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马连良朝鲜访问归来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马连良朝鲜访问归来

发布时间: 2022-04-21 03:38:45

Ⅰ 傅铎的人物轶事

电影《上甘岭》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主题歌似激流涌动,悠远流长。可能绝大多数观众都不清楚,话剧也有一出“上甘岭”,它的剧本提纲要早于电影剧本,而且话剧与电影之间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亲密”联系。
贺龙元帅板起面孔:写不好打屁股
话剧“上甘岭”的剧本名叫《地下长城》,作者是我军已故着名剧作家傅铎。前不久,记者与傅铎将军的幼子傅占武先生聊起话剧百年时才得知:傅铎先生是写“上甘岭”故事的第一人,他写“上甘岭”绝非凭空想象,而是生活积累的深度体现,他曾五次远赴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与战士们同吃同住。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字,中央组建以贺龙为总团长的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这次慰问团的声势强过以往,全国各省市的地方剧种无所不包,梅兰芳、马连良、周信芳、程砚秋等京剧名家也准备了拿手戏。身为慰问文工团秘书长的傅铎随之前往,这是他第四次入朝。慰问团先是受到了朝鲜人民的热烈欢迎,之后是深入志愿军部队访问。此前,傅铎曾三次赴朝,每一次来到战士们中间都有新的感受、新的体会和新的触动。在坚守上甘岭的十六军访问时,创作激情被战士们的英雄事迹点燃了。上甘岭前线指挥官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和坚守坑道作战的钢八连连长张忠发向慰问团作的报告感人至深,动人心魄。上甘岭位于朝鲜中线战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配合大反攻,志愿军战士在坑道内坚守了十天。那是度日如年的十天,是经受战火与干渴考验的十天,是与死神为伴的十天。山头被炮火削平了,可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地下长城巍然屹立。
听完报告,大家群情激奋,心潮起伏。经领导同意,傅铎当即留下,决定登上上甘岭阵地去体验生活,进一步采访,把上甘岭的英雄事迹写成剧本,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志愿军战士的可爱。志愿军文化部文艺科长曹欣,十六军军文工团长崔家骏奉命前来参与创作。算上这一次,傅铎已经赴朝四次,早就有了动笔的欲望,领导明确下达了写作命令,正合他的心意。傅铎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上甘岭战斗的“魂”表现出来。贺龙元帅也对创作寄予了厚望,傅铎心里暗自发誓,可表面上还不愿让人看出来,不想给别人留下自吹自擂的印象,就谦虚地对元帅说:“努力写吧,就怕完成不好任务。”没想到贺老总当即认真起来,板起了面孔说:吃了粮食不屙屎还行?写不好打屁股!老总的话让傅铎更不敢有半点懈怠。
走上黄继光牺牲的阵地,电影话剧为何有雷同
慰问团走后,傅铎等人迫不及待地上了神往已久的上甘岭。大战初停的上甘岭没有一点人气,阴冷天气衬托下更显荒凉。数不过来的烈士墓一座座,一排排,漫山遍野,平静地向每一个来人诉说着战斗的惨烈。朝鲜的冬季还未到来,一场突降的大雪漫天飘下,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难道是英烈们的在天之灵向祖国亲人表达着无尽思念?
几个人默默爬了两个多钟头才到达上甘岭主峰阵地。硝烟早已散去,可到处都是战争的痕迹,密密麻麻的弹坑,烧残了的空弹药箱,未爆炸的炮弹壳,破烂的枪支、钢盔。这场战役把阵地化为焦土,坚石打成流沙,山头被削下半米。傅铎特意走上了黄继光烈士牺牲的二号阵地,英雄的壮举在脑海中浮现。四天来,傅铎等人怀着沉重的心情走遍了上甘岭,切身的体验让傅铎无法抑制创作的冲动。回国后,傅铎、曹欣、崔家骏三个人立即开始研究材料,琢磨提纲,由于材料掌握充分,加上好几次赴朝期间的耳濡目染,傅铎很快写好了详细提纲,剧本的框架搭建了起来。经曹欣、崔家骏两人过目,开始逐级征求领导意见,一直到了兵团参谋长张蕴玉那里。根据领导的意见,又做了加工修改。剧本原名叫《突不破的防线》,总政文化部陈沂部长建议改成《地下长城》。
话剧“上甘岭”虽创作在先,但公演却落在电影后头,而两者在艺术表现上又有些雷同之处。这是什么原因呢?实事求是讲,《地下长城》先有了详细的提纲,并征求了多方意见,几经修改,而电影《上甘岭》文学剧本是后写的。1954年,剧本详细提纲完成后,傅铎准备动手写话剧《地下长城》的剧本初稿。这时电影界的林杉、导演沙蒙来找,希望合作先写电影剧本。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傅铎又领受了出国任务,一去就是两个多月,等傅铎从国外回来,林杉、沙蒙、曹欣、崔家骏四人合作写的《上甘岭》电影文学剧本已基本完成,并准备投入拍摄。已是总政文工团副团长的傅铎由于公务缠身,同时肩负着把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改编成电影剧本的重任,话剧《地下长城》剧本创作就成了“马拉松”。一直到了1956年傅铎才完成初稿,等电影《上甘岭》上映后,他发现两者在艺术表现上确有雷同的地方。
后来话剧《地下长城》由总政话剧团演出。傅占武告诉记者:我父亲在回忆录中对这一段有确切的记述,把它公开出来并无其他意思。老人生前一向认为,作为文艺工作者无论创作话剧还是电影都是为了讴歌英雄的志愿军战士,光荣和赞美属于战士们,我们无名无利可争。
“南方来信”,感动得范总理落泪
1964年,反映越南人民抗美斗争的《南方来信》书信集出版,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不久,傅铎与其他几位同志合作写的话剧《南方来信》正式出炉。国庆十五周年之际,越南范文同总理应邀来京,其间他专门观看了话剧《南方来信》。剧中真实感人的情节,让范总理胸中荡起涟漪,不知不觉地流下眼泪。演出后,范总理一气送了两个大花篮。后来,周总理看见傅铎就问:“听说范总理流了眼泪,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就凭一本《南方来信》小册子,你们就能编出剧本来?”听口气,总理好像有点半信半疑,其实全体演员都明白,这是周总理对该剧的肯定和鼓励。傅铎赶紧说:“我们非常欢迎周总理来看戏。”周总理马上表态:“希望《南方来信》组织一场演出,多请一些领导同志看。”不久话剧《南方来信》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专场演出,周总理、朱德、董必武、彭真等中央领导怀着浓厚兴趣前来观看,一出快改、快排、快演,散发着浓厚时代气息的作品赢得了好评。
“王秀鸾”曾与“白毛女”齐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宣传街道居民组织起来兴办家属工厂的新生事物,由傅铎执笔集体创作了多幕话剧《幸福桥》,在北京公演后也是场场满座。于是他们主动邀请周总理来看,总理马上答应了。演出那天晚上,周总理要参加外事活动,待第一场演完总理才赶到。全剧终,观众退场了,演员们决定为总理重演第一场。看完,周总理对演出给予充分的肯定,上台与演员合影留念时幽默地说:“戏写的是妇女兴办家属工厂,妇女大有作为,今天照相女同志都在前面坐着,男同志都在后面站着。”说完,总理带头站在后面。
周总理对总政话剧团十分关心,看过许多剧团排的话剧,一来二去,傅铎和总理十分熟稔了。1962年的一天,周总理到人民剧场看傅铎创作的话剧《首战平型关》。可能是有关人员通知开演时间有误,总理和邓颖超提前到来。傅铎向总理表示歉意,邓大姐说:“道什么歉?总理忙得要命,得不到休息,今天来早了,正好休息休息。”总理哪顾得上休息,进了剧场休息室就与傅铎等人聊了起来,没有一点架子,在场的人也十分随意。傅占武指着照片笑着说:“看,我父亲手里居然还夹着香烟。”
傅铎创作颇丰,一生写了四十多个剧目,1945年创作的名剧《王秀鸾》与《白毛女》齐名,那年他只有28岁。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也在全国获多项奖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首部故事片。傅铎的作品时代感强,内容朴实而富有深意,文笔生动幽默,是我军现实主义作家的优秀代表。而傅铎对自己的评价相当低调,从不炫耀什么,惟一让他自豪的是多年来无论当领导还是作家,自己始终没有丢弃普通一兵的本色。

