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确使用数据库索引
问题补充:能不能具体点,新建一个索引就可以了吗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不过你也可以修改索引。
记住:
索引其实关键目的是为了加快检索速度而建立的,所以,怎么用索引是数据库系统本身的事情,作为数据库设计或使用者,设计并创建好索引然后体验加上索引后的查询变快的感觉就行了。所以,索引怎么用就变为了“怎么创建合适的索引”
以下回答是否符合你的要求?你还有什么问题?
第一次回答:
一、索引是什么
索引是与表或视图关联的磁盘上结构,可以加快从表或视图中检索行的速度。索引包含由表或视图中的一列或多列生成的键。这些键存储在一个结构(B 树)中,使 sql Server 可以快速有效地查找与键值关联的行。
表或视图可以包含以下类型的索引:
* 聚集
o 聚集索引根据数据行的键值在表或视图中排序和存储这些数据行。索引定义中包含聚集索引列。每个表只能有一个聚集索引,因为数据行本身只能按一个顺序排序。
o 只有当表包含聚集索引时,表中的数据行才按排序顺序存储。如果表具有聚集索引,则该表称为聚集表。如果表没有聚集索引,则其数据行存储在一个称为堆的无序结构中。
* 非聚集
o 非聚集索引具有独立于数据行的结构。非聚集索引包含非聚集索引键值,并且每个键值项都有指向包含该键值的数据行的指针。
o 从非聚集索引中的索引行指向数据行的指针称为行定位器。行定位器的结构取决于数据页是存储在堆中还是聚集表中。对于堆,行定位器是指向行的指针。对于聚集表,行定位器是聚集索引键。
o 您可以向非聚集索引的叶级添加非键列以跳过现有的索引键限制(900 字节和 16 键列),并执行完整范围内的索引查询。
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都可以是唯一的。这意味着任何两行都不能有相同的索引键值。另外,索引也可以不是唯一的,即多行可以共享同一键值。
每当修改了表数据后,都会自动维护表或视图的索引。
索引和约束
对表列定义了 PRIMARY KEY 约束和 UNIQUE 约束时,会自动创建索引。例如,如果创建了表并将一个特定列标识为主键,则 数据库引擎自动对该列创建 PRIMARY KEY 约束和索引。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创建索引(数据库引擎)。
二、索引有什么用
与书中的索引一样,数据库中的索引使您可以快速找到表或索引视图中的特定信息。索引包含从表或视图中一个或多个列生成的键,以及映射到指定数据的存储位置的指针。通过创建设计良好的索引以支持查询,可以显着提高数据库查询和应用程序的性能。索引可以减少为返回查询结果集而必须读取的数据量。索引还可以强制表中的行具有唯一性,从而确保表数据的数据完整性。
设计良好的索引可以减少磁盘 I/O 操作,并且消耗的系统资源也较少,从而可以提高查询性能。对于包含 SELECT、UPDATE、DELETE 或 MERGE 语句的各种查询,索引会很有用。例如,在 AdventureWorks 数据库中执行的查询 SELECT Title, HireDate FROM HumanResources.Employee WHERE EmployeeID = 250。执行此查询时,查询优化器评估可用于检索数据的每个方法,然后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可能采用的方法包括扫描表和扫描一个或多个索引(如果有)。
扫描表时,查询优化器读取表中的所有行,并提取满足查询条件的行。扫描表会有许多磁盘 I/O 操作,并占用大量资源。但是,如果查询的结果集是占表中较高百分比的行,扫描表会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查询优化器使用索引时,搜索索引键列,查找到查询所需行的存储位置,然后从该位置提取匹配行。通常,搜索索引比搜索表要快很多,因为索引与表不同,一般每行包含的列非常少,且行遵循排序顺序。
查询优化器在执行查询时通常会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但如果没有索引,则查询优化器必须扫描表。您的任务是设计并创建最适合您的环境的索引,以便查询优化器可以从多个有效的索引中选择。SQL Server 提供的数据库引擎优化顾问可以帮助分析数据库环境并选择适当的索引。
三、索引怎么用
索引其实关键目的是为了加快检索速度而建立的,所以,怎么用索引是数据库系统本身的事情,作为数据库设计或使用者,设计并创建好索引然后体验加上索引后的查询变快的感觉就行了。所以,索引怎么用就变为了“怎么创建合适的索引”,以下说明这个问题:
索引设计不佳和缺少索引是提高数据库和应用程序性能的主要障碍。设计高效的索引对于获得良好的数据库和应用程序性能极为重要。为数据库及其工作负荷选择正确的索引是一项需要在查询速度与更新所需开销之间取得平衡的复杂任务。如果索引较窄,或者说索引关键字中只有很少的几列,则需要的磁盘空间和维护开销都较少。而另一方面,宽索引可覆盖更多的查询。您可能需要试验若干不同的设计,才能找到最有效的索引。可以添加、修改和删除索引而不影响数据库架构或应用程序设计。因此,应试验多个不同的索引而无需犹豫。
SQL Server 中的查询优化器可在大多数情况下可靠地选择最高效的索引。总体索引设计策略应为查询优化器提供可供选择的多个索引,并依赖查询优化器做出正确的决定。这在多种情况下可减少分析时间并获得良好的性能。若要查看查询优化器对特定查询使用的索引,请在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中的“查询”菜单上选择“包括实际的执行计划”。
不要总是将索引的使用等同于良好的性能,或者将良好的性能等同于索引的高效使用。如果只要使用索引就能获得最佳性能,那查询优化器的工作就简单了。但事实上,不正确的索引选择并不能获得最佳性能。因此,查询优化器的任务是只在索引或索引组合能提高性能时才选择它,而在索引检索有碍性能时则避免使用它。
建议的索引设计策略包括以下任务:
1. 了解数据库本身的特征。例如,它是频繁修改数据的联机事务处理 (OLTP) 数据库,还是主要包含只读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 (DSS) 或数据仓库 (OLAP) 数据库?
2. 了解最常用的查询的特征。例如,了解到最常用的查询联接两个或多个表将有助于决定要使用的最佳索引类型。
3. 了解查询中使用的列的特征。例如,某个索引对于含有整数数据类型同时还是唯一的或非空的列是理想索引。筛选索引适用于具有定义完善的数据子集的列。
4. 确定哪些索引选项可在创建或维护索引时提高性能。例如,对现有某个大型表创建聚集索引将会受益于 ONLINE 索引选项。ONLINE 选项允许在创建索引或重新生成索引时继续对基础数据执行并发活动。
5. 确定索引的最佳存储位置。非聚集索引可以与基础表存储在同一个文件组中,也可以存储在不同的文件组中。索引的存储位置可通过提高磁盘 I/O 性能来提高查询性能。例如,将非聚集索引存储在表文件组所在磁盘以外的某个磁盘上的一个文件组中可以提高性能,因为可以同时读取多个磁盘。
或者,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也可以使用跨越多个文件组的分区方案。在维护整个集合的完整性时,使用分区可以快速而有效地访问或管理数据子集,从而使大型表或索引更易于管理。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已分区表和已分区索引。在考虑分区时,应确定是否应对齐索引,即,是按实质上与表相同的方式进行分区,还是单独分区。
# 设计索引。
索引设计是一项关键任务。索引设计包括确定要使用的列,选择索引类型(例如聚集或非聚集),选择适当的索引选项,以及确定文件组或分区方案布置。
# 确定最佳的创建方法。按照以下方法创建索引:
* 使用 CREATE TABLE 或 ALTER TABLE 对列定义 PRIMARY KEY 或 UNIQUE 约束
SQL Server 数据库引擎自动创建唯一索引来强制 PRIMARY KEY 或 UNIQUE 约束的唯一性要求。默认情况下,创建的唯一聚集索引可以强制 PRIMARY KEY 约束,除非表中已存在聚集索引或指定了唯一的非聚集索引。默认情况下,创建的唯一非聚集索引可以强制 UNIQUE 约束,除非已明确指定唯一的聚集索引且表中不存在聚集索引。
还可以指定索引选项和索引位置、文件组或分区方案。
创建为 PRIMARY KEY 或 UNIQUE 约束的一部分的索引将自动给定与约束名称相同的名称。
* 使用 CREATE INDEX 语句或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对象资源管理器中的“新建索引”对话框创建独立于约束的索引
必须指定索引的名称、表以及应用该索引的列。还可以指定索引选项和索引位置、文件组或分区方案。默认情况下,如果未指定聚集或唯一选项,将创建非聚集的非唯一索引。若要创建筛选索引,请使用可选的 WHERE 子句。
# 创建索引。
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空表还是对包含数据的表创建索引。对空表创建索引在创建索引时不会对性能产生任何影响,而向表中添加数据时,会对性能产生影响。
对大型表创建索引时应仔细计划,这样才不会影响数据库性能。对大型表创建索引的首选方法是先创建聚集索引,然后创建任何非聚集索引。在对现有表创建索引时,请考虑将 ONLINE 选项设置为 ON。该选项设置为 ON 时,将不持有长期表锁以继续对基础表的查询或更新。
㈡ MySQL数据库优化(七)
为了能最小化磁盘I/O MyISAM 存储引擎采用了很多数据库系统使用的一种策略 它采用一种机制将最经常访问的表保存在内存区块中
对索引区块来说 它维护着一个叫索引缓存(索引缓冲)的结构体 这个结构体中放着许多那些最常使用的索引区块的缓冲区块 对数据区块来说 MySQL没有使用特定的缓存 它依靠操作系统的本地文件系统缓存本章首先描述了 MyISAM 索引缓存的基本操作 然后讨论在MySQL 中所做的改进 它提高了索引缓存性能 同时能更好地控制缓存操作
线程之间不再是串行地访问索引缓存 多个线程可以并行地访问索引缓存 可以设置多个索引缓存 同时也能指定数据表索引到特定的缓存中索引缓存机制对 ISAM 表同样适用 不过 这种有效性正在减弱 自从MySQL 开始 MyISAM 表类型引进之后 ISAM 就不再建议使用了 MySQL 更是延续了这个趋势 ISAM 类型默认被禁用了
可以通过系统变量 key_buffer_size 来控制索引缓存区块的大小 如果这个值大小为 那么就不使用缓存 当这个值小得于不足以分配区块缓冲的最小数量( )时 也不会使用缓存
当索引缓存无法操作时 索引文件就只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本地文件系统缓冲来访问(换言之 表索引区块采用的访问策略和数据区块的一致)
一个索引区块在 MyISAM 索引文件中数纯升是一个连续访问的单元 通常这个索引区块的大小和B树索引节点大小一样薯老(索引在磁盘中是以B树结构来表示的 这个树的底部时叶子节点 叶子节点之上则是非叶子节点)
在索引缓存结构中所有的区块大小都是一样的 这个值可能等于 大于 或小于表的索引区块大小 通常这两个值是不一样的
当必须访问来自任何表的索引区块时 服务器首先检查在索引缓存中是否有可用的缓冲区块 如果有 服务器就访问缓存中的数据 而非磁盘 就是说 它直接存取缓存 而不是存取磁盘 否则 服务器选择一个(多个)包含其它不同表索引区块的缓存缓冲区块 将它的内容替换成请求表的索引区块的拷贝 一旦新的索引区块在缓存中了 索引数据就可以存取了
当发生被选中要替换的区块内容修改了的情况时 这个区块就被认为 脏 了 那么 在替换之前 它的内容就必须先刷新到它指向的标索引
通常服务器遵循LRU(最近最少使用)策略 当要选择替换的区块时 它选择最近最少使用的索引区块 为了想要让选择变得更容易 索引缓存模块会维护一个包含所有使用区块特别的队列(LRU链) 当一个区块被访问了 就把它放到队列的最后位置 当区块要被替换时 在队列开始位置的区块就是最近最少使用的 它就是第一候选删除对象
共享访问索引缓存
在MySQL 以前 访问索引缓存是串行的 两个线程不能并行地访问索引缓存缓冲 服务器处理一个访问索引区块的请求只能等它之前的请求处理完 结果 新的请求所需的索引区块就不在任何索引缓存环冲区块中 因为其他线程把包含这个索引区块的缓冲给更新了
从MySQL 开始 服务器支持共享方式访问索引缓存
没有正在被更新的缓冲可以被多个线程访问
缓冲正被更新时 需要使用这个缓冲的线程只能等到更新完成之后
多个线程可以初始化需要替换缓存区块的请求 只要它们不干扰别的线程(也就是 它们请求不同的索引区块 因此不同的缓存区块被替换)
共享方式访问索引缓存令服务器明显改善了吞吐量
多重索引缓存
共享访问索引缓存改善了性能 却不能完全消裤尺除线程间的冲突 它们仍然争抢控制管理存取索引缓存缓冲的结构 为了更进一步减少索引缓存存取冲突 MySQL 提供了多重索引缓存特性 这能将不同的表索引指定到不同的索引缓存
