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罗斯外长为什么频繁出访中东
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8月27日至30日访问了海湾三国——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塔尔,成为近年来访问这三个国家的俄罗斯政府最高级别官员。9月初,他还将访问沙特阿拉伯和约旦两国。
在叙利亚战事渐趋平稳、卡塔尔危机持续难解之际,拉夫罗夫频繁出访中东国家格外引人注目。分析人士认为,对俄罗斯来说,中东是其大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俄罗斯对中东局势的高度重视与积极介入直接剑指中东“大棋局”。
其次,俄罗斯在中东和国际舞台的地位有所加强。“与其说是地位,不如说是俄罗斯的形象改善了,因为俄罗斯证明它真正愿意打击恐怖主义,愿意帮助其它国家。这提高了俄罗斯在中东和阿拉伯地区的声望。”苏尔科夫说。
他认为,尽管许多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也存在批评,但这些指责根本没有证据,“没人能否认俄罗斯为打击叙境内的 伊斯兰国 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出兵叙利亚有助于促进俄美对话。苏尔科夫强调,拉夫罗夫曾和美国前国务卿约翰·克里就叙利亚问题保持密切外交联系,俄美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协作。
“如果俄美能在叙利亚问题上有效协作,将有助于两国改善关系、在其它问题上也建立互信。叙利亚问题可以为此发挥一个平台作用。”他说。
㈡ 俄罗斯军舰逼近英国领海英军是怎么做的
俄罗斯军舰逼近英国领海, 英军连续跟踪3天。
据26日报道,英国皇家海军当日表示,圣诞节假期期间,该国“圣奥尔本斯”号护卫舰对在北海英国领海附近航行的俄罗斯“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进行了跟踪。据称,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上周刚刚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了会谈,但这并没有推动两国关系的“解冻”。
对于英国的指责,全俄军人工会主席什维德科夫反驳称,俄罗斯军舰出现在任何国际海域都会刺激到“我们的伙伴”。俄军舰从来没有驶入他国领海,也并没有对英国做出任何侵略行为。目前,英国舰队正在迅速衰落,因此,对俄军舰的出现感到不安。据俄罗斯媒体报道,英国与俄罗斯近来关系不佳,拉夫罗夫不久前曾表示,两国关系处于“低谷”并不是什么秘密。
㈢ 求苏联米格-23战斗机详细资料
研制历史
在越南战争中,苏联空军与华约空军意识到,自己装备的米格-21歼击机火力与航程并不十分理想,同时装备的苏-15截击机也只能承担单纯的高空拦截作战。他们要求装备一种多功能的作战平台,以在与北约空军F-4、F-104战机的对抗中取得优势。
米高扬-古列维奇飞机设计局(今米格-莫斯科飞机科研生产联合体)接到任务,要求设计一种新型多用途战斗机。该项目的总设计师是阿尔乔姆·伊·米高扬与R·A·别利亚科夫。主任设计师是A·A·安德烈耶夫、V·A·拉夫罗夫与G·A·谢多夫。米格-23是阿尔乔姆·伊·米高扬生前的最后一件设计作品。
1967年6月10日,编号231的米格-23原型机(设计局编号23-11)首机开始试飞,在米高扬设计局首席试飞员A·V·费多托夫的驾驶下进行了16°后掠翼的实验。同年7月9日的试飞中,米格-23成功实验了后掠翼的三种倾斜角度。在后来的试飞中,米格-23成功在机翼后掠72°时达到1.2马赫。在试飞过程中米高扬重新设计了米格-23的机翼,增大了翼面积。
1968年11月6日,在97次试飞后,米高扬签发了试飞总结报告。至此米格-23的设计工作基本完成。
[编辑] 23-01方案
在竞标该项目时,米高扬设计局还提出了另一种方案,即23-01方案。23-01方案是一种常规布局的战斗机,采用类似米格-21的三角翼与全动水平尾翼,北约称“不忠”(faithless),又称米格-23PD。该机型以一具Р-27-300涡轮喷气发动机(军用推力52千牛,加力推力73千牛)提供动力,并在机身中部设置有两具小型РД-36-35升力发动机,使该机型具有短距起降能力,可以在条件较差的前线机场使用。同时与其它两侧进气的苏联战斗机不同的是,该机在进气口处并未使用调节板而是使用类似F-104的调节锥与半圆形进气道。然而在随后的试飞中23-01因为技术不够成熟,出现了许多问题,最终该项目被取消。
[编辑] 生产
1968年,米格-23开始由莫斯科劳动旗帜工厂(今米格-莫斯科飞机科研生产联合体)与伊尔库茨克工厂(今伊尔库茨克飞机科研联合体)批量生产。1969年装备苏联空军歼击-轰炸航空兵。米格-23于1984年停产。米格-23总共生产了6000多架,其中莫斯科劳动旗帜工厂生产了4278架,为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第三代战斗机(按照俄罗斯标准)。
印度,购买了米格-23与米格-27的生产许可证,可在本国工厂自行组装。
[编辑] 价格
在20世纪70-80年代,米格-23在价格上与其它同时代战斗机相比更具有竞争力。一架米格-23的价格为3,600,000到6,600,000美元,而当时一架F-16造价为14,000,000美元。与米格-23价格最为接近的西方战斗机是造价4,500,000美元的以色列幼狮战斗机。
[编辑] 性能特点
米格-23是苏联第二种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机,气动外形参照了美国F-111战斗轰炸机。设计思想中强调较大的作战半径、在多种速度下飞行的能力、良好的起降性与优良的中低空作战性能。米格-23采用变后掠上单翼布局,有三种推荐机翼后掠角,包括用于起降与巡逻的18°40′,用于空战的47°40′和用于超音速与低空高速飞行的74°40′,在操作手柄上分别标为16°、45°、72°。借助座舱里的操作手柄,飞行员可使机翼停在18°40′到74°40′之间的任意角度。
挂载R-23与R-60的米格-23M米格-23使用两侧进气设计,参照F-4设置了两侧矩形进气道。不同标准的米格-23使用不同的发动机,为莫斯科图曼斯基设计局(今俄罗斯航空发动机科技联合体)的R系列与留里卡设计局(今留里卡-土星联合股份公司)的AL系列。米格-23的续航能力与起降性能与先前的米格机相比有较大改善。
米格-23的航电系统具有典型的苏式风格,在制造中使用了大量的电子管和晶体管,导致雷达体积庞大重量超标耗电量大而功能与精度不足,但是有较好抗干扰能力。米格-23使用Saphir-23D-Sh“高空云雀”雷达,部分低级型号使用“木鸟”雷达及“蓝宝石”雷达。
米格-23的固定武器是一门GSh-23L双管23毫米机炮,备弹200发,重52千克。可选用的空空导弹包括R-3(北约称AA-2“环礁”)、R-23/24(北约称AA-7“尖顶”)、R-60(北约称AA-8“蚜虫”)。米格-23MLD可以使用R-27(北约称AA-10“白杨”)与R-73(北约称AA-11“射手”)。米格-23有两个各可挂一枚导弹的翼下挂架,两侧进气道下也各有一具可挂2枚导弹的APU-60/2型挂架。MS型的每个进气道挂架只能挂一枚导弹。
[编辑] 性能数据(米格-23MLD)
基本诸元
乘员: 一人
长度: 16.70米(56 英尺9.5英寸)
翼展: 13.97米(展开)(45英尺10英寸)
高度: 4.82米(15英尺9.75 英寸)
翼面积: 37.35平方米(展开), 34.16平方米(收折)(402.05平方英尺/ 367.71平方英尺)
空重: 9,595 千克(21,153磅)
载重: 15,700 千克(34,612磅)
最大起飞重量: 18,030 千克(39,749磅)
发动机: 1×R-35-300 带加力涡轮喷气式发动机, 静推力,83.6千牛 加力推力127千牛(18,850磅 / 28,700磅)
性能
最高速度: Mach 2.4 2,445 千米/时 at altitude; 1.14马赫, 海平面1,350 千米/时 (1,553 mph / 840 mph)
航程: 1,150 千米(6枚空空导弹), 2,820 km(空载)(570 英里 / 1,750 英里)
实用升限: 18,500 米(60,695 英尺)
爬升率: 240 米/秒(47,245 英里/分)
翼负荷: 420 千克/平方米(78.6磅/平方英尺)
推重比: 0.88
武器
1门GSh-23L23mm机炮,载弹200发
两个腹部、两个翼下、两个翼尖挂点可携带3,000 千克 (6,610磅) 总外挂,包括:
R-3(北约称AA-2“环礁”)
R-23/24(北约称AA-7 “尖顶”)
R-60(北约称AA-8 “蚜虫”)
后期型号可挂载:
R-27“杨树”(北约称AA-10 “阿拉莫”)
R-73 (北约称AA-11 “射手”)
R-77(北约称AA-12 “蝰蛇”)
[编辑] 主要型号
米格-23S:最初生产型米格-23,内部编号23-11,北约称“鞭挞者-A”。该机装备两具静推力68.04千牛,加力推力97.84千牛的图曼斯基R-27-F2M-300发动机。装备由米格-21比斯式歼击机的S-21“木鸟”雷达改进的RP-22“蓝宝石”火控雷达,使用R-3R近程办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与R-3S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机身后部装有4块减速板,在垂直尾翼根部装有减速伞舱。与原型机相比,后移了垂直尾翼,装备了折叠式腹鳍。米格-23S只在1969年-1970年少量生产了50架供测试使用。
米格-23SM:米格-23S的4挂架版本。
在基辅卫国战争博物馆展出的米格-23M米格-23M:主要生产型,内部编号23-11M,北约称“鞭挞者-B”。米格-23M是生产得最多的一种米格-23。采用两具静推力81.83千牛,加力推力113.84千牛的图曼斯基R-29-300发动机。与先前型号相比,该型号重新设计了机首部分以便容纳新研制的雷达,机翼前移0.61米,加大了可动机翼段的弦长,缩短后机身,采用较小的背鳍。部分具有核打击能力。于1972年装备苏联空军,1974年装备驻民主德国的苏联第16航空集团军。
米格-23MF:米格-23M的出口型号,内部编号为23-11A/B,北约称“鞭挞者-E”,采用老式电子设备与低级发动机。23-11A型只是更换了敌我识别器与电台,出口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与罗马尼亚等华约国家。23-11B型取消了发射R-60导弹的能力,只能使用R-3M空空导弹,出口印度、古巴、叙利亚。
米格-23MS:为防止机密技术泄露而特别设计的出口型号,采用推力100千牛的图曼斯基R-27F2M-300发动机。采用改进型“木鸟”雷达或“蓝宝石”雷达,移除了红外搜索跟踪系统与多普勒导航系统。出口叙利亚、伊拉克、埃及。
米格-23ML:改进型米格-23,北约称“鞭挞者-G”。设计上减小了垂尾面积,采用了图曼斯基R-35F-300发动机与具备下视下射能力的Sphir-23ML雷达,机头下加装TP-32M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吊舱,于1976年-1981年生产。
米格-23UB:双座教练型米格-23,也称米格-23UM。内部编号23-51,1969年5月首飞。首机由一架米格-23S型改装,后由米格-23M型改装。1970年-1978年共生产了769架。
米格-23MLA:截击型米格-23,又称米格-23P,内部编号23-14。1977年在米格-23ML基础上开始研制,1979年首飞,采用了较新的电子设备。
米格-23MLD米格-23MLD:截击型米格-23,内部编号23-18。1984年后改进的最后一种米格-23。
米格-23A:舰载型米格-23,原为为苏联1972年设计的1160型航母设计的舰载机,1160计划取消后改为舰载战斗机试验机,进行滑跃起飞的试验,成果用于苏-33与米格-29K。
米格-23B:对地攻击型米格-23,北约称“鞭挞者-F”,内部编号32-34。米格-23B在米格-23S的基础上改装。包括重新设计的机头,更好的前向与下视视野,变短的后机身等。使用1台112千牛的留里卡AL-21F-300发动机。取消了雷达,加装了防护装甲、油箱惰性气体防火系统。翼根整流罩内装有导弹制导照射装置与电视摄像机。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生产。
米格-23BN:对地攻击型米格-23,北约称“鞭挞者-F”,内部编号32-23。在米格-23B基础上更新了导航与攻击系统。
米格-23BK:对地攻击型米格-23,北约称“鞭挞者-H”,内部编号32-36。
米格-23BM:对地攻击型米格-23,北约称“鞭挞者-H”,内部编号32-25。
米格-27:自米格-23BM与米格-23BK发展而来。
[编辑] 装备情况
[编辑] 在苏联空军的服役情况
米格-23首先装备苏联空军歼击-轰炸航空兵团。在海外则优先装备驻扎在民主德国的苏联第16航空集团军。米格-23MLA与米格-23MLD还装备了苏联国土防空军,是苏联20世纪80年代主要截击机种之一。
