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ftp金融中什么意思
银行ftp就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1、对于资产业务,ftp价格代表其资金成本,需要支付ftp利息;对于负债业务,ftp代表其资金收益,可以从中获取ftp利息收入。2、银行ftp的目的是达到核算资金成本和收益,属于内部的考核体系,可以通过ftp进行各级计价,计算存款利率等,非常方便。
实行FTP后,资金上存下借的业务没有了,总行一级和各级分行都实行FTP计价,存贷款也是一样,有资金价值,有资金成本,存款的利润用FTP-存款利率,贷款的利润用贷款利率-资金成本。
拓展资料:
一、在商业银行日常业务中,FTP主要的管理部门一般设立在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部或计划财务部,体现了中后台部门的职能。同时兼顾银行的资金头寸管理及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职责。
二、银行的业务部门想着多做业务完成业绩指标,管理部门想着如何控制风险,在这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不同业务部门之间互相利益冲突的情况。通常FTP的管理工作会实行两级授权的体制,FTP曲线的构建、定价方法的选择以及调整项设置需经高级管理层及ALM审批决定,而资负管理部门可在被授权的加减点范围内对FTP的价格和政策进行调整。通常情况下银行在资负管理部门或者计财部内设有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且资产规模越大、资负管理能力越强的银行的相关管理人员的加减点的调整权限会越大。
三、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本质上对资产负债的规模以及结构比例的管理,其核心是“理想的资产负债表长什么样”。这里的不仅需要满足董事会对银行的盈利要求;同时要兼顾包括存贷比、资本充足率、杠杆率、LCR、NSFR等在内的监管指标的达标;还要保证短期流动性的安全性。在整体大框架确定的情况下,FTP管理工作能较为容易的进行开展。
② 海通证券姜超: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利率并轨的难点何在
摘要
利率并轨的目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利率并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的一步。 我国的利率双轨制主要是货币市场利率与信贷利率两轨并行,而利率并轨的目的就是加强二者的联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其次, 利率并轨可以让信贷利率下行向货币利率收敛,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作用 。此外,由于贷款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存款端也更为温和,因此利率并轨要先从贷款端利率入手。
利率并轨的难点何在?
理想的利率传导链条: 央行制定政策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跟随变动。银行在负债端权衡同业负债和存款利率进行负债管理,政策利率传导到银行负债利率,而银行再基于FTP定价原则决定贷款利率。由此,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利率,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存款利率,最后传导到贷款利率。
利率传导的两大阻滞点。 1)政策 利率传导至银行负债端 。 由于我国居民储蓄习惯以及监管指标等原因,导致存款利率无法跟随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政策利率无法传导到银行负债端。 2)存款利率传导至贷款利率。 目前一些银行内部定价机制不完备,贷款FTP定价主要基于贷款基准利率,金融市场业务FTP定价基于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此外,风险定价能力不足、考核机制不合理、信贷投放监管指标等都会影响到银行内部的利率传导。
利率并轨该如何推进?
短期任务是 完善LPR的报价机制 。 LPR报价机制有美国模式(政策利率加点)和日本模式(银行综合负债成本加点)两种。其中美国模式的优势是可以通过调节政策利率使货币利率和信贷利率同步变动,直接达到并轨效果。但劣势是会压缩银行的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较大。而日本模式有助于银行锁定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弊端在于利率传导是间接的,负债端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利率传导的效果不佳。
后续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 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存贷款利率与货币利率的完全挂钩,因此后续仍有以下工作需要完成: 1)构建利率 走廊, 完善 利率调控体系 。 核心是货币政策操作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主动投放转向被动投放,利用利率走廊降低货币利率的波动,培育出有效的基准利率指标。 2)疏通货币 利率到信贷利率的传导渠道 。 一是疏通货币利率到银行负债端利率的传导,核心是放松对存贷款的各种考核约束,提高银行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的自由度。二是疏通银行负债端利率到资产端利率的传导,核心是加强银行内部的资产负债管理,完善FTP定价机制等。 3) 推进存款利率 的 市场化 , 分规模(从大额到小额)、分期限(从长期到短期)、分类别(从大额存单,到定期存款,再到活期存款)的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跃。
对大类资产有何影响?
