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罗斯的一切
民族与历史
总人口的83%是俄罗斯族人,此外还有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等。人口中大多数是东斯拉夫语系民族。另外在西伯利亚、北高加索为中心住着100多种少数民族。
东斯拉夫族从公元4-8世纪在第聂波河中、上游,伏尔加河上游为中心发展。从第9世纪开始进入诺曼家族的统治时期,这个时期以基辅为中心,以罗斯为国名。
在蒙古人东扩后,罗斯沦为蒙古统治,一直到1480年,持续了三百左右。在莫斯科大公的领导下俄罗斯摆脱蒙古统治。从十六世纪后半期,俄罗斯壮大起来并四处扩张。并由彼得大帝领导俄罗斯逐步走向一种封建农奴加资本主义的社会,开始建立工业、教育等,俄罗斯成为了欧洲的一个强国。
1917年俄罗斯进入社会主义时间,在长达七十四年的历史中,苏联逐步发展强大,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但在与美国欧洲的经济竞赛中败北并解体。
语言
通用语言为俄语,但有上百个民族,这些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
宗教
以东正教为主,也有大量的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信徒。
国土
地跨欧亚大陆,有很长的边境与我国国境相接,全国总面积为1700多平方公里。由于地大所以资源极其丰富,其石油贮藏量名列世界前茅,其森林资源总面积与我国国土总面积几乎相等。
人口
1.46亿,但人口总数呈下降趋势,且速度较快,已经成为俄罗斯的一个重要问题。
气候
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夏季凉爽短暂,冬季严寒漫长。其欧洲部分1-2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10度以内,西伯利亚平均气温为零下20-35度左右。
首都 莫斯科
最重要城市 圣彼得堡
货币 卢布
俄罗斯的政治
俄罗斯,即俄罗斯联邦是共和国管理形式的民主的联邦法制国家。俄罗斯总统是国家的首脑,是宪法的保障。俄罗斯总统每四年选举一次。选举在全民、平等和直接的基础上,以无记名方式进行。总统任期四年,一个人最多不能超过两任。俄罗斯政府的组成是总理由总统任命,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外交部长等主要内阁成员也由总统提名,但须经议会批准。
俄罗斯议会分上、下两院。俄罗斯还有一套完整的司法机构,有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仲裁法院和联邦总检查院组成。
俄罗斯的行政区划有21个共和国、1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6个边疆区、49个州和两个联邦直辖市组成。两个直辖市是莫斯科市和圣彼得堡市,可以看到圣彼得堡在俄罗斯的重要地位。
俄罗斯的宗教
在公元9世纪60年代,拜占庭基督教(即东正教)进入古罗斯地区,直到公元988年正式将东正教确立为国教。东正教给古代罗斯带来了文字、绘画、建筑艺术和音乐。东正教促进古罗斯的大公们建立了封建君主制。苏联解体后,东正教全面恢复。另外俄罗斯还有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其它宗教。
俄罗斯的历史
在公元初,东斯拉夫人还保留着氏族制,每个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他们砍伐森林,平整土地,从事耕作,集体饲养牲畜,狩猎和打鱼,一切问题由氏族大会决定。
到了公元六世纪,进入封建社会,成立了基辅公国。到九世纪基辅公国已经成为一个大的国家,它存在了三百多年,是罗斯民族的摇篮,后来形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民族。
十二世纪中,基辅罗斯解体,一批小的公国取而代之。
到123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远征欧洲, 首先征服了罗斯全境和波兰、匈亚利。从1240年起到1480年是蒙古人统治的金帐汗国,致使俄罗斯经济文化远落后于欧洲西部。
在1147年成立的莫斯科公国(其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塑像目前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在十四到十五世纪逐渐强大并领导其它公国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此后俄罗斯逐渐向外扩张。十七世纪彼得大帝执政后,俄罗斯首次定名为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思想最开放、最富于改革精神的帝王(有趣的是这时我国是着名的康熙大帝的时代)。为了俄罗斯的强大,他用军队从瑞典人手里夺取了现彼得堡一带地区,并开始俄罗斯的欧洲化。不仅在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而且在服装和社会风尚方面学习西欧,致使今天圣彼得堡人仍被俄罗斯人认为是最讲文明和最欧洲化的城市。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到圣彼得堡。使之成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且和后来的皇位继承人陆续在彼得堡建立了大批俄罗斯最早的大学。其中有俄罗斯的第一所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1724年),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1797年)等。
从彼得大帝之后,俄罗斯迅速扩大,从周边国家攫取了大领土,人口也在半个世纪里扩大了一倍。但当时的国家即有资本主义的工业和商业,又存在着封建农奴制度。直到1861年俄罗斯沙皇才自上而下的废除了农奴制,从此俄罗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初,俄罗斯在日俄战争中失败,使国内产生各种危机。1905年工人和平请愿被镇压,全国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在1917年1月俄罗斯沙皇被推翻。当时俄罗斯出现了工农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同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水兵和陆军士兵在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苏联。并在很短的时间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但在以后的经济建设中,苏联犯了许多错误,在与西方的经济竞赛中逐步落伍,引起苏联人民不满,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正式成立。
2. 普京为俄罗斯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当弗拉基米尔?普京于1999年12月31日作为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时,世界各国对他知之甚少。人们最初看到的普京是个冷峻严肃、沉默寡言的人。西方传媒因其有多年在克格勃工作的经历,又将他描述成“神秘莫测”的“冷面杀手”。
然而,普京作为俄罗斯总统,一开始就强调,他的外交战略为经济服务,其目标是确保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普京在积极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展关系的同时,主张建立多极化世界。他明确提出,在21世纪的头10年里,“俄罗斯将致力于以所有国家间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为基础,促进新型国际关系的形成”。2002年,普京从国际形势和俄罗斯的国力出发,对外交政策进行了战略性调整,提出了对国际事务进行“有选择地参与”的构想。
普京上台后奉行亲西方政策,但在俄罗斯切身利益上从不轻易让步。普京外交战略的中心是,以发展同美国的关系为主导,带动和改善俄罗斯与北约和欧盟的关系,确保俄罗斯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利益,逐步实现与欧洲的统一,让俄罗斯融人世界经济,最终使俄罗斯重新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普京首先将俄罗斯定位为欧洲国家,积极同欧洲国家建立“更密切的协作关系”。普京上台伊始就强调注意同欧洲国家发展关系。后来又多次重申他的这一战略思想。2002年,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强调,欧洲是俄罗斯外交的重点,俄罗斯的一贯立场是采取具体步骤实现与欧洲一体化,与欧盟建立统一的经济区。2002年5月28日,普京同北约19个成员国的首脑签署了关于建立俄—北约理事会的《罗马宣言》,宣布俄罗斯与北约成了“平等伙伴”关系。次日,普京又与欧盟领导人签署了俄欧关系5项原则声明。欧盟则承认俄罗斯是市场经济国家,表示支持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普京在奉行亲西方政策的同时,主张维持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关系,以增强俄罗斯的国力。普京特别重视亚洲,把它看做未来经济竞争的重点。
强调同中国建立牢固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普京的重要外交战略之一。普京一上台就高度评价了俄中关系。他说中国是俄罗斯最重要的盟友之一,两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两国领导人的高层互访和接触对两国各领域合作的进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两国无论在经济、文化领域,还是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都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层次”。普京同中国领导人进行定期互访,在朝鲜半岛局势、美国出兵伊拉克等重大国际问题上协调立场。普京“特别关注”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希望两国在能源、高科技、太空等领域拓展合作,同时加强在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他全家对汉语、中国文学和历史的兴趣都很浓厚。他的两个女儿都在学习中国武术,其中一个女儿已经开始学汉语。
加强同印度和日本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往来。目前,印度军队80%的装备来自俄罗斯。普京还对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持积极态度。通过采取这些举措,普京将俄罗斯的利益与苏联过去的利益连在了一起。
普京加强了同日本的往来,2003年1月,普京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签署了“日俄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他还说:“包括两国首脑在内,一致认为应该加速领土问题谈判。两国将竭尽全力消除过去留下来的两国发展的障碍。”
敢于同“邪恶轴心”国发展关系。尽管美国总统布什将伊拉克、朝鲜和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家,普京为了俄罗斯的经济利益,仍然与这些国家发展关系。
此外,普京访问了美国的另一个“死对头”——古巴,结束了两国关系长达10年的“停滞时代”。
普京上台后,就紧紧围绕俄罗斯的经济利益和恢复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影响,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他以神秘的微笑,矫健自信的步伐征服了世界。
普京频繁外访,以同世界各国建立普遍联系。普京的第一件事是遍访周边国家,目的是保证周边地区的和平、安全和稳定。普京说过,邻居无法选择,同他们只能和睦相处,尽管他们各不相同。普京还到过蒙古,这不仅是由于它跟俄罗斯有共同边界,还因为对聪明的政治家来说,国家没有大小或强弱之分。据称,他在执政的头19个月中出访了60余次,有77天在国外度过。有人形容,普京出国访问有如“紧急空降”。比如他在加拿大出席“八国会晤”,在那儿只待了46小时,来回要在飞机上度过30小时,而且时间正好黑白颠倒。然而普京深夜回到莫斯科后,第二天早上又飞到斯塔夫罗波尔去视察那里的水灾情况,连记者们也往往跟不上普京这种工作节奏。普京出国访问讲究实效,一般不安排参观游览活动。有人说他哪儿都去过,可是哪儿都没有玩过,不是他不想玩,而是他感到没有时间。但他的收获却远远大于欣赏美景。普京通过出访和会谈,解决了同德国存在多年的转账卢布的计算问题,使俄罗斯欠德国的债务从90亿美元减少到5亿欧元,而且其中的3.5亿欧元已经偿还。债务反正早晚要还,而普京却选择在德国遭受水灾后立即将钱汇过去,使古板的德国人对俄罗斯顿生好感。普京出访期间敲定的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计划,简直就是对未来投资,为后代挣钱。
普京自2000年在斯洛文尼亚首次会晤布什以来,就与这位美国总统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布什喜欢看别人的眼睛,以此断定是否应该信任他们。普京是第一位被布什邀请到他的私人牧场做客的国家元首,两人以亲密的私人会晤取代了以往的繁复礼仪。普京赞扬“布什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是能力很强的政治家”。“他是我的好朋友,希望仍将是好朋友,尽管在伊拉克问题上存在分歧。”
普京为学英语,同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成了好朋友。普京喜欢用英语同布莱尔交谈,他们还一起看过歌剧,一起在酒吧喝啤酒开玩笑,还互相亲密地叫对方托尼和沃洛佳。
在2000年8月冲绳首脑会晤时,法国总统希拉克还未跟普京握手,但两人在圣彼得堡垂钓之后,关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随着两人在美国出兵伊拉克问题上立场的接近,两人关系更加热乎了起来。2003年2月10日,普京赴法国就伊拉克问题协调立场,希拉克亲临机场欢迎,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如今,人们难以评判究竟是布莱尔,希拉克,还是八国集团的其他领导人谁跟普京更“铁”。普京同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的关系也很密切,他亲临金正日61岁生日庆典,并为他送去了生日贺礼。日本新首相小泉暂时还未闯入普京的朋友圈,因其一登上首相宝座就迫不及待地针对领土问题发表了强硬的声明:要么全部归还,要么一点不给。普京为此而不急于跟小泉套近乎。普京让世界相信,俄罗斯愿意成为各国的伙伴。
3. 英国历史上着名的有哪些女王
英国女王
女王概况
(一)
