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德国奥伊廷访问团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德国奥伊廷访问团

发布时间: 2023-02-22 02:16:08

Ⅰ 韦伯是谁啊啊

[编辑本段]1、音乐家 Weber,Carl Maria von (1786-1826) 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 [1] 。 他早期创作的歌剧作品,如《森林少女》、《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和《西尔瓦纳》等,已孕育着浪漫主义倾向。 ①概述 1786年11月18日生于奥伊廷,1826年6月5日卒于伦敦 。出身于音乐家庭 ,曾从J.海顿之弟学习作曲,14岁就写了不少作品。1803年在维也纳从G.J.福格勒学作曲,1804年任布雷斯劳的歌剧指挥,后因其改革思想不被理解而被迫辞职。1807年在斯图加特任符腾堡公爵的秘书,1810年重新投入音乐活动 。1813~1816年领导布拉格歌剧院工作,1817年起定居德累斯顿,并与一女歌唱家结婚。1820年以前还在欧洲各国旅行演奏和指挥。他有一双大手,可以轻松地弹奏十度内的四部和声,演奏风格亲切而富于技巧 。韦伯早期创作的歌剧作品,如 《森林少女》、《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和《西尔瓦纳》等,已孕育着浪漫主义倾向。在他的10部歌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魔弹射手》以从未有过的浪漫主义气质和民族风格,为歌剧创作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对1823年写的《欧丽安特》进行了新的尝试,丰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剧中的功能,改说白为朗诵调,对突破关闭式分曲结构作了探索,配器及和声运用也有进一步发展。但这部歌剧在题材方面没能摆脱骑士传奇的神秘色彩,音乐也缺乏个性,以至演出后遭到冷遇。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奥伯龙》是1826年应英国科文特加登歌剧院之邀而作,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其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韦伯还作有不少戏剧音乐、器乐和声乐作品,其中协奏曲占有一定地位。他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小协奏曲是具有浪漫派特点的新型协奏曲,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单簧管协奏曲采用奇特的配器手法,同样富有浪漫气息。他的钢琴曲《邀舞》具有一种华丽的技巧和管弦乐效果,曾两次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韦伯还写了不少音乐评论文章,其中较重要的是带有自传性的小说《音乐家的生活》。他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辈,在创作、演出、指挥和社会活动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为新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开辟了道路。 ②生平 1786年11月18日韦伯生于德国奥伊廷城。父亲是一位业余音乐家,也是一个城镇乐队和旅行剧团的领班。母亲曾是一位歌唱演员。韦伯自幼受环境的薰陶,对他后来走上歌剧创作道路有一定影响。1798年,韦伯曾在J.海顿之弟M.海顿门下学习理论作曲,到1800年他14岁时,已写了不少作品。他还写了他最早的几部歌剧:《森林少女》(1800)《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1802)等。这些歌剧在风格上接近歌唱剧,虽不成熟,但已看出他歌剧创作的一些特征。1803年在维也纳从师G.J.福格勒学习作曲。福格勒对民歌的爱好启发了韦伯对民间音乐的兴趣。1804年经福格勒帮助,韦伯谋得在布雷斯劳的歌剧指挥职位,后因在上演剧目、乐队组织以及指挥方面的改革想法不被理解,被迫辞职。1807年他在斯图加特任该地符腾堡公爵路德维希的秘书,除进行创作和给公爵的孩子们上课外,主要是管理账目等事务工作,直到1810年才又重新全部投入音乐活动。这时期他写了他仅有的两部交响曲(1807)和歌剧《西尔瓦纳》(1810)。1820年以前他在欧洲许多国家旅行演奏和指挥演出。1813~1816年曾领导布拉格歌剧院工作,并再一次在上演剧目和指挥中贯彻他改革的设想,但仍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韦伯作为钢琴演奏家,和当时活跃在舞台上的J.N.胡梅尔、I.莫谢勒斯、F.卡尔克布雷纳以及C.车尔尼等大师齐名,他的演奏风格亲切而富于技巧。由于他有一双大手的优越条件,可以毫无困难的弹奏十度内的四部和声,他在小协奏曲等作品中那些惊人的大跳和八度滑奏等,就是为适应他演奏技巧而写的。