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流动性陷阱有哪些特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那么你对流动性陷阱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流动性陷阱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单位以“闲资”的方式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想货币供应量增加(假定货币需求不变),那么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极低水平,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和利率都不会发生变动。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需求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一般是从利率下调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来认识流动性陷阱的。按照货币—经济增长(包括负增)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想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假定货币需求不变),那么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国内投资和消费,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投机需求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的情况。
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平面坐标图上,可以用货币需求曲线上与某一最低限度利率水平相对应的一段平行于横轴的曲线来描述流动性陷阱。出现这种情况,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将完全被投机性货币需求吸收,不再会引起利率的下降和投资的增加。这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首先提 出的,但将其命名为流动性陷阱的则是英国经济学家D.H.罗伯逊。
交易动机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受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有机会在持有债券和持有货币之间进行选择。当市场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跌),从而愿意多持有货币。反之,人们就会少持有货币而多购买债券。上述对持币动机及对货币需求的解释,实际上并未超出古典学派的视野。不同的是,凯恩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则根据上述理由,灵活偏好可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这就是说,当利率降至该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故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于利率即无力再加控制。他认为,金融当局对于市场利率,并不总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调节;利率降至某一水平之后,任何 措施 都不再能使它下降。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恰如落入陷阱一样。
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根基。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大。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学家J.托宾在其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然而,另两位美国经济学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的结论。货币主义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态度。一方面,他否定有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市场利率不可能无限降低,因为人们需要以货币来替代其他金融资产的普遍愿望会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的限度。
流动性陷阱的主要特点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
(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
(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 不能启动 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
(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流动性陷阱的表现形式
第一个表现
流动性陷阱的表现流动性陷阱在金融层面的第一个表现就是金融市场的代表性利率不断下降,并且已经达到一个极低的水平。
就货币市场而言,加权平均的拆借利率从今年1月份的2.06%下降到8月份的1.45%。如果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从中涤除,则实际的拆借利率只有0.46%,这同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货币市场的表现无甚差异。就债券市场而言,自去年6月份以来一直处于快速上涨态势,这导致债券收益率处于极低的水平,期限稍短的国债收益率不仅低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甚至还低于银行间拆借利率。例如,在9月20日的银行间市场中,待偿期为1.236年的04国债11的收益率只有1.3261%,待偿期为1.816年的05国债07的收益率仅为1.7432%。可以预期,随着准备金利率的继续下调,金融市场的利率重心还将往下移。
第二个表现
流动性陷阱在金融层面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全部金融机构的存款以加速度的方式在增长,这推动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快速上升。从去年9月份开始,全部存款的月度同比增速不断上升,从不到16%上升至今年8月份的18%强。从构成看,全部存款的快速增加主要归因于占比达到一半左右的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去年9月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速不到15%,今年8月份已经超过了17%。由于存款是广义货币M2的主要构成,因此,同期M2也表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增长速度由去年9月份的不到14%上升到今年8月份的17%强。
Ⅱ 什么是流动性陷阱,日本现行的非货币政策是什么
2008年金融危机及随后的欧债危机,将包括欧美在内的大多数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推向了疯狂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恶性循环中,虽然这一举措对于经济的复苏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全球范围内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此前,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公开表示,我国货币政策有陷入“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的风险,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上周,央行有关负责人就7月份货币信贷数据答记者问,并对”流动性陷阱“一说公开回应:“M1与M2增速‘剪刀差’主要反映货币在各部门分布
Ⅲ 交通意外身故,保险公司却拒不理赔,其中陷阱有多大
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意识到意外险的重要性,通过购买各种各样的产品为自己和家庭保驾护航。意外险作为保险的主力军,它的购买条件最宽松,且保费方面最为便宜。不过很多对保险了解不深的朋友,在购买时往往挑选不到合适自己的产品,陷入得不到保障的困境。小王为自己投保了意外伤害险,几年后他在一次交通意外事故中身亡。保险公司拒赔,理由竟是小王交了4年保险金的保险合同无效,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Ⅳ 如何 防范网络陷阱与计算机病毒
光盘, 软盘 还有硬盘对拷时
网络最成用的途径是 邮件,软件下载,接受文件时
1.移动的存储设备
即指软盘、CD-ROM、ZIP磁盘、JAZ磁盘、移动硬盘等。其中的软盘是使用较为广泛存储介质,因此也就比其它几种磁盘有更多的传播机会。另外盗版光盘也是传播计算机病毒的主要途径。随着大容量可移动存储设备(如ZIP盘、可擦写光盘、磁光盘-MO)等的普及,这些存储介质也将成为计算机病毒寄生的场所。
2.网络电脑网络是人们现在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为计算机病毒的迅速传播铺平了道路。
