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任美国总统访印度次数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是唯一对印度进行过两塌悄次正式访问的美国总统。世衫颂第一次在2010年,时任印度总理是辛格,第二次是在2015年,时任印度总理是搜郑纳伦德拉·莫迪。
B. 印度国宴也用手抓吗
没有和印度人一起参加过重要国际会议,但是和印度人在第三国打过交道,我觉得不至于。所谓入乡随俗,印度人周边没几个同胞的情况下也要顾及“国际观瞻”的吧。我们这边有一个印度尼泊尔印尼斐济四国人员共用的餐厅,印尼人邀请我去吃过一次饭。我看见印度人和尼泊尔人都用一次性餐具吃饭。遇到带骨的鸡肉之类的时候就没办法了,得用手。但是不光是他们,其他国家的一样用手。甚至筷子用得不那么利索备凳厅的中国人也会用手。我私底下问过尼泊尔人,他们在国内确实用手的。没问擦屁股的问题,觉得不礼貌。但是尼泊尔人宿舍的卫生间里面,马桶是带一个冲水喷头的。扯到尼泊尔是因为尼泊尔和印度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这些都很相似。
印度尽管属于四大文明古国,南亚地区霸主,但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难以理解的国度。“吃饭不用筷子用手抓、如厕不用手纸用手抠、乘火车不进车厢挤车顶”是印度人生活的鲜明特点。我们经常听到国人用火锅招待印度客人的故事,让人笑掉大牙。
至于印度国宴是否也用手抓,本人没有参加过印度国宴,但听朋友讲过访问印度参加国宴的真实经历。
国宴 作为招待外国贵宾的宴席,理应体现出自己国家的特色,一般都在总统府或总理府的宴会厅举行。印度人也体会到外国友人对于手抓这一特色并不理解,很不习惯,所以,往往会给外国友人提供刀叉等餐具。 只有在上印度的特色菜时,印度人才会伸出右手展示印度文明的博大精深,也会请国外贵宾用右手体验一粗猜番印度风情。
但是,一些外国贵宾 出于外交礼仪和外交礼须,即使接受不了手抓饭,也得硬着头皮去吃。 而且,印度人常常在餐桌上的器皿里放上柠檬水,但这个水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餐结束后清理右手。但杯子里的冰水可以喝。
作为普通印度人来讲, 吃饭的时候一般习惯于用手抓,这是一种流传已久的就餐习惯。印度人吃饭时,必须用右手抓食物,具体用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拌匀,随后再一把把抓着吃,一般不备筷子、叉子和匙子。印度人双手分工非常明确,上厕所用左手,吃抓饭用右手。正因为用手抓这一习惯,所以印度大部分菜都被制作成糊状,这样便于用手抓饼卷着吃,或是手抓米饭拌着吃。
印度手抓饭可谓是闻名天下,几乎整个印度 社会 的男女老幼不管是基层工作者还是公司白领或者政府官员都是直接用手抓饭往嘴里送,而不用筷子、刀叉等餐具,这在现代 社会 看来有点未开化的感觉,但这只是人家的传统饮食习惯,我们应该理性看待。
印度手抓饭
其实印度餐馆一般都会提供刀叉等餐具,只不过你不特意要的话他们不会主动给仿隐你,但是到了接待外宾的国宴场合,印度政府备餐就肯定要为外国来宾准备刀叉等餐具了,尽管有入乡随俗这一说,但也不能一味地让别人适应自己的风俗习惯,全世界各地有各种各样风俗,有很多还是很重口味的,所以以国际标准准备国宴就不能不提供餐具,更不能只提供本国口味的菜品,要不然满嘴咖喱味也不太好啊。
印度总理辛格招待来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应当知道的是印度人吃手抓饭只用右手,因为左手另做他用(大家评论区补充哈),吃饭之前会有一杯水专门用来洗手,这个水不能喝哈,饭后也有一杯柠檬水用来清洗手上的食物油渍。
我本人挺喜欢吃咖喱饭,但用手抓的话可能就没食欲了。
所以,对于印度人用手吃饭,您有什么看法呢?敬请评论区留言!
