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路军自由上街买东西,卫立煌好奇追问朱德:你难道不怕士兵逃跑
文 烟云
编辑 文史评鉴编辑组
1940年,时任 国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并兼任冀察战区司令官 ,奉命 固守黄河沿线,保卫华北的国军名将卫立煌 ,看到 八路军总司令员朱德老总 ,竟然 任由八路军战士们自由上街买东西 ,心里忍不住惊诧万分。
好奇地追问朱老总: 你难道就不怕士兵们思想开小差逃跑吗? 本期内容鉴哥就圈个有用 历史 ,解密卫立煌为何会有此一问?
为何见到八路军自由上街买东西,会感到好奇,游橘惊诧万分呢?难道说国军的士兵连上街买东西的自由都没有吗?
只要是坚持抗战的革命队伍,全部一视同仁
1937年7月7号,日辩改军突然发起 卢沟桥事变,拉开全面侵华战争 以来,毛主席高度响应抗战统一战线革命号召,命令: 陕北延安红军下山,接受蒋介石国民党的整编改组,成立第十八集团军,又称第八路军。
一直都隶属国军名将卫立煌麾下,卫立煌从 国军第十四集团军司令官 ,转任 国军第二战区副总指挥 ,和升任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时,八路军也先后改制,被划归第二战区和第一战区作战序列,进行抗战。
八路军副总司令员彭德怀老总 回忆卫立煌时,曾盛赞卫立煌是“ 国军中难得一见的抗战派 ”。
虽然八路军名义上一直都在卫立煌的指挥下,参加抗战,但卫立煌却思想开明, 从来不争权夺利,也不干预八路军的行军作战,从来不搞边缘摩擦,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八路军独立自主。
而他的这种态度,也与八路军结下了非常深厚的革命友谊,双方互动频繁。
1937年10月份,卫立煌奉命在山西华北前线,发起于日军的大规模 “忻口会战” 时,并未刚愎自用,反而与八路军各级将领进行了反复的联络磋商,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行动。
一举创下了 歼敌上万,成功保卫山西省会太原不失的战场记录 ,是抗战初期,国共两党精诚团结,在军事作战上配合相宜,出奇制胜的一次成功案例。
忻口战役的胜利,也让卫立煌第一次见识到了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独立抗战的能力,此后对八路军更加看重。
国共统一抗战时期,蒋介石亡我党之心始终不死, 经常枉顾民族大义,为一己私利和不可告人的目的,授意各部对八路军的战备供给吃拿卡要。
却遭到了卫立煌的严格抵制,曾不止一次地公开宣称: 只要是坚持抗战的革命队伍,全部一视同仁,国军什么标准,就要给八路军什么标准。
卫立煌甚至在1938年春天,抵住蒋介石给予的压力和干扰, 一次性就给八路军调拨了多达100余万发的子弹,和25万余枚制式手雷,并附带大量的粮食、军饷和军服等战备物资。
当时,国军战区后勤部门有人担心数量太大,不敢签字下拨。卫立煌就放下架子,亲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给下面的人做思想工作,最终促使该批物资顺利、及时地抵达革命圣地陕北延安。
卫立煌受到日军围追堵截,被迫 取道陕北,直下晋南创建抗日根据地时,曾路过延安,毛主席就特意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并亲自做东请卫立煌吃饭。
对他慷慨解囊,支援八路军坚持抗战的义举,做出了极高的认可和表彰。
当时,常驻陕西西安,担任 八路军驻陕西办事处党代表,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同志 ,还亲自手书一封,赠给卫立煌: 黄河是华北的屏障,但卫立煌先生,现在却在保卫黄河。
黑材料全部压下,卫立煌出任冀察战区司令长官
1939年秋天,蒋介石 移驻临时首都重庆 后,马上调兵遣将, 委任卫立煌担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一职 ,司政保卫中原大地。
而在这一时期,卫立煌与共产党八路军的联络交往,更加密切起来,在卫立煌的直接授意下, 我党专门在河南省的省会洛阳,开办了专门的八路军办事处 。
只要 周总理、朱老总、彭德怀老总,萧克和左权将军等人到河南洛阳办事 时, 卫立煌总会一尽地主之谊,请我党我军的高层首长吃饭看戏。
而卫立煌这种“敌我不分”的暧昧态度,也连续好几次受到了军统和中统的针对与控告。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勾连祸结、党同伐异等不正之风神灶团屡见不鲜,而且上下贪腐成风, 特务头子戴笠早就对卫立煌长期执掌军权眼红不已,经常乘坐专机秘密飞抵洛阳,搜集卫立煌与共产党来往的“罪证”。
以“ 袒护共产党八路军,对党国有异心,对蒋校长不忠 ”的莫须有罪名, 向蒋介石进行警示和控告 ,而且戴笠还专门借此机会, 秘密逮捕了大量思想追求先进,渴望进步的爱国知识青年。
与此同时, 汤恩伯、蒋鼎文和陈诚等人,也对河南省政府主席这一肥缺职位,垂涎三尺,经常联合起来打压卫立煌,一告再告。
但考虑到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 蒋介石将卫立煌的所有“黑材料”全部压下 ,不仅没有做出任何处理,反而对卫立煌更加重用,亲笔签发命令:
委任卫立煌出任冀察战区司令长官,在中条山背水布放,誓死保卫黄河和华北不失。 同年2月至3月份份,蒋介石趁八路军在华北前线与日军浴血奋战,无暇他顾的机会。
突然暗中指示 国民革命军第97军军长朱怀冰 。通过 秘密联络庞炳勋、张荫梧、侯如墉等人 ,突然从磁县和武安地区,出兵攻打我太行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由此 掀起了第一次破坏国共统一抗日战线的高潮。
朱怀冰与华北侵华日军遥相呼应,沆瀣一气,袭杀八路军革命战士和根据地爱国群众,手上沾满无辜人员的鲜血,气焰非常嚣张。