在当今的国际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它来获取信息、发送和接收文件、接收和发布新的消息以及下载文件和程序。正因为如此计算机病毒也走上了高速传播之路。其感染计算机病毒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电子邮件:计算机病毒主要是以附件的形式进行传播,由于人们可以发送任何类型的文件,而大部分计算机病毒防护软件在这方面的功能还不是十分完善,使得电子邮件成为当今世界上传播计算机病毒最主要的媒介。
WWW浏览:任何可执行的程序都可能被计算机病毒编制者利用,Java Applets和ActiveX Control也不例外,目前互联网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Java Applets和ActiveX Control来编写计算机病毒和恶性攻击程序,因此WWW浏览感染计算机病毒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地增加。
FTP文件下载:FTP是文件传输协议。通过这一协议,您可以将文件放置到世界上任何一台计算机上,或者从这些计算机中将文件复制到您本地的计算机中,这一过程就称为下载。这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习和交流,使互连网上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同时也使互联网上的病毒传播更容易、更广泛。这一途径能传播现有的所有病毒,所以在使用FIP时就更要注意防毒]
预防电脑病毒
病毒的传染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网络,二是软盘与光盘。如今由于电子邮件的盛行,通过互联网传递的病毒要远远高于后者。
1、不要轻易下载小网站的软件与程序。
2、不要光顾那些很诱惑人的小网站,因为这些网站很有可能就是网络陷阱。
3、不要随便打开某些来路不明的E-mail与附件程序。
4、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公司提供的防火墙,并注意时时打开着。
5、不要在线启动、阅读某些文件,否则您很有可能成为网络病毒的传播者。
6、经常给自己发封E-mail,看看是否会收到第二封未属标题及附带程序的邮件。
Ⅳ 流动性陷阱是否存在
——现代经济学学习笔记之六十八 在讨论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时,人们经常提到“流动性陷阱”,以此来判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否真的会拉动经济。流动性陷阱很形象地表明流动性在传导中遇到障碍这样一种特殊情况。根据凯恩斯的假说,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即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刺激经济增长。 一、流动性陷阱
笔者留意了一下,流动性陷阱这个概念无论作为一个名词解释还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极端情况,都是近年来各高校经济学研究生考试的必考题目,也是学习领会现代经济学IS-LM理论的典型题目。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探讨货币政策在什么情况下无效,也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偏好陷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货币政策的作用和经济增长原理,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改变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就必然会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由此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如果利率已经降到最低水平,此时中央银行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再去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那么单靠货币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经济学家把上述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陷入流动性陷阱主要有三个特点:(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之中,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情况严重,单凭市场的调节显得力不从心。(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货币政策对名义利率的下调已经不能启动经济复苏,只能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手段来摆脱经济的萧条。(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
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因此,围绕流动性陷阱问题,西方经济学界争论很大。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学家J.托宾在其早期论文中,曾运用若干资料证明了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并明确得出货币政策不如财政政策有效的结论。然而,另两位美国经济学家M.布隆芬布雷纳和T.迈耶同样进行了实证研究,却得出流动性陷阱并不存在的结论。货币主义代表人物M.弗里德曼则持某种折衷态度。一方面,他否定有流动性陷阱存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市场利率不可能无限降低,因为人们需要货币,而货币需求会使利率的下降有一个最低限度。 二、理论假设与前提分析
笔者认为,讨论流动性陷阱不能忽略它的两个基本的理论前提,一是利率自由变动,充分的市场化,利率在引导投资和消费中发挥核心的作用;二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假设,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划分为交易需求、预防动机和投机需求,尤其是投机需求将货币供应与利率紧密连结在一起,使利率的机制开始发挥作用,流动性陷阱的理论抽象才得以成立。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人们之所以产生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货币随时可以作交易之用,随时可以应付不测之需,随时可作投机用,因而人们对货币的偏好成为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对利率的预期是其调节货币和债券配置比例的重要依据,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就越小,债券需求量就越大;当利率极高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为零。 在以利率为纵轴,货币量为横轴的平面座标图上,货币需求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但在一定状况下,可以用货币需求曲线上与某一最低限度利率水平相对应的一段平行于横轴的曲线来描述流动性陷阱。出现这种情况,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将完全被投机性货币需求吸收,不再会引起利率的下降和投资的增加。这就是凯恩斯首先提出的,由英国经济学家D.H.罗伯逊命名的流动性陷阱。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受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支配,就是说,它既是国民收入的函数,也是利率的函数。
M = f(Y,i),My>0,Mi
Ⅵ 什么是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概念
1、流动性陷阱指当名义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甚至接近于零时,由于人们对于某种“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宁愿以现金或储蓄的方式持有财富,而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以资本的形式作为投资,也不愿意把这些财富作为个人享乐的消费资料消费掉。国家任何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会以“闲资”的方式被吸收,仿佛掉入了“流动性陷阱”,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2、因此,经济学家将利率已经降到极低水平时,单单依靠调整货币政策无法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极低的利率和国民总支出水平不会发生变动的状况称为“流动性陷阱”。
Ⅶ 对于流动性陷阱出现的可能性,及其解决
楼主学经济学的吧?
简单来说,流动性陷阱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也就是说,流动性陷阱出现的可能是在利率水平极低的时候,这时候人们倾向于增持货币,从而导致市场中流动性(货币)不会因货币的增发而变得更好。这时候,宏观调控的货币手段基本无效。
解决之道就是一次性提高利率,使得人们对利率水平的上升预期不再。再有就是提高债券的收益率,使得人们手中的货币“流”出来,买债券、买资产品。另外,实在不行了,还有一个下策,就是人为制造通货膨胀,使人们手中的货币贬值,从而逼迫人们消费,释放出流动性,从而走出流动性陷阱。
祝:学有所成!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