债市方面,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货币增速降低,通胀和融资需求回落,未来或将长期进入低利率时代。其次,由于利率下行可以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因此未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或将伴随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同样利好债市利率的下行。
股市方面, 参考海外经验,利率市场过程化中金融机构逐渐掌握信用扩张的自主权,竞争加剧和风险偏好会刺激风险资产上涨,股市会迎来牛市行情。但也由于金融机构的扩张过于激进,可能会催生出资本市场的泡沫,最终引发危机。因此利率市场化仍要循序渐进,相关的金融监管也要同步跟进。
本篇专题我们将探讨,为何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推进“利率并轨”?利率并轨的难点如何?未来利率并轨可能是怎样的路径?以及,利率并轨对大类资产有何影响?
1。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贯穿2019年的政府工作任务。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6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实体经济的 实际利率 = 名义利率 - 通货膨胀率 = 无风险利率 + 风险溢价 - 通货膨胀率。
降低实际利率可以通过降低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来达到。目前货币政策已经足够宽松,无风险利率也降至新低,未来降低企业融资利率的重担将落到降低风险溢价上,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供给侧改革是重中之重, 利率并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主要标志。
1.1 利率并轨纲领性文件梳理
2018 年4月易纲在博鳌论坛上首次提出 : “中国正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中国仍存在一些利率”双轨制“, 一是在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二是货币市场利率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 目前我们已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可根据基准利率上浮和下浮,根据商业银行自身情况来决定真正的存贷款利率。其实我们的最佳策略是让这两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市场改革。”
2018 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继续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两轨合一轨。一是提高中央银行市场化利率调控能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 完善利率走廊机制,提高央行对市场利率的调控和传导效率 。二是不断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进一步扩宽自律机制成员范围。三是加快推动大额存单发展。四是促进同业存单市场规范发展。
2019 年1月31日央行答记者问,货政司司长孙国峰指出:当前在利率传导的过程中,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对贷款利率的传导有所阻滞,利率传导不畅也对银行信贷需求形成约束。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将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两轨”合并为“一轨” … 利率并轨的关键在于发挥央行政策利率的传导机制,不论是市场利率还是存贷款利率,都要与政策利率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未来央行政策利率要发挥更多的作用。 …可以进一步发挥LPR的市场参考作用。当然,这一利率指标可以进一步优化,将LPR与政策利率进一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好的参考指标。
2019年5月17日,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开辟专栏《稳妥推进利率“两轨合一轨”》。 所谓“利率两轨”指的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化无风险利率并存 。一方面,存贷款基准利率仍是我国存贷款市场利率定价的锚。其中,贷款基准利率一直作为金融机构内部测算贷款利率时的参考基准和对外报价、签订合同时的计价标尺。另一方面,我国市场化无风险利率发展良好。目前市场上的质押式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指标性利率,对金融机构利率定价的参考作用日益增强。稳妥推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重点是要进一步培育市场化贷款定价机制。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日本、印度等经济体都曾建立起类似贷款基础利率(LPR)的报价机制,作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定价的参考,在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更好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实际利率形成中的引导作用 。”央行二季度例会指出“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1.2 利率并轨的两大目标
从我们梳理利率并轨纲领性文件来看,可以发行利率并轨的政策目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利率并轨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的一步,从2019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入深化阶段,利率并轨改革将加速。我国的利率双轨制主要是指货币市场利率与信贷利率两轨并行, 利率并轨 主要是解决货币 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之间 联动不畅的问题 , 也就是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而这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将发挥关键的作用。
其次, 利率并轨的短期目标是让信贷利率下行向货币利率收敛,达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作用, 这也是为何贷款端的利率并轨首当其冲的原因。不过贷款端先进行利率并轨不仅是出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考虑,也是因为贷款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温和。参考海外经验,存款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更大,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危机,因此需要更长时间的缓冲和铺垫。
2。 利率并轨的难点何在?
