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rf是什么意思
RF cal:第一次开机时间,相当于出厂时间。
rf cal
释义:
射频卡尔
网络:
Rf Cal 组装日期暂未确定
rf cal data restore 射频卡数据恢复
rf cal data backup 射频数据备份
(1)中子态硬盘扩展阅读:
类似词语
1、RFCA: 射频消融术 | 射频消融 | 射频导管消融 | 导管射频消融
2、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导管射频消融术 | 射频导管消融
3、RFCA Radiofrequency Current Catheter Ablation: 经导管射频消融
例句
1、Conclusion RFCA may result in minor myocardial damage, which has no affection on heart function.
结论RFCA所造成的心肌损伤为小范围的损伤,不影响心脏的整体功能。
2、The successful rat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for RFCA are related to the skill and experience of doctors.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术者的操作技术及经验密切相关。
⑵ 高度磁化的中子星,是如何引发强大的宇宙爆炸
根据一位艺术家构想:磁星地震产生的等离子体爆发,可以产生伽马射线耀斑。
事件发生于2020年4月15日,一波伽马射线,自然界最强大的光,像风暴一样掠过太阳系。第一次接触是在火星上空,在那里,光子的能量相当于核弹的辐射,散布在NASA火星奥德赛号俄罗斯粒子探测器上。6分钟后,这束光点亮了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太阳风探测器。5秒钟后,信号传递到地球表面的专门探测器上。
伽马射线爆发并不是那么不寻常。天基天文台每一两天就会发现一例,其中大约三分之二的超新星是由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中爆炸产生的,持续时间长达数十秒或数百秒。剩下的两秒内的短暂爆发被认为是由两颗中子星灾难性的碰撞产生的,中子星是超新星中心留下的冒烟的废墟。但是,当天体物理学家注意到4月15日的事件以微秒的亮度波动时,他们开始认为这种神秘的来源完全是其他东西。
爆炸距离也非常近。通过三角测量信号到达不同探测器的时间,天文学家追踪到附近的“雕刻家”星系。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一个传说中但难以捉摸的事件:一个巨大的耀斑从一个磁星、一颗有着异常强烈磁场的中子星爆发出来。
在今年1月发布的一系列研究报告中,对磁星爆发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磁星爆发之际,理论天体物理学家正在寻找无法解释的天体爆炸(从奇怪的伽马射线闪光到强大的无线电波爆发)的引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天文学家 克里萨·库韦利奥图 (Chryssa Kouveliotou)说:“最初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学科,但现在人们几乎把磁星和所有事情联系在一起。”
磁星是在超新星中形成的,它的磁场比冰箱里的磁铁还要粘稠1万亿倍,强到足以分裂X射线光子,将普通原子拉伸成长方形。 当这些能量场纠缠在一起时,恒星就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足以在整个宇宙中释放出辐射。
1979年的一次巨大耀斑来自N49,这是一颗超新星的残骸,被认为含有一颗磁星。
然而,有关磁星耀斑的实际数据仍然稀少。此前,在银河系内及附近发生的3次磁星爆炸释放出的闪光非常明亮,以至于淹没了探测器,甚至把一些宇宙飞船送入了“安全模式”,使得天文学家只能详细研究爆炸的后果。来自遥远星系的候选星系太过于微弱,无法确认。
科学家们一直在耐心地等待着一场罕见能震动在某个倒霉的磁星上发生的正确位置:近,但不要太近。这时,“雕刻家”的信号弹滚了进来。这一事件为长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线索,即磁星在更广阔的宇宙中可能有多常见,它们如何为巨大的耀斑爆炸提供动力。莱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马修·巴林说:“这就像洛杉矶的地震一样,你坐在那里,它们一直在以很低的水平轰鸣。然后你会得到一个巨大的耀斑。”
第一次巨大的耀斑是在大约40年前随着一声巨响而到来的,当时甚至还没有人想到磁星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冷战期间,美国的监视卫星偶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伽马射线闪光不仅来自地下核试验,还来自上方的深空。到20世纪70年代,在这些伽马射线爆发被解密后,铁幕两边的天体物理学家试图确定它们的宇宙源。
用三角测量法将伽玛信号传回原点不仅需要跨越星际距离,还需要跨越地缘鸿沟。到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已经有了太阳神号和金星先锋号等任务。苏联的孪生“金星探测器”在扔下金星着陆器后,进入太阳系内部巡逻。
在法国工作的美国天文学家凯文·赫尔利(Kevin Hurley)建立了一个探测数据交换中心,让美国宇航局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和莫斯科的研究人员以他为中间人,汇集信息,形成了后来被称为星际网络的东西。赫尔利说:“当时合作并不多,但也没有正式的禁令禁止这样做。”
普通的伽马射线暴不断出现。到了1979年3月5日。一个瞬间发出的伽马射线脉冲比任何伽马射线爆发都要亮100倍,它在苏联和美国的宇宙飞船上闪耀着。信号交错的到达时间表明它来自大麦哲伦星云,一个位于银河系郊区的卫星星系。
令人怀疑的是,该星系包含一个已知的超新星遗迹,据推测在其中心有一颗中子星。余震持续了几分钟,每8秒重复一次,就好像伽马射线是从一个紧凑的旋转物体上的特定点发出的。多年后,圣彼得堡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较弱的X射线爆发来自太空的同一部分,这表明神秘的源头还在继续发酵。
天文学家已经知道中子星是极端的物体,能够发生极端的爆炸。当一颗恒星的核心在超新星爆炸时,重力垃圾会压缩成一个相当于太阳质量的20公里宽的球体。只有中子之间的量子斥力才能阻止,最终坍塌为黑洞。内爆还使原先存在的恒星的磁场聚集起来,将其放大多达100亿倍。这些磁场为脉冲星提供能量,脉冲星在旋转时以一定的间隔扫描射电光束经过地球。
但要得到像1979年那样的伽马射线爆发,就需要一个更具磁性的物体。1992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克里斯·汤普森和罗伯特·邓肯(以及波兰人Bohdan Paczyński,几乎同时)想出了一种方法。他们考虑了在超新星中诞生的中子星生命的最初10秒左右。恒星会非常热,其内部会熔化。
对于一部分中子星来说,这种液体的搅动程度足以让某些类似于为地球或太阳内部的磁场提供动力的旋转发电机产生运动。这个发电机将推动并锁定比其他中子星强1000倍的磁场。大学空间研究协会的天体物理学家奥利弗·罗伯茨说:“这些东西太疯狂了,如果你把一颗磁星放在月球和地球之间,它会把我们所有的信用卡和硬盘都消磁干净。”
当时,磁星还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证明它们真实存在的方法是测试一个基于电磁定律的预测。磁星强烈的磁场应该对它们的旋转起到强有力的刹车作用,所以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每隔几毫秒就旋转一次的磁星会减速到每几秒一次,就像1979年的源旋转8秒那样。