八路军根据毛主席“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的最高指示,与国民党反动顽军,进行了有理有据有节有礼的反抗斗争。
朱怀冰是个志大才疏,贪得无厌的草包,领兵刚进入太行山后,就向坐镇中原的卫立煌发电:
要求他马上增派援军,打击共产党。 没想到却遭到了卫立煌义正言辞地拒绝和训斥,结果朱怀冰的部队竟然被八路军轻而易举就全部歼灭。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蒋介石收到前方战报后,勃然大怒,马上就在1940年秋天,向卫立煌发布警告命令: 你亲自上太行山,与八路军谈判,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遏制共产党继续做大做强。
八路军总司令员朱老总,亲自先后在太行山根据地与河南洛阳,与卫立煌展开和平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协议: 以漳河为界,划定双方各自活动之防卫区域,避免进一步摩擦,互不侵犯、互不打搅。
但卫立煌却 明目张胆地继续违背蒋介石,何应钦下发的电令 , 照常给八路军配发足量的军需粮饷物资。
向 社会 各界进一步宣传国共统一战线的抗日革命主张,尽一切可能继续拉拢蒋介石一致对外,继续留在抗日阵营中。
当时,朱老总下太行山,到河南洛阳与卫立煌谈判时,因为 途中需要穿过华北侵华日军构筑的重重封锁线 ,所以 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 为了保卫朱老总的生命安全,专门派出了 麾下385旅的尖刀3连 ,进行沿途保护。
副总司令员彭德怀、129师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同志 ,联合下发严格命令: 无论路上发生任何情况,你们都必须保证朱老总的安全。
3连全体指战员全部立正敬礼,以最严肃的态度向三位首长 立下军令状 : 是,保证完成任务,请党和首长们放心,哪怕3连拼到最后一个人,也誓死保卫朱老总的安全。
考虑到朱老总当时已经54岁高龄,所以刘伯承与彭德怀老总商议后,就 专门给他配了一匹马当做代步用 ,同时,还专门找来了一匹脚力不错的骡子,为朱老总驮文件箱和行李。
并带去了一份 我军在敌后拍摄的抗战电影《延安与八路军》 ,以便于到洛阳各界进行宣传用。
但朱老总爱兵如子,根本不愿意搞特殊,所以一路上基本不骑马,而是与3连的战士们一起步行,有的时候还会主动用扁担抬着文件箱和行李走一段路。
将马和骡子让出来,给身体不好和受伤的战士们骑乘。天黑了,朱老总就与战士们一起搭建帐篷,将组织分配给他的食物挤出一部分,平均分给战士们一起吃。
并亲自打来清水给伤员们擦洗伤口和洗脚,没有一点高官架子,让战3连士们非常感动。
在准备通过日军封锁线时,朱老总更是 亲自到前线视察敌情,精心汇总分析,与3连的连长和指导员共同部署通过封锁线的办法。
关键时刻, 朱老总打扮成乡下老农,在当地带路向导的指引下,抄小道不费吹灰之力,就通过了日军的岗哨巡逻区,神不知鬼不觉,趁着月黑风高顺利穿越日军封锁线。
下了太行山后,朱老总又经过数天的艰苦跋涉,从渑池地区东渡黄河,朱老总望着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黄河,一路目睹被日寇铁蹄踏碎的大好河山,义愤填膺,心潮起落之间,挥笔铸就了一篇 七言绝句《出太行》 。
一句“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成为流传后世的不朽名句,也彰显出朱老总忧国忧民,坚 持统一抗日战线,驱逐胡虏,复我中华 的决心。
难道你就不怕他们逃跑吗
渡过黄河后,朱老总率部一路急行,星夜兼程直奔古城洛阳,在卫立煌的安排下,住进了 第一战区的招待所。
但3连的战士们却因为担心朱老总, 直接子弹上膛,站在门口守了一夜 。朱老总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看到3连战士蓄势待发,精神高度紧绷的状态后,不由哑然失笑,就下令让他们赶紧都去休息:
同志们,你们这样保护我,我感到很欣慰,但也很心酸,我们虽然身处国军阵营,但也没必要这么紧张,让人家小瞧了。
都放松一些,气量也放开一些,国民党是不敢把我怎么样的,现在是国共统一战线抗日的关键时期,如果谁敢不顾这个大局,那就是 历史 罪人,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3连护送朱老总进入河南洛阳后,每天依然苦练不辍, 早晨扛着新旧不一的杂牌“万国造”,喊着嘹亮的口号和军歌出早操,整齐划一的步调和队列,看起来格外的威武,也吸引了国军的注意。
他们不相信这是最普通的连队战士,多次在背地里表示讥讽:看 来共产党也是虚有其表,指挥搞表面功夫。
这支连队根本不是普通士兵,一定是抽调了各部高级军事主官来充门面的,普通士兵怎么可能拥有这样的气势?
3连战士和朱老总对这种说法感到非常好笑,也不主动解释,只是淡淡的道: 华北前线抗战激烈,反扫荡和反围剿的任务那么重要,都离不开人,我们哪有那么多干部抽调来陪我这个老头子。
在洛阳期间,朱老总还 经常下场与3连战士打篮球和踢足球 ,每到这时,球场都会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围观的国军。
当他们看到朱老总竟然 没有任何高官架子,也不在意身份差距,与普通战士打成一片,挥汗如雨的共同争抢一个球 ,在表示不可思议的同时,心里也感到非常羡慕:
八路军官兵上下平等,没有勾心斗角,官兵一致,朱老总与战士们亲如兄弟,感情很好,佩服,实在是佩服。而这种情况在等级森严封建的国军内部,是永远都不会出现的。
除此之外,朱老总在洛阳谈判期间,还 允许八路军3连的战士们,自由上街买东西 。这本来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小事,但却直接惊动了时任 冀察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和河南省委主席卫立煌。
他一脸忧心忡忡的找到朱老总,惊诧万分的追问道: 玉阶兄啊,你怎么能让战士们脱离监管,随便上街呢?难道你就不怕他们思想开小差逃跑吗?