商业银行在利率并轨中是主要的实施机构, 一方面通过自身资产负债的平衡连接了存贷款利率,另一方面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传导了央行的货币政策至金融市场。负债端是同业负债和居民企业存款,资产端是债券和贷款。其中,债券和贷款,与存款有信用自然派生的内生特点,受准备金率和其他约束条件制约。从商业银行视角去研究利率并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成为可行途径。
2.1 理想的利率传导链条
利率体系包括四个层次:一、政策利率(正逆回购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MLF、TMLF等利率);二、货币市场利率(DR007、R007、SHIBOR);三、存贷款基准利率;四、信贷市场利率。
理想的利率传导链条: 央行制定政策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跟随变动,形成完整的利率图谱,银行在负债端权衡同业负债和居民存款利率进行负债管理,政策利率从而传导到银行负债利率,而银行根据FTP定价原则,再结合其他费用和成本,决定贷款利率。在这一传导链条之下,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政策利率,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存款利率,最后传导到贷款利率。
2.2 利率传导阻滞点及原因
第一阻滞点:政策 利率传导至银行负债端 。 实际传导过程中政策利率传导到货币市场利率通常较为顺畅,而货币市场利率传导到存款利率不通畅。同业负债和存款作为商业银行负债端本应存满足无套利均衡关系,但是现实由于我国居民储蓄习惯(存款刚兑预期强烈)以及监管指标(同业负债占比,流动性指标)等原因,导致存款利率比较刚性,无法跟随同业负债波动。由于银行负债端一般存款占比在70%以上,同业占比较低,这样即便政策利率如何变动,银行负债成本变动幅度也不大,政策利率无法传导到银行负债端。
第二阻滞点:存款利率传导至贷款利率。 贷款合理定价的关键在于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目前一些银行定价机制分割,贷款FTP定价主要基于贷款基准利率,金融市场业务FTP定价基于货币和债券市场利率。此外,窗口指导利率存在(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住房抵押贷款利率);风险定价能力不足;员工业绩考核机制不合理;信贷投放监管指标等都影响到银行内部的利率传导。
3。 利率并轨该如何推进?
3.1 短期任务是完善LPR的报价机制
贷款端利率并轨的核心是完善LPR的报价机制。我国的LPR自13年推出以来,其利率走势始终与贷款基准利率一致,且16年之后就基本不再变化,有效性相对较差。利率并轨的前提是对LPR的报价机制进行完善,使其能够跟随货币市场的利率联动,再将其作为贷款的基准利率,实现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并轨。
参考 海外经验, LPR 报价机制一般有两种,可概括为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 。 1)所谓美国模式就是政策利率加点的报价方式,目前美国LPR的报价基本固定为“联邦基金目标利率+300BP”的形式,因此LPR与政策利率完全挂钩。2)日本模式则是银行综合成本加点的报价方式,目前日本短期LPR的报价是各大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综合资金成本(流动性存款、定期存款、可转让存款、同业拆借存款四类资金成本的加权平均)和管理费用(1%),来自主报价LPR。由于日本银行负债端已经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货币利率通过影响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影响资产端的贷款利率,完成货币利率和信贷利率的并轨。
对于我国来说,选择美国模式还是日本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其中美国模式的优势是可以通过调节政策利率指标使货币利率和信贷利率同步变动,直接达到利率并轨的效果。但这不可避免的会压缩银行的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较大。并且由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以数量型为主,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政策利率指标,因此选择美国模式的前提是要先转变货币政策操作思路(转向价格型调控),完善利率走廊和利率调节机制,培育出有效的政策利率指标。
相对而言,日本模式(银行综合成本加点)有助于银行锁定净息差,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相对较小; 且无需政策利率指标,可以为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和利率调节机制的改进预留充足的时间。但日本模式的弊端在于利率传导是间接的,即货币利率的变动带来银行负债端成本的变动,再影响信贷利率的变化。我国银行负债端目前仅实现了部分市场化,其中同业存单、货币市场融资的成本是市场化浮动的,但存款利率未完全放开,且银行表内还受到同业负债占比等指标的约束,利率传导的效果一般。因此,如果选择日本模式,则之后就需要着手推进存款短的利率市场化,打通“货币利率——银行负债成本”和“负债成本——资产利率”两条利率传导的路径。
3.2 后续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实际上,参考美国和日本的经验,LPR作为贷款基准利率指标,更多应用于中小企业或零售贷款业务,在银行信贷中整体的占比并不高。银行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利率,更多是直接挂钩市场利率,如Libor、国债利率等。原因在于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中,直接融资(债券)和间接融资(贷款)是完全竞争的,大中型企业可以较为便利的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导致贷款利率需要与市场利率充分联动。
因此LPR作为贷款基准利率,更多起到利率市场化中的过渡作用,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存贷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完全接轨,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目前来看,利率市场化后续仍要完成的工作有以下三点:
1)构建利率 走廊, 完善 利率调控体系。
我国货币政策仍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导致短端货币利率波动较大,难以承担基准利率的角色,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向价格型调控转变,这也是构建利率走廊的基础。我国利率走廊名义的上限是SLF利率,下限是超额准备金利率,但实际上目前的利率走廊并未发挥实际作用。原因有两点:一是利率走廊上下限的利差过大,目前接近300BP,失去了利率调控的效果。二是目前货币政策调控仍以主动性投放为主,未来需要向被动投放模式转变。
未来的改进方向有以下几点: 首先 减少 主动的 公开市场操作规模 ,初期以降 准 作为流动性投放工具, 提高超额准备金规模,从而加强超额准备金利率的调控作用。 其次 是扩大SLF 操作 规模和 覆盖的机构范围 ,适度放宽抵押品要求, 从而加强SLF利率的调控作用。 最后是缩窄并固定 利率走廊 上下限的利差, 使 基准利率( 如 DR007) 在 利率走廊 内 波动。 当流动性宽松,市场利率低于超额准备金利率时,银行倾向于将超额准备金存放在央行,市场流动性被动收紧,利率回升。反之,当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高于SLF利率时,金融机构可以从央行手中获得SLF,市场流动性放松,利率下降。
完善利率走廊体系可以降低央行主动操作的频率,锁定货币利率的波动区间,达到降低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效果。实际上正是由于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指标(如DR007)的波动过大,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将其作为信贷等资产的定价工具,减弱了货币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效率。完善利率走廊体系有助于培育出像Libor、联邦基金利率一样的基准利率指标,使货币市场和信贷、债券等各项利率指标能真正并轨,便于利率市场化的后续推进。
2)疏通货币 利率到信贷利率的传导渠道 。
这里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疏通货币利率到银行负债 端 利率的传导 , 核心是放松对 存贷款 的各种考核约束,提高银行调整 资产和 负债结构的自由度 。 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存在“两部门决策”的弊端,资产负债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处于割裂状态,加上贷存比、同业负债占比等一系列的指标约束,导致存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无法在银行体内形成统一,利率的定价机制存在扭曲。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18年出台了资管新规,打破了表外理财等资管产品的刚兑,降低了表内存款的竞争压力,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疏通利率传导的效果。未来还需要逐步放松银行表内的监管指标,尤其是降低存款在银行内部考核中的重要性,推进负债端利率的市场化。
二是 疏通银行负债 端利率 到资产端利率的传导,核心是 加强 银行内部 的 资产负债管理, 完善 FTP定价机制 等。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FTP定价往往会偏离实际的资金成本,导致从存款端到贷款端定价机制的扭曲。再加上我国利率双规制的影响,导致FTP定价曲线也存在二元化特点。因此,银行内部的 FTP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打通银行内部资金利率的传导途径。此外,FTP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加强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均会跟随货币利率波动,导致其面对的利率风险上升。除银行内部FTP机制外,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利率衍生品市场,为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供有效的对冲工具。
3) 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约束,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就是存款端利率的市场化,虽然我们名义上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动的限制,但实际上行业内部仍有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约束,存款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不过参考发达的经验,存款端市场化对于银行体系的冲击较大,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会加剧银行的存款竞争,抬高负债成本;而为了维持利润,银行资产端就会加大对高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激进的扩张可能会引发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因此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需要逐步推进,分类放开。
例如美国利率市场化中,负债端的市场化经历了16年左右,1970年开始先推行短期定期存款市场化;到1973年取消大额存单和5年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再到1982-1983年逐步放开短期存款的利率上限;最后1986年完全放开所有存款的利率限制。日本银行负债端的市场化也前后经历了15年左右的时间,从1979年开始放开同业存单利率,1985年放开大额存款利率,最后到1994年全面放开活期存款利率。
我国则是从04年开始放开存款利率的下限,之后在12-15年逐渐放开上限约束,理论上已经完成了市场化改革。但实际上存款利率的上限依然受到隐性约束,未来我们仍需要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可以分规模(从大额到小额)、分期限(从长期到短期)、分类别(从大额存单,到定期存款,再到活期存款)的逐步放开存款端利率的上限约束,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跃。
4。 对大类资产有何影响?
