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朝鲜副外长访问俄罗斯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朝鲜副外长访问俄罗斯

发布时间: 2023-05-21 07:11:04

⑴ 普京任职以来所采取的全面外交战略是什么

普京外交战略评析

冷战后,俄罗斯处于内外交困时期,外交形势极为被动。尤其到1999年底,俄美关系严重恶化,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冻结,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跌到俄罗斯立国八年来的最低点。普京就是在这个危难时期宣誓就任总统。两年来,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实践,普京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明确有效的外交战略方案。

一国外交战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外交思想、外交目标、外交政策。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去探究一下普京的外交战略。

(一)普京的外交思想

外交思想亦称外交战略思想,指在对自身外交基本问题进行宏观把握基础上所形成的,在某个外交实体中居于主导或支配地位的,对其外交实践发挥着普遍意义上的指导作用的一整套的理论和观点。在外交战略中,外交思想所发挥的主要是启迪作用、掌舵作用和指导作用。外交战略其他各项内容,都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外交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俄罗斯外交战略中贯穿着三大主张:欧洲-大西洋主义、现代斯拉夫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变化与这些主张交替起作用有很大关系。

欧洲-大西洋主义是俄罗斯历史上主张全盘西化的西方派的变种。它主张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应当是,在民主化、非意识形态化、非军事化和非全球化的标志下,使俄罗斯同西方结成"伙伴"和"盟友",以"返回欧洲",重新成为西方"文明国家大家庭"的成员。与欧洲-大西洋主义相对立的是现代斯拉夫主义。在对外政策上,它更重视独立性和以俄罗斯为中心,主张斯拉夫的团结和统一,主张俄罗斯同白俄罗斯、乌克兰重新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强国的中心。而新欧亚主义认为"俄罗斯既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而是某种特殊的欧亚现象",因此自称为"欧亚人"。在对外政策上,主张俄罗斯应为东西方之间之均衡因素。它不是西方的后院,而是东方的大门,应以东西方中介人的身份而复兴,在欧亚主权国家的联盟中占中央地位。居于东西两个派别之间的欧亚主义在俄罗斯更得人心,对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以思想来源论,普京外交思想中折射着新欧亚主义的光芒。普京刻意追求其外部环境动态中的平衡,这种平衡至少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维持俄罗斯这个传统欧亚大国的国际地位:一是以维持尚存的战略核力量作为抵制美国压力的主要手段;二是在有所重点突破的同时把民族利益与外交挂钩,强调内部因素的至高无上性。显然,当代俄罗斯的外交已经大大超越了新欧亚主义者的构想,但是,就普京所恪守的"均衡"而言,依然可归于欧亚主义的头绪。

普京外交思想既有继承和延续,又有调整和发展。他继承了普里马科夫的外交思想(欧亚主义的外交理念)。概言之,普京的继承主要表现在: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大国地位;反对一国或几国主宰的单极世界格局,推进民主的多极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争取俄罗斯成为世界重要的一极;坚持推行平衡的全方位外交。

在这种外交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普京政府开始了外交目标的制定。

(二)普京的外交目标

在整个外交战略中,外交目标是其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指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时,预定所要争取达到的,能促使外交格局、外交事态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的一系列外交努力的结果。

普京上台后的施政深刻地表现了对俄罗斯大国地位衰退的逆反和拯救,十分鲜明地提出强国意识和民族复兴。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俄罗斯国有自古以来的传统价值观,不会成为美国或英国的翻版。"[1]这表明普京决意摆脱苏联解体后产生的失落感和茫然状态,重新明确地树立复兴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

复兴俄罗斯、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对俄罗斯来说理所当然成为其外交战略的最高目标。但这显然并不意味着俄罗斯要重新回到前苏联时代,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

一个外交战略最高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基本外交目标的制定和实施。而基本外交目标的制定很大程度取决于现阶段国家的综合实力、国际环境及民族动机,同时也与国家的总体战略密切相关。外交战略基本目标选定从属于国内发展事业,其战略底线首先要确保国家经济发展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确保国家之核心利益如领土完整、民族统一和国家安全不受侵害。合理制定外交战略基本目标关键在于,必须与战略环境、战略资源和综合国力等客观要素取得平衡。一个国家纵然强大,但若其基本目标超越了战略环境及综合国力所能承受范围,战略资源消耗太快,战略成本支付太高,就会导致国家威望和国际地位的迅速衰竭。普京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鉴于俄罗斯目前的综合实力,在2000年7月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明确指出"俄罗斯外交方针至高无上的优先方向是保护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说,新的对外政策构想的特点首先是它的现实主义。俄罗斯将接受其在世界范围内政治地位下降这一事实,在未来对外方针上将以务实为准则,集中精力更好地解决国内问题。主要外交任务将包括维护社会安全,寻求良好的对外贸易关系和保护原苏联分解后其他各地区少数民族的利益。他说:"目前我们的对外政策覆盖范围已客观的缩小,政府的主要精力将放在对俄罗斯至关重要的领域,如经济和政府建设。现在是俄罗斯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时候对外政策应以自身建设为中心,在解决国内问题方面要有积极性的帮助。"

⑵ 总统叶利钦是个怎样的人,请求各位帮帮忙!!!