1989年7月4日,一架发生机械故障的驻波兰苏军米格-23在飞行员弹射逃生后继续飞行900公里,飞越波兰、民主德国、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5国领空,最后因燃料耗尽坠毁在比利时,造成一名18岁男子死亡。[1]
[编辑] 在其他国家空军的服役情况
[编辑] 仍在使用米格-23的国家
米格-23服役国(鲜红为正在服役,深红为已退役) 亚美尼亚
5架米格-23
阿尔及利亚
29架米格-23BN/MS/UB
安哥拉
32架米格-23M/UB
白俄罗斯
34架米格-23M(有消息称已全部退役)
古巴
69架米格-23MF/ML/UB(基本停飞)
埃塞俄比亚
32架米格-23BN/UB(主要承担对地攻击任务,截击型米格-23ML已全部退役)
哈萨克斯坦
100架米格-23M/UB
利比亚
130架米格-23MS/ML/BN/UB(因缺少零件基本停飞)
朝鲜
56架米格-23ML/UB
斯里兰卡
1架米格MiG-23UB(用于米格-27的训练),7架米格-27
叙利亚
146架米格-23MS/MF/ML/MLD/BN/UB
土库曼斯坦
230架米格-23M/UB
也门
44架米格-23BN/UB
越南
36架米格-23ML/UB[2]
津巴布韦
3架米格-23M/UB[3]
印度
超过120架米格-27。原装备4个中队的米格-23已逐步退役。2009年3月6日对地攻击型米格-23BN全部退役,2007年截击型米格-23MF全部退役。[4]
[编辑] 曾经使用米格-23的国家
阿富汗
可能自1984年起使用米格-23BN/UB,也可能是阿富汗空军涂装的苏联战机。
保加利亚
33架米格-23BN,12架米格-23MF,1架米格-23ML,8架米格-23MLA,21架米格-23MLD与15架米格23UB自1976年起在保加利亚空军中服役,2002年全部退役。
捷克斯洛伐克
移交捷克共和国。
捷克
BN、MF型于1994年退役,ML、UB型1998年全部退役
东德
全部移交德意志联邦共和国,2架移交美国空军,部分送入博物馆。
伊朗
1991年4架叛逃的伊拉克空军米格-23,因零件短缺而退役。
埃及
6架米格-23BN/MF/U 被提供给中国以交换其他设备,这些飞机被用作研究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强-6项目。[5]至少8架米格-23被提供给美国进行研究。
格鲁吉亚
匈牙利
拥有16架米格-23并于1997年退役;具体包括12架米格-23MF与4架米格-23UB (其中一架1990年从苏联空军购入)。
伊拉克
海湾战争开始后部分米格-23被送至南斯拉夫进行升级改装。其中的一架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航空博物馆展出。
波兰空军-23 波兰
1979年至1982年间波兰空军共获得36架米格-23MF单座型与6架米格-23UB教练机。1999年9月全部退役。
罗马尼亚
36架米格-23MF与10架米格-23 UB1979年至2001年间在罗马尼亚空军中服役并于2003年退役。
苏丹
乌克兰
苏联解体后从原苏联空军获得。
[编辑] 拥有米格-23作评估用途的国家
中国
中国从埃及获得了部分米格-23,即后来强-6方案的设计蓝本。[6]
以色列
1架叛逃的叙利亚米格-23。
美国
从埃及获得少量米格-23,并存放在内利斯空军基地
冷战博物馆 (CWAM)将其馆藏的一架米格-23UB修复至飞行状态。[7]
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空军拥有米格-23,但从未使用。[8]
[编辑] 战史
[编辑] 中东
在历次中东战争中,以米格-21、米格-23、米格-25为主力的阿拉伯国家空军与以F-4、F-16、F-15为主力的以色列空军进行了空战,以色列空军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但叙利亚的米格-23也取得了一定战果。
1974年4月18日,叙利亚飞行员阿尔梅斯利上尉驾驶一架米格-23MC战斗机在大马士革西北空域进行试飞时遭遇两架以色列空军F-4战斗机,双方立即进入空战。以色列损失两架F-4,叙利亚米格-23也被击落(有消息称米格-23是被友军萨姆-6导弹击落,以色列国防部只承认损失一架F-4)。阿尔梅斯利上尉事后获得叙利亚“共和国英雄”勋章。[9]
1977年7月21日,一架叙利亚米格-23在空战中被埃及米格-21击落。[10]
1979年9月,一架叙利亚米格-23MS在空战中被埃及米格-21使用AIM-9“响尾蛇”导弹击落。[11]
1980年7月18日,一架坠毁的利比亚米格-23MS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省中部的希拉山脉被发现,飞行员伊泽丁·格尔已死亡,据怀疑与1980年6月27日意大利乌斯蒂卡岛附近一架DC-9的坠毁有关。[12]
1981年4月26日,叙利亚两架米格-23在黎巴嫩击落了两架以色列A-4天鹰攻击机。[13]
1982年6月6日到11日间,叙利亚空军的米格-23参加了贝卡谷地空战。以色列方面宣称共击落85架叙利亚战机,其中大部分为米格-21与米格-23。叙利亚与苏联资料声称叙利亚的米格-23至少击落了以色列空军6架F-16与4架F-4。
[编辑] 叙利亚声称的米格-23击落记录[14]
时间 机型 驾驶员 使用武器 战果
1974.4.19 米格-23MS E.al-Masry R-3S F-4E
1974.4.19 米格-23MS E.al-Masry R-3S F-4E
1981.4.261 米格-23MS ? R-13M A-4E
1982.6.6 米格-23MF Zachariah R-23R BQM-34
1982.6.7 米格-23MF Merza R-23R F-16A
1982.6.7 米格-23MF Merza R-23R F-16A
1982.6.8 米格-23MF Hau R-23R F-16A
1982.6.8 米格-23MF Hau R-23R F-16A
1982.6.9 米格-23MF Deeb R-23R F-16A
1982.6.9 米格-23MF Nahhas R-23R F-16A
1982.6.9 米格-23MF Ali ? F-4E*
1982.6.9 米格-23MF Toma ? F-4E*
1982.6.11 米格-23MF al-Kherat R-13M F-4E
1982.6.11 米格-23MF Zo'aby R-13M F-4E
1982.6.11 米格-23MF ? R-24R E-2C
1983.12.4 米格-23ML ? ? F-15[15]
1983.12.4 米格-23ML ? ? F-4E
2002.4.? 米格-23ML/S ? R-60 一架无人机
注:所有击落记录均未得到以色列国防部承认。地面火力打击损失未计算在内。
[编辑] 叙利亚米格-23被击落记录[16][17]
时间 机型 驾驶员 使用武器 战果
1977.7.21 米格-21MF S.Mohammed ? 米格-23MS
1979.11 米格-21MF S.Mohammed AIM-9P 米格-23MS
1982.4.20 F-15A ? ? 米格-23BN
1982.4.20 F-15A ? ? 米格-23BN
1982.6.6 F-15A ? AIM-7F 米格-23MS
1982.6.7 F-15A O.Lapidot 怪蛇-III 米格-23
1982.6.7 F-15A ? ? 米格-23
1982.6.7 F-16 ? ? 米格-23MF
1982.6.8 F-15 ? ? 米格-23
1982.6.8 F-16 ? ? 米格-23BN
1982.6.8 F-16 ? 怪蛇-III 米格-23BN
1982.6.8 F-16 ? 怪蛇-III 米格-23BN
1982.6.8 F-16 ? 怪蛇-III 米格-23BN
1982.6.8 F-15 ? AIM-9L 米格-23BN
1982.6.9 F-15A "R" AIM-9L 米格-23MF
1982.6.9 F-15 ? ? 米格-23
1982.6.9 F-15 ? ? 米格-23
1982.6.9 F-15 ? ? 米格-23
1982.6.10 F-15 Y.Peled AIM-7F 米格-23
1982.6.10 F-15 Y.Peled AIM-7F 米格-23
1982.6.10 F-16A Ethan AIM-9L 米格-23MF
1982.6.11 F-15 ? AIM-7F 米格-23
1982.6.11 F-15 ? AIM-7F 米格-23
1982.6.11 F-16A Rafi 20mm机炮 米格-23MS
1982.6.11 F-16A Rafi 20mm机炮 米格-23MS
1982.6.11 F-16A Ethan AIM-9L 米格-23BN
1982.6.11 F-16A ? AIM-9L 米格-23BN
1982.6.11 F-16A ? AIM-9L 米格-23BN
1982.6.11 F-16A Ethan AIM-9L 米格-23BN
1982.6.24 F-16A ? 怪蛇-III 米格-23BN
1982.6.24 F-16A ? 怪蛇-III 米格-23BN
1982.6.25 F-15A ? ? 米格-23MF
1982.6.25 F-15A ? ? 米格-23MF
1985.11.20 F-15D N.Ronen ? 米格-23ML
1985.11.20 F-15D N.Ronen ? 米格-23ML
注:除前两项为埃及空军击落记录外均为以色列空军战果。地面火力打击损失未计算在内。
[编辑] 阿富汗战争
苏联空军的米格-23参加了1979年至1989年的阿富汗战争,主要承担对地攻击任务,与巴基斯坦空军的F-16在边境上进行了一些空战。具体的战斗结果没有公布,但据称巴基斯坦的F-16占据了优势。
[编辑] 安哥拉内战
1975年至1988年间,50架米格-23ML参加了安哥拉内战。这些米格-23从苏联直接运至安哥拉,由古巴革命空军飞行员驾驶,但仍为安哥拉空军涂装,执行对地攻击与拦截任务。它们与南非空军的幻影F.1战斗机进行了空战并夺取了制空权,但在南非美制“毒刺”导弹的打击下有较大损失。古巴人在战场上发现了一堵墙,上面写着“MIK23 sak van die kart.”,意为“米格-23 伤了我们的心。”[18]
[编辑] 古巴空军米格-23在安哥拉战场击落记录[19]
时间 机型 驾驶员 使用武器 战果 所属国家 备注
1987 米格-23ML ? R-60 黑斑羚Mk.II 南非
1987 米格-23ML ? R-60 幻影F.1 南非
1987.9.27 米格-23ML ? ? SA.330 南非
1987.9.27 米格-23ML A. Ley Rivas R-23R或R-60 幻影F.1 南非 击伤
1987.9.27 米格-23ML J.C.C.Goden R-60 幻影F.1 南非
1988.8.8 米格-23ML ? R-60 BAe 125-800 ("OK-1") 博茨瓦纳 击伤
注:地面火力打击损失未计算在内。
[编辑] 南非空军击落米格-23记录[20]
时间 机型 驾驶员 使用武器 战果
1987 幻影F.1AZ D.Prinsloo V-3B廓尔喀弯刀 米格-23ML
1987.9.10 幻影F.1CZ A.v/Rensburg 魔术R.550 米格-23ML
1987.9.27 幻影F.1CZ C.Gagiano 魔术R.550 米格-23ML
1987.9.27 幻影F.1AZ J.Rankin V-3B廓尔喀弯刀 米格-23ML
1987.9.27 幻影F.1AZ J.Rankin 30mm机炮 米格-23ML
1987.9.27 幻影F.1AZ T.Nel V-3B廓尔喀弯刀 米格-23ML
注:地面火力打击损失未计算在内。
[编辑] 两伊战争
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3参加了两伊战争,承担对地攻击与空战任务,与以F-14为主力的伊朗空军进行了制空权争夺。几个中队的米格-23还承担了巴格达的防空任务。
[编辑] 两伊战争中伊朗空军击落米格-23记录[21][22]
时间 机型 驾驶员 使用武器 战果
1980.9.22 F-4E ? ? 米格-23BN
1980.9.23 F-14A Azimi AIM-54A 米格-23MS
1980.9.23 F-14A ? AIM-7E-4 米格-23
1980.9.23 F-14A ? AIM-7E-4 米格-23MS
1980.9.25 F-4E ? AIM-9P 米格-23MS
1980.9.25 F-4E Rassi 20mm 米格-23MS
1980.9.25 F-14A ? AIM-7E-4 米格-23BN
1980.9.25 F-14A ? 空空导弹 米格-23BN
1980.9.25 F-14A Naghdi 空空导弹 米格-23BN
1980.9.25 F-4E ? 空空导弹 米格-23BN
1980.9.25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0.9.27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0.9.27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0.9.28 F-4E ? AIM-7E-2 米格-23BN
1980.9.28 F-4E ? AIM-7E-2 米格-23BN
1980.9.28 F-4E ? AIM-7E-2 米格-23BN
1980.9.28 F-4E ? AIM-7E-2 米格-23BN
1980.9.29 F-4E A. Dowran AIM-7E-2 米格-23MS
1980.9.29 F-4E A. Dowran AIM-7E-2 米格-23MS
