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件传输 » 清朝英使团访问的失败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清朝英使团访问的失败

发布时间: 2022-04-24 09:29:07

1. 清朝康熙年间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是什么

1793年6月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就已经到达天津港。由钦差大臣亲自到天津接待。此时正是夏天,干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内避暑,于是便让钦差大臣护送马戛尔尼等使者去避暑山庄觐见。但是外交活动还没有开始,礼节的问题就已经发生。清朝政府强烈要求马戛尔尼他们按照附属国的礼仪行中国的三跪九叩大礼。但是马戛尔尼认为这是一种侮辱歧视的行为。关于利益的纷争从天津一直到承德都没有妥协,干隆皇帝听到后十分生气,对英国使者不予理睬。这便是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
马戛尔尼认为,英国与清朝是两个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并且马戛尔尼是英国的使臣,是来给干隆皇帝祝寿的。但是在大清国方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认为天下万国都是大清的附属国,万国仰视大清国。天下没有人可以和大清皇帝平起平坐,就算是英国皇帝亲自来也得下跪。干隆皇帝直接避而不见,让马戛尔尼很苦恼,为了这次来到中国的协商成功,英国全国准备了很长时间。所以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一直是中英两国之间的隔阂,触怒了干隆皇帝,这次访华也就不欢而散。

2. 为什么在1793、1816年两次英国使团访华都失败了

就像二楼所说,英国使团的最初访华是有诚意的,而且那时候是康熙,干隆时期,属于清朝的鼎盛时期,英国也是很尊重清政府的。但是因为鼎盛,满清的人根本看不起老外,自以为中国是世界的核心,不跟他们合作也无大碍,吃亏的是老外。为什么闭关自封也有这个原因。如果访华成功了,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就会彻底的改变。也不会被外人欺负那麽久

3. 干隆时期马噶尔尼使团访华,最终却不欢而散的原因是什么

马噶尔尼来访华其实是很大规模的一个活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外交活动,但是并没有得到成效。看起来似乎是他们的价值观和外交思路不一致,不契合导致的,其实是当时干隆时期有一个很落后的政治观念,认为自己是最至高无上的。

结果他们使团来了之后发现干隆那个时期对他们外国的使者非常的严苛。他们来之后发现这种制度非常的奇怪,也不如他们想象的这种完美,所以这次肯定会失败。假若干隆接受马噶尔尼的提议,我想当时清朝应该可能会学到一些英国的科学技术,至少也不会把这种封建的形式保留这么久,至少眼界会更宽阔,发展会更顺利,不会被英美所侵略。

4. 乔治·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始末是怎样的呢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正式任命乔治·马加尔尼为正使,乔治·司当东为副使,以祝贺干隆帝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这是西欧国家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携随员175人,其中包括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和95名卫兵,并由军船护送。因为此访由东印度公司力主,所以费用由东印度公司承担。为展示大英帝国的文明,携带了价值约13124磅的礼品,包括天文地理仪器、图书、毯毡、军用品、车辆、船式,总计600箱,俱为用心选购,可谓费了一番心思。


1793年8月,马戛尔尼一行抵达北京。8月5日,也就是清干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六十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奉命在此等候的天津道乔人杰和通州协副将王文雄上船迎接,并备菜蔬酒肉为使团接风洗尘。到达天津,受到直隶总督梁肯堂的欢迎。

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时,与中国礼部官员发生礼仪争执。9月2日,又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晋见干隆帝,途中参观了长城。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问题再度发生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

9月21日,使团从热河回到北京。10月7日,和珅向使团交呈了干隆帝的回信和回礼。使团离开北京,经京杭大运河往杭州等地参观。在游历了中国东部之后,11月9日,使团抵达杭州,12月9日抵达广州,两广总督在广州送行。

之后,使团在澳门停留了一段时间,并于1794年3月17日离开中国,9月6日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说:“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马戛尔尼和他的随员后来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清朝的珍贵资料。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他认为是翻译水平过低造成的。

干隆对马戛尔尼使团总体印象不好,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他们不是专门为祝寿而来,是另有所图;其二,在马戛尔尼到访中国的同时,清朝逮捕了一个廓尔喀族间谍,得知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统治权,干隆意识到英国对喜马拉雅山外构成了威胁。所以,英使来访干隆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威胁!

