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以色列访问阿拉伯多国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以色列访问阿拉伯多国

发布时间: 2022-04-15 19:20:59

㈠ 以色列和阿拉伯哪些国家建交

截止到2020年10月,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建交国有两个,一个是约旦,一个是埃及。

1978年9月9日,应当时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邀请,国、埃圾、以绝列三方在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举行最高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埃圾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京,会议持续了12天。

终于在9月17日埃以双方签署了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项埃及同以绝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从而开启了埃、以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埃、以结束30年的战争状态。

1994年7月25日,以色列和约旦历史性言和,建立外交关系,设立大使馆,但是两国之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是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问题,始终是两国之间的心结,另外一个是在约旦有大量的巴勒斯坦人,不少巴勒斯坦人以约旦为基地,抗衡着以色列。

(1)以色列访问阿拉伯多国扩展阅读:

1948年以色列建国,大批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称六日战争)期间,约旦接纳了很多巴勒斯坦难民,约旦人口的一半都是巴勒斯坦人。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从约旦手夺走了东耶路撒冷,负责管理阿克萨清真寺和耶路撒冷其他圣地的伊斯兰教瓦格夫(Waqf,指伊斯兰教的宗教财产)被允许继续存在,瓦格夫是约旦国王侯赛因于1948年设立的。

直到1994年,即《奥斯陆协定》签署的一年之后,约旦与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该协议是在与以色列官员进行了数年谈判之后达成的,约旦放弃了对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主权要求,约旦在1948年至1967年间一直控制着这两个地区。

㈡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原因是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是水火不融,相互仇视,甚至敌对。原因: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双方的领土争端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
以色列是一个古国,在中世纪之前很发达,包括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民族为犹太族,传说是耶稣门徒犹大的后代,由于犹大告密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在基督教正名后受到教徒们的歧视,逐渐流落到世界各地,这样当地逐渐被周围的阿拉伯人居住了,二战中希特勒对犹太人进行了大屠杀,二战结束后在美国支持下建国,世界各地犹太人纷纷回到中东,这样就和当地阿拉伯人发生了冲突.并经历了四次中东战争,均以以色列胜利结束。
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总面积为2·6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一分为二,14477平方公里划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11655平方公里划给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并将耶路撒冷暂定为“国际城市”,即归属未定。
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岛、1600平方公里的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又从约旦手中夺走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
根据1978年埃以达成的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兰高地的一部分退还给叙利亚,但继续占领戈兰高地其余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于1981年宣布将其并吞。
近几年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
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却认为,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后,它已完成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要求,现在只需要以“和平换和平”。
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占领土上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却只顾同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代表讨论“有限自治”问题。叙利亚要求以色列归还戈兰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却一再表示坚持“寸土不让”。

㈢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为何关系不好

以色列和中东国家存在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矛盾,这是两大民族结怨的最大根源。犹太人历史上就在巴勒斯坦地区生活,他们在两千多年里不断遭到中东地区其他民族的侵略和奴役,最终分散到世界各地生活。由于犹太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与世界很多国家的主流文化不同。而犹太人又无法被其他民族同化,因此犹太人遭到了很多国家的鄙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开始大量屠杀犹太人,这让犹太人意识到必须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这样才能保护犹太人自己。1948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经过联合国授权建立了以色列国。可是由于犹太人信仰基督教,而中东地区全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在阿拉伯人眼里,以色列就是异教徒,是被消灭的对象。

因此1948年就在以色列刚刚建国不久。五个阿拉伯国家联合对以色列进行了军事侵略。刚开始以色列被围攻,马上就要被灭亡了。不过由于埃及和约旦都想吞并以色列的国土,因此阿拉伯国家之间产生了矛盾。以色列利用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从美国得到了犹太财团的经济支援和军事援助。最后打败了阿拉伯联军。以色列为了生存,只能占领更多的巴勒斯坦土地,这导致巴、以两国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由于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美国不希望中东地区出现一个或两个强国。美国也不希望所有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因为这会成为美国控制中东地区的障碍。因此美国需要以色列做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代言人。如果有哪个中东国家不听美国的话,那么美国就会联合以色列一起对这个国家进行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制裁。这就是为什么中东地区痛恨以色列的原因。