Ⅱ 12月16日历史上有过什么事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1890年——人类第一次利用血清注射治疗疾病获得成功。
1899年——意大利AC米兰俱乐部成立。
1917年——俄国签署停战协议。
1945年——中共派代表赴重庆参加政协会议。
1945年——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
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
1961年——巴林国国庆(酋长即位日)。
1970年——《海牙公约》签署。
1972年——美国“阿波罗-17”宇宙飞船完成美国预定对月球的考察后朝地球飞来。
1978年——中美两国政府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发表建交公报
1989年——美国入侵巴拿马。
1991年——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行情与路透社联网。
1996年——国务院任命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1996年——《人民日报》首次发表"股评"引发"股票地震"
1996年,我国设定股价涨跌10%限定
1998年——美向伊拉克发动“沙漠之狐行动”。
1998年——我国成立第一个大规模“政府网”

1770年——音乐家贝多芬出生。
1775年——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出生。
1864年——中国清代台湾籍爱国诗人邱逢甲出生。
1985年——日本着名歌手橘庆太在福冈诞生。

705年——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逝世。
1598年——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逝世。
1897年——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阿尔封斯·都德逝世。
1945年——日本前首相近卫文麿逝世。
196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罗荣桓在北京逝世。
1965年——英国杰出的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逝世。
1966年——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逝世。
1982年——林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殷良弼逝世。
1993年——日本政治家。原众议院议员,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去世。
1995年——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水华逝世。
1996年——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逝世