5. 清朝康熙年间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是什么

根据记载,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有许多,但是最终导致马戛尔尼访华失败,是因为中英礼节问题,往大里说就是中国和英国的主权问题。

根据历史记载,1793年6月马戛尔尼率领的使团就已经到达天津港。由钦差大臣亲自到天津接待。此时正是夏天,干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内避暑,于是便让钦差大臣护送马戛尔尼等使者去避暑山庄觐见。但是外交活动还没有开始,礼节的问题就已经发生。清朝政府强烈要求马戛尔尼他们按照附属国的礼仪行中国的三跪九叩大礼。但是马戛尔尼认为这是一种侮辱歧视的行为。关于利益的纷争从天津一直到承德都没有妥协,干隆皇帝听到后十分生气,对英国使者不予理睬。这便是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

马戛尔尼认为,英国与清朝是两个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并且马戛尔尼是英国的使臣,是来给干隆皇帝祝寿的。但是在大清国方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认为天下万国都是大清的附属国,万国仰视大清国。天下没有人可以和大清皇帝平起平坐,就算是英国皇帝亲自来也得下跪。干隆皇帝直接避而不见,让马戛尔尼很苦恼,为了这次来到中国的协商成功,英国全国准备了很长时间。所以马戛尔尼访华失败原因一直是中英两国之间的隔阂,触怒了干隆皇帝,这次访华也就不欢而散。

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因为工业革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中英两国的贸易却是完全闭塞的,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已经不能满足英国的需求。到了干隆五十七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担任使者率领英国使团访问中国,马戛尔尼打着庆祝干隆皇帝83岁生辰的旗号,为打开中国国门铺垫道路,这也是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

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达到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马戛尔尼访华期间,英国与清王朝高层谈判,争取英国在与清王朝的贸易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并且积极拓宽中国市场,打开中国国门。其实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还包括马戛尔尼是一名间谍,刺探中国的相关情报,提前预估一下中国的综合国力,研究中国是不是像传说中的那样强盛,为英国的下一步动作提供情报。

英国对马戛尔尼访华十分重视,进行了十分完善的准备。首先马戛尔尼就是一个经验十足的外交官,也是一位彻底的殖民主义者。马戛尔尼担任过英国在俄国的外交官,并且与俄国签订了对英国十分有利的条约。而且使团乘坐的军舰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是当时英国的顶尖船舰。总的来说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有着军事、政治和经济多种目的,也是英国殖民和经济扩张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十分深远,史料记载马戛尔尼访华是一次失败的经历。马戛尔尼访华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和对中国的态度。当时清朝军事十分落后,马戛尔尼都看在眼里,并且看透清政府的军事实力。并且清朝落后的封建体制和官僚制度危机重重,马戛尔尼看破清政府的问题所在。当时清政府正处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从上到下都十分自负,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这群欧洲使者却看出中国早已外强中干。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第二点就是为1840年的鸦片战争埋下伏笔。马戛尔尼访华之后,欧洲人彻底改变对中国的看法,认为中国早已不堪一击。并认为中国统治者顽固不化,只有动武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派遣使团礼貌谦虚的对待中国已经没有任何作用。而且当时英国正在实行对印度的全面殖民,财政正在亏损,为了盈利必须和中国开展贸易,面对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只能侵略。

马戛尔尼访华影响的第三方面就是因为干隆王朝的愚昧无知与自负,彻底让中国失去全面融入世界的机会。马戛尔尼访华的实质就是当时两个世界超级大国的第一次近距离的交流。史学家称如果清政府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这次机会,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到了清朝晚期中国人民也不会承受那么多的灾难。

6. 干隆皇帝接见英国使团,结果却闹出不少笑话吗

在古代,神秘而又强大的东方,一直都是西方国家所痴迷向往的地方,但是由于东方和西方中间隔了一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以双方一直都没有真正的接触过,都是通过奥斯曼土耳其进行中转。后来,好不容易有个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人终于来到了正处于元朝时期的东方,并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



更令人可笑的是,马戛尔尼这次出使,是打着给干隆皇帝祝寿的名义,所以干隆皇帝还以为英国与其他番邦小国一样,都是争着来给自己“上贡”的;事后,还让宫廷画家画了一幅《万国来朝图》,其中荷兰、英吉利、法兰西等欧洲国家使节都位列其中,当真是“夜郎自大”。

而且在此次事件中,干隆皇帝还说了一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日用有资,并沾余润。”简单来说,就是我大清朝物产丰富,根本不需要你们的东西,如今是可怜你们,才和你们通商的。当真是“霸气”啊!