当有多个索引缓存 服务器在处理指定的 MyISAM 表查询时必须知道该使用哪个 默认地 所有的 MyISAM 表索引都缓存在默认的索引缓存中 想要指定到特定的缓存中 可以使用 CACHE INDEX 语句
如下语句所示 指定表的索 t t 和 t 引缓存到名为 hot_cache 的缓存中
mysql>CACHEINDEXt t t INhot_cache; + + + + + |Table|Op|Msg_type|Msg_text| + + + + + |test t |assign_to_keycache|status|OK| |test t |assign_to_keycache|status|OK| |test t |assign_to_keycache|status|OK| + + + + +
注意 如果服务器编译支持存 ISAM 储引擎了 那么 ISAM 表也使用索引缓存机制 不过 ISAM 表索引只能使用默认的索引缓存而不能自定义
CACHE INDEX 语句中用到的索引缓存是根据用 SET GLOBAL 语句的参数设定的值或者服务器启动参数指定的值创建的 如下 mysql> SET GLOBAL keycache key_buffer_size= * ;想要删除索引缓存 只需设置它的大小为 mysql> SET GLOBAL keycache key_buffer_size= ;索引缓存变量是一个结构体变量 由名字和组件构成 例如 keycache key_buffer_size keycache 就是缓存名 key_buffer_size 是缓存组件 默认地 表索引在服务器启动时指定到主(默认的)索引缓存中 当一个索引缓存被删掉后 指定到这个缓存的所有索引都被重新指向到了默认索引缓存中去 对一个繁忙的系统来说 我们建议以下三条策略来使用索引缓存 热缓存占用 %的总缓存空间 用于繁重搜索但很少更新的表 冷缓存占用 %的总缓存空间 用于中等强度更新的表 如临时表 冷缓存占用 %的总缓存空间 作为默认的缓存 用于所有其他表 使用三个缓存的一个原因是好处在于 存取一个缓存结构时不会阻止对其他缓存的访问 访问一个表索引的查询不会跟指定到其他缓存的查询竞争 性能提高还表现在以下几点原因 热缓存只用于检索记录 因此它的内容总是不需要变化 所以 无论什么时候一个索引区块需要从磁盘中引入 被选中要替换的缓存区块的内容总是要先被刷新 索引被指向热缓存中后 如果没有需要扫描全部索引的查询 那么对应到B树中非叶子节点的索引区块极可能还保留在缓存中 在临时表里必须频繁执行一个更新操作是相当快的 如果要被更新的节点已经在缓存中了 它无需先从磁盘中读取出来 当临时表的索引大小和冷缓存大小一样时 那么在需要更新一个节点时它已经在缓存中存在的几率是相当高的
中点插入策略
默认地 MySQL 的索引缓存管理系统采用LRU策略来选择要被清除的缓存区块 不过它也支持更完善的方法 叫做 中点插入策略
使用中点插入策略时 LRU链就被分割成两半 一个热子链 一个温子链 两半分割的点不是固定的 不过缓存管理系统会注意不让温子链部分 太短 总是至少包括全部缓存区块的 key_cache_division_limit 比率 key_cache_division_limit 是缓存结构体变量的组件部分 因此它是每个缓存都可以设置这个参数值
当一个索引区块从表中读入缓存时 它首先放在温子链的末尾 当达到一定的点击率(访问这个区块)后 它就提升到热子链中去 目前 要提升一个区块的点击率( )对每个区块来说都是一样的 将来 我们会让点击率依靠B树中对应的索引区块节点的级别 包含非叶子节点的索引区块所要求的提升点击率就低一点 包含叶子节点的B索引树的区块的值就高点
提升起来的区块首先放在热子链的末尾 这个区块在热子链内一直循环 如果这个区块在该子链开头位置停留时间足够长了 它就会被降级回温子链 这个时间是由索引缓存结构体变量的组件 key_cache_age_threshold 值来决定的
这个阀值是这么描述的 一个索引缓存包含了 N 个区块 热子链开头的区块在低于 N*key_cache_age_threshold/ 次访问后就被移动到温子链的开头位置 它又首先成为被删除的候选对象 因为要被替换的区块还是从温子链的开头位置开始的
中点插入策略就能在缓存中总能保持更有价值的区块 如果更喜欢采用LRU策略 只需让 key_cache_division_limit 的值低于默认值
中点插入策略能帮助改善在执行需要有效扫描索引 它会将所有对应到B树中高级别的有价值的节点推出的查询时的性能 为了避免这样 就必须设定 key_cache_division_limit 远远低于 以采用中点插入策略 则在扫描索引操作时那些有价值的频繁点击的节点就会保留在热子链中了
索引预载入
如果索引缓存中有足够的区块用来保存全部索引 或者至少足够保存全部非叶子节点 那么在使用前就载入索引缓存就很有意义了 将索引区块以十分有效的方法预载入索引缓存缓冲 从磁盘中顺序地读取索引区块
没有预载入 查询所需的索引区块仍然需要被放到缓存中去 虽然索引区块要保留在缓存中 因为有足够的缓冲 它们可以从磁盘中随机读取到 而非顺序地
想要预载入缓存 可以使用 LOAD INDEX INTO CACHE 语句 如下语句预载入了表 t 和 t 的索引节点(区块)
mysql>LOADINDEXINTOCACHEt t IGNORELEAVES; + + + + + |Table|Op|Msg_type|Msg_text| + + + + + |test t |preload_keys|status|OK| |test t |preload_keys|status|OK| + + + + +
增加修饰语 IGNORE LEAVES 就只预载入非叶子节点的索引区块 因此 上述语句加载了 t 的全部索引区块 但是只加载 t 的非叶子节点区块
如果使用 CACHE INDEX 语句将索引指向一个索引缓存 将索引区块预先放到那个缓存中去 否则 索引区块只会加载到默认的缓存中去
索引缓存大小
MySQL 引进了对每个索引缓存的新变量 key_cache_block_size 这个变量可以指定每个索引缓存的区块大小 用它就可以来调整索引文件I/O操作的性能
当读缓冲的大小和本地操作系统的I/O缓冲大小一样时 就达到了I/O操作的最高性能了 但是设置索引节点的大小和I/O缓冲大小一样未必能达到最好的总体性能 读比较大的叶子节点时 服务器会读进来很多不必要的数据 这大大阻碍了读其他叶子节点
目前 还不能控制数据表的索引区块大小 这个大小在服务器创建索引文件 ` MYI 时已经设定好了 它根据数据表的索引大小的定义而定 在很多时候 它设置成和I/O缓冲大小一样 在将来 可以改变它的值 并且会全面采用变量 key_cache_block_size
重建索引缓存
索引缓存可以通过修改其参数值在任何时候重建它 例如
mysql>SETGLOBALcold_cache key_buffer_size= * * ;
如果设定索引缓存的结构体变量组件变量 key_buffer_size 或 key_cache_block_size 任何一个的值和它当前的值不一样 服务器就会清空原来的缓存 在新的变量值基础上重建缓存 如果缓存中有任何的 脏 索引块 服务器会先把它们保存起来然后才重建缓存 重新设定其他的索引缓存变量并不会重建缓存
lishixin/Article/program/Oracle/201311/16615
㈢ mysql 核心内容-上
1、SQL语句执行流程
MySQL大体上可分为Server层和存储引擎层两部分。
Server层:
连接器:TCP握手后服务器来验证登陆用户身份,A用户创建连接后,管理员对A用户权限修改了也不会影响到已经创建的链接权限,必须重新登陆。
查询缓存:查询后的结果存储位置,MySQL8.0版本以后已经取消,因为查询缓存失效太频繁,得不偿失。
分析器:根据语法规则,判断你输入的这个SQL语句是否满足MySQL语法。
优化器:多种执行策略可实现目标,系统自动选择最优进行执行。
执行器:判断是否有权限,将最终任务提交到存储引擎。
存储引擎层
负责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其架构模式是插件式的,支持InnoDB、MyISAM、Memory等多个存储引擎。现在最常用的存储引擎是InnoDB,它从MySQL 5.5.5版本开始成为了默认存储引擎(经常用的也是这个)。
SQL执行顺序
2、BinLog、RedoLog、UndoLog
BinLog
BinLog是记录所有数据库表结构变更(例如create、alter table)以及表数据修改(insert、update、delete)的二进制日志,主从数据库同步用到的都是BinLog文件。BinLog日志文件有三种模式。
STATEMENT 模式
内容:binlog 记录可能引起数据变更的 sql 语句
优势:该模式下,因为没有记录实际的数据,所以日志量很少 IO 都消耗很低,性能是最优的
劣势:但有些操作并不是确定的,比如 uuid() 函数会随机产生唯一标识,当依赖 binlog 回放时,该操作生成的数据与原数据必然是不同的,此时可能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
ROW 模式
内容:在该模式下,binlog 会记录每次操作的源数据与修改后的目标数据,StreamSets就要求该模式。
优势:可以绝对精准的还原,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与可靠,并且复制和数据恢复过程可以是并发进行的
劣势:缺点在于 binlog 体积会非常大,同时,对于修改记录多、字段长度大的操作来说,记录时性能消耗会很严重。阅读的时候也需要特殊指令来进行读取数据。
MIXED 模式
内容:是对上述STATEMENT 跟 ROW 两种模式的混合使用。
细节:对于绝大部分操作,都是使用 STATEMENT 来进行 binlog 没有记录,只有以下操作使用 ROW 来实现:表的存储引擎为 NDB,使用了uuid() 等不确定函数,使用了 insert delay 语句,使用了临时表
主从同步流程:
1、主节点必须启用二进制日志,记录任何修改了数据库数据的事件。
2、从节点开启一个线程(I/O Thread)把自己扮演成 mysql 的客户端,通过 mysql 协议,请求主节点的二进制日志文件中的事件 。
3、主节点启动一个线程(mp Thread),检查自己二进制日志中的事件,跟对方请求的位置对比,如果不带请求位置参数,则主节点就会从第一个日志文件中的第一个事件一个一个发送给从节点。
4、从节点接收到主节点发送过来的数据把它放置到中继日志(Relay log)文件中。并记录该次请求到主节点的具体哪一个二进制日志文件内部的哪一个位置(主节点中的二进制文件会有多个)。
5、从节点启动另外一个线程(sql Thread ),把 Relay log 中的事件读取出来,并在本地再执行一次。
mysql默认的复制方式是异步的,并且复制的时候是有并行复制能力的。主库把日志发送给从库后不管了,这样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假设主库挂了,从库处理失败了,这时候从库升为主库后,日志就丢失了。由此产生两个概念。
全同步复制
主库写入binlog后强制同步日志到从库,所有的从库都执行完成后才返回给客户端,但是很显然这个方式的话性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半同步复制
半同步复制的逻辑是这样,从库写入日志成功后返回ACK确认给主库,主库收到至少一个从库的确认就认为写操作完成。
还可以延伸到由于主从配置不一样、主库大事务、从库压力过大、网络震荡等造成主备延迟,如何避免这个问题?主备切换的时候用可靠性优先原则还是可用性优先原则?如何判断主库Crash了?互为主备的情况下如何避免主备循环复制?被删库跑路了如何正确恢复?( o )… 感觉越来越扯到DBA的活儿上去了。
RedoLog
可以先通过下面demo理解:
饭点记账可以把账单写在账本上也可以写在粉板上。有人赊账或者还账的话,一般有两种做法:
1、直接把账本翻出来,把这次赊的账加上去或者扣除掉。
2、先在粉板上记下这次的账,等打烊以后再把账本翻出来核算。
生意忙时选后者,因为前者太麻烦了。得在密密麻麻的记录中找到这个人的赊账总额信息,找到之后再拿出算盘计算,最后再将结果写回到账本上。
同样在MySQL中如果每一次的更新操作都需要写进磁盘,然后磁盘也要找到对应的那条记录,然后再更新,整个过程IO成本、查找成本都很高。而粉板和账本配合的整个过程就是MySQL用到的是Write-Ahead Logging 技术,它的关键点就是先写日志,再写磁盘。此时账本 = BinLog,粉板 = RedoLog。
1、 记录更新时,InnoDB引擎就会先把记录写到RedoLog(粉板)里面,并更新内存。同时,InnoDB引擎会在空闲时将这个操作记录更新到磁盘里面。
2、 如果更新太多RedoLog处理不了的时候,需先将RedoLog部分数据写到磁盘,然后擦除RedoLog部分数据。RedoLog类似转盘。
RedoLog有write pos 跟checkpoint
write pos :是当前记录的位置,一边写一边后移,写到第3号文件末尾后就回到0号文件开头。
check point:是当前要擦除的位置,也是往后推移并且循环的,擦除记录前要把记录更新到数据文件。