当时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作的 克里萨 开始用一台X射线望远镜对一颗疑似银河系磁星观测3年,以实时记录这种减速现象。在1998年,她发现,事实上,它确实慢了大约百分之一秒,证明了邓肯和汤普森的理论存在于野外。她说:“他们非常兴奋,是电离的。”
磁星是如何爆炸的?30年前,理论学家们发明了磁星来解释一些令人困惑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观测结果。2020年来自附近星系的耀斑揭示了磁星是如何产生爆炸的,同时也表明这些极端物体在宇宙中很常见。
对一些中子星来说,它的液体内部在诞生后的几秒钟内就会发生剧烈地搅动,与旋转轴结合,形成一个发电机,进一步增强磁场。
从一开始,邓肯和汤普森就意识到巨大的磁场可以产生巨大的耀斑,这是在1998年和2004年银河系的磁星向地球发射了两次更明亮的伽马射线爆炸后,理论学家们继续阐述。
在它狂暴的开始之后,磁星的顶部几米会冷却到足够的程度,仍然是几百万开尔文,冻结成一个由中子、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晶格。电流噼啪作响,磁场线穿过,地壳会颤抖,有时会产生小裂缝,向恒星周围磁化的大气中喷射出等离子体。这种等离子体会发射出脉冲X射线风暴,就像圣彼得堡研究小组观测到的那样。
但在地壳之下,更大的压力可能会积聚。不同深度的类似洋葱的层被认为以不同的速度旋转,这将导致磁场在层的边界相互摩擦,对地壳产生巨大的力。汤普森说:“偶尔,也许每一个世纪有一次,且只有一次,那紧张的表面可能会发生突然的断裂,一场恒星地震会重新排列,就像一场地震交换了加利福尼亚和纽约一样。”
通过撕裂磁星两极附近的大片地壳,它的磁场线向太空中伸展,一次大地震可以瞬间释放出大量的等离子体,将电子和正电子以接近光速的相对论速度发射到太空中。
一束紧密的,短命的光子会像车头灯一样从等离子体中出现,被提升到更高的能量,并通过等离子体的运动聚焦成一束。等离子体中的电子会与光子发生碰撞,将它们推高到伽马射线的强度。如果这样的光束曾经扫过地球,它们或许就能解释这些错配的伽马射线爆发。
在经历了16年的干旱之后,2020年4月,当巨大的耀斑出现时,观察者们终于可以用今天的尖端仪器来检验一部分的情况。星际网络,仍在循环往复的太空探测器,确定了爆炸的起源在“雕刻家”星系。这个距离使凯文和他的合作者能够计算出巨大耀斑的内在强度,它将10万年的太阳光芒压缩到几毫秒内。
⑶ 黑洞里面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还是一片死寂之地
普通的黑洞, 里面连原子都无法存在, 所有物质都会变成基本粒子,甚至连基本粒子都无法存在,黑洞核心的巨大引力,将压碎一切,所以肯定是谈不上生机勃勃。但是,这次我们看到的是M87星系中心黑洞的照片,这个黑洞很大,因为它的质量很大,大约有60~65亿太阳质量,以至于这个黑洞比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太阳系还要大!
图示:知名天文学网站XKCD上的配图。用灵魂画风告诉我们M87黑洞有多大,sun太阳,pluto冥王星,voyager1旅行者1号,距离我们有21,743,618,156公里(大约210亿公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一小群物理学家一直在考虑宇宙的创生过程,一种不同于传统大爆炸的过程。在这种全新的宇宙创生方式中,宇宙可以反复创生,每次创生都会产生一个超巨型黑洞,或者虫洞,允许我们进入另一个宇宙,更早形成的宇宙,或者进入下一个宇宙,更晚形成的宇宙。这是一种奇妙的俄罗斯套娃模式的多元宇宙,但这个理论要成立,就要求我们生活在黑洞中,每次宇宙的创生都将制造出一个巨大的黑洞,而我们当然就生活在黑洞内。
这个理论猜想的一部分进入科幻世界:黑洞-白洞系统。
根据这个猜想,每一个黑洞都同时是一个虫洞系统,一个黑洞在一端吞噬万物,而一个白洞则将被吞噬的物质推进另一个宇宙之中,或产生一个新宇宙。2013年,普林斯顿和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家合作,将量子隐形传送与虫洞相结合。该理论允许处于不同的宇宙中的两个人依然可以通过量子纠缠的方式进行某种互动。如果我们能把一对纠缠的光子,一个送入黑洞,另一个留在黑洞外,或许我们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检测这个假说。
2017年,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家合作,在高能物理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称,如果能将两个黑洞以正确的方式排列,那么就能形成黑洞-白洞间的关键隧道,即虫洞的喉咙,并保持开放状态。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我们这个宇宙本身是否就呆在一个超巨型黑洞之中,我们说的宇宙大爆炸是不是就是另一个宇宙中的一个超巨型黑洞吸入的物质,通过白洞的模式创生了我们所在的宇宙,而像M87这种超巨型黑洞是否又是一个新宇宙的开端呢?我们现在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让我们希望,这个理论是真的,超巨型黑洞或许就是通往另一个宇宙的大门呢。
图示:只有当我们能够操纵黑洞时,我们才会知道答案。
分享最前沿的疯狂科学脑洞
黑洞作为天体演化的终级产物,其理论刚出来的时候,普遍认为黑洞就是物理法则失效的地方。越过视界的所有的物质都不可避免的落入黑洞的中心奇点。外部的所有信息都会在奇点被毁灭。
但是霍金通过研究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解,发现在黑洞的视界有能量向外辐射出,这说明黑洞是有温度的。
因为人类没办法靠近黑洞,所以霍金辐射仍然没有办法被直接观测到,但是现在主流科学家认为霍金辐射是极有可能存在的。
黑洞没有温度,只有质量、电荷和自旋。在黑洞的理论诞生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都是科学家的主流认识。这个理论又被称为黑洞无毛定理。
这个反弹的结果,是在黑洞的内部会形成一个和我们现在宇宙相似的,微型的宇宙。这个观点在黑洞理论的诞生时,就有科学家持有这样的观点。
甚至有观点认为,我们的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而宇宙的大爆炸是黑洞形成时,奇点的量子反弹引起的。
这个结论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支持,但是也无法反驳。
目前有一部分科学家认可这个理论。
这个黑洞内部的场景,理论依据是对黑洞内部时空构造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个观点实际上是折中的第1种情况和第2种情况。承认第1种情况,有一个物理的奇点。但是黑洞的内部,除了物理意义上的起点以外,还存在着时空的奇点,这只是一种计算奇点(温和奇点)。
物体向物理奇点跌落的过程中,会困在这个温和奇点附近。所以掉入黑洞的物质不会落到物理奇点,《星际穿越》男主掉进黑洞里,才会保住自己的小命。
温和奇点,可以看成是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拉格朗日点那样,是一个时空交错的平衡点。
《星际穿越》里,男主遇到了未来的人类在这个时空奇点放置了一个超立方体。
我持有和《星际穿越》描述的黑洞构造相同的观点:黑洞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时空通道结构。具体如何,要进去看一看才知道。
真想告诉霍金,黑洞其实就是一个希格斯玻色子。
它在存在的同时就会消失,因为它经过infinitesimal的量子涨落就会转化成其它基本粒子,所以它是否存在的问题,就如同我们能否回到过去一样无聊。
可以啊,我觉得应该从我们这宇宙的黑洞钻出去,然后找到我们这个宇宙大爆炸的一个奇点,也就是那个白洞,或者是我们这个宇宙“气球”包络曲面上的一个“黑洞”,那就可以想去哪去哪。
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宇宙气球膜上有白洞,也就是宇宙膜上有黑洞,那么我们的宇宙就会毁灭啊!