他还曾轻松自如的把他的原《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在#C大调上演奏,受到同辈音乐家们的赞扬。20年代前后正是德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年代,蒙受屈辱的梯尔齐特和约和拿破伦的侵略战争等,都曾激起广大德国人民的爱国情感。韦伯就曾为爱国诗人T.克尔纳的诗集《琴与剑》中的诗篇谱曲。1815年他还写了康塔塔《斗争与胜利》等,在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1817年由布雷斯劳迁到德累斯顿,同年和歌唱家卡罗琳·勃兰特结婚。在德累斯顿的10年是韦伯最后的时期,也是他创作的成熟时期。着名的钢琴曲《邀舞》(1819)和《钢琴小协奏曲》(1821)都是这一时期完成的。他创作的高峰是1821年完成的着名歌剧《魔弹射手》(一译《自自射手》),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被认为是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德国民族歌剧的诞生。《魔弹射手》的出现,使韦伯获得了巨大声誉,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音乐家。1823年他又写了歌剧《欧丽安特》,1826年应英国科文特加登歌剧院的邀请,写了他最后的一部歌剧《奥伯龙》。但是这两部歌剧都没有达到《魔弹射手》的水平。自于《欧丽安特》的演出遭受冷遇和长期劳累,1826年6月5日在伦敦病逝。 ③创作 韦伯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辈,在创作、演出、指挥和音乐社会活动方面都进行积极工作,为新的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开辟了道路。他创作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浪漫主义气质,那种富于幻想性的特色,那种追求民族和民间情趣,以及作品中带有戏剧情节的构思和注重色彩变化的手法,都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人,他的创作是在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兴起、民族意识高涨的背景下进行的。特别是在歌剧舞台为意大利和法国歌剧所统治的情况下,韦伯所开创的浪漫主义民族歌剧,不论从题材上和风格手法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韦伯早期创作的歌剧作品,已可看到一种和他的先辈们不同的浪漫主义倾向。他的《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和《西尔瓦纳》,不论是用管弦乐巧妙地描绘森林阳光和风暴,或是剧情中骑士的爱情传奇以及命运的巧合等,都孕育了《魔弹射手》和《欧丽安特》等歌剧的风格特征。在他的10部歌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魔弹射手》。这部作品以从未有过的浪漫主义气质和民族风格,为歌剧创作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使韦伯在音乐史中占有一个重要地位。这部歌剧取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剧中主人公马克斯为追求爱情和幸福,动摇在善和恶之间;为达到目的,终于屈从卡斯帕尔的诱惑与魔鬼定约,到狼谷去炼制魔弹,在比赛的关键时到,由于隐士的相助,魔弹没有射中美丽善良的阿加特,而阴险的卡斯帕尔受到了应得的惩罚,最后在隐士的调停下,马克斯得到奥托卡尔公爵的宽恕。歌剧表达了光明战胜黑暗、善良战胜邪恶这一主题思想,在当时黑暗而令人窒息的封建复辟时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歌剧中山林景象、生活风俗的描绘,以及作者对民族民间音调的运用,都和当时那种卖弄歌唱技巧、追求华丽辉煌效果的意大利和法国式歌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德国人民备感清新、亲切。作者在歌剧结构上,把现实的纯朴生活(如第1、3幕)和充满奇幻色彩的狼谷(第2幕)对比起来,追求一种新的浪漫主义气氛。歌剧序曲中使用了主导动机,序曲中的主题主要取自歌剧中的曲调,主题间的联系和发展体现了人物的关系和剧情的发展过程以及歌剧的主题思想,为以序曲概括剧情的写法提供了经验。整个歌剧的风格、内容、结构、配器等对后来浪漫派歌剧的写作,尤其对R.瓦格纳的歌剧有很大影响。 为实现建立德国英雄性大歌剧的理想,以及追求在歌剧中道德力量的戏剧对比,韦伯在《欧丽安特》的创作中进行了新的尝试。这部歌剧结构上摆脱了德国歌唱剧的影响,丰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剧结构中的功能,同时改说白为朗诵调,对突破传统的关闭式分曲结构作了一些探索。如将咏叹调放到更大的场面结构中或各种性质不同的朗诵调的连接等。歌剧在配器及和声运用上,也有进一步发展。如建立在全音阶和半音阶对比上的和声使用,8个加弱音器的小提琴与1个不加弱音器的中提琴的颤音对比等,都很有代表性。