(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
1931年2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联邦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基区布特卡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他是这个家庭的长子。为纪念儿子在出生后受洗时所经历的生死考验,父亲给他取名鲍里斯(意为斗志)。叶利钦贫寒的家境,艰苦的童年生活,培养了他倔强好斗的性格。中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建筑专业,考入了乌拉尔基洛夫工学院建筑系。1955年毕业后,开始在建筑行业工作。他从基层工作干起,一年内竟掌握了12门专业技术。他的实干精神和工作魄力使他步步荣升,从工长到工段长,又任总工程师,建筑局局长。1961年,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1968年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建设部部长,后升为州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建设部部长。1981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推行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改革,给具有激进思想的叶利钦以扶摇直上的机会,戈氏对叶利钦的青睐,使他很快担任了苏共中央书记,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6年2月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87年10月,叶利钦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即席发言,向戈尔巴乔夫和苏联的改革政策公开的发难,对改革的进程、对党的组织、尤其是党的最高领导层的工作作风。其中包括对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批评。他说:"目前改革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们当中的每-,个人都负有极大的责任,"他的发言破坏了几十年来在权力堡垒中形成的行事规则,引起了轩然大波,27名与会者纷纷起来反驳。认为叶利钦的发言本身和发言中所作的种种评价。其动机并非是对现状的担忧,而是与他个人品格中的某些缺点有关,傲慢、自负、好斗、左倾如此等等。他们还谴责叶利钦所批评的一切是在社会革新的重要时刻分担党,企图破坏最高领导层的团结。1987年11月11日戈尔巴乔夫代表苏共中央解除了叶利钦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改任建委第一副主席。戈氏把这个决定通知叶利钦时,特意强调: "叶利钦你要记住:我决不会再让你搞政治。"
就这样,叶利钦政治上一度失宠,跌了下去,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阵营中消失。然而,叶利钦所坚持的激进的改革思路和不同于戈尔巴乔夫的价值观念,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苏联人的政治要求。叶利钦敢于向苏联党内的权势人物发难,敢于用最激烈的言语在最高领导层的会议上及其他场合抨击苏联的改革,直至丢官。这也引起了许许多多苏联人的同情。他被戈尔巴乔夫的黜贬,反而成为其难得的政治资本,他成为戈氏改革路线对立面的头面人物。这些不仅为其以后的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以后俄罗斯政坛的诸多事变埋下了种子。
叶利钦的性格决定了他决不甘心作一个政治弃儿,决不甘心在苏一俄政坛上销声匿迹。他心里清楚,戈氏制造和启动的民主化进程的机制迟早会给他重返政坛的良机,他需要等待。
1988年12月,苏联人民代表的选举给了叶利钦重返政坛的良机。他决定参加竞选人民代表。可是,根据当时的选举制度,部长没有权利当选人民代表,为此,他毅然辞去了部长职务,全力以赴投入竞选。在竞选期间,他几乎每天都要与选民见面,并多次参加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出席电视辩论会,他要抓住一切机会来宣传自己的施政纲领,抨击时政,揭露政府官员们的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行为,充分展示自己廉洁奉公、从政为民的形象和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1989年3月,他终于如愿以偿,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在谈及这次胜利时,叶利钦说,"被选为人民代表。获得胜利的这一天。是我第三个阶段生活(我的第三次诞生)的开始"。
1990年1月,在他的积极活动下,苏联共产党内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民主纲领派"、这年7月,在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民主纲领派"公开提出苏共放弃马列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放弃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放弃民主集中制,要把苏共建设成社会党的思想主张。他们还极力主张,取消军队、政治部门和国家机关中的基层党组织。叶利钦及其"民主纲领派"的这些主张没有被大会全部接受,于是,叶利钦在大会结束时当众宣布退出苏联共产党。
与此同时,叶利钦决定竞选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职务。在竞选演说中。他提出必须真正放弃苏共对权力的垄断,将权力转交给苏维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过三轮角逐,1990年5月29日,叶利钦以微弱多数险胜俄共推荐的候选人,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
这次竞选的胜利,使戈尔巴乔夫改革道路上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反对:他有着自身显明的特点:与苏联共产党格格不入,反对戈尔巴乔夫以"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 "拯治苏联的道路,他脱掉共产党人的外衣,强烈地向苏联向世界表明自身"激进反对派"的形象,利用一切手段在群众中寻求支持,集聚着另一股政治力量。
走出政治低谷的叶利钦,终于登上了推行其决意为苏联动大手术的政治舞台,他要在苏联政坛上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不再需要苏联、苏共和苏联原有的国家机器、思想文化;,甚至原有的版图。他要达到权力的顶峰,树立起一面新的国旗。
1991年的苏联政坛波涛翻滚、风云变幻。经济危机、政治危机、苏共危机、民族危机、大国地位危机混杂交织在一起,这一切为叶利钦在政坛上大显:身手、攀上顶峰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当叶利钦在政坛上刚站住脚,便向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联盟中央发起了咄咄逼人的攻势。1991年1月,叶利钦搞了个另立中央的计划。1月14日。叶利钦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四个共和国的总统或主席,决定签订一个涉及政冶、经济、民族、文化各个领域的"四方条约"。这一计划如果得以实现,苏联总统将被架空,中央政府形同虚设,戈尔巴夫加紧拟定中的联盟条约也将失去意义。可是。这个"四方条约"还未出笼便遭到了哈萨克总统和哈萨克苏维埃的严正谴责。俄罗斯议会的共产党议员坚决抵制这个条约。白俄罗斯议会的多数议员不仅反对对搞"四方条约",而且反对其他加盟共和国签订"双边条约 "。结果,叶利钦等人另立中央的计划便胎死腹中.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1991年2月19日,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指责戈尔巴乔夫" 使这个国家成为独裁国家",号召不要同中央合作,并要戈氏立即辞职,公开宣布与戈氏决裂。此举遭到"传统派"和"主流派"的反击。2月13日,莫斯科数十万人举行群众性集会,表示支持改革,支持国家统一和军队统一,支持戈尔巴乔夫,反对叶利钦。与此同时,在"民主俄罗斯"的号召下,数万莫斯科人参加了"保卫叶利钦"的群众集会。叶利钦还在随后的莫斯科民主力量代表会议上公开号召人们支持矿工罢工,向国家领导人宣战。