所以我们的宇宙里不存在白洞只存在黑洞,就这么简单啊!
其实这个洞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黑洞”,而是一个“灰洞”。
灰洞变成黑洞的同时就会发生宇宙大爆炸。
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四维球(三维空间+一维时间),近似为孤立体系,它之所以膨胀是因为量子涨落和恒星燃烧所致,最终结局是热寂。
我就一直这么认为啊。所以我报化学系没报物理系,因为我觉得物理很无聊啊!
所以我真的是看不下去了,大家一起研究纳米化学不行吗,一起制造量子计算机,研究人脑科学和神经科学才是正道,这种无聊的宇宙问题研究它干嘛!
他们要是再叽叽歪歪,小心我把我的宇宙吹气球理论发表了,让全世界物理学家都崩溃!
我已经沉默了很久了,我就是觉得研究宇宙对人类没用。
答案是不确定,但黑洞内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很低,首先黑洞是怎么形成的?答案是黑洞的前身是大质量的恒星。
这些恒星演化到末期之后,由于核心的质量太大,最终就坍塌成了一个引力巨大的天体,那么这个天体的引力之强,连中子都会被压碎掉,所以黑洞内不可能有任何的宏观物质存在。
既然黑洞没有宏观物质存在的条件,就很难存在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认为,黑洞就是一块死亡之地。
另外被黑洞吸收的物质不会消失,这些物质会以粒子流的方式进入黑洞,其中有一些粒子会聚集在黑洞周围,并且围绕着黑洞进行旋转。
那么当这些粒子越来越多的时候,它们就会在黑洞的周围形成一个吸积盘,但由于吸积盘内部的粒子和外部的粒子旋转的速度不一样,于是就会产生摩擦的现象。
而摩擦会发热甚至是发光,所以黑洞虽然漆黑一片,不为人类肉眼所知,但黑洞周围的吸积盘有时候确能发出明亮的光。
最后还有一点,黑洞在常人看来,就好像是一只吞噬万物的巨兽,但实际上黑洞也会对外喷射物质,就目前的科学探测来看,黑洞常常会喷发出一些带电的粒子流。
而且黑洞喷发的强度,往往相隔数十亿光年都能被人类观测到,例如在2013年的时候,人类就探测到了距离地球50亿光年的黑洞喷发物质,所以人类必须要积极的 探索 和研究黑洞……
黑洞里面就是一个密度,无限巨大
时空曲率,无限高
热量,温度无限高
体积,无限小的奇点
和周围那一圈,一部分无限空空的天区
黑洞吞噬所有的物质,但他仍然空空如也
黑洞是一种引力极强的天气,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大家想想光的速度有多快,
所以才被称之为黑洞
1.黑洞本身不发光附近存在偏振现象
2.黑洞本身是不发光的
3.一张照片需要花费两年时间,是由于黑洞的数据量实在太大了
4.数据处理相对复杂,需要全世界的团队来合共同协作,相互独立确认结果的正确性
5.任何科研结果 ,科学结果都是通过多个不同的小组独立处理
6.通过全世界多个不同小组,多个结构团体,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得到一样的结果,这样反复实验的结果才最可信
7.黑洞数据太过庞大
8.单个望远镜远远无法达到拍摄黑洞照片的要求
9.世界各地的望远镜数据无法通过网络来传输
10.世界各地的黑洞数据,都是靠人工带着硬盘飞来飞去的,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中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黑洞里面是生机勃勃的世界还是一片死寂之地?毫无疑问啊,大佬,全宇宙死的不能再死的地方,就是黑洞了!
这张图就可以很清晰的将黑洞的前世今生讲完了,我再补充一下吧。超过太阳质量1.44倍的恒星最终进化的结果,就是黑洞,这是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求解可以得出的结果。黑洞的前世是一颗恒星,那么恒星上曾经有过生机勃勃的文明吗?显然科幻作品也不敢这么编吧。那么恒星还得经历超新星爆发,最后大坍缩,才成为中子星或者黑洞,它又哪里突然来的生机勃勃呢?
黑洞用人类的肉眼,根本无法直接观测。我们在可见光波段,只能看到黑洞视界边缘的吸积盘而已。黑洞巨大而残酷的引力,强的连光都无法从其中逃脱。也既是说,进入黑洞的瞬间,连时间都将停止流转。在一个空间被压缩到极限,时间也停顿的地方,我们目前的物理定律都极可能失效的存在里面,有可能出现生机勃勃吗?