朱老总大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卫立煌,笑着摇了摇头: 八路军的战士们,从来不会在思想上开小差。
他们自从参加革命之后,从来就不会当逃兵,因为他们都是自愿选择参军当兵的,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任务是什么。
现在是抗日救亡的关键时期,都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又怎么会在这种时刻逃跑呢?他们上阵打仗牺牲,是为了赶跑侵略者,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安度余生,不再打仗。
无一人掉队,无一人变节,更没有一个人当逃兵
而卫立煌之所以有此一问,其实与 蒋介石反动封建的军阀独裁统治 不无关系。
1949年蒋介石 败逃台湾之前,国军内部也没能建立起相对较为成熟的现代兵役制度,只会一味地选择在乡野间抓壮丁来补充兵员,8年全面抗战,蒋介石抓了成千上万的壮丁。
可 这些壮丁却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却惨死在了国军高官的层层剥削和毒打之下,非战损竟然比战损的比例还高 ,这种滑稽可笑的行为,也只有蒋介石能做出来了。
所以蒋介石抓壮丁的恶性循环带来的结果就是人心丧尽, 所有国军士兵都想当逃兵,国军内部对士兵就像防贼一样。
只要发现逃跑的士兵,就一定会往死里打,企图以死亡的威胁来杜绝逃兵现象 。 而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
所以, 像八路军这样能自由出入军营,上街买东西的情况,在国军看来是根本难以想象的,也无怪于卫立煌会神经大条地向朱老总追问,但八路军的待遇,也让国军士兵羡慕万分。
朱老总与卫立煌圆满完成和谈任务后,就 提出告辞,率先乘坐火车去西安,向八路军办事处汇报情况和交代接下来的一系列任务。
而 负责保护他的3连,则是在原地休整几天后,原路返回太行山根据地。
来时,因为有朱老总压阵,所以国军并不敢对八路军搞阴谋,但这时,朱老总已经离开,所以国军 就开始突施冷箭,想尽一切阴招对付3连。
要么是 沿途拒绝发放粮饷 ,要么是 高官厚禄和美色的诱惑 ,要么就是 不给提供住宿 ,威逼利诱让这支军事综合素质非常突出的连队脱离八路军。
但最终让国军大感失望的是, 虽然3连离开了大部队,也没有朱老总继续压阵,可却抵制一切诱惑,在艰难困苦之中与国军展开了有理有据的斗争。
靠着沿途老百姓的帮助,终于走出了中条山,经太岳山区返回太行山。
无一人掉队,无一人变节,更没有一个人当逃兵,不仅涨了朱老总的脸面,也间接助长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和气势。
彭德怀、刘伯承和邓小平三位首长,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更是相继 签署命令,在全军对3连视死如归,不忘初心的气节进行通令表彰,高度肯定和赞赏了他们令行禁止的行为规范,是全军学习的榜样。
Ⅱ 国民党将军卫立煌的一生介绍
卫立煌(1897.2.16~1960.1.17),轮前陵字俊如,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汉族,安徽省合肥人。他被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视为“支那虎将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本词条详尽介绍卫将军平生。悔历分人物简介、投奔革命、腊戚追随总理、北伐战争、十年内战、忻口大战、忻口战役、南口激战、韩信岭阻击战、访问延安、主政河南、挥师远征、撤职查办、出走香港等栏目。
Ⅲ 八路军卫立皇去延安那一集
第25集。《八路军》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卖液胜利60周年的重点影视剧,在第25集剧情中,第二战区司令官卫立煌被日军侍配旦追击老扰,八路军成功阻击了追击卫立煌部队的日军,卫立煌对八路军的游击战术称赞有加。宋庆龄在香港组织华侨为抗日救国募捐。周恩来会议上表示要宣传统一战线,反对妥协。
Ⅳ 卫立煌怎么没的
卫立煌因病去世的。
卫立煌在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了南京之围,在鄂豫皖“围剿”、镇压“闽变”分路暨主功、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忻口会战亦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称其为“支那虎将 ”。
史迪威在回忆录中称其为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常胜将军”。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4)卫立煌访问延安的照片扩展阅读:
卫立煌早年和毛主席、周总理就有很多交往,早年毛主席也在为黄埔军校做事,而周总理是政治部主任,他们北伐和东征的时候都在一块,再到后来卫立逗袭大煌前往延安访问,一直有很深厚的交情。卫立煌的孙子说“祖父的价值观是国山竖家、民族利益优先,所以选择回到祖国。”
卫立煌回到大陆后任国防部委员会副主席,同时参加了人大、政协,还有民主党派。卫智介绍说,祖父晚年非常倡导珍爱和平,因为他亲眼见证了战争对老百姓造成的伤害,所以对战争的认识非常禅蠢深刻。
Ⅳ 东北剿总叫卫立煌还是叫卫煜煌那么卫煜煌是谁
卫立煌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毕业后在上海参加“肇和”舰起义反对袁世凯。1915年到广州投粤军,由排长递升至旅长。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陈炯槐如明的作战,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警卫。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战争时,入闽作战,升任第一军第14师师长。1927年10月任国民党军第9军副军长。1928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后入陆军大学校将官特别班进修。1930年任第十四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兵团在山西忻口(忻口战役)抗击日军第5师等约5万人的进攻,在会战中,指挥所部奋勇作战,坚持近20日,毙伤敌2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的锐气。1938年2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4月,访问延安,更增强了与八路军合作抗日的信念。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冀察战区总司令,与八路军友好相处,相互支援。1941年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铅漏启友好关系而被撤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1943年11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指挥所部击搜悄败滇西和中缅边境的日军,收复滇西。1945年1月所部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孟尤会师,打通滇缅公路,4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被美国《名人词典》以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时代周刊》称为“常胜将军”。 解放战争后期,1948年1月在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在1948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中名列第27。 1955年3月卫立煌夫妇回北京,并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是第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1960年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
Ⅵ 1955年卫立煌返回大陆,主席设宴8大元帅作陪,为何战犯有此待遇
1955年4月,一场特殊的宴会在北京展开,宴会是毛主席做东,甚至还有八大元帅作陪,可见这来宾的重要性。
等到宴会开始,大家才发现宴会的主角竟是卫立煌。
要知道这卫立煌可是国民党的将领,在1948年,解放军公布的国民党战犯名单中,卫立煌的名字赫然在列。
为什么毛主席要设宴款待国民党的战犯?
为何在国民党残部逃亡台湾时,卫立煌却从香港返回大陆,还受到毛主席款待?
