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介绍下斯诺采访陕甘宁边区的一路经历。
斯诺采访的主要路线为:西安-泾阳-三原-淳化-旬邑-宜君-黄陵-洛川-富县-甘泉-延安。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着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弯轿郑,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支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和路易·艾埋颂黎等人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发起了工业合作运动。从内蒙到云南,开办了2300所小工厂,为后方生产纺织品和日用品,为前方制造手榴弹,缓解了战时物资的短缺和失业问题。
斯诺回美国后,3次到白宫去见罗斯福总统。每一次会晤,他都强调美国应力促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共同抗击侵略帆扰者,携手建设新中国。
2.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 ),第一次向外界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事迹,在国内外产生了
《红星照耀中国》。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向外界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事迹。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友答野生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红星照耀中国》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
主题思想
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 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举绝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修辞方式颇为灵活多样,如映衬、易色、夸张、排比、引用、悬念、宛曲、双关、借代、摹拟好喊等等,但用得最多的还是比喻。
3. 红星照耀中国讲了红军长征的哪些经历
主要讲述了红军如何强渡大渡河的简要过程。 金沙江→刘伯承与彝族部落饮歃血为盟→则亏春林彪先锋队强渡安顺场→三十位英雄“飞夺泸定桥”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桥→进入四川境内。
过大草地
主要简述了红军如何克服困难,战胜雪山、草地,最终到达陕北根据地的过程,同时也讲述斯诺对红军长征的总结评价。
(3)陕北记者斯诺访问红军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着名的记者。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写作经历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空滑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孙耐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4. 斯诺采访农民的部分能删掉吗
斯诺采访农民的部分不能删掉。斯诺通过对红军指战员和普通农民、牧民、工人、学陵枯稿生尺孝等的面对面败配接触、采访、交谈,才能知道毛泽东及其指挥下的红军能克服重重困难,杀出一条血路胜利到达陕北的原因。埃德加·斯诺(EdgarSnow,1905.7.11—1972.2.15),美国着名记者。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5. 第一次接触周恩来,斯诺对他印象如何
1937年10月,美国记者斯诺根据自己在红军苏区的采访手记,悉伏撰写并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译名《西行漫记》)一书,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在书中,斯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形象,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攻势。《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出版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被译成十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本文记述了斯诺与周恩来的初次见面。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第一个访问陕北红区的外国记者,同行的还有他的美国同乡马海德医生。
1936年6月3日晚上,斯诺开始了向往已久的“红色中国”之旅。
他在中共地下人员接洽下由北平出发,在郑州与马海德会合后,经西安北上,到达白区边缘城市肤施(今延安),由向导带着通过红白区交界的无人地带,进入了中共的陕北根据地。在红区里,斯诺见到了“第一位重要的共产党领袖周恩来”,对此,他在采访录《西行漫记》中作了真实的记载。
这一天,斯诺与马海德由一个红军战士带领,来到了红军东线指挥部所在地百家坪。
一位略显清瘦的红军青年军官出现在了面前,双眼炯炯有神,以温和文雅的口气用英语招呼:“哈罗,你们想找什么人吗?”说着行了个礼,伸过手来,“我叫周恩来。”
“我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早闻周恩来大名,又惊又喜,紧握着周恩来的手,把马海德介绍给周恩来。
周恩来的手又伸向马海德:“早已知道你们要来了,我代表中共中央欢迎你们。”随之把身后的李克农介绍给客人,然后说,“今晚两位就在这里过夜,由李克农先生安排你们的膳宿,明天我在住处欢迎你们,商谈你们访问红区的计划。”
第二天上午,斯诺到了周恩来的住处。哨兵报告后,周恩来忙走出来将客人迎进屋去。
斯诺内外打量,有了惊奇的发现:蒋介石悬赏8万元要周恩来的脑袋,可是在周恩来的住所门前,只有一个脸带稚气的哨兵!
