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网上信访没解决,可以向国家信访局信访吗
【法律分析】
可以,国家信访局,是处理国内群众和境外人士的来信来访事项,保证信访渠道畅通的部门,其他职责还有反映来信来访中提出的重要建议、意见和问题,综合分析信访信息,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建议。
【法律依据】
《信访条例》
第二十二条 信访人按照本条例规定直接向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以外的行政机关提出的信访事项,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予以登记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并属于本机关法定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应当受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向有权的机关提出。有关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事项后,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受理的,应当当场书面答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书面告知信访人。但是,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不清的除外。有关行政机关应当相互通报信访事项的受理情况。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应当恪尽职守、秉公办事,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宣传法制、教育疏导,及时妥善处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
第二十九条 信访人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有利于行政机关改进工作、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认真研究论证并积极采纳。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信访事项或者信访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一条 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办理信访事项,应当听取信访人陈述事实和理由要时可以要求信访人、有关组织和人员说明情况要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的,可以向其他组织和人员调查。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可以举行听证。听证应当公开举行,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听证范围、主持人、参加人、程序等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二条 对信访事项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经调查核实,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处理,并书面答复信访人:(一)请求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予以支持二)请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据的,应当对信访人做好解释工作三)请求缺乏事实根据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不予支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照前款第(一)项规定作出支持信访请求意见的,应当督促有关机关或者单位执行。
② 如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目前, 政务公开不完善、地方保护及公民参与不强等 问题,因此应当采取树立服务型政府治理理念、 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和鼓励公民参与等措施, 开展跨区域合作治理、 以提 升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关键词: 政府治理; 地方政府; 政务公开 治理能力; 地方政府的活动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 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 关,地方政府治理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 由 文件在内的, 7 个法律部门、 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 3 化的发展和政治稳定。加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研究,对我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 国地方政府提升自身治理能力有一定实际意义。 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这些都 一、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现状 为地方政府加强法制能力提供了基本条件。 1.政府治理的公开透明度加大 4.政府治理的回应能力提升 从计划经济时代直到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 在回应能力方面,各级地方政府政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 府治理过程的透明性较差,暗箱操作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 成果,建立、完善了社情民意反映沟通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形势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努力建设透明 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人为 政府。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二是建 本成为政府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增强政府的回应性方 立专门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 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了不少有益的形式。