1897年,卫立煌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卫杨村。
卫父当时是清政府的田赋官,卫立煌小时候生活过得还不错,然而父亲却在他8岁这年,感染瘟疫病逝。
卫立煌的大哥 担起了养家的担子,在大哥的支撑下,卫立煌得以去私塾念书。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15岁的卫立 煌 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
他毅然剪去代表满清迂腐思想的辫子,加入到讨伐袁世凯的军事训练当中。
然而这次军事训练,最终遭到了镇压以失败告终,但是卫立煌的心中,从此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在老家沉寂了一两年后,卫立煌决定继续投入到革命事业。
为此他经过了一年多的军事训练,然后便奔赴到上海。
此去上海他只有一个目的,少年卫立煌的偶像,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决心要加入到孙中山麾下。
1917年,等了3年的卫立煌终于等到了时机,成为了孙中山先生身边的一名警卫。
能够在偶像身边,接受先进的革命思想,卫立煌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在工作中十分努力,不久就被提拔为警卫团排长。
卫立煌出色的军事能力,也终于得以施展,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的卫立煌一路晋升,最终升到了营长。
孙中山先生表示,要嘉奖卫立煌这样的将士。
在战场上身经百战的卫立煌,此刻却表现得扭扭捏捏,半天也不敢说出心中所想。
在孙中山先生的多次询问下,卫立煌才提出了请求,他希望能获得一张孙中或余山先生的单人照片,留作纪念。
孙中山先生听罢爽朗一笑,他欣然并在照片背后题字: 立煌同志孙文赠。
卫立煌拿到照片一直妥善收藏,誓要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到底。
然而孙中山却在1925年因癌症病逝,卫立煌还未从悲痛中走出来,便遭遇了大变动。
蒋介石开始打压卫立煌等人,调走了卫立煌手底下大部分士兵,疑心甚重的蒋介石并不信任卫立煌。
卫立煌虽然无奈,但也没有办法,他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作战当中。
在随后的征战中,卫立煌打了不少胜仗屡立衫败滚战功。
蒋介石看着这样的猛将,终于放下疑心开始重用卫立煌。
蒋介石派卫立煌前往与红军作战,卫立煌在这次战斗中见识到了红军的风采。
虽然两军处于敌对面,他看着红军在装备简陋的情况下奋勇作战,也不由产生了敬佩之情。
两军胶着了好一段时间,红军最终为了长久之计撤离了根据点。
蒋介石得枯睁知消息后,总算是卸下了心里最后一丝防备。
然而那时,日军一直对我国虎视眈眈,国共都在提倡先共同抵御外敌,蒋介石却一直消极对待。
卫立煌早已厌倦了自己人打自己人,外敌入侵应该放下一切,国家利益必须高于一切。
随着“西安事变”的爆发,国共终于达成一致,停止内斗,先共同抗日,将日本人赶出我们的土地。
日军很快将目光锁定到了山西太原,一举向太原进攻,太原是华北地区重要屏障,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卫立煌立刻与阎锡山商议,组织了太原会战。
然而日军的火力太过强劲,卫立煌严防死守了21天,最终还是没有守住太原。
但是卫立煌的严密部署下,也让日军遭受了重创,短期无法再发起战斗。
这次战斗也是国共合作以来,很具代表性的一次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和卫立煌协力合作的便是朱德。
在事后总结时,两人展开了讨论,卫立煌和朱德的很多看法都极为相似。
两人总结了日后的战斗方式,可以由国军先正面抗敌,然后我军突击日军后方,打日寇个措手不及。
卫立煌和朱德畅聊了一天一夜,两人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在朱德的引见下,卫立煌还和周恩来同志见了面。
在和周恩来同志的洽谈中,他发现我军振兴中华的思想,和孙中山先生宣扬的革命精神空前一致。
卫立煌在随后的作战中,还给我军提供了不少装备,其中有一百万发的子弹,二十多万的手榴弹。
看到我军战士生活艰苦,还提供了大量牛肉罐头,毕竟战士们只有保证体力,才能奋勇杀敌。
卫立煌俨然已把我军当成最亲密的战友。
我军和卫立煌并肩作战,在山西亲密合作了4年,终于取得了胜利。
等到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的野心按捺不住了。
蒋介石看到卫立煌在抗日战争中,和我军如此亲密,着手安排了卫立煌出国学习。
名义上是出国学习,但是实际上的意思,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过是狡兔死走狗烹。
卫立煌征战多年,在战场上吃再多苦都甘之如饴,却总是被自己人怀疑不信任。
他的内心十分愁苦,第一次怀疑起了自己的立场。
周总理得知这些事后,也致电安慰他。
卫立煌立下了这么多战功,本该享有一切,都是因为跟我军太过亲密才会被拖累。
卫立煌在遭遇被罢权后,国民党其他人纷纷避之不及,他没想到第一声安慰竟来自周总理。
巧合的是,卫立煌的夫人韩权华,和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是小学同学。
卫立煌将愁苦情绪和内心挣扎,都告诉了枕边人。
韩权华从小也是受过先进思想的熏陶,她表达了对丈夫的支持,表示愿意帮丈夫传达他的想法。
卫立煌写下一封电报,交由妻子韩权华,韩权华再转给远房亲戚。
几经辗转,这封电报终于送到了延安,我党也得知卫立煌的想法。
卫立煌提到,虽然他现在身在海外,但后期会适时给我党提供帮助,目的为了能尽早结束内斗 。
他希望时局早日定下来,真的不想看国人内斗死伤无数。
但因他在国军身居高位,为了自身和家人安全,希望我党能暂时保守这个秘密。
我党回电: 可利用目前的情势,伺机行动。
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蒋介石在国内屡打败仗,他又想起了卫立煌,立刻召唤他回到国内。
待卫立煌回到国内,便被任命为东北总司令一职,被派往东北战场抵御我军。
此时的卫立煌已不是从前的那个他。
他早已看透了蒋介石,不过把自己当作一颗棋子,一旦失去价值便会再度成为弃子。
但是卫立煌作为东北总司令,也不能为我军提供什么帮助。
经过日思夜想,卫立煌心中有了决定:既然提供不了帮助,那就干脆什么都不做。
此时国军主要兵力都集中在锦州,长春,沈阳三大城市。
我军领导人决定在东北做一次大总攻,眼看着解放军步步逼近,蒋介石急了。
蒋介石立即发电报给卫立煌,让其先放弃长春、沈阳两地,先退守锦州保留实力,等到后期有实力再反攻。
卫立煌表示要将三座城市都守住,但是他不出兵不作战,只是拼命地修缮防御。
但明眼人都知道,当时沈阳的防守坚固,根本用不上再修缮。
蒋介石对此十分愤怒,直接飞到了沈阳,当面怒斥卫立煌的不作为。
蒋介石下令:“沈阳出五个军,组成西进兵团,与东进兵团一起合力,支援锦州地区。”
虽然锦州有了支援,但在我军的逐一击破下,东北三地最终还是被逐一解放。
蒋介石知道了后十分生气,随着部下的报告,知道了更多卫立煌的行为。
于是便立刻将卫立煌停职查办,将其软禁,一面查他是否已叛变。
调查还在进行中,但卫立煌知道自己的不作为,早晚会被审判,于是他便开始策划逃亡。
在蒋介石离开南京办事时,便带上自己的妻子往香港逃去。
等到了香港后,卫立煌也不敢松懈,深怕被特务发现其行踪,一直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
这种境况持续到我党放出的一份名单,才有了改善,这份名单正是国民党战犯名单。
卫立煌看着自己的名字赫然在立,心里明白这是我党对他的保护。