不知你是否知道,在今日的欧洲君主制国家的在位国王之中,有三个是女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荷兰女王贝亚特里克丝、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她们都不是本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王。 在欧洲历史上,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中世纪的骑士时代,皇帝、国王这些名词从来都只是男人的专利,只有东罗马帝国出了几个影响不大的女皇帝。但从14世纪开始,在一个又一个的国家,一个又一个的女王(皇)断断续续地出现了,一直到当代,累计有三十来位。(统计一下,英国6位,俄国4位,荷兰3位,卢森堡2位,西班牙3位,葡萄牙2位,瑞典2位,丹麦2位,奥地利1位,波兰1位,匈牙利1位,还有苏格兰、纳瓦拉、那不勒斯等现在已为人兼并的国家也出过女王,不过有些女帝王严格来说不能算是“继承”王位,而只能说是“夺取”王位,如俄国的叶卡捷琳娜等。) 三十来个,在欧洲庞大的帝王群体中只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但她们不但将欧洲历史谱写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实实在在在史书上留下了足以流芳后世的业绩。总的说来,欧洲女王的表现还算不错。其中丹麦的玛格丽特一世(1387~1412年在位)、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西班牙的伊莎贝尔一世(1474~1504年在位)、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奥地利的玛丽亚·特蕾西亚(1740~1780在位)分别被本国的史学界认为是本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其他女王基本上处于中上或中下的位置,而甚少有荒淫无道祸国殃民之辈,唯一一个被推翻的女王是西班牙的伊莎贝尔二世(1831~1868年在位),但使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是她的祖父和父亲,她本人要负的责任其实也不多。 她们走上女王宝座的路径不外乎两种:从公主到女王和从王后到女王。身为王后,在国王丈夫死后,继承人尚年幼或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便自己走上权利舞台的中心,进而即位称尊的情况,在世界各国历史上司空见惯,在欧洲则以俄国的两个叶卡捷琳娜为典型代表。但更加有欧洲特色的是从公主到女王的情况,欧洲历史上的女王大多属于这一类。 在即位之后,基本上男性国王能承担的事务,她们也能承担,但亲自带兵打仗除外,不过,17世纪之后,国王亲自带兵打仗的情况已越来越少见,因此也不见得是严重的问题。女王结婚之后与丈夫之间权力如何分配也是一个问题。有不少女王,结婚后就将主要王权交给丈夫,甚至把王位也让出,如瑞典女王埃里奥诺拉,也有的女王结婚后能将丈夫和整个江山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如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更有甚者,有的女王选择了终身不婚,以保证自己的权力不旁落,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
(二)
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首先涉及的问题是,女性对父母的财产和地位的继承权问题。古代法兰克蛮族国家的《萨利安法典》曾规定妇女没有继承权,但《圣经·民数计》中则说道:“一个人时候应该由女儿继承。”(意为无子嗣的时候)。欧洲各国历史上的情况不大相同,但大体上是女性有继承权,但要排在相应的男性后面(这与亚洲国家女性根本没有继承权,一出嫁就完全成了别人的还是不同的)。 欧洲各国情况的不同,表现在欧洲的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同。欧洲中心传统色彩较浓厚的地区,如法国、德国等,女性继承王位一直是被禁止的,如法国国王腓力五世就曾组织学者会议,搬出《萨利安法典》,确认女性没有王位继承权,即使在国王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王位也只能由国王的其他男性亲属继承。但在“边缘地区”,如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女性则在名义上有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在东欧,除了波兰和匈牙利在14世纪的一例特殊情况,在其他时代,女性都不得继承王位。而俄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在18世纪这个“女皇世纪”,接连有四个女沙皇产生,但在其他世纪,女性继承皇位则通常是被禁止的。 但一个女王的出现,总是会带来一系列复杂和棘手问题,因此即使在那些女性名义上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国家,一个女王的产生仍然会面对种种阻力,这也是欧洲历史上女王只是很少数的缘故。但当一个国王只有女儿而没有儿子的情况出现时,他通常又会谋求将王位传给他的女儿而不是其他男性旁系亲属,这就使女性继承王位的问题成为一个“模糊问题”,不同的国家、家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打算,而欧洲各国王室之间都有错综复杂的婚姻血缘关系,对同一个王位,常常有多个国家的王室成员可以提出自己有继承权的依据,这就是欧洲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的问题为何会引起那么多的纷争甚至战争的原因了。 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无嗣而亡。他的堂兄,瓦卢瓦公爵腓力继位为王,是为腓力六世。但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认为自己才是法国王位的继承人,原因是,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也即法国前国王、查理四世之父腓力四世的外孙,而除了他,腓力四世所有的儿孙都已死亡,至于腓力六世,充其量只是腓力四世的旁系后代而已。而腓力六世则认为,按法国的传统,女性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因此不买这个“腓力四世的外孙”的帐。因此爆发了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被他们的后代一直延续下去,从1338年一直打到1453年,史称“英法百年战争”,英国国王一度在法国加冕为王,不过最后还是被赶出法国。英法两国在领土、经济利益等方面的矛盾,是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而英法两国在女性继承王位问题上的理解不同,则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 171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查理六世正在为自己的后嗣问题深深担忧。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他想让他的女儿即位,不愿让他的皇位落到德意志邦联其他王公手里。因此,他颁布了历史上有名的“国本诏书”,规定若无男嗣,女儿也可即位。这一诏书遭到了德意志邦联各王公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依据是,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还没有过女皇的先例。而玛丽亚·特蕾西亚的支持者则反驳说,虽然历史上没有过女皇,但也没有规定过女人不得继承皇位。查理六世将“国本诏书”作为他一切外交政策的核心,为换取国际上对“国本诏书”的支持,他可以在其它方面作出牺牲。1740年,查理六世病逝,玛丽亚·特蕾西亚顺利即位,但与此同时巴伐利亚选侯阿伯特宣称自己才是帝国皇帝,并伙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及法国军队入侵奥地利,这场战争历史上称为“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幸而奥地利取得英国的帮助,最后战争打成平手,普鲁士承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皇位,但从奥地利割走了西里西亚地区。 1833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病死,他只有两个女儿,遗嘱中由他的长女伊莎贝尔继承王位,是为女王伊莎贝尔二世。但斐迪南七世的弟弟卡洛斯认为女性没有继承权,自称自己才是王位合法的继承人,集结了一批持异议的政治、宗教派别,发起了“王室正统运动”的战争,史称“卡洛斯战争”,失败后流亡国外,他的后代还一直在谋求西班牙王位,以至于西班牙王族分化成两个世袭,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类似的,叔叔和侄女争夺王位的战争,还有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和王叔米格尔的战争。 以上三个例子,分别是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内部不同王族世袭之间,以及同一王族内部由于对女性继承王位的理解不同而引发的战争的典型代表。当然,这些战争本身还有更深的政治社会背景,女性继承王位的问题,只是一个导火线。
(三)
新时代的继承王位问题 进入20世纪,欧洲君主制遭到了沉重打击,不再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但20世纪中叶,女性继承王位问题在欧洲一隅的丹麦,再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丹麦国王斐特烈九世只有三个女儿,按照丹麦王位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他的弟弟克努特亲王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但再战后丹麦女权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很多人为斐特烈九世的长女玛格丽特不能继承王位感到愤愤不平。1950年,“丹麦妇女协会”首先挑起争论,她们利用报纸、电台等媒体进行宣传,认为应该由玛格丽特继承王位。争论持续了两年,连篇累牍的社论、专题、特写、报道不一而足,闹得沸沸扬扬。最终,此事件被丹麦首相埃里克森利用,他将女性继承王位问题和他主张的将议会由两院制改为一院制的问题合在一起进行公民投票表决,以便提高投票率。结果,在1953年的公民投票中,多数人赞成修改王位继承法,确立女性的王位继承权,玛格丽特得以取代她的叔叔克努特亲王成为王储,并于1972年即位至今。有评论认为,此事件实际上反映了当代的欧洲人实际上更喜欢由一位女王来统治(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久前在日本关于能否接受一位女天皇的民意测验中,90%的人明确表示无法接受)。 时至今日,欧洲君主制国家已经所剩无多,而且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只是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而存在的“橡皮图章”,由一个男人还是女人来当国王已不再是那么重要。加上当代欧洲国家中女议员在国会中占有20%到30%的席位已不足为奇,甚至有达到40%的(如瑞典),至于女首相、女部长、女党魁等在欧洲国家中已司空见惯,死抱只有男性才能继承王位的观念已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尽管王室的制度总是落后于社会制度的改革。当前,瑞典、挪威已立法规定男女王族成员具有完全同等的继承王位的权利;在英国、西班牙、丹麦、荷兰,女性王族成员虽然在王位继承顺序上要排在血缘关系相同的男性王族成员后面(如姐姐要排在弟弟后面),但也已经有无可非议的王位继承权;例外的是,在比利时和摩纳哥,仍然只有男性王族才拥有王位继承权。
英国女王简介
1st: 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数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迹是曾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1555年)。 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于是而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从此以后, 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继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颠倒。
2nd: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培根这样的着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莉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3nd: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译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国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与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与丹麦王子乔治结婚。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成为威廉三世的继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为英国女王。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并,实现两个国家真正的联合。由于安妮身体虚弱和无后嗣的忧虑,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爱德华联系,希望他能以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拒绝。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施鲁斯伯里公爵为政府中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确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汉诺瓦选帝侯乔治继承。
4th: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衰落。
5th: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国国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属土及领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 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和英联邦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信仰的保护者”。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伊丽莎白二世出生在伦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亚历山大王后,祖母则是玛丽王后。她的父亲约克公爵是乔治五世的第二个儿子,他当时并不是王位的继承人。
因此伊丽莎白出生时的头衔是伊丽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亲约克公爵夫人的督导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历史老师C·H·K·马丁是伊顿公学校长,除此之外她还学习各种语言(她的法语讲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她提供神学方面的指点,她一直是名虔诚的圣公会会员。