㈣ 以色列为何能够在阿拉伯环顾的世界中,傲视群雄而不败

4、为了得到国际计社会在道义上的支持,美国人摆出姿态,帮助犹太复国。

5、为美军开垦出“武器试验场”,以验证新式武器的使用效果。

如今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的国家时有摩擦甚至会爆发局部冲突的局面,历史悬而未决的问题依然没能得到解决,本人在此希望中东地区早日迎来和平,结束对抗和对立,让两族人民早日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之下。

㈤ 以色列一挑30个阿拉伯国家

第一到第五次中东战争基本上都是以色列一国同周边各阿拉伯国家打的战争
1 vs30看似悬殊
但是对比国力、外援、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都是以色列占优
而且和以色列交战的主要是几个国家:埃及、约旦等国都无法支持长时间的战争
短时间、高强度的战斗又是以美国为干爹的以色列高技术化军队的强项
所以造成看似悬殊、其实正常的结果
中东战争,或称阿以战争、以阿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

中东战争起因
历史原因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中东战争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着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经过三次大起义和三次大屠杀,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该决议对土地的分割极为不公平,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阿拉伯国家的票数一共只有六票,根本无力挽回。犹太人同意此决议,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结果发生5 次阿以战争。[1] 历史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两个民族同属闪米特民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擅长航海和经商。因此,两个民族从身体素质和智力上应无太大差异。阿拉伯人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军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并且阿拉伯人一直都在南征北战,像欧麦尔、哈立德、努尔丁这样的军事人才辈出。但自从萨拉丁之后,阿拉伯民族便陷入了没落之中。在阿拉伯帝国灭亡之后,整个民族便无法取得独立,直到奥斯曼土耳其被削弱,世界大战爆发后。相比之下,一直在外流浪的犹太民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便具有的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色列之所以能够在强大的阿拉伯人的围攻下生存下来,除了美国及西方大国的大力援助之外,自身的忧患意识也迫使犹太人努力发展国防科技和寻求外援。因为犹太人把他们自己看作一支特殊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的民族,如今以色列国防军已成为中东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并有了同阿拉伯国家局部抗衡的能力。另外犹太人居留城市,并从事经商事业,大量敛聚财富。
直接起因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 中东战争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然而事实上,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犹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过,可是这不是犹太人拥有巴勒斯坦的理由,因为他们数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几千年。沙特国王曾经这样说:“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既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就在德国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好了,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编辑本段中东战争简介
综述
中东战争(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中东,是西方国家对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等离欧洲较近的东方国家的习惯称呼。 “中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阿拉伯国家不满联合国对巴勒斯坦不平等的分割,且对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剥夺。 第一次中东战争清晰地图
1948年5月16日凌晨,以色列建国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多人,主动向以色列发起侵略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以色列总兵力有3.4万人,飞机33架,阿拉伯国家处于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拼命抵抗,才使战情不致恶化。由于以色列建国时间过短,国家各职能机构并没有完全正常运行,为争取时间,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5月17日,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操纵安理会命令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时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以色列过半的领土。 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喘息甫定,开始大力扩充军备。这时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立即发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动,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规的以色列国防军(IDF),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捐赠的新型轻重武器,从美国、英国进口轰炸机,从法国引进坦克,从捷克获得了大量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7月9日阿拉伯联军再开攻击,以为十天内就能结束战争,孰料战争一开始联军就陷于被动,已非吴下阿蒙的以色列一口气夺取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命令双方停火。 这时在军事上已占尽优势的以色列军队针对埃军的弱点,一口气发动了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 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条罗马时代的旧通道,可由比尔谢巴通往奥贾,埃军万万没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将这条旧通道大修成军用道路,可通行装甲战车,沿这条古道包抄埃军后方,埃军大吃一惊,毫无抵抗,全面败退。阿拉伯联军原本就是以埃军为主力,埃军一败,联军更无斗志,节节败退,完全被赶出了巴勒斯坦。 埃及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的罗得岛签定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埃及承认除 第一次中东战争
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有整个内格夫地区。边界重镇奥贾非军事化,埃及在离奥贾14至17英里内不得设立阵地。 外约旦和以色列的停战谈判3月2日也在罗得岛开始,4月3日,以色列、外约旦正式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军团”在中部55英里长的战线上平均后撤2英里,以色列承认外约旦与约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并。通过协定,以色列控制了越过卡梅尔山脉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战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对特拉维夫和哈德腊东部沿海平原的军事威胁。伊拉克拒绝和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以约协定。以约停战后,伊拉克军队即撤出巴勒斯坦。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战协定于1949年3月23日签定,协定规定以原来巴勒斯坦和黎巴嫩之间的边界线为分界线,双方各建立非军事区,以色列军队撤出黎巴嫩村庄。 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的停战谈判与1949年4月12日在边界举行,7月20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险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这场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2]