唯一不能确定的是,在进入黑洞的瞬间,光被冻结停顿,那么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也将流逝速度为零!那么如果有生物存在于视界的话,他或许有机会获得永生,因为他本身的时间在我们的角度看,是不动的,但其实他已经跌进了坍缩中,处于无法界定的生死叠加态。如果这样的生命仍算作生命,那么这些不死的画面,如果一定要称为生机勃勃,我也无话可说。
我个人是坚定的认为,黑洞是宇宙中必死之地。欢迎讨论。
我是猫先生,感谢阅读。
期待了几天,黑洞的首张照片终于被公布了出来。我们就先读为快吧:
这个就是今晚科学家公布的黑洞照片。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感觉似乎也没有什么。但其实为了得到这张照片,科学家已经为止工作了好几年。每台天文望远镜每秒产生的数据足够有32G,如此庞大的数据,设置连网络都无法传输,只能存储在硬盘里面。而且还需要读写速度超高的硬盘才行,事后经过科学家夜以继日的计算处理,才最终得到了这么一张图片。
可能大家觉得这样的图片似乎像素并不高,但我们要知道,看银河系中心的这颗黑洞M87,就像是我们在地球上看月球上面的一个苹果一样,人类能够去的如此的结果,已经属实不易了。图里面外围明亮的区域,就是被加热的气体物质。而上面暗下面亮,是多普勒效应造成的。中间黑色区域,就是黑洞存在的区域。但是具体视界在哪里,现在的分辨率还不能够分辨,只能理论计算。
图:计算机理论模拟的黑洞,和第一张公布的真实黑洞样子很像。至于这个黑洞里面有什么,是不是存在着世界,还真没法回答。不过,如果考虑到黑洞形成的过程,那么理论上面黑洞内部是不可能有生命的。因为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黑洞是大质量天体坍塌形成的,这个过程中生命体是不可能存活至生命形成的。而黑洞诞生后,里面具体怎么样就不知道了。有可能黑洞会“压塌”时空,通过虫洞链接另外一个宇宙也说不准。
我就有疑问了?既然黑洞能吸进它附近的一切,就像地球上的龙卷风,台风和飓风。按照地球到太阳系到银河系到超星系到无限放大的宇宙。都是一个小圈到大全圈里面一部分,那么我们现在夜里能见到的星系和 科技 能观测到的星系包括黑洞,他们可能都同时在一个独立的超大宇宙里面,这个宇宙也有个自己类似叫气候的规律,那么按照龙卷风的解释来,那就是黑洞迟早有一天会吧我们的这个超大宇宙里面的银河系和很多星系全部吃掉,直到里面装不下了或者吸进去的星系在里面发生了碰撞和类似化学反应而发生新的超级宇宙大爆炸,从而又重新诞生一个超大宇宙………这只是个人推想,因为现在我们对的宇宙的认知可能就像我们人类对南海放在太平洋里面的一小块,
插个题外话,本月10号,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将宣布一个重磅的消息,据说这是人类的首张观测黑洞的照片,当然,黑洞其实是不可见的,但可以通过黑洞对周边星体、气体尘埃的影响而间接的一窥真容,让我们拭目以待吧,这可能是最近几年来最大的成果了。
黑洞是什么?
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的天体,其引力巨大,光都无法与之匹敌,黑洞的引力之巨也是有一个范围的,范围之外的话,黑洞不过就是一个巨引力天体罢了,但只要在范围之内,即便是光都无法逃离,终将汇聚于黑洞奇点处,这个范围就是黑洞的视界。
黑洞吞了那么多东西都去哪里了呢?
由于黑洞内部是无法观测的,霍金于是结合量子力学推出了黑洞辐射理论,认为黑洞并非只进不出,虽然黑洞它是一个吝啬鬼,但也需要向外界辐射能量,只需要等待很久的时间,一个黑洞就会蒸发殆尽,所以黑洞的结局还是要回归到现今宇宙中。
它是一片生机勃勃的世界还是一片死寂禁地?
我认为那里是禁地,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黑洞都像是一切物质的终结禁地,物质都逃脱不了面目全非的命运。关于黑洞的假设与猜测也很多,有人说黑洞联通另一个婴儿宇宙,有人说我们的宇宙其实就是一个黑洞,黑洞里面也是另一个宇宙,黑洞套宇宙,宇宙套黑洞,无限循环。
人类对于黑洞知之甚少,期待4.10号的第一张照片。
⑷ vmospro删除后30g的存储空间怎么恢复
VMFS文件系统下删除虚拟机数据恢复方法
北亚
专业服务器数据恢复/存储/虚拟化/数据库数据恢复
一、关于文件系统的概述
首先在这里介绍一下物理区和本地区是什么意思,物理区就是物理上连续的磁盘空间,即通常意义上的分区。本地区是指VMFS管理的物理区内分为保留区和本地区,前面一部分是保留区,后面部分是本地区。
本地区又分为元文件区和数据区。元文件:与NTFS的元文件类似,属于FS的管理用数据。在VMFS里有6个元文件.VH.SF/.FBB.SF/.FDC.SF/.SBC.SF/.PBC.SF/.PB2.SF。
元文件区是6个元文件占用的所有空间,在本地区的前面部分;数据区是用于存放文件数据。datastore:从ESX服务器看到的VMFS存储空间。LV:logical—volume,所指的范围其实和本地区一样。即虚拟化卷。LVM逻辑卷组:用来管理跨disk的LV,相当于VMFS的总存储空间datastore。
二、关于6个元文件的作用概述
6个元文件的作用都有:
.VH.SF: volume header文件,承载了‘本地区(或者LV)’的大小、时间、块大小、块数等信息。
.FBB.SF:file-bitmap文件,承载了‘datastore’里的块使用情况的位图信息。
.FDC.SF:file-discriptor文件,承载了‘datastore’里所有文件、目录的结点信息。
.SBC.SF: subblock分配文件,承载了‘datastore’里所有小文件、目录的数据区。
.PBC.SF: point-block文件,指针文件,承载了大文件的额外指针(超出结点记录范围的地址)。
.PB2.SF: .PBC.SF的再扩展。
三、虚拟机删除数据,数据恢复方法
因虚拟机删除后空间被回收,数据会存在于自由空间中,根据entry中的位图将所有空闲子块全部提取出来,在自由空间中进行查找恢复,防止现有数据的干扰。虚拟机删除恢复是否可以恢复的关键依据为磁盘头部是否还存在,若存在可进行虚拟磁盘的拼接工作。
对硬盘进行检测:
对故障硬盘进行检测是否有硬件故障,如果有硬件故障,尝试对磁盘进行修复。
对硬盘镜像:
将磁盘在只读模式下进行磁盘镜像,之后恢复过程均使用镜像文件进行,防止磁盘的二次破坏。
1、虚拟机删除之后,提取pbc自由空间
分析每块组中子块的数量,分析每个area中entry的数量,分析元文件头部的大小,分析子块大小,分析area的数量,根据entry特征值,分析entry的大小。根据entry中的位图信息,使用北亚虚拟化恢复工具提取VMFS卷的自由子块。
2、分别筛选子块
解析每个块第一条指针至数据区,意在判断丢失虚拟磁盘头部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进行虚拟机的拼接工作。
3、遍历所有类型的子块,判断第一条指针是否为磁盘头部
使用北亚虚拟化软件分析工具判断每个类型子块第一条在指针是否为磁盘头部,及头部类型如(MBR、GPT、EXT4、LVM、Sparse、SeSparse)等,并将判断结果保存至数据库中,数据库只记录磁盘类型和磁盘头部所在位置,需根据丢失虚拟机大小、文件系统等判断是否有符合丢失磁盘特征的头部。