例如,建立市长 政府的绝大部分政府机构, (州 和相当一部分区县都 地级市 ) 热线 24 小时值班制度,方便公众反映问题;公安系统设立报 已开通了门户网站,提供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发布和网上办事 警服务中心,建立快速反应体系;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 三是加强了公众信访工作。 等服务; 所有这些无疑都使透明政府 服务性行业实行首问负责制或首办负责制,实行服务承诺制 的建设力度不断得到加大,政府的治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等,积极地对公众需求作出回应。 2.政府治理的承担责任能力增强 5.政府治理的廉洁自律能力强化 人民群众是政府治理绩效的最终评判者。近年来,一些 我国地方政府在进行经济社会治理时一直注重对廉洁 政府在对其工作部门的年度业绩考评中,由“被管理者”或 自律能力的培养,在防止政府治理公权力异化和反腐败上取“被服务者”来给这些部门打分。结果是那些责任心不强、对 得一定成效。主要包括:一是明确政府治理权力的公共属性, 老百姓态度生硬的部门得到应有的较低的评价,以至于某些 从思想上避免政府治理权力的异化;二是加强对腐败的防范 部门负责人不得不引咎辞职,或由于业绩考评不合格而被调 与打击力度,即加强预防腐败教育,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发 离负责岗位。2009 年《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首次发布,对 生,同时对腐败分子发现后进行及时予以查处;三是加强对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重点内容和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系统 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积极性的引导,借助网络论坛、网络博 研究,提出了对策思路,同时,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开 客、网络调查、电话访问、问卷调查、信访等多种方式,使公众 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典型经验,提炼出了六个绩效管理模式, 多渠道参与治理和监督政府工作。 形成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框架报告。 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二、 3.政府治理的法律制度日益规范 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引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宪法 尽管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也得到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现行的地方政府 向来左右公民参与。而公民参与的主体性不强,公民的参治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存在 与部分是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参与进来,并不是把公民参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当作自己应有的权利。在公民参与渠道上,各地政府虽 1.政府治理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参与方式,提供了多种参与渠道,但 中国在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 这些方式和渠道大多限于事前公示、公民听证、基层选举划经济体制,在对社会稀缺资源完全占有的基础上,中国构 等,并且大多是不定期的,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公民的意愿筑了严密而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模式,它在追求国家目标和 和利益表达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也是一个值得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相对忽视了政府治理理念的发展。随着 商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初步形成了在社 三、提升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对策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等多方面有着明显差别的利益高度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多元化的 1.树立服务型政府治理理念群体要求有多元化的需求。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市场竞争和政 在传统体制下,政府始终以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身份过多府间的效能竞争,对中国现行的政府治理理念提出了挑战, 地干预了市场经济领域,造成政府低效和腐败等问题。应尽对此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与转变。 快实现管理理念向服务理念的转变,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 2.地方保护问题依然存在 能的理念,将政府切实塑造成一个为公众、社会提供公共产 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或上级政策时是一个矛盾的综合 品,发展公益事业的公共服务机构,真正实现官僚型公务员体,一方面代表政策的制定者,另一方面又是政策的执行者。 向人民公仆的转变。中央政策起到宏观调控全局性社会利益的作用,必然要涉及 2.开展跨区域合作治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或是地方与地方之间利益分割。因 完善区域间信息相互沟通制度。加强政府间在治理合作此,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取向对中央或上级政策的落实具有 中的信息沟通,及时互换和通报各自的情报,为采取联合治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当中央或上级的政策调控符合 理行动提供信息支持。地方政府间关系由竞争走向合作。我地方自身利益时,地方政府就会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政策,地 国一直以来实行的分权改革,把地方政府塑造成了,以谋取方政府可以较少的投入而得到很大的产出。当中央或上级的 利益为宗旨,以相互竞争为发展动力的充满竞争力的市场行政策不符合地方自身利益时,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或上级政 为主体。