听斯诺道明来意和采访设想后,周恩来热情地说:“我们接到报告,知道你是一个可靠的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相信你会如实报道在红区的所见所闻。”
“我准备去红色中国各处走一走,你们有什么规定吗?”斯诺把到嘴边的“限制”两字咽了下去,改作好听了些的“规定”。
“我们欢迎你到任何地方采访,采访什么人都可以,没有任何规定。”周恩来的话十分干脆,“你虽然不是共产主义者,但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搞新闻封锁,不许中外记者到红区采访的不是我们,而是国民党。”
给予如此自由的采访,是斯诺始料不及的。他本来以为,访问对象、谈话内容、拍照等,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限制。
周恩来画了一张红区的草图,为斯诺起草了为期92天的采访旅程和项目,递给斯诺说:“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你有是否遵守的权利,还可随时增加你感兴趣的采访内容、地区、人物,相信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很有趣的,而且收获莫大。”
斯诺由衷赞叹:“共产党领袖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气量,在国民党统治区采访时做梦也不敢想。”随即要求采访周恩来,周恩来爽快答应,回答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采访过程中,斯诺深感兴趣地观察着周恩来,是因为在中国,周恩来像其他红军领袖一样,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也因此把初见周恩来的观感写进了采访录《西行漫记》: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局做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桐陆衡
——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6. 1936年埃德加斯诺深入哪个革命根据地
埃德加斯诺深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由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合并建立起来的。期间经历了无数次曲折反复,艰苦斗争,根据地军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根据地,根据自己掌握的一手资料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
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着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埃德加斯诺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后来根据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此书的意义,首先在于他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的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此书的液渗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族袜、发展的原因兆埋激,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美国驻华战地记者。
7. 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先后报道了哪些红军将领,战士的事迹
斯诺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徐海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第三章贺龙二三事。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第二章彭德怀印象。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第一节红色窑工徐海东。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第四章关于朱德。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第三章蒋、张和共产党。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原名是《西行漫记》,这是美国的着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着作,可以说,他是第一个采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在陕北,埃德加·斯诺采访的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除毛泽东外,还有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刘志丹、徐海东等。他描述了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碰含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少年时代,试图从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7)陕北记者斯诺访问红军扩展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及叙事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作品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赛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红星照裂禅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肆吵尘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
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8. 斯诺是如何采访红军的
2013年9月30日,陕西卫视组织的如行裂大型人文穿越体验活动“新西行漫记--重走斯诺之路”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举行启动仪式渣闭。据悉带改,“新西行漫记”将从西安出发,沿着泾阳、三原、淳化等斯诺夫妇走过的路线,一直前行直至延安,活动整体行程(单程)近600公里,行程耗时15天,途经15个县市,闭幕式10月15日在延安举行。
请看一下配图,就是这次重走斯诺之路的路线图,也正是斯诺采访的路线。
主要路线为:西安-泾阳-三原-淳化-旬邑-宜君-黄陵-洛川-富县-甘泉-延安。
9. 什么原因促成了斯诺赴延安采访