4、拼接虚拟机
对符合特征的磁盘头部进行分析,按照文件系统存储结构进行寻址拼接,计算出需要匹配数据块的特征值和该数据块在磁盘中的位置,以及特征值在数据库内的偏移位置。
根据需要修复的文件系统特征值和位置,使用自主研发的专业分析工具进行匹配符合结构的数据块。
根据匹配结果及该数据块在子块中的连续性,使用自主研发的专业分析工具将正确的数据块进行拼接。
⑸ 永磁体保留磁性的原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温度变化、机械损伤、腐蚀和不适当的储存,永磁体确实会失去可忽略不计的磁性。
众所周知,附着在冰箱上磁铁会在几年后脱落,随着时间的推移,玩具上的磁铁也会失去其强度。实际上,所谓的“永磁铁”并不是真正的永久。
退磁——降低或消除磁体磁性的过程,通常是人为完成的,但也可以自然发生。
极端的温度波动、由于机械损坏造成的体积损失、不适当的储存、磁滞损耗和腐蚀都会导致磁铁失去磁性。
时光会打磨掉磁铁的磁性
原子磁矩与物体磁性
在我们进一步了解磁铁如何失去磁性之前,让我们先试着了解磁铁如何产生磁性。
电磁力是自然界四种基本力之一,是带电亚原子粒子运动的结果,尤其是电子。这些带负电的粒子不断地围绕原子核旋转,同时也在自转。这两种运动中的后一种,被称为电子自旋,是一种内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吸引力或排斥力的产生,我们称之为磁力。
简单地说,电子的公转和自转被认为产生了电流(电子流),这使得单个电子像微小的磁铁一样工作(电磁)。每一个电子都产生它们自己的磁偶极矩,分别是轨道磁偶极矩和自旋磁偶极矩,并结合起来产生一个净原子磁偶极矩。
尽管质子和中子也绕着它们的轴旋转,增加了原子的净磁矩,但是它们产生的磁矩比电子小1000倍,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电子的运动是磁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每一个电子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微小的磁铁,而物体中都包含数万亿个电子,理应每一个物体都有磁性才对,为什么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不是磁性的呢?
答案是:微观电子产生的磁矩相互抵消,宏观物体不显磁性。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同一个轨道壳层中的电子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因此会抵消彼此的磁矩。在某些元素中,如铁和钴(铁磁性材料),最终的价态电子层只有一半被填满,含有未成对电子。
由于没有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来中和它们,这些未成对电子共同赋予原子以磁力。
当形成晶体时,金属原子可以把它们的磁矩排列在同一个方向,也可以不排列,这取决于能量大小,会以能量较低的方式排列。单个磁矩相互平行的区域称为,磁畴和单个原子对外加磁场的响应构成了各种磁性材料分类的基础。
铁磁材料中的磁畴在存在外部磁场的情况下自行排列,从而形成永久磁铁。
是什么导致磁力的损失?
磁性材料不是真正的磁性材料,除非它的磁畴精确排列;任何单个磁畴方向的改变都会导致净磁场强度的损失。各种自然因素可以促使这些磁畴随机排列,最常见和最具破坏性的是高温加热。
宏观物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平静无常,但在微观层面上,原子却在不停地振动。振动的程度取决于它们的能量状态,而能量状态又取决于温度。温度的任何微小波动都会影响原子振动的强度,从而影响总的磁场强度。温度的降低会放大磁铁的磁力,而温度的升高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当磁体暴露在高温下时,磁体中的原子开始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振动,并且更加疯狂。这导致一些磁畴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导致净磁性降低。在足够高的温度下,所有磁畴的排列变得随机无序,随之磁体完全失去磁性。磁体失去永久磁性的转变温度称为居里温度。
温度与磁性
如果磁体被加热到居里温度以下的温度,然后冷却,磁体将恢复其磁性。然而,将磁体加热到居里温度以上后再冷却,磁性恢复无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入外部磁场来重新排列磁畴再次磁化材料。
不同材料的磁性随温度变化
虽然加热是退磁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日常生活中暴露在如此高的温度下(铁氧体磁体~ 460℃,铝镍钴磁体~ 860℃,钴磁体~ 750℃,磁体~ 310℃)是不常见的。磁性的自然丧失主要是其他因素导致的。
存储不当
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磁铁的适当存储对于确保它们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强度至关重要。
大多数磁铁都含有适量的铁,铁在氧气和水的存在下会发生氧化腐蚀。最常用和最强的永磁体,磁铁,由于其含铁量高(超过60%),也最容易受到腐蚀。由于腐蚀改变了使材料具有磁性的潜在化学结构(铁→氧化铁),导致磁性的损失。
为了防止氧化腐蚀,增加磁铁使用时间,制造商已经开始采用防腐涂层,但在储存磁铁时仍需小心。
一块磁铁不正确地放置在另一个更强的磁体附近也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磁性。不同磁体的相似磁极不应该互相接触,因为强磁体将迫使弱磁体的磁畴改变方向;在某些情况下,磁极可能会完全反转。这种由外部磁场引起的磁损耗称为磁滞损耗。
除了磁铁,日常生活中含有磁介质的物品,如信用卡、硬盘、显示器等,在保存放置时也要避免由外部磁场引起的磁损耗。
结构损坏
最后,任何结构性损坏也会导致磁场强度的降低。显然,由相同材料制成的磁铁产生的磁场取决于磁铁的大小。磁铁越大,产生的磁场就越大。结构性损伤会使磁体的尺寸减小,从而降低其磁场强度。
此外,尖锐物体的撞击,如反复敲打磁铁或掉落在坚硬的物体表面上,会迫使磁畴排列方式发生改变降低磁性。这仅适用于某些永磁体。、钐钴和铁氧体磁体非常脆,如果掉落在坚硬的表面或被反复锤打,就会发生结构性损伤。另一方面,铝镍钴磁体非常坚固,在机械应力下不会断裂或破裂。
磁铁的保存与“传承”
为了延长磁铁的寿命并防止磁力的损失,请将磁铁存放在干燥的地方。如果要把多个条形磁铁放在一起,把一个磁铁的N端贴在另一个磁铁的S端,依此类推;马蹄形磁铁也可以像这样储存。
当多种力量合力夺走你的磁铁的能量时,长期磁力的净减少是非常微小的。例如,钴磁体需要大约700年才能自然失去一半的强度,而钕磁体每100年才会失去大约5%的磁性。
所以,你可以放心,目前放在你抽屉里的磁铁将会伴随你一生,甚至可以作为传家宝传给你的孙子孙女们!