因此,有必要协调好政府之间的利益以实现调整地策时就会受到来自于地方政府本身和地方民众的阻挠,地方 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跨际域治理的目标。 形成利益群体总会千方百计地加以抵触, “上有政策,下有对 3.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策”的对决,或不认真落实或变相落实。遇到这种情况,中央 树立全新的政务信息公开理念,科学认识政务公开的思的政策到地方上就会大打折扣。 想,把政务公开视为公民必须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必 3.政务公开机制尚须完善。政务公开在各地方已取得了 须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加强政务信息公开的法治化,抓好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政务公开是一项新的工作思路,涉及传 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使制度具有应有的操作性。政务信息公统思想观念和长期工作习惯的转变,涉及现有利益格局的调 开的内容主要在贴近群众上下工夫,使群众能充分理解,真整,因此,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公开内容不规范; 实的享受到政务公开所带来的好处。公开的形式要直观,更二是公开内容不真实;三是摆花架子,搞门面工程;四是政务 新要迅速。公开内容的更新必须及时,只要政府的政策发生公开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许多地方和单位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了变动,各单位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更新,让人们能的主动性不强,没有建立一种真正有利于群众监督,方便群 及时获知。众监督的形式,不敢真正接受舆论监督。从表面上看,各级地 4.鼓励公民参与方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请媒体出席各种会议,但他们向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公民 对于媒体通报的大多是政绩, “政务” “问题” 要么避而不 或 , 意识正在逐步地加强,公民参与的意识也在不断地加强。在谈,要么轻描淡写。 这种新形势下,政府无疑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公民社会以多 4.公民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种方式参与政府决策。政府应建立完善有效的沟通渠道,缩 目前人们逐渐接受并支持公民参与,但公民实际参与地 短与公众的距离,创新公民参与途径,在公共决策中实现政方治理程度却不高。这里面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政府部门 府与公众积极互动。这有利于政策的良好制定与执行,有利往往认为公民参与治理的能力不够,甚至以政府的权威为导 于完善决策机制,有利于提高政府治理的实效。
③ 我国的信访制度有什么优点和缺陷
优点
1、民意表达功能
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就说:“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1951年6月政务院颁布《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为人民群众广泛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保障。信访是民主的体现,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
2、 政治参与功能
我国的信访制度自身具有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使其具有政治参与的功能。同时,信访不是无意识被动的,而是有意识并且主动的。改革开放以来,信访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维权斗争的工具,人民进行信访活动是自愿的,人民进行信访是有清楚的目标认识的。信访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参与的方式,虽然其作用是有限的,但其意义却是深远的,它改变和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信访制度正在为此开辟一条道路。
3、 权利监督功能
信访反映问题,是一种群众监督国家官员的方式,虽然高层权利的介入是信访问题得以解决的决定因素,但此前这一干预机制是自上而下的。近年来,国家则更加注重从法律角度来看待信访制度的权利监督功能,因为人民群众的信访活动使国家查处了国家官员的违法行为,这不但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促进了国家的廉政建设。权力产生的问题最终还需由权利来解决,信访制度赋予了广大人民群众广泛的权利,可以把国家官员的腐败问题和违法乱纪行为反映到最高权利决策机构那里,从而有机会使权力滥用者得到制裁。
缺点
1、信访制度的功能错位
首先,信访的救济行为若过度,会冲击司法救济和行政救济。
其次,信访救济存在制度性缺陷,即它并无权对自身受理的案件做出裁决与裁决性处理。
最后,信访救济过多过滥,会使民众滋生一种信“访”不信“法”的思想,不利于社会公众法治理念的培养与强化。”
2、信访制度“人治”色彩浓厚
信访制度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而目前的信访工作尚有较浓重的人治色彩,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较之于对簿公堂,人们更愿意接受“无讼”师的乡里政治。“特事特办”、领导“拍板”、“批条子”等做法助长了人们企图通过特殊途径而避开正当法律途径实现自己利益的思想。这一切都在无形之中助长了人治之风,而长期以来法的工具论思想又使得群众对于法律持一种半信半疑、敬而远之的态度。显然,信访制度在实体合法而程序不合法的基础之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问题,但是长此以往,人治思想愈加挥之不去,群众权益遭到侵害时,忽视司法而转求于信访,会导致原本不强的法制观念更加淡薄,阻碍我国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
3、信访机制运行失轨
依照我国宪法规定,受理信访是所有国家机关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法定义务,而作为目前处理信访工作的主要依据的《信访条例》所指的信访,仅限于行政机关的信访。这就使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机关在处理信访事件的时候无法可依。由于各级信访机构从属于相应的国家机关,相互之间并没有严格的隶属关系,使得各信访机关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降低了信访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信访案件在各个单位之间层层转交,导致了信访问题解决速度缓慢。信访机关自身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权力,但群众却通常把信访机关当成自己的救命稻草,信访机关责任重大与权力微薄形成了巨大反差。