就在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在维护联盟还是分裂联盟较量中,3月17日,苏联就是否赞成保留联盟问题举行历史上首次全民公决。在全苏登记的1,85亿选民中,80%的人参加了投票,其中76.4%的公民赞成保留联盟。这无疑;已对叶利钦为首的势力的一个沉重打击。然而,叶利钦也另有所得,他在俄罗斯联邦的全民投票中附带着该共和国是否设立总统职位进行了投票:在参加投票的75。31%的选民中,69。85%的人赞成设总统职位。这一结果为叶利钦登上总统宝座铺平了道路。
在随后召开的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非常会议上,两派力量进行了更加激烈的较量。俄共议员们向叶利钦发起攻势,意在逼迫叶利钦下台。同时,"激进派"则在会内外加紧活动,转守为攻。会内,他们要求戈氏下台,要联盟政府辞职,要解散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会外,他们不顾政府的禁令,组织了10万人的游行示威,支持叶利钦。最后,鲁茨科伊发起成立"民主共产党人"议员团,宣布与俄共议员团决裂,支持叶利钦。此举使会议发生有利于叶利钦急剧变化,
最终,俄罗斯人代会授予叶利钦类似总统的权力,并决定于1991年6月12日举行俄罗斯总统选举。叶利钦获得了重大胜利。
借此东风,叶利钦组织"激进派"向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发起强大的攻势,迫使戈氏妥协,接受了叶利钦一直主张召开的"圆桌会议"一"9+1会议 "。这个会议,撇开了合法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发表了"9十1的声明,决定通过新宪法,重新选举苏联人民代表、最高苏维埃和总统,建立新的中央政府,并将国名改为"主权共和国联盟"。
6月12日,叶利钦以57。3%的得票率荣登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宝座。这时的总统尽管还不是真正国家的意义上的总统,但是这件事本身表明了维系着苏联和俄罗斯的国家纽带,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乘此胜机,叶利钦对苏共和俄共进行了坚决的打击,签署了"非党化 "总统令,禁止共产党在俄罗斯联邦的政府机关和企业中进行活动。他要清除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正当叶利钦准备大刀阔斧地施展总统威力时,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突然宣布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对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在此期间,国家全部权力交给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的《告苏联人民书》中指出戈尔巴乔夫领导的改革已经走入"死胡同","苏联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处在极其危险的严重时刻"。这就是"传统派"为挽救国家命运,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共产党地位、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而采取的轰动一时的行动,即"8。19事件"。
事发之时,刚从哈萨克回到莫斯科的叶利钦毫无思想准备。闻讯后,一时不知所措。但他很快便明白过来,这次事变,在很大意义上是针对他而来的,他的政治生涯已经到了最关键最险峻的时刻,他要面对挑战。他先是和前去他别墅的哈斯布托夫等准备了致俄罗斯公民的呼吁书。随后,驱车前往议会大厦一白宫,开始组织反击。据叶利钦事后回忆说,当时,他深知在白宫坚持得越久,取胜的可能性越大。他还意识到必须到民众中去,得到群众的支持。于是,他走出白宫。冒着危险爬上了—辆包围白宫的坦克,挺直身子,掏出事先已准备好的呼吁书,大声宣读起来。随后,他还发表了演讲。此时,叶利钦看到了人们期待的目光,听到了群众支持的呼声,他感到自己正走向胜利。当他完成这一壮举跳下坦克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时,觉得精力充沛,格外轻松。紧接着,他举行;厂记者招待会小乎吁举行总罢工;派代表前往克里米亚半岛,与被困在那翠的戈氏弃嫌联手;用电话与西方大国领导人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组织支持者去劝说包围白宫的军人倒戈;……如此等等,从而使"8·l 9事件"以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失败而告终。叶利钦也因此成为平息"8·19事件"的英雄。
叶利钦在"8·19事件"中的胜利成为苏联丙史的一个转折点,它,Y;仅使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彻底战胜了以亚纳耶夫为首的"传统派",而且也根本上削弱了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主流派",为其搞垮联盟。将前苏联的一切实:叹转移到俄罗斯联邦手中奠定了基础。
8。19事件"后,叶利钦利用自己作为前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总统的地位,发布了一系列命令将前苏联的权力、财产和机构划归俄罗期联邦所有,使俄罗斯联邦的权力迅速膨胀。1991年11月16日。叶利钦发布了10项总统令,接管了联盟中央一系列财政金融部门,剥夺了中央的重要财源。控制了能源的生产和出口,限令约80个联盟中央的部委解散,并停止向它们提供资金。一周后,池又宣布由俄罗斯中央银行接管苏联的国家银行对外经济事务银行。同日,/。他下令停止苏共的活动,撤消在俄罗斯境内的克格勃、内务部以及军事机构中的政治机构。他还下令暂停《真理报》、《苏维埃俄罗斯报》等共产党报刊的出版,将苏联中央电视台收归俄罗斯所有,并解除了全苏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塔斯社和苏联新闻社领导人的职务。尔后查封了苏共中央办公大楼,扯下了挂在大楼顶上的苏共党旗,拆除了十月革命50周年纪念碑。这样,叶利钦的地位又有了进一步巩固。
凭借着这种地位和节节胜利,叶利钦进一步加紧了搞垮联盟的活动。 12月7日,叶利钦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领导人舒什克维奇在布列斯特城秘密会谈后,宣布建立由斯拉夫三国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三国发表的协议声称:"制定新联盟条约的谈判陷入死胡同,共和国脱离苏联和建立独立国家的进程已成为现实","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苏联的法律和其它一切准则在这三个共和国境内已不再适用。并表示,新的大家庭对苏联其他共和国及一切赞成它的国家开放。这个被西方称为"三人帮政变"的协议宣告了苏联的实际解体。在随后的几天里,叶利钦利用掌握右:手中的财政金融大权,以满足苏联军队提出的一些要求和保证向军队提供物资,财政方面的支持的许诺,取得了军队的支持。至此,戈尔巴乔夫已丧失了党政军大权,不得不在与叶利钦举行会谈后宣布苏联将于1991年年底停止存在,苏联全联盟机构在这年年底前停止一切活动,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入。宣告-厂苏联的彻底瓦解。圣诞节之夜,叶利钦从戈尔巴乔夫手中接过了前苏联的最后一项权力一-核按钮控制权,叶利钦终于登上俄罗斯政坛之巅。
1992年新年伊始,蚀立后的俄罗斯将"休克疗法"付诸实施。放开物价后。俄罗斯市场并没有出现总统向人们的许诺的货架充实、物价稳定的结果。俄罗斯人看到的仍然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失业增加、犯罪上升、社会动乱的局画,人们不仅未能从民主中得到幸福,也未能从市场经济中获得实惠。于是,他们走上街头,向叶利钦及其他们支持的盖达尔政府表示抗议。这些人中有前共产党人,前苏联军人,还有新兴的民族主义分子,甚至还有昔日叶利钦的忠实拥护者。此时,在最高权力机关内,围绕着经济改革的方针和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两大问题的争论、使叶利钦与昔日的盟友开始出现分化。这种分化,导致了以总统和政府为一方,以议会为另一方,即权力机关与立法权力机关的两权之争。
人993年3月20日晚,叶利钦向议会投掷了第一把利器。他通过电视台向全国宣布实行总统特别治理。谁知,宪法法院裁决他此举是违反宪法,最高苏维埃则决定举行第九次非常人代会来对付总统实行弹劾。虽然叶利钦在人代会上最