这份名单一出,蒋介石便知晓卫立煌没有和我党合作,自然也会放下对他的追捕。
等到了1949年,国军在我党的攻击下全面崩溃,蒋介石率领剩余参将败退台湾。
卫立煌提心吊胆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在香港生活多年的他,也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但是卫立煌心中有担忧,从前曾与我军为敌,回到家乡后会不会被秋后算账。
这时,卫立煌的妻子韩权华表示,可以帮他探探口风。
前面说到韩权华和邓颖超,有着同学情谊,韩权华写信寄给了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邓颖超。
在大陆的邓颖超收到信后,便立刻交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多年来一直在打听卫立煌的消息,他放下手中政务,回信一封。
信中写道,我党一直记得卫立煌的付出,并不会追究那些前尘往事,新中国正是需要建设的时候。
等到卫立煌回来,还要对其委以重任。
卫立煌读完信件深受感动,他就知道自己当初的决定没有错。
卫立煌夫妻开始收拾行囊,预备踏上回乡的旅途,我党也为其回程做好了准备。
最终,在1955年4月13日,卫立煌终于踏上了大陆的土地。
身在广州的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和领导人会面,领导人却说可以慢慢来,刚好观赏下新中国的大好山河。
卫立煌和妻子一路沿着广州北上,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百姓安居乐。
再也没有从前生活在战争下的阴影,短短数十年发展到如此地步,由衷地敬佩毛主席的伟大。
几天后,卫立煌终于来到了北京,等到他下了车站,竟发现车站还有朱德这些老朋友接待。
一路上他们忆当年畅想未来,相谈甚欢,这种质朴的同事情谊,从前他从未感受到。
等到卫立煌和妻子安顿好后,毛主席在4月25日,为其办了一场接风宴。
在这场宴会中,毛主席和八大元帅齐现身,这是何等的重视啊。
毛主席在宴会上,对卫立煌大加赞赏,当众说明卫立煌为国家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主席此话一出,那些从前对卫立煌还有质疑的人,也纷纷了解到了实情,不再有任何担忧。
宴会之上 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宴会过后一段时间,我党也履行了诺言,让卫立煌出任政协常委等职位,卫立煌也终于可以投入到国家的建设当中。
为了感谢党和国家的信任,卫立煌一直积极工作,凡事亲力亲为。
但是此时,卫立煌也已快到花甲之年,常年的劳累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
最终,在1958年时卫立煌病倒了。
躺在病床上的卫立煌,还不忘操心工作,他希望能尽快重回工作岗位。
但是年轻时常年的征战,早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痛,再加上再香港过的苦日子,身体一时间很难恢复。
在一年后,还是到了病重的状态,眼看着时日无多,朱德和周总理都放下手头政务来看望他。
病重的卫立煌已说不出话,他只是紧紧握住这些老友的手,眼中似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
1960年,卫立煌在医院去世,周总理亲自主持了他的葬礼,送别这位老友。
纵观卫立煌这一生,积极投身革命事业,跟随孙中山先生的步伐,爱国的思想从未改变。
虽然曾为国民党五虎将领之一,但在意识到自己的道路是错误的时候,能够迷途知返,积极配合我党。
为了国家大义,置生死于度外,大大地提高了解放东北的进程,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Ⅶ 与毛泽东私交很好的国民党将领叫什么名字
李宗仁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毛泽东会见李宗仁的特使刘仲容时说:“广西这几年跟蒋介石闹独立。名气很大啊!广西是个有名的穷省份,闹起饥荒来,灾民常逃到湖南来。湖南的农民讨不到老婆的,就娶广西的妹子。李先生凭什么闹独立?据说,这几年,没有南京政府的财政支持,不仅撑得住局面,还被人称赞为全国的模范省。我看李宗仁是个有本事的人。”
毛泽东所说的“闹独立”,是指李宗仁领导的广西政府虽然从名义听从国民党中央政府的领导,但实际上一直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蒋介石的军令、政令大多数情况下在广西根本行不通。基于与毛泽东的相惜,李宗仁辗转回国,落叶归根。
张辉瓒
1931年春,毛泽东在宁都黄陂村挥笔写下《渔家傲·反第一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边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张辉瓒因此家喻户晓。这首《渔家傲》中,“前头捉了张辉瓒”一句太过直白,简直就是以口语入词,为作词家所讳。但也许正是因为直白,才容易被文化水平不高的根据地群众所传唱。另外,它也反映了毛泽东打了胜仗以后,写作此词时的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心情。据考证,毛泽东的这首词,创造了几个第一:张辉瓒是红军在江西第一次俘虏国民党将军,而且张辉瓒被俘时军衔为中将师长,也是在江西俘获的国民党最高级别的将领。这是第一次以国民党将领的名字入诗词,在以后的战争中,被捉的国民党将领有的职务和军衔都高于张辉瓒,却枣码也无缘享受此“殊荣”。
卫立煌
毛泽东评价卫立煌:“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毛泽东与卫立煌第一次见面,是在国共合作局面形成以后的1938年。当时,卫立煌刚刚指挥完中条山对日作战行动,被阻隔于敌后,顺便取道延安见到毛泽东的。在延安,这位被朱德称为“在忻口战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受到了盛况空前的欢迎,使他感受到了延安人民和毛泽东的真诚,对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好感。内战战败后,卫立煌电告毛泽东选择回到大陆。
陈明仁
1947年6月的四平之战,在国民党方面被称为四平保卫战,而在解放军方面则被称为是四平攻坚战。这是陈明仁的巅峰之战。以至于两年之后,毛泽东请长沙起义的陈明仁在自己家中做客,鼓励他继续带兵,并幽默地说:“我看林彪打仗就不如你哟!”陈明仁自感四平之战罪孽深重,连称不敢。1949年9月,毛泽东亲邀程潜和陈明仁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政协大会及开国大典。9月7日,当程、陈二人抵京时,受到了极高的礼遇。毛泽东派聂荣臻在车站迎接,并陪送到“六国饭店”下榻,朱老总率众多解放军将领出席迎接宴,毛泽东亲自在门口迎接他们。9月19日,在政协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邀代表游天坛祈年殿,特地从人群中召唤出陈明仁,亲切地叫着陈明仁的字:“子良,来,来,我们两个单独照个相。”于是,历史留下了这张永存之照。
冯玉祥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和平建国,毛泽东亲赴重庆和蒋介石进行谈判。对于毛泽东不惧风险、毅然飞渝的举动,冯玉祥非常佩服地说:“毛泽东到重庆,说明了他胸襟坦白,一片至诚。”冯玉祥当时虽然身为国民政府的要人,但由于蒋介石对首岩渣他与共产党接近这一点上相当不满意,所以,他本人不便亲往迎接,就派他的夫人李德全代表他去九龙坡机场欢迎毛泽东,并设家宴为毛泽东接风洗尘。他吩咐上寺康庄办事处的人员,写好请帖派人送往桂园毛泽东住所。并命自己在乡间住所歇台子抗倭楼的厨师老张到办事处来亲自做菜。专门交待:“多弄几个湖南口味的菜。”在蒋介石独裁统治下的重庆,冯将军为毛泽东设宴洗尘,成为当时重庆报纸的头条重要新闻。