1936年伊丽莎白的伯伯爱德华八世退位,她的父亲继位为国王,她也立即成为王位的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伊丽莎白13岁,她与她的妹妹玛格利特公主都到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避难。当时有人建议两位公主应该到加拿大避难,遭到他们母亲的反对:“孩子们不能在在没有我的情况下离开,我不能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离开,而国王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离开。”1940年伊丽莎白公主首次发表了广播,针对的是所有避难中的孩子。
1945年伊丽莎白公主说服了她的父亲,允许她直接参与协助打赢这场战争。她参与了一个支援战争的妇女团体,在那里她的编号是第230873号伊丽莎白·温莎第二中尉。这是她第一次与其他孩子共同受训。据说她本人非常喜欢这次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次的经验,使她之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上学,而不是让他们在家学习。
1947年伊丽莎白首次外访,她与她的父母亲到了南非。在她21岁生日那天她对英联邦和帝国做了广播,宣誓将终身投入到对英联邦和帝国人民的服务中。
1947年12月20日伊丽莎白与希腊的菲利浦王子结婚。菲利浦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第三个表哥,他们的曾曾祖母都是维多利亚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结婚前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在爱丁堡公爵这个头衔之前他没有头衔,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顿中尉)。这桩婚事非常适合一位即将继承王位的女性,因为她的夫君接受过王室训练,却又不会继任另一国的王位。但是这桩婚姻却不是刻意安排的,两人的关系经历了许多考验,包括有关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后夫妇两人居住在伦敦的克莱伦斯宫(Clarence Palace)。他们育有四个孩子(见下)。虽然英国的王朝被称为温莎王朝,夫妇两人同意他们的孩子应该使用蒙巴顿-温莎(Mountbatten-Windsor)作为他们的姓氏。
从1951年起乔治国王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伊丽莎白开始代替父亲出席在公开场合中。那一年她访问了希腊、意大利和马耳他(当时菲利浦随军驻扎在此)。10月她又访问了加拿大和华盛顿。1952年1月伊丽莎白和菲利浦又访问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2月6日他们在访问肯尼亚时得知伊丽莎白的父亲已经去世。在她继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个树上旅馆中。她的加冕典礼于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举行。
头戴王冠、手持权杖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后伊丽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伦敦市中心的白金汉宫。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国王一样,伊丽莎白并不喜欢居住在白金汉宫。对她而言,位于伦敦西部的温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度过的。
伊丽莎白女王是历史上外访最多的国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时间周游世界,她也成为第一个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对美国做了国事访问,1959年则又访问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访问国大多数欧洲国家和许多欧洲以外的地区,并经常出席英联邦首脑会议。
伊丽莎白在宗教、道德标准和家庭事务上非常保守。她对待宗教责任十分严肃,并将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亲一样,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原谅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因为在她看来他抛弃了自己的职责,并迫使自己的父亲负担其这个责任,而这一责任又被视为是缩短其父亲寿命的罪魁祸首。
4. 宝鸡市获得奥林匹克链球人才基地是哪年
投标准备:
在这两个城市申办奥运会的,只有苏联莫斯科和洛杉矶。国际奥委会第75届会议决定于1974年10月,由莫斯科主办。
莫斯科是一个超过800年的历史,横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雅Wuzha河,苏联首都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 1975年3月,莫斯科成立了奥运会筹委会,开始积极筹备工作。新建和改建了许多体育设施的莫斯科体育场的大发展。据统计,从超过50个,近70个劳动力发展从30到60岁以上的大型体育场,该体育场由1300多到1600多,等等。同时,完成城市建设,改善交通运输网络。据外电报道,苏联曾举办奥运会总共90亿美元。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是一个数字的记录。
游戏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举行,恰好与第15届奥运会持续时间。届会期间举行的奥运会作为唯一一个在同一天。第十五届会议的苏联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它标志着苏联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不用说,会期相吻合,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组委会的精心安排。
大会的主要活动,如开幕式,闭幕式,田径,足球决赛在莫斯科的卢日科夫Nikeliening中央体育场容纳超过10万观众。游泳,水球,体操,篮球,排球等比赛场馆位于附近的中央球场。中央球场14和其附属的场地,共可容纳20万观众。帆船安排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这是一个超过90年的历史,苏联的帆船基地。只有在主办城市,但在近几届的奥运会足球比赛,预赛分散在其他城市。如在1968年在墨西哥城和5个城市在1972年,在慕尼黑的5个城市,1976年在蒙特利尔,和其他四个城市。除了半决赛和决赛在莫斯科中央体育场的足球,其他比赛分散在列宁格勒基洛夫体育场(可容纳8万观众),基辅“共和国”体育场(可容纳10万观众)和明明斯克“迪纳摩”球场(可容纳50,000名观众)3。
大会的盛况,但它正困扰着一种不愉快的气氛。由于其在1894年的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以来,经历了跌宕起伏。莫斯科遇到的是最严重的危机,威胁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1979年圣诞节前夕出兵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践踏国际法的规范,造成严重影响的游戏。一个国家召开的主要目的是和平,友谊,奥运会,一方面,而出兵侵略其他国家,必然会遭到世界的反对和舆论的谴责。许多国家的国际奥委会陆续表态,拒绝参加。中国奥委扒猛闹会也发表声明,不参加莫斯科奥运会。奥委会,国际奥委会已承认的147个国家和地区公开抵制或拒绝参加的占五分之二的只有80人参加。这个数字还低于20年前的水平,在罗马奥运会上。
:
运动员参加奥运会,5217,4093人,包括1124名妇女,男人。数量最多的前苏联运动员,534;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其次分别为378340人,匈牙利(320),保加利亚(313)也超过300人,人口少,相隔重洋古巴发来的239名男子和女运动员的庞大队伍。 80支参赛队伍,16支球队没有发挥在游行队伍的国旗,奥林匹克会旗,而不是10支球队中,只有一个旗手,运动员没有发挥。新闻记者在报告目前比赛共5615,2685文字记者,广播记者2930,总数甚至超过了运动员。奥林匹克会旗交接仪式,因为加拿大是一个抵制国家行列,去年举办了蒙特利尔市市长只派一名代表参加奥运会的会旗莫斯科市。在人们的心中,这些稀会场春罩的热烈气氛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也关心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对人们明显感觉到游戏的进程。例如,在4000米个人追逐赛自行车,前三名的运动员来自瑞士,法国和丹麦。这三个国家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以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决定在奥运会上任何仪式,不使用自己的国旗和演奏其国歌。结果不得不更换他们的奥运国旗和国歌在颁奖仪式上。其他项目的颁奖仪式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这是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没有先例。
,抵制也影响了比赛的结果。排名前十位的Total列的最后一个奥运会在美国的非正式工作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日本和其他国家拒绝参加田径,游泳,体操,柔道,影响尤为明显,有些甚至不能反映现实世界的水平。破12项世界纪录,13个项目在奥运会,男子游泳的,目前只有破。另外,如马术,上届奥运会进入前六的14支球队,13支球队没有派代表到莫斯科。另一个例子是曲棍球,新西兰,澳大利亚,巴基斯坦,荷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所有没有参知亮加的最后前五名。人们评论说:莫斯科奥运会金牌贬值50%。
目前在21个大项的比赛,但一个单一的数字从去年198203美元的。引人注目的女子曲棍球第一次进入奥运会的大门。苏联第一次参加所有大项的比赛。抵制奥运会带来了很多的成就,在一般情况下,或更高级别的游戏。大会已经打破了33项世界纪录,6米跑道和领域,游泳,8日,13日举重,自行车,射击3。举重,骑自行车水平都很高,特别是自行车,所有三个记录项目,共10人的世界纪录,没有看到,因为在1964年突破1000米计时试验。
火炬传递和开幕式:
游戏年7月19日凌晨2点在列宁中央体育场正式开幕。苏联的党和政府领导人和国际奥委会官员出席了开幕式。后,他辞去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主Xijilaning的办公室奥运会,今年的最后一次会议,在他的任期内举行。西班牙的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当选为国际奥委会第七任总统。开幕当天天气不好,主办方不得不出动6架飞机喷洒化学中的云,驱散飘浮在体育场上空的乌云。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传输奥火后的批评。原来传统的火炬接力在世界各地传播奥林匹克理想和精神,而利用卫星传输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目前,然后根据国际奥委会的决定,并恢复传统的方式,火炬接力。
7月19日,苏联三届奥运会三级跳冠军维克托·萨涅耶夫手持火炬进入中央体育场。他绕场跑了一周后,的火炬被转移到苏联着名篮球运动员谢尔盖·别洛夫,最后完成了任务,点燃火焰塔。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苏联国家元首宣布奥运会开幕,代表运动员宣誓苏联体操名将弗拉基米尔·安德里亚诺夫,代表裁判和官员宣誓就职的苏联三届奥运会摔跤冠军亚历山大的着名运动员的梅德韦季度。
比赛:
到
奥运会田径起步较晚,7月24日至8月1号在中央球场举行。来自73个国家的1088球员参加了比赛。由于缺乏一些强大的竞争对手在美国,德国联邦共和国,肯尼亚,男子项目的一部分,如跨栏,长跑的影响,但总的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引人注目的是埃塞俄比亚宓撸差·艾弗特。今年已经35岁的球员有5个孩子,她赢得了5000米,10000米两枚金牌。在天坛是艾弗特的名字并不陌生,1972年奥运会时,他在10000米比赛中夺得铜牌。埃塞俄比亚参与抵制的行列,所以在1976年,他失去了在蒙特利尔的冠军。但一年后,在第一个世界杯田径赛中,他作出了两项长跑冠。然而,易肤忑能够赢在莫斯科,与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肯尼亚的亨利·罗诺是不无关系的情况下,世界排名。
两位英国明星席塞巴斯蒂安 - 科(Sebastian Coe)和史蒂夫·澳威特各获得一枚金牌,在1500米,800米。科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 1979年科如风卷残云似地在41天的时间裂缝800米,1500米和一英里世界纪录,被评为当年的最佳运动员在世界。这次在莫斯科,在800米比赛输了,只有银在1500米比赛的金牌,但连奥运会纪录未能突破。
跳跃类项目的成绩比普通的三级跳,其余三个多名优秀。苏联三级跳远冠军萨涅耶夫卫冕失败,输给了队友贾·乌德米亚埃,获得银牌。 2米多高,民主德国跳高运动员格尔德维西傈僳族柯,刚满21岁之前的比赛仅仅是一个未知的,这有很大的爆冷战胜卫冕冠军波兰着名的亚洲傅稍娃至2.36米的世界纪录,赢得了金牌,成为第一位在奥运会上打破跳高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波兰26岁的弗拉基米尔Kezhajiye的阿布拉莫维奇赢在撑竿跳高,显然已经预料得到的。本场比赛之前,他曾经5.72米的世界纪录。这一次,他使用了较软的5.78米新的高度,在世界极和提高握点对面,夺得冠军。 GDR卢茨东布罗夫斯基在结果中获得了跳远的世界纪录是8.54米的距离,有一大截,但它出现在世界12年后的1968年比蒙跳8.90米了良好的效果。
苏联链球运动员,尤其是Xiedi的他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马拉松选手瓦西尔维斯特·利平斯??基也值得一提,他们再次赢得了各自项目的冠军。解提诃世界纪录81.80米,而西尔斯利平斯基比基拉之后,连续第二年奥运会马拉松冠军。
女子田径和男子的情况是不同的。由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一直占主导地位,所以抵制的影响,的GDR女性,将是最后一次称雄世界的事故中失去了几个金牌,输给了苏联(金牌数超过7)。一旦10秒88第一个突破在11秒标志着新的世界纪录创造100米的民主德国选手玛丽·南丁格尔失去了苏联的百分之第二(11秒07 11秒06)的区别,柳·康德拉季耶娃;最后标枪冠军,世界纪录的创造者吕福克斯预赛中被淘汰,金牌的访问是没有多大名气的田坛古帕·马·科隆在最后跳高冠军,着名选手罗·阿克曼也只有第四,杀死了,月桂树意大利礼萨·西梅奥尼。西梅奥尼取胜的情况下是有意义的。自1978年初以来,她一直雄踞女子跳高的前两次在2.01米。
