱片封面1938年4月8日 首次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指挥莫扎特,拉威尔和勃拉姆斯的作品
1938年7月26日 与女歌手艾米·霍格罗夫结婚。
1938年9月30日 在柏林国家歌剧院指挥贝多芬的费德里奥
1938年10月21日 指挥特里士坦与伊索尔德引起国际轰动,柏林音乐评论家评卡拉扬为"神奇的卡拉扬"。与德国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签下第一份合约,但直到1943年才生效。第一个录音,莫扎特的魔笛序曲,乐团是柏林国立乐团。
1939年 同时被任命为柏林国立歌剧院乐队指挥和普鲁士国家乐团音乐会指导。
1940年2月18日 于柏林国家歌剧院,在理查·施特劳斯面前指挥其歌剧埃莱克特拉。
1942年 与安提拉·居特曼结婚。与亚琛和柏林国家歌剧院的合约过期。
1945年 于意大利的米兰等城市逗留
1946年1月12日 第一次战后音乐会,在维也纳爱乐之友协会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而在苏占区因其纳粹身份,禁止演出。与华尔特·李格开始合作。在萨尔斯堡音乐会上作助手。
1947年10月 首次与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歌唱协会合作。禁演令正式消除。11-12月两者合作为EMI录制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1948年 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歌唱协会终身艺术指导。参与萨尔斯堡音乐节(节目:格鲁克的奥菲欧与埃雨迪克,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两场音乐会,节目是海顿,理查·施特劳斯,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作品,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歌唱协会合唱团)
1948年-1953年 维也纳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同时在伦敦与爱乐乐团紧密合作。同时受到德国,意大利,瑞士,英国和奥地利等地乐团的委任。卢塞恩指挥班指导。
1948年-1968年 米兰史卡拉歌剧院常任客席指挥和德国演出季指导
1948年-1988年 卢塞恩国际音乐周合作者(1960年除外)
1949年 再度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上指挥威尔第和贝多芬的作品,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歌唱协会合唱团。南美之行
1951年-1952年 登台拜鲁依特指挥瓦格纳作品《纽伦堡的名歌手》以及《尼贝龙根的指环》(部分),并由EMI录音。
1955年 接替去世的富特文格勒担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1956年被任命为终身首席指挥。与柏林爱乐首次美国之行
1956年-1960年 萨尔斯堡音乐节艺术指导
1957年 与柏林爱乐首次日本之行
1957年-1964年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艺术指导
1958年 与爱利特·毛瑞特结婚
1959年 柏林爱乐,卡拉扬和德国唱片公司铁三角开始了长时间的合作,(第一个立体声录音:理乍得·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秋季,与维也纳爱乐巡回印度,菲律宾,香港和美国。
1960年6月25日 女儿伊莎贝拉出生。维也纳爱乐是其监护人。
1963年10月15日 柏林爱乐大厅开幕音乐会,演奏贝多芬第9交响曲
1964年1月2日 女儿阿拉贝尔出生,柏林爱乐是其监护人。8月,被接纳为萨尔斯堡音乐节理事会成员。9月,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乐团首次到苏联演出。
1965年 开始在Unitel公司制作歌剧和音乐会录影,自己担任导演和指挥。和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里左合作。
1967年 创建萨尔斯堡复活节音乐会。3月19日开幕节目为瓦格纳的女武神。首次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登台,导演指挥 女武神。
1968年 3月4日 获萨尔斯堡州指环。4月4日,获萨尔斯堡名誉市民称号。4月8日,获德国唱片公司金留声机。8月14日,成为萨尔斯堡大学荣誉理事。在柏林成立赫伯特·冯·卡拉扬基金,用于促进音乐感觉得科学研究。此基金还会推动一个指挥比赛和柏林爱乐乐队学院。
1969年 萨尔斯堡大学心理学院成立“赫伯特·冯·卡拉扬基金”实验音乐心理学学院。春季,与柏林爱乐的欧洲之行。在莫斯科,在肖斯塔柯维奇的面前指挥其第10交响曲。8月31日,获卢塞恩艺术奖。
1969年-1971年 获得巴黎管弦乐团咨询会内一职。
1973年 成立萨尔斯堡圣灵降临节音乐会。11月24日,成为柏林荣誉市民。
1977年 在慕尼黑获恩斯特·冯·西门子音乐奖
1978年 成为慕尼黑大学荣誉博士。5月12日,成为萨尔斯堡大学哲学博士。6月21日,成为牛津大学音乐博士。
1979年 10月13日 成为东京早稻田大学博士。同年10月,率领柏林爱乐乐团访问中国,演出莫扎特的《第三十九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和德沃夏克的《第八交响曲》等。卡拉扬的到访,是当时中国文化界一件盛事。
1981年 4月15日 成为CD数码音频系统的国际主席 12月1日 在重新开幕的莱比锡布商大厦(格万豪斯)指挥柏林爱乐
1982年 成立Telemodial公司,旨在记录卡拉扬的演出。3月2日,在伦敦因其录音马勒第9交响曲和前年的瓦格纳帕西法尔获得留声机大奖。 8月30日 柏林爱乐建团100周年音乐会(节目: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
1983年 3月 获伦敦爱乐协会金牌提名,1984年获奖。 4月5日 75岁大寿,获得很多奖项(德国唱片奖,金唱片) 10月 获得UNESCO的国际音乐奖
1984年 首次录影贝多芬九首交响曲
1985年 6月29日 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教堂于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前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奏莫扎特的加冕大弥撒,由Telemodial录影,并全世界转播。
