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94年,尼克松死前回顾当初访华: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
50 年前的 2 月 21 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启访华之行,在中国7天的访问之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中美两国的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可就在1994年,弥留之际的尼克松,说出了一句话: “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
尼克松作为 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 ,竭力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却又 是何原因让他改变了想法 ?
上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一直处于十分“敌对”的状态。
这种敌对主要是 意识形态上的对立 ,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美国长期支持国民党,暗地里向国民党军队出售武器,希望蒋介石可以获得胜利,这样,美国在华就能取得长期的利益。
可国民党的失败,美国的愿望落空了,新中国成立后,眼看着新中国即将步入 社会 主义阵营,时任美国总统的 杜鲁门 ,开始在国际上牵制中国。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曾派司徒雷登向新中国领导人传话:如果新中国不站在任何一边,美国才可以承认中国。
可是 《论人民民主专政》 的发表,使美国明白,新中国将坚定地站在 社会 主义阵营一边, 美国便撤走了所有的外交官员。
随后上任的美国总统,都坚持着对华的敌对政策,双方长达10几年没有任何交流,被称为“中美关系的冷冻期”,直到 尼克松总统的上任 。
年轻时的尼克松,是一个坚定的“反对共产党分子”。可多年的政治生涯,使他敏锐地感知到,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1969年,当选总统的尼克松,开始重 新审视中美关系 ,在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国际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调整中美关系势在必行。
尼克松不同于前任总统,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 现实派 。
他认识到,苏联成为真正全球性超级大国是一个 事实 ,美国需要承认世界力量的多极化,需要调整目前其全球战略。
一味地强调绝对军事优势,奉行美国“统治”,已经是 不现实的 ,因此,加入第三者,实现两者之间的互相牵制,才能继续稳固美国“领导”的局势。
中国 ,就成为尼克松眼中可以牵制苏联,改变美苏争霸的不利处境的目标。
老练的政治眼光,全局性的政治考量,适时而变的对华态度,这位律师出身的总统,成为了 改善中美关系的先驱者 。
1969年爆发的中苏边境冲突,上任伊始的尼克松政府在对华战略认知上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促发了其 改变对华战略 的政策能动性。
中苏边境冲突虽然开启了尼克松政府重审对华认知及对华战略的序幕,但是美国仍保持中立,对中国的外交趋于温和。但已经认识到中国在美国 制约苏联战略上的重要价值 。
随后,尼克松开始通过国会,颁布一系列 对华的新政策 ,包括松弛对华的贸易管制,允许中国产品出口美国,允许美国企业同中国开展商业合作。
美国开始 在国际上频频释放讯号 ,试图就同中国重新打开关系的可能性作出试探,通过各种渠道,欲 谋求与中国关系的重新建立 。
1972年2月28日发表的 《中美联合公报》 ,举世哗然。被称为 “改变世界的一周” 。可《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背后,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国与中国方面的接触,却始终都是秘密进行的。在当时的美国政界、学术界、 社会 上普遍存在 强烈的反华情绪。
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残留,导致美国与曾经的朝鲜战争对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建立联系是一件十分敏感且冒险的事情。
这就看得出尼克松是十分谨慎而理智的一个人。他愿意为了美国的未来作出改变,当然这一切要 秘密进行 。
而且秘密接触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可以避免苏联和美国盟友知晓,苏联是美国当时最大的对手,美国和中国接触, 必然会引起苏联的不安 。
而日本、韩国等美国盟友们也会觉得美国出卖他们,从 而使同盟关系出现裂痕 。
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同中国的接触失败,也不会留下把柄,让世界知道美国正在同中国建立关系。
尼克松执意要秘密进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 ,7000多页关于越南战争的秘密文件在媒体上被曝光。
尼克松在回忆录里也写到前总统约翰逊对他说的一番话:
可见尼克松对于保密工作十分重视。他决定放弃美国和中国的公开渠道,构建秘密接触渠道。
1969年,尼克松通过 巴基斯坦总统 向中国领导人带话,中国也接受了尼克松关于秘密接触的建议。
中国领导人起初是十分反对秘密接触的。因为对于中国来说,国际局势上的不友好,中美公开接触,有利于缓解中国周边环境的压力。
但是对于和美国建立联系,周恩来总理是十分赞成的。他表示: “他们想解决,有渠道嘛!渠道就是华沙谈判。”
可是华沙在尼克松眼里,并不是最佳选择,于是双方又通过巴基斯坦渠道进行了数轮的秘密沟通。周恩来形容道 “从一个首脑通过一个首脑给另一个首脑提出建议”。
据巴基斯坦学者艾贾祖丁的《从首脑经首脑到首脑》一书中记载,光是巴基斯坦总统本人所保存的有关“巴基斯坦渠道”的秘密文件就有49件。