德意志民主成就,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它仍然是一个强有力的田坛。在23岁的玛丽塔科赫金牌获得者的着名人士。 1976年,她第一次来参加奥运会,再次出现在400米决赛中背部受伤,不得不辍学的比赛。这一年她拿到冠军,并赢得了在4×100米接力的银牌。但科赫赢在天坛所取得的成就是没有奥运会,在一个世界纪录和是世界冠军。她16的世界纪录,在200米,400米跑和接力项目,多次在1977-1985年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夺冠。 1983年她的第一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获得三枚金牌,1985年世界杯田径赛,她在200米,400米和4×400米接力的三场胜利,并创造了400米47秒60的世界纪录。因为她在天坛的优点,已被评为年度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苏联女队金牌
最强的天赋,老将卡赞金娜唐娜·奥Lizha塔连科。她赢得了800米的比赛,成绩1分53秒43的世界纪录;满意·特卡辛科五项世界纪录,并夺得金牌创纪录的5083点。五项奥运会的最后一场比赛,而不是从下七项全能。
男子游泳抵制的影响,最明显的项目。由于没有强大的竞争对手,苏联的结果:七和三面铜牌,夺得金牌和银牌。苏联的20岁的学生弗拉基米尔·萨尔尼科夫男子游泳的新闻人物,并一共获得了三枚金牌。 1500米比赛中,他在14分58秒27击败游泳在历史上的第一个突破15分钟大关的球员。随后拍摄了他的第二和第三枚金牌,400米和4×200米自由泳比赛。莫斯科奥运会上,他多次世界纪录,并赢得大的游戏。
最后一次参加奥运会民主德国女子游泳运动员赢得了13战胜美国队11枚金牌,震惊了整个耿介。但经过两年的全军覆灭的命运的为数不多的世界冠军。这一次,他们重振军威,再现以前的奥运会纪录为11枚,8枚银牌和7枚铜牌。在女子比赛中,有7个世界纪录。从图中可以看出,抵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这枚金牌分配的影响是最小的。芭芭拉·克劳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继恩德尔另一个着名的游泳名将。正是因为她获得了金牌,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1978年的世界锦标赛上,并没有全线溃败。这一次,她在100米自由泳98,54秒54秒79??世界纪录的200米自由泳纪录奥运纪录(1分58秒33)的世界纪录在4×100米自由泳( 3分42秒71)。
美Qiuke只是一个17岁的高中学生是100米自由泳亚军两年前的世界锦标赛,奥运会前夕,欧洲冠军杯冠军,在国际比赛中的第一次。目前她的三个在100米蝶泳和两个接力项目的金牌,在100米自由泳比赛中获得银牌。尼泊尔施莱的运动员是最年轻的三枚金牌,年仅15岁。之前几乎无人不知,她参加仰泳项目。 100米仰泳预赛中,世界纪录1分钟,01秒,50。缩短到1分钟,00秒,86.200米比赛创纪录的24小时后,最终反过来,2分11秒77的世界纪录。她在混合泳接力中得到了第三枚金牌。这是大多数游泳金牌的民主德国16岁的英国·迪尔斯自由式圆一共获得了五枚奖牌:400米,4×100米接力金牌,200米,800米银牌,100米铜牌金牌。所有5个项目参加这一全球性的比赛中获得奖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现象。
苏联的遗体,琳卡丘希捷为首的三名球员赢得了所有的金牌,在女子200米蛙泳的王座。
目前的举重增加了100公斤级,共10个级别。金牌的分布,打破了前苏联,保罗瓜分的局面。 10枚奖牌属于苏联,保罗,五国的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古老的。苏联继续保持优势,并赢得金牌总数的一半。比赛开始后,在北京韩国韩震荡的52千克的球员在抓举世界纪录成功,成绩是113公斤,成为朝鲜的第二个世界纪录在奥运会运动员。韩静后取得了冠军,总成绩为245公斤,因体重问题只是一枚铜牌。刷新当前共有18次13次世界纪录,108次破参赛选手国家纪录。举重界人士认为,这是第一个世界级比赛。
游戏引人注目的苏联球员,你喜欢瓦尔达尼扬和保加利亚选手布拉德GOI布拉戈阿利耶夫82.5公斤,无论是名手之间的竞争。比赛开始后,现场气氛相当紧张,纪录一再相互易手。最后瓦尔达尼杨胜利,创造抓举(177.5公斤,高于奥运会纪录 - 15公斤),清洁三项世界纪录,挺举(222.5公斤)和总成绩(400公斤)。的总成绩为400公斤超过90公斤,100公斤级标题得分后两个低22.5公斤5公斤,分别比。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体操比赛中的垄断地位。男子项目,日本自1960年以来,由于团队冠军,此后一直没有从苏联来代替的位置,自1956年以来,这是再次获得这一荣誉。列宁格勒,苏联,一个22岁的大学生亚历山大·季贾绩嗯赢得个人全能王座的最后新闻人物安德里亚诺夫成为目前的明星男子比赛竞争。除了在个人全能,吊环和团体三枚金牌,他仍然是鞍马,跳马,双杠,单杠,4枚银牌,也因此成为迄今只有一个赢得八枚奖牌的运动员一个单一的奥运会。安德里亚诺夫的结果,虽然并不突出,如最后,但也获得了两枚金牌(团体库),两枚银牌(个人全能,自由体操)。鞍马马“大师说,匈牙利的佐尔坦·马林巧儿再执行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再次赢得总冠军。Suluo 2个国家妇女的金奖章争议。罗马尼亚,科马内奇,最后的体操”女皇“在竞争中的个人全能冠,击败苏联的18 - 年 - 老叶莲娜·达维多婴儿,并列第二个地方与马克西Gnauck,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罗火花报“年7月25,题为”玷污奥运会精神,“文章指责裁判谁粗暴地践踏体育道德和精神的奥运会,她在众目睽睽下内奇(昏迷)金牌。 “不过,科马内奇仍是强在这个舞台上,分享了两枚金牌(平衡木,自由体操),两枚银牌(全能,团体)。苏联达维多的宝宝,的沙波湿泥博科娃Nieli王各获得两枚金牌。
近几个交易日的摔跤场常胜军的苏联队今年依然突出成就的20枚奖牌,12(自由式,古典式5)。在自由式摔跤来自苏联加里宁格勒州做洛格拉佐夫,兄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这是一对双胞胎,出生在9月16日,1956年,一个叫阿纳托利,另一个叫谢尔盖。虽然这两个部门的孪生兄弟,但外观不是很相似。阿纳托利薄,仅有1.55米高,体重低于52公斤;谢尔盖·更坚固,1.68米高,重57千克。他们两个属于自己的重量级别,每一枚金牌的孪生兄弟在奥运会个人赛双赢,是极为罕见的,和他的兄弟的妻子。
苏联,虽然在摔跤比赛中取得成功的高度,但在拳击功亏一篑,参加的七个级别失去了最后的冠军,只有一枚金牌,剩下的6。古巴拳击手的风头,赢得了6个冠军。古巴特奥菲洛史蒂文森赢得了第三个特殊重量级(81公斤级)冠军,成为第一个拳击手赢得了三枚奥运在同级别的金牌。
苏联优秀的马术比赛,夺得六面金牌,3骑在盛装舞步比赛中成为第三个女人给了我这个荣誉的奥地利23岁的伊丽莎白的托雷IL冠军林森霍夫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瑞士斯图克尔冰山。苏联队三名球员的团体冠军,一个是女性,她35岁的维娜·Mixieweiqi的女骑手是战场老将,多年活跃??在赛场,但是这是第一次取得优异成绩。
球游戏中除了男,女曲棍球冠军,所有的欧洲人包下,而苏联是最大的赢家,收购男和4女排球,女子篮球,妇女手球桂冠。足球,男子篮球,男子手球金奖章属于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男子曲棍球队在最后的第七印度队的愿望,这是球队的第八金金牌在奥运会自1928年以来,妇女的比赛是大人们发生意外,津巴布韦成为独立的奥运女子的领域曲棍球冠军,轰动整个运动,但也的分手消息,今年的奥运附近。
<BR /奥运会苏联分享金牌的80%,69枚银牌和46枚铜牌,居各队之首,这是自1952年以来在奥运会上赢得金牌,苏联的大部分时间,但也奥运会有一个国家在奥运会上的大部分时间,赢得了金牌。保加利亚8枚金牌,银牌和16枚铜牌,民主德国,金,银,铜牌分别为47,37,42金第二。 17,第一次进入奥运会的前三名之列。
闭幕式于5月3日,由于美国反对公约的逆转,没有提出国旗的主机下一届奥运会,取而代之的是洛杉矶市的标志。
5. 苏联 有哪些国家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CCCP,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樱卜),简称苏联。
苏联解体成为15个国家。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摩尔达维谈袭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哈萨脊侍穗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塔吉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6. 关与俄国与原苏联各加盟国历史关系的演变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CCCP,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简称苏联。已于1991年解体。解体前乃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占有几乎全个东欧、中亚及北亚,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慧银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国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接壤;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根据苏联宪法,苏联是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首都为莫斯科。国家元首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苏联总统。政府首脑为部长会议主席和总理。武装力量名称为红军。
格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官方语言 俄语
首都 莫斯科
最后总统 戈尔巴乔夫
面积
-总面积
-水面积比份 解体前列第一位
22,402,200 km2
xx%
人口
-总人口
-人口密度 解体前列第三位
293,047,571 (1991年7月)
13,08/km2(1991年7月)
独立日
-公开
-卖碧辩被承认 十月革命
1917年
1922年
正式解体 1991年12月26日
货币 卢布
时区 UTC+3至+11
国歌 (1917-1944)国际歌
(1944-1991)牢不可破的联盟
国际域名缩写 .SU (还在被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注1。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俄语意为"大会")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简称苏俄,其后与德国及其盟国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法国、日本、波兰等国因不满苏俄单方面退出对德战争,以及沙皇俄国债务等问题,对俄国革命进行了武装干涉。国内忠于沙皇的势力以及富农、地主和资产阶级力量不敢心失败,组织白军发动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经过国内战争,苏俄红军击败了白军和众多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巩固了政权。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获得最高权力。苏联进入斯大林时期。
很多人认为,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地位,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政治对手,以肃反的方式展开了大清洗。据称,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送进了劳中缺改营甚至遭到屠杀。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的大多数人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残酷且犯下严重罪行的独裁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一再任由甚至协助纳粹德国吞并苏德之间的小国,甚至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注2。
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而不果,英法却相继同德国发表了带有互不侵犯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此后,在1939年,苏联转而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瓜分波兰,攻打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并入苏联,此举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也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九百架飞机,几千门火炮,一千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之后,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经过浴血奋战,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苏军经过浴血奋战,1945年5月,包括苏联红军的盟军攻占了纳粹德国全境,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全歼日本关东军。
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令苏联倍感威胁,因此针锋相对地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冷战时期开始。
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几年的政治斗争,最后赫鲁晓夫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此后,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期。
赫鲁晓夫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但赫鲁晓夫全面批判斯大林也一度引发东欧社会主义盟国的政治动荡。
此后,苏联和很多国家爆发政治冲突。但在航天领域,苏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成为最高领导人,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多次引发武装冲突,并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一方面来说,苏联的军事实力已经到了赶超美国的程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人民生活水平却得不到改善。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经过一系列政权争夺,在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戈尔巴乔夫属于改革派。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受挫,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联盟开始走向解体。