第二次中东战争
(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由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后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以色列发动战争与埃及争夺通行权。 第二次中东战争清晰地图
为了控制蒂朗海峡,以色列联合运河原持有人英法两国的军队向埃及发动进攻,意图重新控制运河。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的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防御联军进攻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 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后,埃及当局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告诉居民敌军降落的地点,埃及群众立即集合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使英法军队始终没能完全占领塞得港,先头部队只进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英法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军也撤出埃及。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300—400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 以色列虽然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3]
第三次中东战争
(亦称六日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清晰地图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确定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从此,法塔赫为了连理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不断的袭击以色列,这支力量在六日战争前已初具规模,对以色列构成了威胁。 所以,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而占领巴勒斯坦,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 1967年5月16日,埃及武装力量总司令要求联合国撤出在埃以边境的观察所驻扎的所有部队。随即,埃军前出并占领一部分联合国观察所。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长通告所有联合国部队派遣国:联合国部队必须立即离开埃及和加沙地带。 1967年5月22日,埃及宣布自次日起封锁西奈半岛的堤蓝海峡。 1967年5月30日,约旦和埃及签署了五年共同防御条约。至此,埃约联军有机会在半小时内将以色列一分为二。 以色列军队首先攻击,1967年6月5日,在留下12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其他战机全部动员起来准备投入到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军事打击当中。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把战略纵深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并且派遣小股部队对以色列进行袭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报复性战略空袭。1970年8月停火。阿以双方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4]
第四次中东战争
(亦称十月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清晰地图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土地,将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民赶出家园,并占领大片阿拉伯国家土地,阿拉伯国家为了收复失地,发动了这场战争。 1973年10月,埃、叙为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遣部队或飞机参与作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得到部分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过于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 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以军的王牌装甲旅更是被以逸待劳的埃及步兵歼灭;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首战埃及军队获得全胜。[5] 10月10日,埃军初步达成作战目标并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并改变计划,想要和阿拉伯联盟国家彻底铲除以色列。以色列则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 10月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反攻至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埃军眼看以色列大部队闯入叙利亚,认为时机已到,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对以展开总攻.以军则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 10月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并以埃第3集团军为筹码,换取了北方战线的缓和。 10月24日,埃及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调解下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对以色列形成极大威胁。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国内强硬派再次抬头,对阿拉伯国家的戒心大大加强。[6]
第五次中东战争
(又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并构筑军事设施,不时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出击和炮轰,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 贝鲁特大屠杀
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 6月6日11时,以军出动4个旅约2万余人,经过长达5小时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后,在武装直升机和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宽达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东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进攻。并袭击了叙利亚军队的贝卡谷地。 1982年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28日,巴解组织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个条件:(1)、以军从贝鲁特南部后撤5公里;(2)、在黎巴嫩军队中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巴勒斯坦军事单位;(3)在贝鲁特保留巴解组织的政治结构。以色列拒绝了这三个条件,要求巴解组织有关团体必须向黎军缴械,所有巴解成员撤出贝鲁特和黎巴嫩。7月6日,巴解组织拒绝由美军护送撤离,要求在贝鲁特部署多国和平部队护送巴解武装安全撤离。8月1日,以军攻占了国际机场,4日进至贝鲁特西区博物馆地区,5日,包围了巴解总部大楼,6日空袭了巴解总部大楼,此间,以军还空袭了贝卡谷地。 在这场战争中,巴解组织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