这样的秘密沟通持续了将近半年,直到1971年4月,中美双方决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恢复中美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高级领导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
着名的 “乒乓外交” 事件,正在建立在这时期中美各自的意向之上。
接着1971年7月,基辛格 秘密访问中国 。
这场秘密行动受到中国,美国,巴基斯坦三方的高度安排。基辛格先是通过印度来到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
在同巴基斯坦总统的晚宴上,基辛格 假装肚子痛, 巴基斯坦总统随即安排基辛格到自己的别墅去静养,第二天,基辛格便秘密登上了飞往中国的专机。
美国方面完全实行完全保密,连当时的国务卿罗杰斯都完全不知情,基辛格的随行特工也是在登机后才知道要飞往北京。
基辛格在 北京停留了48小时 ,同周恩来总理作了长时间的交谈,对于双方的态度,作了一个明确的肯定,一些重大问题也作出了基本的敲定。
7月16日,一份美国总统尼克松受周恩来总理邀请访问中国的公告 公布于世 。
《中美联合公告》发表带来的影响,可能尼克松当时也预见不到。
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972年尼克松访华 ,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国崛起的速度,正超出尼克松的想象。
作为当时世界霸权 “领头羊” 的美国,不少国家选择追随其脚步,尼克松访华当年,中国同日本建交,随后德国等 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起联系 。
中国在打破了几十年的外交困局的同时,经济上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西方国家向中国打开了大门 。
1978年,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使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经济开始腾飞,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西方国家外交正常化,也为 我国 科技 发展 带来了生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 科技 人员不足5万人,科研机构不到50个,科学技术十分落后,高精尖人才急缺。
邓小平同志说 “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能否长久发展,能否同其他国家竞争的关键就在于科学技术。
随着中国同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正是大力学习国外科学技术的好机会。
中国能研制 “两弹一星” ,能 人工合成胰岛素 ,能培育出 杂交水稻 ,证明中国是不缺高质量人才的。缺的是数量,是大量的人才。
随着西方国家向中国打开国门,中国派出了大量留学生到美国,英国,德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
再加上新中国 科技 体制改革与 科技 创新体系建设,重大举措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中国的 科技 事业突飞猛进。
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神舟系列飞船、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一项又一项的成绩,震撼着世界,彰显着 中国的 科技 力量。
科技 兴国, 科技 强国,科教兴国,中国迈向现代化国家的第一步,就要大力发展 科技 。
202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全球 各国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名是中国 ,申请了69540件专利,而美国仅以专利申请总量59570件排第二。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美国的不安,有美国媒体断言 “21世纪,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强国”。
这才是尼克松害怕的地方。
1974年,尼克松辞去美国总统职务,他的辞职,导致了中美关系进展再度缓慢,直到1978年,中美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退休后的尼克松, 仍十分关心中美关系 ,1993年,他再次访问中国之后,越来越相信自己当初的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判断是正确的, 中国正在崛起,并且不容小觑,只能交往,不能敌对 。
1994年,弥留之际的尼克松,对中国再次作出了判断,他说到 “我们当年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啊”,言外之意中国出乎了他的意料。
时间回到2022年,今年是尼克松访华的50周年,中国和美国正处在世界各国的焦点之中,作为当今世界上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 如何处理好互相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
面对美国国内谣言四起的“美国受骗论”《环球时报》这样评论到:
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美国正在将中国作为其21世纪的 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和“假想敌” ,双方摩擦不断, 中美关系处在低谷 。
许多人正在担心, “美国正在干着与50年前截然相反的事情”,“这可能会推动中国和俄罗斯走得更近,为美国同时树立了两个强大的对手。”
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前两位,美国和中国的关系,不仅关乎美中两国自身的利益,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全球局势。
美国和中国该如何处理好互相之间的关系呢?