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林姆林宫上空缓缓落下,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具体参见苏联行政区划
苏联国家体制苏联是一个由15个平等的主权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盟。根据苏联宪法,加盟共和国为主权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它同其他苏维埃共和国联合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加盟共和国拥有自己的宪法,还有同外国发生关系、同外国缔结条约及交换外交和领事代表、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的权利。加盟共和国下辖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简称自治共和国Автоном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ССР)也拥有较大的权利,拥有自己的宪法。各加盟共和国间的疆界,须经有关共和国彼此协商并经苏联批准始可予以变更,自治共和国的领土未经其同意也不得予以变更。
解体之前(1989年),全联盟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加盟共和国下设边疆区和州,全国共有155个州(область)和6个边疆区(Края),在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按各民族人数多少分别成立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自治专区,全联盟共设有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10个自治专区(автономная район)。
这15个加盟共和国和其下辖的自治共和国分别是: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РСФСР)
巴什基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Башкирская АССР,Башкирия)
布里亚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Бурятская АССР,Бурятия)
达吉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Дагестанская АССР,Дагестан)
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ская АССР,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ия)
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лмыщкая АССР,Калмыкия)
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рельская АССР,Карелия)
科米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оми АССР,Коми)
马里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Марийская АССР,Мария)
莫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Мордовская АССР,Мордовия)
北奥塞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Северо-Осетинская АССР,Северная Осетия)
鞑靼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Татарская АССР,Татария)
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Тувинская АССР,Тува)
乌德穆尔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Удмуртская АССР,Удмуртия)
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Чечено-Ингушская АССР,Чечено-Ингушетия)
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Чувашская АССР,Чувашия)
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Якутская АССР,Якутия)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УССР)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БССР )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Эсто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ЭстССР)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Латв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втССР)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ЛитССР)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Молда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МолдССР)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Груз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ГрузССР)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рмССР)
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Абхазская АССР,Абхазия)
阿扎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Аджарская АССР,Аджария)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зербССР)
纳希切万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Нахичеванская АССР)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азах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КазССР)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збе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УзбССР)
卡拉卡尔帕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Каракалпакская АССР,Каракалпакия)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иргиз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КиргССР)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Туркме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ТуркмССР)
-{zh-cn:塔吉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zh-tw:塔吉克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Таджикистиче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ТаджССР)
苏联在冷战期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但其经济模式是经济按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在1928年至193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苏联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但是苏联的工业发展不平衡。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非常发达,其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事关民生的轻工业和农业则相对落后,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苏联的主要工业地带集中在莫斯科、列宁格勒、顿巴斯、乌拉尔山脉等地区。次要的工业地区包括波罗的海沿岸、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窝瓦河)中下游。苏联的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和国家调控,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规格和价格都由隶属于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的国民经济委员会规定。
在沙俄时代,俄罗斯是欧洲的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但是由于20世纪30年代推行农业集体化和消灭“富农”的政策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破坏,苏联的粮食一直不能自给自足。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农业生产以集体农庄为基本单位,通过隶属于集体农庄机械站的拖拉机、汽车和联合收割机实行机械化播种与耕作。
苏联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他重要作物还有甜菜、棉花、马铃薯、玉米、烟草。高加索地区有咖啡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苏联对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殖民地式的掠夺性贸易,低价进口原材料,高价出售制成品。这也是导致东欧国家的人民对苏联产生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国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并基本消除了文盲。苏联着名的大学有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哈尔科夫大学、基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苏联的文学、艺术、电影、出版工作由苏联共产党控制,在避免批评政治、作品经过审查的情况下允许自由创作。但是所谓“消极”、“颓废”的作品(相当于西方的先锋派艺术)受到限制和被禁止。
尽管如此苏联时代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仍然取得了伟大成就,例如,诗人叶塞宁,阿赫玛托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和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小说家肖洛霍夫,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舞蹈家乌兰诺娃等等,他们中许多人不仅在苏联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苏联科学研究中心是苏联科学院。作家机构为苏联作家协会。官方通讯社为塔斯社。苏联共产党机关报为真理报,其他主要报刊还有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文学报、劳动报、红星报等。
苏联科学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1922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前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指出,宇宙依然处在膨胀之中。
1934年,苏联科学家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发现,运行速度接近光速的粒子,当它穿过液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发光。这种现象被后来物理学界称为"切连科夫辐射"。随后这个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中,用于检测带电粒子并测量它的速度。
1954年,苏联在奥勃宁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电站,标志着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端。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标志着人类活动进入太空。
1959年,苏联空间探测器“月球”Ⅱ号发回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图片。人类几千来第一次了解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1961年,苏联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1964年,苏联物理学家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和美国科学家查尔斯·汤斯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表彰他们分别独立制成微波激射器,并导致了激光器的发展。
1978年,苏联物理学家卡尔察因从事低温学方面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6年,苏联发射了和平号空间站,在2001年坠毁以前,它是人类最大的航天器。