1980.10.2 F-14A ? AIM-9P 米格-23MS
1980.10.13 F-14A Afshar 空空导弹 米格-23BN
1980.10.13 F-4E Hasibi AIM-9P 米格-23BN
1980.10.18 F-14A Malej AIM-9P 米格-23BN
1980.10.18 F-14A Malej AIM-9P 米格-23BN
1980.10.29 F-14A Sedghi AIM-54A 米格-23MLA
1980.10.29 F-14A Sedghi AIM-54A 米格-23MLA
1980.10.29 F-14A Sedghi AIM-9P 米格-23MLA
1980.10.29 F-14A Sedghi AIM-9P 米格-23MLA
1980.11.10 F-14A ? AIM-7E-4 米格-23BN
1980.12.7 F-4E ? AIM-7E-2 米格-23BN
1981.1.7 F-14A Farahavar AIM-54A 米格-23BN
1981.1.7 F-14A Farahavar AIM-54A 米格-23BN
1981.1.7 F-14A Farahavar AIM-54A 米格-23BN
1981.1.7 F-14A Farahavar AIM-54A 米格-23BN
1981.1.21 F-4E A.Hoda AIM-9P 米格-23BN
1981.1.21 F-4E A.Hoda AIM-9P 米格-23BN
1981.4.26 F-14A Amir AIM-9P 米格-23BN
1981.4.23 F-4E Abassi AIM-9P 米格-23BN
1981.9.1 F-4D ? AIM-7E-2 米格-23MF
1982.7.21 F-14A ? AIM-54A 米格-23MF
1982.7.21 F-14A ? AIM-54A 米格-23MF
1982.7.21 F-14A ? AIM-54A 米格-23MF
1982.10.10 F-14A J.Zandi AIM-54A 米格-23BN
1982.10.10 F-14A J.Zandi AIM-54A 米格-23BN
1982.10 F-4E ? 20mm机炮 米格-23BN
1982.11.20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2.11.21 F-14A Khosrodad AIM-54A 米格-23MF
1982.11.21 F-14A Khosrodad AIM-54A 米格-23MF
1982.12.3 F-4E ? 迫降 米格-23MS
1984.3.1 F-14A ? 空空导弹 米格-23BN
1984.3.3 AH-1J+RH-53 ? 20mm机炮+12.7mm机枪 米格-23MF
1985.1.14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5.3.11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5.3.15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6.7.12 F-14A Reza AIM-7E-4 米格-23ML
1986.10.14 F-14A ? AIM-54A 米格-23ML
1986.11.15 F-4E A.Hoda AIM-9P 米格-23BN
1987.2.24 F-14A ? 空空导弹 米格-23BN
1987.11.22 F-4E ? AIM-9P 米格-23BN
1988.6.14 F-4E Solarie AIM-9P 米格-23MF
注:地面火力打击损失未计算在内。
[编辑] 海湾战争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空军与装备米格-23的伊拉克空军进行了空战并取得了压倒性优势。部分米格-23飞往伊朗。
[编辑] 美国空军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击落米格-23记录[23]
时间 驾驶员 机型 使用武器 战果
1991.1.18 B.Powell F-15C AIM-7M 米格-23
1991.1.18 B.Powell F-15C AIM-7M 米格-23
1991.1.26 R.Draeger F-15C AIM-7M 米格-23MF
1991.1.26 A.Schiavi F-15C AIM-7M 米格-23MF
1991.1.26 C.Rodriguez F-15C AIM-7M 米格-23MF
1991.1.27 Denney F-15C AIM-9M 米格-23MF
1991.1.27 Denney F-15C AIM-9M 米格-23MF
1991.1.27 B.Powell F-15C AIM-7M 米格-23MF
1991.1.29 D.Watrous F-15C AIM-7M 米格-23
1991.1.29 D.Rose F-15C AIM-7M 米格-23
注:地面火力打击损失未计算在内
㈣ 东方时事解读2011年7月22日
东方时事评论2011年7月22日《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时事节简版》2011年07月22日——星期五
卡扎菲表示不会与班加西的反对派进行对话
【的黎波里消息】据媒体报道,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21日发表讲话,表示不会与班加西的反对派进行任何对话,并再次强调决不会投降。
卡扎菲说:“我不会和他们(叛乱分子)对话……他们的战斗必将失败,他们没有任何希望。”
卡扎菲还表示绝不会投降。他说,利比亚人民不会惧怕北约的空袭,不会向敌人投降,战斗将绝对有利于利比亚人民。
北约21日对卡扎菲军队控制的兹利坦市发动了更密集的空袭行动。空袭造成数十名平民受伤,还炸毁了一些储藏食品的仓库。
近期,非盟、联合国等一致寻求通过政治手段促使利比亚冲突各方展开有效对话,解决利比亚危机。但由于利比亚政府和反对派在卡扎菲是否下台等问题上分歧严重,政治解决利比亚危机并非易事。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
卡扎菲说:“我不会和他们(叛乱分子)对话……他们的战斗必将失败,他们没有任何希望。”
●卡扎菲口中所言的“......决不会投降”,指的应该是一个前提条件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卡扎菲口中所言的“......决不会投降”,指的应该是一个前提条件,即:“大国们(中国除外)”要求“他本人必须下台”、才能“进一步”去达成““利比亚问题解决方案”的”前提条件“。
●在一大堆的讨价还价之后,又出现几个重大变化
在此之前,自法国国防部长于7月10日接受电视媒体采访,公开“敦促利比亚反对派与卡扎菲领导的利比亚政府谈判”,并承认“武力解决不了问题”,从而正式接纳“中俄利比亚政策”的“核心观点”之后,我们知道,在利比亚问题上,在一大堆的讨价还价之后,又出现几个重大变化:
●美国态度的变化
其一,是美国政府态度的变化。据媒体报道,美国代表团7月16日在与卡扎菲特使谈判时,曾经表示:如果卡扎菲自动交出权力,可以为他寻找避难地,并提供安全保护,可不受国际司法追捕,并“提醒”卡扎菲--交出权力的时间越早越好,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口中的“越早越好”有这样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美国负责与卡扎菲势力进行谈判”的代表团说了,卡扎菲越早交权、获得的保护就越大!
第二层意思,而根据“卡扎菲方面”的说法,美国人还说了:卡扎菲应迅速作出最后决定,不要再浪费时间,否则,卡扎菲不会再有安全避难地或避难国家;
●美国人的态度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卡扎菲之“口”说出来的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通过上述情况不难明白两点:
第一点:美国人的态度转变(或者更准确地讲,美国态度的“愿意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卡扎菲之“口”说出来的。
第二点:表面是在“逼”卡扎菲“尽早交权”,实则是在“强调”卡扎菲“拥有”选择权,也就是在“满足上述前提条件(他本人必须下台)”的基础上,他可以选择“有安全避难地(利比亚境内)”与“避难国家”。
●法国政府(欧盟)态度的变化、这次是在俄罗斯与德国之间的“会晤”之后才“出台”的
其二,是法国政府(欧盟)态度的变化。非常有意思的是,法国(欧盟)态度变化,这次是在俄罗斯与德国之间的“会晤”之后才“出台”的。
据报道,7月18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俄罗斯承认作为谈判方之一的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但不认为该委员会是利比亚人民的唯一代表。拉夫罗夫重申,俄罗斯在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下台后不会接纳他。
而就在7月19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应当继续寻找和平调解利比亚局势的可能性,军事途径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继续寻找妥协的办法。我认为,班加西(注:指反对派)与的黎波里(注:指卡扎菲)能够达成妥协。”
●最新的“俄罗斯利比亚政策”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个于“欧(德)俄”领导人会谈之后突然“出现”的“认为(俄罗斯总统说两派能够达成妥协)”,与俄罗斯外长所强调的“俄罗斯在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下台后不会接纳他”,形成了最新的“俄罗斯利比亚政策”。
在“几经反复”之后,或者更准确地讲,是“方方面面”在“其它战略方向(中东、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南亚、南美、非洲、东欧、特别是南欧等)”经过一番“排列与组合”之后,针对利比亚这个“观察点”,“俄罗斯利比亚政策”由如下几点构成,即:
其一,俄罗斯承认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作为谈判方之一,但不认为该委员会是利比亚人民的唯一代表;
其二,军事途径无法解决利比亚问题,应当继续寻找和平调解利比亚局势的可能性;
其三,俄罗斯认为班加西(注:指反对派势力)与的黎波里(注:指卡扎菲势力)之间能够达成妥协,即:利比亚政治解决方案是可行的;
其四,俄罗斯在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下台后不会接纳他,也就是说,俄罗斯无意成为卡扎菲下台后的避难国。
●“卡扎菲是否下台”对俄罗斯而言“一点儿也不重要”
事实上,在“上述四点”之中,我们没有将“卡扎菲必须下台”归纳进去,因为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原因如下:
第一,“卡扎菲是否下台”对俄罗斯而言“一点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形成的“利比亚解决方案”是否可以令“俄罗斯利比亚政策”、特别是“俄罗斯科索沃政策”、特别“俄罗斯全球战略”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与主动性。
●再谈“美国利比亚政策”的企图之所在
而早在“利比亚之乱”的第一时间,我们就曾经指出:在策动“埃及之乱”后,“美国利比亚政策”之所以愿意与“急于拿到利比亚”的欧盟联手策动利比亚之乱,其“利益核心”在于:
第一,“借机”分裂利比亚、并用“必然倒向美国的卡扎菲势力”去制衡“暂时亲欧的反对派势力”,从而将利比亚中央集权解构,并由此为支点,挑起并利用利比亚与其它国家的、或历史的、或现实的矛盾,或以主权争端、或以宗教争端,挑起各个国家、诸多部落间的争斗,慢慢“模糊”靠近欧亚海上运输线一侧的非洲国家的边境,从而将北非、甚至整个非洲“索马里化”,继而即可破坏对“中欧”都非常重要的“欧亚海上运输线”的稳定,也可破坏“中国经济”之 “非洲能源、矿产供应基地”的稳定,还可威胁“欧洲经济”之“非洲能源、矿产供应基地”的稳定,并伺机挑起、特别是激化“中欧”基于“维护各自非洲利益” 而必将产生的战略矛盾。
第二,由于利比亚与科索沃“跨海(地中海)”相望,因此,一个混乱的利比亚、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成为美国对“欧盟稳定”进行“跨海一击”、从而将“科索沃战争”对欧盟(欧元)沉重打击的“旧电影”重新“翻拍”的支点。
在这个问题,受美国“暗中保护”才得以生存至今的卡扎菲(或卡扎菲势力)已经“非常不智地”地、替美国人喊出了“如果北约(欧盟)继续轰炸,就准备攻击欧盟民用目标”的“口号”。
毫无疑问,一旦欧盟境内有什么“风吹草动”,如果欧盟“胆子够大”、特别是如果“实力够强”、那么,这笔账是很容易就算在卡扎菲身上的。有关这一点,我们稍后再做展开!
