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朝以听政昼以访问翻译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朝以听政昼以访问翻译

发布时间: 2023-04-11 00:21:36

A. 昼睡夕兴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 《郑人逃屠》 翻译

注释 1.逃暑:避暑,乘凉。

2.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3.徙(xǐ):移动 4.衽(rèn):卧席 5.以:为了,目的是。 6.及:等到 7.反:通“返”,返回。

8.濡(rú):沾湿 9.逾:(通假字,同:愈)同愈,更加 10.去:距离 11.至:到 12.席:睡 13.从:跟从 14.暮:黄昏 15.露:露水 16.于:在 编辑本段翻译 郑国有个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的人,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

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

(这个方敏罩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短句翻译 1.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荫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

2.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 编辑本段短文寓意 《郑人逃暑》讲述了郑人白天将席子移动到树阴下避暑,晚上由于月光下树的影子拉长了,郑人不是将席子铺在树下,而是和白天一样还移动到树阴里,离树干远了,其实已经毫无遮拦了,所以被露水湿身了。

这则故事主要细节就是桥衡闹晚上睡在树阴下,不但不能避暑,反而湿身。三是找好讽刺角度,拦漏分析因果关系。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去解决问题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当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用狭隘的经验去对待变化着的事物,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

编辑本段相关链接 苻子: 谨案:道家祖黄老,盖三皇五帝之道也,变而为列御寇庄周,则杨朱之为我也,又变而房中术,而金丹,而符录,而斋醮,每降益下,而道家几乎熄矣。于是乎秦汉以来,未有着书象《道德经》者,其象《列子》《庄子》,仅有苻朗,苻朗者,秦苻坚之从兄子也,《隋唐志》《苻子》三十卷,宋不着录,《路史》征引,皆取诸类书,非有旧本流传。

盖亡于唐末。余从类书写出八十一事,省并复重,得五十事,定着一卷,备道家之一种。

就中有云:至人之道也如镜,有明有照,有引有致。又云:为道者日损而月章,为名者日章而月损。

又云:荆山不贵玉,鲛人不贵珠,又云:木生烛,烛盛而木枯,石生金,金曜而石流,三复其言,具有名理,本传称老庄之流,非过许也。嘉庆丁丑岁秋九月九日,严可均谨叙。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情况是会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受灾。

2. 尚书别解序 翻译

本人才疏学浅,不能作完整而准确的翻译,惭愧。但大体意思可以说说,但愿能对你有所帮助,不胜荣幸。

嘉靖辛卯年间(具体时间你查一下相关书籍,这个很容易就查出来了),我在南都(不知道是今天的哪个地方)考试,未被录取而从南都回家,闭门闲居,亲朋好友们较少到访。因里没有空闲的房子,白天住在家里,抱着小女儿逗趣,在小女儿想睡(应该是睡去)或者吃奶时,我就读《尚书》,小女儿也喜欢摆弄书,一看见书就就用小手指头顺着一行行的文字指着,同时口中念念有声,似乎很懂的样子。所以我一直没有把读书这件事荒废,偶尔有些感悟,就记录下来。不论想到什么都有有想写的冲动,手中的笔想停也停不下来,正像古人所说的“兔起鹘落”(此处无力翻译,惭愧)一样。(因为)没有什么时间写文章,(所以)就把这些记录下来的感悟保存在箱子中,以用来日后复习。本人对文章的分析,因为有古代名家在,所以不敢和他们的相提并论,所以取名为《别解》。我曾说过:看画家作画,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大小、胖瘦都画得很像了,但人们看了之后仍说不像,那一定只画“形”(外表)而没有画到“神”(人的精神、气质等)。我读书,不敢说是已经得到了书的“神”,但我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地领悟书中的“神”。

3. 水某氏之鼠文言文翻译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

以为己生岁值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

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

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畏日: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怕犯日炜而不敢随意举动 拘忌异甚:禁忌特别奇怪。

生岁直子:出生的年份逢子年。 恣(zì): 放纵。

僮:仆役,奴役。 仓廪:粮食仓库。

庖厨:厨房。 椸(yí):衣架。

盗暴:盗吃食品、糟踏物品。 阖门:关闭门户。

购僮:雇用仆人。购:雇用 假:借 甚:厉害详细注释 永有某氏【者】(……的人),畏日,拘忌【异】(特别)【甚】(多)。

【以】(认为)为己生岁【直】(正好同“值”正值)子,鼠,子神也,【因】(所以)爱鼠,不畜猫犬 ,【禁】(禁止)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都)【以】(任凭)恣鼠不问。

【由是】(。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

以为己生岁值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

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

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畏日: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怕犯日炜而不敢随意举动 拘忌异甚:禁忌特别奇怪。

生岁直子:出生的年份逢子年。 恣(zì): 放纵。

僮:仆役,奴役。 仓廪:粮食仓库。

庖厨:厨房。 椸(yí):衣架。

盗暴:盗吃食品、糟踏物品。 阖门:关闭门户。

购僮:雇用仆人。购:雇用 假:借 甚:厉害详细注释 永有某氏【者】(……的人),畏日,拘忌【异】(特别)【甚】(多)。

【以】(认为)为己生岁【直】(正好同“值”正值)子,鼠,子神也,【因】(所以)爱鼠,不畜猫犬 ,【禁】(禁止)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都)【以】(任凭)恣鼠不问。