Ⅲ 问1个关于京剧的问题

麒派——周信芳,男,京剧老生。名士楚,艺名麒麟童。原藉浙江慈溪,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阴市)。父周慰堂、母许桂仙均为春仙班演员。
一代京剧大师周信芳,七岁登台献艺,直到“文革”中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舞台生涯六十多年,是艺龄最长的一位京剧艺术家。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创造的“麒派”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中光彩夺目的奇葩!他一生硕果累累,所演剧目达五、六百出之多。行当涉及之广、戏路之宽,为京剧界少有。除旦角戏不演外,老生、武生、小生、红生、花脸等都演过;技艺上是文、武、昆、乱不挡。任何一出戏拿出来都有其精彩独到之处。周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编、改编、整理、移植的剧目差不多有一、二百出,中国京剧史上,正如许多专家指出的,老生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谭鑫培、余叔岩、周信芳、马连良。他们的成就和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而且远远超出了生行的范畴。

谭鑫培(1847.4.23~1917.5.10) 演员,工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大东门外谭左湾九夫村人。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0岁随父到北京,11岁入小金奎科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四人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宫内艺名谭金培。1917年5月10日上午8时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号寓所,享年71岁。葬于戒台寺栗园庄墓地,界桩上刻"英秀堂"。今谭门已是七代梨园世家。

方荣祥——1925年生,8岁即投身梨园,16岁拜着名京剧艺术家裘盛戎为师。10年苦读之后,就在朝鲜前线的战壕里,为那些为正义而流血牺牲的最可爱的人演唱。尔后,他继续守道不阿,苦心钻研,认真继承裘派艺术的精华,及至炉火纯青,成为当代裘派艺术的最佳传人。

Ⅳ 历史上回族的名人有哪些

1、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 ,元代着名回族政治家 。是元代初期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对元初社会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

尤其是在担任云南平章政事(官名,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的六年间,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南行中书省后,派其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

2、阿合马,回族,元朝大臣,世祖忽必烈时期近臣之一。初为察必皇后之父按陈那颜的陪嫁奴隶。中统二年(1261年),出任上都同知。三年,领中书左右部,兼都转运使。至元元年(1264年),拜中书平章政事,主要掌理财政,推行清理户口、推行专卖制度、发行钞票(时称交钞)等方式,增加朝廷收入。

元朝灭亡南宋之后,继续在江南地区实行发钞和药材限制专卖政策,大大增加财政收入。激发大臣不满,导致武将王着联络僧人高和尚,趁世祖北往上都(今内蒙古境内)时,假传真金太子之命召唤并刺杀。

3、郑和, 回族,本姓马,世称“三保太监 (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中国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1385年随傅友德等前往北平,随即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后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赐姓郑,升任为内官监太监。

4、米喇印,中国清代顺治年间甘肃回民起义领袖之一。回族。原为明朝驻防甘州(今张掖)军官。素有勇略,清朝统一甘肃后,任甘肃巡抚张文衡标下副将,驻守甘州。他对清廷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深为不满。时清廷在各地推行剃发令,并严令军中剃发,自军官开始。

5、哈国兴,回族, 直隶河间人,清朝将领。哈元生之孙,哈攀龙之父。干隆十七年武进士,授三等侍卫。历任东川营参将。国兴也代将家,行兵有纪律。

常以先礼后兵之策行于边夷,故所至外夷辄与议话,而无识者往往构之。国兴卒于军,赐白金千,存恤其家,加赠太子太保,谥壮武。祀昭忠祠,图形紫光阁。文虎授陕西提标右营守备,从军攻木果木,阵没,从祀昭忠祠。复官次子文彪千总。