国宴,作为一个国家最高级别的餐饮礼遇,无论是在彰显本国源远流长的特色 美食 ,还是作为外交手段展现本国地位和力量的手段,都扮演着极为硬核的角色,充当着国礼中的门面。
在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国宴中,每个国家都保留着历代国宴所沿袭的经典格局,在心口相传的味觉中加以带有时代潮流的元素,即为富有仪式感的殿堂级国宴:中西餐具合璧,单吃分食为特点的具有人民大会堂特色的宴请服务形式的中国国宴;展示皇家气势和风范,诉说日不落帝国辉煌的充满军事化的味道的英国国宴;质朴无华的三菜一汤,氤氲在鲜花和音乐之中,享有宾至如归之感的瑞士国宴……在这些不胜枚举的国宴中,用手取代餐具的印度国宴引起了笔者的好奇,虽然本人没有体验过印度的最高餐饮待遇,但是结合有限的资料,笔者还是谈谈对印度国宴是否用手抓食的看法。
作为南亚大陆上农业强国,印度人有着数千年的农作物种植经验,在长期的耕耘中自然而言地形成了喜食米饭的传统;此外,在盛产香料的南亚大陆,古老的印度人也同样发现了咖喱的魅力,现代印度饮食中常见的烧春鸡、咖喱肉汤、孟买蝴蝶等皆为各种食材与咖喱的奇妙"艳遇"。而当印度人喜食的米饭与咖喱发生碰撞后,也就形成了最具印度特色的饭食——手抓饭。
在享受传统的手抓饭时,食客们需要用右手(不用左手的原因就不多做解释了,想必各位读者都略知一二)将饭菜反复搅拌和匀,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撮起送入口中。而形成这种以手替代餐具的饮食习惯,还得归结于古印度人信奉餐具会阻隔对食物的享受,只有用手才能真正让 美食 与灵魂相接触。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日益现代化的印度高档餐馆或正式场合,已经都配置了刀叉作为餐具,因此很难见到再用手抓食食物的现象,当然这并不代表那些已经习惯了手抓的老一辈会放弃这一传统"手艺",在相对落后的村落或是大街小巷,用手抓食得现象依然得以保留。
作为印度饮食中最高规格的印度国宴,最具传统 美食 代表的手抓饭自然位列其中。主办方为了尽量照顾各国贵宾的饮食需求,在餐具上的配置还是面面俱到,刀,叉,勺等在宴会上随处可见。
一,国外宾客入乡随俗,深谙印度饮食文化,有一部分会自主选择用手抓食,体验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
二,国外宾客遵从自己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对于能够用餐具获取的食物,就不会用手替代。
三,国内宾客为彰显本国宽容大度的饮食文化,也会"附和"(或是遵从本心)国外贵宾,选择持用餐具,放弃本国传统"手艺"。
四,国内宾客向外宾展示本国的饮食特色,在食用某些菜品时会选择手抓;或者完全不理会所谓的传统,只求达到自我的最佳饮食方式。比如着名的英迪拉甘地夫人就是用手抓着吃饭的。
所以在笔者看来,印度国宴是否用手抓食难逃这四种情况,出现手抓也不足为奇。
笔者从网络上摘抄下来印媒公布的国宴部分菜谱上的印度 美食 :
1,Rajwadi chaas 混合薄荷、芫荽的酪乳饮料。2,khandvu。3,Sev khamni ,米和扁豆做的。4,大浅盘,古吉拉特特色餐。5,Nylon khaman,大米和鹰嘴豆粉做成。6,Sandwish dhokla,鹰嘴豆粉做的一种蒸糕……
仅从菜单上无法从国宴中找到确切性的证据,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到比国宴档次稍低的印度贵族餐饮上,或许可以猜测出最终结果。
在印度贵族的餐饮中,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国宴上的菜品,比如咖喱黄豆泥、奶酪菠菜。这两道菜的做法虽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是最终的成品却逃不过"糊糊状"的样式。这种极具印度特点的菜品也就意味着只有用手抓的方式才能获得最满足的体验感:就餐者的位置会事先准备一张芭蕉叶,随后主人会向上面倒上清水,清除异物,保证"餐具"整洁。随后,主人会依次端上米饭、咖喱、馕(面包)等餐点。客人们或将咖喱淋在米饭上,或将馕揪成片状沾菜品、咖喱食用,直到就餐结束。
除此以外,在这些贵族人士就餐即将完毕时,主人往往也会端上一碗漂浮着柠檬片的温水,但是这个"柠檬水"并不是给客人们解渴的,而是用来清洗手中的食物残渣的。真正的解渴饮品是混有茶水、牛奶、咖喱汁的拉茶或是配入牛奶,加上姜、糖、香料、炼乳的印度茶。此外,饭后主人还会端上一盘绿色麦粒状的香料,供宾客们除去口中的异味。
通过贵族的日常饮食习惯上升到国宴上,或多或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用手抓食的证据。
虽然这种用手抓食的就餐方式在我们国人眼中看似极为不雅,并且还能登上国宴这种大雅之堂,确实令人费解。
但是无论我们再觉得他们的生活方式怎样怎样,不能理解什么的,都不能将此作为高人一筹的对比方式。确实我们可能觉得不卫生,不干净,但这就是他们日常的生活,他们习惯了并且没觉得不干净,学会尊重他国的文化,理解不同的行为差异,这不仅是国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包容性在人文中的彰显。
对于他们的日常饮食,哪怕是国宴,我们大多不能适应也无法接受他们这种就餐方式,觉得不卫生,吃不下去,但请收起嘲笑的嘴脸,捎带一点尊重心。
印度真的是谜一样的国度,三哥的神奇盖世无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发展到现在印度仍保留着很多奇特的生活方式,比如在印度很难找到厕所,每个角落都是公厕,随便撒拉,印度人把牛视为神,好吃好喝供着,让它满大街乱跑,吃饭的时候用手抓着吃,对于印度人来说,在吃饭的时候一般习惯于用手抓,很多人对于这种奇葩的饮食方式难以理解,但是在印度,这却是一种流传已久的就餐习惯。印度人一般以大米、小麦为主食。一般不喝酒,认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饮酒则很有限制。喝茶,咖啡、牛奶、凉水等比较普遍,印度人吃抓饭,右手抓食物,使用3指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拌匀,随后再一把把抓着吃,一般不备筷子、叉子和匙子。印度人的双手分工明确,上厕所用左手,抓饭用右手。
那么印度人为什么热衷于用手抓饭呢?印度人普遍认为吃饭的时候很多快感来自于触觉,刀叉和筷子阻止了这种感觉,所以也就阻隔了食物原本有的快感。用手去抓饭可以事先了解食物的温度,避免烫着舌头或者口腔等等美丽的理由,也正因为手抓这一习惯,使得印度大部分菜都被制作成糊状,这样才便于用手抓饼卷着吃,或是手抓米饭拌着吃。
既然在印度,人们都热衷于用手抓饭,招待贵宾的时候,也会做手抓饭,那么印度国宴也全是用手抓饭吗?国宴是一个国家最高级的宴会,是用来招待各国领导政要的,别的国家能接受他们这样的就餐方式吗?印度招待外宾的国宴,一般都在总统府的宴会厅举行,国宴上供应的都是印度风味的菜肴。印度人吃素也是出了名的,所以印度的国宴也是素食。但是印度人也体会到国外友人对于手抓这一特色并不是十分理解,不习惯于手抓着吃,所以往往会提供给贵宾刀叉等餐具。只有吃印度特色菜的时候,才会建议贵宾用手来抓着吃。出于社交礼貌和外交礼仪,即使有些国家的领导人接受不了手抓饭,也得硬着头皮吃下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C. 印度的位置和国家文化
印度共和国(TheRepublicofIndia),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南部,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人口8、211亿,是个多民族国家。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和商业用语。首都新德里(NewDelhi)。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印度现代化和崛起的过程中,印度的文化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很多精华,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褒扬。作为长期研究印度问题的学者,笔者想就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一些探讨。由于印度文拆空中化博大精深,这里只能就几个主要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