●“俄罗斯利比亚政策”反而是“中欧俄美”中“变化最为无常”的原因之所在
因此,就目前而言,对同样作为“能源与矿产供应中心”的俄罗斯而言,未来出现一个“苏丹化的利比亚(分裂)”、特别是“索马里化的非洲(没有中央政府)”是符合俄罗斯利益的,但是,俄罗斯也明白,“这些利益”完全从属于“东欧利益(以乌克兰利益为代表)”,而“乌克兰利益”的“维系”,从格鲁吉亚战争的“后续发展”中就可以看出,又主要利益于一个虽无互信、但互动频繁、且日益靠拢的“俄欧关系”、以及虽有分岐但基本稳定的“俄中关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得益于伊核之“中欧俄战略协调”。
由于必须着眼于全球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无法”专注于一处(利比亚、非洲)的利益最大化,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也正是“利比亚政策”其实可以“较”中国“还要超然”的俄罗斯、“其利比亚政策”反而是“中欧俄美”中“变化最为无常”的原因之所在。
●在两个层面上,“中欧”倒是有一定的“利益交集”
同样,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也不难看出,在防止利比亚“苏丹化”、或者非洲“索马里化”的问题上,“中欧”倒是有一定的“利益交集”。
但能否维持这个“利益交集”,也是有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中欧”是否决心共同维护“欧亚海上运输线”的稳定,否则,目前不足以独自维护 “欧亚海上运输线”安全的“中国经济”,必然“侧重于”所谓的“最低内循环”,从而“专心准备”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南海(东南亚)、西亚(伊朗)、南亚(巴基斯坦)、中亚(上合组织)、俄罗斯、东北亚(朝鲜半岛、日本)、外加中国台湾的“经济循环模式”。
●在满足一个“前提条件”的情况下,“中俄美”也是能找到一定“利益交集”的
另外,如果“国际社会”最终能阻止“美国利比亚政策”的企图心,从而阻止利比亚“苏丹化”、或者非洲“索马里化”,那么,在防止欧盟“有效控制”利比亚、继而全面排挤“非欧势力”的层面上,“中俄美”也是能找到一定的“利益交集”的。
而这种“利益交集”恰恰就是我们之前讨论的,在“以利比亚最终解决方案”的“构建进程”为基础,“大国们”去“构建”一个“有效制衡”欧盟的“制衡框架”之“构建基础”。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也就不难看出,利比亚之所以是个“观察点”,在于通过这个观察点,即可以观察“方方面面”的利比亚政策、非洲政策、也可以观察到“各自”在“欧亚海上运输线”稳定问题上的态度,各自的中东利益取向,甚至可以观察到各自在南亚问题、东北亚问题、中国南海问题、中亚问题、南美问题等、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上的“战略取向”。
值得强调的是,由于上述这些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质”上又都从属于“伊核问题”,因此,如果我们对上述内容加以简化,那么,就可以这样说,通过利比亚这个观察点,从“方方面面”之“利比亚政策”的“变与不变”中,我们其实可以非常清楚地观察到“各自的伊核政策”。当然了,对“中欧俄美”这“四个大国”而言,“伊核政策”就是“自己的全球战略”。
●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利比亚政策”的“主要元素”
对比“俄罗斯最新利比亚政策”的“四点”,其实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利比亚政策”的“主要元素”,从中国政策在利比亚问题上的“言”、特别是 “行”来看,“中俄”的利比亚政策具有“高度的一致”,也就是说,在“方方面面”于“其它战略方向”经过一番“排列与组合”之后,针对利比亚这个“观察点”,“中与俄的利比亚政策”仍然保持着“足够的一致”,这也就意味着在叙利亚这个“止损点”上,“中俄”也在“保持着高度一致”,这还意味着在伊核问题上,“中俄”仍然保持着高度的战略协调。
●法国(欧盟)基本上已经接纳了“中、俄利比亚政策”的“所有核心观点”
另外,东方评论员注意到,在德国(欧盟)基于全球最新形势“主动”与俄罗斯方面“进行沟通”、而俄罗斯也于7月19日间接给出自己的“利比亚最新政策”之后,也是继法国国防部长声称“军事解决不了利比亚问题,应该政治解决”之后,7月20日法国政府的态度再次出现了重大变化:法国外长朱佩7 月20日表示,可以考虑让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下台留在国内。
显然,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法国(欧盟)表示“可以考虑让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下台留在国内”的背后,结合其之前的即有立场、即:公开“敦促利比亚反对派与卡扎菲领导的利比亚政府谈判”,并承认“武力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也就不难明白,法国(欧盟)基本上已经接纳了“中、俄利比亚政策”的“所有核心观点”。
由于中国对“卡扎菲是否下台”是“没有立场”,而“卡扎菲是否下台”对俄罗斯并不重要,但“卡扎菲下台”对欧盟很重要,不过“下台后的卡扎菲是留在国内、还是避难国外”对欧盟并不重要,特别是,“卡扎菲势力不要与反对派进行和谈”对“美国利比亚政策”的“企图心”很重要,因为,“两派势力进行的谈判”一旦最终达成“妥协”、并实现利比亚的“由乱至稳”,也就意味着利比亚仍然会是一个“主权完整、统一”的西非国家,从而就此打断“埃及之乱”的策动者,企图将“埃及之乱”沿地中海海岸方向、以“苏丹模式”,经利比亚、突尼斯、向阿尔及利亚方向延伸;再以“索马里模式”,向整个非洲大陆蔓延、将非洲“索马里化”的势头。
●“隐约成形”的“利比亚问题解决方案”几乎在所有层面都在“远离”美国的期望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中欧俄美”之间在经过“其它战略方向”的一番“核心利益的排列与组合”之后,尽管“美国利比亚政策”已经对欧盟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让步,但是,让步的结果却是,“隐约成形”的“利比亚问题解决方案”几乎在所有层面都在“远离”美国的期望,同时在许多层面上,却又在尽可能地靠近“中欧俄”中的“大多数”的“要求”。
●这一情况非常类似“中欧俄”在伊核问题上的战略取态
不难看出,这一情况非常类似“中欧俄”在伊核问题上的战略取态,即:尽管因“执着于西方必须主导国际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而令“欧盟与美国”之间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走得很近,比如,在联合国框架外“更加严厉制裁伊朗(实际上是制裁中国经济)”的问题,但是,在关键问题上,欧盟仍然更多地是在与“中俄”保持着战略协调,与俄罗斯、特别是中国走得更近。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想举的例子,仍然是:在联合国框架外“更加严厉制裁伊朗(实际上是制裁中国经济)”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看似非常矛盾,实际一点儿也不。
至于怎么理解?这要看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即:一方面,欧盟的确在应美国要求,在联合国相关决议案之外,对伊朗实施着更加严厉的制裁,但是,另一方面,欧盟的制裁、又远较美国“要求它做的”要宽松得多!不仅没有伤及伊朗经济的根本,还在与伊朗保持着“充分的”经济往来,而这,恰恰是俄罗斯、特别是中国所乐意看到的!或者说,“欧盟伊朗政策”仍然是符合“伊核之中欧俄战略协调”的。
如果在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我们对下面这几则新闻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胡锦涛应约同同南非总统通电话呼吁政治解决利比亚问题
【北京消息】据媒体报道,国家主席胡锦涛21日应约同南非总统祖马通电话,两国元首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两国元首对双边关系发展感到满意,表示愿意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中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祖马通报了非盟就和平解决利比亚问题所作努力,表示非盟提出了关于政治解决利比亚问题的方案和路线图,同利比亚冲突双方及有关各方保持接触。非盟将继续同中方及有关各方保持沟通和协调,力争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利比亚问题。
胡锦涛指出,当前,利比亚局势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令人忧虑。中方呼吁有关各方立即停火,尽快就和平解决利比亚危机进行谈判,以政治手段和和平方式解决纷争,通过对话协商恢复正常秩序。中方认为,利比亚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应该得到尊重,利比亚未来应该由利比亚人民决定,国际社会应该尊重利比亚人民的自主选择。中方希望利比亚有关方面以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为重,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出发,认真考虑非盟及有关方面调解方案,采取更为灵活、务实的态度,国际社会也应该为此发挥更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胡锦涛指出,南非和非盟为推动利比亚问题政治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了非洲各国坚持“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的决心。中方对此表示高度赞赏,愿同南非和非盟就利比亚问题继续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
朝鲜决定向东盟派遣大使扩大发展同东盟关系
【平壤7月22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朝鲜外务省发言人22日表示,朝鲜决定向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派遣大使,以进一步扩大发展同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
发言人在回答朝中社记者提问时说,朝鲜一直非常关心同拥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东盟发展关系。东盟目前已成为基于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和平等的原则,实现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的有力的政治经济组织。
发言人说,朝鲜认为同东盟发展关系将对亚洲和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并先后加入了东盟地区论坛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朝鲜政府按照现实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扩大发展同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决定向东盟派遣大使,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朝鲜同东盟的相互信赖和互惠合作”。
美军称:正在重新考虑驻阿富汗部队的补给路线
【华盛顿消息】据媒体报道,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出任美军运输司令部司令的空军将军威廉•弗雷泽21日说,美军正在重新考虑驻阿富汗部队的补给路线,以防通过巴基斯坦的补给路线出现问题。
弗雷泽当天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说,驻阿美军大约35%的给养通过巴基斯坦运输,其他则通过阿富汗北方的国家和空运运输,如果巴基斯坦关闭运输路线,驻阿美军的补给必然面临问题。
弗雷泽说,据他所知,运输司令部正与主管阿富汗战区的中央司令部合作,一旦巴基斯坦关闭运输路线,将采取措施降低其对部队产生的影响。他说,相关计划已经展开,运输司令部正与海湾地区国家协商,以获取港口使用权,这样就可以利用船只将驻阿美军给养送至港口,随后空运进入阿富汗。
巴基斯坦是美国向阿富汗运送军需的重要中转站,但近期两国关系降温,美国决定暂停对巴约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美国每年向巴基斯坦提供约2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时事点评】就“胡锦涛主席应约同同南非总统通电话呼吁政治解决利比亚问题”,请大家注意这两段文字,原文分别是:
第一,祖马通报了非盟就和平解决利比亚问题所作努力,表示非盟提出了关于政治解决利比亚问题的方案和路线图,同利比亚冲突双方及有关各方保持接触。非盟将继续同中方及有关各方保持沟通和协调,力争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利比亚问题。
第二,胡锦涛指出,当前,利比亚局势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令人忧虑。中方呼吁有关各方立即停火,尽快就和平解决利比亚危机进行谈判,以政治手段和和平方式解决纷争,通过对话协商恢复正常秩序。中方认为,利比亚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应该得到尊重,利比亚未来应该由利比亚人民决定,国际社会应该尊重利比亚人民的自主选择。中方希望利比亚有关方面以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为重,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出发,认真考虑非盟及有关方面调解方案,采取更为灵活、务实的态度,国际社会也应该为此发挥更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胡锦涛指出,南非和非盟为推动利比亚问题政治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了非洲各国坚持“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的决心。中方对此表示高度赞赏,愿同南非和非盟就利比亚问题继续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
●在利比亚问题上,中国将“非盟”看得非常之重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第一段文字的关键就是“非盟提出了关于政治解决利比亚问题的方案和路线图”、以及非盟“同利比亚冲突双方及有关各方保持接触”;
而第二段文字的关键就是:“中方呼吁有关各方立即停火.......通过对话协商恢复正常秩序”,“利比亚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应该得到尊重”,以及“中方希望利比亚有关方面以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为重,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出发,认真考虑非盟及有关方面调解方案”。
非常清楚,在利比亚问题上,中国将“非盟”看得非常之重。
而在之前的点评中,针对“大国彼此之间”的“有效制衡”问题,我们曾经给出这样一组观点,因其对通过上面这组新闻、去理解“中非之间的战略互动”、“中朝之间的战略互动”、东盟通过落实《南海行动准则》的“指针案”,“美军重新考虑驻阿富汗部队的补给路线”,以及今天的讨论内容,等等,都至关重要,因此,特意援引如下:
.............................................................
基于“欧盟日前决定向朝鲜提供紧急粮食协助”、及朝鲜官方首次确认披露“欧盟决定向朝鲜提供紧急粮食协助”等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样几点:
第一点,这是朝鲜官方首次确认披露“欧盟决定向朝鲜提供紧急粮食协助”的“主要情况”;第二点,针对欧盟的小九九,在朝鲜根本不理睬欧盟在利比亚玩的“小插曲”、且“明确警示”此路(从美韩同盟一侧登陆)不通之后,在“利比亚问题上(其实是欧元稳定问题上)”急于获得中国“实质性支持”、也就是“强扶”的欧盟,终于等不下去了。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就是欧盟委员会终于“7月4日”,也就是在“欧盟专家组于今年6月访问朝鲜”之后近一个月之后,“才”决定向朝鲜提供价值1000万欧元(约合1452万美元)的紧急粮食援助,以帮助65万人摆脱严重营养匮乏的问题的“真正原因”。
●对欧盟的“主动上门”,朝鲜(其实是中国)的态度显然是:开门迎客!