【由是】(于是),鼠【相】(互相)告,【皆】(都)来某氏,饱食【而】(表转折,但是)无祸。某氏室无【完】(完好)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大多,大都)鼠【之】(的)【余】(剩下的)【也】(虚词)。

【昼】(白天)【累累】(常常)与人【兼】(一同)行,夜【则】(就)窃啮斗暴,【其】(它们的)声万状 ,不可以寝,终不【厌】(讨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

后人来居,鼠【为】(做)态如【故】(过去)。其人曰:“【是】(这)阴类恶物也,盗暴【尤】(非常)【甚】(过分),且【何】(什么)【以】(因为)【至】(到)【是】(此程度)【乎】(虚词)哉?”【假】(借)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雇佣】僮罗捕之。

杀鼠如丘,弃之【隐】(偏僻)处,臭数日【乃】(才)【已】(停止)。 呜呼!【彼】(这些老鼠)【以】(认为)其饱食无祸【为】(是)【可】(可以)【恒】(永远,永恒)【也】(虚词)哉!译文 永州有个人,畏惧犯日忌,禁忌迷信非常多。

他认为自己出生的那年是个子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家里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扑打老鼠;家里的仓库、厨房,全任凭老鼠放纵横行不管。 于是,老鼠们就相互转告,别的地方的老鼠也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也没有任何灾祸。

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东西,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常常和人在一起活动,到了夜晚,啃东西,咬东西,打打闹闹,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闹得人睡不成觉,他始终不感到讨厌。

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州去了。以后搬进来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旧闹得还像过去一样凶。

新搬来的人说:"这些见不得阳光的坏东西,偷窃打闹得尤其厉害,可是为什么到这种地步了呢?"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撤除砖瓦用水浇灌老鼠洞,雇用仆人到处搜寻追捕,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几个月后才散去。 唉!这些老鼠以为可以一辈子过着那种吃饱喝足而又无灾无祸的日子。

编辑本段寓意 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对待那些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

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

依仗权势的小人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下场 《永某氏之鼠》比喻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恒”,那他们一定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惨祸。这则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讽刺了纵恶。

4. 《孔子困陈蔡》的古文翻译

原文: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zèng)中而食之。少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故知非难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难也。出处:吕氏春秋。

翻译: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所以要了解一件事情不是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着。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着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徴。

5. 向大家咨询大家几个词的意思:宰予昼寝,昼寝

宰予名我,是孔子的学生,列名“七十二贤”;可是,《论语·公冶长》篇记他“昼寝”,被孔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云云,大损清名。

古来注《论语》的不下两千余家。对“宰予昼寝”一事,注家大都站在孔子一边,肯定圣人教训有方。只有汉代王充《论衡·问孔篇》质问孔子:“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但无论尊孔或反孔的,都把宰予“昼寝”解为“白天睡觉”,看作一个过错;虽然千篇一律,其实都误会了。

宰予“昼寝”,其实只是睡午觉。这不合孔子的教导。但是,今天谁都知道,这也许很合乎养生之道。

《论语》中“昼”字出现二次。一次是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个“昼”字与“夜”相对,应释为“白天”;另一次即“宰予昼寝”之“昼”,这个“昼”字不能释为“白天”。试想释“昼寝”为“白天睡觉”,宰予是天天睡?睡一天?还是有时睡?睡一时?孔子讲究“辞达”,《论语》的编纂者不至于表达不清。

“昼寝”之“昼”是指中午。先秦分一天为四时。《左传》昭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列子·仲尼篇》也说:“夏日为阳,而夕、夜远与冬日共为阴;冬日为阴,而朝、昼远与夏日同为阳。”都是把一天分为“朝”、“昼”、“夕”、“夜”“四时”。《论语·里仁》载:“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称“朝”、“夕”,也是从一天分四时说的。而从“四时”之序看,“昼”应当就是中午。所以,宰予“昼寝”,不能笼统说“白天睡觉”,而是具体指睡午觉。

今天看来,睡午觉没什么不好。但在那时,孔子的批评自有其道理。孔门师徒于先王之术“日夜学之”,“昼日讽诵习业”(《吕氏春秋·博志》),还要“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是不会允许睡午觉的;而从上引《左传》的说法看,“昼以访问(拜访求教)”,还是那时“君子”的必修课。所以“昼寝”不合孔门的教规,还严重到不够个“君子”。这是个“纪律”问题,又是个道德问题。宰予立夫子门墙之下,在师生都“讽诵习业”之时,每自去大睡其午觉,就难免不遭孔子的斥责;批评中有些“上纲上线”,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尽管有孔子的批评,却未见“昼寝”有实际的不好。宰予“昼寝”,受孔子训斥,不知后来改悔没有。但他到底成了贤者,至少说明曾经“昼寝”,并没有大的负面影响。据今医学调查,“昼寝”对养生有益,那大概就是孔子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