讲到印度文化,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它的宗教文化。确实,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国家,其中印度教信众约占人口的80.4%,伊斯兰教信众约占13%,其余为锡克教、耆那教、佛教、基督教、拜火教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不相信宗教的教义,我们同时也是唯物主义者,必旅山须承认宗教在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当我们在研究印度社会宗教问题的时候,就应该看到印度的各种宗教对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按照印度宪法,它是一个奉行民主制度的世俗国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允许宗教的介入,但在社会生活中,宗教却无所不在。因此必须客观和准确地评价宗教对印度发展与进步所发挥的作用。印度宗教是文化资源的宝库,其中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学,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风光秀丽的宗教圣地都是印度的宝贵财富。从信众人数最多的印度教教义来看,虽然其内部有不同的派别和学说,但是仍有一些基本的信仰是广大信众所公认的。例如,梵我同一、业报轮回、精神解脱,等等。它认为梵天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和万物的始基,无形无象,不可描述。这类似于老子的“道”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我”即个体灵魂“阿特曼”。只有潜心修行,才能领会梵我同一的真谛,寂灭一切欲望,达到解脱的境界,即发现人生的最终目标。印度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宗教,其复杂与深刻的程度难以描绘。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受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必须承认,印度教确实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印度人的生活,而且已经称为一种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体。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它对印度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
从我们比较熟悉的佛教来看,它是古代印度的产物,至今虽然在其本土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但其思想精髓却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光大。佛教主张“利众生”,“渡众生”,“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其基本戒律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他所谓四圣谛(凡人皆受苦, 苦必有因, 苦必摆脱 ,脱必正道)八重道(正信仰,正思维,正言语,正作业,正生活,正努力,正思念,正禅定)也是佛教徒的行为准则。这些对于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社会矛盾普遍激化、民众心理浮躁不安的国家来说,无疑发挥了抚慰人心、缓解躁动、消除不安、减少动荡、强化稳定的作用。可以说,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劝善的功能,教化的功能,和谐的功能甚至环保的功能。(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有寺院在,有僧人在,环境保护的压力自然小了许多)。其实,中国现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这样的功能。例如两届佛教大会就是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为主题召开的。
谈到印度文化,还必须谈到它的政治文化。印度是一个施行民主制的国家。它的宪法规定,印度施行议会民主制和联邦制。按照议会民主制的原则,印度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行使,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权力结构网络。议会对政府的组成及其施政行为拥有决定性的权力。总统由联邦议会两院议员和各邦议会议员按照比例代表制原则选出的“选举团”选举,总理由总统任命人民院(下院)多数党议会党团领袖担任。政府必须执行议会制定的法律,议会有权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一旦不信任案获得通过,政府必须辞职并提前举行选举。
议会民主制实施60余年来,已经深入到印度广大民众的内心之中,成为他们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印度的一家电视台曾经做过一次民意调查,在回答何为印度最大荣耀的问题时,44%的人选择了民主,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世亏世俗主义
民主制度基本确保了印度政治的稳定,即便出现了短命政府,其更替都是在遵循民主的方式完成的。各个政党及各个阶层都能比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避免了大规模的暴力运动。而不少发展中国家尝试建立民主制度都以失败告终,或者是陷入长期的内战,或者是再次被独裁政权或军人政府所统治。尽管印度的民主制度存在很多弊端,特别是因其效率低下广受诟病,但不容质疑的是印度独立以来已经举行了15届大选,民众在大选中表现出很高的政治热情,一般参选比例都超过 60%。
印度的民主制对于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以及亲和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人经常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自豪,而西方国家也对这一点格外垂青。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克林顿在访问印度时就特别强调“世界上最强的民主国家”与“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关系。