特别是在《魔弹射手》中使用的主导动机手法,在这里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如剧中人埃格兰婷的主导动机随着她思想感情变化而变化的手法,对以后瓦格纳的歌剧创作有明显的影响。由于德国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这部歌剧在题材方面没有能够摆脱中世纪骑士传奇的神秘色彩,音乐也缺乏个性。但是这些新的探索在德国歌剧发展史上仍是有意义的,受到R.舒曼、F.李斯特、瓦格纳等人的肯定。 《奥伯龙》是韦伯最后的1部歌剧。剧中描写众仙之王奥伯龙和仙后蒂塔尼娅争吵后,找到一个获罪的骑士到东方经历了种种荒诞的冒险和爱情纠葛,最后骑士和他的情人在魔法号角下脱险,奥伯龙和仙后和好如初,骑士也被赦免,双双爱情大团圆。这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在伦敦上演时受到欢迎。歌剧的结构松散,音乐缺乏内在的统一和连贯性,更像一部戏剧配乐。但是序曲写得概括、生动,继承了《魔弹射手》和《欧丽安特》的传统,是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曲目。 除歌剧外,韦伯还写了不少的戏剧音乐、器乐和声乐作品,其中协奏曲在他的管弦乐作品中占有一定地位。韦伯是把标题性和协奏曲这种传统形式结合起来的最早作曲家之一。1821年他为钢琴和乐队写的小协奏曲,就是这种具有浪漫派特点的新型协奏曲。乐曲通过几个段落概括了骑士出征、妻子孤寂等待以及骑士凯旋等内容,音乐表现虽不够深刻,但这种手法对后来浪漫派器乐写作有一定影响。另外他的一些钢琴协奏曲还常常喜欢在乐队部分采用奇特的组合(如第1、2钢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等),这种新的配器手法是和他在歌剧中丰富管弦乐、重视色彩和效果相一致的。韦伯的音乐会乐曲中单簧管协奏曲也写得富有浪漫气息,他对单簧管以及其他一些管乐器的喜爱,也体现了浪漫派作家们对民间音乐的深厚感情。 韦伯的很多钢琴作品是为他本人演奏而写的。其中1819年写的降D大调华丽回旋曲《邀舞》就是一首着名的标题钢琴舞曲。他用通俗易懂的音乐,描绘了绅士邀请女伴共舞和舞会中欢腾热烈的气氛,以及舞蹈结束时男女落座的情景。由于它本身就具有一种华丽的技巧和管弦乐效果,所以曾两次被改编为管弦乐曲(1841年由H.柏辽兹,1896年由F.魏恩加特纳)。这种把生活风俗性内容和舞蹈音乐结合起来的写法,为后来浪漫派作家写作标题性的钢琴舞曲提供了范例。在舒曼、F.F.肖邦李斯特以及п.и.柴科夫斯基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此外他写的一些变奏曲和舞曲,也都带有一种华丽的技巧性。 韦伯还写了不少音乐评论文章,除一些零散的短文和音乐会评价外,较重要的是他从1809~1820年间写的带有自传性、形式自自的小说《音乐家的生活》。韦伯的评论文章中,除一部分是对当时音乐生活的评论和推荐不为人所知的有前途的音乐家外,主要的是他对歌剧的看法,特别是对建立德国歌剧的关心。他的评论文章反映了一定的进步美学思想,如他认为音乐评论必须具有思想性和洞察力,并应支持艺术的进步等等,但有时也不免片面,失之偏颇。 (1)生平简介:威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歌剧的先行者。和许多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威伯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舞台上发挥了他的天赋之才,同时又是一位评论家、作家。威伯的音乐创作领域很广,其最着名的代表作体现在歌剧和钢琴作品两方面。 (2)代表作品:歌剧《魔弹射手》、《奥伯龙》等,钢琴曲《邀舞》等。 (3)艺术成就: ① 《魔弹射手》的诞生(1821年首演于柏林)标志着欧洲歌剧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开始,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威伯也被誉为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② 威伯的《魔弹射手》使德国歌剧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它的特点在于:吸收了德国歌唱剧的特征,用说话代替宣叙调,咏叹调中常渗透着民谣素材,音乐描写着重于渲染气氛,富有浪漫的幻想性。歌剧序曲与剧情联系紧密,而且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这些特征为瓦格纳的歌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直接导致了俄罗斯、捷克、波兰等民族歌剧的兴起。 ③《邀舞》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一首杰作,乐曲描绘了舞会前相互结识、交往、邀舞的生动过程。这首钢琴作品后由柏辽兹改编为管弦乐曲,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Ⅱ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板是长什么样的