write pos和check point之间的是粉板上还空着的部分,可以用来记录新的操作。如果write pos追上checkpoint,表示粉板满了,这时候不能再执行新的更新,得停下来先擦掉一些记录,把checkpoint推进一下。
有了redo log,InnoDB就可以保证即使数据库发生异常重启,之前提交的记录都不会丢失,这个能力称为crash-safe。 redolog两阶段提交:为了让binlog跟redolog两份日志之间的逻辑一致。提交流程大致如下:
1 prepare阶段 --> 2 写binlog --> 3 commit
当在2之前崩溃时,重启恢复后发现没有commit,回滚。备份恢复:没有binlog 。一致
当在3之前崩溃时,重启恢复发现虽没有commit,但满足prepare和binlog完整,所以重启后会自动commit。备份:有binlog. 一致
binlog跟redolog区别:
redo log是InnoDB引擎特有的;binlog是MySQL的Server层实现的,所有引擎都可以使用。
redo log是物理日志,记录的是在某个数据页上做了什么修改;binlog是逻辑日志,记录的是这个语句的原始逻辑,比如给ID=2这一行的c字段加1。
redo log是循环写的,空间固定会用完;binlog是可以追加写入的。追加写是指binlog文件写到一定大小后会切换到下一个,并不会覆盖以前的日志。
UndoLog
UndoLog 一般是逻辑日志,主要分为两种:
insert undo log
代表事务在insert新记录时产生的undo log, 只在事务回滚时需要,并且在事务提交后可以被立即丢弃
update undo log
事务在进行update或delete时产生的undo log; 不仅在事务回滚时需要,在快照读时也需要;所以不能随便删除,只有在快速读或事务回滚不涉及该日志时,对应的日志才会被purge线程统一清除
3、MySQL中的索引
索引的常见模型有哈希表、有序数组和搜索树。
哈希表:一种以KV存储数据的结构,只适合等值查询,不适合范围查询。
有序数组:只适用于静态存储引擎,涉及到插入的时候比较麻烦。可以参考Java中的ArrayList。
搜索树:按照数据结构中的二叉树来存储数据,不过此时是N叉树(B+树)。广泛应用在存储引擎层中。
B+树比B树优势在于:
B+ 树非叶子节点存储的只是索引,可以存储的更多。B+树比B树更加矮胖,IO次数更少。
B+ 树叶子节点前后管理,更加方便范围查询。同时结果都在叶子节点,查询效率稳定。
B+树中更有利于对数据扫描,可以避免B树的回溯扫描。
索引的优点:
1、唯一索引可以保证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2、提高查询速度
3、加速表与表的连接
4、显着的减少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时间
5、通过使用索引,可以在查询的过程中,使用优化隐藏器,提高系统的性能。
索引的缺点:
1、创建跟维护都需要耗时
2、创建索引时,需要对表加锁,在锁表的同时,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的数据操作
3、 索引需要磁盘的空间进行存储,磁盘占用也很快。
4、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CRUD的时,也会触发索引的维护,而维护索引需要时间,可能会降低数据操作性能
索引设计的原则不应该:
1、索引不是越多越好。索引太多,维护索引需要时间跟空间。
2、 频繁更新的数据,不宜建索引。
3、数据量小的表没必要建立索引。
应该:
1、重复率小的列建议生成索引。因为重复数据少,索引树查询更有效率,等价基数越大越好。
2、数据具有唯一性,建议生成唯一性索引。在数据库的层面,保证数据正确性
3、频繁group by、order by的列建议生成索引。可以大幅提高分组和排序效率
4、经常用于查询条件的字段建议生成索引。通过索引查询,速度更快
索引失效的场景
1、模糊搜索:左模糊或全模糊都会导致索引失效,比如'%a'和'%a%'。但是右模糊是可以利用索引的,比如'a%' 。
2、隐式类型转换:比如select * from t where name = xxx , name是字符串类型,但是没有加引号,所以是由MySQL隐式转换的,所以会让索引失效 3、当语句中带有or的时候:比如select * from t where name=‘sw’ or age=14
4、不符合联合索引的最左前缀匹配:(A,B,C)的联合索引,你只where了C或B或只有B,C
关于索引的知识点:
主键索引: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存的是整行数据信息。在InnoDB里,主键索引也被称为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主键自增是无法保证完全自增的哦,遇到唯一键冲突、事务回滚等都可能导致不连续。
唯一索引:以唯一列生成的索引,该列不允许有重复值,但允许有空值(NULL)
普通索引跟唯一索引查询性能:InnoDB的数据是按数据页为单位来读写的,默认每页16KB,因此这两种索引查询数据性能差别微乎其微。
change buffer:普通索引用在更新过程的加速,更新的字段如果在缓存中,如果是普通索引则直接更新即可。如果是唯一索引需要将所有数据读入内存来确保不违背唯一性,所以尽量用普通索引。
非主键索引:非主键索引的叶子节点内容是主键的值。在InnoDB里,非主键索引也被称为二级索引(secondary index)
回表:先通过数据库索引扫描出数据所在的行,再通过行主键id取出索引中未提供的数据,即基于非主键索引的查询需要多扫描一棵索引树。
覆盖索引:如果一个索引包含(或者说覆盖)所有需要查询的字段的值,我们就称之为覆盖索引。
联合索引:相对单列索引,组合索引是用多个列组合构建的索引,一次性最多联合16个。
最左前缀原则:对多个字段同时建立的组合索引(有顺序,ABC,ACB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联合索引) 以联合索引(a,b,c)为例,建立这样的索引相当于建立了索引a、ab、abc三个索引。另外组合索引实际还是一个索引,并非真的创建了多个索引,只是产生的效果等价于产生多个索引。
索引下推:MySQL 5.6引入了索引下推优化,可以在索引遍历过程中,对索引中包含的字段先做判断,过滤掉不符合条件的记录,减少回表字数。
索引维护:B+树为了维护索引有序性涉及到页分裂跟页合并。增删数据时需考虑页空间利用率。
自增主键:一般会建立与业务无关的自增主键,不会触发叶子节点分裂。
延迟关联:通过使用覆盖索引查询返回需要的主键,再根据主键关联原表获得需要的数据。
InnoDB存储: * .frm文件是一份定义文件,也就是定义数据库表是一张怎么样的表。*.ibd文件则是该表的索引,数据存储文件,既该表的所有索引树,所有行记录数据都存储在该文件中。
MyISAM存储:* .frm文件是一份定义文件,也就是定义数据库表是一张怎么样的表。* .MYD文件是MyISAM存储引擎表的所有行数据的文件。* .MYI文件存放的是MyISAM存储引擎表的索引相关数据的文件。MyISAM引擎下,表数据和表索引数据是分开存储的。
MyISAM查询:在MyISAM下,主键索引和辅助键索引都属于非聚簇索引。查询不管是走主键索引,还是非主键索引,在叶子结点得到的都是目的数据的地址,还需要通过该地址,才能在数据文件中找到目的数据。
PS:InnoDB支持聚簇索引,MyISAM不支持聚簇索引
4、SQL事务隔离级别
ACID的四个特性
原子性(Atomicity):把多个操作放到一个事务中,保证这些操作要么都成功,要么都不成功
一致性(Consistency):理解成一串对数据进行操作的程序执行下来,不会对数据产生不好的影响,比如凭空产生,或消失
隔离性(Isolation,又称独立性):隔离性的意思就是多个事务之间互相不干扰,即使是并发事务的情况下,他们只是两个并发执行没有交集,互不影响的东西;当然实现中,也不一定需要这么完整隔离性,即不一定需要这么的互不干扰,有时候还是允许有部分干扰的。所以MySQL可以支持4种事务隔离性
持久性(Durability):当某个操作操作完毕了,那么结果就是这样了,并且这个操作会持久化到日志记录中
PS:ACID中C与CAP定理中C的区别
ACID的C着重强调单数据库事务操作时,要保证数据的完整和正确性,数据不会凭空消失跟增加。CAP 理论中的C指的是对一个数据多个备份的读写一致性
事务操作可能会出现的数据问题
1、脏读(dirty read):B事务更改数据还未提交,A事务已经看到并且用了。B事务如果回滚,则A事务做错了
2、 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不可重复读的重点是修改: 同样的条件, 你读取过的数据, 再次读取出来发现值不一样了,只需要锁住满足条件的记录
3、 幻读(phantom read):事务A先修改了某个表的所有纪录的状态字段为已处理,未提交;事务B也在此时新增了一条未处理的记录,并提交了;事务A随后查询记录,却发现有一条记录是未处理的造成幻读现象,幻读仅专指新插入的行。幻读会造成语义上的问题跟数据一致性问题。
4、 在可重复读RR隔离级别下,普通查询是快照读,是不会看到别的事务插入的数据的。因此,幻读在当前读下才会出现。要用间隙锁解决此问题。
在说隔离级别之前,你首先要知道,你隔离得越严实,效率就会越低。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SQL标准的事务隔离级别由低到高如下: 上图从上到下的模式会导致系统的并行性能依次降低,安全性依次提高。
读未提交:别人改数据的事务尚未提交,我在我的事务中也能读到。
读已提交(Oracle默认):别人改数据的事务已经提交,我在我的事务中才能读到。
可重复读(MySQL默认):别人改数据的事务已经提交,我在我的事务中也不去读,以此保证重复读一致性。
串行:我的事务尚未提交,别人就别想改数据。
标准跟实现:上面都是关于事务的标准,但是每一种数据库都有不同的实现,比如MySQL InnDB 默认为RR级别,但是不会出现幻读。因为当事务A更新了所有记录的某个字段,此时事务A会获得对这个表的表锁,因为事务A还没有提交,所以事务A获得的锁没有释放,此时事务B在该表插入新记录,会因为无法获得该表的锁,则导致插入操作被阻塞。只有事务A提交了事务后,释放了锁,事务B才能进行接下去的操作。所以可以说 MySQL的RR级别的隔离是已经实现解决了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的。
5、MySQL中的锁
无论是Java的并发编程还是数据库的并发操作都会涉及到锁,研发人员引入了悲观锁跟乐观锁这样一种锁的设计思想。
悲观锁:
优点:适合在写多读少的并发环境中使用,虽然无法维持非常高的性能,但是在乐观锁无法提更好的性能前提下,可以做到数据的安全性
缺点:加锁会增加系统开销,虽然能保证数据的安全,但数据处理吞吐量低,不适合在读书写少的场合下使用
乐观锁:
优点:在读多写少的并发场景下,可以避免数据库加锁的开销,提高DAO层的响应性能,很多情况下ORM工具都有带有乐观锁的实现,所以这些方法不一定需要我们人为的去实现。
缺点:在写多读少的并发场景下,即在写操作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会导致CAS多次重试,冲突频率过高,导致开销比悲观锁更高。
实现:数据库层面的乐观锁其实跟CAS思想类似, 通数据版本号或者时间戳也可以实现。
数据库并发场景主要有三种:
读-读:不存在任何问题,也不需要并发控制
读-写:有隔离性问题,可能遇到脏读,幻读,不可重复读
写-写:可能存更新丢失问题,比如第一类更新丢失,第二类更新丢失
两类更新丢失问题:
第一类更新丢失:事务A的事务回滚覆盖了事务B已提交的结果 第二类更新丢失:事务A的提交覆盖了事务B已提交的结果
为了合理贯彻落实锁的思想,MySQL中引入了杂七杂八的各种锁:
锁分类
MySQL支持三种层级的锁定,分别为
表级锁定
MySQL中锁定粒度最大的一种锁,最常使用的MYISAM与INNODB都支持表级锁定。
页级锁定
是MySQL中锁定粒度介于行级锁和表级锁中间的一种锁,表级锁速度快,但冲突多,行级冲突少,但速度慢。所以取了折衷的页级,一次锁定相邻的一组记录。
行级锁定
Mysql中锁定粒度最细的一种锁,表示只针对当前操作的行进行加锁。行级锁能大大减少数据库操作的冲突。其加锁粒度最小,但加锁的开销也最大行级锁不一定比表级锁要好:锁的粒度越细,代价越高,相比表级锁在表的头部直接加锁,行级锁还要扫描找到对应的行对其上锁,这样的代价其实是比较高的,所以表锁和行锁各有所长。
MyISAM中的锁
虽然MySQL支持表,页,行三级锁定,但MyISAM存储引擎只支持表锁。所以MyISAM的加锁相对比较开销低,但数据操作的并发性能相对就不高。但如果写操作都是尾插入,那还是可以支持一定程度的读写并发
从MyISAM所支持的锁中也可以看出,MyISAM是一个支持读读并发,但不支持通用读写并发,写写并发的数据库引擎,所以它更适合用于读多写少的应用场合,一般工程中也用的较少。
InnoDB中的锁