终免遭弹劾,但他的总统特别治理却被否决了。经过双方妥协。大会决定在4月25日举行全民公决。

全民公决的结果,尽管否决了提前选举议会的可能性,使总统的第二件利器难以使用.但是,总统本人及其总统推行的经济政策却得到了参加投票的多数公民的认可?使俄罗斯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利于叶利钦总统的变化。

全民公决之后,围绕制宪问题,总统与议会展开了第四个回合的斗争。叶利钦乘全民公决略胜一筹的优势,准备投掷第三把利器一·通过新宪法,结束"双重政权 "并存的局面。为此,总统步步紧逼,使议会只有招架之势,无回手之力。他撇开议会,另开制宪会议。试图在制宪会议上,一举取得通过总统制宪法胜利。

但在6月5日开始的制宪会议却不尽人意,断断续续进行了37天,才在7月13日通过了一部兼顾各方意见的新宪法草案。该草案虽在原则上肯定了两院制议会,但毕竟只是"半成品",总统制宪法依旧是遥遥无期。总统的第三件利器仍然不灵。

7月底,总统决定三件利器并用,与议会进行决战。他准备好了解散议会的命令后,便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7月27日,叶利钦解除了得到议会支持:的巴兰尼科夫的联邦安全委员会部长职务发出了决战的信号。随后,他发表了要:向议会开刀的的激烈言辞。紧接着他又举行了大型记者招待会,历数议会罪状,宣布将在两个半月内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为决战作了舆论准备。其后,叶利钦以鲁茨科伊有营私舞弊之嫌为由命令暂停其副总统职务,还颁布了屯关于俄联邦副总统代理俄联邦总统某些职权的命令》,规定没有总统的命令,副总统无权得到总统的权力。同时,任命被议会否定的盖达尔为第一副总理。任命戈卢什科上将为俄安全部长,任命洛博夫为安全委员会秘书,从而为决战作好了组织准备。最后,叶利钦还视察了捷尔任斯基师等两支部队,取得了军队指挥官对其效忠的保证。9月20日晚,叶利钦以"协助警方搜查毒品和非法武器"为掩护。调动内务部队到莫斯科市,进行了临战前的预演?从而为决战作好了军事上的准备。

"白宫"曾经是叶利钦击败"8·19"事件的地方,他正是从这里走出,接管了戈尔巴乔夫的一切权力。然而在以后的权力斗争旋涡中,"白宫"已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白宫巴的议会官员已由昔日的盟友变成今日的对手。他决心再-次除自己政治道路上的障碍,甚至不惜流血、动武,尽管这样冒极大的风险包括他的政治声誉。

当这一切准备就绪之后。9月21日,叶利钦在签署了《关于俄联邦宪法改革命令》之后,于当晚8时发表了电视讲话,宣布解散议会,开始了铲除议会的最后决战。针对总统的行动。议会立即给予了反击。对此,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剥夺议会财产;封锁通往议会大厦一一白宫的道路。向白宫周围增派军警;切断"白宫"的供电、供水、供暖以及电话;并发出最后通牒。但议会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双方处于尖锐的对峙状态:在此期间,叶利钦拒绝丁宪法法院院长佐尔金和全俄大牧首阿列克西二者的调停方案。两个星期后,10月2日,议会的支持者与包围"白宫"的军警发生武装冲突。10月3日,上万名议会支持者冲破防线,聚集在斯摩棱斯克广场。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在白宫露台上发表了《告全国人民书》。随后,支持议会的群众和军人冲击了"奥斯坦基诺"电视台和莫斯科市府大楼,两名警察死于开道的汽车轮下。一时间,局势陡然又趋紧张,难以控制。