我的一位朋友出国考察回来,大家都寒喧说他“瘦了”。答曰:“最不好受的是他们那里不能睡午觉。”孔夫子真正“道不行乘桴(筏)浮于海”了。

颇有些不幸的是,孔子也曾“昼寝”。《吕氏春秋·任数》载,孔子被困于陈、蔡,“藜羹不斟(没有菜粥喝),七日不尝粒(没饭吃),昼寝。”但是,这“昼寝”大概是饿昏了头罢,与宰予之上“午休”课不是一回事。

除夫子在陈、蔡的偶一“昼寝”有点壮烈色彩外,中国历史记载中“昼寝”的结果大都不妙。兹举数例:战国·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游高唐,怠而昼寝,……”后面即梦遇巫山神女云雨阳台的故事;《文选·思玄赋》注引古文《周书》:“周穆王姜后昼寝而孕。越姬嬖(受宠),窃而育之。”这是一个“昼寝”怀胎的孩子被人偷拐的故事;《魏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后来这小妾就成了曹操“梦中杀人”的牺牲品。总之,“昼寝”不祥,“昼寝”又有男女之事,则更不祥。这个道理,《神仙传》彭祖说:“天地昼离而夜合,……故能生育万物,不知穷极。人能则(遵守)之,可以长存。”即“昼寝”不合天地之道。孔子罕言性与命,但他反对“昼寝”的深层原因,可能也在于此。

后世诗赋中写到“昼寝”的,大都不表赞成。《全后汉文》边韶《塞赋》:“试习其术,惊睡救寐,免昼寝之讥。”唐·褚亮《奉和咏日午》:“昼寝惭经笥(惭愧误了读经书),暂解入朝衣。”于女性特别是宫女“昼寝”,更露轻蔑。唐·杨衡《春梦》:“空庭日照花如锦,红妆美人当昼寝。傍人不知梦中事,唯见玉钗时坠枕。”唐·李玉箫(一作王建,又作花蕊夫人)《宫词》:“鸳鸯瓦上瞥然声,昼寝宫娥梦里惊,元(原)是我王金弹子,海棠花下打流莺。”南唐·李煜《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无人语。”都嘲而讽之。

总之,“昼寝”的名声一直不大好。

但是,无论孔子批评也罢,诗文家讥嘲也罢,中国人“昼寝”之风仍欲演欲烈。白居易《慵不能》诗说:“午后恣情寝,午时随事餐。”尤其在酷热的夏季,韦应物《夏日》诗上半说:“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

好一个“无人不昼寝”,夫子在天有灵,当作何感慨!

6.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全文翻译

白日沦西阿①,素月出东岭②。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③。风来入房户④,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 不眠知夕永⑤。欲言无予和⑥,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⑦。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⑧。

【注释】

①沦:沈。阿:山岭。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万里辉:指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④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⑤时易:季节变化。夕永:夜长。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⑥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和,去声。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⑦日月:光阴。骋:伸、展。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 ⑧此:指有志不得申展这件事。终晓:彻夜,直到天明。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7.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翻译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杂诗十二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其二原文: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朝以听政昼以访问翻译扩展阅读:创作背景这组诗共十二首,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陶渊明54岁时,即为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渊明37岁时。作品鉴赏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杂诗十二首》的基调。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

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B. 听政的详细解释

坐朝处理政务;执政。
《礼记·玉藻》:“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脩令,夜以安身。”《史记·周本纪》:“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隐返洞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新唐书·高祖纪》:“癸巳,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听政。”《宋史·宁宗纪四》:“尊皇后为皇太后,垂帘听世罩政。”《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定公与季斯新得女乐,各自受用灶枯,日则歌舞,夜则枕席,一连三日,不去视朝听政。”《清史稿·礼志七》:“于是仲冬月朔,帝奉两宫皇太后御养心殿听政。”

C. 听政的解释

听政的解释

[administer the affairs of State;hold court]

坐朝处理政务; 主持 国政 详细解释 坐朝处理政务;执政。 《礼记·玉藻》 :“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 《 左传 ·昭公 元年 》 :“ 君子 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 访问 ,夕以脩令,夜以安身。” 《新唐书·高祖纪》 :“癸巳,立春轿如 秦王 世民 为皇太子,听政帆脊。” 《宋史·宁宗纪四》 :“尊皇后为皇太后,垂帘听政。” 《清史稿·礼志七》 :“于是仲冬月朔,帝奉两宫皇太后御 养心殿 听政。”

词语分解

听的解释 听 (听) ī 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力。听写。听觉。 聆听 。洗耳 恭听 。 顺从,接受 别人 的意见:言听计从。 任凭,随:听任(坣 )。听凭。听之任扒启之。 治理; 判断 :听讼(审理案件)。听政。 量词,指 马口 铁 密封 政的解释 政 è 治理 国家 事务: 政治 。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 利益 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政。邮政。民政。 家庭 或集

D. 四时正确解释

题库内容:

四时的解释

(1).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 韦庄 《亏早 晚春 》诗:“万物不如酒,棚空袜四时唯爱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 京师 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链激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 秋收 冬藏, 取予有节 ,出入有时,开阖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 左传 ·昭 公元 年》:“ 君子 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 访问 ,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 礼乐 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于 孝文 。” 参见 “ 四时舞 ”。

词语分解

四的解释 四 ì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 四方 。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君子 时的解释 时 (时) í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 经历 的过程: 时间 。时不我与。 较长的时间:时代。古时。 泛指一段时间:时光。时令。时分。 现在的,当前的:当时。时下。时务。 时宜 。 常常:时常。学而时习之。 一年