1 )对债市,利率或将长期下降 。 首先,贷款端的利率并轨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影响相对温和,主要是贷款端利率浮动已经完全放开,定价也较为市场化,利率并轨的目的只是解决贷款基准利率与货币利率脱钩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宏观背景下,利率并轨更多是要引导贷款利率向下与货币利率接轨,达到降息的作用,因此可以理解为对债市的利好。而在此过程中或将出现广谱利率的下行,对中高等级信用债的利好最大。
进一步的,参考海外经验可以发现,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美国和日本实际利率的走势都是先升后降。 主要是在存款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会带来银行负债成本上升,从而推动资金利率的短期上行。但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实际利率会逐渐向经济增速收敛,因此呈现先升后降的走势。而名义利率方面,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是先升后降,日本则是先平后降,走势并不相同,这与两国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通胀走势和货币政策有密切关系。
而我们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可能会伴随债市利率的长期下行,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从宏观基本面来看,我国或将进入低利率时代。 我国目前经济结构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阶段,加上去杠杆的影响,货币增速中枢降低,导致通胀预期下降、融资需求回落,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或将长期进入低利率时代。
其次从货币政策来看,利率下行可以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 美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发生了储贷危机,引发银行业的倒闭潮。除了利率市场化本身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当时处于美联储加息周期中,基准利率的上升带动银行负债端成本大幅抬升。而资产端贷款利率的调整相对滞后,导致净息差大幅压缩。之后银行为了维持盈利,将资金大量投向地产、能源等高风险和高收益行业中,最终引发危机。
相比之下,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伴随着名义利率先平后降,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的压力较小,净息差的下行非常缓慢。渐进式的改革加上宽松的货币环境,使得日本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冲击相对温和。因此对我国来说,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或将伴随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以减轻对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
2) 对股市 ,风险偏好提升利好股市上涨 。 参考海外经验,利率市场化初期股市的表现相对一般,但随着金融机构掌握信用扩张的自主权,竞争加剧和风险偏好会刺激风险资产上涨,股市表现会较好,美日韩等在利率市场化中后期均迎来股票市场的牛市行情。但也由于金融机构的扩张过于激进,可能会催生出资本市场的泡沫,最终引发危机(日本和韩国是典型案例)。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仍要循序渐进,金融监管也要同步跟进,以保障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
郑重声明: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③ 银行财务中的 FTP 指的是什么
FTP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司库)按照一定规则与业务部门或分支行的全额资金转移定价,旨在达到核算资金成本和收益的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
业务经营单位每笔负债业务所筹集的资金,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转移给资金中心;每笔资产业务所需要的资金,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向资金管理部门购买。
(3)人民币ftp调整扩展阅读
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分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首先在分行内部进行安排和匹配,只有资金余缺部分才通过上存或下借与总行发生资金往来,对应的是系统内资金往来利率,即上存下借利率。
FTP模式,分行所有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都通过FTP价格与总行发生转移,分行的每笔负债业务通过FTP价格将资金卖给总行,并从中获取资金价值;每笔资产业务通过FTP价格从总行司库买入资金,同时支付资金成本。
实施全额资金管理后,原来在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上缴统筹信贷资金、上存等内部往来资金业务都不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计息。