第三点,合乎逻辑的是,对欧盟的“主动上门”,随着这份正式披露,朝鲜(其实是中国)的态度显然是:开门迎客!。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欧盟的这点作粮食援助,对朝鲜而言起不了多大作用,因此,朝鲜在“披露”暂未说明提供的具体数额和时间。这就是说“总的数额待定”、完成的时间也待定。
显然,在“两个待定”中,朝鲜(中国)也很容易与欧盟达成“慢慢游戏”的默契。
●中国眼下最需要的是欧盟解除对朝鲜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封锁
第五点,.事实上,一如我们之前多次强调,朝鲜(准确地讲,是中国、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最需要的是欧盟解除对朝鲜(准确地讲,则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封锁,对中国而言,除此之外,还需要欧盟实质性提升“中欧间经济、特别是金融与技术层面的战略合作”,从而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南下与北上战略”。
只有这样,中国(人民币)才会将目前正在执行的,欧盟(欧元)急需的“扶弱(欧元)锄强(美元)”策略,从“弱扶”提升至“强扶”的状态。
●在支持中国“南下战略”的问题上......
值得强调的是两点是:
第一,在欧盟是否支持、至少是“不反对”中国“南下战略”的层面上,“利比亚”也是一个最直接的“观察点”,显然,如果欧盟为拿到一个“统一的利比亚”而承诺以“切实的措施(其实就是一个可行的战略框架)”,承认、并保障中国在利比亚(其实是整个非洲大陆)的战略利益,那么,在支持中国“南下战略”的问题上,就算“初步达标”。另外两块是中东、与南美。
●中国的非洲战略构想
第二,通过我们的观察,中国决策层显然将欧盟“承认、并保障”中国在利比亚(其实是整个非洲大陆)战略利益的“可行性战略框架”,建立在“以非盟为核心、以“中欧俄”、必要时,甚至可以包括美国的共同战略利益为平台”的“战略构想”上了。
毫无疑问,只有这样,配合中国随之出现的“远洋作战能力”,中国才能在“切实可行”的层面上“有可操作性”!
●在“埃及之乱”中“继续拿住、并更加拿稳”庞大的资源与广阔的市场,是中国全球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显然,在“埃及之乱”中“继续拿住、并更加拿稳”非洲这块庞大的资源与广阔的市场,是中国全球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同样,在这个问题上,另外两块还是中东与南美。
基于我们之前的观点,中国的这一战略目标,并没有被“埃及之乱”所打断,仍然呈现出连续性。
●在支持中国“北上战略”的层面上
而在支持中国“北上战略”的层面上,中欧间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合作”则是一个最直接的观察点。
最新消息是,7月8日,欧洲央行跟随中国央行上调利率0.25个百分点,从而令其基准利率上升至1.50%。
●再谈中国“率先加息”是一种“政治加息”
我们再次强调,针对中国去年的“率先加息”,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定位为“政治加息”,之所以如此,在我们看来,根据如下:
第一,在经济层面上,在“欧美”基本上执行零利率的情况下,中国“率先加息”将令人民币与欧元、美元之间的利差不断扩大,从而先是极大地强化“热钱”流入的压力,同时也极大强化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大大增加中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阻断其资金的“正常来源”,最后则是严重压缩中国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慢慢窒息中国经济的活力。
这一点,已经在中央近日开始强调“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事实”中得到证明。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所谓“政治热钱”,寻求的是搞跨中国经济的“战略目的”
不仅如此,在中国“率先加息”且“持续加息”的背景下,境外“零成本”的“热钱”中,相当部分是“政治热钱”,也就是说,这部分“政治热钱”甚至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只以继续推升中国房地产泡沫、推升中国通货膨胀,从而推升中国“继续加息”、直到率先进入“不可逆加息周期”,并将利率调升至不能再高的水平,从而为欧洲、特别是“美国资本”届时突然启动加息周期、迅速将利率高企、通货膨胀高企、承担中国大部分就业人口的中小企业大批倒闭,而能活下来的中、小企业也将始终在利润极其微薄的困境中挣扎的中国经济,立刻送进“通货紧缩”,从而完成对中国进行经济、特别是金融攻击的“关键一环”、继而搞跨中国经济为“主要目的”。
㈤ 俄罗斯外长访问沙特所为何事
十天前刚刚访问过卡塔尔的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9号和10号也对沙特进行了访问。
10号,拉夫罗夫在与沙特外交大臣朱拜尔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希望沙特等国与卡塔尔开展直接对话沟通。不过,沙特方面则继续坚持此前的一贯立场,希望卡塔尔在解决危机时拿出诚意,否则将继续制裁。
外交大臣朱拜尔也在记者会上表示,只有卡塔尔接受此前提出的13点要求,沙特等国才会与其展开对话。
他还暗示,在卡塔尔接受13点要求之前,海湾地区之外的国家介入并不能使危机有实质性的改变。
沙特外交大臣 朱拜尔:现在讨论任何外部的监督机制、如何确保卡塔尔遵守这些要求都为时尚早。卡塔尔必须明白它的那些政策已遭到地区内其他国家的反对。
㈥ 关于印度.
【国名】 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
【面积】 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印度政府自称328.78万平方公里。面积居世界第七位。
【人口】 11.12亿(2006年),居世界第二位。有十个大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约有80.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宗教有伊斯兰教(13.4%)、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首都】 新德里(New Delhi),人口1385.1万(2001年)。
【国家元首】 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25日就任。
【重要节日】 共和国日(Republic Day):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议会通过了印度共和国宪法,印度成为共和国。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洒红节(Holi):每年公历3月、4月间,印度教四大节日之一。该节日正处于印度春季收获季节的作物即将开镰收割,冬去春来之际,因此也被称为春节。灯节(Divali):在公历10月、11月间,是印度教徒最大的节日,全国庆祝3天。
简 况 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与中国时差-2.5小时。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着,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2世纪灭亡,小国分立。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后形成中央集权大国,统治200多年。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亚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947年6月,英国通过“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政 治 印度独立后长期由国大党统治,反对党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两次短暂执政。1996年后印度政局不稳,到1999年先后举行3次大选,产生了5届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党为首的24党全国民主联盟上台执政,瓦杰帕伊任总理。
2004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印举行第14届人民院选举。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获得的议席居首位,国大党获得组阁的优先权。5月15日,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被选为国大党议会党团领袖。19日,曼莫汉•辛格被推选为总理。22日,新政府正式成立,团结进步联盟政府根据《最低共同纲领》,对内强调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推行人性化的经济改革;强调社会和谐与地区平衡发展;提高对教育和卫生的投入。对外强调外交独立性;突出周边外交,优先发展与邻国关系;重视大国外交,注意发展同大国关系。
【宪法】 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规定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经 济 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由严重缺粮到基本自给,工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印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
印于1991年7月开始实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1992年至1996年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九五”计划(1997年至2002年)期间经济年均增长5.5%。1999年起实行第二阶段经济改革。2001年,出台“十五”计划(2002年至2007年),深化第二阶段经济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销售自由化,改善投资环境,精简政府机构,削减财政赤字。
“十五”计划期间,GDP分别增长3.8%、8.5%、7.5%、9.4%、9.6%,年均增长7.8%,高于“九五”计划的5.5%,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7/2008财年预计增长9.0%。国民收入、财政收支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均有改善。但农业增长缓慢,通膨压力加大。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46.93602万亿卢比(2007/2008财年),约合1.16万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21美元(2007/2008财年)。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9.0%(2007/2008财年)。
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
汇率(2008年11月):1美元=49.01卢比。
通货膨胀率:8%(2008年11月)。
失业率:8.3%(2004/2005财年)。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经济报告)
【资源】 资源丰富,有矿藏近100种。云母产量世界第一,煤和重晶石产量居世界第三。截至2000年,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2533.01亿吨,铁矿石134.6亿吨,铝土24.62亿吨,铬铁矿9700万吨,锰矿石1.67亿吨,锌970万吨,铜529.7万吨,铅238.1万吨,石灰石756.79亿吨,磷酸盐1.42亿吨,黄金68吨,石油7.56亿吨,天然气1075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森林67.83万平方公里,覆盖率为20.64%。
【工业】 主要工业包括纺织、食品加工、化工、制药、钢铁、水泥、采矿、石油和机械等。汽车、电子产品制造、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十五”计划期间,工业分别增长5.7%、7.0%、8.4%、8.2%、11.6%。2008年4月至11月,工业同比增长4.1%。近年来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经济概览、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经济报告)
【农业】 拥有世界十分之一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人均0.17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2%。由于投资乏力、化肥使用不合理等因素,近年来农业发展缓慢。“十五”期间,农业增长率分别为-7.2%、10.0%、0.0%、5.9%、3.8%,年均增长率2.5%。2008/2009财年第二季度增长率为2.7%。近年来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单位:百万吨):
【服务业】 1993年至2006年,印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增幅在5.7%至10.5%之间,2005年成为世界第六大服务业出口国。2007/2008财年,服务业增长10.8%,占GDP比重升至55.6%。其中,交通通讯业和建筑业发展尤其迅速,“十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15.3%和12.9%,2006/2007财年增幅为16.6%和12%。金融服务业“十五”期间分别增长8.0%、5.6%、8.7%、11.4%和13.9%,年均增长9.5%。
【旅游业】 旅游业是印度政府重点发展产业,也是重要就业部门,提供两千多万个岗位。入境旅游人数近年来逐年递增,旅游收入不断增加。2005/2006财年,外国游客405.3万人次,增长12.5%,创汇59.31亿美元。2006/2007财年,外国游客463万人次,增长13%,创汇96.96亿美元。主要旅游点有阿格拉、德里、斋浦尔、昌迪加尔、那烂陀、迈索尔、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运输】 铁路为最大国营部门,拥有世界最大铁路网之一。公路运输发展较快,承担全国70%货运量和85%客运量,是世界最大公路网之一。海运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铁路:总长6.33万公里(2006/2007财年),其中电气化铁路1.78万公里,占铁路总长的28%。年度客运量62.19亿人次,货运量为4834亿吨公里。