7. 1793年英使访华,干隆用了什么办法,造成40年后,清王朝雪崩

1793年英国访华,但是干隆用了三招把人家赶走了,40年后英国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一步步没落起来,最后中国被人家殖民化,用武力强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悲惨近代史的开端。

这三招实属下策,不仅使中国将自己的没落完全暴露了出来,还得罪了人家,为日后侵略埋下了伏笔。

8. 哪位英国使节曾于1816年率团访华,但因为礼节纷争而未能谒见嘉庆帝

英国使节曾于1816年率团访华,但因为礼节纷争而未能谒见嘉庆帝?

个人理解:干隆时候的马戛尔尼 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再次派出的阿美士德为团长,两次失败,根本原因不是理解问题,而是英国要在中国打开市场,要一个香港之类的贸易基地,这是侵犯中国主权行为,干隆和嘉庆当然不会同意,这才是失败的真正原因。鸦片战争,英国才得到了“香港”。但是,国内外的历史学家基本都在歪曲这段历史,似乎清朝仅仅因为礼仪而让中西交流失败,这完全是谎言,目的无非是丑化清朝,抬高西方人的优雅和开放,以及为儒教导致中国落后找借口。

关于干隆时候的马戛尔尼,参见“和珅传”

----------------
白莲教的战事尚未结束,东南沿海的蔡迁又掀起滔天巨浪,大清王朝已经到了国无宁日的地步。蔡迁系何人?竟能在东南沿海一带掀起滔天之浪?据史书记载,蔡迁是福建同安人。在海边长大的蔡迁,对在海上谋生自然非常熟悉。兼之此人很有组织能力,很快就拉起一伙人,到福建一带的洋面上去闯荡、去劫掠。

而干隆以来人口的激增(到干隆六十年全国人口已接近3亿),则把越来越多的难以谋
生的人挤到海盗的队伍中。

因而自干隆末叶,一支支海盗出没在闽、浙、粤洋面。

由于清政府正忙于同白莲教的战争,根本就无暇顾及东南沿海地区,数千里的洋面竟然有海无防!蔡迁掌握几十艘配有大炮的战船,控制着福建海域,所有进出口的商船都必须向蔡迁一伙交纳通行税,出海船每只400元,进口船每只800元,俨然成为海上一霸。

而在广东海域为患的则是林阿保、总兵保、郭学显、鸟石、郑乙等团伙。

面对海盗的猖獗,清王朝只能“专力防守海口”,对于官府运盐船及商船派军队护送,至于粤、闽、浙洋面则听任海盗横行。

清王朝迟迟不能平定海盗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官军缺乏同海盗匹配的战船—— “兵船不得力”;其二是海盗能从沿海地区得到物资上的接应——海贼无两载不修之船,亦无一年不坏之杠料,桅柁折则船为虚器,风篷烂则寸步难行……一回闽地,装篷�(xun,烤)洗,焕然一新,粮药充足”;其三则是海上作战受风势的影响—— “海中剿敌,全凭风力,风势不顺,虽隔数十里,犹隔数千里,旬日尚不能到也。

是故海上之兵,无风不战,大风不战,大雨不战,逆风逆潮不战,阴云蒙雾不战,日晚夜黑不战。

飓期将至、沙路不熟、贼众我寡、前无泊地皆不战也。

及其战也,勇力无所施,全以大炮相轰击,船身颠荡,中者几何?我顺风而逐,贼亦顺风而逃,无伏可设,无险可扼,必以钩镰去其皮网,以大炮坏其柁牙篷胎,使船伤行迟,攻之,贼穷投海,然后获其一二船,而余船飘然远矣。”皇后不禁一声长叹,她似乎都听到把澎澎的涛声与隆隆的炮声……内忧外患一起袭来,万里洋面再也不能成为大清王朝的天然屏障了。

滔滔海水不仅成为海盗的栖身地,也成为西方炮舰乘风破浪的载体,英国的舰队已经频频出没在清帝国的水域。

嘉庆七年(1802年)二月,英国以防止法国占领澳门为借口,派六艘军舰抵达澳门,经过清政府的交涉,英军舰才于六月开走。

嘉庆十三年(1808年)七月,九艘英国军舰在澳门再次登陆,接着又闯入黄埔、广州。

两广总督吴雄光以断绝贸易、封锁进澳水路、切断粮食、蔬菜的供给作为同入侵者斗争的手段,由于当时的英国正同法国交战,不可能抽出更多的兵力用于远东,遂在占领澳门四个月后撤离。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闰六月,由阿美士德(原英国驻印度总督)率领的英国使团再次访华,同干隆年间访华的马戛尔尼一样试图打开清帝国的大门,把清帝国变成英国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