谈到印度文化,还必须谈到它的大众文化(由于人们对文化本身的定义还存在分歧,我们姑且叫大众文化)。 谈到印度文化,人们很快会想到它的电影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瑜伽文化,等等。这些东西既是印度特有的标志,也是它赖以自豪的国家品牌,更是其扩大影响的使者。宝莱坞电影、咖喱饭菜、瑜伽功法正在依靠它们自身的吸引力,为印度的发展进步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宝莱坞电影为例,它不仅在印度本国深得人心,而且在次大陆大行其道,即使是在以印度为敌手的巴基斯坦,宝莱坞电影也颇受欢迎。推而广之,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它都拥有庞大的市场。另外,印度的瑜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崇拜,正在成为风靡全球的健身运动。据说,中国外交部都曾经组织部内女官员学练瑜伽功,作为既能健身又能缓解精神压力的最佳手段。
D. 美传染病专家赴印度感染新冠去世,为何印度的疫情如此严重
印度疫情之所以这么严重,主要是因为在今年的3月份他们举行了很多大型的聚会活动。
而且当时的人们都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基本上没有保持社交距离,所以造成了现在印度疫情的二次爆发,而且这次爆发比第1次爆发更加的严重,已经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现在印度的人民,民不聊生。
百姓苦不堪言。
1、印度的政府官员根本就不重视疫情。
这次印度疫情失控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无能为力,但凡印度政府官员重视疫情一些,就不会允许很多人参加大型的聚会活动,相反他们不但不去限制,还有一些领导举办自己的活动,还邀请了很多人参加。
如此一来,印度疫情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根据联合国相关人员的发言,声称印度的疫情数据比公布出来的数据要高出20倍,甚至是30倍,此时印度的确诊人数可能高达5亿人到6亿人左右,而印度的人口高达15亿左右,如果不重视新冠疫情,在今年很有可能会实现群体免疫,但群体免疫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有很多人要付出鲜红的生命,世界上其他有能力的国家一定要去援助印度度过这次新冠疫情。
E. 敏感时期,美国与印尼启动大规模联合军演,还会有哪些国家参与
据国外相关媒体报道,美国与印尼启动大规模联合军演“超级加鲁达盾牌”,此次演习的规模相比以前要大很多,据说至少由4000名的士兵。除了美国和印尼之外,参与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新加坡等,其中,日本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年度演习。虽然演习的规模非常大,但是华盛顿政府对此表示,并不是针对任何一个国家进行的,也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
F. 中印战争大概过程拜托了各位 谢谢
冲突起因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到1951年前后,印军侵占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过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英国殖民者所占的领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侵占部分中国领土。1959年,印军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建立了43个据点。中国政府提出谈判解决边境问题,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人自己定的,任何时候的中国政府都没承认过,是西方肢解中国的一部分。就像英国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所作所为一样。 中国观点 由于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政府强加于西藏南部的分界线。并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开承认麦克马洪线。因此,上述争议领土应该属于中国。 印度观点 1947年印度立国后,认为他们有权利继承英国殖民者占据的中国领土。因此,他们认为上述藏南地区属于印度。 战争过程 1962年6月起,印军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攻击,死伤中国军人数十人。10月20日中国军队反击,战争开始。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中国反击的第一阶段。在东段,中国西藏的边防军暂时攻占了藏南和达旺地区;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驱除了37处据点的印军。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印度表示无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在东线的藏南及达旺地区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至21日为中国军队的第二阶段反击。11月14日和16日,印军再次于中印边境发动进攻。在东线,中国西藏边防军在东、西段对印军施以反击,至11月21日,中国西藏边防军占领了印军的16处据点。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则占领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据点。由于印度军队在东线藏南、西线新疆失败,印度朝野提议要求美国介入,当时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同意此说,向美国要求国际介入调停。1962年11月,美国介入并以物资支援印度军队。中国边防军宣布停火,此后两国边境即以麦克马洪线为界,但争议并未就此平息。 关于战争的争议 印度方面一直拒绝承认、否认或掩饰实际上第一次冲突早在6月就开始了,并且发动者是印方,而坚决认为开战日期是中方10月的反攻. 中印停战 麦克马洪线示意中国政府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避免战争进入长期化,不利于中国军队后勤补给,当时中国军队的后勤仍非常原始,必须倚赖西藏的藏民人力、牦牛拉车。中国方面于11月22日零时起下令边防军全线停火。12月1日起,中国边防军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内,等于将西藏藏南和达旺地区交给了印度,另外还依约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和遣返战俘。 战争结果 中国方面:从麦克马洪线上,再向北撤退20公里。 印度方面:印度官方将藏南和达旺纳入版图。 1979年2月邓小平接见印度外长时指出:“中印两国应该求同存异,世界问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子解决”。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在“麦克马洪线”之南建立“阿鲁纳恰尔邦”。至今印度已有多少移民屯居在藏南,数字不详。但是根据阿鲁纳恰尔邦总人口数约为两百万来估算,在藏南地区的印度移民约为近百万。然而因为阿鲁纳恰尔邦和藏南地区并不完全重合,所以中国以后如果再提出边境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移民将有很大的困难。 