该模式下支持的锁实在是太多了,具体如下:
共享锁和排他锁 (Shared and Exclusive Locks)
意向锁(Intention Locks)
记录锁(Record Locks)
间隙锁(Gap Locks)
临键锁 (Next-Key Locks)
插入意向锁(Insert Intention Locks)
主键自增锁 (AUTO-INC Locks)
空间索引断言锁(Predicate Locks for Spatial Indexes)
举个栗子,比如行锁里的共享锁跟排它锁:lock in share modle 共享读锁:
为了确保自己查到的数据没有被其他的事务正在修改,也就是说确保查到的数据是最新的数据,并且不允许其他人来修改数据。但是自己不一定能够修改数据,因为有可能其他的事务也对这些数据使用了 in share mode 的方式上了S 锁。如果不及时的commit 或者rollback 也可能会造成大量的事务等待。
for update排它写锁:
为了让自己查到的数据确保是最新数据,并且查到后的数据只允许自己来修改的时候,需要用到for update。相当于一个 update 语句。在业务繁忙的情况下,如果事务没有及时的commit或者rollback 可能会造成其他事务长时间的等待,从而影响数据库的并发使用效率。
Gap Lock间隙锁:
1、行锁只能锁住行,如果在记录之间的间隙插入数据就无法解决了,因此MySQL引入了间隙锁(Gap Lock)。间隙锁是左右开区间。间隙锁之间不会冲突。
2、间隙锁和行锁合称NextKeyLock,每个NextKeyLock是前开后闭区间。
间隙锁加锁原则(学完忘那种):
1、加锁的基本单位是 NextKeyLock,是前开后闭区间。
2、查找过程中访问到的对象才会加锁。
3、索引上的等值查询,给唯一索引加锁的时候,NextKeyLock退化为行锁。
4、索引上的等值查询,向右遍历时且最后一个值不满足等值条件的时候,NextKeyLock退化为间隙锁。
5、唯一索引上的范围查询会访问到不满足条件的第一个值为止。
㈣ 数据库索引的作用
为什么要创建索引呢?这是因为,创建索引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第一,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可以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第二,可以大大加快 数据的检索速度,这也是创建索引的最主要的原因。第三,可以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特别是在实现数据的参考完整性方面特别有意义。第四,在使用分组和排序 子句进行数据检索时,同样可以显着减少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时间。第五,通过使用索引,可以在查询的过程中,使用优化隐藏器,提高系统的性能。
也许会有人要问:增加索引有如此多的优点,为什么不对表中的每一个列创建一个索引呢?这种想法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也有其片面性。虽然,索引有许多优点, 但是,为表中的每一个列都增加索引,是非常不明智的。这是因为,增加索引也有许多不利的一个方面。第一,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要耗费时间,这种时间随着数据 量的增加而增加。第二,索引需要占物理空间,除了数据表占数据空间之外,每一个索引还要占一定的物理空间,如果要建立聚簇索引,那么需要的空间就会更大。 第三,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时候,索引也要动态的维护,这样就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
索引是建立在数据库表中的某些列的上面。因此,在创建索引的时候,应该仔细考虑在哪些列上可以创建索引,在哪些列上不能创建索引。一般来说,应该在这些列 上创建索引,例如:在经常需要搜索的列上,可以加快搜索的速度;在作为主键的列上,强制该列的唯一性和组织表中数据的排列结构;在经常用在连接的列上,这 些列主要是一些外键,可以加快连接的速度;在经常需要根据范围进行搜索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其指定的范围是连续的;在经常需要排序的列上创 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这样查询可以利用索引的排序,加快排序查询时间;在经常使用在WHERE子句中的列上面创建索引,加快条件的判断速度。
同样,对于有些列不应该创建索引。一般来说,不应该创建索引的的这些列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对于那些在查询中很少使用或者参考的列不应该创建索引。这是因 为,既然这些列很少使用到,因此有索引或者无索引,并不能提高查询速度。相反,由于增加了索引,反而降低了系统的维护速度和增大了空间需求。第二,对于那 些只有很少数据值的列也不应该增加索引。这是因为,由于这些列的取值很少,例如人事表的性别列,在查询的结果中,结果集的数据行占了表中数据行的很大比 例,即需要在表中搜索的数据行的比例很大。增加索引,并不能明显加快检索速度。第三,对于那些定义为text, image和bit数据类型的列不应该增加索引。这是因为,这些列的数据量要么相当大,要么取值很少。第四,当修改性能远远大于检索性能时,不应该创建索 引。这是因为,修改性能和检索性能是互相矛盾的。当增加索引时,会提高检索性能,但是会降低修改性能。当减少索引时,会提高修改性能,降低检索性能。因 此,当修改性能远远大于检索性能时,不应该创建索引。
创建索引的方法和索引的特征
创建索引的方法 51aspx.com
创建索引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直接创建索引的方法和间接创建索引的方法。直接创建索引,例如使用CREATE INDEX语句或者使用创建索引向导,间接创建索引,例如在表中定义主键约束或者唯一性键约束时,同时也创建了索引。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创建索引,但 是,它们创建索引的具体内容是有区别的。
使用CREATE INDEX语句或者使用创建索引向导来创建索引,这是最基本的索引创建方式,并且这种方法最具有柔性,可以定制创建出符合自己需要的索引。在使用这种方式 创建索引时,可以使用许多选项,例如指定数据页的充满度、进行排序、整理统计信息等,这样可以优化索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指定索引的类型、唯一性和复合 性,也就是说,既可以创建聚簇索引,也可以创建非聚簇索引,既可以在一个列上创建索引,也可以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列上创建索引。
通过定义主键约束或者唯一性键约束,也可以间接创建索引。主键约束是一种保持数据完整性的逻辑,它限制表中的记录有相同的主键记录。在创建主键约束时,系 统自动创建了一个唯一性的聚簇索引。虽然,在逻辑上,主键约束是一种重要的结构,但是,在物理结构上,与主键约束相对应的结构是唯一性的聚簇索引。换句话 说,在物理实现上,不存在主键约束,而只存在唯一性的聚簇索引。同样,在创建唯一性键约束时,也同时创建了索引,这种索引则是唯一性的非聚簇索引。因此, 当使用约束创建索引时,索引的类型和特征基本上都已经确定了,由用户定制的余地比较小。
当在表上定义主键或者唯一性键约束时,如果表中已经有了使用CREATE INDEX语句创建的标准索引时,那么主键约束或者唯一性键约束创建的索引覆盖以前创建的标准索引。也就是说,主键约束或者唯一性键约束创建的索引的优先 级高于使用CREATE INDEX语句创建的索引。
索引的特征
索引有两个特征,即唯一性索引和复合索引。
唯一性索引保证在索引列中的全部数据是唯一的,不会包含冗余数据。如果表中已经有一个主键约束或者唯一性键约束,那么当创建表或者修改表时,SQL Server自动创建一个唯一性索引。然而,如果必须保证唯一性,那么应该创建主键约束或者唯一性键约束,而不是创建一个唯一性索引。当创建唯一性索引 时,应该认真考虑这些规则:当在表中创建主键约束或者唯一性键约束时,SQL Server自动创建一个唯一性索引;如果表中已经包含有数据,那么当创建索引时,SQL Server检查表中已有数据的冗余性;每当使用插入语句插入数据或者使用修改语句修改数据时,SQL Server检查数据的冗余性:如果有冗余值,那么SQL Server取消该语句的执行,并且返回一个错误消息;确保表中的每一行数据都有一个唯一值,这样可以确保每一个实体都可以唯一确认;只能在可以保证实体 完整性的列上创建唯一性索引,例如,不能在人事表中的姓名列上创建唯一性索引,因为人们可以有相同的姓名。
复合索引就是一个索引创建在两个列或者多个列上。在搜索时,当两个或者多个列作为一个关键值时,最好在这些列上创建复合索引。当创建复合索引时,应该考虑 这些规则:最多可以把16个列合并成一个单独的复合索引,构成复合索引的列的总长度不能超过900字节,也就是说复合列的长度不能太长;在复合索引中,所 有的列必须来自同一个表中,不能跨表建立复合列;在复合索引中,列的排列顺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认真排列列的顺序,原则上,应该首先定义最唯一的列,例 如在(COL1,COL2)上的索引与在(COL2,COL1)上的索引是不相同的,因为两个索引的列的顺序不同;为了使查询优化器使用复合索引,查询语 句中的WHERE子句必须参考复合索引中第一个列;当表中有多个关键列时,复合索引是非常有用的;使用复合索引可以提高查询性能,减少在一个表中所创建的 索引数量。
索引的类型
根据索引的顺序与数据表的物理顺序是否相同,可以把索引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数据表的物理顺序与索引顺序相同的聚簇索引,另一种是数据表的物理顺序与索引顺序不相同的非聚簇索引。
聚簇索引的体系结构
索引的结构类似于树状结构,树的顶部称为叶级,树的其它部分称为非叶级,树的根部在非叶级中。同样,在聚簇索引中,聚簇索引的叶级和非叶级构成了一个树状 结构,索引的最低级是叶级。在聚簇索引中,表中的数据所在的数据页是叶级,在叶级之上的索引页是非叶级,索引数据所在的索引页是非叶级。在聚簇索引中,数 据值的顺序总是按照升序排列。
应该在表中经常搜索的列或者按照顺序访问的列上创建聚簇索引。当创建聚簇索引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每一个表只能有一个聚簇索引,因为表中数据的物理顺序 只能有一个;表中行的物理顺序和索引中行的物理顺序是相同的,在创建任何非聚簇索引之前创建聚簇索引,这是因为聚簇索引改变了表中行的物理顺序,数据行按 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并且自动维护这个顺序;关键值的唯一性要么使用UNIQUE关键字明确维护,要么由一个内部的唯一标识符明确维护,这些唯一性标识符是 系统自己使用的,用户不能访问;聚簇索引的平均大小大约是数据表的百分之五,但是,实际的聚簇索引的大小常常根据索引列的大小变化而变化;在索引的创建过 程中,SQL Server临时使用当前数据库的磁盘空间,当创建聚簇索引时,需要1.2倍的表空间的大小,因此,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来创建聚簇索引。
当系统访问表中的数据时,首先确定在相应的列上是否存在有索引和该索引是否对要检索的数据有意义。如果索引存在并且该索引非常有意义,那么系统使用该索引 访问表中的记录。系统从索引开始浏览到数据,索引浏览则从树状索引的根部开始。从根部开始,搜索值与每一个关键值相比较,确定搜索值是否大于或者等于关键 值。这一步重复进行,直到碰上一个比搜索值大的关键值,或者该搜索值大于或者等于索引页上所有的关键值为止。
非聚簇索引的体系结构
非聚簇索引的结构也是树状结构,与聚簇索引的结构非常类似,但是也有明显的不同。
在非聚簇索引中,叶级仅包含关键值,而没有包含数据行。非聚簇索引表示行的逻辑顺序。 非聚簇索引有两种体系结构:一种体系结构是在没有聚簇索引的表上创建非聚簇索引,另一种体系结构是在有聚簇索引的表上创建非聚簇索引。
如果一个数据表中没有聚簇索引,那么这个数据表也称为数据堆。当非聚簇索引在数据堆的顶部创建时,系统使用索引页中的行标识符指向数据页中的记录。行标识 符存储了数据所在位置的信息。数据堆是通过使用索引分配图(IAM)页来维护的。IAM页包含了数据堆所在簇的存储信息。在系统表sysindexes 中,有一个指针指向了与数据堆相关的第一个IAM页。系统使用IAM页在数据堆中浏览和寻找可以插入新的记录行的空间。这些数据页和在这些数据页中的记录 没有任何的顺序并且也没有链接在一起。在这些数据页之间的唯一的连接是IAM中记录的顺序。当在数据堆上创建了非聚簇索引时,叶级中包含了指向数据页的行 标识符。行标识符指定记录行的逻辑顺序,由文件ID、页号和行ID组成。这些行的标识符维持唯一性。非聚簇索引的叶级页的顺序不同于表中数据的物理顺序。 这些关键值在叶级中以升序维持。