data-filtered="filtered" 斯诺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近代报道中国最着名的西方记者。他的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巨大、长盛不衰,被认为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基本读物。红军由此书为世界所知,斯诺由此书而成就功名。
斯诺1936年7月的延安之行是此书的基石。当时,在中国的西方记者至少有二三十人,比如《京津泰晤士报》的爱泼斯坦,合众国际社的厄尔·利夫、美国《亚洲》杂志的欧文·拉铁摩尔以及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德国记者罕斯·希伯等,其中不乏想去红区探奇者,但为什么是斯诺如愿以偿成为先行者?
data-filtered="filtered" 红星照耀中国
经济压力
冒险精神在斯诺的生命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美国学者勃纳德·托玛斯将其研究斯诺的着作命名为《冒险的岁月》并不奇怪。斯诺年轻时在纽约曾炒过股,漂洋过海时曾混过船票,1930年代在北平经济困窘时曾赌马赢过1000美元从而转危为安,这些都能体现斯诺的冒险性格。
1990年代美国的研究者根据斯诺的日记和书信发掘了促使斯诺去红区探索的其他原因,其中之一乃出于经济上的压力:1933年,斯诺夫妇辗转来到北平,情况似乎还是不错的,据其日记可知:“在北平,一个新闻记者可以过得像一个银行董事长那样阔绰,即使他的收入不高”。斯诺夫妇住四合院,仅主人房就有6间之多,还有仆人、厨师、花匠、人力车夫,每年大约花1000多美元。
研究斯诺的美国学者汉密尔顿发现:美国的经济萧条直接影响了新闻联社的财政收入,令斯诺的自在生活受到威胁。1933年新闻联社开始减少斯诺的薪水,到年底就干脆辞退他了。
1935年4月,斯诺写信给友人说:“这一年过得很快乐,但经济上很紧张,尤其是当美元贬值时”。
斯诺去红区采访不是没有犹豫的,根据斯诺前夫人海伦·斯诺的回忆,正当斯诺踌躇不决时,是她做了有力的推动,她说:“绝对没错,你必须去一趟”。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里,斯诺使用了 *** 这张显得有些土气的照片。
出版商的推动
二战爆发后,中国战场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英美的通讯社和出版商一度将中国看成是热点,特别对神秘的中国工农红军感兴趣。几乎在斯诺考虑采访红区的同时(甚至可能还要早些),出版商就不断要求活跃的斯诺去尝试采访红区。
1932年,斯诺曾对他的出版代理说自己准备从上海的红色分子那里弄张访问中国苏维埃的护照,他说“我几乎要成功了,但在最后的时刻我联系的 *** 人对我产生了怀疑,他失踪了,我也再没法和他联系。”
1933年,出版商哈利逊·史密斯和哈斯公司预付斯诺750美金,约他在1934年底前写一本关于红色中国或其他主题的书。而斯诺立即“很高兴地收下来”,并保证到年底完成初稿。
出版商推动斯诺去红区采访这一点也得到了某些中国研究者的认同,武际良指出:
1934年,美国出版商哈里逊·史密斯曾经提议同斯诺签定一项合同,并预付稿费750美元,要他写一本关于红色中国的书……1935年《英国每日先驱报》也建议资助他作一次旅行,以获得关于红色中国的真相。
去红区前,斯诺在给出版商的一封绝密信件中说:“我明天将去红色中国会见 *** ,我将旅行、拍照,写我喜欢的东西。假如我达到目的,那将是世界大事。”
显然,在出版商的推动下,斯诺加快了去延安的步伐。斯诺陕北之行的全部费用1000美元都由报社报销。斯诺交稿时将书名定为《我到了红色中国》,《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是出版商改定的,由此可见出版界在斯诺成名前后担任的重要角色。
data-filtered="filtered" 埃德加·斯诺在延安时与 *** 合影
*** 的安排
传统研究认为斯诺访问红区的关键人物有两个:一个是 *** 地下党员俞启威( *** ),一个是宋庆龄。根据汉密尔顿的研究,1936年3月俞启威曾答应帮助斯诺联系去红区采访,但他不久就消失了,斯诺5月去上海找宋庆龄、鲁迅、艾黎和史沫特莱等人,希望得到访问红色根据地的机会。此举还引起史沫特莱的不快,因为她也想去延安。汉密尔顿认为之所以选择斯诺,是斯诺的“国籍、他的社会联系和他的独立性格”使然。
那么,是什么人发出的请求呢?1992年,武际良指出:
他(斯诺)立即提出去红区采访的要求。而就在前不久,毛和周从陕北来信要她(宋庆龄)物色一位公平正直的外国记者和医生到苏区考察,以便争取国际上了解中国的抗日主张。
2005年,英国伦敦大学基于新解禁的莫斯科共产国际的档案材料的研究披露, *** 是决定斯诺进入红区的始作俑者,研究指出:
(红军)与斯诺相遇不是偶然的。那年(1936年)春天,毛曾经让上海的地下党找一个能发表作品的外国记者和一个医生。经过慎重考虑,毛邀请了斯诺,因为斯诺具备多方面条件:他是一个美国人;他为具有影响的《星期六晚邮报》和《纽约先锋论坛报》写稿;并具有同情心。
斯诺1936年7月进入红区,同行的还有黎巴嫩裔美国人马海德医生,他的药箱里装了许多机密文件……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发表后,其影响达到甚至超过了 *** 的预期,在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红军和 *** 的伟大形象树立起来了,一批批年轻人从各地开赴延安。 *** 后来说:“斯诺着作的功劳可与大禹治水相比。”
(摘自《领导文萃》2013年10月下)
10. 1936年到达陕北的斯诺采访了那几位领导
斯诺采访路线图如图所示
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在延安,他曾将亲眼见到的一二·九运动实况讲给毛泽东同志听。
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即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还热情向北大、清华、燕大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1937年3月5日和22日借燕大新闻学会、历史学会开会之机,在临湖轩放映他拍摄的反映苏区生活的影片、幻灯片,展示照片,让国统区青年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袖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为了取得更详尽的第一手人物资料,斯诺夫人海伦·斯诺于1937年4月冲破国民党宪兵、特务的阻挠,经西安、云阳到延安访问,采访了大量的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写出了《红区内幕》(《续西行漫记》)、《中共杂记》等书。
1939年,斯诺再赴延安访问。
斯诺1928年初到上海时曾给自己起了一个汉文名字:施乐,并一直使用。后来,胡愈之先生等翻译《西行漫记》一书时,因不知他还有过这样一个汉文名字,而译作“斯诺”二字,并一直沿用下来启改。
(10)陕北记者斯诺访问红军扩展阅读
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租团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悄型判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