根据苏联宪法的第六条,苏联共产党及其2000万党员是国家的统治核心。每个工厂和集体农庄都要建立党的支部。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在斯大林时代以后,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苏共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谁能够掌握中央委员会的多数票,谁就能掌握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党的政治局成员属于国家的特权阶级。他们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购买免税低价的西方进口奢侈品,住上国家提供的公寓和别墅,有专用的车队和位于马路中央的专用快车道,还有专用的狩猎林区和疗养海滩。他们的子女可以轻易地入党,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这样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在外交部、外贸部和驻外使馆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这个阶层还包括军队、克格勃的首脑,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官员。次一等的阶级为工厂厂长、银行经理、地方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这样的人物。他们控制物资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权。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时代最低。这也是和当时苏联的国内外处境有关的。赫鲁晓夫时代,苏联与美国展开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竞赛,民众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的概念,国内的政治斗争不再牵涉到普通民众,并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几卢布,其中还包括了供热费、电话费和水费。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领着政府补贴在疗养院里休养。这是苏联模式的福利国家概念。虽然没有多少消费品可卖,但是物价也比较低。但是与北欧的福利国家不同,苏联的福利政策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财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困难。苏联宪法为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人们觉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斯大林之后的党内斗争采取了比较文明的方式。失败者不再被枪决,而是左迁到边远地区担任无足轻重的职务。对于持不同政见者也不再采取肉体消灭的措施,而是视其影响力的高低,采取流放出国或者关入特殊精神病医院的惩罚。普通民众中的政治犯则像刑事罪犯一样关入监狱和劳改营。克格勃是苏联恐怖统治的代名词,它有70多万雇员,和差不多同等数目的告密者。克格勃的势力在国内渗透到了各个阶层和各个部门。事实上,“克格勃”这个词如今已经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统治的代名词。
苏联政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书记后有显着变化,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力图从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审视社会主义道路,并摆脱斯大林模式留给苏联的一切不合理的遗产。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一月全会的报告中指出,“改革的实质是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社会全面民主化”是苏联“现行政治制度变革的纲领”;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通过“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会主义非常接近,并且从原则上摈弃了斯大林主义。
随着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标志了苏联共产党最终摆脱了斯大林主义的束缚,并且为其它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军事
苏联在其存在期间,军事实力强大,二战后是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国家,1988年,苏联红军的总兵力达到513万(不含安全和内卫部队)。苏联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是苏共中央、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海军服役3年,其他军兵种2年。
苏军分为5个军种:
陆军
海军
空军
防空军
战略火箭军
苏联另有边防军和内务部队的建制。
苏联是华沙条约的创始国,在原民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蒙古等国拥有驻军。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亚非拉国家也驻有军队或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
[编辑]苏联的名称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中文简称,在30年代的中国,也将其称为“苏维埃联邦”。由于是苏联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身主体民族的语言,苏联国徽上的绶带文字是15个加盟共和国语言写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国家格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这15国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写法如下:
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乌克兰语:Союз Радянських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их Республік
白俄罗斯语:Саюз Савецкіх Сацыялістычных Рэспублік
立陶宛语:Tarybinių Socialistinių Respublikų Sąjunga
拉脱维亚语:Padomju Sociālistisko Republiku Savienība
爱沙尼亚语:Nõukogude Sotsialistlike Vabariikide Liit
格鲁吉亚语:საბჭოთა სოციალისტური რესპუბლიკების კავშირი
亚美尼亚语:Սովետական Սոցիալիստ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ների Միություն
阿塞拜疆语:Sovet Sosialist Respublikaları İttifaqı / Совет Сосиалист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ы Иттифагы
哈萨克语:Кеңес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 Одағы/ Совет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 Одағы
乌兹别克语:Sovet Sotsialistik Respublikalari Ittifoqi / Совет Социалис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и Иттифоқи
吉尔吉斯语:Советтик Социалист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р Союзу
-{塔吉克斯坦语}-:Иттифоқи Республикаҳои Советии Сотсиалистӣ/ اتفاق ریسپوبلیکههای ساویتی ساتسیلیستی
土库曼语:Союз Радянських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их Республік
摩尔多瓦语:Uniunea Republicilor Sovetice Socialiste / Униуня Републичилор Советиче Сочиалисте
另外,卡累利阿曾经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故卡累利阿语(芬兰语)的写法为:
芬兰语:Sosialististen Neuvostotasavaltojen Liitto
7. 国庆节的资料
国庆节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呢?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联播。
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们经由新华门来到天安门,从西头马道登上天安门城楼。在金水桥之南大约50米处的以华北军区军乐队为主组成的联合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
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首都各工厂、各大专院校、各机关的代表,有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等等,共约30万人。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位。当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参加大会的30万人肃立致敬,指挥员行举手礼,注视着中华人民乎旁共和国的庄严而美丽胡如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在这庄严、热烈的时刻,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接着,阅兵式开始。阅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乘坐敞篷轿车,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军乐的奏鸣中,由聂荣臻陪同,出东三座门,沿着东长安街、东单广场,直到外国领使馆聚集的东交民巷,顺序检阅肃立严整的三军部队。朱德总司令检阅完部队驱车回到天安门城楼后,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及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
阅兵式共用了2个多小时,受阅部队的人员总计有1.6万多名。
接下来是群众游行。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农民紧随其后。后面是机关干部、青年学生的游行队伍。
晚上9时25分,无数彩色的礼花向裤顷启广场四周发射出来。首都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开国大典大事记
佚名
1949年:
10.1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接受新政协的《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军委”)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联播。
10.2~3 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以下简称“全国和大”)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宣言,郭沫若当选为全国和大主席。
10.3 中国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10.9 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选举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会议通过“以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国庆纪念日”的建议案,并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纳施行。
10.21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
11.11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
11.15 周恩来外长致电联合国大会,否认蒋介石集团出席联大的合法地位,要求立即取消蒋介石集团的代表团。周恩来外长分别致电联合国组织秘书长赖伊和联合国大会主席罗慕洛,声明所谓“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完全无权代表中国,要求联合国立即取消该“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12.16~1950.2.17 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50年1月21日,周恩来总理抵达莫斯科。)14日,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2.27 四川省会成都解放。至此,解放大西南的战役胜利结束。大陆解放战争基本结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庆典场地为何选定天安门
佚名
下午2时58分,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实况播音员丁一岚立即欢呼起来:“毛主席来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顿时,天安门广场成了欢腾的海洋……
目录
1.权衡再三选定庆典场地
2.清除三朝垃圾二十多万吨
3.为新中国门面整容
4.天安门城楼的超级书法展览
5.中日美术家联手制作大红宫灯
6.周恩来提议中国“第一碑”建在天安门广场
1.权衡再三选定庆典场地
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举行阅兵式,这个设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圆满。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听完汇报后,各位领导先后进行发言,作了一些指示。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
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紧锁着眉头,习惯性地将一个胳膊时抱在胸前,在办公室里踱起步来。
他没有马上拍板。
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
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
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
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决心下定于凌晨。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l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 摘自:于江编着《开国大典6小时--大典背后的秘闻》一文。
开国大典的照片中为什么没有朱德?