这时,在莫斯科乡村别墅渡周末的叶利钦闻讯后立即返回市内,宣布莫斯科市实行紧急状态,解除鲁茨科伊副总统职务,并开除其军籍。随即调政府军于4日晨7时包围议会大厦。8时叶利钦终于下令:政府军发起炮火进攻。重型炮弹在议会大楼里频频爆炸。这座白色的大楼四处起火,黑烟冲天。700名特种兵在T一80重型坦克和3架武装直升机的火力攻击下,攻下了 "白宫",迫使哈斯布拉托夫、鲁茨科伊等人向政府军投降。持续了一年多的两权之争,终于在叶利钦的重炮之下以议会的失败而告终。

在叶利钦签署厂停止俄罗斯立法和司法机构工作的命令之后,俄:选举委员会宣布将于12月12日举行新议会选举和对新宪法进行全民公决。11月9日,叶利钦颁布了新宪法草案。这是一部总统制共和国的宪法草案,它赋予了总统至高无土:的权力。12月l之日,新宪法草案获得通过,总统制国家政治体制为叶利钦控制局势提供了宪法保证。尽管叶利钦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但根据这一宪法,叶利钦至少将在总统位置任期至1996年。

苏联解体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叶利钦一直以亲西方的面孔出现。他宣传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念,主张实行西方式的政治经济制度,推行以西方模式为样板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在许多重大的历史关头,如在前苏联时期的"8。19事件"和1993年的俄罗斯"十月事件"中,叶利钦都得到了西方的支持和帮助。

在独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叶利钦采取了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他先后出访了美、英、德、法、意、加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美国的关系上,他与布什签署了《戴维营宣言》,发表了《华盛顿宪章》,制定了《美俄第二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确定了两国和平伙伴关系双方保证今后不再把对方作为潜在敌人。在俄英关系上,叶利钦在1992年一年内二访不列颠。年初,与梅杰签署了15点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关系开始了"一个新时代";年末,又同梅杰制定了英俄两国自1966年以来第一个友好条约—《英俄关系原则条约》。在德国,发布了《俄罗斯德国政治关系基本原则的共同声明》。在法国用《法兰西与俄罗斯条约》取代了《法苏谅解与合作条约》。在意大利,发表了《俄罗斯意大利关系原则声明l在加拿大,公布了《加拿大和俄罗斯联邦友好与合作宣言》。

叶利钦采取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是由俄罗斯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决定的。叶利钦希望与美国顺利裁军,发展与西欧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尽快卸下沉重的军事包袱,集中精力复兴俄国经济。叶利钦更指望西方提供经济援助,尽快取消对俄的一切贸易和技术交流障碍,使俄罗斯迅速摆脱严重经济困境。叶利钦还期望在西方的帮助下,早日加入欧洲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叶利钦甚至盼望"回到天然伙伴和盟友的行列中"去,把俄罗斯的国家体制和经济与西方溶为一体。

叶利钦的外交政策受到西方国家的热烈欢迎。然而,这种亲西方的外交并未达到他预想的结果。西方国家援俄多口惠而实不至,离叶利钦的期望较远,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不满增加。叶利钦开始向独立自主的全方位外交转变。

1993年4月,叶利钦批准了《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基本条例》。这年11月,他又主持通过了《俄罗斯军事学说基本原则》,对俄罗斯的外交战略和政策进行

了调整。调整的核心是维护俄罗斯的民族利益,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恢复和巩固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

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叶利钦把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放在首位。他采取加强与独联体各国经济与军事联系的方法,来实现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王导地位和最大的国家利益。在经济上,俄罗斯已转向向独联体各国提供优惠条件,并拨款4000亿卢布,供各国向俄罗斯购买能源,并同白俄罗斯签订了给予种种优惠的经济联盟协议。在军事上。俄罗斯决定了在各国长期保存一定的军事存在,将在这一地区建立30个军事基地,并与6个独联体国家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开始了以6国为主组建联合部队的行动。

在继续加强与西方大国的伙伴关系的同时,他开始强调西方国家应重视俄罗斯的利益。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他开始表现出自己的自主性。甚至是强硬性。如在波黑问题上,俄罗斯反对美国动武和取消对穆斯林的制裁;在安理会表决对前南斯拉夫联盟的进一步制裁问题上投;了否决票;提出解决波黑问题的四点和平计划,促使联合国通过在波黑建立安全区计划的836号决议。

叶利钦还坚决地反对中欧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以防止北约的防线移至俄边界。叶利钦在1994年2月的国情咨文中说"北约排除俄罗斯要扩大成员,就意味着走上对欧洲和世界新威胁的道路。"

叶利钦在把外交重点从西方转向全方位之后,更加重视与亚太国家特别是亚太邻国的关系,俄罗斯与韩国、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

为显示其大国地位。叶利钦及其政府还积极参预国际事务。除上述波黑问题外,俄罗斯还积极参预朝鲜半岛核问题的解决。在中东希布伦惨案发生后。俄罗斯迅速作出反应,派出第一副外长、总统特使、外长接连前往中东进行穿梭访问。分别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以色列领导人会谈,希望在中东和解问题上留下俄罗斯的印迹。

1999年12月31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任命普京为代总统。

2007年4月23日20点45分,叶利钦因心脏衰竭逝世,享年76岁。

普京宣布25日为全国哀悼日。2007年4月24日,叶利钦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参加吊唁的重要人士有: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梅杰等各国领导人和前政要。

4月25日19点,叶利钦在新处女公墓下葬,参加下葬的主要是叶利钦的家属和普京总统.