当非聚簇索引创建在有聚簇索引的表上的时候,系统使用索引页中的指向聚簇索引的聚簇键。聚簇键存储了数据的位置信息。如果某一个表有聚簇索引,那么非聚簇 索引的叶级包含了映射到聚簇键的聚簇键值,而不是映射到物理的行标识符。当系统访问有非聚簇索引的表中数据时,并且这种非聚簇索引创建在聚簇索引上,那么 它首先从非聚簇索引来找到指向聚簇索引的指针,然后通过使用聚簇索引来找到数据。
当需要以多种方式检索数据时,非聚簇索引是非常有用的。当创建非聚簇索引时,要考虑这些情况:在缺省情况下,所创建的索引是非聚簇索引;在每一个表上面,可以创建不多于249个非聚簇索引,而聚簇索引最多只能有一个。
系统如何访问表中的数据
一般地,系统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使用两种方法:表扫描和索引查找。第一种方法是表扫描,就是指系统将指针放置在该表的表头数据所在的数据页上,然后 按照数据页的排列顺序,一页一页地从前向后扫描该表数据所占有的全部数据页,直至扫描完表中的全部记录。在扫描时,如果找到符合查询条件的记录,那么就将 这条记录挑选出来。最后,将全部挑选出来符合查询语句条件的记录显示出来。第二种方法是使用索引查找。索引是一种树状结构,其中存储了关键字和指向包含关 键字所在记录的数据页的指针。当使用索引查找时,系统沿着索引的树状结构,根据索引中关键字和指针,找到符合查询条件的的记录。最后,将全部查找到的符合 查询语句条件的记录显示出来。
在SQL Server中,当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时,由SQL Server确定该表中是否有索引存在。如果没有索引,那么SQL Server使用表扫描的方法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查询处理器根据分布的统计信息生成该查询语句的优化执行规划,以提高访问数据的效率为目标,确定是使用 表扫描还是使用索引。
索引的选项
在创建索引时,可以指定一些选项,通过使用这些选项,可以优化索引的性能。这些选项包括FILLFACTOR选项、PAD_INDEX选项和SORTED_DATA_REORG选项。
使用FILLFACTOR选项,可以优化插入语句和修改语句的性能。当某个索引页变满时,SQL Server必须花费时间分解该页,以便为新的记录行腾出空间。使用FILLFACTOR选项,就是在叶级索引页上分配一定百分比的自由空间,以便减少页 的分解时间。当在有数据的表中创建索引时,可以使用FILLFACTOR选项指定每一个叶级索引节点的填充的百分比。缺省值是0,该数值等价于100。在 创建索引的时候,内部索引节点总是留有了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足够容纳一个或者两个表中的记录。在没有数据的表中,当创建索引的时候,不要使用该选项,因 为这时该选项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另外,该选项的数值在创建时指定以后,不能动态地得到维护,因此,只应该在有数据的表中创建索引时才使用。
PAD_INDEX选项将FILLFACTOR选项的数值同样也用于内部的索引节点,使内部的索引节点的填充度与叶级索引的节点中的填充度相同。如果没有 指定FILLFACTOR选项,那么单独指定PAD_INDEX选项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是因为PAD_INDEX选项的取值是由FILLFACTOR选 项的取值确定的。
当创建聚簇索引时,SORTED_DATA_REORG选项清除排序,因此可以减少建立聚簇索引所需要的时间。当在一个已经变成碎块的表上创建或者重建聚 簇索引时,使用SORTED_DATA_REORG选项可以压缩数据页。当重新需要在索引上应用填充度时,也使用该选项。当使用 SORTED_DATA_REORG选项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SQL Server确认每一个关键值是否比前一个关键值高,如果都不高,那么不能创建索引;SQL Server要求1.2倍的表空间来物理地重新组织数据;使用SORTED_DATA_REORG选项,通过清除排序进程而加快索引创建进程;从表中物理 地拷贝数据;当某一个行被删除时,其所占的空间可以重新利用;创建全部非聚簇索引;如果希望把叶级页填充到一定的百分比,可以同时使用 FILLFACTOR选项和SORTED_DATA_REORG选项。
索引的维护
为了维护系统性能,索引在创建之后,由于频繁地对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使得索引页发生碎块,因此,必须对索引进行维护。
使用DBCC SHOWCONTIG语句,可以显示表的数据和索引的碎块信息。当执行DBCC SHOWCONTIG语句时,SQL Server浏览叶级上的整个索引页,来确定表或者指定的索引是否严重碎块。DBCC SHOWCONTIG语句还能确定数据页和索引页是否已经满了。当对表进行大量的修改或者增加大量的数据之后,或者表的查询非常慢时,应该在这些表上执行 DBCC SHOWCONTIG语句。当执行DBCC SHOWCONTIG语句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当执行DBCC SHOWCONTIG语句时,SQL Server要求指定表的ID号或者索引的ID号,表的ID号或者索引的ID号可以从系统表sysindexes中得到;应该确定多长时间使用一次 DBCC SHOWCONTIG语句,这个时间长度要根据表的活动情况来定,每天、每周或者每月都可以。
使用DBCC DBREINDEX语句重建表的一个或者多个索引。当希望重建索引和当表上有主键约束或者唯一性键约束时,执行DBCC DBREINDEX语句。除此之外,执行DBCC DBREINDEX语句还可以重新组织叶级索引页的存储空间、删除碎块和重新计算索引统计。当使用执行DBCC DBREINDEX语句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根据指定的填充度,系统重新填充每一个叶级页;使用DBCC DBREINDEX语句重建主键约束或者唯一性键约束的索引;使用SORTED_DATA_REORG选项可以更快地创建聚簇索引,如果没有排列关键值, 那么不能使用DBCC DBREINDEX语句;DBCC DBREINDEX语句不支持系统表。另外,还可以使用数据库维护规划向导自动地进行重建索引的进程。
统计信息是存储在SQL Server中的列数据的样本。这些数据一般地用于索引列,但是还可以为非索引列创建统计。SQL Server维护某一个索引关键值的分布统计信息,并且使用这些统计信息来确定在查询进程中哪一个索引是有用的。查询的优化依赖于这些统计信息的分布准确 度。查询优化器使用这些数据样本来决定是使用表扫描还是使用索引。当表中数据发生变化时,SQL Server周期性地自动修改统计信息。索引统计被自动地修改,索引中的关键值显着变化。统计信息修改的频率由索引中的数据量和数据改变量确定。例如,如 果表中有10000行数据,1000行数据修改了,那么统计信息可能需要修改。然而,如果只有50行记录修改了,那么仍然保持当前的统计信息。除了系统自 动修改之外,用户还可以通过执行UPDATE STATISTICS语句或者sp_updatestats系统存储过程来手工修改统计信息。使用UPDATE STATISTICS语句既可以修改表中的全部索引,也可以修改指定的索引。
使用SHOWPLAN和STATISTICS IO语句可以分析索引和查询性能。使用这些语句可以更好地调整查询和索引。SHOWPLAN语句显示在连接表中使用的查询优化器的每一步以及表明使用哪一 个索引访问数据。使用SHOWPLAN语句可以查看指定查询的查询规划。当使用SHOWPLAN语句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SET SHOWPLAN_ALL语句返回的输出结果比SET SHOWPLAN_TEXT语句返回的输出结果详细。然而,应用程序必须能够处理SET SHOWPLAN_ALL语句返回的输出结果。SHOWPLAN语句生成的信息只能针对一个会话。如果重新连接SQL Server,那么必须重新执行SHOWPLAN语句。STATISTICS IO语句表明输入输出的数量,这些输入输出用来返回结果集和显示指定查询的逻辑的和物理的I/O的信息。可以使用这些信息来确定是否应该重写查询语句或者 重新设计索引。使用STATISTICS IO语句可以查看用来处理指定查询的I/O信息。
就象SHOWPLAN语句一样,优化器隐藏也用来调整查询性能。优化器隐藏可以对查询性能提供较小的改进,并且如果索引策略发生了改变,那么这种优化器隐 藏就毫无用处了。因此,限制使用优化器隐藏,这是因为优化器隐藏更有效率和更有柔性。当使用优化器隐藏时,考虑这些规则:指定索引名称、当 index_id为0时为使用表扫描、当index_id为1时为使用聚簇索引;优化器隐藏覆盖查询优化器,如果数据或者环境发生了变化,那么必须修改优 化器隐藏。
索引调整向导
索引调整向导是一种工具,可以分析一系列数据库的查询语句,提供使用一系列数据库索引的建议,优化整个查询语句的性能。对于查询语句,需要指定下列内容:
查询语句,这是将要优化的工作量
包含了这些表的数据库,在这些表中,可以创建索引,提高查询性能
在分析中使用的表
在分析中,考虑的约束条件,例如索引可以使用的最大磁盘空间
这里指的工作量,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使用SQL Server捕捉的轨迹和包含了SQL语句的文件。索引调整向导总是基于一个已经定义好的工作量。如果一个工作量不能反映正常的操作,那么它建议使用的索 引不是实际的工作量上性能最好的索引。索引调整向导调用查询分析器,使用所有可能的组合评定在这个工作量中每一个查询语句的性能。然后,建议在整个工作量 上可以提高整个查询语句的性能的索引。如果没有供索引调整向导来分析的工作量,那么可以使用图解器立即创建它。一旦决定跟踪一条正常数据库活动的描述样 本,向导能够分析这种工作量和推荐能够提高数据库工作性能的索引配置。
索引调整向导对工作量进行分析之后,可以查看到一系列的报告,还可以使该向导立即创建所建议的最佳索引,或者使这项工作成为一种可以调度的作业,或者生成一个包含创建这些索引的SQL语句的文件。
索引调整向导允许为SQL Server数据库选择和创建一种理想的索引组合和统计,而不要求对数据库结构、工作量或者SQL Server内部达到专家的理解程度。总之,索引调整向导能够作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通过使用查询优化器来分析工作量中的查询任务,向有大量工作量的数据库推荐一种最佳的索引混合方式
分析按照建议作出改变之后的效果,包括索引的用法、表间查询的分布和大量工作中查询的工作效果
为少量查询任务推荐调整数据库的方法
通过设定高级选项如磁盘空间约束、最大的查询语句数量和每个索引的最多列的数量等,允许定制推荐方式
图解器
图解器能够实时抓取在服务器中运行的连续图片,可以选取希望监测的项目和事件,包括Transact-SQL语句和批命令、对象的用法、锁定、安全事件和 错误。图解器能够过滤这些事件,仅仅显示用户关心的问题。可以使用同一台服务器或者其他服务器重复已经记录的跟踪事件,重新执行那些已经作了记录的命令。 通过集中处理这些事件,就能够很容易监测和调试SQL Server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特定事件的研究,监测和调试SQL Server问题变得简单多了。
查询处理器
查询处理器是一种可以完成许多工作的多用途的工具。在查询处理器中,可以交互式地输入和执行各种Transact-SQL语句,并且在一个窗口中可以同时 查看Transact-SQL语句和其结果集;可以在查询处理器中同时执行多个Transact-SQL语句,也可以执行脚本文件中的部分语句;提供了一 种图形化分析查询语句执行规划的方法,可以报告由查询处理器选择的数据检索方法,并且可以根据查询规划调整查询语句的执行,提出执行可以提高性能的优化索 引建议,这种建议只是针对一条查询语句的索引建议,只能提高这一条查询语句的查询性能。
系统为每一个索引创建一个分布页,统计信息就是指存储在分布页上的某一个表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索引的关键值的分布信息。当执行查询语句时,为了提高查询速度 和性能,系统可以使用这些分布信息来确定使用表的哪一个索引。查询处理器就是依赖于这些分布的统计信息,来生成查询语句的执行规划。执行规划的优化程度依 赖于这些分布统计信息的准确步骤的高低程度。如果这些分布的统计信息与索引的物理信息非常一致,那么查询处理器可以生成优化程度很高的执行规划。相反,如 果这些统计信息与索引的实际存储的信息相差比较大,那么查询处理器生成的执行规划的优化程度则比较低。