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CNN-IBN电视台专访节目中指出:“中国的立场是,你们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全部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全部拥有主权。这就是我们的立场。”但印度外交部也公开重申“阿邦属于印度的事实不容置疑”。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务员代表团原定访问中国进行考察,但其中一名印度官员来自阿鲁纳恰尔邦,北京当局认为一旦发给该员签证,无异承认阿邦属于印度。新德里当局因此取消代表团出国访问。 观点 西方记者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解放军作家金辉在《墨脱的诱惑》书中对那段历史作了这样结论,“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结合现在再来看那场战争及其结果,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胜利者因为胜利的飘飘然,以至连对胜利成果的彻底丧失和巨大的屈辱都无动于衷。失败者因为唯独还没有得到胜利者的虚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发誓要报一箭之仇。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嘲弄,如果当年印度取得了胜利,那么现在他们在这一地区肯定不会如此占尽便宜,如果当时中国在此地失败,那么现在反而大概不会这么被动和可怜。”
G. 佩洛西是谁
南希·佩洛西,全名南希·帕特里夏·达历山德罗·佩洛西,1940年3月26日生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意大利裔美国政客。自2007年开始担任美配闷国众议院议长以来,她在这个位置上至今已经干了四任,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众议院议长。
佩洛西自1987年起担任加利福尼亚州第八国会选区议员,2007年-2010年及2018年担任美国国会众议院民主党领袖、美国众议院议长,是历来职位最高的女性联邦政府官员,也是首位担任议长一职的加州人和意大利后裔。
2019年1月3日,第116届美国国会开幕,南希·佩洛西任众议院议长。任内,宣布启动针对特朗普的弹劾调查。2019年12月13日,福布斯发布2019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性榜 ,佩洛西位列第3。
2020年11月1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民主党众议员提名佩洛西出任新一届国会众议长。2021年1月3日,佩洛西再次当选美国众议院议长。
佩洛西“亚洲行程”公布
北京时间2022年7月31日,美国众议院议长办公室官春卜网公布佩洛西亚洲之行行程,称佩洛西率领一个国会代表团访问印度-太平洋地区,包括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扒卖穗韩国和日本,声明全文未提及台湾地区。
声明指出:“今天,我们的国会代表团前往印太地区,重申美国对该地区盟友和朋友的坚定及不可动摇的承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和日本,我们的代表团将举行高级别会议,讨论我们如何进一步推进共同利益和价值观。”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南希·佩洛西
以上内容参考:半岛网-佩洛西“亚洲行程”公布!她是谁?为何如此受关注?
H. 美国的印度问题专家有 那几位请问谁知道,拜托了。
一般都叫“南亚安全和印度问题专家”,包括整个次大和指陆的问题
1、布鲁金斯学会有个南亚问题专家 叫斯蒂芬·菲利普·科恩 ,是伊利诺大学政治学教授,曾38次出访南亚各国,写过《南亚安全》、《印度陆军》、《巴基斯坦陆军》、《印度:新兴的大国》等专着和大量研究文章,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对美国的南亚政策有一定的影响。
2、斯坦福大学教授尼克·布卢姆,研究印度经济问题
3、丹尼尔·马基,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国务院南亚问题专家,美外交学会高级成员
4、美唤洞配国传统基金会南亚问题专家莉莎·柯蒂斯
5、美国颤消传统基金会南亚问题专家沃尔特·罗曼
I. 大国关系对国际格局发展的影响是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2010年即将过去,世界又经历了不平静的一年。从地区形势看,美国政治、经济难题相互交织,欧盟重大改革开始启动,中东局势变数增加,朝鲜半岛局势堪忧……
新华社海外7个总分社的社长以笔谈形式,对不断演变的地区形势展开评析。
亚太地区:地区关系因美国加快“重返亚洲”而复杂化
新华网香港12月26日电 2010年,在亚洲国际舞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身影颇为突出。在美国总统的出访日程表上,到访亚洲的时间最长;浩浩荡荡的美国舰群,不断在亚洲海域炫耀武力。这一年,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因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强势向纵深推进而日趋复杂化。
“重返亚洲”的战略,由美国政府2009年7月公开提出,旨在重新确立和提升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奥巴马总统自喻为美国首位“心系太平洋的总统”,热衷在亚洲“发挥领导作用”。希拉里国务卿深明远意:“美国的前途与亚太地区的前途紧密相连,而这个地区的前途有赖于美国。”
美国的“重返亚洲”不仅是战略,更是落实到实际行动,而且是加速度。翻阅美国蔽唯今年的外交日历,从美国总统到外交国防官员,像“走马灯”一样穿梭亚洲。外长和防长的“2+2”双边会谈机制,从美日之间向更多国家扩展。美国已俨然成为亚洲的“常驻大国”。
奥巴马接连在亚洲出席国际和地区会议,长时间访问印度诸国,还在纽约召集美国—东盟峰会。今年11月,奥巴马先后访问印度、印尼、韩国和日本,其中在印度逗留时间长达4天之久,苦心推动与印度的伙伴关系。
希拉里出入亚洲更是频繁有加。就在奥巴马今年11月访问亚洲数国前夕,她率领人马踏宏睁培步亚洲多国,推动美国“在战略、政治、多边、经济和贸易方面参与亚洲事务”。几乎同一时间,国防部长盖茨也在亚洲活动。
有评论指出,美国总统、国务卿和国防部长兵分三路同时出现亚洲舞台,实为美国外交之少见。
美国“重返亚洲”言行并举,外交军事协同推进。美国不仅在阿富汗增兵,巩固在亚洲盟国的军事存在,而且在亚洲地区大肆进行军事演习。7月底,美国海空集群驶入韩国东部海域,举行美韩34年来最大规模的军演。8月,美国航空母舰高调访越驶入南海,紧接着美韩军演又在日本海和黄海展开。年终岁尾,4天的美韩军演刚一结束,8天的美日军演随即登场,规模是美韩军演的6倍。
12月初的美日军演,“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率领20艘战舰集群,加上号称“空中堡垒”的B—52战略轰炸机等150架战机,还有万余名美国官兵参加。日本投入兵力超过3.4万人,出动舰艇40艘、战机250架。日刊强调,这是和平时期日本最大的军事行动。美国持续在亚洲军演,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战略图谋。国防部长盖茨一言道白,美国“正在考虑重新调整美军的全球部署,其中一项是增强对亚洲的驻军”。
在加速“重返亚洲”进程中,美国直接插手亚洲国家间的争端。无论是“天安号事件”、“钓鱼岛事件”,还是“南海争端”、“湄公河资源利用”等问题,美国都积极介入。