⑶ 想要了解朝鲜核问题 哪些方面必须知道

播出时间:2003年1月26日

【新闻背景】

本周,朝美就朝鲜核问题国际化的分歧日趋加剧。1月22号,美国副国务卿博尔顿称,朝鲜核问题是“对和平的威胁”。美国已经寻求到足够的支持,让国际原子能机构把朝鲜核
问题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1月24号,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将会在2月初就这一问题举行会议。

对此,朝鲜回应说,美国的做法是企图在国际上孤立和扼杀朝鲜,是幼稚卑劣的。朝鲜同时强调,核问题若国际化,朝鲜可能完全取消中止导弹试射的行动;若对朝鲜进行制裁,将等同宣战。

在另一面,朝鲜周边国家从上周开始,马不停蹄地展开穿梭外交,期望用和平方式化解这场危机。俄罗斯总统特使访问平壤,并提出了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一揽子方案。朝韩第九次部长级会议也在汉城召开。此前,韩国方面还提出了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三项原则。多边斡旋努力,使朝鲜核问题有望得以和平解决。

【演播室】

康辉:午夜国际观察,透视变化中的世界。大家好,这个星期我们继续请国际问题专家北京大学的朱锋教授一起来聊一聊国际时事。朱教授,我们首先来谈一谈朝鲜核问题在这个星期最新的进展。这个星期应该说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朝美双方围着到底要不要把朝鲜核问题国际化进行斗争。我们看到,美国极力要把这个问题拿到联合国安理会进行讨论。但朝鲜方面马上表示,要看清楚美国这样做背后真实的意图,我们谈一谈美国背后真实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朱锋:美国真实的意图主要有两方面:首先,美国现在整个外交和战略重心都在伊拉克问题上,朝鲜问题现在犹如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很可能干扰或者妨碍美国解决伊拉克问题。所以,美国为了保证伊拉克问题能够首先得到解决,宁可在朝鲜问题上先缓一缓。这个缓就是说,他宁可不是自己挺身而出,而是交给联合国安理会,进一步向朝鲜施加压力。

第二个原因源于朝鲜问题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美国在短期内难以找到一个非常恰当的以美国为主的一种解决方案。如果美国硬的话,对朝鲜进行军事威胁,毫无疑问会遭到朝鲜周边,像中国、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的反对。如果美国软的话,现在白宫又不甘心,认为会上了平壤的圈套,会被所谓的欺诈行动牵着鼻子走。所以,既然美国现在软硬都不是,短期又找不出一个非常恰当的解决方案,他宁可通过这样一个国际多边场合,也就是联合国安理会来对朝鲜采取直接的行动。

康辉:另外,也有报道说,实际上美国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朝鲜核问题,它也在考虑如何长期解决朝鲜半岛的安全问题。是不是因为美国现在并没有这样一个明确的,关于长期解决这一问题的计划,所以他现在选择了要把这个问题拿到联合国安理会,使这个问题国际化。

朱锋:我觉得您刚才谈到的这一点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克林顿时期的朝鲜问题是和平对话,在94年签署了《核框架协议》。但是,布什政府是一个共和党政府,极力希望在朝鲜的问题上,采取新的政策。那么,这个政策的一个核心就是朝鲜问题不仅是核不扩散问题,或者是反扩散问题,而是关系到东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包括美国早就提出说在三八线负责的非军事区一系列有关新的规定,包括还有朝鲜需要在朝鲜一侧进行裁军等等。

康辉:美国希望对94年《朝美核框架协议》做出修订,是不是认为那个协议当中还存在着缺点?

朱锋:对,所谓的缺点就是共和党政府中的强硬派认为《框架协议》只是一种给予,只是体现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交换”。也就是说,美国通过给予朝鲜粮食、重油以及轻水反应堆换取朝鲜的让步。这种给予和交换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是:美国的强硬派认为,朝鲜并不值得信任,他们可能经常摇摆,这时美国的政策前提就会崩溃,这样的政策就不可行。所以,从去年10月份朝鲜半岛核计划风波发生之后,美国一个最基本的政策就是,它不会再去尝试所谓的克林顿方式,就是通过这种交换和给予来换取朝鲜的让步。布什政府的政策是,首先必须朝鲜让步,放弃它的核计划,然后美国再来同朝鲜谈,所以布什政府这种政策的实质是非常强硬的。

康辉:我们再来看朝鲜方面,朝鲜方面的态度依然非常强硬,尤其是在对关于朝鲜核问题国际化这个问题上。朝鲜方面表示,如果这个问题要拿到安理会去讨论的话,那么朝鲜下一步就是重新恢复导弹试射。这表明,朝鲜认为,这就是朝鲜和美国两家的事。

朱锋:对,这也是为什么也有一部分国家,包括中国、韩国,一开始都反对朝鲜核计划风波问题国际化。因为,国际化以后,还不知道朝鲜会做出什么样进一步强烈的反映。假设朝鲜就像它自己说的进行导弹实验,发射一枚导弹掠过日本的上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日本右翼强烈反弹,会促发日本的防务政策进一步向右翼的方向发展。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朝鲜再采取进一步的极端行动,很可能使得整个事态进一步升级,在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无益于朝鲜核问题的解决。

康辉:朝鲜方面一定要朝鲜和美国两家坐下来“促膝而谈”,朝鲜又有哪些意图呢?恐怕朝鲜希望从核问题的解决当中得到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所谓的经济援助?