4、在集权体制下关于信访制度的逻辑悖论
这里的逻辑悖论在于:民众越过地方政府到中央上访实际是信息在官僚层级中的跨级传递,长此以往,会对官僚层级的稳定造成影响,从而中央政府希望“将矛盾化解在地方”,通过向地方政府施压来消解上访量的倾向又使得地方政府不惜利用各种手段阻挠民众进京,由此而产生的冲突与矛盾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由涉访事项所引起的矛盾本身。这种逻辑悖论说可以说是从信访制度运作角度对其缺陷所做出的一个解释。信访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中央政府希望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监督,尽量纠正集权体制下信息传递的失真与扭曲,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渠道,是一种民主的象征。然而在实际的制度运作与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一种良好的利益平衡机制,使得地方政府在响应中央加强信访工作的号召中,片面的追求信访量与进京上访人数的减少,而不是真正解决涉访事项,化解矛盾,从而造成大量因在上访过程中受到不公待遇而上访的案例,社会矛盾被进一步加深。
④ 成都信访局网上投诉
摘要 信访局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是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信访工作的行政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为人民群众服务。 履行下列职责:(一)受理、交办、转送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二)承办上级和本级人民政府交由处理的信访事项;(三)协调处理重要信访事项;(四)督促检查信访事项的处理;(五)研究、分析信访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完善政策和改进工作的建议;(六)对本级人民政府其他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的信访工作进行指导;(七)负责把信访件快速往下转送,承担文件速递局功能。
⑤ 信访调查报告怎么写
如何写总结和调查报告(上)
----------李晓明
根据“白云讲坛”的计划,由我来讲如何写总结和调查报告.下面讲三个问题:
一、写作并不难
现在不少单位都反映,缺少能写材料的人。什么叫能写什么叫不能写?我看关键问题是肯不肯写。只要肯集中精力去专研,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咱们知道,谁都会说话,其实,写作就是说话,只不过是经过认真准备的说话,把你说的话更加精练,更加条理,更加主题鲜明并把它变成书面的文字而已。
上点岁数的同志在中学时都记得一篇课文——《半夜鸡叫》,作者是战士作家高玉宝。高玉宝没读过书,参军后识了几个字,当了连队通讯员,还经常因字识得不多而把信送错。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连中学都没上过的人却能为全中国的中学提供一篇范文,说明写作并不难,只要你拥有以下五条就可以了:
一是要有写作的兴趣。什么事情都是,只要你想干好它,你就能发挥出很大的潜能来。有人说,写不出好材料是脑子不行。其实,人的大脑细胞差不多,都是几百亿个,这个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任何一个脑力劳动者一生用不完它的十分之一。只要你对它兴趣,就能把你的大脑潜能发挥出来;
二是要有真实的素材。搞新闻的称它为占有第一手资料。我们不少人不愿认真掌握情况,结果闷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地编,闭门造车当然难了;
三是要有鲜明的主题。就是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先要搞清楚。高玉宝就是要通过自己苦大仇深的经历去揭露地主阶级贪婪与剥削的本性,整个文章就是围绕这一主题来写的,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清楚;
四是要有朴素的语言。正因为他来自社会最底层,没有接受过那么多空话套话和八股文的影响,所以文章所用的语言都是大实话、老实话,让人感到生动和贴切;
五是要有一点写作知识。有的人,读了几本写作通论之类的书,甚至中文系毕业还是写不好文章,为什么?其实,自古有一句话——叫“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文章如何开头,谋篇如何布局,层次与逻辑如何分明,问一问明白人,20分钟就可以搞定,或者找一篇好文章,照葫轳画瓢揣摩几次也就有数了。
所以,要写好文章,既不要把它看成很难的事,也不能把它看成很轻松的事,必须通过主观努力,这样就没有办不好的事了。
二、总结和调查报告的基本要求
(一)总结
1、总结的概念。总结是通过对过去一段工作的回顾与分析评价,判明得失利弊,提高理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一种常用文书。
2、总结的特点。有两个。
一是内容的自我性。也就是自己写自己,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上。用别人的口气写你,就成了调查报告或其它报道了。它是以客观评价自身工作活动的经验教训为目的,以回顾自身工作情况为基本内容,以自身工作实践的事实为材料。
二是回顾的理论性。总结应当忠实地反映自身工作实践,不应夸大其词。但总结又不是工作的流水账,它是对工作实践活动的本质概括,要在回顾工作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正是总结的价值所在。
3、总结的分类
根据性质的不同,可把总结分为工作总结、学习总结、会议总结等等。
根据范围的不同,可把总结分为全国性总结、地区性总结、部门性总结、本科室总结等。
根据时间的不同,可把总结分为月、季、年度总结或阶段性总结等。
根据内容的不同,可把总结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类(如信息科总结或信息科的社区数字化情况总结)。
4、总结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总结一般由标题、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1)标题。大体有两类形式:一是公文式标题;一是非公文式标题。
公文式标题由单位名称、时间、事由、文种组成,如《白云街道社区建设科2004年度关于选举和培训居委会干部的工作总结》(也就是四个W)、《白云街道2004年上半年宣传工作的总结》。
非公文式标题则比较灵活,可以为双行标题,也可为单行标题,如《推动人才交流,培植人才资源》——白云街道组织工作的几点做法。
(2)正文。其结构由前言、主体、结尾组成。
一是前言。即正文的开头,一般简明扼要地概述基本情况,交代背景,点明主旨或说明成绩,为主体内容的展开做必要的铺垫。例如:(毛选里《三个月总结》开头一段)