E. 访问   [fǎng wèn]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访问 [fǎng wèn]

[访问]基本解释

1.拜访,有目的地探望
2.观光;游历

[访问]详细解释

  1. 咨询;求教。

    《左传·昭公元年》:“ 侨 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脩令,夜以安身。”《梁书·文学传下·刘杳》:“ 杳 少好学,博综羣书, 沉约 、 任昉 以下,每有遗忘,皆访问焉。”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签·孙承宗》:“年三十余为举子,仗剑游塞下,历亭障,穷阨塞,访问老将退卒,通知边事要害。”

  2. 寻访;打听。

    《北史·萧叡传》:“﹝ 叡 ﹞年至四岁,未尝识母。其母 魏 华阳公主 也。其从母姊 郑氏 戏谓曰:‘汝是我姨儿,何倒亲 游氏 ?’ 叡 因访问,遂失精神。” 宋 罗烨 《醉翁谈录·裴航遇云英于蓝桥》:“﹝ 裴航 ﹞及抵京师,但以杵臼为念,或于喧哄处,高声访问玉杵臼,皆无影响,众号为风狂。” 韦君宜 《牺牲者的自由》:“写信,拍电报,访问,到每一个有一线希望的地方去,我用尽心力,搜罗‘他或者会活’的一星半点事实。”

  3. 拜访;看望。

    《隋书·艺术传·韦鼎》:“ 高祖 尝从容谓之曰:‘ 韦世康 与公相去远近?’ 鼎 对曰:‘臣宗族分派,南北孤绝,自生以来,未尝访问。’”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一折:“莫不是叔叔婶子两口儿来访问?” 艾青 《普希金广场》诗:“深秋的夜晚我到这里,访问你诗人沉思的面影。”

[访问]网络解释

社会调查中以交谈方式蒐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又称访谈。与其他方法相比,访问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交谈获取资料,可以作为蒐集研究所需资料的主要方法,也可以作为辅助方法去验证或补充其他方法获得的资料。它适用于研究较复杂的问题,或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当研究对象的构成成分较复杂时,访问能较快地了解不同人员的情况。 更多→ 访问

[访问]英文翻译

call on; go sightseeing; visit

[访问]近义词

拜候 拜望 拜访 拜谒 探访 探问 看望 考察 访谒 走访 探望 会见

[访问]相关词语

看望 拜谒 拜访 探访 探望 探问 接见 拜望 拜候 访谒 会见 采访

[访问]相关搜寻

国事访问 访问的访的成语

F. 文心雕龙养气翻译

(一)

昔王充着述1,制《养气》之篇2,验己而作3,岂虚造哉!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4;心虑言辞,神之用也5。率志委和6,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7,则神疲而气衰8:此性情之数也9。夫三皇辞质10,心绝于道华11;帝世始文12,言贵于敷奏13;三代春秋14,虽沿世弥缛15,并适分胸臆16,非牵课才外也17。战代枝诈18,攻奇饰说;汉世迄今,辞务日新,争光鬻采19,虑亦竭矣20。故淳言以比浇辞21,文质悬乎千载22;率志以方竭情23,劳逸差于万里24:古人所以余裕25,后进所以莫遑也26。

〔注释〕

1王充:字仲任,东汉学者,思想家。2《养气》:王充曾着《养性》十六篇,其书不传。3验己之作:经自己检验过的着作。王充在《论衡·自纪》中说:“庚辛域际(刘盼遂按:“庚辛者,和帝永元十二年庚子,十三年辛丑,时王君年七十四五”),虽惧终徂,愚犹沛沛,乃作《养性》之书,凡十六篇。养气自守,适食则酒(刘按:则当作节),闭悔兆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4生:生命。役:仆役。“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二句,是借用《吕氏春秋·贵生》中的原话。5神:精神。6率:循。委和:听任其谐和。7钻砺:钻研磨砺。8气:元气,人体维持其生命的功能。《论衡·无形》:“人以气为寿,形随气而动,气性不均,则于体不同。”又《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9数:自然之数。《明诗》篇的“情变之数”、《情采》篇的“神理之数”,和这里“性情之数”的“数”字义同。10三皇:三皇的传说不一,有的认为是伏羲、神农、黄帝(《世本》、孔安国《尚书序》等):有的认为是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等。11绝:断绝,隔绝。道华:《老子》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这里指“道”的虚华。12帝世:指尧舜时期。《檄移》篇所说“帝世戎兵,三王誓师”,和这里的“帝世”所指略同。其中的“三王”即本篇下句所说的“三代”之王,始文:《原道》篇曾说:“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与“帝世始文”完全一致。13敷奏:臣下对君主提出建议。《奏启》篇曾说:“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敷:敷陈。14三代:夏、商、周三代。15弥:更加。缛(rù入):指文采繁多。16适分:适合于作者的本分、个性,即《明诗》篇“随性适分”之意,胸臆:心胸。陆机《文赋》:“恩风发于胸臆。”17牵课:牵连,课求。18战代:战国时期。枝诈:繁杂而不真实。枝:分枝,本书多用以喻繁杂。如《议对》“属辞枝繁”,《体性》“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诔碑》“辞多枝杂”等。19鬻(yù遇)采。显耀文采。鬻:出售。20竭:尽,用完。21淳、浇:《淮南子·齐俗训》:“浇天下之淳。”高诱注:“浇,薄也;淳,厚也。”22文质:华丽和朴质。悬:远,指悬殊。23方:比。24劳逸:劳苦和闲逸,指创作的费神与不费神之别。25余裕:从容不迫。余:饶。裕:宽。26莫遑:无暇。