④ 什么是ftp利润
ftp利润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定向转移带来的利润。
FTP诞生于1980年代的美国,最早被美国银行采用。传到中国并在银行管理实践中应用的,也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
虽然FTP是一个先进的管理工具,但其大规模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在我国应用很明显地受到二元金融结构的制约,遭遇到半市场化金融环境、以城市为主体的资金清算及监管体制、以块块为主体的银行管理模式、分散的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四重约束,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4)人民币ftp调整扩展阅读:
ftp的作用意义:
1、资金管理模式的变化
资金管理模式将由上存下借利率下的资金差额转移转变为FTP价格下的资金全额转移;
2、净利息收入核算方式的变化
净利息收入将由核算资产、负债业务下的净利差收入改变为核算各资产、负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业务FTP下的净利差收入之和。
3、银行经营管理中经济调节手段的变化
FTP价格取代上存下借利率,在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更突出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更好的支持目标客户的发展。
4、总行与分支机构在市场风险管理职能的变化。
⑤ 银行ftp是什么意思啊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
定价方法:
1.期限定价法:具有确定期限,本金一次支付,利率类型为固定利率或定期调整的产品(定期存款、贷款)
2.指定利率法:无确定期限,利率类型为不定期变动的业务,需要分行承担利率风险。(活期存款)
3.现金流法:每期的金额和利率加权平均获得,银行未用(数据问题)
4.锁定利差法:给予锁定的点差(同业业务)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法律出版社《法律生活常识全知道系列丛书》
⑥ 请问在利率方面FTP指的是基准利率么他还有什么参考作用LIBOR跟BP又指什么谢谢~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 Funds Transfer Pricing,一种定价方法。
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 London Inter-Bank Offer Rate,全世界的浮动利率都是参考LIBOR。
基点——BP Basic Point 一个基点就是0.01%
⑦ 银行内部的FTP定价是怎么回事
利益相关,FTP系统实施顾问兼数据工程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在想题主到底是什么人。FTP属于管理会计范畴,能接触到的人不是银行业就是财务管理公司,亦或者跟我一样是给银行业做软件的人。那么什么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呢。话说在资金转移定价领域有一条鄙视链,咨询公司的方案部门 ===》软件公司的实施部门===》银行的业务部门。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是咨询公司或者软件公司的人来给你讲。针对问题,我可以明确的回答你,FTP是管理会计,基本上不对你的业务产生直接影响并不是在你的业务流程里边加了个操作,而是通过已经设置好的FTP定价方案,每天日结以后数据进行处理,等于是在一个纯计算的过程(当然也涉及了手工调整项)。题主的第一段举例有问题,算出来的存款利润是负的,实际计算中很少出现负数(反正我是没见过)。
⑧ 银行FTP是什么意思
FTP是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
业务经营单位每笔负债业务所筹集的资金,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转移给资金中心;每笔资产业务所需要的资金,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向资金管理部门购买。
对于资产业务,FTP价格代表其资金成本,需要支付FTP利息;对于负债业务,FTP代表其资金收益,可以从中获取FTP利息收入。
(8)人民币ftp调整扩展阅读:
而从理论上看,条线型事业部往往以某一类业务线或产品线为主导进行组织,适合采用FTP模式(即全额上存下借)进行核算,便于总行对其绩效考评、市场风险管理、产品定价和资源配置等。
FTP诞生于1980年代的美国,最早被美国银行采用。传到中国并在银行管理实践中应用的,也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虽然FTP是一个先进的管理工具,但其大规模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在我国应用很明显地受到二元金融结构的制约。
⑨ 人民币贷款ftp调整,FTP是什么意思
人民币FTP是指:我国的商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与业务部门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是收益的目的的内部定价。它对于银行负责就是收益,对于银行资产就是成本,其目的就是核算负责带来的收益,资产带来的成本。FTP与负责实际利率差就是收入,二与资产实际利率就是成本,所以很大程度,FTP与市场利率有很大的关系。人民币FTP市场收益率,就是银行在进行FTP管理过程中,根据市场变化,而获得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