一战战败了,德国被迫割让一部分领土,包括:

1、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恢复法国在普法战争前的疆界。

2、萨尔煤矿区由法国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3、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即西上西里西亚,波兹南,西普鲁士);但泽划归波兰。

4、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5、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

6、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7、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1923年)。梅梅尔(默默尔)1252年由条顿骑士团建立。1422年确立了普鲁士省与立陶宛之间的边界,梅梅尔被包含在普鲁士的范围里面,一直到1919年这条边界都未曾变动过。巴黎和会中签署了协议,德国放弃梅梅尔,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年立陶宛出兵占领。不过搞笑的是,1939年希特勒要求立陶宛归还该地区,立陶宛居然同意了。

8、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9、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割让之后,德国的版图变成了这样:

1871—1918年德国疆域图

一战失败后,割让领土后的版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德国在一战失败之后,被迫割让了一部分领土,但是领土面积算大。至少比现在的领土大很多。可是这个时候,德国人不吸取教训,在一战结束后的二十年,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了,领土面积进一步缩小。下面我们来看看二战前后德国领土版图变迁。

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战争全面爆发前)

德意志第三帝国(二战最大版图)

二战结束——被占领的德国。战争结束,德国战败,按照相关协定,德国被英美法苏分区占领,进行民主化改造,之后德国分裂成由苏联支持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由美国支持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被推倒的柏林墙——两德统一 现代德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东德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也就是现在的版图。

现在德国地图

1、西部,德法有争议的阿尔萨斯和渃林两个州让给法国

2、北部,石勒苏益格州让给丹麦

3、东部,西里西亚州全部,勃兰登堡州部分地区以及奥得河流域,但泽自由港,切什青,波次坦等大片领土让给波兰

4、东普鲁士被苏联强占,即现在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

5、南部工业基地波希米亚,独立为现在的捷克等地。

总计,德国共损失了40%以上的领土。从庞大的德意志帝国沦为地理上的小国。

德国在二战失败后,不紧失去的是领土,还失去其他更多的东西,下面我们看看德国在二战后失败的惨状。

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最后以失败而结束。德国战败后,他的势力范围被重新划分,曾经的德国地理范围一变再变。那么二战之后德国的范围有多发大?二战后德国不只是势力范围变化,他们的生活也是十分悲惨。德国在一战后被割让了大量的土地,这是导致德国民族情绪上升,以至纳粹上台,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二战后,同盟国吸取了教训,没有再割让德国本土的土地,只是把德国自纳粹上台后掠夺的他国土地归还,还将德国分成四分,法、英、美管理区形成后来西德;苏管区为东德。你看的地图不是二战爆发前夕的地图吧,那时德国已经掠夺了不少他国土地,都属于战后被剥夺的。要不就是你只看到一其中的一个德国。或者是被分管时期的德国。

希特勒曾经说过,如果他的军队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他本人和整个德国都将陷入无尽的深渊。纳粹“元首”这个预言在二战后迅速变成了现实。遭到彻底破坏的德国在1946年底迎来上世纪最寒冷的冬天,数十万人因饥饿和寒冷死亡,甚至国家都陷入“毁灭”的境地。近日,德国国家电视一台和《图片报》揭示了这场“饥饿冬季”的真相。

上千万德国人被东欧驱逐

战后的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各大城乡居民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劫后余生的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妇女们担负起克服物资短缺以及清理废墟垃圾的重担,因为男人大多命丧疆场,幸存的德军半数以上被关押在战俘营。

20岁的英格为了生存,也加入到了“废墟女工”的队伍中。因为清除废墟的工人除薪水之外还可获得较高的食品配额。她每天都工作,早餐休息一刻钟,午休半小时,极其劳累艰苦。英格和她的母亲、外公住在四面布满破洞的废墟房屋中。在他们的邻居中,有不少是从东欧拥入的战争难民。战争结束后,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纷纷驱逐境内的德裔少数民族,共有1000多万人。华沙犹太人起义的英雄埃德尔曼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德国人为他们的政策,特别是对希特勒的支持,付出了代价,其中之一就是遭到驱逐。”

