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罗贯访问曹操完整版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罗贯访问曹操完整版

发布时间: 2022-04-19 13:05:33

⑴ 罗贯中对曹操的评价客观吗

很不客观,老罗是把曹操当奸臣描写的,对比《三国志》,可以看出,老罗对曹操的描写十分肤浅。

⑵ 罗贯中哪句霸气十足的话,让曹操被骂了近千年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仁政爱民的刘备、武艺超群的关羽、知人善任的孙权、野心勃勃的曹操等等。在民间,《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让三国变得更加惊心动魄。这其中有有反派,有正派,而最大的反派莫过于曹操。

曹操可以说是历史上形象最多变的人物,也是最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

新三国里曹操最后的独白,颇为动情:

世人都说我是奸雄,可又拿我这个奸雄莫可奈何,你们这些自诩伪君子的人,也都败在了我这个奸雄手里。

如果当君子的代价就是被凌辱,被践踏,被消灭,甚至被杀的话,我宁愿当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报复的奸雄。

自古以来,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和奸恶都不是能够从表面就能够看的出来的。

也许你们从前错看了我曹操,现在又错看了,但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我。

⑶ 为什么罗贯中要把曹操写的是坏人

作为历史人物,承担后人的是是非非,好像是不可推托的责任,不管他对历史有多重大的作用,只要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有天壤之别。就曹操而言,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没理由否认,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却也有颂扬的地方,如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以不足敌方十分之一的军力而把敌方打得一败涂地,使其一掘不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罗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这不能说不与罗氏的生活时代,价值取向无关。

关于罗贯中,我们知之甚少,据明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竞不知其所终”。由此可知,罗贯中大略生活于元末明初。5作为生活于两朝之交的时代,目睹了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历经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有可能他还参加过农民起义,因明人说罗贯中“有志图王”,6从这点看,他应是元明间人。鲁迅也说罗贯中为“元明间人”。(见《中国小说史略》)。对于生活于这样一个动荡年代的作家,他的创作肯定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时的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召的,把北方元朝政权比做三国时的曹魏政权,这在当时是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的。从宋起,汉族政权就屡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掠,退居偏安江南,就早也把北方政权比做曹魏了,罗贯中也是当时人民之一,对北方政权(元朝政权)当然有一定的否定因素。这根本不足为怪,完全可以理解,他的《三国演义》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写成的。元朝政权眼看就要崩溃,他不可能还要对元朝政权大加赞赏,而把曹操写成一个有德之士吧!他反对元朝政权,也就是反对曹魏,即曹操,为了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否定性形象,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这里,还存在一个时代价值取向和正统思想的问题。所谓“正统”,不过是统治者为其统治的合法性而控制人民的思想武器。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不得不找借口,以让人民承认政治权力之合法性。7或说政权的来源承接尧、舜的禅让,或说统治区域是中原——黄河流域,或说自己乃皇室后裔,最终却是一个目的:巩固统治,与人民的利益关系并不大。三国以后,各朝统治者有各自的正统观念,晋朝是承魏而建,它就以魏为正统,以蜀汉为非正统。陈寿着《三国志》就以曹魏为正统,以蜀汉为偏霸的,到宋代,又出现了民族并存政权,金、辽、宋并存,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都把自己说为合法政治权力,金、辽在北方,自比曹魏,地统中原,是正统;宋地处南方,偏安江南,势如蜀汉,以蜀为正统思想。而罗贯中的时代,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也就是和宋的正统观一致,因而,就得否定曹魏的正统,既否定曹魏,也就是否定曹操,在作品中,曹操就不能堂而皇之了。也就是说,罗贯中不可能在作品里给曹操脸上添光,而是有些加黑。