回看50年前,尼克松访华所能留下的最大启示就是,在 分歧中找到中美可以合作的底线 ,而国家利益的交汇与冲突,是推动大国关系调整的驱动力量。
中美关系要取得突破,需要双方 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这样才能实现共同利益,实现不同 社会 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和平共处。
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然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权威性的大国,美国在失去过去国际权威和地位的同时,也失去了对世界的影响力,失去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 “”到 2030 年左右,中国极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事实上,在尼克松访华时,中国的雄心壮志与现在并无不同。”
对于美国而言,如何 认清现实, 寻找到双方可以共同合作的底线,停止摩擦,求同存异,才是当务之急。
对于我国而言,想尽一切办法, 让美国意识到 ,不与中国合作是不理智的,与中国冲突对抗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中国并不想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中国也承诺“ 永远不称霸” 。
也许美国领导人应该学习一下尼克松,当年尼克松来中国,根本原因是美国自顾不暇,他意识到中国的帮助才是求生之道。
❷ 2007 印巴 大事记
1991年
4月6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新德里签署了有关互不侵犯领空和预先通报军事行动两项协议。签署这两项协议的目的在于缓和双方边界紧张局势和解决双方的分歧。
5月11日:印巴达成一项协议,双方在克什米尔的克兰地区互不跨越实际控制区分界线进行攻击。这一协议是印巴军事指挥官进行电话会谈后达成的。
1992年
9月4日:参加第10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印度总理拉奥和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雅加达会晤后表示,决心改善两国的紧张关系,并决定就包括克什米尔问题在内的问题在不同级别继续对话,以求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12月8日:印度驻巴基斯坦卡拉奇总领事官邸遭到暴力袭击后,印度决定召回卡拉奇总领馆的外交官和其他人员。
1993年
10月17日:巴基斯坦以从事不正当活动为由驱逐了4名印度驻巴外交官。18日,印度政府以同样理由驱逐了4名巴基斯坦驻印外交官。
1994年
7月:印度和巴基斯坦互相指责对方外交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驻在国从事间谍活动,并予以驱逐。1992年以来,印巴两国以同样的理由相互驱逐外交官和工作人员各9名。
12月26日:巴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说,由于印度卷入了卡拉奇的恐怖和暴力活动,并从事威胁巴团结、领土完整和主权的宣传,巴政府要求印度10天之内撤走其驻卡拉奇总领馆的所有外交官和工作人员。
1995年
1月4日:印度关闭其驻卡拉奇的总领事馆。
1996年
1月1日:根据1988年印巴两国签订的有关互不攻击对方核设施的协定(协定于1992年正式生效),两国交换了国内的核设施清单。根据上述协定,两国应在每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交换核设施清单,作为双方建立信任措施的一部分。
1997年
5月12日:印度总理古杰拉尔和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马尔代夫的旅游胜地库伦巴岛举行会谈。两位领导人同意建立个人热线联系,以便加强两国的对话和合作。会谈中,两国总理同意释放关押在各自国家内的对方平民,就不同问题设立联合工作小组磋商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6月23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外交秘书在伊斯兰堡结束了新一轮会谈。双方同意将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最大障碍——克什米尔问题列入今后双边会谈的议事日程,并决定建立处理两国现存问题的机制。
1998年
5月11日和13日,印度进行了5次地下核试验。
28日和30日,巴基斯坦在俾路支省的查盖地区进行了6次核试验。
5月30日:巴基斯坦外交秘书谢姆沙德·艾哈迈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愿意与印度恢复对话,讨论和平与安全问题。
7月29日:正在科伦坡出席第十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的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和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举行会晤。这是两国首脑自1998年5月进行核试验,并导致地区和双边关系紧张以来举行的首次会晤。
1999年
2月21日: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和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巴基斯坦签署《拉合尔宣言》,双方表示将继续共同努力,解决两国间存在的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问题在内的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
5月初以来,印巴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6月12日:印度外交部长贾·辛格在新德里与到访的巴基斯坦外长萨尔塔杰·阿齐兹就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武装冲突问题举行了会谈,但由于双方分歧较大,未取得任何进展。
11月21日:巴基斯坦和印度边防军官员在巴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举行了4天会谈后达成协议,同意立即停止在查谟和锡亚尔科特之间的暂定边界线交火。