查询处理器从统计信息中提取索引关键字的分布信息,除了用户可以手工执行UPDATE STATISTICS之外,查询处理器还可以自动收集统计这些分布信息。这样,就能够充分保证查询处理器使用最新的统计信息,保证执行规划具有很高的优化 程度,减少了维护的需要。当然,使用查询处理器生成的执行规划,也有一些限制。例如,使用执行规划只能提高单个查询语句的性能,但是可能对整个系统的性能 产生正面的或者付面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整个系统的查询性能,应该使用索引调整向导这样的工具。
结论
在以前的SQL Server版本中,在一个查询语句中,一个表上最多使用一个索引。而在SQL Server 7.0中,索引操作得到了增强。SQL Server现在使用索引插入和索引联合算法来实现在一个查询语句中的可以使用多个索引。共享的行标识符用于连接同一个表上的两个索引。如果某个表中有一 个聚簇索引,因此有一个聚簇键,那么该表上的全部非聚簇索引的叶节点使用该聚簇键作为行定位器,而不是使用物理记录标识符。如果表中没有聚簇索引,那么非 聚簇索引继续使用物理记录标识符指向数据页。在上面的两种情况中,行定位器是非常稳定的。当聚簇索引的叶节点分开时,由于行定位器是有效的,所以非聚簇索 引不需要被修改。如果表中没有聚簇索引,那么页的分开就不会发生。而在以前的版本中,非聚簇索引使用物理记录标识符如页号和行号,作为行的定位器。例如, 如果聚簇索引(数据页)发生分解时,许多记录行被移动到了一个新的数据页,因此有了多个新的物理记录标识符。那么,所有的非聚簇索引都必须使用这些新的物 理记录标识符进行修改,这样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索引调整向导无论对熟练用户还是新用户,都是一个很好的工具。熟练用户可以使用该向导创建一个基本的索引配置,然后在基本的索引配置上面进行调整和定制。新用户可以使用该向导快速地创建优化的索引。
参考:
㈤ 数据库索引的实现原理
数据库索引的实现原理
一、概述数据库索引,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一个排序的数据结构,以协助快速查询、更新数据库表中数据。索引的实现通常使用B树及其变种B+树。在数据之外,数据库系统还维护着满足特定查找算法的数据结构,这些数据结构以某种方式引用(指向)数据,这样就可以在这些数据结构上实现高级查找算法。这种数据结构,就是索引。其实说穿了,索引问题就是一个查找问题。二、索引的原理当我们的业务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时,查找数据的效率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为表设置索引,而为表设置索引要付出代价的:一是增加了数据库的存储空间,二是在插入和修改数据时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因为索引也要随之变动)。
上图展示了一种可能的索引方式。左边是数据表,一共有两列七条记录,最左边的是数据记录的物理地址(注意逻辑上相邻的记录在磁盘上也并不是一定物理相邻的)。为了加快Col2的查找,可以维护一个右边所示的二叉查找树,每个节点分别包含索引键值和一个指向对应数据记录物理地址的指针,这样就可以运用二叉查找在O(log2n)的复杂度内获取到相应数据。索引是建立在数据库表中的某些列的上面。在创建索引的时候,应该考虑在哪些列上可以创建索引,在哪些列上不能创建索引。一般来说,应该在这些列上创建索引:在经常需要搜索的列上,可以加快搜索的速度;在作为主键的列上,强制该列的唯一性和组织表中数据的排列结构;在经常用在连接的列上,这些列主要是一些外键,可以加快连接的速度;在经常需要根据范围进行搜索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其指定的范围是连续的;在经常需要排序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这样查询可以利用索引的排序,加快排序查询时间;在经常使用在WHERE子句中的列上面创建索引,加快条件的判断速度。创建索引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第一,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可以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第二,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这也是创建索引的最主要的原因。第三,可以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特别是在实现数据的参考完整性方面特别有意义。第四,在使用分组和排序子句进行数据检索时,同样可以显着减少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时间。第五,通过使用索引,可以在查询的过程中,使用优化隐藏器,提高系统的性能。也许会有人要问:增加索引有如此多的优点,为什么不对表中的每一个列创建一个索引呢?因为,增加索引也有许多不利的方面。创建索引的弊端第一,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要耗费时间,这种时间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而增加。第二,索引需要占物理空间,除了数据表占数据空间之外,每一个索引还要占一定的物理空间,如果要建立聚簇索引,那么需要的空间就会更大。第三,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时候,索引也要动态的维护,这样就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同样,对于有些列不应该创建索引。一般来说,不应该创建索引的的这些列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对于那些在查询中很少使用或者参考的列不应该创建索引。这是因为,既然这些列很少使用到,因此有索引或者无索引,并不能提高查询速度。相反,由于增加了索引,反而降低了系统的维护速度和增大了空间需求。第二,对于那些只有很少数据值的列也不应该增加索引。这是因为,由于这些列的取值很少,例如人事表的性别列,在查询的结果中,结果集的数据行占了表中数据行的很大比例,即需要在表中搜索的数据行的比例很大。增加索引,并不能明显加快检索速度。第三,对于那些定义为text, image和bit数据类型的列不应该增加索引。这是因为,这些列的数据量要么相当大,要么取值很少。第四,当修改性能远远大于检索性能时,不应该创建索引。这是因为,修改性能和检索性能是互相矛盾的。当增加索引时,会提高检索性能,但是会降低修改性能。当减少索引时,会提高修改性能,降低检索性能。因此,当修改性能远远大于检索性能时,不应该创建索引。三、索引的类型根据数据库的功能,可以在数据库设计器中创建三种索引:唯一索引、主键索引和聚集索引。唯一索引唯一索引是不允许其中任何两行具有相同索引值的索引。当现有数据中存在重复的键值时,大多数数据库不允许将新创建的唯一索引与表一起保存。数据库还可能防止添加将在表中创建重复键值的新数据。例如,如果在employee表中职员的姓(lname)上创建了唯一索引,则任何两个员工都不能同姓。主键索引数据库表经常有一列或列组合,其值唯一标识表中的每一行。该列称为表的主键。在数据库关系图中为表定义主键将自动创建主键索引,主键索引是唯一索引的特定类型。该索引要求主键中的每个值都唯一。当在查询中使用主键索引时,它还允许对数据的快速访问。聚集索引在聚集索引中,表中行的物理顺序与键值的逻辑(索引)顺序相同。一个表只能包含一个聚集索引。如果某索引不是聚集索引,则表中行的物理顺序与键值的逻辑顺序不匹配。与非聚集索引相比,聚集索引通常提供更快的数据访问速度。四、局部性原理与磁盘预读由于存储介质的特性,磁盘本身存取就比主存慢很多,再加上机械运动耗费,磁盘的存取速度往往是主存的几百分分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效率,要尽量减少磁盘I/O。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磁盘往往不是严格按需读取,而是每次都会预读,即使只需要一个字节,磁盘也会从这个位置开始,顺序向后读取一定长度的数据放入内存。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计算机科学中着名的局部性原理:当一个数据被用到时,其附近的数据也通常会马上被使用。程序运行期间所需要的数据通常比较集中。由于磁盘顺序读取的效率很高(不需要寻道时间,只需很少的旋转时间),因此对于具有局部性的程序来说,预读可以提高I/O效率。预读的长度一般为页(page)的整倍数。页是计算机管理存储器的逻辑块,硬件及操作系统往往将主存和磁盘存储区分割为连续的大小相等的块,每个存储块称为一页(在许多操作系统中,页得大小通常为4k),主存和磁盘以页为单位交换数据。当程序要读取的数据不在主存中时,会触发一个缺页异常,此时系统会向磁盘发出读盘信号,磁盘会找到数据的起始位置并向后连续读取一页或几页载入内存中,然后异常返回,程序继续运行。五、B树和B+树数据结构1、B树B树中每个节点包含了键值和键值对于的数据对象存放地址指针,所以成功搜索一个对象可以不用到达树的叶节点。成功搜索包括节点内搜索和沿某一路径的搜索,成功搜索时间取决于关键码所在的层次以及节点内关键码的数量。在B树中查找给定关键字的方法是:首先把根结点取来,在根结点所包含的关键字K1,…,kj查找给定的关键字(可用顺序查找或二分查找法),若找到等于给定值的关键字,则查找成功;否则,一定可以确定要查的关键字在某个Ki或Ki+1之间,于是取Pi所指的下一层索引节点块继续查找,直到找到,或指针Pi为空时查找失败。2、B+树B+树非叶节点中存放的关键码并不指示数据对象的地址指针,非也节点只是索引部分。所有的叶节点在同一层上,包含了全部关键码和相应数据对象的存放地址指针,且叶节点按关键码从小到大顺序链接。如果实际数据对象按加入的顺序存储而不是按关键码次数存储的话,叶节点的索引必须是稠密索引,若实际数据存储按关键码次序存放的话,叶节点索引时稀疏索引。B+树有2个头指针,一个是树的根节点,一个是最小关键码的叶节点。所以 B+树有两种搜索方法:一种是按叶节点自己拉起的链表顺序搜索。一种是从根节点开始搜索,和B树类似,不过如果非叶节点的关键码等于给定值,搜索并不停止,而是继续沿右指针,一直查到叶节点上的关键码。所以无论搜索是否成功,都将走完树的所有层。B+ 树中,数据对象的插入和删除仅在叶节点上进行。这两种处理索引的数据结构的不同之处:1、B树中同一键值不会出现多次,并且它有可能出现在叶结点,也有可能出现在非叶结点中。而B+树的键一定会出现在叶结点中,并且有可能在非叶结点中也有可能重复出现,以维持B+树的平衡。2、因为B树键位置不定,且在整个树结构中只出现一次,虽然可以节省存储空间,但使得在插入、删除操作复杂度明显增加。B+树相比来说是一种较好的折中。3、B树的查询效率与键在树中的位置有关,最大时间复杂度与B+树相同(在叶结点的时候),最小时间复杂度为1(在根结点的时候)。而B+树的时候复杂度对某建成的树是固定的。六、B/+Tree索引的性能分析到这里终于可以分析B-/+Tree索引的性能了。上文说过一般使用磁盘I/O次数评价索引结构的优劣。先从B-Tree分析,根据B-Tree的定义,可知检索一次最多需要访问h个节点。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者巧妙利用了磁盘预读原理,将一个节点的大小设为等于一个页,这样每个节点只需要一次I/O就可以完全载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实际实现B-Tree还需要使用如下技巧:每次新建节点时,直接申请一个页的空间,这样就保证一个节点物理上也存储在一个页里,加之计算机存储分配都是按页对齐的,就实现了一个node只需一次I/O。B-Tree中一次检索最多需要h-1次I/O(根节点常驻内存),渐进复杂度为O(h)=O(logdN)。一般实际应用中,出度d是非常大的数字,通常超过100,因此h非常小(通常不超过3)。而红黑树这种结构,h明显要深的多。由于逻辑上很近的节点(父子)物理上可能很远,无法利用局部性,所以红黑树的I/O渐进复杂度也为O(h),效率明显比B-Tree差很多。综上所述,用B-Tree作为索引结构效率是非常高的。
㈥ mysql主从数据库在从库上写入主库会断开吗
主库的主机关机时,数据只能读不能写,并且从库的主机关机后,数据仍然可读可写,这个不好弄,如果你对lua脚本有所了解,修改mysql-proxy 的读写分离脚本或许可以实现。 不过主库关机时不能访问,并且从库关机仍可读可写,这个不需要配读写分离...