⑷ 求《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曹操的评价

曹操是我国三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曹魏政权的重要奠基人。在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一个个复杂矛盾的人物,特殊的家庭背景,早年的经历以及此后一生的追求。作者着力用笔将其描绘成一位诡谲多变、利欲熏心、残忍多疑的篡国逆臣,这样的目的一方面在于通过曹操的反面形象的树立,来达到作者思想的表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衬托蜀国的刘关张三人情义以及诸葛孔明的忠君报国的思想,以至于影响到此后的戏曲都把曹操画成一个白脸的奸臣之相。

⑸ 罗贯中为什么贬低曹操

由《三国演义》改编的影视及戏曲作品中,曹操都是一个奸诈无比的坏蛋,戏曲作品更是画着中国人心目中代表着奸佞的大白脸,让人一看就不是个好东西!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是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功过分明,功大于过。他一生南征北战,讨平了多少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大片领土,基本上消除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在汉末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情况下,他召募流民,提供工具,推行屯田制度,奖励农耕,使黄河流域的生产得到恢复;他破除门第观念,抑制豪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使大将许褚、典韦、曹洪这些出身贫寒之人脱颖而出,立下赫赫战功;他开创“建安体”,作《龟虽寿》、《观沧海》等作品,古朴苍凉,雄浑壮阔,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佳句。在文学上也做出了卓越贡献。难怪《三国志》作者陈寿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鲁迅先生说:曹操至少是个英雄。就连毛泽东对曹操都很赞赏。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做为明朝开明文人的罗贯中要如此痛恨曹操,以致在《三国演义》中极力把曹操描写成反面形象,甚至于不惜借书中人物之口多次痛骂曹操呢?据分析,产生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罗贯中是受正统儒家学说教育出来的封建文人,而儒家学说的独霸教育和思想领域是在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因此正统的儒家学说对汉朝的歌功颂德超过了历代,到东汉末年,汉朝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以汉家、刘氏为正本源流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罗贯中受儒家思想影响,尊刘抑曹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次是曹魏存在的时间较短,正如鲁迅先生所分析,在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认可的时间里就改朝换代了,没有来得及歌功颂德,这也是造成包括罗贯中在内的封建文人不能正确评价曹操的原因之一。 其三是曹操的一些做法不符合儒家学说的首先标准。儒家讲究仁义道德,讲究中庸之道,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温、良、恭、俭、让。而曹操藐视这些虚伪的道德规范,而将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现在看起来曹操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完全按照儒家学说,以忠君为最高境界,对于功高震主的曹操来说,其下场必然和岳飞一样。但这些在罗贯中等封建文人眼里是大逆不道的,这是造成罗贯中痛恨曹操的又一大原因。

⑹ 如果罗贯中与曹操、周瑜、关羽等人在茶馆碰面,他们会聊些什么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我们一起来说想象一下,如果他们几个人能相遇,我感觉聊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人物设定之间的争执。现在我们就来进入想象,老罗在茶馆订了一个位置,邀请他自己设计的那些人物前来会面,老罗正在悠闲喝着茶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身高魁梧的红面大汉掀开门帘走了进来。

曹操入座之后,又来一个年轻的帅气小伙,坐下后一翘二郎腿,对罗贯中说:老罗啊,你给那么多人那么多技能,却只给我一个制衡?罗贯中苦笑着说:权啊,这是无奈之举。这时又从房顶传来一声大喝:既生瑜!何生亮?然后听见扑通一声,门外的吕蒙马上冲进来对孙权说:周瑜大都督跳楼了。众人马上冲出去救周瑜,全剧终。

⑺ 查找罗贯中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相关资料并写下来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曹操简介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成为东汉朝廷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以击马超,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使大夫任命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曹操一生有诸多作品,为众人称道的《观沧海》是他公元200年10月打败袁绍后于河南延津县附近所作,《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出他的高远志向,公元208年冬于湖北汉口西南长江边赋歌《短歌行》,抒发出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心情。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着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着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

答案补充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明于治而为相,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鲁肃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⑻ 罗贯中和曹操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

后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