佚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以浓重的湘音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刹那间万众欢呼,礼炮齐鸣。然而,在这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朱德却从毛泽东的身后悄悄走出。
朱德为什么要离开他的位置?原来,城楼上空间狭小,他看到担当摄影任务的新华社记者为了拍下完整的画面,不得不把身子倚着汉白玉栏杆,一个劲地向后仰,向后仰。这样做太危险!朱德见状,赶忙一个箭步蹿了过去,牢牢抱住那位摄影记者的双腿。
在朱德的帮助下,记者终于顺利完成了拍摄。而朱德本人,也就永久性地留在开国大典的镜头之外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8. 为什么加拿大很低调很少见它的新闻。
与加拿大的历史、经济、军事有关。他一直依附美国,有这么一个强势的邻居,他不想低调也没办法。
北漏喊部寒冷,人口3,361万 (2009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36名)。人口密度3.2人/平方公里(世界国家和地区第219名)。地大人少。加拿大的基没三千万人口大多居住在气候温和,距离南部边界几百公里以内的狭长领土内,尤其是与美国接壤的湖群和圣劳伦斯地区。
加拿大1926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令》,承认加的“平等地位”,加始获外交独立权。
1931年,成为英联邦成员国,其议会也获得了同英议会平等的立法权,但仍无修宪权。1982年,英国女王签署《加拿大宪法法案》,加议会获得立宪、修宪的全部权力。
所以说加拿大直到1982年7月1日才真正独立了。以前不过相当于英国的一个省。
尊英王为加拿大国家元首。
现内阁由保守党,外交政策比较保守。
截至2001年底,加正规军总兵力约为5.9万人,其中包括陆军约1.8万人,海返锋野军0.9万人,空军1.35万人。在军事领域,加拿大的国防政策核心是防御,冷战时期是配合美国进攻苏联的护卫政策,战略位置重要,是对付苏联的前哨。俄加关系缓和后,加拿大对国防经费投入的很少(真正了解军事和地缘的人应该理解 ),都投入到社会保障和教育中,国防USA和NATO了。美国忙全球打击,加拿大是派一部分兵,加拿大帮他看着后院只是你们一相情愿的想法。加拿大这么做是无奈,毕竟一直受美国的保护,也理应顺应美国的压力。
9. 苏联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1922年12月30日由苏维埃俄国、白俄罗银迹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而成,也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中国第一、印度第二),横跨大部分东欧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北亚。
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一个凯销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权力高度集中,并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的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锋孙并党执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并与同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展开了激烈的争霸(冷战)。
中文名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英文名称: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简称:苏联
所属洲:欧洲
首都:莫斯科
主要城市:基辅、明斯克、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等[2]
国庆日:1917 年 11 月 7 日
国歌:《国际歌》(1922~1944)、《牢不可破的联盟》(1944~1991)
国家代码:SU
官方语言:俄语
货币:卢布
时区:UTC+3~+11
政治体制:苏维埃制
国家领袖: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
人口数量:293,047,571(1991 年)(世界第三)
人口密度:13.1人/Km²
主要民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2]
主要宗教:无神论(官方提倡)、东正教
国土面积:2240.22 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一)
水域率:0.27%
加盟共和国:15个
存在时间:69 年
成立时间:1922 年 12 月 30 日
解体时间:1991 年 12 月 25 日
苏联缔造者:列宁、斯大林
苏联终结者:戈尔巴乔夫、叶利钦
最大加盟国:苏维埃俄国
最小加盟国:摩尔达维亚
前身:俄罗斯帝国
10. G8峰会是什么,会直接达成贸易额吗
基本介绍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所谓八国集团(group 8),指的是八大工业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罗斯。严格地讲,它并非一个严密的国际组织,以往被称为“富国俱乐部”。在8个国家里,除俄罗斯之外的7个国家是核心成员国,也就是以前的七国集团(G7)。
2 会议来历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一度恶化,接连发生的“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布雷顿 森林体系”瓦解和1973—197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把西方国家弄得焦头烂额。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975年7月初,法国首先倡议召开由法国、美国、日本、英国、西德和意大利六国参加的最高级首脑会议,后来,加拿大(1976年)、俄罗斯(1998年)分别加入。八国集团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即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简称“八国峰会”)。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七国为研究经济形势、协调政策而召开的首脑会议。
1975年11月由法国倡议,在巴黎召开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首脑会议。首次会议有六国首脑参加,1976年起加拿大首脑参加后变为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1977年起,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也应邀参加。明梁首脑会议每年举行一次,轮流在各国召开。
会议起初以讨论经济问题为主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国际政治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该会议作为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首脑会议,旨在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从整体上协调共同的和各自的政策,缓解内部矛盾,以维护成员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防政治中的地位。会议已形成一种制度,将继续存在下去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1975年,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邀请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领导人到巴黎郊区的朗布依埃城堡开会。按照法国总统的设想,这是一次小型委员会的非正式会晤,目的是讨论当时正受石油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参加会议的领导人一致决定这一会议将每年举行,扮槐段并邀请加拿大与会。这样1976年便形成了七国集团。1998年的伯明翰峰会上俄罗斯正式加入,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八国集团(简称G8)。
3 组成成员
八国集团的成员国包括德国、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俄罗斯。欧盟也派欧盟轮值主席国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参加八国集团的会议。八国集团向其他国家长期开放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不过,自1996年起八国集团的成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国家集团或机构,尤其是南方国家的对话。一些国家被邀请出席会议,如卡纳纳斯基斯峰会期间一些非洲国家应邀出席有关“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会议,2003年以来,在历次首脑峰会中都会穿插举行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
4 集团作用
有人认为八国集团什么事都能管,也有人认为正由于八国集团管得太宽,因此八国集团实际上毫无作用,因为八国集团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决策权。不过,八国集团的作用是实实在在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八国集团首先具有强大的协调和促进功能,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另外,八国集团成员国之间的默契是许多国际机构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
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标志
(一)纵观八国集团近30年的发展历程,其对内部成员厅誉的约束力和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均在增强。
(二)从横向的功能领域比较。八国集团影响力最大的是在经济领域,其次是社会领域。而在政治安全领域内的影响为最弱。
八国集团在不同功能领域的影响力大小,取决于各成员国的利益整合程度的高低。八国集团的成员在经济领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高,而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低。
5 发展情况
5.1 朗布依埃会议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倡议下,197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国领导人在法国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举行了首次最高级经济会议。八国集团分布
1976年6月,六国领导人在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举行第二次会议,加拿大应邀与会,形成七国集团,也被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此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每年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一次。1977年起,欧洲共同体(后改名为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亦应邀参加会议。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最初主要讨论经济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首脑会议除讨论经济问题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问题也列入了议程,诸如如何面对“苏联战略的挑战”问题、核裁军问题、东西方关系和人权问题等。
1991年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2年和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先后应邀与七国首脑在会后举行会晤。1994年第20次会议期间,俄罗斯作为正式成员参加政治问题的讨论,形成“7 1”机制。1997年在美国丹佛举行的七国首脑会议时,克林顿总统作为东道主邀请叶利钦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集团首脑以“八国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从此,“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化为“八国首脑会议”,“7 1”的模式结束,八国首脑会议体制形成。但在经济问题上,八国首脑会议依然保持七国体制。