公路:总长334万公里(2006年初),其中国家级公路6.6万公里,占总长2%,承担运输总量的40%,邦级公路13万公里。机动车辆8589.6万辆(2006/2007财年),其中客车93.4万辆,货车478.2万辆。公路运输收入中央为4999.1亿卢比,各邦为2168.91卢比。
水运:主要港口12个,包括孟买、加尔各答、钦奈(原名马德拉斯)、科钦、果阿等,承担3/4货运量。孟买为最大港口,1/5海运和1/2集装箱运输经此港。中小港口200个。内陆可航行河道总长1.4万公里,但实际使用不足30%。有83家海运公司,其中19家承担远洋运输业务,49家承担近海运输业务,其余两兼。2006/2007财年,港口货运总量6.5亿吨。
空运:经营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包括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等,有飞机334架。专营非定期航班的空运企业65家,飞机201架。航线通达各大洲主要城市。国际机场5个,分别位于德里、孟买、加尔各答、钦奈和特里凡特琅。国内机场92个。“十五”期间,航运业发展迅速。2004年至2007年,旅客数量翻一番。2003/2004财年至2006/2007财年,货运量增加45%。
【财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立,预算有联邦和邦两级。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一个财政年度。多年来推行赤字预算以刺激经济发展,中央和邦级债务累积占GDP的80%。“十五”期间,中央财政收入年均增加16.2%,其中税收收入年均增加20.7%。2006/2007财年,中央财政赤字14257.3亿卢比(约合340亿美元),占GDP的3.4%。2007/2008财年,中央财政赤字预计为15094.8亿卢比(约合360亿美元),约占GDP的3.2%。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以下。
截至2007年3月底,外债为1696.29亿美元,其中长期外债1433.90亿美元,短期外债262.39亿美元。截至2008年2月8日,外汇储备约2908亿美元。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经济概览)
【对外贸易】 近年来,进口激增,出口增长缓慢,贸易赤字扩大,成为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外贸情况如下:
(单位:亿美元)
主要出口商品为:制成品68.6%,主要包括纺织品、珠宝、机械产品、化工产品、皮革、手工艺品等;初级产品15.1%,主要包括农产品和矿产品;石油类产品15%,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产品30.8%,电子产品8.6%,金银7.9%,机械7.5%,化工产品5.2%。美国是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德国、阿联酋、沙特、新加坡、英国、瑞士、法国、伊朗、日本、香港等。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经济概览、印度政府2008年11月月度经济报告)
【外国资本】 1991年起积极引进外资。1991年8月至2007年3月,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累计23204.1亿卢比(约合546.28亿美元)。2007年4月至11月,外资4509.8亿卢比(约合111.4亿美元),同比增加36%。毛里求斯是第一大投资来源国。2000年4月至2007年11月,对印累计投资最多的国家分别是:毛里求斯(44.24%)、美国(9.37%)、英国(7.98%)、荷兰(5.84%),吸引外资较多的行业包括金融服务、计算机软硬件、通讯、建筑、汽车、房地产、能源和化工等。2008/2009财年头7个月,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87亿美元,对印投资最多的国家分别是毛里求斯(44%)、新加坡(8%)、美国(8%)、英国(7%)、荷兰(5%)和日本(3%)。
【外国援助】 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国之一。2006/2007财年,外援总额1941.90亿卢比(45.045亿美元),其中贷款1689.06亿卢比(39.18亿美元),赠款252.84亿卢比(5.865亿美元)。
人民生活 据印度国家计划委员会2007年3月公布的统计结果,全国有2.4亿贫困人口(城市居民月收入低于6.78美元,农村居民低于6.32美元)。人口出生率23.5‰(2006年),死亡率7.5‰。新生婴儿死亡率57‰。人均寿命为63.2岁(2001年至2005年)。医院和诊所共3.2156万家(2006年1月),各类郊区、基础和社区卫生中心17.1567万家(2006年3月),医生66.0801万人(2005年),护士148. 127万人(2005年)。截至2007年底,有电话(包括移动电话)2.7288亿部,普及率23.9%,其中城镇60.04%,农村7.9%。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经济概览)
军 事 印军前身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雇佣军。1947年印巴分治后始建分立的三军。1978年创建独立的海岸警卫队。总统是名义上的武装力量统帅,内阁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拟定、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现陆军参谋长迪帕克•卡普尔上将(Deepak Kapoor),空军参谋长法里•霍米•梅杰上将(Fali Homi Major),海军参谋长阿琼•普拉卡什上将(Arun Prakash)。实行募兵制。陆、海、空三军总兵力为127万,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陆军103.5万,海军7万,空军17万。另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事部队。
2007/2008财年,国防预算为9600亿卢比(约合240亿美元),约占GDP的2%,同比增长10%。
文化教育 【教育】 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还包括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2004/2005财年,有小学767520所,初中274731所,高中152049所,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19403所(2005/2006财年),其中综合性大学350所,着名的包括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监督报告》,1990年至2004年,印人口识字率从49.4%提高至61%,但15岁以上文盲人口仍有2.7亿,居世界之首。2004/2005财年,印6岁至14岁儿童入学率为93.54%,其中男童96.91%,女童89.87%。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经济概览)
【新闻出版】 印报刊大多属私人和财团所有。截至1993年底,共有96种文字的报刊33612种,总发行量6761.1万份。印地文和英文报刊分别占总数的37%和16%。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雅拉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地文报纸有《旁遮普之狮报》、《今天日报》、《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时报》、《政治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
主要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1)新闻发布署:相当于政府中央通讯社,拥有1100多名国内和180多名国外特派记者,电传网覆盖全国各地,向8000余家新闻单位供稿。设有8个地区总分社和27个分社。(2)印度报业托拉斯:印最大通讯社,半官方性质。成立于1947年8月,后兼并印联合通讯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于1949年元旦开业。现设136个国内分社和11个海外分社,员工1000多名,海外记者30多名。英文日发稿量超过10万字。在北京派驻记者。(3)印度联合新闻社:印第二大通讯社,系报业同仁的合股企业。1959年登记成立。现有分社100多个。目前向四个海湾国家及新加坡、毛里求斯提供新闻服务,在迪拜、华盛顿和新加坡设有分社,向22个国家派驻记者。(4)印度斯坦新闻社:私营,主要编发印地文、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尔文的新闻。
全印广播电台隶属政府新闻广播部,广播网覆盖全国人口99.1%。对内使用24种语言和146种方言播音。对外使用27种语言广播。
全印电视台于1959年9月试播,1976年脱离全印广播电台成为独立机构,隶属新闻广播部,是世界最大的电视网络之一。截至2005年3月,全国共有56家电视台,23个卫星频道。电视网覆盖全国陆地面积的77.5%和人口的89.6%。
对外关系 印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印努力与所有国家发展关系,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持久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
印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考虑到所有国家利益并能为所有人接受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要求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呼吁各国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第三世界发展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议扩大安理会,实现决策民主化,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1992年联大期间正式向大会提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2005年,印度与日本、巴西和德国组成“四国集团”,提出安理会改革框架决议草案,要求扩大安理会,同时增加常任理事国与非常任理事国,并坚决要求拥有安理会否决权。
在人权问题上,主张推进人权应考虑各国的具体情况,认为最根本的人权是生存的权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问题优于民主和人权,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反对利用人权干涉他国内政,从而损害别国的主权和统一。
重视全球环境保护问题,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求相联系,环保的主要责任应由发达国家承担,建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从事研究和开发来解决环境问题。
2008年以来,印政府继续推行全方位大国外交战略,高度重视印中关系,优先发展与美关系,巩固印俄传统关系,推进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关系。与巴基斯坦关系因孟买恐怖袭击事件而趋于紧张。继续推行东向政策,推进与东盟及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重视能源安全,逐步拓展同海湾、中亚等能源供应国的交往与合作。强调外交为经贸服务,注重发展经贸科技合作,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
【同中国的关系】 见“中国印度双边关系”。
【同美国的关系】 2005年7月,印美宣布建立全球伙伴关系。2006年3月,美总统布什访印。双方就印度核设施分离计划达成协议,制定两国贸易三年内翻番的目标,宣布成立科技委员会,探讨民用航天合作。12月,美国会通过印美民用核能合作法案。
2008年2月,美防长盖茨访印。3月,美助理国务卿鲍彻访印,印外长慕克吉访美。9月,印总理辛格访美,与布什总统举行会谈。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美在印增设驻海德拉巴总领馆,印在美新增驻亚特兰大和西雅图两个总领馆。核供应国集团取消对印度的核出口限制后,美众议院批准《印美核协议》。11月,印总理辛格赴华盛顿出席20国集团金融峰会。12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访印,就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了解情况。
【同俄罗斯的关系】 印俄双边关系密切。2000年,两国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建立年度峰会机制。
2008年2月,俄总理祖布科夫访印,出席在印举办俄罗斯年开幕式。双方签署关于执法和档案合作的2份谅解备忘录。9月,印外长慕克吉在出席第63届联大期间会见俄外长拉夫罗夫。12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印,分别会见印总统、副总统、外长及议会反对派领导人,与印总理辛格举行会谈,并出席印“俄罗斯年”闭幕式。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并签署了能源、经贸、金融、海关、旅游、航天等领域的10个合作协议。
【同日本的关系】 印日关系发展势头良好。2000年,印日建立全球伙伴关系。2004年起,印成为日最大海外开发援助对象。2006年12月,印总理辛格访日,双方宣布建立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并将2007年定为“印日友好年”和“印日旅游交流年”。
2008年7月,印总理辛格赴北海道出席G8会议。8月,日本外相高村正彦访印。10月辛格总理访日,与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加强合作,发表了《印日安全合作联合宣言》和《印日全球战略伙伴关系进展联合宣言》。
【同欧盟及欧盟国家关系】 2000年,印度与欧盟建立首脑会晤机制。2005年双方正式确立印欧战略伙伴关系。欧盟作为整体是印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来源地。