Ⅳ 徐玉兰人物经历的介绍

1933年立夏,进新登女子戏班“东安舞台”科班学艺,初学花旦,后习老生。文戏师傅俞传海,武戏师傅是徽班文武老生袁世昌。学习过长靠短打、大小花脸和猴戏等基本功,能从三张半高的桌子上翻下。曾扮演过《火烧连营寨》中的赵云、《涌金门》中的武松、《大刀收关胜》中的关胜、《龙潭寺》中的开口跳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 1933年11月随科班来上海演出于南洋桥叙乐茶楼,与名旦王杏花一起演《武家坡》。后来又与男班演员马潮水和花碧莲合演《碧玉簪》等戏。 1939年11月11日,农历己卯年十月初一日,东安剧社分拆,徐玉兰、吴月奎等组“兴华越剧社”,演出于上海长乐戏院,并特邀金香凤、孙妙凤加入;水云剧团新人金艳芳与汪笑真、钟云香等原东安剧社的部分人员组成“东南剧社”,演于上海汇泉戏院。 1933年后,徐玉兰又随 “东安舞台”跑码头演戏,足迹遍布浙江、江西一带。 1937年初,随“东安舞台”第二次到上海,先在老闸戏院,后到大中华戏院、南洋戏馆、会乐戏馆、南市戏馆演出。曾与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搭档,还曾和名角儿七龄童一起演绍兴大班《杀子报》等。“八一三”事变后返乡。 1939年初,随科班再度来上海,在曹家渡三明戏院,相继演出一批新剧目。 1939年11月与吴月奎等组建兴华越剧社。 1941年1月3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中国救济妇孺总会募捐运动在上海新新电台举办“全市女子越剧大会串”,施银花、屠杏花、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徐玉兰、商芳臣、李艳芳、邢竹琴等38位演员,参加播音演唱。 1941年7月29日至30日,中国救济妇孺总会筹募捐款委员会主办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大会,在上海黄金大戏院举行,日夜共演4场。剧目有《御笔楼》、《采桂别桂》、《楼台会》、《杨贵妃》、《恒娘》、《林慧娘》、《贩马记》、《碧玉簪》、《红玉公》、《貂蝉》、《拾玉镯》、《女钦差》、《书房会》、《宝莲灯》、《马寡妇开店》等。参与主演的有屠杏花、王杏花、小白玉梅、邢月芳、商芳臣、筱丹桂、贾灵凤、袁雪芬、马樟花、徐玉兰、赵瑞花、竺素娥、邢竹琴、范瑞娟、尹桂芳、竺水招、姚水娟、李艳芳等演员。 1941年12月19日,在上海老闸戏院与施银花搭档正式挂牌改演当头肩小生。与三大名旦之一的施银花首演《盘夫索夫》,一举获得成功。 1942年6月施银花邀徐玉兰赴宁波演于天然舞台。 1945年6月21日,傅全香、徐玉兰在九星大戏院合作主演《浮生六记》。 1942年下半年与施银花一起至宁波天然舞台演出。之后,徐玉兰又与二肩花旦魏兰芳搭档,“唱红宁波半爿天”。 1943年6月,徐玉兰从上海请来刘涛先生排练剧本戏,改变了越剧原先那种无文字、无剧本、轻舞美的缺点,把越剧从“幕表戏”一举推进到“剧本戏”这样一个全新的表演形式,揭开了宁波越剧革新的序幕。 1944年初秋,徐玉兰应傅全香之邀重来上海,两人搭档在斜桥路新开张的美华大戏院演出。 1945年下半年与筱丹桂搭档。先是在天宫大戏院,后转至国泰戏院。两人上演的《是我错》一剧,轰动一时。当时,徐玉兰被公认为越剧三大名小生之一,与尹桂芳、范瑞娟齐名。 1945年9月1日,徐玉兰参加丹桂剧团,与筱丹桂合作演出于大来剧场。 1945年12月24日,为筹募嵊县善后救济经费,假座天蟾舞台举行全沪越剧大会串。剧目有筱丹桂、徐玉兰的《青衫迷》;邢竹琴、王水花的《大堂会》;袁雪芬、范瑞娟的《忠魂鹃血》;姚水娟、张桂莲的《血溅洞房》;傅全香、张湘卿的《送凤冠》;尹桂芳、竺水招、徐天红的《两代儿女》;尹树春、玉牡丹的《大劈棺》;金香琴、金月楼的《御笔楼》等。 1947年5月25日,上海国泰大戏院上演筱丹桂、徐玉兰主演的新戏《是我错》,演至10时35分,剧场西面天花板坍塌,17名观众受伤。 1947年7月29日,越剧界一批着名演员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义演签订合约。在上面签名的有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次序按合约原件排列)。这十位演员人称“越剧十姐妹”。 1947年8月19日,因在上海的越剧演员处处受着老板的控制、盘剥和欺凌,她们渴望有自己的剧场,能自由地演戏。为了筹建创建越剧实验剧场,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十个年轻的越剧演员,发起举行联合大义演。演出剧目是《山河恋》,地点在黄金大戏院。这十位演员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兰、筱丹桂、徐天红、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此十人并称“越剧十姐妹”。 1947年9月25日,徐玉兰自组玉兰剧团,演出于上海龙门大戏院,首演剧目为徐进编剧、金风导演的《香笺泪》,搭档的旦角是戚雅仙。并聘请吴琛、庄志、石景山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担任编导,排演了《国破山河在》等一批新戏。在龙门大戏院、国泰戏院和明星大戏院演出。 1948年,先后与戚雅仙、姚素贞、王文娟搭档。 1948年9月23日,玉兰剧团迁往明星大戏院演出,王文娟加盟,首演剧目《风萧萧》,由方隼编剧,殷鸣慈导演。由此开始了徐玉兰与王文娟的长期合作。 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演出了《白毛女》、《信陵公子》、《玉面狼》等剧,以配合当时的民主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受到政府的表扬。1950年6月30日,上海影剧工会越剧分会在中国大戏院举行成立大会,选举范瑞娟为主席、徐玉兰为副主席。 1951年6月2日,上海越剧界集会于文联礼堂控诉张春帆。袁雪芬、傅全香、徐玉兰、邢月樵等演员,在会上列举了张春帆欺压越剧艺人的罪恶行为,要求政府严厉惩处。 1952年7月,率玉兰剧团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成为总政文工团下属的一个越剧队。 1952年10月,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西厢记》中饰张珙,获演员一等奖。 1953年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深入前线为中朝人民的子弟兵演出,并做交换战俘的服务工作,获得朝鲜劳动党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和志愿军司令部授予的二等功。 1954年春玉兰剧团调回上海,编为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二团(后转入上海越剧院),担任主要演员。 1954年秋,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与王文娟因《春香传》一剧双双荣获华东戏曲会演表演一等奖。 