〔译文〕

从前王充进行着作,曾写《养性》十六篇,是经过自己的验证而写的,怎能是凭空编造的呢!人的耳、目、口、鼻,是为生命服务的;心思、言辞,则是精神的运用。顺着情感的发展而自然谐和,就能思理融和而情绪顺畅;举缓如果钻研过度,就精神疲乏而元气衰损:这就是性情的一般原理。上古三皇时期,言辞朴质,还没有丝毫追求华丽的思想。唐虞之世的言辞,开始有了文采,仍以敷陈上奏为贵。从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时期,虽然一代比一代文采增多,都是随作者个人的心意表达出来,而不是于作者才性之外去强求。战国时期的着述,繁杂而不真实,作者大都追求奇特以文饰自己的学说。从汉代到现在,文辞写作一天比一天新奇,争妍斗丽,炫耀文采,已是绞尽脑汁的了。所以,淳厚的作品和浇薄的文辞相较,其华丽和质朴的不同相差千年;随顺情志的创作和绞尽脑汁的创作相比,其劳神苦思和轻松愉快的不同,更是相去万里:古代作者其所以从容不迫,后代作家之所以忙个不停,就是这个原因。

(二)

凡童少鉴浅而志盛1,长艾识坚而气衰2;志盛者思锐以胜劳3,气衰者虑密以伤神:斯实中人之常资4,岁时之大较也5。若夫器分有限6,智用无涯7,或惭凫企鹤8,沥辞镌思9:于是精气内销10,有似尾闾之波11;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12。但惕之盛疾13,亦可碧答租推矣。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14,叔通怀笔以专业15,既暄之以岁序16,又煎之以日时17: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18,陆云叹用思之困神19,非虚谈也。

〔注释〕

1鉴浅:认识能力不深。2长艾:年老。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色如艾也。”识坚:认识能力很强。3胜劳:胜任疲劳。4中人:平常的人。《荀子·非相》:“中人羞以为友。”常资:一般的、共同的资质。5岁时:指年龄。大较:大概情况。6器分:才分。7智用无涯(yá牙):《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边际),而知(智)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困倦)已。”8惭凫(fú扶):因凫腿之短而惭愧。凫:水鸟,俗称野鸭子。企鹤:羡慕鹤的腿长。《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脚)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刘勰借此以喻作者违背自然之理,而抱不切实际的要求。9沥(lì利)辞:精选文辞。沥:过滤以除去杂质。镌(juān捐):雕凿。10销:消耗,损毁。11尾闾:《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释文》:“尾闾,崔云:海东川名。司马云:泄海水出外者也。”12牛山之木:《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赵岐注:“牛山,齐之东南山也。。。濯濯,无草木之貌。”13怛惕(dátì达替):惊恐忧惧,指害怕得不到佳作而烦恼紧张的心理状态。14置砚以综述:《初学记》卷二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王充于室内门户墙柱,各置笔砚,着《论衡》八十五篇。”15叔通,曹褒,字叔通,东汉章帝、和帝时为待中。怀笔以专业:《后汉书·曹褒传》载:“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充(褒父曹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士。常憾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汉礼仪,昼夜研精,沈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16暄(Xuān宣)之以岁序:王僧达《答颜延年》:“聿来岁序暄,轻云出东岑。”暄:温,常以指春天的温暖。刘勰这里用以和下旬“煎”字对举,都有煎熬之意。又《汉书·叙传》载班固《答宾戏》:“独摅意乎宇宙之外,锐思于豪芒之内,潜神默记,恒(如淳曰:“恒”音亘竟之“亘”)以年岁。”这正是讲终年读书用思,疑刘勰或用其说,“暄”为“恒”字之误,录以备考。17煎:熬,喻苦思的折磨。《抱朴子·内篇·道意》:“若乃精灵困于烦扰,荣卫消于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18曹公:指曹操。为文之伤命:此话的原文已扶。19陆云:字士龙,西晋文学家,陆机之弟。用思困神:陆云《与兄平原书》:“兄文章已自行天下,多少无所在,且用思困人,亦不事复及,以此自劳役。”(《全晋文》卷一百零一)

〔译文〕

大凡青少年认识不深而志气旺盛,老年人则认识力强而气血衰弱;志气旺盛的人,思考敏锐而经得起劳累,气血衰弱的人,思考周密却损伤精神:这是一般人的资质,不同年龄的人的大概情况。至于人的才分,都有一定的限度,而智力的运用却是无边无际的;有的就像不满于鸭腿之短,而羡慕鹤腿之长,在写作中一字一字地挖空心思:于是精气消损于内,有如海水永不停止地外泄;神思损伤于外,像牛山上的草木被砍得精光。过分的惊惧紧张必将造成疾病,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王充在门窗墙柱上放满笔墨以进行着作,曹褒在走路睡觉时都抱着纸笔而专心于礼仪,既累月不断地苦思,又整天不停地煎熬:所以曹操曾担心过分操劳会伤害性命,陆云曾感叹过分用心使精神困乏,都不是没有根据的空话。