二是主体。这是总结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包括做法和体会,成绩和问题,经验和教训等。这一部分要求在全面回顾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深刻、透彻地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条件、做法、以及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教训,揭示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建议读一读毛主席的《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和《三个月总结》。回顾要全面,分析要透彻。
三是结尾。可以概述全文,也可以说明好经验带来的效果,也可以提出今后努力方向或改进意见。(仍举《三个月总结》结尾例子)
(3)尾部。包括署名和时间两项内容。如果标题中已有署名,这里可不再写。
(二)调查报告
1、调查报告的分类。
一是总结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调研对象必须是先进典型。
二是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如:当前辖区居民的生活情况、当前机关干部的素质等。
三是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如:黑社会为什么能在这里猖獗?这个单位究竟是怎么被搞垮的等。
2、调查报告的写法。一般由标题、序言、主体、结尾四个部分组成。
(1)标题。调查报告的标题形式多样,总的来说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行标题,一种是双行标题。单行标题又可分为公文标题写法和一般文章标题写法两种。
采用公文标题写法的优点是能使人一下子明确文种,并了解调查的对象和调查报告的目的,如《关于当前白云经济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但是,采用公文标题写法容易写得过于冗长而平淡,不利于诱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采用一般文章标题写法,标题可长可短、可严肃可谐趣、可描述可设问,比较灵活,因而,容易写得生动有趣,引人注目。例如:《企业如何看待白云的软环境?》,《软环境建设不尽人意的症结何在》,《发展社区产业究竟难在哪里?》等。
(2)序言。序言是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可用来交待调查的时间、地点、目的、对象、范围;也可以用来概述调查的主要内容,取得的主要收获;还可以交待调查工作的背景以及通过调查所获得的结论。
(3)主体。主体内容是一篇调查报告的主干。主体通常以叙述为主,叙议结合,围绕序言所提出的问题依次展开。
(4)结尾。调查报告的结尾写法不一,或一段,补充说明有关事项;或一句,顺便交待某一问题。或总结全篇,深化主题;或指出调查存在的不足之处。
3、写调查报告要掌握“八性”。(提醒记一下)
一是写调查报告,在指导思想上要掌握时代性。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写作人员应顺其潮流,更新观念,掌握政策,真正发挥好智囊作用。
二是写调查报告,在课题选择上要掌握紧密性。要把重点放在为领导决策服务上,围绕党工委的中心工作和长远战略目标拟定课题,即(1)从全局工作最有直到意义的新情况、新问题中选题:(2)从领导关心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中选题:(3)从不同时间带倾向性和关键性的问题中选题。
三是写调查报告,在工作方式上要掌握灵活性。(1)开展典型调查,有意识地对某一个或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调查;(2)开展统计调查,通过有组织地搜集各种统计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3)开展书面调查,即收集现成书面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调研;(4)参与各种会议,如综合座谈内容,加以研究。
四是写调查报告,在工作作风上要掌握扎实性。要深入第一线,靠自己直接的听、问、看、观察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不是道听途说。就象老中医给人号脉问诊一样,如果你连病号的面都不见,对人家的气色症状不闻不问,你就没有资格对人家的病理和治疗方案说三道四,开处方。
五是写调查报告,在研究范围上要掌握广泛性。调查一件事或一个课题,要广泛全面掌握情况,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善于收集不同角度的情况,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既有泥腿子运动好得很,又有遭得很,都摆出来,然后分析到底好是坏,对谁好,对谁遭);
六是写调查报告,在思维上要掌握超前性。对尚未形成气候但却反映发展趋势和本质的倾向性问题,对领导尚未考虑清楚或尚未引起注意的问题,应及时地或超前一步进行调查研究与反馈,引起领导关注,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即不单纯研究当前,更要研究长远。
七是写调查报告,在研究质量上要掌握深刻性。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坚持用唯物的、辩证的、全面的观点看待某一问题,研究某一事物。不能凭主观主义办事,更不能凭感情用事。要多搞能发人深省的东西,过于浮浅的报告是没有意义的。
八是写调查报告,在内容上要掌握真实性。不说空话,不说套话,更不能掩盖事实真象说假话,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实际情况,正确地为领导决策服务。(待续)
⑥ 国家信访网上投诉平台官网
摘要 国家信访局-网上信访
⑦ 我国的信访制度有什么优点和缺陷
由于社会环境的迅猛变化,我国近年来的信访问题十分突出,“信访洪峰”一词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有组织的集体访数量增多,规模增大,组织性增强.异常访和越级访十分突出[1].出现信访问题严峻的局面,一方面和信访制度本身的缺陷和特点有关,另一方面,在进行信访工作的时候,也存在着不少缺陷.此外,地方各级领导和机关甚至人民群众,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法理上的缺陷
信访制度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虽然2005年5月1日起施行了《信访条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各种的缺陷.对于群众最关心的信访处理的程序没有严格的规定,各地的信访机构在职能和运作上存在不小的差异,这样导致在处理个案的时候严重依赖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信访的结果随着其个人素质高低上下波动.同时由于信访部门处理个案没有法律赋予权力,要看领导脸色,靠上级批示和干预,其公正性很容易受到影响.另外,终结制度名存实亡,形同虚设,很多终结了的案件,信访人仍然在不断上访.