1955年随团去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饰《西厢记》中张珙。 1955年6月19日,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团长许广平,副团长张东川,秘书长王志成,副秘书长胡野檎,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同年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 1955年7月30日,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离开柏林,赴苏联访问演出。中国越剧团在苏联明斯克、莫斯科演出《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8月15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米高扬、别尔乌辛等,观看了《梁祝》的演出,观后在剧场休息室接见了剧团的同志,伏罗希洛夫还亲手把一束束鲜花分送给被接见的剧团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毕《西厢记》后,苏联方面将“惊艳”一场摄成电影。9月10日,离开新西伯利亚回国。 1957年6月1日,上海越剧院二团由庄志编剧、石景山导演,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北地王》,在大众剧场上演。 1958年2月18日,由上海越剧院二团徐玉兰、王文娟主演,徐进编剧,吴琛艺术指导,钟泯导演的《红楼梦》,首演于共舞台。《北地王》、《红楼梦》被誉为徐派小生的两大丰碑。 1958年6月28日,为纪念关汉卿从事创作700年,上海越剧院二团由徐玉兰主演的《关汉卿》,在大舞台首演。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2月17日至4月3日,根据中越文化合作协定,由上海越剧院组建的中国越剧团赴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在河内、海防等9个省市演出28场,观众逾20万人次,演出剧目有《红楼梦》、《追鱼》、《党员登记表》、《打金枝》、《断桥》、《风雪摆渡》、《拾玉镯》、《盘夫》、《评雪辨踪》等。徐平羽任团长,吴琛任副团长兼艺术指导。 1959年7月16日,上海越剧院二团与天马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彩色越剧艺术影片《追鱼》,应云卫导演,徐玉兰、王文娟主演。 1959年9月23日,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演出的上海越剧院在中南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剧院负责人和主要演职员有胡野檎、徐玉兰、王文娟、顾振遐、刘觉等20人。周恩来与大家作了长时间交谈,对越剧的发展、音乐唱腔的改革和男女合演等问题,谈了看法。 1959年9月30日,上海越剧院二团与天马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的彩色越剧艺术影片《追鱼》完成。该片由应云卫导演,徐玉兰、王文娟主演。 1959年,去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 1960年3月2日,上海越剧院实验剧团男女合演的《十一郎》,首演于丽都大戏院,由吴琛、徐玉兰编剧,陈鹏导演,史济华主演。演出受到文艺界好评。《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戏剧》等报刊载文赞扬。 1960年7月22日,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开幕。这次会议是“文代会”与各协会的代表大会穿插进行。上海越剧院的袁雪芬、吴琛、徐玉兰、王文娟、顾振遐、苏石风,合作越剧团的戚雅仙和北京越剧团的范瑞娟、傅全香,上海京剧院的周信芳、陶雄、童芷苓、李玉茹、王燮元、马科、梁斌等出席。 1960年12月23日至1961年1月26日,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的名义,首次赴香港演出。团长白彦、副团长袁雪芬,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及男演员史济华、刘觉、张国华等。共演出剧目计有大戏《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金山战鼓》、《追鱼》,小戏《打金枝》、《阳告》、《行路》、《断桥》、《拾玉镯》、《做文章》、《评雪辨踪》、《盘夫》等。 1961年7月14日,由中共浙江省委主办,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在杭州饭店招待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党政代表团,周恩来总理陪同观看,观后会见了徐玉兰、王文娟。金日成主席当面邀请该剧访问朝鲜。 1961年8月17日,由上海市委外事处主办,上海越剧院徐玉兰主演的《打金枝》,在友谊电影院招待加纳总统恩克鲁玛。 1961年9月8日至10月18日,应金日成首相邀请,上海越剧院二团以“中国上海越剧团”名义,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朱光任团长,袁雪芬任副团长,章力挥任秘书长。演出剧目有《红楼梦》、《西厢记》、《春香传》、《打金枝》、《盘夫》、《挡马》等。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等。《红楼梦》特为庆祝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作了演出。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鲜党政领导和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以科兹洛夫为首的苏共中央代表团,观看了演出。 1961年10月下旬,中国上海越剧团访朝演出归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团人员。又偕同齐燕铭、王昆仑,陪同剧团同志参观北京清朝恭王府遗址。刘少奇、周总理均看了汇报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合影留念。 1962年,与王文娟一起赴朝鲜辅导朝鲜唱剧《红楼梦》,受到金日成主席的接见。 1962年7月,徐玉兰与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被摄制成电影。 1962年12月底至1963年1月中旬,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率领上海越剧院徐玉兰、王文娟,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朝鲜唱剧《红楼梦》的排练进行辅导。