2008年1月,希腊总理卡拉曼利斯和匈牙利总理久尔恰尼先后访印。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印,出席第四届印英峰会。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印,作为主宾出席印共和国日庆典。2月,丹麦首相拉斯穆森、英国首相布朗访印。3月,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访印。9月,印总理辛格访法,与法国总统、欧盟轮值主席萨科齐举行会谈,出席印欧商业峰会并发表演讲。双方签署了《印法联合声明》、《印欧联合行动计划》等文件。12月,英国首相布朗访印。
【同东盟及东盟国家的关系】 印度同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相近,有悠久的历史关系。印积极推行“东向政策”,加强同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积极参与东亚合作。
2008年1月,缅甸外长吴年温访印。印防长安东尼访问马来西亚。8月,老挝总统朱马利•赛雅贡访印。11月,印度总统帕蒂尔访问越南、印度尼西亚。
【同南盟及南盟国家的关系】 印度是南盟创始国之一,现为轮值主席国。印于1986年、1995年和2007年三次主办南盟首脑会议。作为南盟最大国家,印强调加强南亚各国联系,积极推动在南盟范围内实现物流、人员、技术、知识、资金和文化的自由流动,最终建立南亚经济共同体。2008年8月,辛格总理出席在科伦坡举行的第15届南盟峰会。
2004年以来,印巴保持和平对话进程,双边关系继续缓和。2008年5月,印外长慕克吉访巴,双方决定继续推进印巴和平进程。6月,巴外长库雷希访印,商讨两国第五轮全面对话进程安排。7月,印巴启动第五轮全面对话进程。9月,印总理辛格在第63届联大期间会见巴总统扎尔达里。10月,印总理辛格在北京出席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会见巴总理吉拉尼。11月,巴外长库雷希再次访印。11月26日,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后,印指责巴境内的恐怖组织“虔诚军”制造了此次事件。印巴关系紧张,和平进程中断。经国际社会斡旋,两国紧张局势有所降温,但尚未根本缓解。
2008年2月,马尔代夫总统加尧姆访印。3月,孟加拉国陆军参谋长莫因访印。5月,辛格总理访问不丹。6月,印度外长慕克吉访问斯里兰卡。8月,印总理辛格赴科伦坡出席第15届南盟峰会期间会见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9月,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访印。10月,印度外长慕克吉在第63届联大期间会见斯里兰卡外长波格拉加马。11月,印外长慕克吉访问尼泊尔,辛格总理在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第二届峰会期间会见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12月,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访印。2009年1月,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访印。
㈦ 为何说叙利亚正处在“征服阵线”,叙利亚国内局势如何
本来是支援阵线,后来一直打架,就叫征服阵线了,叙利亚内局势很不好。
尽管叙利亚从俄罗斯,伊朗那里获得了强有力的援助,但黎巴嫩的极端武装分子得到了更大的支持。五年多来,海湾国家,土耳其,特别是美国领导的西方集团为他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援助,除了直接参与战争。 2015年之前,这项援助的目的是推翻叙利亚。在去年俄罗斯军事干预之后,援助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以抵消俄罗斯的军事优势。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渐进式战争模式将继续。
㈧ 米格-23“装配匠”战斗机有什么特性
米格-23是由莫斯科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研制的米格-21后继机种,总设计师是A·I·米高扬和R·A·别里亚科夫,主管设计师为A·A·安德烈耶夫、V·A·拉夫罗夫和G·A·谢多夫。机号为231的首架变后掠翼原型机在1967年6月10日由A·V·费多托夫首飞,并于同年7月9日的苏联航空节期间在莫斯科图西诺空军机场首次公开展示,并被北约命名为“鞭挞者”。1969年年中投入试生产,次年装备苏联空军歼击—轰炸航空兵,1973年开始在莫斯科“劳动旗帜”工厂和伊尔库茨克工厂大量生产,到1984年停产时该家族累计生产数量超过6000架,超过美国F-4“鬼怪”II系列,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第3代战斗机。
米格-23系列是米格-23家族中主要用于制空的多用途战斗机,包括以下型别:
米格-23S系列:包括S/SM两种型别。S是最初试生产型,首架原型机在1969年5月28日首飞,SM是其使用APU-13新型挂架的改型。S系列在1970年即停产,总共生产了50架;
米格-23UB:是米格-23家族中的唯一双座型,用于教练但保留格斗能力。第1架以S型为基础改装,后续机则在M型基础上发展,因此也称米格-23UM。该型别生产从1970年持续到1978年,总共生产了769架;
米格-23“装配匠”战斗机米格-23A:是米格-23家族中唯一的舰载型。原为苏联1972年完成预先设计的1160型航母发展,后由于1160项目取消而改为舰载战斗机试验机,在1980年开始进行斜板滑跃起飞技术的试验;
米格-23M系列:包括M/MS/ML/MF/P/MLD6种型别,是米格-23系列的主力。M是S的改型,1972年6月首飞,1973年服役;MS是M的简化出口型,1973年首飞;ML是M的改型,1974年首飞,1976年投产,1981年停产,也有大量出口;MF是与M基本相当的出口型,1977年首飞;P是1977年开始在ML型基础上为国土防空军研制的截击型,1979年首飞;MLD是米格-23最后一种改型,在1984年后改进。
为使仍然在各国服役的米格-23系列能继续使用,俄罗斯飞机生产股份公司在1998年还提出了米格-23-98系列改进方案。
气动与推进系统设计
米格-23是苏联继苏-17后的第2种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轰炸机,它在气动上参照了美国F-111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继承了F-111最初的多用途设计思想并要求具有宽阔的飞行速度范围、较大的航程和作战半径、良好的起降性能和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能。这在它气动布局上的主要反映便是以变后掠上单翼布局取代了米格战斗机传统的中单翼结构形式。
米格-23的机翼前方有较大的固定边条,机翼转轴沿展向位于距机身轴线约21.4%半翼展处,沿横向位于机翼最大厚度处,机翼具有18°40′、47°40′和74°40′3个可用前缘后掠角,其中18°40′的后掠角用于起降、转场巡航和巡逻待机;74°40′的后掠角用于超音速和低空大表速飞行;47°40′的后掠角则用于空中格斗。其他有利于提高亚音速性能的设计有:活动翼前后缘均布置有多段式襟翼,其中后缘的单缝襟翼基本占有整个后缘长度,大大提高了飞机的起降性能;每个活动翼在后缘襟翼前方布置两片单偏扰流片,可结合差动平尾进行滚转控制,不仅满足了滚转操纵力矩的需要,还使在飞机活动翼后缘布置全展向襟翼成为可能;活动翼上加装了一个2.4°的锯齿形前缘并在机翼沿展向做中等程度的锥形扭转,提高了高亚音速巡航状态下的升阻比,可降低油耗、提高续航时间和航程等。机翼具有4°的下反角,后机身布置的4块减速板。
米格-23采用略低于机翼平面全动式斜轴平尾,前后缘后掠角度分别为55°40′和15°,面积6.93平方米,展弦比1.84。当作升降舵使用时平尾偏转范围为-24°~+8.5°,差动滚转时最大差角大小为10°和6.5°,机翼上的扰流片则与平尾差动机构和机翼转动机构联动,机翼后掠18°40′时进行滚转控制其偏角为45°,后掠角为74°40′时偏角为0°。它与差动平尾的结合可为米格-23提供足够的滚转力矩。
米格-23的垂直安定面设计对其达到M2.35的最大设计速度至关重要,其垂尾前缘后掠角62°21′,不计背鳍的面积为6.01平方米,展弦比0.77,其中方向舵面积为0.93平方米,最大偏转角±25°;腹鳍为单块折叠式,总面积1.46平方米,展弦比0.45,腹鳍鳍臂长4.5米。该腹鳍采用液压控制并与起落架交联,当起落架放下时腹鳍折起,起落架收起时腹鳍放下。
米格-23的主要尺寸数据是:机长15.88米,翼展7.78米和14.0米,机高4.82米;最大和最小后掠时机翼面积分别为34.16和37.35平方米。
米格-23系列采用矩形外部压缩两侧进气道,其设计直接参照了美国的F-4。进气口前有平行于机身侧面安装的3级垂直斜板,它们与机身侧表面有55毫米的距离,形成了可避免贴着机身流动的低能量附面层进入进气道中的附面层槽道;最靠近进气口的第3级斜板上还开有吸除贴着斜板形成的附面层气流的小孔,可将附面层气流排入与机身侧表面之间的附面层槽道中,提高进气道的进气效率。每侧进气道外侧表面安装有两个上下布置的矩形辅助进气门,其开关由进气道内与外部空气压力差控制,可保证发动机工作需要的进气量。3级斜板中最前方的第1级固定,第2、3级则可调,由此构成了4波系进气道。
米格-23使用了几种不同型别的涡喷发动机,均为莫斯科的图曼斯基设计局或莫斯科留里卡设计局的产品。最主要3种是R-27F2M-300、R-29-300、和R-35-300,它们的总设计师均为K·哈察图诺夫,主要性能数据如下:
R-27F2M-300:尺寸约4850×1060毫米,重1725千克;空气流量95千克/秒,总增压比10.9,涡轮前温度1370K;最大和加力推力分别约6900和10000千克,推重比5.8;最大和加力推力下耗油率分别约0.98和2.09千克/千克推力·小时。
R-29-300:尺寸约4992×1,088毫米,重1992千克;空气流量110千克/秒,总增压比12.88,涡轮前温度1410K;巡航、额定、最大、小加力和全加力推力分别约5300、6100、8300、9800和12500千克,对应的涡轮后温度分别为913、913、1113、1068和1113K,推重比6.5;巡航、额定、最大、小加力和全加力推力下的耗油率分别约0.83、0.84、0.96、1.5和2.03千克/千克推力·小时。
R-35-300:长约4975毫米,重约1800千克;总增压比13.0,涡轮前温度1520K;最大推力约8550千克,加力推力约13000千克,推重比7.2;最大推力和加力推力下耗油率分别约为0.96和1.95千克/千克推力·小时;其余数据与R-29-300基本相同。
米格-23-11原型机使用AL-7F-1,其尺寸约6810×1250毫米,重2010千克;空气流量114千克/秒,总增压比约8,涡轮前温度1200K;最大和加力推力分别约6800和9200千克,推重比4.6;最大和加力推力下耗油率分别约0.90和1.99千克/千克推力·小时。
主要特点
米格-23采用半硬壳式机身,主要制造材料是钢和铝合金。飞机的液压系统沿用了米格机传统的双余度设计,即包括完全独立的主液压系统和助力液压系统。主液压系统向机上所有需要液压能源的系统和附件供应能量,助力液压系统仅对飞行操纵提供液压能源,可保证前者发生故障时飞机的安全返航。两套液压系统压强均为210千克/平方厘米。
由于采用了上单翼布局,所以主起落架只能安置在机身,这样便形成了米格-23相对于以往米格机独特的八字形主起落架。且其前起落架为双轮,主起落架为单轮。
米格-23的座舱具有空调系统,可将座舱温度保持在10~20℃,当飞行高度大于2000米时座舱内开始逐渐增压,到9000~12000米高度将比大气压力高出0.3千克/平方厘米。
米格-23使用的KM-1M弹射座椅:全重达135千克,可在0~20千米高度、表速130千米/小时、所有飞行高度上的最大速度条件下提供安全救生。该弹射座椅还配备有“蚊-2M”型无线电通讯电台,弹射座椅降落伞系统动作后可自动启动。
飞控系统及飞行性能
米格-23沿用了米格机传统的硬式操纵,在三轴操纵中引入了SAU-23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该操纵系统的主要功用有:按照飞行员给定的数据自动保持飞机姿态;结合攻角传感器自动配平飞机;自动恢复到平飞状态和从低空危险高度自动拉起;限制飞机倾斜角在±32°以内并限制攻角;与远距导航台结合引导飞机到目标上空;与近距导航台结合自动引导飞机下滑到50~60米高度以下,然后由人工操纵着陆等。
由于采用多用途设计思想和变后掠翼设计,米格-23的起降性能和续航新型比米格-21有了明显进步。
米格-23系列在正常起飞重量下的起飞滑跑距离为500~650米,着陆速度240~260千米/小时,着陆滑跑距离为700~810米或1200米。
米格-23系列内部最大燃油携带量为4415千克,机腹下可挂1个490升或800升容量的副油箱,每侧活动翼下的挂架可挂1个800升副油箱,这样最大载油量达到6470千克。不过由于活动翼下的挂架不能自行旋转以保持顺气流方向,因此只能在最小后掠角时挂副油箱,而在最大后掠角状态下机腹的所挂超音速油箱通常也要抛弃。该机机内油航程约1950千米,转场航程约2820千米;携带3个副油箱和2枚空空导弹时作战半径约1160千米,携带2000千克炸弹时约700千米。
高度、速度、机动性能
米格-23的机翼转动可由主液压系统或助力液压系统单独操纵,在满足一定操纵条件的前提下,若使用两套液压系统同时供压,机翼从最小后掠角转到最大后掠角需17秒;若仅采用一套液压系统则需32秒,机翼动作滞后于操纵手柄动作0.3~0.4秒,所需要的操纵力约为6.5~7.5千克和7.5~8.2千克,在飞行中改变后掠角时要求过载不大于2g。
米格-23的高度-速度包线区均随着后掠角的增大而增大。米格-23系列最大飞行马赫数为2.35,低空最大飞行速度135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300米。最小平飞速度约260千米/小时,后掠角由小至大对应的最小机动表速约为400千米/小时、450千米/小时和500千米/小时。
米格-23系列空重10200~109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4800~158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7800~18400千克,空战推重比约0.93,空战翼载荷359.9~393.5千克/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时翼载荷492.6~538.6千克/平方米,后掠角由小到大对应的最大使用过载为4.5g、6.5g和7g。
米格-23系列在空战格斗时使用中等后掠角,因为此时其盘旋性能最好。该机在高度5000米、马赫数0.9时最小盘旋半径约2200米,在同一高度马赫数0.5时最小盘旋半径约1160米;在5000米高度从马赫数0.5加速到1.2需61秒;海平面和2000米高度最大瞬时爬升率分别约230米/秒和160米/秒,从起飞爬升到10000米高度需80秒。
米格-23系列均不具备大迎角飞行能力,其SAU-23自动驾驶仪对攻角的具体限制是:机翼后掠小于30°时攻角小于12°;大于30°时攻角小于18°。
米格-23系列中机动性最好的是翼根增加可产生涡流的第2个锯齿、机翼前缘襟翼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偏转到最佳位置的米格-23MLD,飞过美国F-15D和法国“幻影”-2000的俄罗斯试飞员认为该机的飞行性能已与这两种4代机相差不大。
航空电子设备
米格-23的航电设备比以往的苏制飞机有了较大的进步,苏军自用和出口到华约国家的米格-23M系列的航电设备通常主要包括:RP-23火控雷达、TP-23红外搜索跟踪系统、激光测距仪、ASP-23瞄准具、全自动导引系统、“警笛”3雷达报警系统以及通信电台、无线电高度表、无线电罗盘、近距导航和着陆系统等,不同型别使用的同型设备往往小有差别。