1986年 1月25/26日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诞辰100周年纪念音乐会。6月 在雅典获奥林匹亚奖。
1987年 1月1日 指挥新年音乐会,世界直播。3月1日,柏林建城750年开幕音乐会。10月28日 柏林爱乐厅室内乐馆开幕音乐会。
1988年 80大寿,获得无数奖项。德国唱片公司以其妻爱利特·冯·卡拉扬的画作为封面,发行卡拉扬100杰作。4月-5月,最后一次日本之行。10月 与柏林爱乐作欧洲之行。
1989年 2月 与维也纳爱乐在纽约最后一次演出。7月16日 在排练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时因心脏病发逝世。
还有:
http://ke..com/view/8668.htm
❺ 一九七九是什么年份
是中国正式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改革开放正确道路的第一年。1979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开始酝酿讨论; 中美建交,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和日渐走向复兴强盛繁荣的中国。
一、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宣布从即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至此,自1958年开始的人民解放军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宣告结束。
二、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三、1月11日中央发文为地富摘帽。
1979年是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的一年。据《大典》记载,这一年召开的中央一级的追悼会有3次,为18人的举行了“迟到”的悼念。平反消息有18个,为彭真、陆定一等人平反昭雪。
还为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定为“地方民族主义分子”和1959年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人们平反。这一年,还发文为去台人员在大陆家属和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特别是,为“地、富、反、坏”四类分子的摘帽涉及面最广,使至少有2000万人结束了长期受歧视的生活。
四、1月18日理论务虚会。
五、2月17日~3月16日对越反击战。
六、6月15日万里在安徽省凤阳县农村调查时,肯定了该地实行的“大包干”生产责任制。
七、7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八、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名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它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歌;设在台北的奥委会为“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它不能再使用目前的歌、旗和会徽。
(5)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外国指挥家扩展阅读: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从即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同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1月29日至2月5日,邓小平副总理应邀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建国以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对越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战斗的通知》。自卫反击战自2月17日开始,3月16日结束。
“文革”后第一支外国交响乐团来华
1979年3月,着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率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这是“文革”后第一支外国交响乐团来中国演出。
“大包干”生产责任制获肯定
万里在安徽省凤阳县农村调查时,肯定了当地实行的“大包干”生产责任制。
经过持续的冲刺努力,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日本名古屋会议上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承认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同年11月,国内外体育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邓小平、邓颖超等中央领导人出席。邓颖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深情地说:“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登上了世界体育舞台。”
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和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同时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特区。
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建立
乌鲁木齐毛纺织厂与香港、日本的合资公司正式签订合资经营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合同。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公布后第一批被批准的中外合资企业中的一个。