信访机构的设立存在一定的混乱.我国目前信访机构繁多,归口不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设置了信访机构,从横向来说,这些机构负责处理各自领域来自社会的表达信息.这些信息所涉及到的问题大多需要政府来解决,于是表达信息还必须经过一个向政府转移的过程,在转移的过程中由于权力结构的复杂性而降低了沟通质量.这种制度结构不仅处理信息的能力较低,而且还会因信息处理不当引发其他针对政治体系的政治压力.在纵向上,信访制度未形成系统的结构,信访部门的层级关系与所属机构的层级关系不完全一致,中央信访机构对下层的信访机构统筹安排能力有限,机构之间缺乏信息共享,运作差异巨大.严重影响信访工作的开展.
(二)自身特点阻碍工作开展
信访制度本身的特点也有一定的阻碍信访工作顺利开展的因素.首先,信访制度是面向全社会的制度,存在相当大的复杂性.第一,投诉主体多元化.有集体访,也有个人访;有重复访,也有初访;人员职业构成更是五花八门,涉及各行各业,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如农民,下岗工人等.第二,信访内容广泛化.在农村,信访内容主要集中在土地承包纠纷,林地权属纠纷以及邻里纠纷.还有相当一部分反映村集体干部工作作风问题的诉求;在城镇,城市拆迁问题是信访工作的难点重点,而劳务关系,行政部门不作为或乱作为也占了很大比例;在企业中,集中反映由于改制过程而激发的矛盾和问题,福利待遇问题,拖欠工资和养老费问题,国有资产历史和领导干部以权谋私问题等.第三,表现形式复杂化.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经济利益和政治权益,多数人合理要求和少数人无力取闹,群众自发行为和幕后黑手恶意操纵,种种一切相互交织,短时间难以辨明,而且不同时期的突出问题,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其次,信访工作的开展难度大.信访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几乎每个信访事项都是个案,没有解决问题的统一模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存在各种执行难的困境.有的人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和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某种程度上说,上访是一个寻求社会对其救济的底线,是一种无奈的行为;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物是人非,时过境迁,根本调查不到相关情况,找不到知情人,无从开展工作;有的政策前后不衔接,落差大,同事不同待遇;有的没有相关法律支持,或者法律不明确,甚至“打架”;有的涉及多个行政部门,责任主体不清.再有就是法律法规对一些明显干扰正常信访秩序的行为,主要是那些要求不合理和已经认定为诉求无趣的人,他们没有明显的违法和犯罪行为,不能依法实施强制行为,思想教育又无济于事,“软硬不吃”,给信访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再次,信访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被动的制度.这与刑法很相像,因此,它具有滞后性.而群众的信访活动是自发的,而且非常自由,非常随机,有时候还存在突发,反复的情况,譬如有的人举棋不定,前一天承诺不上访,后一天又去了.这使得信访工作很难有应有的规范性和预测性.最后,信访制度是一个高度依赖其他部门的制度.信访部门归根结底是一个听取民意的部门,缺乏实质性的职权,许多事项,尤其是社会重点热点问题,信访部门都要依赖于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相互协调,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但是在现阶段,信访部门没有与其责任相匹配的权力,无论是领导班子冗长的研究讨论,还是下面部门阳奉阴违的不配合,都有可能将信访工作停滞,此时的信访部门如同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民众的合理诉求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合法权益不能及时得到妥善的保护,最后极有可能演变为影响巨大的突发社会事件.