⑹ 包机王和量子的区别在哪
包机王和量子的区别在量子通话手机比传统手机更安全。量子安全通话的手机在功能上与传统安全手机类似,量子安全手机在加密的方式和安全性上有了新的突破。量子安全通话服务可以理解为“安全通话+量子密钥”的服务,较之传统手机更安全。量子计算机是真正并行机,因为,它一次操作可搜索一个2的n次方个数的子空间(n就是n位机的n);一次存储(或一个点位上)也是2的n次方个。
⑺ 如果说宇宙诞生了130亿年,那么130亿年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话说在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他的广义相对论。从这个时期开始,天文学的一个细分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个细分领域就是 宇宙学 。所谓的宇宙学研究的是宇宙整体的演化和 历史 。
20世纪至今的宇宙学发展主要是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基础,而获得最大的成就就是标准宇宙模型,这个模型如今叫做Λ-CDM模型,这个模型的前身是宇宙大爆炸模型。
可以说,宇宙大爆炸模型是宇宙学最重要的成果,也是如今主流的科学理论,并且获得许多观测证据的支撑。按照最近的探测器的观测,以及理论模型的推算,如今的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那么很多人就会疑惑:138亿年前诞生的宇宙,那么138亿年以前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
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宇宙观,说白了就是宇宙到底是什么?
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的古代先哲们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者叫做 尸佼 ,他被人尊称为 尸子 ,他的着作也被称为 《尸子》 ,在这本当中就给出宇宙下了一个定义: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 宇是空间,宙是时间 。说白了就是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集合 。
后来,古代的学者们基本上就是继承了这个认知并且开始发扬光大。在后世的一些着作中常常重复记述了这个定义。那为什么中国古人会有这样的认识呢?
我们要知道古代是没有手机和手表的,那你有想过他们如何看时间吗?
他们实际上是通过观测天象计时的,比如:一个昼夜就是一天,月球绕地球一圈就是一个月,太阳同一时间在天球上出现的位置正好绕了一圈就是一年。
甚至包括日晷,它是用过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所以 本质上也是反映太阳一天在天空中的位置 。也就是说, 对于古人而言,时间就是天象(宇宙)的反映,没有天象(宇宙)就没有时间 。
现代人的宇宙观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已经十分接近如今的观点了。按照现代宇宙学的观点,宇宙泛指一切的物质和时空,这里时空指的就是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 按照现代宇宙学的观点就是有了宇宙,才有了时间,没有宇宙,也就没有时间。讨论宇宙诞生之前是没有意义的 。
说白了,时间是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才开始有的,宇宙大爆炸之前并不存在时间。很多科学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比如: 霍金,他在他的科普书《时间简史》就阐述过类似的观点。
时间到底是什么?现代宇宙学的观点听起来有点流氓,但是实际上从逻辑上是说得通的,这其实需要我们从“时间的本质”入手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完全搞懂“时间到底是什么?”,再去探讨宇宙诞生之前的问题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那时间到底是什么?
科学家就发现,如果你要直接对时间进行定义是没有办法。不过,好在牛顿早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我们可以用测量的方式来定义时间,这也叫做 测量定义法 。
如果从测量定义法来看时间, 时间说白了就是周期性的运动 。我们进行适当地简化,我们可以理解成 时间就是运动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我们的手表是通过振动来计时的,古人是通过天象来计时,天象说白了就是周期性的运动。 脱离运动谈时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爱因斯坦曾经就是回归到了时间的测量定义法本身,发现了时间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于是推导出了着名的相对论,并且指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 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这就是相对论的时空观 。
试想一下,如果宇宙中所有的一切包括粒子都静止了,那对于这样的宇宙而言,时间也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
宇宙诞生之前那我们回归一开始的问题,如今宇宙的一切实际上都是来自于那一场大爆炸,那场大爆炸之后宇宙开始出现了粒子,进而慢慢有了恒星,星系。而宇宙没诞生之前,并没有这些这些,更谈不上“运动”,也就不存在“时间”。因此,宇宙诞生之前并不存在时间。那是不是就是说我们没办法探讨宇宙诞生之前的样子,实际上并不是不可以,只是探讨那个状态不需要引入时间参数而已。至于那个时期的状态目前还没有任何可靠的研究成果。
宇宙为什么也会有年龄呢?而且还是130亿岁?今天的宇宙年龄是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推算出来的,此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从一场大爆炸中诞生。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在没有发生大爆炸也就是诞生之前是一个质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点,简称奇点。 这个奇点于137亿年前发生了一个剧烈的大爆炸,然后宇宙由此诞生,大爆炸之初,物质只能够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形态存在, 宇宙大爆炸之后温度不断下降,随着温度的降低,逐步形成了原子核、原子、分子,并且复合形成通常的气体,气体又逐渐凝聚形成星云,星云又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看见的宇宙。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观测银河系临近的星系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那就是他发现几乎所有的星系都在相互背离,离得远的相互离开的速度也就越快,这一发现催生了宇宙膨胀理论,也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基础。 根据哈勃的观测,后人对宇宙膨胀理论进一步 探索 ,现在测出了宇宙膨胀的膨胀率,根据这一个不算太准确的数字,科学家得出了宇宙膨胀速度超过光速这样的理论。这一理论表明,在距离地球大约137亿光年外的地方,星系离开地球的速度将会超过光速,也正是因为此,科学家得出了宇宙的年龄有137亿岁的结论,虽然这个数字不太准确,也有的说144亿光年,但是这个不重要,知道是怎么来的就行了。
宇宙的年龄是根据我们可以看见的宇宙的范围来定义的,也就是可视宇宙范围,在地球上,理论上能够看到的最远的地方就是距离地球137亿光年外的某星系,而在这个距离之外的,哪怕是有什么东西,我们也看不见。那么在137亿年前,宇宙刚刚诞生之前,一宇宙会是什么样子呢?