金日成在首相府接见徐平羽、徐玉兰、王文娟,并合影留念。 1964年10月7日,由上海市外事处主办,上海越剧院演出的《打金枝》(吕瑞英、陈少春等主演)和《母子会》(徐玉兰、周宝奎主演),在友谊电影院招待以范文同总理率领的越南党政代表团。 1964年10月10日,上海越剧院二团97人参加了金山县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吴琛、徐玉兰、王文娟等均参加,为时8个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玉兰曾赴新加坡、泰国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1989年10月12日,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庆祝中国唱片出版事业40周年,在北京隆重举行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共设2个奖项,88个单位和个人获奖。获奖的戏曲曲艺类演员:梅兰芳、裘盛戎、马连良、周信芳、程砚秋、张君秋、李世济、童芷苓、方荣翔、李维康、俞振飞、新凤霞、常香玉、郎咸芬、红线女、姚璇秋、丁果仙、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丁是娥、陈书舫、竞华、筱文艳、严凤英、侯宝林、马季、高元钧、骆玉笙、蒋月泉。获奖的戏曲曲艺类单位:无锡市锡剧团、吉林省民间艺术团、西安易俗社 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1992年7月,徐玉兰所灌《红楼梦》唱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徐玉兰唱腔集成》问世。 1992年,徐玉兰摄制了8集电视片《徐玉兰艺术集锦》。 1993年4月,八集电视剧艺术片《徐玉兰艺术集锦》在上海电视台首播。 1994年10月,传记《徐玉兰传》出版。 2003年6月27日,徐玉兰在宁波新芝宾馆多功能厅参加“宁波越剧革新60周年纪念活动”。 2004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徐玉兰影集》。 2006年3月4日,题为《越剧“生”角流派》的演讲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戏剧作曲家连波等与越剧戏迷们见面交流。《越剧“生”角流派》是原定这次徐派、范派的演讲主题。范派艺术创始人范瑞娟听说有这个活动之后,非常想到现场与她朝夕思念的观众见面。可是,由于医生坚决反对她带病出席任何活动,范瑞娟只能通过老姐妹转告大家:祝当代的越剧明星们,新戏越来越多,越唱越好,继承前辈风采,发扬自己特色。祝关心越剧事业的戏迷越来越多。徐玉兰在讲台上深情地说:“眼睛一眨,越剧诞辰已百年。想想心情就激动,自己的舞台生涯已经有70多年啦。从草台班子起家,一路坎坎坷坷,直到越剧兴旺发家,我们是越剧发展的见证人。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百年前的草台班子,如今已经登上了世界舞台。我们不能忘记越剧的祖辈、不能忘记在幕后对越剧音乐默默耕耘、奉献智慧的老师们。”在贺绿汀音乐厅里,连波播放了他精心剪辑的越剧生角流派的代表唱段。钱惠丽、韩婷婷、王君安为戏迷演示了《红楼梦·洞房》、《梁祝·楼台会》、《盘妻索妻·赏月》等片段,受到阵阵喝彩。 [7]2006年3月27日,时值中国越剧诞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特别选择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和越剧的发祥地上海进行双向传送异地直播。这台晚会开创两个“第一次”,即首次以双向传送异地直播的现代电视传媒手段来运作戏曲节目;首次让艺术家们以“走红地毯”的方式拉开晚会的序幕。名家荟萃共襄盛举此次晚会可谓名家荟萃,不但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周宝奎、毕春芳、张小巧、吕瑞英、金采风等悉数到场,越剧中坚力量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章瑞虹、王志萍、韩婷婷等也共同参与这台晚会的表演。同时全国其他越剧院团的领军人物茅威涛、吴凤花、陈飞、张小君等也以访谈、再现表演等多样形式祝贺演出。名家新秀会聚两地,共同演绎各个流派代表唱段,展现越剧发展百年华彩。 此外,晚会现场还邀请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尚长荣、绍剧名家六龄童父子、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严顺开、音乐家何占豪、影视明星李玲玉等倾情参与,共襄盛举。上海本地其它剧种的艺术家们更是当仁不让,粉墨登场,淮剧名家马秀英、昆剧名家梁谷音、沪剧名家马莉莉、茅善玉、影视明星杨昆等都将反串越剧流派大联唱,祝贺越剧百岁。见证了越剧百年发展的老艺人——94岁的“小歌班”艺人张荣标老先生还亲临晚会现场为观众们献唱一段。 2006年4月9日,作为越剧百年系列活动之一的首届“顾锡东戏剧艺术越剧票友大赛”在西塘水上舞台拉开序幕。来自江苏、浙江、上海三地的越迷们在此摆开擂台,追忆剧作家顾锡东。徐玉兰为优胜选手颁奖 2008年5月23日,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主办,SMG综艺部、SMG广播文艺中心、上海兰生越剧发展基金、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协办,上海越剧院、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联合承办的“上海越剧界联合赈灾义演”专场在上海逸夫舞台举行,义演专场的票房全部收入和现场募集捐款送达灾区。此次义演,活跃在越剧舞台上的一批知名的中青年明星演员如章瑞虹、许杰、张承好、孙智君、王志萍、郑国凤、金静、韩婷婷、傅幸文参演;浙、闽在沪的越剧演员如王君安、赵海英等加盟登台;老一辈艺术家王文娟、金采风、毕春芳、周宝奎、孟莉英、范瑞娟、徐玉兰、尹小芳等获悉消息后也上台与大家一起表达老一辈艺术家们抗震救灾的情怀。在整台演出的最后,这些老艺术家和所有演员一起,共同进行配乐朗诵《坐标》。演出在盛舒杨演唱的歌曲《祈祷》中开场,何赛飞演唱一段评弹开篇《蝶恋花》,赵志刚清唱《一封来自灾区前线的信》。义演活动得到了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大力支持,SMG文艺中心将义演作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星期广播音乐会”特别节目直播。[ 2013年11月9日,出席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开幕式现场,被授予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93岁高龄的徐玉兰老师亲自到场领奖。