(三)信访工作人员的不足
任何制度的最终实施者都是人,再好的制度不能严格的贯彻实施,也会造成偏差.在信访工作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作风不正的人员,他们给信访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不小的阻碍,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他们不愿解决问题.在面对情况复杂的问题时,他们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存在怕苦畏难的思想;在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时候,他们不愿意承担责任,而是上推下卸,怪上一届,怕吃苦,怕麻烦,怕花钱,还美其名曰“新官不理旧账”;在面对多部门问题时,他们不愿积极深入,总是将自己应解决的问题和应承担的义务推给同级,推给下级,造成群众信访难的局面.少数干部认为做群众工作没有效益,干不出政绩,和升迁无关,在处理社会矛盾问题上存在“漠然心态”[2];第二,他们不敢解决问题.信访工作有其复杂性,有的问题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当地的利益集团和势力相互交织.信访人员在解决问题时候畏首畏尾,不敢动真碰硬,对应该依法处置的问题不能公正处置,造成少数信访人反复进京上访;第三,他们不能解决问题.这里的不能是指工作能力不足.信访工作难度较大,没有统一的解决途径,相当依赖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很多信访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不愿积极提高办事能力,在讲理论知识时候头头是道,一见到上访群众就不知道说什么,从哪里说起.要么就是大话,套话,只会用空头支票搪塞群众,真正去处理问题却无从下手.最终损害的却是人民群众的利益;第四,他们不急解决问题.诚然,信访机构的工作有其被动性,但是不意味着信访工作人员只能在机关里坐门待客,当“坐堂先生”.但是现实中很多人不但没有主动留意,了解情况,对于已经上访的案件也不上心,眼睛朝上,对上唯恐不周,对下麻木不仁,不能做到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
(四)领导和群众的负面作用
任何事情不能片面的看待,信访制度也是如此.信访机构是个什么都管,什么都管不了的机构,他的职能的行使要依赖地方的支持,领导的批示.因此,地方领导对信访工作影响巨大.有的领导将信访率作为政绩的指标,压的越低,政绩越好,于是出现了各地围追堵截上访群众的情况.比如2007年1至3月份,某县实际发生赴京上访25起65人,进入登记的只有1起;到省上访41起55人,进入登记的只有7起[3].老百姓知道在敏感时期上访能给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同时中央给地方政府的防控任务也很重.为了完成防控任务,政府就要先排查那些可能上访的人,再加以稳定或者进行控制,防止这些人进京上访.这就是所说的“稳控”.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侵犯上访者权益的事件.在各种敏感时间,总有些不合时宜的人会被以各种方式驱赶到各种阴暗角落,短暂地失去人身自由.
此外,人民群众对待信访的方式方法也有不妥之处.信访工作维护的是人民的合法权益,但是在近几年经济利益格局调整中,有部分利益受损的人,受攀比心理驱动,走上上访的道路,这部分人对合理的利益调整心怀愤愤,存在仇富,仇官的扭曲心理,不正当使用信访的权利.同时,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青天情结”,民众认为凡事找大官,找清官,就能够解决问题,于是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信访.此外,我国存在大量的涉诉信访.大量的申诉案件是对已经终审生效的法院判决提出的申诉,不但败诉方上诉,胜诉方也上诉,还有的当事人存在以上压下的心理,在案件仍然处于正常的审理程序时便上访,越级上访,希望借助上级领导的关注对法院施压,以达到在判决中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当前,涉诉信访已经成为各类信访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了一项调查,接受问卷调查的632位进京上访的农民种,有401位在上访之前就上位问题到法院起诉过,其中法院不予立案的占42.9;认为法院不依法办事判决败诉的占54.9%[4].此时的信访严重影响司法工作的进行,将其他行政救济,司法救济排挤在外,是人民对信访制度的不正当利用.而且在信访中存在畸形的“优胜劣汰”,即信访事项的最终解决与否,如何解决,取决于群众“闹”的程度,群众中风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说法,于是在寻求信访解决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不理性的措施.