RP-23也称“蓝宝石”-23,由俄罗斯头号机载雷达厂商费佐顿科研生产联合体研制生产,天线直径为750毫米,工作频率15G赫兹,单脉冲体制,峰值功率100千瓦,对雷达散射截面积为16平方米的目标搜索/跟踪距离分别为85千米和54千米,制导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最大距离为30千米。美国认为该雷达与其AN/APG-59基本相当,而我国歼8B早期型上的雷达某些方面则优于RP-23。
向非华约国家出口的米格-23多数要经过简化,下面以米格-23MS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米格-23MS的火控系统被称为“金刚石”-23,主要包括RP-22火控雷达、ASP-PFD-21瞄准具、SPO-10雷达报警接收机和ARL-SM半自动引导系统等,无红外搜索跟踪装置、激光测距仪和全自动导引能力,且大多数设备沿用或改进自米格-21的后期型。
RP-22也称“蓝宝石”-21,也是费佐顿产品,还用于米格-21比斯、米格-23UB和前14架米格-23S。该雷达天线直径380毫米,重约220千克,工作频率一般认为是12.88~13.2G赫兹,单脉冲体制,低脉冲重复频率,峰值功率100~120千瓦,方位扫描角度60°、俯仰扫描角度±20°,扫描速度2.9°~3.6°/秒,波束宽度3.5°×3.5°,对雷达散射截面积为16平方米的目标搜索/跟踪距离分别为20~25千米和14~17千米。该雷达基本性能大致与我国的歼8A上的204雷达相当。
ASP-PFD-21瞄准具可连续计算机炮对空/对地攻击提前角和瞄准角、发射火箭弹时的修正角并以固定环方式发射R-3S/R导弹。在空对空状态使用机炮或S-5火箭弹时射击距离为550~2000米,空对地时为1150~2000米;使用S-24火箭弹对地攻击时设计距离为1550~2000米,作战使用高度200~17000米,目标速度500~2000千米/小时,系统重量约25千克。
SPO-10雷达报警接收机天线安装在固定翼段前缘和垂尾后上方,可在全方位和俯仰±45°范围内接收工作频率7.5~16.67G赫兹、脉冲重复频率400~8000赫兹、脉冲宽度0.2~5微秒的雷达信号,并以灯光和音响信号报警,且对对方雷达的“搜索”和“截获”信号分别有不同的报警方式,不包括电缆重量不超过3千克。
ARL-SM半自动引导系统也称“兰天-M”,用于飞机起飞达到一定位置后接受地面指挥所的指挥,该系统可使地面控制员控制飞机的飞行状态和航向、进行导弹预热和打开飞机发动机的加力、提供敌机和载机距离等。载机先根据引导指令进入敌机后半球并到达雷达可以捕获敌机的阵位,一般在载机距敌机36千米时引导工作结束,由飞行员打开雷达进行瞄准和攻击。在整个引导过程中载机雷达仅处于预备接通状态,因此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和攻击的隐蔽性。
不论是米格-23MS还是其他型别,其航电设备大多都采用电子管和晶体管混合元件,导致设备体积、重量大和耗电量大,这也是苏制飞机一直落后于美国的地方;但是这些设备毕竟装到了飞机上并实现了其应用的功能,这说明苏联设计师很善于进行系统综合。
机载武器系统
米格-23的固定武器是一门GSh-23L双管23毫米加斯特航炮,安装在前机身正下方、进气道唇口后约250毫米。炮重52千克,备弹200发,射速每分钟3200~3400发,弹丸初速715米/秒。具有不限时射击和0.3秒限时射击两种射击方式。
米格-23最大外挂载荷为3000千克,其中最大载弹量为1600千克。除机身中央挂架外,每边进气道和机翼固定段下各有1个武器挂架,每边活动翼下还可增加1个带800升副油箱的挂架以增大航程。各武器挂架可挂航炮吊舱、空空导弹、火箭巢、自由落体炸弹等。
米格-23可使用的空空导弹包括:R-3、R-23/24和R-60,米格-23MLD和米格-23-98还可使用R-27和R-73,后者还可使用R-77。大多数型别可同时携带6枚空空导弹,配置通常为2+4;而SM/MS型只能挂4枚,配置通常为2+2。
R-3是由图西诺的试验设计局在AIM-9B基础上发展,主要有红外型的R-3S和半主动雷达型R-3R。前者尺寸2,837×127×528毫米,发射重量75.3千克,硫化铅导引头,射程1.2~7.6千米;后者尺寸3417×127×528毫米,发射重量82千克,射程1~8千米。两者战斗部均为11.3千克高爆破片,最大速度M2.5,最大过载10~11g,最大使用高度21000米。
R-23/24是由“三角旗”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的中距拦射弹,俄罗斯公布的米格-23战果主要是使用它们获得的。R-23在1969年开始服役,中段指令+末段被动红外型R-23T尺寸4180×200×1000毫米,发射重量217千克,战斗部为35千克高爆破片,射程4~25千米;中段指令+末段半主动雷达型R-23R尺寸4460×200×1000毫米,发射重量223千克,射程4~35千米,其余数据与红外型相同。R-24作为R-23的改进型在1981年开始服役,中段指令+末段被动红外型R-24T尺寸4800×230×1000毫米,发射重量248千克,战斗部为35千克高爆破片,射程4~25千米;中段指令+末段半主动雷达型R-24R尺寸4800×230×972毫米,发射重量250千克,射程4~35千米,其余数据与红外型相同。4种型别的最大速度均为M2。米格-23M系列除MS型外均可使用R-23/24系列。
R-60也是三角旗的产品,1975年开始服役。红外格斗型R-60T尺寸2080×130×430毫米,发射重量63千克,战斗部为3千克高爆破片,最大射程3千米;改型R-60TM尺寸2090×120×430毫米,发射重量43千克,战斗部为3.5千克连续杆型,最大射程0.3~12千米。虽然也发展过半主动雷达型,但未见有服役报道。米格-23M系列除MS型外均可使用该导弹。
米格-23的主要对地武器及其配置方式有:
火箭发射巢或火箭弹:前者主要是UB-16-57、UB-32-57,后者主要是S-24。火箭发射巢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发射管数和火箭弹口径,所使用地火箭弹型号为S-5系列,它是苏军使用最多的标准空空/空地两用火箭弹,全长910毫米,全重3.7千克,最大射程5~7千米,最大速度M1.5~1.8,具有6片折叠式尾翼。S-24则是苏军大口径对地攻击火箭弹,采用APU-68挂架发射,全长2220毫米,全重232千克,最大射程2~3千米,最大速度410米/秒,具有4片固定式尾翼。
米格-23携带火箭发射巢或火箭弹的最大挂载方式是:4个UB-16-57;2个UB-16-57+2个UB-32-57;4枚S-24。
自由落体炸弹:主要包括OFAB-100、FAB-250/500和ZB-500,数字均代表炸弹口径。OFAB-100是低阻爆破炸弹,尺寸1690×216毫米,实重99.8千克;FAB-250/500均为降落伞减速的杀伤爆破炸弹,尺寸分别为1990×325和2220×450毫米,实重分别为275和525千克;ZB-500是燃烧炸弹,包括凝固汽油弹ZB-500GD和ZB-500ShM型,尺寸分别为2530×500和2503×500毫米,实重分别为322和318千克,装填物重量分别为255和260千克。
米格-23携带自由落体炸弹的最大挂载方式是:16枚OFAB-100;4枚FAB-250;2枚ZB-500。
米格-23的空/地武器混合配置方式通常是机身挂架2个UB-16-57火箭发射巢加上进气道和固定翼段下4或6枚空空导弹组合,此外国土防空军使用的米格-23P和米格-23MLD规定只使用航炮和空空导弹。
装备与战史
米格-23首先装备苏军的歼击-轰炸航空兵团,在国外则首先装备驻扎在民主德国的苏第16航空集团军。该机的大航程使西方一直视为最大威胁的苏军前线航空兵在进攻时不再需要以前线机场作为中途站,大大降低了敌方可能的预警时间,成为苏军歼击—轰炸航空兵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米格-23P和米格-23MLD还装备了苏国土防空军,并成为该军种在上个世纪80年代装备的最重要截击机之一。
截至到1998年年初,仍有约1500架的米格-23在26个国家服役,它们是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白俄罗斯、吉尔吉斯、土库曼、乌兹别克;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埃及、也门、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阿尔及利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安哥拉;阿富汗、印度、越南、朝鲜和古巴。此外有报道称纳米比亚从安哥拉、津巴布韦从利比亚分别获得了2架和3架米格-23;而亚美尼亚有7架米格-23,但都已经无法执行任务。
自从1973年参加第4次中东战争以来,米格-23系列已多次参与实战,包括第5次中东战争、安哥拉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等,主要参与的实战及各方统计如下:
1982年6月6日~11日以色列与叙利亚的贝卡谷地大空战:俄罗斯在90年代初公开报道的结果是23:47,其中在6月10日一天中双方损失比为10:22,叙利亚损失的飞机包括8架米格-23MS和4架米格-23MF。俄罗斯资料称贝卡谷地大空战中叙利亚的米格-23总共击落12架以军飞机,包括:6架F-16A、4架F-4E、1架BQM-34无人机和1架E-2C,米格-21击落5架以军飞机。但是以色列空军宣称贝卡谷地空战结果为0:84,且在1979~1985年间没有任何以色列空军战斗机被敌机击落过。
1985年安哥拉战争中的空战:苏联在1985年为安哥拉提供了50架米格-23MF,它们由古巴派出的飞行员驾驶与南非空军的“幻影”F1和“幻影”III作战并取得了优势;
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中的空战:伊拉克统计其米格-23系列至少击落伊朗的7架F-4,此外还有1架AH-1J和1架F-27;而伊朗空军统计其F-14A和F-4等共击落11架伊拉克米格-23,米格-23战损比为9:11。
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空战:伊拉克的米格-23系列至少被美国F-15C击落6架,但是米格-23MF至少也用R-23击落一架F-16。
㈨ 千岛群岛的岛民状况
他们穿的衣服很象居住在极北地区的部族的服装,他们的传说故事和流传的众多叙事诗歌,与大洋州和澳大利亚各土着居民的民间(口头)创作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总之,这种混合文化令人不可思议,至今对这一现象也未作出解释。
有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新石器时期早期(约六七千年以前)就从东南亚迁居到日本。某些学者认为,阿伊努族人是阿拉伯移民,他们在某个时期控制了远东广大地区后分布在本州诸岛。从公元7世纪后半期起阿伊努人被称为“虾夷”,系夷狄之意,大约从公元14世纪中叶起逐渐地改称为阿伊努人。“阿伊努”一词,在该族语言中是“人”的意思。从公元16世纪起有一部分阿伊努族人迁移到库页岛一带。在17-18世纪,阿伊努族大部被消灭,今天仅剩下不足两万人,大部分移住在北海道中部和北部的日高、旭川、钏路等地,少数远移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一带,也有一部分散居在本州的一些地方。 择捉岛在西北太平洋日本北海道东北,隔国后海峡与国后岛相邻。择捉岛的坐标为北纬45°33′28″、东经148°45′15″。呈东北-西南向。地势高,有散布山(1587米)、西单冠山(1566米)等火山。冬季风强,夏季较弱,有浓雾。富森林,有熊和赤狐等动物。人口10900人(1992年)。主要城市为纱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鱼类养殖场为世界最大养鱼场之一。沿岸可停泊大型船舶的海湾约有十几处,并有捕鲸根据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南云忠一率领的部队,就是在此岛屿集结,发动了珍珠港之役,因而引爆美国参战。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和总统普京曾先后宣布,俄方可以根据苏日1956年签署的《联合宣言》,将南千岛群岛(日本称为北方四岛)中的齿舞群岛、色丹岛归还给日本,以解决两国间的领土争端。 虽然俄国内对此争议很大,并不同意归还两岛;但日本还是表示,“政府在领土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不明确北方四岛的归属,日本不会同俄罗斯签署和约”。 根据1956年同日本签署的《联合宣言》,苏联只承认齿舞与色丹两个岛屿的归属有争议,国后和择捉岛则绝对属于苏方。其实,有争议、可以就前两个岛进行谈判,并不一定意味着让给日本。 法国探险家在择捉岛附近翻了船,狼狈不堪地游到了这个小岛。饥饿难耐的他只想找点东西吃,结果在一个水洼里发现了几条僵硬的小鱼。他赶快支起锅灶,煮起鱼来。可令他惊讶的是,在水温50-60℃时,小鱼居然活了过来,在热腾腾的水里游来游去。他往岛深处走去,看见了一个死火山,火山底盛着湛蓝的湖水,湖水从一个小河流出,一摸,发现水竟是热的。在火山口及附近,他发现了好多奇怪的石头,不仅个头巨大,而且雕刻上了各种线条、花纹、符号及飞鸟,像是蕴涵着某种神秘的意义。那些冻僵的小鱼能在50-60℃的水温中存活,真是件奇怪的事情。而那些被雕刻上神秘符号的怪石究竟是何人所为,就更是一个不解之谜了。
㈩ 论述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
自从俄罗斯以大国身份介入欧洲事务以来,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是:每一次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关系的重大调整,几乎都导致了国际体系的重新构建。
19世纪初,俄与法、英、奥、普等国敌友关系的变换,导致拿破仑帝国垮台和维也纳体系的确立;19世纪晚期,俄德关系蜕变、俄转而接近英、法,在列强关系变幻的背景下,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战中苏联参加反法西斯联盟更是成为二战胜利和雅尔塔体系确立的关键因素;而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主动放弃与西方对抗,乃是国际社会进入后冷战历史阶段的决定性前提。
事过境迁,历史上由于俄欧关系变化所导致的国际格局更替不会再简单地重演。但是,俄欧关系中合作与抗拒两重性的交互作用,使得这对双边关系依然深刻作用于后冷战时期世界秩序的重塑。
西方文明处于总体衰落但远非终结的历史阶段,对民族国家和后民族国家的不同认同,地缘政治因素重上前台——这是影响当下俄欧关系的重要背景特征。
(10)拉夫罗夫访问海湾视频扩展阅读:
从俄罗斯的视角来看,普京在总统大选中的高票当选,聚敛了人气,可以预料俄罗斯在未来内政外交中必有一番新的构想和作为。虽然俄国内经济状况还远待改进,但这恰恰是俄欧合作的理由而不是阻力。
最近俄罗斯高官苏尔科夫有关“百年孤独”的文章,透露出俄罗斯精英的深层心态,表达出多年与东西方交往而无法得到应有承认的悲凉之感。但是,这篇文章更多地还是展现出俄罗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争取与各方合作的态度走一条自己道路的信念。
由卡拉加诺夫提出,被普京所接受的“大欧亚伙伴关系”理念虽然主要侧重于面向周边和亚洲,但也对发展与欧洲关系寄予厚望。
在这样的总体背景下,有理由期待俄欧关系能够在未来的某一时刻逐渐走出困境,或许三四年之后才能达到合作强于纷争的状态,但这毫无疑问将是一个相当艰难而充满变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