工商业者恢复劳动者身份
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等6部门提出的《关于把原工商业者中的劳动者区别出来问题的请示报告》,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被从原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恢复了劳动者身份。
❻ 关于现代的关荣的故事
姚关荣,指挥家。浙江镇海(今宁波)人。1961年毕业于民主德国莱比锡高等音乐学院指挥系。同年回国,历任北京电影乐团负责人、首席指挥,深圳特区乐团首席指挥。曾担任贝多芬第三、五、六交响乐和勃拉姆斯《第二交响乐》的指挥。译有柏辽兹《配器法》。
---------------------------------------------
姚关荣:用音乐为电影“画龙点睛”
2006-03-14 11:23:59 来自: 赵辛楣 (苏州)
2005年11月4日
明天,一场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举行的电影音乐会将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引人瞩目的是,手执指挥棒的是一位年届七十却风采依然的深圳老人——深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着名指挥家姚关荣。
姚关荣这个名字,对熟悉中国现当代电影的观众来说,一定不会陌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200多部中国电影中,都能从演职员表的配乐指挥一栏发现他的名字。曾任中央新影乐团和中国电影乐团首席指挥20年的姚关荣,和上影的陈传熙、长影的尹升山一起成为中国电影音乐指挥领域功勋最卓着的指挥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姚关荣是中国电影音乐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人物。前不久,姚关荣刚刚在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等主办的“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庆典”上荣获“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他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的地位得到了公开肯定。
日前,记者在位于深圳梅林一村的姚关荣家中采访了这位电影音乐的传奇人物,听他讲述了自己与电影音乐和深圳交响乐之间的数十年情缘,回忆起那黄金般的电影岁月和音乐人生。
“音乐血统”来自莱茵河畔
尽管姚关荣的名字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可谓大名鼎鼎,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指挥家是新中国第一批公派出国的音乐留学生。在莱茵河畔的那个西方古典音乐发祥地,姚关荣得到了自巴赫、贝多芬以降的欧洲音乐传统的真传,这为他在中国电影音乐和交响乐领域大展宏图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出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姚关荣童年时便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随着父母碾转于湖北、云南、上海、福建。虽然家中只有父亲会弹中国传统乐器月琴,但姚关荣却在抗战音乐的熏陶中埋下了音乐的种子。他至今还记得1940年在云南昆明时,只有5岁的他在街上跟着游行队伍昂首阔步地高唱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抗战结束后,姚关荣进入上海建成中学就读,一位叫谭玲的音乐女教员成为他的音乐启蒙老师。谭老师发掘了姚关荣的音乐潜质,推荐他成为学校合唱团的一名小指挥。此后,姚关荣带着学校合唱团走上了当时上海最着名的天蟾舞台。半个世纪后,姚关荣在广州遇到谭老师,谭老师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的姚关荣“有板有眼的指挥展现了出众的音乐天赋”。
1954年,靠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姚关荣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入学一年后,国家要选派一批学生到东欧留学,成绩优异的姚关荣作为国家的重点培养对象到德国去留学,成为新中国首批音乐留学生,就读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指挥系。莱比锡是个音乐之城,“古典音乐之父”巴赫曾在莱比锡生活了27年,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瓦格纳、施特劳斯等也都曾在这里留下音乐的足迹。姚关荣至今还记得,在他的毕业证书上打的钢印就是巴赫的头像。
在莱比锡,姚关荣近乎贪婪地汲取着古典音乐的精华。毕业后,他又进入德国魏玛高等音乐学院,师从世界着名指挥家赫尔曼·谢尔兴。谢尔兴常说:“乐队演奏中出现了问题,责任首先在指挥。”这样的教诲让姚关荣铭记终生。长达6年的留学生涯为姚关荣储备了丰厚的音乐素养,更培养了他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这成为他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中国电影音乐的“执棒者”
1961年,怀着报效祖国的崇高志向,姚关荣学成归国。他来到了刚刚创立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乐团担任指挥,主要任务是为新出炉的国产影片录制配乐。在这里,姚关荣一干就是24年,执棒指挥新影乐团(后改称中国电影乐团)等交响乐团录制了200多部电影音乐,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曾被《大众电影》杂志的一篇文章亲切地称呼为中国电影音乐的“执棒人”。