一些人不能忍受痛苦,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崩溃和价值观念的丧失。买不起香烟的人跟在外国军人和外国人身后捡他们扔掉的烟头;而一些德国姑娘与盟国士兵勾搭,换取巧克力和尼龙袜或者美军的干粮包,以贴补家用。1946年10月,从北极和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气温逐渐下降。可是,像英格家一样,德国人几乎所有家庭都没有暖气,没有电,严寒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到了1947年1月,温度骤然降至零下20度。而一般人的极限承受度也才零下15度。暴雪和风吹成的雪堆使某些地方的交通完全中断。德国北部和西部的所有河流和运河全被封冻,不能通航,战后投入使用的有限的交通运输业中断了。这使得1947年1月初的工业生产减少了1/4。而煤的供应停止,使得许多企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

16%的婴儿出生第一年就死去

在交通运输正常时,德国人每天最多分到1500卡路里热量的食品。美军一开始把自己的面粉拿出来给德国老百姓,很快大批救援物资被源源运来。在这一过程中,西德地区的德国人开始将美英军队视为解放者而非占领军。但食物仍然很缺乏。

交通的瘫痪,使本来就营养不良的老百姓更加痛苦。鲁尔工业区等地的食品定量每人每天开始不到1000卡路里,而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量为2000卡路里。

10岁的凯尔森的父亲由于是建筑工人,可以获得特殊津贴。而他的爷爷奶奶由于已经退休,只能得到800卡路里的食品。因为食品太少,他的爷爷奶奶几个月内相继去世。后来当上德国总理的施密特说,“我们每天靠896卡路里的热量过活”。

被称为帝国“面包篮子”的东部德国地区已被苏联占领,不再向美英法占领的西部德国输出粮食,更加剧了食品供应的紧张形势。最为致命的是煤的短缺,让德国可供取暖的煤极度缺乏。面对现实,科隆的红衣主教正式宣布,凡是有煤的地方,偷煤不再是罪孽。有些人希望逃离这个国家,但这是不允许的。

“取暖的燃料根本就不够,到处是手脚肿胀、缺胳膊短腿、暴露着伤口的人群,无目标地四处流窜”,汉堡作家诺斯萨克写道,大约16%的婴儿在出生第一年就死去。在柏林,很多人不得不吃草和树皮充饥。进口粮食缺乏必需的外汇,德国的钱都给了战胜国,德国在国外的所有资产被没收了,大量的工业设施也被拆迁。“室内温度最高也是零下五度,人们没有任何煤炭!每天电力供应最多只有2小时,人们个个饿得半死。”一位美军记者向纽约本部汇报说。

据统计,在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这还不包括在战俘营死去的俘虏),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仅柏林一地就至少1000人饿死冻死。整个惨状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瘟疫,运尸的手推车每天推送出大批死尸。美国官员威廉·克莱顿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说,“数百万人正在慢慢饿死。”一位美国记者则写道:“德国人一天喝三次汤就够了——战争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如是说。但是,你能眼看着人们饿死吗?看着狗群追逐将死但是尚未完全咽气的人的尸骨?”

寒冷的冬季,也使黑市兴隆起来。由于粮食不足,人们只好从价格更高的黑市中获取生活必需品。盟国驻军军官及其夫人们也兴致勃勃地参加黑市交易,这使得黑市更加兴旺。军队的消费合作社成为黑市最大的供应商。香烟、咖啡、肥皂、罐头等等,成了交易品。在美军的监督和控制下,在柏林和法兰克福建立起了两个官方“易货中心”。

黑市使德国社会、经济更加危急,甚至有人预言德国会变成一个农业国。而英法等西欧国家也受到严寒袭击自顾不暇,这使原本凋敝的西欧经济濒临全面崩溃。丘吉尔1947年5月曾形容英法德意等国的状况说:“欧洲现在怎样?它是一座瓦砾堆,一个尸骨收容所,一个滋生瘟疫和憎恨的温床。”