㈦ pgsql的主键存储方式
PostgreSQL的稳定性极强,Innodb等索引在崩溃,断电之类的灾难场景下 抗击打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然而很多 MqSQL用户 都遇到过 Server级的数据库丢失的场景 -- MySQL系统库是 MyISAM,相比之下,PG数据库这方面要更好一些。
任何系统都有它的性能极限,在高并发读写,负载逼近极限下,PG的性能指标仍可以位置双曲线甚至对数曲线,到 顶峰之后不在下降,而MySQL明显出现一个波峰后下滑(5.5版本 之后,在企业级版本中有个插件可以改善很多,不过需要付费)。
PG多年来在 GIS(地理信息)领域处于优势地位,因为它有丰富的几何类型,PG有大量字典,数组,bitmap等数据类型,相比之下 MySQL就差很多, Instagram就是因为 PG的空间数据库 扩展 POSTGIS远远强于 MySQL的 my spatial 而采用 PgSQL的。
PG的“无锁定”特性非常突出,甚至包括 vacuum这样的整理数据空间的操作,这个和PGSQL的MVCC实现有关系。
PG可以使用函数 和 条件索引,这使得 PG数据库的调优非常灵活, MySQL就没有这个功能,条件索引在 web应用中 很重要。
PG有极其强悍的 SQL编程能力(9.x 图灵完备,支持递归!),有非常丰富的统计函数和统计语法支持,比如分析函数(Oracle的叫法,PG里叫Window函数),还可以用多种语言来写存储过程,对于 R的支持也很好。这一点MySQL就差很多,很多分析功能都不支持,腾讯内部的存储主要是 MySQL,但是数据分析主要是 Hadoop+ PgSQL。
PG的有多种集群架构可以选择,plproxy可以之hi语句级的镜像或分片,slony可以进行字段级的同步配置,standby 可以构建 WAL文件级或流式的读写分离集群,同步频率和集群策略调整方便。
一般关系型数据库字符串有长度限制 8k 左右,无限长 TEXT类型的功能受限,只能作为外部大数据访问。而 PG 的 TEXT 类型 可以直接访问且无长度限制, SQL语法内置 正则表达式,可以索引,还可以全文检索,或使用 xml xpath。用 PG的话,文档数据库都可以省了。
PgSQL对于 numa 架构的支持比 MySQL强一些,比 MySQL对于读的性能更好一些, PgSQL提交可以完全异步提交,而 MySQL的内存表不够实用(因为表锁的原因)。
pgsql除了存储正常的数据类型外,还支持存储
array,不管是一维数组还是多维数组均支持。
json和jsonb,相比使用 text存储要高效很多。
json和 jsonb在更高的层面上看起来几乎是一样的,但是存储实现上是不同的。
json存储完的文本,json列会每次都解析存储的值,它不支持索引,但 可以为创建表达式索引。
jsonb存储的二进制格式,避免了重新解析数据结构。它支持索引,这意味着 可以不使用指定索引就能查询任何路径。
当我们比较写入数据速度时,由于数据存储 的方式的原因,jsonb会比 json 稍微的慢一点。json列会每次都 解析存储的值,这意味着键的顺序要和输入的 时候一样。但是 jsonb不同,以二进制格式存储且不保证键的顺序。因此如果有软件需要依赖键的顺序,jsonb可能不是最佳选择。使用 jsonb的优势还在于可以轻易的整合关系型数据和非关系型 数据 ,PostgreSQL对于 mongodb这类数据库是一个不小的威胁,毕竟如果一个表中只有一列数据的类型是半结构化的,没有必要为了迁就它而整个表的设计都采用 schemaless的结构。
1. CPU限制
PGSQL
没有CPU核心数限制,有多少CPU核就用多少
MySQL
能用128核CPU,超过128核用不上
2. 配置文件参数
PGSQL
一共有255个参数,用到的大概是80个,参数比较稳定,用上个大版本配置文件也可以启动当前大版本数据库
MySQL
一共有707个参数,用到的大概是180个,参数不断增加,就算小版本也会增加参数,大版本之间会有部分参数不兼容情况
3. 第三方工具依赖情况
PGSQL
只有高可用集群需要依靠第三方中间件,例如:patroni+etcd、repmgr
MySQL
大部分操作都要依靠percona公司的第三方工具(percona-toolkit,XtraBackup),工具命令太多,学习成本高,高可用集群也需要第三方中间件,官方MGR集群还没成熟
4. 高可用主从复制底层原理
PGSQL
物理流复制,属于物理复制,跟SQL Server镜像/AlwaysOn一样,严格一致,没有任何可能导致不一致,性能和可靠性上,物理复制完胜逻辑复制,维护简单
MySQL
主从复制,属于逻辑复制,(sql_log_bin、binlog_format等参数设置不正确都会导致主从不一致)
大事务并行复制效率低,对于重要业务,需要依赖 percona-toolkit的pt-table-checksum和pt-table-sync工具定期比较和修复主从一致
主从复制出错严重时候需要重搭主从
MySQL的逻辑复制并不阻止两个不一致的数据库建立复制关系
5. 从库只读状态
PGSQL
系统自动设置从库默认只读,不需要人工介入,维护简单
MySQL
从库需要手动设置参数super_read_only=on,让从库设置为只读,super_read_only参数有bug,链接:https://jiahao..com/s?id=1636644783594388753&wfr=spider&for=pc
6. 版本分支
PGSQL
只有社区版,没有其他任何分支版本,PGSQL官方统一开发,统一维护,社区版有所有功能,不像SQL Server和MySQL有标准版、企业版、经典版、社区版、开发版、web版之分
国内外还有一些基于PGSQL做二次开发的数据库厂商,例如:Enterprise DB、瀚高数据库等等,当然这些只是二次开发并不算独立分支
MySQL
由于历史原因,分裂为三个分支版本,MariaDB分支、Percona分支 、Oracle官方分支,发展到目前为止各个分支基本互相不兼容
Oracle官方分支还有版本之分,分为标准版、企业版、经典版、社区版
7. SQL特性支持
PGSQL
SQL特性支持情况支持94种,SQL语法支持最完善,例如:支持公用表表达式(WITH查询)
MySQL
SQL特性支持情况支持36种,SQL语法支持比较弱,例如:不支持公用表表达式(WITH查询)
关于SQL特性支持情况的对比,可以参考:http://www.sql-workbench.net/dbms_comparison.html
8. 主从复制安全性
PGSQL
同步流复制、强同步(remote apply)、高安全,不会丢数据
PGSQL同步流复制:所有从库宕机,主库会罢工,主库无法自动切换为异步流复制(异步模式),需要通过增加从库数量来解决,一般生产环境至少有两个从库
手动解决:在PG主库修改参数synchronous_standby_names ='',并执行命令: pgctl reload ,把主库切换为异步模式
主从数据完全一致是高可用切换的第一前提,所以PGSQL选择主库罢工也是可以理解
MySQL
增强半同步复制 ,mysql5.7版本增强半同步才能保证主从复制时候不丢数据
mysql5.7半同步复制相关参数:
参数rpl_semi_sync_master_wait_for_slave_count 等待至少多少个从库接收到binlog,主库才提交事务,一般设置为1,性能最高
参数rpl_semi_sync_master_timeout 等待多少毫秒,从库无回应自动切换为异步模式,一般设置为无限大,不让主库自动切换为异步模式
所有从库宕机,主库会罢工,因为无法收到任何从库的应答包
手动解决:在MySQL主库修改参数rpl_semi_sync_master_wait_for_slave_count=0
9. 多字段统计信息
PGSQL
支持多字段统计信息
MySQL
不支持多字段统计信息
10. 索引类型
PGSQL
多种索引类型(btree , hash , gin , gist , sp-gist , brin , bloom , rum , zombodb , bitmap,部分索引,表达式索引)
MySQL
btree 索引,全文索引(低效),表达式索引(需要建虚拟列),hash 索引只在内存表
11. 物理表连接算法
PGSQL
支持 nested-loop join 、hash join 、merge join
MySQL
只支持 nested-loop join
12. 子查询和视图性能
PGSQL
子查询,视图优化,性能比较高
MySQL
视图谓词条件下推限制多,子查询上拉限制多
13. 执行计划即时编译
PGSQL
支持 JIT 执行计划即时编译,使用LLVM编译器
MySQL
不支持执行计划即时编译
14. 并行查询
PGSQL
并行查询(多种并行查询优化方法),并行查询一般多见于商业数据库,是重量级功能
MySQL
有限,只支持主键并行查询
15. 物化视图
PGSQL
支持物化视图
MySQL
不支持物化视图
16. 插件功能
PGSQL
支持插件功能,可以丰富PGSQL的功能,GIS地理插件,时序数据库插件, 向量化执行插件等等
MySQL
不支持插件功能
17. check约束
PGSQL
支持check约束
MySQL
不支持check约束,可以写check约束,但存储引擎会忽略它的作用,因此check约束并不起作用(mariadb 支持)
18. gpu 加速SQL
PGSQL
可以使用gpu 加速SQL的执行速度
MySQL
不支持gpu 加速SQL 的执行速度
19. 数据类型
PGSQL
数据类型丰富,如 ltree,hstore,数组类型,ip类型,text类型,有了text类型不再需要varchar,text类型字段最大存储1GB
MySQL
数据类型不够丰富
20. 跨库查询
PGSQL
不支持跨库查询,这个跟Oracle 12C以前一样
MySQL
可以跨库查询
21. 备份还原
PGSQL
备份还原非常简单,时点还原操作比SQL Server还要简单,完整备份+wal归档备份(增量)
假如有一个三节点的PGSQL主从集群,可以随便在其中一个节点做完整备份和wal归档备份
MySQL
备份还原相对不太简单,完整备份+binlog备份(增量)
完整备份需要percona的XtraBackup工具做物理备份,MySQL本身不支持物理备份
时点还原操作步骤繁琐复杂
22. 性能视图
PGSQL
需要安装pg_stat_statements插件,pg_stat_statements插件提供了丰富的性能视图:如:等待事件,系统统计信息等
不好的地方是,安装插件需要重启数据库,并且需要收集性能信息的数据库需要执行一个命令:create extension pg_stat_statements命令
否则不会收集任何性能信息,比较麻烦
MySQL
自带PS库,默认很多功能没有打开,而且打开PS库的性能视图功能对性能有影响(如:内存占用导致OOM bug)
23. 安装方式
PGSQL
有各个平台的包rpm包,deb包等等,相比MySQL缺少了二进制包,一般用源码编译安装,安装时间会长一些,执行命令多一些
MySQL
有各个平台的包rpm包,deb包等等,源码编译安装、二进制包安装,一般用二进制包安装,方便快捷
24. DDL操作
PGSQL
加字段、可变长字段类型长度改大不会锁表,所有的DDL操作都不需要借助第三方工具,并且跟商业数据库一样,DDL操作可以回滚,保证事务一致性
MySQL
由于大部分DDL操作都会锁表,例如加字段、可变长字段类型长度改大,所以需要借助percona-toolkit里面的pt-online-schema-change工具去完成操作
将影响减少到最低,特别是对大表进行DDL操作
DDL操作不能回滚
25. 大版本发布速度
PGSQL
PGSQL每年一个大版本发布,大版本发布的第二年就可以上生产环境,版本迭代速度很快
PGSQL 9.6正式版推出时间:2016年
PGSQL 10 正式版推出时间:2017年
PGSQL 11 正式版推出时间:2018年
PGSQL 12 正式版推出时间:2019年
MySQL
MySQL的大版本发布一般是2年~3年,一般大版本发布后的第二年才可以上生产环境,避免有坑,版本发布速度比较慢
MySQL5.5正式版推出时间:2010年
MySQL5.6正式版推出时间:2013年