Ⅷ 林彪被友军枪击下马 一子弹换十车子弹
平型关激战威震天下,“常胜将军”美名一夜遍神州。八路军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五台山——五师分兵经略三晋。林彪喜极而悲,阴沟里翻船,挨了影响他政治生喊戚滑涯的一粒冷枪。骁将自有骁将的礼节,卫立煌探望林彪的礼物与众不同:一百万发步枪子弹、二十五万枚手榴弹和一百八十箱牛肉罐头。林彪的军事才能又一次得到了显示的机会,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给了他用武之地,平型关一战使他声名如日中天。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1937年7月7日凌晨,宛平城外卢沟桥枪声骤起。日军盘马弯弓,铁骑直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 中央忧心如焚。从抗日的大局出发,请缨出战,直到8月上旬, *** 中央才同意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为“八路军”),开赴第二战区山西前线作战。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八路军下辖一一五、一二○、一二九共三个师,由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林彪、刘伯承、贺龙分别担任这三个师的师长。三个师中,林彪统帅的一一五师是由原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改组而成,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一一五师下辖三四三、三四四旅,另外还有一个独立团、一个骑兵营的建制,总兵力达一万五千人,超过了一二○、一二九师的总和(两师总兵力一万四千人),威风赫赫,一枝独秀。“林氏三兄弟”中,除已经去世的林育南外,林彪和林育英(张浩)都担任了八路军中的要职。一个出任一一五师师长,一个出任一二○师政委。以致于 *** 在同他们开玩笑时说道:“假如林育南还在,干脆八路军这三个师都由你们林家包了。”八路军出征前,华北战场一片混乱。 *** 守军不敌日军进攻,纷纷溃退。八路军将采取何种策略挫敌锐气,斩敌锋芒,这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 中央召开了洛川会议。洛川,北距延安城九十公里,南距国统区十多公里,处于西安与延安之间。选择洛川作为开会地点,是为了便于军队负责人参加。当时,红军各部队大多驻在西安附近地区。林彪是在抗大卸任赴一一五师供职途中接到开会通知的。
洛川会议的参加者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各师军政首长一共二十多人。会议中,讨论最激烈的议题是八路军出征后采取什么样的作战方针。 *** 在发言中说,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不能低估他,轻看他。同日本人作战,不能局限于同 *** 作战那套老办法,硬打硬拼是不行的。我们的子弹和武器供应都很困难,打了这一仗,打不了下一仗。因此,我们采用的策略应该是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而且, *** 还想得更远。在这方面,他有魔术师一般的神奇和预言家般的准确,他的这种走在历史前面的超前意识,常常被一些人斥之为虚幻、梦臆,但又常常被历史的进程所证明。 *** 说,我们要充分发动群众,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特别是武装力量,因为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以后,我们还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为此目的,我们应在游击战争中积蓄力量。 *** 的发言,遭到彭德怀的异议。他在会上提出了用红军擅长的运动战打几场歼灭战的建议。彭德怀说八路军只要有二十万军队,有 *** 嫡系部队那样的装备,再加若干炮兵,凭险防守,机动出击,日本人是攻不进山西的。事后,彭德怀检讨说,这是一种轻敌速胜的思想。
林彪又一次与他的老师背道而郑腊驰。他也不同意 *** 的观点。这不奇怪,林彪素以善打运动战着称,在中央苏区时指挥大兵团作战很有经验,曾经整师整团地歼灭 *** 正规军。他对运动战的偏爱和造诣是公认的。在会上,林彪支持彭德怀的观点,不同意打游击战。他说:“内战时期我们可以整师整师地歼灭 *** 军队,日本人有什么了不起?可以考虑以运动战为主,搞大兵团作战。”林彪越说越离奇,连彭德怀都直摇头,要他不要再讲了。会议整整讨论了四天。在林彪、彭德怀等人的坚持下, *** 修改了最初的提法,将八路军的作战方针规定为:基本的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也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洛川会议仔宽一结束,林彪和新任一一五师政委聂荣臻立即赶赴部队。8月下旬,一一五师分为两个梯队进入山西境内,对日作战。
适逢黄土高原的雨季来临,暴雨普降,连日兼旬,延绵不断,从洛川到西安的道路上一片泥泞,马蹄溅起的泥浆溅得满身都是。当林彪、聂荣臻二人赶到西安时,浑身上下成了一个泥人。聂荣臻在西安小停几天。林彪继续东行,他搭火车到潼关,然后换木船过渡,越过黄河。雨季的黄河,浊浪滔天,湍急的河水滚滚而来,咆哮而去。渡船在激流中颠簸,时而跃上浪尖,时而跌入谷底,惊心动魄。只有在此时此境,渡客才能领略到黄河的雄壮,聆听到黄河的脉搏和呼吸。
过了黄河,便是山西风陵渡。这里已是一片喧嚣。所有进入山西的部队均得换乘山西特有的小火车,否则只有徒步行军。山西铺设的铁轨与外省不同,均是窄轨。这是“阎老西”在军阀混战时期的“发明创造”,借以防范外省军阀乘火车长驱直入奔袭山西省会——太原市。林彪一路风尘仆仆,于9月上旬赶到太原,与一一五师先头部队三四三旅会合。9月中旬,日军兵分几路向山西太原推进。其中一路由大同进攻雁门关,一路由蔚县、广灵西扑平型关。“两关”一失,太原不保。蒋、阎二十万部队奉命防守“两关”要隘。 *** 以民族利益为重,决定援助他们作战。于是,一二○师驰援雁门关,一一五师日夜兼程,向平型关急进,阻击进犯之敌。
林彪率领三四三旅由太原、原平向灵丘急进。沿途所见,触目惊心。 *** 退兵如潮水般涌过,他们一批又一批,用步枪挑着弹药和抢来的包裹、母鸡,垂头丧气,惊恐万状。 *** 士兵看到一一五师向前线开去,人人感到奇怪,他们极力向八路军战士形容日军的可怕,双方展开了一段生动的对话:“你们为什么退下来?”“日本人有飞机坦克,炮弹比我们机关枪的子弹还多,不退下来咋办呢?”“当兵还怕死?”“别吹牛皮,上去试试。”“你们究竟打死了多少日本鬼子兵?”“我们还没见过鬼子兵的面哩。”“为什么不和敌人拼一拼?”“找不到长官,没有人指挥,打不了哇!为防止 *** 退兵影响部队抗日作战的士气,制止“恐日病”的发生和蔓延,林彪命令三四三旅改走小路,避开 *** 部队,向灵丘方向前进。