(三)

夫学业在勤,功庸弗怠1,故有锥股自厉2,和熊以苦之人。志于文也3,则申写郁滞4,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5。若销铄精胆6,蹙迫和气7,秉牍以驱龄8,洒翰以伐性9,岂圣贤之素心10,会文之直理哉11!且夫思有利钝12,时有通塞13;沐则心覆14,且或反常,神之方昏15,再三愈黩16。是以吐纳文艺17,务在节宣18,清和其心19,调畅其气;烦而即舍20,勿使壅滞21。意得则舒怀以命笔22,理伏则投笔以卷怀23,逍遥以针劳24,谈笑以药倦25,常弄闲于才锋26,贾馀于文勇27。使刃发如新28,涛理无滞29,虽非胎息之迈术30,斯亦卫气之一方也31。

〔注释〕

1功庸弗怠:这四字和下面的“和熊以苦之人”(用熊胆和丸,以其极苦来激励勤学,是唐代柳仲郢的故事,见《新唐书·柳仲郢传》),是后人增补,不是刘勰原文。这两句未译。2锥股自厉:《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箱)数十,得大公《阴符》(传为姜尚兵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反复研究)。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厉:鞭策。3志:纪昀说:“志当作至。”译文据“至”字。4申:伸张,舒展。郁滞:郁闷,忧郁。5优柔:宽容,和上句的“从容”意近。适会:适应机会。《征圣》篇的“抑引随时,变通适会”,《章句》篇的“随变适会,莫见定准”,与此“适会”意同。6销铄(shuò朔)精胆:即上文所说“精气内销”。销铄:熔化。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散开)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精胆:犹精气。古人认为人的刚强之气出自胆,称胆气。7蹙(Cù醋)迫:逼迫。8秉:持,拿着。牍(dú独):木简,纸。9洒翰:挥笔。伐性:残害生命。《吕氏春秋·本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10素心:本意。11会文:指写作。直理:正理。12利钝:以兵器的锐利或不锐利,比喻文思的敏锐或迟钝。13通塞:思路的通畅或阻塞。陆机《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14沐则心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小吏)头须,守藏者也。。求见。公辞焉以沐。(头须)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意图相反),宜吾不得见也。’”沐:洗头。15方:正当。昏:迷糊不清。16黩(dú独):《说文》:“黩,握持垢也,从黑,卖声。《易》曰:‘再三黩。’”段注:“黩训握垢,故从黑。《吴都赋》:‘林木为之润默。’刘注曰:‘黩,黑茂貌。’其引申之义也。”刘勰用指神“昏”的发展,是取其引申之义,指头脑更加昏黑不清。17吐纳:指写作。文艺:作文的技艺。18节宣:节制作息之意。《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阻塞集滞),以露(羸)其体。”杜预注:“宣,散也。”19清和:《汉书·贾谊传》:“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这是讲社会的清平和谐,刘勰用以指作者心境的清静和谐。20烦而即舍:用心过度便停止。《左传·昭公元年》:“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已。’”21壅(yōng庸)滞:阻塞不通畅,即上引《左传》中的“壅闭湫底”之意。孔颖达疏:“壅谓障而不使行,若土壅水也;闭谓塞而不得出,若闭门户也;湫谓气聚;底谓气止:四者皆是不散之意也。”22命笔:提笔写作。23伏:隐藏,不显露。卷怀:收藏。《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刘宝楠《正义》:“卷,收也。怀与裹同,藏也。”24逍遥:优游自得。《庄子·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针劳:消除疲劳。针:针刺治病,这里指医治。25药倦:和上句“针劳”意近。26弄闲于才锋:指轻松愉快地显露其才锋。弄:戏。闲:暇。27贾(gǔ古)馀于文勇:出售多余的写作才力。《左传·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通“揭”,举起)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巡行于齐军的营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杜注:“贾,卖也,言已勇有馀,欲卖之。”28刃发如新:《庄子·养生主》:庖丁向梁惠王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磨刀石)”。29凑理:同腠(còu)理,肌肤的纹理。《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王冰注:“腠谓津液渗泄之所,理谓文理逢会之中,闭谓密闭,气谓卫气,行谓流行,收谓收敛也。身寒则卫气沉,故皮肤文理及渗泄之处,皆闭密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发散也。”30胎息:古代修养身心的一种方法。《抱朴子·内篇·释滞》:“故行气或可以治百病,。。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迈术:王利器校:“迈”,“作万,较胜”。万术:万全之术。31卫气:即养气。