MySQL5.7正式版推出时间:2015年
MySQL8.0正式版推出时间:2018年
26. returning语法
PGSQL
支持returning语法,returning clause 支持 DML 返回 Resultset,减少一次 Client <-> DB Server 交互
MySQL
不支持returning语法
27. 内部架构
PGSQL
多进程架构,并发连接数不能太多,跟Oracle一样,既然跟Oracle一样,那么很多优化方法也是相通的,例如:开启大页内存
MySQL
多线程架构,虽然多线程架构,但是官方有限制连接数,原因是系统的并发度是有限的,线程数太多,反而系统的处理能力下降,随着连接数上升,反而性能下降
一般同时只能处理200 ~300个数据库连接
28. 聚集索引
PGSQL
不支持聚集索引,PGSQL本身的MVCC的实现机制所导致
MySQL
支持聚集索引
29. 空闲事务终结功能
PGSQL
通过设置 idle_in_transaction_session_timeout 参数来终止空闲事务,比如:应用代码中忘记关闭已开启的事务,PGSQL会自动查杀这种类型的会话事务
MySQL
不支持终止空闲事务功能
30. 应付超大数据量
PGSQL
不能应付超大数据量,由于PGSQL本身的MVCC设计问题,需要垃圾回收,只能期待后面的大版本做优化
MySQL
不能应付超大数据量,MySQL自身架构的问题
31. 分布式演进
PGSQL
HTAP数据库:cockroachDB、腾讯Tbase
分片集群: Postgres-XC、Postgres-XL
MySQL
HTAP数据库:TiDB
分片集群: 各种各样的中间件,不一一列举
32. 数据库的文件名和命名规律
PGSQL
PGSQL在这方面做的比较不好,DBA不能在操作系统层面(停库状态下)看清楚数据库的文件名和命名规律,文件的数量,文件的大小
一旦操作系统发生文件丢失或硬盘损坏,非常不利于恢复,因为连名字都不知道
PGSQL表数据物理文件的命名/存放规律是: 在一个表空间下面,如果没有建表空间默认在默认表空间也就是base文件夹下,例如:/data/base/16454/3599
base:默认表空间pg_default所在的物理文件夹
16454:表所在数据库的oid
3599:就是表对象的oid,当然,一个表的大小超出1GB之后会再生成多个物理文件,还有表的fsm文件和vm文件,所以一个大表实际会有多个物理文件
由于PGSQL的数据文件布局内容太多,大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PGSQL,作为一个DBA,时刻做好数据库备份和容灾才是正道,做介质恢复一般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做
MySQL
数据库名就是文件夹名,数据库文件夹下就是表数据文件,但是要注意表名和数据库名不能有特殊字符或使用中文名,每个表都有对应的frm文件和ibd文件,存储元数据和表/索引数据,清晰明了,做介质恢复或者表空间传输都很方便
33. 权限设计
PGSQL
PGSQL在权限设计这块是比较坑爹,抛开实例权限和表空间权限,PGSQL的权限层次有点像SQL Server,db=》schema=》object
要说权限,这里要说一下Oracle,用Oracle来类比
在ORACLE 12C之前,实例与数据库是一对一,也就是说一个实例只能有一个数据库,不像MySQL和SQL Server一个实例可以有多个数据库,并且可以随意跨库查询
而PGSQL不能跨库查询的原因也是这样,PGSQL允许建多个数据库,跟ORACLE类比就是有多个实例(之前说的实例与数据库是一对一)
一个数据库相当于一个实例,因为PGSQL允许有多个实例,所以PGSQL单实例不叫一个实例,叫集簇(cluster),集簇这个概念可以查阅PGSQL的相关资料
PGSQL里面一个实例/数据库下面的schema相当于数据库,所以这个schema的概念对应MySQL的database
注意点:正因为是一个数据库相当于一个实例,PGSQL允许有多个实例/数据库,所以数据库之间是互相逻辑隔离的,导致的问题是,不能一次对一个PGSQL集簇下面的所有数据库做操作
必须要逐个逐个数据库去操作,例如上面说到的安装pg_stat_statements插件,如果您需要在PGSQL集簇下面的所有数据库都做性能收集的话,需要逐个数据库去执行加载命令
又例如跨库查询需要dblink插件或fdw插件,两个数据库之间做查询相当于两个实例之间做查询,已经跨越了实例了,所以需要dblink插件或fdw插件,所以道理非常简单
权限操作也是一样逐个数据库去操作,还有一个就是PGSQL虽然像SQL Server的权限层次结构db=》schema=》object,但是实际会比SQL Server要复杂一些,还有就是新建的表还要另外授权
在PGSQL里面,角色和用户是一样的,对新手用户来说有时候会傻傻分不清,也不知道怎么去用角色,所以PGSQL在权限设计这一块确实比较坑爹
MySQL
使用mysql库下面的5个权限表去做权限映射,简单清晰,唯一问题是缺少权限角色
user表
db表
host表
tables_priv表
columns_priv表
1. 架构对比
Mysql:多线程
PostgreSql:多进程
多线程架构和多进程架构之间没有绝对的好坏,例如oracle在unix上是多进程架构,在windows上是多线程架构。
2. 对存储过程及事务的支持能力
MySql对于无事务的MyISAM表,采用表锁定,一个长时间运行的查询很可能会长时间的阻碍,而PostgreSQL不会尊在这种问题。
PostgreSQL支持存储过程,要比MySql好,具备本地缓存执行计划的能力。
3. 稳定性及性能
高并发读写,负载逼近极限下,PG的性能指标仍可以维持双曲线甚至对数曲线,到顶峰之后不再下降,而 MySql 明显出现一个波峰后下滑(5.5版本后Mysql企业版有优化,需要付费)
MySql的InnoDB引擎,可以充分优化利用系统的所有内存,超大内存下PG对内存使用的不那么充分(需要根据内存情况合理分配)。
4. 高可用
InnoDB的基于回滚实现的 MVCC 机制,对于 PG 新老数据一起放的基于 XID 的 MVCC机制,是占优的。新老数据一起存放,需要定时触发 VACUUM,会带来多余的 IO 和数据库对象加锁开销,引起数据库整理的并发能力下降。而且 VACUUM 清理不及时,还可能会引发数据膨胀
5. 数据同步方式:
Mysql到现在也是异步复制,pgsql可以做到同步、异步、半同步复制。
Mysql同步是基于binlog复制,属于逻辑复制,类似于oracle golden gate,是基于stream的复制,做到同步很困难,这种方式更加适合异步复制;
Pgsql的同是基于wal,属于物理复制,可以做到同步复制。同时,pgsql还提供stream复制。
Mysql的复制可以用多级从库,但是在9.2之前,PgSql不能用从库带从库。
Pgsql的主从复制属于物理复制,相对于Mysql基于binlog的逻辑复制,数据的一致性更加可靠,复制性能更高,对主机性能的影响也更小。
6. 权限控制对比
MySql允许自定义一套不同的数据级、表级和列的权限,运行指定基于主机的权限
Mysql的merge表提供了 一个独特管理多个表的方法。myisampack可以对只读表进行压缩,以后仍然可以直接访问该表中的行。
7. SQL语句支持能力
PG有极其强悍的 SQL 编程能力(9.x 图灵完备,支持递归!),有非常丰富的统计函数和统计语法支持,例如分析函数(Oracle的叫法,PG里叫window函数)
支持用多种语言来写存储过程,对于R的支持也很好。这一点上Mysql就差的很远,很多分析功能都不支持。
PgSql对表名大小写的处理,只有在Sql语句中,表明加双引号,才区分大小写。
在Sql的标准实现上要比Mysql完善,而且功能实现比较严谨。
对表连接支持比较完整,优化器的功能比较完整,支持的索引类型很多,复杂查询能力较强。
Mysql采用索引组织表,这种存储方式非常适合基于主键匹配的查询、删改操作,但是对表结果设计存在约束;
Mysql的Join操作的性能非常的差,只支持Nest Join,所以一旦数据量大,性能就非常的差。PostgresSQL除了支持 Nest Join 和 Sort Merge Join,PostgreSQL还支持正则表达式查询,MySql不支持。
8. 数据类型支持能力
PostgreSQL可以更方便的使用UDF(用户定义函数)进行扩展。
有丰富的几何类型,实际上不止集合类型,PG有大量的字典、数组、bitmap等数据类型,因此PG多年来在 GIS 领域处于优势地位。相比之下Mysql就差很多,instagram就是因为PG的空间数据扩展 PostGIS远远强于 MySql的 my spatial 而采用 PgSql的。Mysql中的空间数据类型有4种,分别是 CEOMETRY、POINT、LINESTRING、POLYGON,其空间索引只能在存储引擎为 MyiSam的表中创建,用SPATIAL关键字进行扩展,使得能够用于创建正规索引类型的语法创建空间索引。创建空间索引的列,必须将其声明为NOT NULL。不同的存储亲情有差别。MyISAM和InnoDB 都支持 spatial extensions,但差别在于:如果使用MyISAM,可以建立 spatial index,而 InnoDB是不支持的。
pgsql对json支持比较好,还有很逆天的fdw功能,就是把别的数据库中的表当自己的用。
pgsql的字段类型支持的多,有很多mysql没有的类型,但是实际中有时候用到。
一半关系型数据库的字符串长度8k左右,无限长的 TEXT 类型的功能受限,只能作为外部带数据访问。而 PG 的 TEXT 类型可以直接访问,SQL 语法内置正则表达式,可以索引,还可以全文检索,或使用 xml xpath。用 PG 的话,文档数据库都可以省了。
postgresql 有函数,用于报表、统计很方便
PG支持 R-Trees这样可扩展的索引类型,可以方便的处理一些特殊数据。
PG可以使用函数和条件所以,使得数据库的调优非常灵活,mysql就没有这个功能,条件索引在web应用中很重要。
9. 如可过程容错能力
大批量数据入库,PostgreSql要求所有的数据必须完全满足要求,有一条错误,整个数据入库过程失败。MySql无此问题。
10. 表组织方式
pgsql用继承的方式实现分区表,让分区表的使用不方便且性能差,这点比不上mysql。
pg主表采用堆表存放,MySQL采用索引组织表,能够支持比MySql更大的数据量。
MySql分区表的实现要优于PG的基于继承表的分区实现,主要体现在分区个数达到成千上万后的处理性能差异很大。
11. 开发结构
对于web应用来所,mysql 5.6 的内置 MC API 功能很好用,PgSQL差一些。
PG的“无锁定”特性非常突出,甚至包括 vacuum 这样的整理数据空间的操作,这个和 PGSQL的 MVCC 实现有关系。
好文要顶 关注我 收藏该文
茄子777
粉丝 - 0 关注 - 0
+加关注
00
« 上一篇: 多线程中的wait与join
» 下一篇: 负载均衡相关
posted @ 2022-11-02 16:20 茄子777 阅读(55) 评论(0) 编辑 收藏 举报
刷新评论刷新页面返回顶部
登录后才能查看或发表评论,立即 登录 或者 逛逛 博客园首页
【推荐】阿里云新人特惠,爆款云服务器2核4G低至0.46元/天
【推荐】双十一同价!腾讯云云服务器抢先购,低至4.2元/月
编辑推荐:
· 一个有趣的 nginx HTTP 400 响应问题分析
· 谁说.NET没有GC调优?只改一行代码就让程序不再占用内存
· 为什么标准库的模板变量都是 inline 的
· .net 如何优雅的使用 EFCore
· 在 C# 中使用 Halcon 开发视觉检测程序
阅读排行:
· Entity Framework Core 7中高效地进行批量数据插入
· 除了 filter 还有什么置灰网站的方式?
· 快速绘制流程图“GitHub 热点速览 v.22.47”
· 使用.NET7和C#11打造最快的序列化程序-以MemoryPack为例
· 私藏!资深数据专家SQL效率优化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