在西安多呆了几天的聂荣臻在9月上旬赶上一一五师的后续部队,即由徐海东率领的三四四旅。中旬,聂荣臻乘车到达原平,询问林彪位置。师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告诉政委:“林师长已到灵丘以南观察地形去了。”聂荣臻于是立即带领一一五师师部和三四四旅走山区小路,急如星火地向先头部队前进的方向赶去。9月23日,聂荣臻等抵达平型关东南的上寨镇,见到了林彪。林彪指着一道道山壑,说道:“可以在这里打一仗!”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古长城上,自古以来是晋、冀两省的重要隘口。关内关外,群山峥嵘,层峦叠嶂,沟深谷幽,阴森邃静。从平型关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是一条由东北向西南伸展的狭窄沟道。地势最险要的是沟道中段,长约五公里,沟深数十丈,沟底通道仅能通过一辆汽车,而南北两头沟岸却是比较平坦的山地。这正是一个打伏击的好地方。在选择作战地形上,林彪的眼力是别人所不及的。历史又给了他一次成功的机会。
进攻平型关的日军,属于板垣第五师团二十一旅。析垣是个中国通,全名叫板垣征四郎,1929年他就来到了中国,在关东军任大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拼凑组织“满洲帝国”,板垣代表日本领衔与溥仪进行谈判。五年后,他升任中将师团长,威名显赫。板垣在华多年,熟知中国地理。他知道,平型关历来守备松弛,是个薄弱环节,因此,他企图抢攻平型关,直插太原腹背。9月下旬,板垣师团攻占灵丘后,即沿沟道向平型关直扑而来。
为了打好一一五师出征后第一仗,林彪、聂荣臻召开了干部会。林彪命令独立团和骑兵营插到灵丘与涞源之间、灵丘与广灵之间,切断敌人交通线,阻止敌人增援;命令三四三旅的二个团为主攻,三四四旅一个团到平型关北面断敌退路,一个团作师部预备队。全部攻击部队埋伏于平型关东侧山地。当夜,一一五师主力赶往距平型关十五公里的冉庄待命。24日,东面灵丘方向传来断断续续的枪声。前沿部队报告,敌人有可能翌日大举进攻。傍晚时分,林彪打电报给各旅首长,下达了出击命令:三四三旅本日晚0点出发进入百崖台一线埋伏阵地,三四四旅随后开进。百崖台一线,距预计敌人要经过的汽车路仅一两公里。当夜,大雨陡降,风声、雨声、脚步声交合在一起,战士们既无雨衣,又无御寒衣物,单衣单裤,浑身透湿,沿着崎岖的山道艰难地前进。
暴雨导致山洪暴发。陡然涨起的溪水疯狂地冲撞着沟谷峡底,发出轰轰的巨响。战士们只得把枪和子弹挂在脖子上,手拉手结成一道人墙,或者拽着骡马的尾巴从激流中淌过去。三四三旅抢在山洪暴发前过去了,徐海东带领的三四四旅被山洪阻挡,只过去了一个团,另一个团的部分战士急着过去,结果被越来越凶猛的洪水裹挟而去。“洪水太急,强渡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让剩下的部队作为预备队,缓行待进吧。”林彪同意了聂荣臻的意见。天亮前,一一五师终于到达指定阵地。按照作战计划,一一五师大部分兵力隐蔽于东南山地,同时派一支部队穿过沟底通道,占领河南镇以北的一处高地,造成居高临下、两面夹击之势。林彪将师指挥所设在沟道东南的一个山头上,在那里,通过望远镜,可以鸟瞰战场全景。
清晨,大雨初歇,群山一片寂静,几株孤零零的小树在秋风中冷得发抖。7时左右,沟道上传来隐隐约约的马达声。不一会儿,一百多辆汽车隆隆地开进沟道,汽车后又是二百多辆大车,再后面是驮着炮弹的骡马和骑兵。总共四千多名日军士兵在太阳旗的引导下,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林彪布下的口袋。这时,伏击部队的报告不断传进师指挥所。当日军已全部进入一一五师的埋伏圈后,林彪立即下令:“攻击开始!”随着林彪一声令下,顿时,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枪炮声响彻山谷。八路军的突然发起攻击,使日军措手不及,指挥系统一时失去指挥,只得仓促应战。
板垣二十一旅团毕竟是一支有丰富战斗经验的部队。他们很快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疯狂地进行反扑。日军官佐举着军刀拼命地嗥叫,试图组织反冲锋抢占高地。双方展开了血战,白刃对刺,刀光血影,不断有人倒下。他们用拳头,用牙齿,用石头,拼命想消灭对方,直到力尽命殒。残酷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当日正午。日军终于抵御不住从未遇过的八路军的猛烈攻击,弃下一千多具尸体,落荒而逃。平型关战斗,八路军一一五师歼敌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千余人,炸毁日军汽车一百余辆,大车二百多辆,缴获炮弹二千多发,机枪二十余挺,战马五十多匹,步枪千余支,其他辎重物资不计其数,取得了抗战以来第一次对日作战的辉煌胜利。一一五师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大战获得重大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各地。各党派、各阶层发来的贺电、贺信如同雪片一般飞来,以“抗战领袖”自居的蒋介石也致电表示庆贺。
一夜之间,林彪的名字家喻户晓。“抗日英豪”、“民族英雄”、“无敌元帅”、“常胜将军”等等桂冠挤满了全国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特别是当人们得悉这位英雄的八路军师长尚未婚娶时,多少年轻美貌的少女把这位浓眉毛的师长的形象埋在心里,编织出无限美妙的春梦。“鞭敲金铠响,人唱凯歌还。”当林彪率部来到五台县时,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全城人聚集城外,争相一睹抗日将士的丰采。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上的僧人们也身披袈裟,手执长笛短箫,奏起了欢迎的梵乐。1937年10月26日,正太铁路要隘娘子关失守,山西的抗战形势急转直下。至此,在华北地区以 *** 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和正面战场宣告消失,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抗日游击战争阶段宣告开始。党中央决定划华北为四大战略区,即以一二○师开辟晋西北,一二九师开辟晋东南,一一五师分兵开辟晋西和晋东北地区。按照中央指示,一一五师从驰援娘子关时即开始分兵,主力由林彪带领由晋东南转往,晋西吕梁山,余部由聂荣臻率领开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东北地区。
“分兵”的工作很简单,主要是确定谁跟主力转移新区,谁留下来。作为一师之长,林彪不愿主持“分家”。分多了怕人家(聂荣臻)有意见,分少了自己又吃亏,他采取回避的方法,推荐政治部主任罗荣恒来主持这项工作。对此,聂荣臻也表示同意。他对罗荣桓说道:“你来分好,你公平。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几个部门都由你决定。哪些人走,哪些人留,你有决定权,我不争一个人。”罗荣桓确实做到了公平如秤。他亲自挑选一批人留下来。人数虽不多,但很得力,聂荣臻很满意。斗换星移,春秋更序。一晃到了1938年的3月。这时,林彪已率部到达吕梁山和太岳山脉,经过一年的努力,开辟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当时,在一一五师的侧翼,是 *** 阎锡山的部队。国共双方协同抵御着日军疯狂的“扫荡”。