朱锋:对,从朝鲜的基本目的来说,它就是要把整个朝鲜的核计划问题,直接变成朝美对话问题,变成朝美关系取得突破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使得美朝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样一个进程能够持续,能够有突破。当然最后一点就是,朝鲜也希望能够通过美朝关系正常化,来打破它现在所面临的外交上比较孤立的状况,进一步来促进比如它和日本外交关系正常化的谈判等等。

康辉:朝鲜是不是也希望能由此获得一个安全保障,因为我们看到朝鲜一直在强调要求美国和朝鲜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朱锋:对,这一点也是朝鲜核计划政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现在朝鲜认为,由于美国把朝鲜说成是邪恶轴心之一的国家,美国现在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战略,是否有这样的可能性,当美国比如说打完伊拉克之后,或者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就移师东进,把朝鲜当作自己军事攻击的对象。朝鲜这种强烈的安全危机的意识,确实在布什政府上台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

康辉:我们看到这个星期周边的一些国家,像您刚才提到的中国、韩国、俄罗斯都进行了一些关于朝鲜核问题的多边外交斡旋,其中俄罗斯的活动可能比较引人注目,我们先来看一下新华社驻平壤记者对俄罗斯副外长洛修科夫访问平壤的相关报道。

(新华社驻平壤首席记者姬新龙)

姬新龙:朝鲜方面对洛修科夫来朝斡旋表示赞赏,认为这源于俄罗斯“不惜任何代价解决半岛目前局势的友善立场”。洛修科夫在离开平壤时说,金正日与他讨论了朝鲜半岛局势发展的前景和核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与朝方在一系列会谈中就今后加强接触以便了解彼此立场达成了共识。在朝鲜政府1月10日发表声明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后,国际社会加大了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斡旋活动。但是,朝鲜方面历来表示,核问题是美国对朝敌视政策的产物,是朝美两家之间的事情。如果将核问题国际化,只会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其解决更加遥远。记者认为,由于朝鲜坚持将朝美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作为解决核问题的唯一出路,而美国对此反应冷淡。国际社会的努力有助于朝美双方早日通过对话与协商和平解决核问题,实现朝鲜半岛局势的安全与稳定。

康辉:所以我们看到朝鲜的态度,一方面是非常激烈地反对朝鲜核问题国际化,不愿意把它拿到安理会讨论;另外一方面,朝鲜是非常愿意和周边的国家来进行这种外交斡旋活动的。

朱锋:平壤从这样的外交斡旋活动中,也会得到许多外交的便利。因为一方面可以使得它在强硬的政策背后,保留一些基本政策的底线,有一个妥协的可能性。如果朝鲜希望,把这种妥协的可能和它强硬的声音一起传递给美国,传递给国际社会,就需要这些外交特使。这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可以起一个桥梁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这样的斡旋多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醒美国说,你不要对朝鲜太强硬,或者太过分。因为这样的话,不仅朝鲜可能有强烈的反弹,也会使得与朝鲜半岛的安全和和平有关的周边国家的利益受到相当的挑战和冲击。

康辉:安理会并没有像美国所希望的那样,在这个星期工作结束之前,讨论朝鲜核问题。但是下一个星期或者再下一个星期,这个问题到底会不会真的国际化,成为安理会讨论的一个议题?

朱锋:我觉得这样的可能性从目前来看是比较大的。因为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将朝鲜问题国际化现在美国是一个既定政策。第二个因素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1月7号已经通过了有关的决议,要求朝鲜放弃核计划。如果不放弃的话,国际原子能机构将诉之于联合国安理会,这已经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基本立场,但是后来在有关国家的共同斡旋之下,国际原子能机构放慢了这样的进程,原来在1月14号要开的会,现在已经放在了2月4号。2月4号,如果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会议最后决定还是要把朝鲜的核计划诉之于联合国安理会,我相信这样的一个过程就会加速。

午夜国际观察——对伊核查问题

【新闻背景】

1月27号,联合国监测、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监核会)将向安理会递交有关对伊拉克武器核查情况的报告,由于报告可能成为美国对伊动武的借口,因此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尽管目前这份报告的内容还没有向外界透露,但多数分析认为报告不太会改变核查小组以前表述过的“核查迄今尚未发现伊拉克发展和拥有违禁武器的确凿证据”的基本观点。

随着报告出台日期的临近,国际社会又展开了新的一场伊拉克问题的外交争论。美英急不可耐地希望发动对伊军事行动攻击的立场持续遭到国际社会的炮轰。法国和德国明确表示反对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法国甚至暗示将不惜动用否决权,否决安理会可能通过的任何对伊动武决议。中国外长唐加璇则表示,1月27日不应该是一个终结,而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

美国目前在外交方面正陷入越来越孤立的境地。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在外交上受挫能阻止美国兵发巴格达吗?

【演播室】

康辉:午夜国际观察,透视变化中的世界。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会和朱锋教授一起来关注伊拉克局势。朱教授,现在已经是进入1月27号的凌晨了。1月27号就是监核会向安理会递交对伊拉克武器核查报告的日子。

上个星期谈到伊拉克问题的时候,我记得您提到说1月27号成为一个最后期限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星期过去了,这种可能性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

朱锋:我觉得应该说是在减小,至少1月27号不会成为开战的一个明确的日子,或者是在1月27号左右的其它日子也不会。因为我们看到两个原因,一方面美国现在倒萨的军事部署,确实是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美国的各路大军都在杀奔海湾而去,但是美国的倒萨外交在这个星期却陷入困境。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联合国,包括武器核查的主要代表像布利克斯,联合国安理会在辩论伊拉克问题时所传递出来的声音,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他们在伊拉克问题上基本的立场,和美国的立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如果美国要迫不急待采取战争行为的话,它所承受的外交和战略风险都会随之有巨大的提高。

康辉:刚才您提到美国在这一周遭遇到了伊拉克问题上外交的尴尬的境地。在20号安理会外长会议上,安理会的成员可能除了英国和西班牙之外,没有一个是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甚至用了这样一个标题,说美国在安理会遭到了伏击。

朱锋:现在围绕美国军事倒萨问题,已经开始了新一轮激烈的外交争论,或者是新的倒萨风波。而且我们可以戏剧性地看到,现在这个星期倒萨的外交角逐,可以说是在朝着向萨达姆有利的方向转化,而美国现在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比如这些国家中法国是最有代表性的,法国表示,看不到任何现在对伊拉克动武的理由。德国总理施罗德也说,现在最重要是保证伊拉克问题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现在只有美国在吵吵嚷嚷,说伊拉克在欺骗,不应该在给伊拉克时间。只有美国说要动武动武,而国际社会的其它多数成员都在强调说,还可以继续进行有效的政治和外交的努力。以我相信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现在来看对美国来说是一种尴尬。