〔译文〕

在掌握学问上,是应该勤劳的,所以苏秦在读书困倦时,曾用锥子刺股以鞭策自己。至于文学创作,是要抒发作者郁闷的情怀,因此应该从容不迫地随顺着情感,舒缓沉着地适应时机。如果大量消耗精神,过分逼迫人的和气,拿着纸张驱赶自己的年龄,挥动笔杆砍伐自己的生命,这岂是圣贤的本意,写作的正理呢!何况作者的文思有敏锐和迟钝之别,写作的时机有畅通或阻塞之异;人在洗头的时候,心脏的位置有了变动,这时考虑问题还可能违反常理;当人的精神已经昏乱不清时,继续思考就必然更加糊涂。因此,从事文学创作务必适时休息,保持心情清静和谐,神气调和通畅;运思过烦就停止,不要使思路受到阻塞。意有所得便心情舒畅地写下去,想写的事理隐伏不明,就放下笔墨停止写作。在自由自在中解除劳累,用说说笑笑来医治疲倦,就能经常轻松愉快地显露其才华,有使用不完的创作力量。经常保持像新磨出来的锐利刀锋,使全身的气脉畅行无阻,这虽不是保养身心的万全之术,也是养气的一种方法。

(四)

赞曰: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1,素气资养2。水停以鉴3,火静而朗4。无扰文虑,郁此精爽5。

〔注释〕

1玄神:即精神。扬雄《太玄·中》:“神战于玄,其陈阴阳。”晋范望注:“在中为心,心藏神为玄,阴阳争为战,两敌称陈,。。阴阳相克,故言战也。”又《玄告》:“玄者,神之魁也。”范注:“魁,藏也,言神藏于玄之中也。”2素气:经常的精气。素:平素。3鉴:镜,引申为明。4朗:明亮。5郁:结,积。精爽:指清朗的精神。《左传·昭公七年》:“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杜注:“爽,明也。”

〔译文〕

总之,天地间万事万物是纷缓复杂的,千网络思考这些现象十分劳神。

人的精神应该珍惜,恒常的精气有待保养。停止奔流的水才更为清明,静止不动的火就显得明亮。要不扰乱创作的思虑,就应保持精神爽朗。

《原道》译文

文章的(之能显现"道"的)具体属性是极广大的,是与天地并生共长的。(这话)怎么讲呢?(天地生成时)就有了深清色和黄色一同呈现,就有了天方地圆的形体之分。日头与月亮像重叠的璧玉,垂在天上,以显示其美化天空的形象;山岭与河流像灿烂的锦绣铺在地上,以展示其条理大地的形象;这大概是自然的文章吧?仰观天空日月散射着光辉,俯瞰大地山河现着文彩;高低有了一定的位置,天地两仪就(这样)产生了;只有人与天地合而为三,这就是所说的"三才"了。人是"五行"生成的灵秀,实在是天地的心灵,有了心灵,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文章就随着明明白白地出现了,这是自然的道理啊!

推及至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彩:龙凤以彩色的花纹呈现出祥瑞,虎豹以鲜明斑斓的纹理凝结成雄姿;云霞变换设色,超过了画工的妙笔挥洒;草木开花,不必待匠人的奇思妙手。这些难道是外面加给的修饰?(其实)只是自然形成的啊!至于风吹树林的声响,音调谐畅,像是吹竽弹瑟:泉水激石的声音,清韵和谐,像是击磬敲钟:所以形成了形体就构成了文理,发出了声音,就产生了韵律。那些无知的物体都有丰盛的文彩,有心灵思想的人怎么能没有文章呢!

人类文章肇始于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的元气,深明这个奇妙的道理的,最先是《易经》的象辞。伏羲氏最早画八卦,孔子最后写了《十翼》。而对《乾》、《坤》两卦,(孔子)单独地以《文言》来解释。(可见)言语需要有文采,也是天地的本心啊!至于说《河图》包含着八卦的符号,《洛书》里包含着九类治国的方略,玉版上刻着金字,绿筒上雕着红字,是谁主持的呢?是神明在管理罢了!

自从文字代替了结绳记事,文字(的作用)才开始彰显。神农、伏羲的传闻遗事,记载在《三坟》里面,而年代太久远了,那些声音文采已无法追踪。唐尧、虞舜时的文章,就蓬勃兴盛起来了。(作为)天子的舜开始唱出了"元首"之歌,就已经抒发了自己的情志;伯益、后稷呈献意见,也垂示了陈奏进言的风气。夏禹兴起,(取得的)事业功绩成就巨大,各种事情都循序渐进,受到了歌颂,功德成就更多了。到了商朝、周朝,文采(更加)丰富,胜过了(此前的)简单质朴,《雅》、《颂》之歌影响所及,美丽的辞采日日更新。周文王在患难的忧愁之中,制作的卦、爻辞,光耀鲜明,既有文采又含蓄隐喻,意义精深。再加周公旦多才多艺,发扬了(文王的)丰功伟业,创作了诗歌,辑录了《周颂》,修改润饰了各种文辞。到孔子继承(以前的)圣人,又独自超过了前贤,他整理编订了《六经》,一定要像(奏乐时)起头打钟结束击磬那样有始有终,集其大成;他(反复)琢磨《六经》(所表达)的思想情性,(认真)组织(美丽动人的)语言辞令(去表现),(《六经》的)教化就像铃声起而四方应那样远及千里,就像珍馐异味那样千古流传,世代响应,它描写了天地间的精华,开启了人民的聪明智慧。

从封氏的伏羲,到孔氏的孔子,伏羲(画卦)创立了典则,孔子阐述其意义,没有不根据自然之道的精神来铺写文章,钻研神奇的道理来施行教化,从《河图》、《洛书》里取得准则,用蓍草、龟壳来占卜探问命运的术数,观察天地万物的纹理以穷尽探究(自然的)变化,考察前人的文章来成就人事的教化;然后才能够治理天下,通晓(自然界的)全部的不变的法则,使事业发展壮大,使(文章的)辞采焕发光明。所以知道自然之道因圣人的文章而流传,圣人用文章来说明自然之道,(使得自然之道)四处通达而没有阻碍,日日运用而不会缺乏。《易经·系辞上》说:"能鼓动天下的能力存在在文辞之中。"文辞之所以能鼓动天下,乃是 因为它是自然之道的文章啊!