所以我们需要珍惜和平,维护和平。战争是可怕的,我们要抵制战争,防止战争再次发生。

Ⅲ 韦伯生平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Weber CarlMariavon,1786年11月18日-1826年6月5日),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1786年11月18日生于奥登堡的奥伊廷,父亲酷爱戏剧和音乐,还组织了一个由自家亲戚组成的小剧团,自任经理和提琴手,母亲担任剧团歌手。在德、奥两国的一些小城镇流浪演出。韦伯曾随团旅行演出,从小就受到舞台气氛的熏陶,积累起丰富的舞台艺术经验并由此熟悉了戏剧和德奥民间风俗。韦伯出生的那一年,正是少年音乐家贝多芬在故乡波恩艺花初绽、“神童”莫扎特在维也纳的艺术生涯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韦伯伯父的女儿、大堂姐约瑟芬·韦伯便是备受莫扎特称赞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魔笛》中夜后的最早扮演者,约瑟芬的小妹妹康丝坦司·韦伯便是莫扎特的妻子,但由于莫扎特逝世时他才六岁,因此专业上未能接触。与他们相比,韦伯很不幸运。颠簸流离的生活,使他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而且,他家境贫寒,加以生来体弱多病,特别是幼年时因腰部患病.4岁时还站不起来。后来他终于能慢慢地站起来, 但已经是个拄着拐杖的瘸子了。这使韦伯的家人感到失望和伤心,认为韦伯什么事也干不了,与当音乐家更是无缘。 出人意料的是,9岁时的韦伯突然对音乐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并且开始作曲。韦伯如饥似渴地练习钢琴。韦伯是家中的幼子,他的两位哥哥都是大作曲家海顿的学生,都从事专业音乐工作,韦伯11岁时也随着名作曲家约瑟夫·海顿的弟弟米夏埃尔·海顿(Michael Haydn)学习,参加海顿指挥的萨尔兹堡唱诗班。 1798年在慕尼黑深造,1800年,14岁的韦伯写了两部歌剧《森林少女》(1800)、《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Peter Schmoll and his Neighbours)(1803),已孕育着浪漫主义倾向。其中的第二部搬上了舞台,但未获成功。 1803年定居维也纳,跟随沃格勒学习,沃格勒(Abbe Vogler,1749—1814)神父对他影响很大,这位维也纳的修道院院长热心收集德奥民歌并研究德国的古典文化,建议韦伯去熟悉民间歌舞和市井小调,并了解各种乐器的特殊性能。 1804-1806年在沃格勒推荐下担任波兰布雷斯劳(Breslau)剧院乐团指挥,在此位置上韦伯有机会熟悉了歌剧的许多保留剧目。此间,他为了培养听众对歌剧的兴趣,组织上演过莫扎特、贝多芬及梅叶尔等人的歌剧。也扶助过年轻的德国歌剧作曲家马施奈(H.Marschner,1795-1861)。 韦伯与梅耶贝尔(C.Meyer·beer,1791-1864)同是沃格勒神父的学生,他力劝梅耶贝尔写作德国歌剧,但是后者去了巴黎投身于法国大歌剧的创作。 此后3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本人则创作了歌剧《斯契摩尔·贝德》、《罗贝查贝尔》、《阿波—哈桑》、《西尔瓦纳》,还创作了许多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和歌曲,并以钢琴家的身份到各地巡回演出。他有一双大手,可以轻松地弹奏十度内的四部和声,他在小协奏曲等作品中那些他在小协奏曲等作品中那些惊人的大跳和八度滑奏等,就是为适应他演奏技巧而写的。他还曾轻松自如的把他的原《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在#C大调上演奏,受到同辈音乐家们的赞扬。 1807-1810年在斯图加特任符腾堡路德维希公爵秘书,1810年被符腾堡国王驱逐出境,迁往曼海姆,后又至达姆施塔特。 20年代前后正是德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年代,蒙受屈辱的梯尔齐特和约和拿破伦的侵略战争等,都曾激起广大德国人民的爱国情感。生活在人民中间的韦伯,看到了人民对德意志民族统一的热情和对拿破仑侵略战争的厌恶,他1812年赴柏林访问之后,“第一次感到了自己在政治上是德国人,第一次感到了自由、祖 国、壮烈、公民道德和仇恨专制统治等字眼。”以此为题韦伯写作了歌曲与合唱,并为反法战争中牺牲的爱国诗人克尔纳(Komer K.T.1791—1813)的诗集《琴与剑》谱曲,这使他成为一个民族解放的热情拥护者。几度巡回演出后,1813年被任命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1815年他还写了康塔塔《斗争与胜利》等,在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1817年起任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担任指挥,同年奉萨克森国王谕令,筹建并领导“德意志歌剧院”。