晋南山区的春天,早晚多雾,云烟氤氲,漫山遍野,五步之外,不辨东西。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吕梁春多雾,闻声不辨物。只听耳边响,不见眼前过。3月2日清晨,突然降了一场大雾。迷雾把大地笼罩着,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林彪不听警卫员的劝说,独自一人到住地村外去遛马。林彪做梦也没想到,他这一遛,竟身中冷枪,负了重伤,留下终生遗憾。林彪戎马一生几十年,虽然经历过无数次危险,但受伤却只有这一次。这次负伤严重损坏了林彪的身体健康,对他那雄心勃勃的政治生涯不啻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平型关大捷后,一一五师从板垣师团丢弃的大量辎重中得到补充,发了“洋财”,团以上所有干部都得到了一件黄呢子军大衣,林彪也不例外。林彪还挑了一匹丰神健骨的骏马。这匹马是关外良种,名唤“千里雪”,周身没有一根杂毛,一眼望去,就像一道白色的闪电,发光耀眼。林彪有了这匹马,便慢慢养成了遛马的习惯。这天,林彪一出村,便策马奔驰。“千里雪”飞踏腾空,闯村过店,清脆的马蹄声沿山区小道一路响起,不知不觉的,林彪已进入了阎锡山部队的防区。
阎锡山的部队紧邻一一五师。由于正和日本人打仗,他们在防区边缘布置了警戒线,放了流动哨。防区外的蹄声和马嘶引起了士兵的注意。带队的一个班长从浓雾中看见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身穿黄呢大衣,骑着一匹洋种马,正朝这边飞驰而来。他认定这是日军军官无疑,下令开枪。枪声过后,林彪和马仆倒在地上。子弹从他的前胸打入,洞穿了右肺叶。等大惊失色的阎军士兵把林彪认出来时,他已由于失血过多,昏死过去。闻讯赶来的警卫员赶紧把林彪抬回一一五师师部,进行急救。阎锡山听到消息,大为惊讶,亲自带着医官前来为林彪会诊。经过紧张的抢救,出血是止住了,但是弹头还留在体内。战时医疗条件太差,开刀取弹头的危险性很大,弄不好会造成重大医疗事故,更何况林彪是大名鼎鼎的传奇式人物,谁也不敢动这个手术。
几天以后,林彪才清醒过来。望着病床前一双双忧虑、诚挚的眼睛,他露出一丝苦笑,说:“没想到阴沟里翻了船。”这句湖北土话的确代表了林彪当时的心情。伤,虽然细想起来十分窝囊,但林彪这次却表现出了一个儒将所显露出来的宽宏大量和坦荡之心。他没有同意阎锡山提出的枪毙肇事者的意见,宽恕了那个闯祸的班长和士兵,这使那位班长和他的士兵感动得涕泪交加。 *** 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得知林彪负伤的消息后打来了慰问电。 *** 还特地派有“医林圣手,军中名医”之称的傅连来为林彪治疗。傅连,福建长汀人,原来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1927年在长汀任福音院院长时曾尽力抢救过八一起义部队的伤病员,1933年参加红军后,历任中央红军医院院长、陕甘宁边区医院院长。傅连医术高明,为人厚道,深得 *** 同志的器重。同样,派傅连来晋西,也说明了 *** 对林彪的器重。在傅连的精心治疗下,林彪的伤情得到控制,伤口也渐渐愈合了。但是,由于子弹擦伤了中枢神经,弹头残留体内,每逢天阴雨雪,伤口发炎,林彪还是疼痛难忍,在床上滚来滚去。
1938年春,鉴于林彪身体日益虚弱,伤口恶化,八路军总部决定派人护送林彪到延安休养。早春三月,桃苞绽放,柳枝爬绿。青青的嫩草,婀娜娇柔;玲珑的翠鸟,啼啾悦耳。延安城外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又响起了粗犷激越的信天游。带伤的勇士比健还的英雄更惹人爱怜,这是古今通例。 *** 为载誉归来的林彪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劝慰他宽心养病。二十里堡,昔日一座偏僻宁静的小山村,由于林彪的到来而喧闹非凡。每天都有抗日团体或军政要人前来探望致意。其中最有特色的一次是卫立煌探病。1938年4月, ***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卫立煌顺道访问延安,专程前往二十里堡慰问林彪。行至半途,他突然下车,对部下说,“快搜搜荷包,看有没有钱?我今天忘记准备犒金了。”原来 *** 军队素有犒赏和送礼的风气,按当时不成文的规定,一个师长受伤,礼金通常要高至数千元。众随从把口袋搜遍,也只六百元钱。“这怎么行?太少了,太少了,”卫立煌急得直搓手,“事后再送,行不行?这失不失礼?”卫立煌的秘书说,“好像没有事后再送钱的规矩,这显得诚意不够,不如看望林彪时探询他需要什么。”“好主意。”卫立煌上车,赶到二十里堡,热情地与林彪交谈,问他是否能帮上忙。“帮忙?”林彪摇摇头,表示感谢。“譬如药品,食物,衣服……”,卫立煌专拣边区紧缺的物资说。“我本身没有什么需要,一切都很齐备。”“那部队有什么困难呢?”卫立煌不送点东西不甘心。“部队缺弹药。”林彪直盯着卫立煌。“一言为定,我就送弹药。”
第二天,卫立煌抵达西安,下令拨给八路军步枪子弹一百万发,手榴弹二十五万枚和牛肉罐头一百八十箱。当时的 *** 后勤部副部长卢佐认为数目太大,怕蒋介石不批准,提出应仔细考虑。卫立煌闻悉后,亲自打电话与卢佐洽商获得批准。后来第二战区前敌指挥部后勤司令杲海澜也因数目庞大,不敢执行。卫立煌又打招呼,说,“我是前敌总指挥,对于抗日有功的军队,都要一视同仁。照单拨出,出了问题,我卫立煌负责。”三十天后,当十余辆军车把子弹、罐头送到二十里堡时,林彪苍白的脸上露出激动的红晕,他连连说,“礼重了,礼重了。”
子弹
Ⅸ 卫立煌是什么时候死的
卫立煌死于1960年1月17日。
卫立煌(1897年2月16日~1960年1月17日),字俊如,又字辉珊,安徽省肥东县人,中华民国高级将领,国军陆军二级上将军衔,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虎将”。取得了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南京之围、鄂豫皖“围剿”、镇压“闽变”分路暨主功、御亩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忻口会战亦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晌拆孙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称其为“支那虎将 ”。史迪宴链威在回忆录中称其为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常胜将军”。
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Ⅹ 1955年卫立煌回到大陆,后来官至副国级,他的家人如今怎么样了呢
1955年3月,卫立煌将军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从香港返回阔别已久的大陆。作为一名抗日名将,在民族危亡之际他抛弃政见,赤胆忠心,也正是这等赫赫威名,让他在返回大陆伊始便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并且很快便被委以重任,甚至有出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这等副国级要职的任命。然而天不假年,1960年1月17日,64岁的卫立煌因糖尿病病逝。
面对这样威望日隆的卫立煌,蒋介石也是如坐针毡。1941年,卫立煌将军的妻子朱韵珩病逝,为了能够继续拉拢、控制卫立煌,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也试图以将侄女为卫立煌的继室,来达到目的。
但是久经沙场的卫立煌又何尝不知,果断拒绝。这自然也给他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造成了极大的掣肘,这种掣肘更是随着卫立煌部在收复郑州后,纯腊达到顶点。很快,蒋介石便已拒不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策略被解除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