总结说:自然之道是精深微妙的,可用这神妙的自然之道来开展教化。前代的圣人彰显了这自然之道,阐明了仁孝的人事伦理。(圣人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圣人观察了龙献的《河图》、龟呈的《洛书》所体现的(自然之道的)形态和面貌,又观察天文,写成文章,让人民来效法。

(提示:《原道》篇论述了文章的本质,道与文的关系: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表现手段。天地万物都有"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有"文",人之文就是用言辞写出来的文章。看来,刘勰主张文要表现自然之道,后来的"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此有源流关系了。)

关龙艳译《神思译文》:古人说:"身在江湖之上,心却在朝廷中。"这就是被为"神思"的精神活动了。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非常广阔。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改变了表情,视线好像已通向了万里之外。吟咏之时,似乎发出了珠圆玉润般的声音,眉目之前,仿佛舒卷着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构思的结果吧。所以构思的妙处,在于使精神随外物而运行。精神存在于胸臆之中,情志意气统辖着它的活动关键;外物依靠耳目来感受,语言掌管着它的表达枢纽。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画无遗;关键阻塞,精神的活跃便会消失。因此酝酿文思,贵在内心虚静摆脱杂念。疏通心中的阻碍,洗涤净化精神,像储藏珍宝一样积累学问,斟酌事理以丰富才情,研读群书以求透彻理解,从容玩味他人作品以寻绎文辞。然后使深得妙理的心灵,按照写作的规则审定绳墨;让见解独到的匠心,依据意象中的形象进行创作。这是写与文章的首要方法,谋篇布局的重大端绪。构思时精神活动一展开,各种念头纷至沓来。按写作规则对未成形的思绪加以整理。想到登山,情思里便充满着山的风光,想到观海,意念中又翻腾起海的波涛,不管作者的自我才情有多少,此时的思绪似与风云一起任意驰骋。当他开始动笔时,文气激荡(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等到文章写成,效果却仅及预想的一半,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凭空运意,容易显得奇妙,而语言是实实在在的,就难以工巧了。因此,文意来自于构思,语言又受文意支配。三者紧密结合,就能天衣无缝,疏远了就会相去千里。有时道理就在心中,却反而去极远之处寻求;有时意思就在眼前,而思路却为山河所阻隔。所以要控制思维、掌握法则,无须苦苦思虑;依照一定的规则,表现美好的事物,不必徒劳情思。就人的禀赋才情而言,写作有快有慢,因为天分不同;就文章的体制而言,篇幅有长有短,所用功夫不一样。司马相如构思时口含毛笔,写成时笔毛已烂,扬雄写作赋后便做噩梦,桓谭因写作苦心积虑而得病,王充潜心着书气衰力竭,张衡精心构思《二京赋》花了十年时间,左思精心雕琢《三都赋》用了十二年:虽说是创作长篇巨制,也因文思之缓慢。淮南王刘安一个早上就写成《离骚赋》,枚皋一接到诏书就写成了赋,曹植写作就象口诵旧作一样流畅,王粲一提笔就象事先早已构思好了一样,阮能在马鞍上写成书信,祢衡可在宴席间草拟奏章:虽然写的都是短篇,也因文思之敏捷。那些文思敏捷的人,心里掌握着创作要领,反应灵敏,无须反复考虑便能当机立断;而构思迟缓的人,情思繁富,而思路多歧,几经疑惑才看清楚,深思熟虑才能下决断。灵敏机断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写成作品;疑虑不决所以要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创作。写作的难易虽然不同,但都依靠博学精练。如果学问浅陋而只是写得慢,才识粗疏而光靠写得快,从没听说象这样而在写作上能有所成就的。文章的情思是复杂多变的,文章的风格也是变化不定的。拙劣的辞句有时出于巧妙的构思,平庸的事例有时来自新颖的人命意。就如麻布由麻织成,虽说质地未变,但经过加工制成了布,变得光彩鲜明而可珍贵,至于思虑以外的微妙意旨,文辞外的曲折情致,语言难以表述,笔墨自然应该到此为止。只有懂得了最精微的道理才能阐发其妙处,穷尽一切变化才能通晓其规律。就如伊挚无法说明调味的奥妙,轮扁不能讲清用斧的技巧一样,其中的道理实在精微极了。总之,精神因与外物沟通,才孕育了变化多端的情思。外物靠形貌求得表现,而内心则据情理作反应。然后运用声律,产生比兴的手法。用构思掌握规则,博学精炼才能成功。

(提示:《神思》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