美国在亚洲的所作所为,自然有着深刻目的。《纽约时报》评论说,美国正与日本和韩国恢复冷战时期的联盟关系,并在亚洲其他地区加强势力。美国不仅要利用美日韩军事同盟,构建美国坐镇的东北亚军事板块,还试图通过介入南海争端加强早袜与越南等国关系,形成美国主导的东南亚军事领地。
纵观亚洲今年的形势与美国的行为,与其说美国加快“重返亚洲”,不如说美国正在试图把亚洲更多国家拉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用奥巴马之言概括美国“重返亚洲”成果,就是“美国加强了既有同盟,深化了新的伙伴关系,重新密切了与包括东盟在内的地区组织的关系”。(作者为新华社亚太总分社社长)
欧盟:在阵痛中进入过渡期
新华网布鲁塞尔12月26日电(记者刘江)2010年,欧洲的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以主权债务危机为重要标志,欧盟在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阵痛”中,进入了由“后冷战”向“后危机”时代过渡的重大转折期。
今年年初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不同程度陷入主权债务困境,导致金融市场动荡,欧元稳定受到冲击;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群众抗议、示威乃至社会骚乱。危机最严重的希腊和爱尔兰分别于今年5月和11月被迫寻求外界救助。目前,这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仍在蔓延,不排除加剧的可能。
欧元区“债务海啸”表面上看是债务和金融问题,但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欧洲经济发展模式长期失衡的结果。首先,欧洲经济一体化与货币一体化发展之间出现失衡。欧元区虽然使用了统一货币,但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纪律,在劳动力市场自由化和技术研发方面也相对滞后,致使欧盟地区劳动生产率多年来踌躇不前。
其次,欧洲经济一体化与政治一体化发展之间出现失衡。欧盟经济一体化起步较早、进展较快,但政治一体化却举步维艰、一波三折,这大大制约了欧元区的治理能力。再者,欧洲资本福利主义发展模式与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之间出现失衡。长期以来,欧洲尤其是希腊等南欧一些国家片面强调“高工资、高福利、高补贴”,结果形成巨额财政赤字,导致政府债台高筑。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欧盟“标本兼治”,主要采取了四方面措施:一是出台了1100亿欧元的希腊救助机制和7500亿欧元的备用救助机制,并从这套备用机制中拿出了627亿欧元救助爱尔兰;欧洲央行继续向金融机构补充流动性,并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二是欧盟各成员国尤其是债务危机国家大力紧缩财政;三是推行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强化财政纪律、新建宏观经济风险监测机制、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建立持久性危机应对机制等,完善欧盟尤其是欧元区经济治理;四是制定以“灵巧增长”、“可持续增长”、“包容性增长”为目标的10年经济发展战略,通过改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求加快经济复苏并促进新一轮增长。尽管遭遇主权债务危机,今年下半年以来欧元区及欧盟经济仍出现了明显复苏势头,全年总体表现好于预期。最近,欧盟委员会大幅调高了今年的增长预测,其中欧元区今年经济增长率由春季预测的0.9%上调至1.7%,欧盟由1%上调至1.8%,而去年欧元区和欧盟经济都是负增长。不过,目前欧洲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截至今年10月,欧元区失业率已攀升至10.1%,创近10年来新高。另外,欧盟各国复苏进展不平衡,希腊、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仍将是负增长。
去年12月《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但一年来欧盟政治一体化仍举步维艰,进展不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欧盟领导层及各重要机构以及各成员国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应对债务危机、消减开支、控制失业、促进复苏等紧迫经济问题上,政治一体化问题被“边缘化”。
第二,《里斯本条约》确定的“欧盟总统”与欧委会主席、轮值主席国领导人之间,欧洲议会与欧委会、欧洲理事会之间,欧盟及其下属机构与各成员国政府之间,权力再分配仍处于初始阶段,相互关系远未理顺;领导岗位和机构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影响了欧盟工作效率。
第三,在处理债务危机、金融改革和解决族群矛盾等重大问题上,德国、法国、英国等欧盟大国坚持本国利益优先、“主权让渡”有限,甚至与欧盟高官公开发生“口水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毒化了欧盟政治一体化的氛围。
第四,欧盟力图“用一个声音说话”以提高其国际地位的努力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在二十国集团、八国集团及其他一系列国际多边外交场合,英、法、德等欧洲大国的地位和话语权仍高于欧盟;美欧峰会一拖再拖,俄欧峰会虚多于实,热点外交进展鲜见。在过去一年中,虽然欧盟一体化外交遇到各种困难,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欧盟“外交署”最近成立并正式运行。“外交署”对分属于欧盟各机构以及27个成员国的外交权力和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将有助于巩固和拓展欧盟的重大利益以及国际影响力。
2010年欧盟对外开拓的另一个亮点,是大力提升外交战略水平。欧盟领导人认真反思了当前囿于战术而疏于战略的做法,认为外交战略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欧盟已明确将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和南非等作为自己的“战略伙伴”;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主张将来把埃及、以色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乌克兰和韩国等也列为“战略伙伴”。此外,欧盟还把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经贸合作以及移民和签证等问题明确界定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
2010年,欧盟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更趋活跃。欧盟着力发展大国关系,与中、美、俄、日、印等分别举行峰会;强化地缘战略,巩固和发展“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继续向东南扩展,稳步整合“西巴尔干”,并积极推动与中东、北非等地区国家的战略合作;强调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分别与拉美及加勒比、非洲以及东盟等举行峰会或部长级会议。欧盟在伊朗核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最近阿什顿代表“5+1”与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举行了会谈。