Ⅵ 1986年12月16日发生什么事情

1986年12月16日意一妇女一胎生四个试管婴儿

历史上的12月16日
•1917年12月16日俄国签署停战协议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源大地震二十三万人丧生
•1927年12月16日桂系与粤系开战
•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阿登进行“狮鹫”反攻计划
•1945年12月16日中共派代表赴重庆参加政协会议
•1945年12月16日日本侵华罪魁近卫文磨自杀
•1949年12月16日毛 泽 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
•1960年12月16日两客机在纽约上空相撞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元帅逝世
•1964年12月16日威尔逊提出英国的“大西洋核力量”方案
•1965年12月16日英国作家毛姆逝世
•1966年12月16日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逝世
•1970年12月16日《海牙公约》签署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公布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1986年12月16日意一妇女一胎生四个试管婴儿
•1987年12月16日卢泰愚当选南朝鲜总统
•1988年12月16日英卫生部次官因“鸡蛋风波”辞职
•1989年12月16日美国入侵巴拿马
•1992年12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行情与路透社联网
•1998年12月16日我国成立第一个大规模“政府网”
•1998年12月16日美向伊拉克发动“沙漠之狐行动”

Ⅶ 历史中12月16日这天国内有什么重大事件

2010年——姜文执导的电影《让子弹飞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1598年——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海军和中国明朝海军在露梁海战中联合击败了日本海军。 年——克伦威尔成为英吉利共和国的护国公,英国进入护国公时期。 1689年——英国国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人民拥有不可剥夺的民事和政治权利。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1890年——人类第一次利用血清注射治疗疾病获得成功。 1899年——意大利AC米兰俱乐部成立。 1917年——俄国签署停战协议。 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944年——德军突袭西线盟军,阿登战役开始。 1945年——中共派代表赴重庆参加政协会议。 1945年——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 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 1961年——巴林国国庆(酋长即位日)。 1970年——《海牙公约》签署。 1972年——美国“阿波罗-17”宇宙飞船完成美国预定对月球的考察后朝地球飞来。 1978年——中美两国政府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发表建交公报 1989年——美国入侵巴拿马。 1991年——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1991年——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宣布独立,脱离苏联。 199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行情与路透社联网。 1996年——国务院任命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1996年——《人民日报》首次发表"股评"引发"股票地震" 1996年——我国设定股价涨跌10%限定 1998年——美向伊拉克发动“沙漠之狐行动”。 1998年——我国成立第一个大规模“政府网” 2010年——姜文执导的电影《让子弹飞》上》上映

Ⅷ 历史上的12月16日有什么大事件着名点的

1、音乐家贝多芬出生

贝多芬是世界着名的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这里离法国边境不远,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幼年学习钢琴。8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受到严格训练。

1795年出版了第一号作品,此后出版了不少作品,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21岁,他写了一首言志的歌曲《自由人》,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由的事业。26岁时,就创作了3首奏鸣曲。

贝多芬最为着名的交响乐有《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钢琴奏鸣曲有《悲怆》、《月光》、《热情》《献给爱丽丝》等,以及歌剧、管弦乐、协奏曲、室内乐等作品。被誉为“音乐上的英雄”。

2、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Ⅸ 京剧每个行当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生:余叔岩
资料:余叔岩(1890年11月28日-1943年5月19日),原名余第棋,又名余叔言,早年艺名小小余三胜,京剧老余叔余叔岩、王长林《翠屏山·杀山》
生。名第祺,湖北罗田人。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鑫培)派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诞辰:1890年11月28日,光绪十六年(庚寅)十月十七日;逝世:1943年5月19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十六日。
余叔岩幼从吴联奎学京剧老生戏,辛亥革命后拜谭鑫培为师,谭授其《太平桥》中史敬思、《失街亭》中王平的演技。他认真钻研京剧老生艺术,多方虚心求教。姚增禄、李顺亭、钱金福、王长林、田桐秋、陈德霖、鲍吉祥等人,都是他请益的良师。王荣山、贯大元等人,都是他交流艺术的益友。业余谭派老生研究家王君直和陈彦衡,在唱念方面对他帮助最大,王君直曾介绍李佩卿做他的琴师。
余叔岩1928年后虽不再作营业演出,但并未中断其京剧事业。他一直重视京剧的理论研究、社会活动和授徒工作。1931年与梅兰芳作为发起人,在北平成立了国剧学会。他以他与张伯驹合编的《乱弹音韵辑要》作为学会附设的传习所的音韵学课程教材,并写出了京剧胡琴《老八板》文章,发表在1932年《国剧画报》第13期上。1932年,余叔岩在国剧学会中公开作了关于京剧老生演唱法则的讲演(1932年《国剧画报》28、29两期刊登过这次讲演的消息和部分内容),从多方面概括了余叔岩所主张的京剧老生演唱法则,是研究余叔岩演唱艺术理论的重要参考资料。
代表剧目有余派剧目基本同于谭派,代表作有《搜孤救孤》、《王佐断臂》、《战太平》、《审头刺汤》、《清官册》、《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盗宗卷》、《南阳关》、《宁武关》、《镇谭州》、《定军山》、《战宛城》、《战樊城》、《长亭会》、《摘缨会》、《黄金台》、《太平桥》、《上天台》、《捉放宿店》、《击鼓骂曹》、《阳平关》、《连营寨》、《空城计》、《武家坡》、《汾河湾》、《卖马当锏》、《珠帘寨》、《桑园寄子》、《托兆碰碑》、《洪羊洞》、《四郎探母》、《打渔杀家》、《御碑亭》、《打侄上坟》、《天雷报》、《二进宫》、《失印救火》、《乌龙院》、《乌盆记》、《翠屏山》、《打严嵩》《琼林宴》《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