㈥ 阿拉伯和以色列的世仇

>> 至此,这场在中国被称为“第一次中东战争”、在以色列被称为“独立战争”、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口中被称为“大灾难”的战争正式结束了。
>> 1951年7月20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在耶路撒冷被一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刺杀身亡。国王的孙子也被子弹击中,但他爷爷别在他胸口的一枚勋章弹开了子弹。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成为了约旦新的统治者。
1952年7月22日,以纳赛尔为首的一群埃及军官发动了政变,废黜了埃及国王法鲁克。在四年后,纳赛尔正式成为埃及总统,开始了他对埃及长达14年的统治。
>> 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输家无疑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战争结束时,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有70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为难民,占到了巴勒斯坦阿拉伯总人口的70%。这些难民们痛苦地发现,那个原先叫做巴勒斯坦的地方已经在地图消失了。他们的家园现在被分割成了三部分,分别是以色列、加沙地带和约旦河
西岸,统治这三片土地的分别是犹太人、埃及人和约旦人。
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并不欢迎这些难民。
>> 在犹太裔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影片《慕尼黑》中,主人公与一名年轻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有过一段对话。他不理解为什么对方会甘愿把年轻的生命浪费在从犹太人手中夺回巴勒斯坦这种毫无希望的事业上。
在电影中,主人公不解地质问这名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你真心觉得你们一定回到那片不毛之地上去吗?一块贫瘠的土地、几间简陋的小石屋,这就是你想要留给你孩子的东西吗?(Do you honestly think you have to get back all that…that nothing? That chalky soil and stone huts, is that what you really want for your children?)”
想起自己民族的故土,年轻的恐怖分子眼眶湿润了。他哽咽着,一字一顿地回答说:“绝对是。(It absolutely is.)”

㈦ 阿拉伯那么多国家,为何不是小小的以色列的对手

说起中东战争,很多人只是凭借两个简单的印象。一,阿拉伯国家加一起这么大,以色列这么小,还打不过?二,阿拉伯国家人这么多,以色列一千万都不到,一人一口唾沫就够了,还打不过?典型的大国国民思维看问题。

一个国家的命运不光要靠自身的努力,还要考虑历史的进程。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爆发过五次中东战争,但决定以色列命运的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而阿拉伯国家的决胜点则是第一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为什么这么说,首先第一次的地位当然最重要,因为这是以色列的立国之战,而第四次中东战争是阿拉伯国家密谋很久,且采用偷袭形式先发制人,最有可能获胜的一次。至于第三次,以色列先发制人,速战速决,史称“六日战争”。

所以我们重点分析第一次,第三次和第四次。第一次对双方都最重要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次输了就没后面的故事了。第三次为什么对以色列重要,因为第三次中东战争是个分水岭,第一第二第三,阿拉伯国家都是在装备和人员上对以色列有优势,而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实力其实是不相上下的。所以取得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胜利,解决以色列最根本的存亡问题。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阿拉伯的决胜点的理由是,此战由阿拉伯国家发起,先期主导权在阿拉伯国家,如果胜利,以色列少则退回到第一次中东战争时期的态势,严重则可能亡国。此战的失败预示着阿拉伯国家彻底丧失了和以色列对抗的实力。如果说第三次中东战争是斯大林格勒的话(不是说惨烈程度,只是想说明此战对以色列的意义),那么第四次中东战争就是以色列的库尔斯克,在此战之后阿拉伯国家实际上已经在军事上全面处于下风,就像苏德战争的德国。

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给人弱鸡的形象是缘于大家错误的以为中东战争都是阿拉伯国家发起的然后输掉的,其实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是阿拉伯国家主动进攻,第二次第三次和第五次中东战争都是以色列先发制人。阿拉伯国家看上去大,但大片土地都是沙漠,而主力国家埃及和叙利亚都在以色列战机的作战半径内,根本没有战略纵深,就像二战法国和苏联初期那样很容易就被闪电战打趴下,这招屡试不爽。