在最近发表的一些重要文件中,欧盟承认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爆发后,这一全球最大的区域性国家集团进入了一个重要“过渡时期”。过渡意味着不稳定因素乃至重大风险可能随时随地凸显;在危机中过渡,更使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欧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在新的一年里,欧盟将面临各种新困难、新问题,欧盟也会进一步深化经济、内政、外交、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以尽早走出经济衰退,并加快政治一体化步伐,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本文作者为新华社欧洲总分社社长)
中东地区:局势起伏跌宕前景难测
新华网开罗12月26日电(记者李红旗)2010年,中东局势起伏跌宕,热点问题非但没有降温反而平添变数。巴以和谈受挫、伊拉克民族和解和战后重建举步维艰、伊朗核问题久拖不决、苏丹南部公投前景坎坷。国际社会对中东的关注一刻没有放松。
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4月和6月先后在伊斯坦布尔和开罗向伊斯兰世界示好,声称将竭尽全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帮助中东地区人民实现和平发展的良好愿望。之后美国高官频频出访中东,先是促成巴以间接会谈,后于今年9月初启动了间隔20个月之久的直接谈判,但两轮艰难交锋下来,边界划分、难民回归和耶路撒冷地位等棘手问题无一突破,犹太人定居点扩建问题更是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为打破僵局,美国又提出向以色列提供20架先进战斗机和在联合国阻止对以色列不利提案,以换取以色列延长90天定居点限令,遭以拒绝。美国日前不得不宣布,其打破定居点僵局的努力失败。尽管美国声称不放弃中东促和的目标,但中东和平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中东和平进程裹足不前的症结主要在于,美国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继续采取迁就政策。以色列右翼政府当政,对美国的促和压力软顶硬抗,而美国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不愿向以色列增压,屡屡从原持立场后退。
在以色列方面,总理内塔尼亚胡为维护右翼政府联盟,一方面不断表达与巴方恢复和谈的愿望,另一方面在定居点扩建问题上坚持强硬立场。以议会最近通过的关于领土让步须经公投的议案,使和平前景更加黯淡。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则饱受与哈马斯公开决裂的困扰,难以在定居点问题上做更多让步,指望美国通过向以色列施压帮助突破定居点障碍,但结果是冷水浇头。面对僵局,巴方称有多种选择,包括单方面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并寻求国际支持,但美国的态度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会置以色列的诉求于不顾而支持巴勒斯坦建国?令人怀疑。
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自8月底从伊拉克撤出战斗部队后,伊拉克安全局势并没得到彻底改善,爆炸袭击事件屡屡发生,民族和解进程接连受挫,战后重建荆棘载途。今年3月伊拉克议会选举后,政府组阁僵局历时8个月之久,各政治派别最终于11月达成协议,新政府也于12月21日正式成立。不过,伊拉克的的局势恢复稳定和经济复苏仍需时日,外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将使伊拉克百废待兴前景堪忧。有分析家指出,美国当年发动伊拉克战争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和财政包袱,这应促使其重新审视中东政策。
2010年,伊朗核问题持续“高温”,使中东政局前景充满变数。奥巴马上台伊始,向伊朗频摇橄榄枝,以经济实惠诱使伊朗放弃铀浓缩计划,遭到对美国充满疑虑的伊朗拒绝。美国今年6月带头在联合国推出第四个制裁伊朗决议,但伊朗仍没有就范,依然坚持铀浓缩计划。
为缓解国际压力,伊朗先是同土耳其和巴西达成核燃料交换协议,但没有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积极响应,后又同意与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加德国恢复谈判。日前在日内瓦举行的伊朗与6国的谈判传出积极信息,双方同意明年元月在伊斯坦布尔继续会谈,但人们普遍对会谈能否取得突破持谨慎态度。
在以色列计划突袭伊朗核设施的传闻屡见报端之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和平谈判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而和平谈判成功的关键是增进相互信任,以良好的政治意愿和高超的政治气魄共同商讨双方的关切,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苏丹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热点。今年4月,苏丹举行了24年以来的首次多党选举;明年1月,南部公投即将举行。随着公投日期的临近,各政治势力博弈日趋激烈。公投将决定贫穷落后的南部是否脱离北方而独立,结果将对苏丹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并对地区政治版图带来巨大变化。
尽管饱受连年内战之苦的苏丹北南双方都希望公投将公平、公正、透明,但双方在边界划分、石油资源分配和债务问题上的分歧依然难以弥合。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石油资源丰富,在非洲大陆和中东地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这个关键时期,国际社会应该尊重苏丹人民的正当选择,为苏丹实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除以上热点问题外,中东大国埃及的政局动向也引人注目。新近举行的埃及议会选举中执政党大获全胜,但由此可能引发的反对派反弹为明年总统选举增添新的变数。此外,“包裹炸弹”事件凸显也门反恐形势的严峻。
与此同时,地区重要国家关系的改善为中东政局走向释放出一些积极的迹象。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向阿拉伯国家靠近,7月同埃及就开启战略合作关系达成一致;叙利亚同邻国黎巴嫩实现关系正常化,双方同意在地区问题上加强协调;伊朗同黎巴嫩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两国领导人实现互访,同意加强全面合作;海湾国家在新近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重申支持中东和平进程,支持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这些变化,为中东和平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展望2011年,中东热点问题仍可能持续“高温”,各方博弈仍将继续,但为实现中东和平发展的努力也不会停止。目前而言,各方已显示出解决难题的良好意愿。但要实现中东地区和平发展的目标,需要各方体现出政治魄力和智慧。尤其是美国,应该审时度势,采取更加公平、公正和合理的立场。(本文作者为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社长)