康辉:这个星期关于伊拉克问题这种外交对峙上,我们看是以法德为一方的欧洲国家和美国争执是非常激烈的。

朱锋:对,而且这种争执无论是在言辞上或者是在对伊拉克基本局势的看法上,都有进一步明显扩大的趋势。

康辉:另外对于1月27号监核会提交的武器核查报告,目前看来,各方的预测都认为报告指出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伊拉克拥有或者是在发展违禁武器,而且布里克斯很可能在这个报告提交后,在3月份再递交一份关于武器核查的报告。

朱锋:对,美国一直反对,就是在这个星期也没有松口,是否同意联合国核查人员在伊拉克继续工作,或者是在1月27号报告提交之后继续进行核查。美国强调说不必跟萨达姆浪费时间,美国认定萨达姆就是在欺骗,有实质性违背联合国决议的行动。美国的逻辑很简单,查不出大规模核武器,就证明伊拉克有大规模核武器,查不出来的原因是因为萨达姆在欺骗,因为萨达姆藏得好,所以没有查出来。但是对于国际社会,包括法、德、中、俄等国都认为,在伊拉克的问题上应该相信联合国的权威性,既然联合国的核查人员查不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伊拉克确实已经冻结了它的核计划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发展。这样一种基本的观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多数国家,包括中俄法德的强烈支持。

康辉:上个星期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曾经提到了说这个星期的星期一,布里克斯和巴拉迪到伊拉克去,这是伊拉克在1月27号报告提交之前的最后一次机会,现在来看伊拉克应该说是非常好地抓住了这次机会。

朱锋:对,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在过去一个星期当中,倒萨外交确实戏剧性地向巴格达转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1月19号,巴拉迪和布里克斯都访问了巴格达,巴格达在进一步加强与武器核查人员的合作问题上的态度空前积极,而且同核查的两个主席达成了包括“十点内容”在内的一个共同声明。所以,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1月27号的报告,至少从目前的迹象来看,可以变成说,给伊拉克态度打分的一个报告。

康辉:可以看得出来,尽管面对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但是美国要攻打伊拉克的决心似乎并没有动摇,包括像温和派的鲍威尔在这个星期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强硬了。所以1月27号这个报告出来以后,我们看到剩下的一个悬念就是,美英究竟会不会给伊拉克,给整个国际社会一次和平的机会。

朱锋:我觉得从现在来看,您刚才说的非常准确。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心确实没有动摇,但是在时间的选择上,我相信至少会拖后,因为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现在倒萨外交的这种孤立状况,就是刚才我们探讨的,布什政府面对内外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不顾所有摆在面前的这些困难,然后就一意孤行。

另外一点,对美国来说它要拖后的原因是,美国现在对伊拉克问题的解决,也在把它国际化。我们看到“1441号决议”辩论的时候,美国就强调,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不但是针对美国,而且是针对世界的,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美国现在如何在这一点上做文章,至少也是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康辉:在27号,这个报告提交的第二天,1月28号布什就要发表国情咨文,另外英国首相布莱尔会到戴维营和布什会晤,这两件事情到时候会传递什么信息?

朱锋: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至少会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国内经济问题,这是美国民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对布什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紧迫性。如果在他的政治议程上,完全把倒萨盖住对美国经济问题的关注,这是政治上失分的时候,所以他会进行平衡。

当然他的国情咨文会再度在伊拉克问题上提出他的立场,所以,国际社会翘首以待。你美国老是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你有你的情报证据,现在把你的情报证据摊开来给国际社会看,到底谁更有说服力。是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的调查更有说服力,还是美国的情报计划更有说服力。所以,这也是我们说到了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包括1月27号之后,布什发表国情咨文,布什现在必须下决心,如果口袋里真的有东西,现在是把它掏出来的时候啦。

当然英国也会对美国的伊拉克政策施加影响。布莱尔对私下两国关系的问题,也在不断提醒布什,你不要着急,慢慢来。所以我们说英国的这个态度,我相信会对美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布莱尔也不得不面临自己国内的选民,他国内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相信两人在戴维营会谈不会成为扣动伊拉克战争直接的扳机。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综合 网站 网页 新闻标题 新闻全文 汉英辞典 沪深行情 软件 游戏

相关链接
CCTV午夜国际观察:伊拉克局势·委局势与世界油市 /font> (2003/01/20 00:00)
CCTV午夜国际观察:朝鲜核危机·克隆人进攻? /font> (2003/01/13 16:34)
午夜国际观察: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font> (2002/12/23 00:00)
CCTV午夜国际观察:伊拉克武器报告递交之后…… /font> (2002/12/16 12:32)
CCTV午夜国际观察:伊武器清单·美“零关税”方案 /font> (2002/12/09 00:05)
CCTV午夜国际观察:以色列局势·美沙关系 /font> (2002/12/02 11:05)

⑷ 第四任驻华大使,普京新任命的“中国通”什么来头

第四任驻华大使,普京新任命的“中国通”的来头如下。

一、第四任驻华大使

近年来,莫尔古洛夫参与了中俄双边关系的一系列大事件,并多次就涉华问题发声,莫尔古洛夫在俄新社的一次访问中表示,在过去30年里,俄罗斯一直坚持同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他表示,俄中两国的友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两国有着几百年的友好传统,双方的合作建立在彼此基本利益上,彼此信任程度很高,所以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这样的关系,将会是21世纪国家间关系的一个典型。俄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推动区域和国际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维护地区和平,乃至世界和平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