以大国思维看中东战争,很难站在一个小国的立场上想问题。试想一个国家周边全是敌人,只要输掉一场战役,就可能亡国。这是怎样一种严峻的形势,所以以色列清楚的认识到不能在自身劣势的情况下,还坐等敌人来攻,必须决战于境外,以战求生存,以战争这种高强度的斗争手段来削弱对手,最终确立自己的不败地位。

并且以色列确实是个好学生,熟读三十六计,用出了许多经典的战术,暗度陈仓(第一次),借刀杀人(第二次),擒贼先擒王(第三次),围魏救赵(第四次),假道伐虢(第五次)。战术上配合严谨,进攻计划简直滴水不漏,掐着分钟算计敌人,孙子兵法讲: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简直是以色列军队的完美写照。

㈧ 曾与以色列水火不相容的埃及,为何如今能化敌为友

首先,第二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虽然撤出了埃及,但是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举突进到苏伊士运河,并包围了埃及的第三军团。后来在国际社会的介入下,两国才宣布停火。

但埃及立场的转变引起了其他阿拉伯国家的不满,阿拉伯国家随后一起切断同埃及的外交和经济关系,受益最多的是以色列,再也不会面对阿拉伯国家联合发动的大规模战争。

㈨ 以色列和阿拉伯哪些国家建交了

以色列只和约旦、埃及两个阿拉伯国家建交。毛里塔尼亚在2010年断交。
埃及与以色列之所以和解的最大突破口就是西奈半岛问题得以成功解决,以色列军队撤出,埃及收回西奈半岛,因为长期的战争使得埃及认识到通过武力手段无不但无法彻底消灭以色列,反而只会丧失更多国土,而准备充分的赎罪日战争也只能与以色列勉强打成平手,所以埃及总统萨达特一改一贯的战争手段,转而采取和平手段与以色列进行和谈。
1976年废除《埃苏有好合作条约》其放弃了完全倒向苏联的外交政策,在美、苏之间保持平衡,以寻求美国在埃、以和平问题上的斡旋与牵线;萨达特本人1977亲赴以色列与以色列总理贝京会晤,从而开启了埃、以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并最终促成戴维营协议、《埃以和平条约》的签署,埃、以结束30年的战争状态。
1994年7月25日,以色列和约旦历史性言和,建立外交关系,设立大使馆,但是两国之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是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问题,始终是两国之间的心结,另外一个是在约旦有大量的巴勒斯坦人,不少巴勒斯坦人以约旦为基地,抗衡着以色列。

㈩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历史是怎样的

以色列原来叫雅各也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以撒是亚伯拉罕的原配妻子撒拉生的。阿拉伯人是以实玛利的后裔,以实玛利是亚伯拉罕的妾埃及人夏甲生的。耶和华喜悦亚伯拉罕,就说以实玛利虽然是你的妾生的,但也毕竟是你的孩子。我也使它成为一国,也就是现在的阿拉伯。这样一来妻生的和妾生的就要相争。其实他们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具体解释一下,撒拉是亚伯拉罕的妻子,夏甲是撒拉的使女,由于撒拉不生育,他就把自己的使女给亚伯拉罕做妾,说好叫亚伯拉罕从使女得后裔。这样使女夏甲就给亚伯拉罕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以实玛利。使女见自己给亚伯拉罕生了儿子,就小瞧她的主母。撒拉见自己被冷落,就求告神,神就应允给他一个儿子。到了神所定的日期,撒拉就生了一个儿子,亚伯拉罕给他取名叫以撒。由于以撒是亚伯拉罕年老的时候得的儿子,所以亚伯拉罕额外疼爱她。当时撒拉看见埃及人夏甲给亚伯拉罕生的儿子嬉笑。就对阿伯拉罕说:你把这使女和她的儿子赶出去。因为这使女的儿子不可与我的儿子以撒一同承受产业。亚伯拉罕因他儿子的缘故很忧愁,神对亚伯拉罕说,你不必为这童子和你的使女忧愁。凡撒拉说的话你都该听从,应为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至于使女的儿子,我也必使他的后裔成为一国,应为他是你所生的。 圣经 创世纪21章9至1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