非洲地区:政局更趋稳定经济复苏稳健
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社长王朝文:2010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多数国家局势更趋稳定,政治更加成熟;经济复苏稳健,整体形势向好;经济一体化步伐坚定,里程碑进展举世瞩目。与此同时,个别国家局势依然十分脆弱,安全角势更趋严峻复杂,经济发展遭遇瓶颈困难。
2010年被非洲联盟(非盟)确定为“非洲和平安全年”。非盟以及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区域性组织针对困难重重的津巴布韦联合政府、久拖未决的马达加斯加政治危机和反复推迟的几内亚和科特迪瓦总统选举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虽然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但这些国家的政局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今年非洲经济表现不俗,成为全球新亮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报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今年整体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5%,有望成功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该组织认为,非洲经济的良好表现得益于危机前各国经济基础的稳步提升,包括相对稳定的增长、低通胀、外汇储备增加以及债务的逐渐减少等。
非洲国家经济一体化今年也取得重大进展。东非共同体成员国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和布隆迪于今年7月正式启动共同市场。这是继2008年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成立自由贸易区后,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上又一重要的历史性事件。
拉美地区:几家欢乐几家愁
新华社拉美总分社社长潘国俊: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拉丁美洲整体经济形势比预期好,多数拉美人因前两年经济危机而紧锁的愁眉现在已经舒展。但也在这一年,拉美天灾人祸奇多,数以百万计的家庭遭遇灾难冲击。
受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影响,拉美国家经历了两年的经济衰退。但在2010年,拉美经济发生了显着变化。据多个国际机构评估,拉美地区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5.2%以上,贫困人口亦有所下降。总体而言,美洲南部地区国家经济形势一枝独秀。而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古巴等国经济增长不尽如人意。
在政治方面,巴西劳工党候选人迪尔玛·罗塞夫当选总统对拉美政治格局意义重大,她的胜利稳住了左翼和中左翼政党在拉美占领大半壁江山的局面。
拉美地区今年遭受的自然灾害也比往年更多更重。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几乎把首都太子港夷为平地,20多万人死亡。上百万难民迄今依然住在简易帐篷里。2月27日智利中南部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造成500多人死亡、数千人失踪,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美国:民众怨声载道超级大国今非昔比
新华社北美总分社社长曾虎:2010年是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这种发生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进而影响外交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化,集中通过11月初美国的中期选举表现了出来。
美国中期选举的结果,用总统奥巴马的话说,是民主党“遭受了惨败”。不过,这一结果绝非意外。由于金融海啸之后经济复苏举步维艰,执政已近两年的民主党难逃其责,选民自然要通过手中的选票向其宣泄不满。
表面看来,失业率长期徘徊在9.5%左右的高位,是美国政府和国民最头痛的问题。然而,美国经济所面对的绝不仅仅是高失业率问题。美国经济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是美国政府的超巨额债务。与债务问题同样尖锐的是不断扩大的“财富鸿沟”,即社会财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美国虽然仍旧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但其所面对的种种挑战,尤其是难以挣脱的经济困境,使得这一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已今非昔比。
亚欧地区: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新华社亚欧总分社社长张铁钢:2010年,亚欧地区局势可以说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特点是西“晴”东“雨”。
纵观全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处于俄罗斯和西方之间,一直受到双方不同程度的或“拉”或“打”。今年,前者扭转了“亲西方”的外交路线,后者改变了“向俄罗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目前,两国政局基本稳定,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多方向对外交往非常活跃。
俄罗斯在梅普双重体制领导下,政局和社会总体稳定。经济上,尽管今夏遭受旱灾和森林火灾,但仍然保持稳定发展,并以“现代化”为目标呈复苏走势。内政方面,尽管首都莫斯科今春发生地铁连环爆炸,北高加索地区迭发恐怖袭击事件,但安全角势总体平稳。外交上,俄罗斯虽然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互存戒心,但仍然努力推进“经济外交”战略,积极探索安全合作新途径。同时,俄在独联体这个“特殊利益区”的影响力有所恢复。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斯坦这5个中亚国家,经济发展依然不平衡,贫富悬殊持续扩大。特别是吉尔吉斯斯坦发生导致政权更迭的流血骚乱,政局迄今尚未完全稳定。而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外高加索3国,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地处中俄之间的蒙古国,则继续在大国之间折冲樽俎,经济呈稳步发展之势。
展望2011年,发展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多方向务实外交,仍将是亚欧各国不约而同的主旋律。虽然外高加索和中亚一些国家甚至俄罗斯还存在不稳定因素或恐怖主义威胁,但是亚欧各国人民向往和平稳定繁荣的努力必将奏出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