⑧ 如何在网上向中国人民政府信访
群众向国家信访局提出信访事项,尽量采取书面形式。国家信访局的邮政编码是100017,在信封上注明"国家信访局收"即可。 如果确定需要采取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请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人民来访接待室(国家信访局来访接待司)反映,地址在北京市宣武区永定门西街甲一号,接待来访时间:每周一、三、五全天,周二、周四上午半天,上午:8:00-11:30,下午:1:30-4:20(登记时间),节假日除外。 国家信访局公开电话:68015310,该电话为有关信访事项自动应答提示电话。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是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信访工作的行政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交办、转送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
(二)承办上级和本级人民政府交由处理的信访事项;
(三)协调处理重要信访事项;
(四)督促检查信访事项的处理;
(五)研究、分析信访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完善政策和改进工作的建议;
(六)对本级人民政府其他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的信访工作进行指导。
⑨ 信访调查是什么意思
信访指群众来信来访的简称。指人民群众致函或走访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要求解决某些问题。信访调查应该是对信访情况的了解考察。
⑩ 关于弱势群体的调查报告附加问卷调查(高中生程度)
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为此,我们特对本市弱势群体上访情况进行了调查。一、城市弱势群体上访的基本情况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积累财富能力弱,就业就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差的人群。从近年来我市信访情况看,弱势群体上访已成为城市上访的主流,且呈逐年增多趋势。2002年,全市受理城市弱势群体上访254起2806人次,分别占全市上访总量的32%和44%。2003年第一季度,全市受理城市弱势群体上访量及所占比例同比上升117.5%和50%,城市弱势群体上访问题已成为信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二、城市弱势群体上访的构成及特点从城市弱势群体上访人员构成情况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提篮小卖型”。上访人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差,靠摆地摊、做小买卖勉强维持生计,一遇天灾人祸就失去生活来源,面临生存危机。二是“孤苦无依型”。这些人多为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既开生活来源,又无劳动能力,完全靠社会救济、救助生活。三是“依赖政府型”这部分人多为企业下岗、失业职工,一方面虽有劳动能力但文化层次较低,谋生手段单一,生存技能较差;另一方面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模式,对企业和政府依赖性较强,自谋发展意识和能力弱。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地域、人员构成及生活境况决定了城市弱势群体上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趋利性。最直观是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生存能力弱,其上访主要是围绕“钱”和生活出路问题,解决难度大。二是趋同性。由于弱势群体境况相同,情感相通,要求一致,城市人口居住集中,信息渠道广泛,易于集结,具有较强的集结倾向可能性。二是行为方式具有群体性、突发性特点。弱势群体在信访过程中往往从弱势地位出发更愿意以集体上访的形式来表达群体意愿,以引起各方关注,有的还采取围堵交通路口、冲击机关等过激方式,这种情况在近几年表现尤为突出,部分困难企业职工多次集体长时间围堵党政机关,对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影响。三、解决城市弱势群体上访的对策及建议城市弱势群体上访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原因,又有群众自身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城市弱势群体上访成因和复杂性决定了解决办法的多样性。在处理该类上访问题时,绝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综合解决。一是大力发展经济,广开就业门路,提供特殊就业援助。应当清醒看到,弱势群体的产生和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一社会问题最终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因此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并使弱势群体在发展中受益。同时,针对弱势群体的实际,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政府要尽可能构筑凭真才实学竞争上岗“平台”,打破区域藩篱、行业禁锢和单位壁垒,对弱势群体敞开竞争就业的大门。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社会救助工程。尽快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点的城市困难居民生活保障办法,将弱势群体最大限度地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全方位拓展救助渠道,通过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并举,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营利与非营利性机构密切合作,个人、家庭、企业、社区和政府共同分担等形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格局,切实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同时,总结推广我市开展扶困救助活动的经验,使全社会都向弱势群体特别是特困市民伸出援助之手,形成人人关心、全社会救助的浓厚氛围。三是对干部群众的教育管理。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群众观念、宗旨观念教育,加大监督制约力度。切实解决部分干部,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作风不民主、经济不清、政务财务不公开等问题。对群众,一方面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遵守信访法规和信访秩序,依法逐级上访;另一方面还要教育他们树立依法维权思想,积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四是正确对待和认真处理弱势群体上访问题。解决城市弱势群体上访问题,职能部门的作用尤为关键。各级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在做好城市弱势群体上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弱势群体上访做到热情接待、认真解释、公开承诺、妥善处理,避免将矛盾上交,给党委、政府增加压力。总之,虽然城市弱势群体上访类型众多、形式多样、成因复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解决,但只要党委、政府重视,各方参与,社会支持,法律保障,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弱势群体终将逐渐由“弱”变“强”,城市弱势群体上访的势头也一定会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