2000年
1月22日至10月间:巴基斯坦和印度军队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实际控制线附近发生多次武装冲突。
8月26日: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表声明,要求印度政府在9月2日前召回印驻巴高级专员署工作人员戴伊,理由是他从事了“与其官方身份不符的活动”。24日,印度政府曾以相同的理由,宣布驱逐巴驻印度高级专员署一名工作人员。
2001年
1月5日:巴基斯坦军方宣布已经完成从巴印边境和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部分的撤军工作,同时再次否认了巴印军队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交火的消息。
2月2日:印度外交部宣布,巴基斯坦首席执行官穆沙拉夫2日晚上打电话给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1月26日发生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强烈地震给当地造成的巨大损失表示同情。瓦杰帕伊感谢巴基斯坦向印度地震灾区提供援助。这是穆沙拉夫自1999年10月执政以来,印巴两国领导人首次通电话。
6月19日:巴基斯坦外交部和印度外交部宣布,应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的邀请,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将于7月14日至16日访问印度。
7月4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宣布了一系列促进印巴两国民间交往的措施。印度政府将为巴基斯坦学生在印度理工院校学习提供20个奖学金名额;邀请巴诗人、学者、作家和艺术家作为印度政府的客人来印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邀请巴大、中学生到印度学术机构参观访问。
7月9日:印度政府宣布单方面放宽对巴公民赴印旅行的签证限制。目前巴基斯坦公民赴印须到印度驻伊斯兰堡高级专员公署申请签证。根据印度总理瓦杰帕伊9日作出的决定,今后巴公民赴印可以取道陆路,印度方面将增设一批边境检查站,即时向他们发放签证。
❸ 求印巴冲突的历史原因和现状
印度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教派门类繁多,民族矛盾由来已久。17世纪初英国人开始涉足南亚次大陆,英国殖民统治加深了印穆民族矛盾。印巴分治之前,国内党派之间争斗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在决定印度民族独立时继续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不顾民族感情,随心所欲地划定印巴两国疆界,导致克什米尔问题悬而未决。半个世纪以来,克什米尔成了印巴两国争夺的焦点。印巴长期对峙局面难以改观。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可说是英国仓促撤离印度次大陆的一个悲剧性结果。印巴正式分立时,克什米尔邦的归属仍未确定,这就使得争端有了产生的可能。克什米尔王公宣布加入印度后,由于土邦归属原则的不明确性,加之印度在土邦归并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巴基斯坦因而拒绝承认加入有效。从根本上说,导致克什米尔争端产生的原因是克什米尔在政治、安全方面对印巴两国的极端重要性,双方都不愿放弃,或说是不能失去。
纵观印巴两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矛盾纷争,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即克什米尔问题、恒河河水问题和东巴(今孟加拉国)问题。
第一、克什米尔问题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领宣布成立,领土包括西巴(今巴基斯坦国)和东巴(今孟加拉国)。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印度、中国和阿富汗之间、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克什米尔地区,有500万人,其中77%是穆斯林,20%人口信奉印度教。据“蒙巴顿方案”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划归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规定可由当地人民自由选择。双方争执不下,于1947年10月发生武装冲突。在联合国的干预下,1949年元旦印巴停火,7月划定停火线,印度占据了该地2/3地区和3/4的人口。1965年9月,印度利用该地紧张局势,向巴基斯坦发动武装进攻,遭到巴基斯坦的反击,后通过联合国调解,印巴又宣布停火。
第二、恒河河水争端
印巴分治后,恒河上游归印度,下游归东巴,印方不顾巴方反对,在离恒河流入东巴边界20千米处修筑了一座大水坝,使恒河河水的的65%不能流入东巴,严重地影响了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印巴双方为此举行过多次会谈,均无结果。
第三、东巴问题
巴基斯坦自治领宣布成立时,东巴便是巴基斯坦领土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东巴是一块和西巴相距几千里之遥而且被印度三面环绕的“飞地”,其内政时常受到印度政府的干涉。1971年3月,印度议会通过了印度总理提出的关于“声援东孟加拉人民”的提案,公开表示支持东巴基斯坦的分裂活动,公开干涉巴基斯坦的内政。11月出兵进犯东巴,12月又出兵侵略西巴,印巴战争全面爆发。印军很快占领东巴首府达卡,在联合国的斡旋和干预下,印巴双方签定停火协议。后来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提出使印度对东巴军事占领及其傀儡政权合法化的提案,不久东巴宣布与巴基斯坦脱离关系,成立了独立的孟加拉国。
印巴分治及三次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使印巴两国成了敌对国。长期以来,令人遗憾的是两国都没有采取温和、克制的和平方式来化解积怨甚深的矛盾。相反,时至今日,两国仍将国民收入一大部分用于国防和核武器军备竞赛,这不但没有缓和两国之间的矛盾,反而使之愈演愈烈。国际社会对核武器试验的经济制裁,也将会影响到两国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