5.2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1991年7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时任英国首相的梅杰作为东道主邀请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峰会后同七国首脑举行会谈,即“7 1”会谈。1992年7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德国慕尼黑结束后,七国领导人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举行了会谈。从此,每年的正式会议后,俄罗斯领导人都要参加“7 1”会谈,且参与程度逐步提升,1994年俄罗斯获准参加政治问题的讨论。
1997年在美国丹佛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应邀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首脑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自此,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化为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八国集团格局形成。
1998年5月,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英国伯明翰举行。这次会参会人员
议完成了七国集团向八国集团的转变。俄罗斯成为八国集团的完全成员国,参与八国集团的所有讨论。但是,七国集团仍然客观地存在着。
2002年6月,在加拿大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俄罗斯被接纳为八国集团的正式成员。八国领导人在此次会议上就继续打击恐怖主义、中东局势、世界经济形势、援助非洲等问题达成共识。
2003年6月,八国首脑会议在法国的埃维昂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希拉克总统的邀请,出席了八国集团在峰会前与11个发展中国家举行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
2005年7月,八国集团峰会在英国格伦伊格尔斯(也称“鹰谷”)举行 ,会议将着重讨论非洲发展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在这次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应布莱尔首相邀请,出席了八国集团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5个发展中大国领导人举行的南北领导人对话会。
近两年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除讨论有关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外,气候、环境保护等也成为会议的议题。
6 第三十四届
6.1 日程安排
2008年7月7日:八国首脑将与非洲7国首脑进行3个小时的讨论参会人员
,主要就粮价高涨问题、卫生保健、供水、以及教育等领域的援助方针开展讨论。
·7月8日:上午的议题为油价飙升,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等全球经济问题。在接下来的午餐会上,八国首脑将讨论地球温室效应对策问题,然后在下午商讨非洲与发展问题。八国首脑还将利用晚餐会的时间,就朝鲜核问题等交换意见。
·7月9日:8国首脑将与墨西哥、巴西、印度、南非、中国5个新兴经济体首脑举行会谈。
·7月9日下午:峰会结束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将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表主席声明。
6.2 与会首脑
东道主——福田康夫
参会人员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1936年生人。1959年自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毕业后在石油公司供职;1976年开始担任议员秘书;次年被任命为首相秘书官。54岁时首次当选众议院议员,至今已当选6次,2000年10月开始在森喜朗内阁和小泉内阁担任官房长官,2004年5月因陷入“年金丑闻”辞职。2007年11月当选首相并访问中国;就任后不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有所改善。今日由于重征石油税等问题导致民调下降,被内阁通过信任法案,确认无执政能力。
美国即将卸任的总统——布什
乔治·沃克·布什,前总统乔治.H.W.布什长子。1946年生人,毕业与耶鲁。1998年当选得克萨斯州长。2001年当选总统,目前即将卸任。关于布什,中国人已经很熟悉了,就不多说了。
欧盟新主席——法国总统萨克齐
萨科奇1955年生人。1983年任讷伊市市长1988年当选议会议员,1993年任预算部长,2002年担任内政部长,2004年出任法国经济财政和工业部长,2005年任内政部长。萨科齐与女友布鲁尼举行婚礼,这是首次法国总统在任内结婚。萨克齐性格干练,政治有建树。 希拉克总统力求无为,我则希望求变。———萨科齐屡次声明将与过去的政策决裂。
低民调首相——布郎
布朗1951年生人。布朗在玩橄榄球时致使左眼失明。于1968加入工党。1972年获爱丁堡大学硕士学位1976-1980年,在爱丁堡大学和喀里多尼亚大学任讲师。1977-1983年任工党苏格兰执委会委员。1982年经济学博士学位。1983年当选英国工党议员,历任工党苏格兰委员会主席,工党影子内阁财政国务大臣、贸工大臣、财政大臣。1997年任英国财政大臣。2007年当选工党领袖。2007年成为英国首相 。
唯一女掌门——德国总理默克尔
默克尔于1954年生人,1986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任妇女与青少年部部长、基民盟历史上第一位女副主席;1994年任联邦环境部长;1998年起又担起全德基民盟总书记的重任;2000当选为基民盟主席。一部分人的看法是,默克尔之所以成功正是得益于她的“不知名”,其制胜的法宝就是“常常被对手所低估”。不过,更多的人认为,默克尔的身上一定具有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品质,即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手腕 。
宣道会信徒——加拿大总理哈珀
哈珀1959年生人,1985年参加国会选举。1989年至1993年,他被改革党议员德波拉·格雷委任为她的行政助理、首席顾问及演讲作家。1993年国会大选上,哈珀改善了自己的政绩,打败了占斯·哈基斯,成功取得西卡尔加里的席位。在国会,哈珀被认定是一位右翼的议员,但也持中庸的社会价值立场。他是本次峰会上较年轻的领导人。
最年轻的领导人——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1965年生在当时的列宁格勒市,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是普京总统真正的校友和老乡。1990年,获得副博士学位;1990年-1999年,梅德韦杰夫留校在圣彼得堡大学担任教师工作,还同时兼任圣彼得堡市政府对外关系委员会顾问职务。1999年,普京上调到克里姆林宫工作之后,梅德韦杰夫也跟随普京进入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先后担任过几个重要职务,最后担任了总统办公厅副主任高职。
最老的领导人——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
贝卢斯科尼1936年生人,71岁,是本次峰会上最老的领导人。1994创建意大利力量党任党主席。3月,贝卢斯科尼联合其它中右政党在第12届议会选举中获胜并任总理。1995年1月辞职。1996年4月,他领导的中右联盟在议会选举中成为第二大党。2001年5月,他再次赢得大选胜利,6月就任意战后第59届政府总理。2005年4月20日辞职,随即再次任总理,组成新政府 。2008年4月第三次出任意大利总理。
7 第三十五届
八国集团的轮值主席是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八国集团领导人将举行工作会议,就核不扩散、反恐以及阿富汗、伊朗和中东问题等广泛的全球性议题进行磋商。本届峰会期间,八国集团将在贸易问题上与中国、巴西、印度、墨西哥和南非等发展中五国以及埃及展开商谈。
鉴于当前新疆局势,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结束对意大利国事访问后,于当地时间八日凌晨提前回国。 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将代表胡锦涛出席在意大利拉奎拉举行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
2009年4月6日,拉奎拉经历了一场里氏5.8级地震,整个市中心变成一片废墟。为了显示对灾区民众重建家园的支持,贝卢斯科尼决定将峰会举办地点由撒丁岛改到拉奎拉。
8 第三十七届
第37届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于2011年5月27日在法国西北部海滨小城多维尔落下帷幕。与会领导人在两天内对西亚北非局势、核安全和互联网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在会后发布的八国集团多维尔宣言中,八国首脑对西亚北非局势表达了重点关注,表示支持这一地区人民寻求民主、和平、稳定和发展的意愿,并承诺对埃及和突尼斯的政治过渡给予支持,同时鼓励这些国家进行社会和经济改革,帮助其建立法治和公民社会。
八国领导人还表达了对今年3月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和核事故的关切,表示相信日本政府能够面对挑战进行灾后重建,并承诺将为此提供全力支持。八国领导人认为,各国应从日本核事故中吸取教训,将核安全放在发展核能的首要位置,同时有必要在《核安全公约》的框架下就核事故确认、安全标准等条款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互联网问题是法国在此次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框架内提出的新议题。八国领导人认为,互联网在当前社会、经济和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政府、私营部门和互联网的使用者都应为互联网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八国集团领导人鼓励举办更多类似八国集团电子论坛的会议,对互联网未来的发展以及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
八国集团领导人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发达国家经济挑战与机遇并存。八国首脑承诺将增加就业放在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并表示将与二十国集团一起为世界经济的强劲、平衡和可持续增长做出更多努力。
应法国总统萨科齐邀请,非洲17国家的代表参加了此次八国集团峰会扩大会议。八国领导人重申对非洲发展的援助承诺,表示将为非洲发展、和平和稳定承担更多的责任。
八国集团由七国集团演变而来,其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八国集团成员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4%,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65%。该集团是一个论坛性组织,无常设机构。主要活动是每年一次的首脑会议及其他各层次会议,第38届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将于 2012在美国举行。
9 美方表态
有关普京对奥巴马的“冷落和怠慢”,白宫新闻发言人杰伊·卡尼称,美国总统并没因为普京决定不参加在戴维营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而感到不快,并表示“完全理解”。但仍有敏感的美欧媒体果断地预言:虽然普京的到来尚未使俄美关系进入“冰河时代”,却已能感到阵阵“寒冷”。
普京总统与奥马巴总统“见与不见”、“何时见”、“在何地见”,现已成了个大问题。这也显示出俄美关系此时此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有美国媒体称,普京这一决定,错过了与奥巴马当面冰释前嫌的“绝佳机会”。
10 第三十九届
根据峰会东道主英国政府公布的本次峰会日程,17日,与会领导人将围绕全球经济这一主题进行集体讨论和双边会谈,并在随后的工作晚餐中讨论外交政策问题。18日,与会领导人将就反恐和改善税收制度这两项议题进行讨论。 作为八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和峰会东道主,英国政府希望峰会重点讨论推动欧盟和美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打击跨国企业逃税避税,以及提高政府和商业运作透明度等问题,使“良好意愿真正转化为关键性行动,从而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