阿美士德一行闰六月十九日抵达天津。

皇后的兄弟和世泰公爵是接待英国使团的负责人,从这一任命也可以看出嘉庆皇帝对此次中英外交接触的重视。

然而对双方来说觐见礼节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阿美士德拒绝向嘉庆行双膝跪地的磕头礼。

觐见礼节,在马戛尔尼访华时就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实际上一直到干隆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接见马戛尔尼,英方也没能按照干隆的要求行“双腿跪”的礼节,干隆为此相当不快。

嘉庆比他的父亲还要固执,甚至派和世泰到通州去教阿美士德等人“习礼”,说白了就是学磕头。

从闰六月二十七到七月初六整整习了八天的礼,依然没有解决磕头的问题,到不是磕头难学,而是英国使团不能接受,彼此一直僵持不下。

和世泰不愿让皇帝失望,他想象当年和�那样,安排皇帝同阿美士德等人见面,即使英国使团来个单腿跪,皇帝也不能当场发作。

于是在初六晚上他陪同阿美士德等从通州赶往圆明园,并安排在初七早晨谒见嘉庆。

皇帝已经端坐在殿中等待接见,可连夜的赶路已经搞得阿美士德疲惫不堪,更何况公使的礼服、英国使团的礼物都还在路上……一方面是皇帝在等候,另一方面是阿美士德拒绝谒见……做了蜡的和世泰只得编了个善意的谎言——阿美士德病了,而当嘉庆表示可以接见副使时,和世泰则说副使也病了,谎话说到这份还能骗得了谁!盛怒中的嘉庆令英国使团返回广州,鸦片战争之前清、英之间最后一次外交接触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

和世泰的确有负圣望,把事情办砸了,可英国使团为什么在从通州出发时不把正使、副使的礼服以及礼物一同带上?对英国使团的做法,皇后实在感到不能理解;对英国政府派出使团的目的,她更感到困惑……

9.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以失败告终,为何说却为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祸根呢

大约在马戛尔尼访华前几年时间,法国传教士钱德明曾给自己的妹妹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干隆皇帝有遣使臣至法见路易十六世之计划, 德明将随使行。法国王室似甚期待使臣之来。”

然而又因为什么原因搁浅了呢?其实也很好理解,那就是1789年开始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严重影响了两个帝国之间的交往,要知道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是很难接受另外一个帝制国家的使节的,况且这个国家又是在当时被一黑再黑的“东方专制王朝”。

无论干隆皇帝知不知道法国大革命,清廷没落和屈辱的近代史却无法改变。历史的惯性使得整个帝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对外来事物的抗拒和盲目,即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朝野上下也没有对西方国家进行清晰有效的认识,这样的历史惯性让中国在列强侵略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错失发展的机会,最终沦为世界耻笑的“东亚病夫”。

干隆皇帝给他儿孙留下的,也并非一个铁打的江山,罪魁祸首也有他自己的责任。他把西方的新知当做娱乐的把戏,帝国一贯的愚民政策让他觉得将这般新知传播给老百姓简直是一个祸害。

10. 马格尔尼访华:只因英国不愿三拜九叩,酿成清朝与世界脱轨的悲剧吗

一切进程就像想象中的进行,但是在接触的过程中,英国的使团同中国方面发生了一些冲突,那就是礼仪上的争执。当时中方希望外宾按照中国三拜九叩的方式,来与中国君主交流,但是英国方面对此表示拒绝。

当时清朝内部的形势也是不容乐观,朝中的党派争端相对也是非常严重,而干隆的个人性格也是导致这次访华失败的主要原因。当时的清朝虽然暗藏危机,但是从表面上看,人口过亿,经济强大,并没有将目光放到海外。

而马嘎尔尼回到英国之后,认为因为翻译做的不够好,才导致了这次访华的失败。干隆皇帝或许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怎么也看不上的英吉利,最终是通过罪恶的鸦片贸易,还有坚船利炮,实现了当初向他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