并终生任职于此。毅力与天赋弥补了他肌体上的先天不 足,韦伯终于成为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社会活动家。 1821年6月,他的歌剧《自由射手》(Der Freischütz)也叫《魔弹射手》(Freischutz)在新建的柏林大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这是他的10部歌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这部歌剧艺术形象及音乐语言都来自于德国民间,富于浪漫主义气质,被公认为德国的第一部民族歌剧,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很快就风靡整个德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欧丽安特》和《奥伯龙》是另外两部比较重要的歌剧作品,仍以中世纪和神仙的世界为题,1823年,歌剧《欧利安特》(Euryanthe1817-1821)在维也纳成功首演。为实现建立德国英雄性大歌剧的理想,以及追求在歌剧中道德力量的戏剧对比,韦伯在《欧丽安特》的创作中进行了新的尝试。这部歌剧结构上摆脱了德国歌唱剧的影响,丰富了重唱、合唱在歌剧中的功能。这部歌剧中没有口白,改说白为朗诵调,音乐持续不断,但效果及 影响远不能与《魔弹射手》相比。两剧都有美好的音乐段落,尤其是序曲同样延续《魔弹射手》的手法,本身包含戏剧性的对置并与剧中音乐材料相连,《欧丽安特》的主导动机还以原形或变化形态在剧中贯穿。 对突破关闭式分曲结构作了探索,配器及和声运用也有进一步发展。如将咏叹调放到更大的场面结构中或各种性质不同的朗诵调的连接等。歌剧在配器及和声运用上,也有进一步发展。如建立在全音阶和半音阶对比上的和声使用,8个加弱音器的小提琴与1个不加弱音器的中提琴的颤音对比等,都很有代表性。但这部歌剧脚本比较晦涩,虽然完全地复制出中世纪骑士社会的气氛,但没能摆脱骑士传奇的神秘色彩,音乐也缺乏个性,以至演出后遭到冷遇。 韦伯的歌剧创作从选题到具体的音乐手段,对后来的马施奈、洛尔青 (C.A.Ionzing,1801-1851)以及瓦格纳的德国歌剧都有深刻的影响,包括柏辽兹在内的欧洲浪漫派作曲家也深得韦伯的启发。 1826年,他前往伦敦,指挥演出他应英国科文特加登歌剧院之邀而作的歌剧《奥伯龙》(Oberon1825-1826),这也是他的最后一部歌剧,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剧中描写众仙之王奥伯龙和仙后蒂塔尼娅争吵后,找到一个获罪的骑士到东方经历了种种荒诞的冒险和爱情纠葛,最后骑士和他的情人在魔法号角下脱险,奥伯龙和仙后和好如奥伯龙和仙后和好如初,骑士也被赦免,双双爱情大团圆。这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在伦敦上演时受到欢迎。歌剧的结构松散,音乐缺乏内在的统一和连贯性,更像一部戏剧配乐。但是序曲写得概括、生动,继承了《魔弹射手》和《欧丽安特》的传统,是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曲目。首演后不久,韦伯于6月5日客死伦敦,只活了40岁,比贝多芬早一年,比舒伯特早两年,而瓦格纳,舒曼,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威尔第当时都只有10余岁。遗体当时葬于英国,1844年由瓦格纳主持迁葬于德累斯顿。按照韦伯生前的愿望,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这样一句话:“这里安息的人,他爱人类,热爱一切纯洁、高尚的艺术。” 韦伯在格鲁克去世前一年诞生,他和蒙特威尔第还有格鲁克一样,在歌剧方面为德国做出了重要贡献。韦伯以歌剧知名,被视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者。他继承了莫扎特和贝多芬歌剧创作的传统,吸收了外国歌剧的优点,创造了真正德国式的歌剧:不仅题材选用德国民间故事,而且采用了新鲜的音乐语言,建立了与内容相适应的表现手法,集民族特征与浪漫主义色彩于歌剧之中。他的作品表明了本国民间曲调形式怎样可供歌剧及其他题材所用。他使德国音乐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主宰,把德国的歌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施纳(Marschner)和洛尔青(Lortzing)直接继承他的衣钵,而瓦格纳则在这领域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