当时,在国内像姚关荣这样有欧洲留学背景的指挥家尚属凤毛麟角,年轻的姚关荣意气风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才华,为不同类型的影片配制了大量风格各异的电影音乐。在姚关荣沉着、稳健的指挥下,那些优美动听的旋律对每一部电影的画面衔接和故事发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姚关荣指挥配乐的最着名的电影就是《地道战》了,中国有20亿人次看过这部电影,就有20亿人次听过姚关荣指挥的《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和配乐,被写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外,改革开放之前姚关荣指挥录制的着名电影音乐还包括《野火春风斗古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怒潮》、《侦察兵》、《决裂》等。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正值壮年的姚关荣再次焕发青春,作为中国电影乐团的业务副团长和首席指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电影音乐中。他先后录制的作品包括《蹉跎岁月》、《边城》、《寒夜》、《血,总是热的》、《风雨下钟山》、《人生没有单行道》、《心灵深处》等。那时的电影观众一提起电影配乐,就会想到姚关荣。
说起录制电影音乐与指挥交响乐的不同感受,姚关荣深有感触地说:“电影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时间性很强,往往要在从电影拍摄完成到公映之前的短暂时间内将配乐录制好。这对我们的创作形成了严峻的考验,我和团员们往往要连夜录音,而且要根据电影画面的长短随时调整。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我参与指挥的电影音乐都是保质保量地完成的,得到了电影导演和观众的一致认可。”
深圳交响乐的“拓荒牛”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是姚关荣事业的巅峰时期,他不仅在电影音乐界响当当,而且在交响乐指挥领域也闯出了一块天地。当时姚关荣兼任着中央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他还远赴德国,指挥世界着名的科隆广播乐团上演了“与中国相见”广播音乐会,欧洲媒体盛赞道:“姚关荣的指挥艺术即使按欧洲标准来衡量,也是第一流的。”在当时发行百万册的音乐普及读物《音乐欣赏手册》中,姚关荣被列为“中国当代十大指挥家”之一。然而,1985年,正值事业巅峰的姚关荣却突然南下当时还百废待兴的深圳,成为特区乐团的首席指挥,令京、沪音乐界的同行们大为不解。
其实,姚关荣与深圳结缘是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一次他带领上海交响乐团来深圳演出,在飞机上与身边一位乘客攀谈中,他透露了自己希望在交响乐指挥方面多发挥一些才能的心愿。这位素不相识的乘客热情地建议说:“你为什么不去深圳发展呢?那里刚成立了一支特区乐团,很需要人才啊!”姚关荣听了以后颇为心动,到深圳后看到那种朝气蓬勃的景象,更加坚定了他留在深圳的决心。此后不久,他就在当时的市委书记梁湘亲自安排下来到深圳特区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的前身),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区文化建设事业中。
那时的深圳特区乐团刚刚成立不久,只有二三十名演奏员,办公地点也挤在深圳戏院对面的一幢小楼中。但姚关荣不畏艰难,亲自四处“招兵买马”,很快将乐团阵容扩大到50多人,终于可以演奏一台像模像样的交响乐了。这样,1986年元旦,深圳终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新年音乐会。
然而,深圳特区乐团的发展方向曾经饱受争议,有不少人建议将乐团转为一支轻音乐团,从而在市场中更好地生存。然而,姚关荣坚定地认为,一个城市一定要有自己的交响乐团,应该坚持古典音乐方向。在他的努力下,深圳特区乐团终于发展成为深圳交响乐团,并在国内外闯出了很响亮的名声。1997年10月,姚关荣和深圳交响乐团出访德国、捷克的六个城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成为首个登上柏林爱乐大厅舞台的中国交响乐团。姚关荣的指挥受到了欧洲观众和媒体的高度评价。
如今,退休后的姚关荣不甘寂寞,曾先后受邀到德国纽伦堡、意大利米兰指挥国外交响乐团演奏正宗的欧洲古典音乐。今年5月,中国爱乐乐团庆祝建团5周年之际,姚关荣和李德伦、黄晓同等着名指挥家同台,指挥这支国家级乐团上演了气势磅礴的《红旗颂》。姚关荣也没有忘记他曾为之奋斗的电影音乐,每次看影视剧时,都喜欢从专业角度品评一番其中的配乐。当下,姚关荣正在不断地温习他曾指挥过的那些熟悉的电影音乐,为执棒11月5日的电影音乐会做最后的准备,他说:“电影音乐是我一生的牵挂,我就是为电影音乐而活的。”
❼ 1979年我国取得了哪些外国成就
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1月29日至2月5日,邓小平副总理应邀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建国以来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对越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战斗的通知》。自卫反击战自2月17日开始,3月16日结束。
1979年3月,着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率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这是“文革”后第一支外国交响乐团来中国演出。
经过持续的冲刺努力,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日本名古屋会议上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承认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同年11月,国内外体育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邓小平、邓颖超等中央领导人出席。邓颖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深情地说:“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登上了世界体育舞台。”
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