自然界是不连续的,存在着质的变化。因此,创造我们人类并仍然在继续影响我们人类的这一部分自然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
宇代表空间,宙代表时间 。所谓宇宙,就是指我们这一部分自然界,这是一个具体而有限的世界。
如果我们把自然界比作是一池清水,则宇宙就是因水的扰动而产生的众多水泡之一。当水泡破灭之后,就会重新还原为水,等待着下一次的扰动。
随着现代科学 的发展,已经使我们 认识到,宇宙是由不可再分的量子构成的。离散的量子构成空间,受到激发的量子成为光子,由高能量子组成的封闭体系就是物质。
所以,我们宇宙的前身是那一池清水,这一清水就是离散量子的集合。该量子的角动量为普朗克常数h,约为6.623x10-27尔格秒,具有相对于量子能量的不变性,是量子的本征参量。
宇宙的诞生是由于自然界变化的不平衡所产生的封闭体系。如果宇宙的膨胀是从130亿年前开始的,那么在此之前,宇宙是收缩的。
作为一个封闭体系,决定宇宙膨胀或收缩的因素是宇宙内外部量子空间压力的对比。
类似气球 ,当宇宙的体积很大时,宇宙外部的压力远大于其内部的斥力,所以宇宙在130亿年前处于收缩状态。
在宇宙的收缩过程中,宇宙内部的量子激发态即光子和量子的封闭体系即物质,都会因量子空间的密度增大而被抹平。此时,宇宙内部只存单一的基态量子。
由于普朗克常数h是量子的角动量且大于零,说明量子不仅有质量,而且其半径大于零,即量子是由体积的。根据计算 ,量子的半径为3.57x10-21厘米。
当宇宙缩小至量子间距近似为零时,宇宙就再也无法继续收缩了。此时,宇宙内部基态量子的能量非常高,从而使宇宙内部的斥力远远大于其外部的压力。
于是,宇宙开始反转,由收缩转变为膨胀。而且,宇宙最初的膨胀是非常剧烈的,宇宙是以大爆炸 的方式,开启了其新一轮的膨胀之旅。
⑻ 什么是迅驰
迅驰移动计算技术
迅驰是英特尔公司针对手提电脑提出的无线移动计算技术解决方案
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包括:
·一个微处理器
·相关的芯片组
·802.11(Wi-Fi)无线联网功能。
2003年1月9日,英特尔正式宣布即将推出的无线移动计算技术的品牌名称:迅驰移动计算技术。
2003年3月,一代平台代号Carmel
2004年5月,二代平台代号sonoma
2006年1月,三代平台代号napa
2006年8月,三代平台代号组件之一:代号Napa Refresh
2007年5月,四代平台代号Santa Rosa
Carmel是首代迅驰的开发代号,它于2003年3月启动。Carmel包括了一个Pentium M 处理器,一个英特尔855系列主机板,一个IEEE 802.11b或 IEEE 802.11ab无缐网路接收器。
刚开始,行家大多批评Carmel平台欠缺 IEEE 802.11g无缐网路,因为很多独立无缐WiFi制造商,如 Broadcom 及Atheros均已发布802.11g产品。英特尔回应指IEEE官方当时尚未完善802.11g的标准规格,所以其当时并未加入802.11g的支持。
尽管面对这些批评,Carmel平台很快便吸引到很多OEM厂商及顾客。Carmel平台具有超过旧Pentium 4-M 平台的性能,同时有长的电池耐用时间,大约可在一个48 Wh电池下操作4-5小时。Carmel亦容许笔记本生产商制造更轻巧的笔记本,因为它的合套件并不会发出大的热量,因此不需要太大的冷却系。
在2004年初,在802.11g规格最终定下后,英特尔在迅驰系列加入了IEEE 802.11bg的选项。
第二代迅驰平台Sonoma
Sonoma 是英特尔第二代迅驰平台,在2005年1月启动。它包括了一个更快的Pentium M 处理器,其具有133MHz(四倍频后为533MHz)的前端汇排,英特尔移动915Express核心家族,支持IEEE 802.11bg或 IEEE 802.11abg的WiFi 接收器。
但速度提升的同时,因为使用了PCI Express及更快的Pentium M处理器使得Sonoma笔记本的电使用时间减少,Sonoma笔记本在53 Wh电池的情况下大妁可使用3.5-4.5小时。
Napa平台
Napa平台是英特尔将会在2006年1月发布的迅驰组合。它将包括一个双核心Intel Core处理器,代号为Yonah,一个移动945Express主机板家族及英特尔PRO/Wireless 3945ABG,其将支持最常用的三种IEEE 802.11 标准。
英特尔投资了300万美元在迅驰的广告宣传上。但因为其无处不在的市场推广计划主要标磅Pentium M的性能,所以很多顾客错误地将Pentium M等同迅驰。部份顾客甚至认为迅驰是笔记本电脑连接无缐网路的惟一方法。结果使英特尔的PRO/Wireless芯片需求大增。
新一代迅驰平台Carmel
2003年3月英特尔正式发布了迅驰移动计算技术,英特尔的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并非以往的处理器、芯片组等单一产品形式,其代表了一整套移动计算解决方案,迅驰的构成分为三个部分:奔腾M处理器、855/915系列芯片组和英特尔PRO无线网上,三项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了迅驰移动计算技术。
奔腾M首次改版叫Dothan
在两年多时间里,迅驰技术经历了一次改版和一次换代。初期迅驰中奔腾M处理器的核心代号为Bannis,采用130纳米工艺,1MB高速二级缓存,400MHz前端总线。迅驰首次改版是在2004年5月,采用90纳米工艺Dothan核心的奔腾M处理器出现,其二级缓存容量提供到2MB,前端总线仍为400MHz,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othan迅驰。首次改版后,Dothan核心的奔腾M处理器迅速占领市场,Bannis核心产品逐渐退出主流。虽然市场中流行着将Dothan核心称之为迅驰二代,但英特尔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仍然叫做迅驰。也就是在Dothan奔腾M推出的同时,英特尔更改了以主频定义处理器编号的惯例,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数字,例如:奔腾M 715/725等,它们分别对应1.5GHz和1.6GHz主频。首次改版中,原802.11b无线网卡也改为了支持802.11b/g规范,网络传输从11Mbps提供至14Mbps.