旦:梅兰芳
资料: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着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梅派在传弟子: 魏莲芳、李斐叔、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杨荣环、等。 梅兰芳九子梅葆玖,是梅派目前的领军人物。

净:裘盛戎
资料:
裘盛戎(1915-1971):京剧表演艺术家,净角演员,裘派艺术的创始人。原名裘振芳,北京人,生于1915年,病逝于1971年,岁未过花甲。
裘盛戎八岁开始从父学戏,父亲的严格要求,为裘盛戎后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2岁,他就学会了20多出戏,进富连成科班时,本该轮“世”字科,因他带艺入科,升一级,按“盛”字排。在科里,经萧长华、孙盛文、王连平等教导,艺事更加精进,不久便有许多观众喜欢他的戏。当时科班上戏规矩,大轴是武戏,倒第二是生旦戏,他的戏如《探阴山》等则常破例放在压轴。
1947年,裘盛戎创立了“戎社”,首演于北京三庆戏院,打炮戏即更名《姚期》的头二本《草桥关》。虽是老戏,但他在唱念做上都作了新的处理,演出时观众彩声连连,取得圆满成功。此后“戎社”经常在京津演出《铡美案》、《战宛城》、《打龙袍》、《连环套》、《牧虎关》、《大、探、二》等戏,并将《姚期》多次改革加工,成为裘盛戎最具代表性之精品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裘派艺术在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得到发扬光大。他生前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裘盛戎的今天”。解放后,裘盛戎与谭富英携手成立了“太平京剧社”(后更名为北京京剧二团),二人并挂头牌,合作演出新戏《将相和》、《正气歌》、《除三害》等。1953年赴朝鲜慰问,1955年到香港演出。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裘盛戎的表演艺术已到达颠峰状态。 他曲己从人,高风亮节,为了强强联合,他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赵燕侠等各位艺术家之间,积极促成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1956年,他加盟了被誉为具有全国最佳搭档“四大头牌”——“马谭张裘”的北京京剧团,并任副团长。在这个团里,马谭张裘四人有时轮流唱开场戏或上大轴,有一次裘唱大轴《坐寨盗马》,开场戏是张君秋的《女起解》,二出是谭富英的《碰碑》,倒二是马连良的《借赵云》,一时传为美谈。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改编创编大量传世之作如《秦香莲》、《赵氏孤儿》、《官渡之战》、《海瑞罢官》、《赤桑镇》《姚期》、《铡美案》、《官渡之战》、《将相和》、《除三害》、《南方来信》、《壮别》、《林则徐》、《舍命全交》等,为戏曲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财富。1964年裘盛戎参加了现代戏《杜鹃山》的创作和演出,他在剧中创造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乌豆。同期,他还创演了另一出现代戏《雪花飘》。

丑:马富禄
资料:马富禄(1900—1969)京剧演员。北京人。幼年在富连成科班学艺。演丑脚,文武兼擅。嗓音清脆,念白流利,身手矫捷。文戏擅演《审头刺汤》中汤勤、《群英会》中蒋干;武戏擅演《偷鸡》中时迁、《盗钩》中朱光祖;尤以《法门寺》中贾桂一脚,更为人所称道。长期为小翠花、马连良配戏,为“三小戏”和做派老生戏中不可多得的丑脚人才。
七岁入“鸣盛和”习老旦,后因科班报散,十岁经刘喜益介绍转入“富连成”科班习艺。初排名连禄后改富禄,先工老旦,后改丑行。从师萧长华、郭春山。由于他天赋条件好,尊师好学,刻苦勤奋,在科班里就小有名气,常与马连良合作,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出科后,马富禄拜傅小山为师,习武丑,并随杨小楼、梅兰芳、于连泉等赴上海天蟾舞台献艺。载誉归京后,他继续从萧长华、王长林学艺深造。后又与荀慧生、筱翠花、马连良、尚小云、金少山、高庆奎、郝寿臣、王又宸、谭富英、叶盛兰等名家鼎立合作。并曾与老生张春彦、小生金仲仁、旦角赵桐珊被誉为荀慧生剧团的四大金刚。他长期为筱翠花、马连良配戏,是“三小戏”和做派老生戏中不可多得的丑角人才。
马富禄的嗓音响堂,天赋条件奇绝,他口齿清晰爽脆,以唱念的绝对优势胜出,每每一个清脆响亮的闷帘“啊哈”,就能掌声四起,拢住台下所有观众的神。他所演的角色,不论是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还是彩旦、丑婆,都非常有光彩。他戏路宽广,念白流利,身手矫捷,文武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