迅驰的概念: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是英特尔最出色的笔记本电脑技术。它不仅仅是一枚处理器,同时还具备集成的无线局域网能力,卓越的移动计算性能,并在便于携带的轻、薄笔记本电脑外形中提供了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这些组件包括英特尔奔腾M处理器,移动式英特尔915高速芯片组家族或英特尔855芯片组家族,英特尔PRO/无线网卡家族。
主要特点:
1.集成无线局域网能力:凭借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集成无线局域网能力,无需使用线缆、板卡和天线。借助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的Wi-Fi认证技术,可以通过无线互联网和网络连接访问信息和进行现场交流。遍布全球的许多公共Wi-Fi网络(称为“无线热点”)都可以提供这种连接能力。此外,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设计用于支持广泛的工业无线局域网(WLAN)安全标准 和领先的第三方安全解决方案(如思科兼容性扩展),因此可以确定数据已经得到最新的无线安全标准的保护。此外,英特尔还将与思科等厂商合作,共同为领先的第三方安全解决方案提供支持。
2. 卓越的移动计算性能:面对现在的多任务处理移动计算生活,在远离家庭或办公室的时候,同样希望获得出色的移动计算性能。鉴于移动计算应用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要求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计算性能,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经过专门设计,旨在以更低能耗提供更快的指令执行速度,进而全面满足新兴和未来应用的需求。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中支持出色移动计算性能的一些主要特性包括:微操作融合,能够将操作合并,从而减少执行指令所需要的时间和能量。节能型二级高速缓存和增强的数据预取能力可减少片外内存访问次数,并提高二级高速缓存内有效数据的可用性。先进的指令预测能力将分析过去的行为并预测将来可能需要哪些操作,从而消除CPU重复处理。专用堆栈管理器能够通过执行普通的“管家”职能来改进处理效率。
3. 支持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可提供出色的移动计算性能,同时借助下列节能技术支持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智能电力分配技术可将系统电源分配给处理器需求最高的应用。全新的节能晶体管技术可以优化能量的使用和消耗,以便降低CPU的能耗。增强的英特尔SpeedStep技术支持可以动态增强应用性能和电力利用率。
4. 种类繁多的笔记本电脑设计: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能支持从轻薄型到全尺寸型等最新的笔记本电脑设计。为了将高性能处理器集成到最新的纤巧和超纤巧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其它领先的电脑设计中,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使用Micro FCPGA(倒装针栅格阵列)和FCBGA(倒装球栅格阵列)技术,来支持专门为更薄、更轻的笔记本电脑设计而优化的封装处理器芯片。全新笔记本电脑更小巧的外形设计需要专门考虑降低能耗,以控制散热量。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采用低压(LV)和超低压(ULV)技术,支持处理器以更低的电压运行,从而降低平板和超纤巧设计笔记本电脑的散热量。
第二代迅驰平台Sonoma
全新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平台(代号为Sonoma),该平台由90nm制程的Dothan核心(2MB L2缓存,533MHz FSB)的PentiumM处理器、全新Aviso芯片组、新的无线模组Calexico2(英特尔PRO/无线2915ABG或2200BG无线局域网组件)三个主要部件组成。
增加的新技术:全新英特尔图形媒体加速器900显卡内核、节能型533MHz前端总线、以及双通道DDR2内存支持,有助于采用配备集成显卡的移动式英特尔915GM高速芯片组的系统,获得双倍的显卡性能提升。此外,全新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还支持最新PCI Express图形接口,可为采用独立显卡的高端系统提供最高达4倍的图形带宽。在系统制造商的支持下,还可获得诸如电视调谐器、支持Dolby Digital和7.1环绕声的英特尔高清晰度音频、个人录像机和遥控等选件,同时继续享有英特尔迅驰移动技术计算具备的耐久电池使用时间优势。可帮助制造商实现耐久电池使用时间的特性包括:显示节能技术2.0、低功耗DDR2内存支持、以及增强型英特尔SpeedStep技术等。
1.全新的PentiumM处理器:Dothan处理器在Banias的基础上引入了较为成熟的NetBurst构架中的诸多特点,并增加了Enhanced Data Prefecher(高级数据预取)和Enhanced Register Data Retrieval(高级记录数据重获)两项新技术。
同Banias内核产品相比,Dothan处理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生产工艺从0.13微米提升到了全新的90纳米,可制造出更小更快的晶体管,因此Dothan处理器在比Banias增加了一倍Cache的情况下,体积和耗电基本保持不变。其次Dothan采用了新的“应变硅”材料技术。据Intel测试,应变硅中的电子流动速度比当前的其他硅材料的电子快很多,使Dothan的主频得到了较大提升,目前最高已达到了2.13G。此外Dothan二级缓存提升到2MB,在保持能耗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原先的同频Banias Pentium-M处理器性能提升了20%左右。Dothan CPU从多方面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其二级缓存采用了8路联合的运行模式,而每路又被分割成为4个功耗区域,由于在处理器工作过程中同一时间只能使用其中的一个功耗区域,所以在专用的堆栈管理技术控制下关闭当前不能被使用到的功耗区域,从而大大降低了二级缓存的功耗。除此之外,Dothan CPU支持新的Enhanced SpeedStep节能技术,这一技术完全由处理器的电压调整机制来完成,而与芯片组关系不大。在这些模式间切换的操作,全部是自动的,完全根据处理器当时的负荷,这样就会使能耗情况得到精确的控制,达到更加节能的目的。
2.全新Aviso芯片组:Sonoma平台的核心除了Dothan CPU,更关键是Alviso(915PM/915GM)芯片组,包含了很多最新的技术,除了支持PCI Express总线架构,还包括支持低功耗的DDR-2内存以及全新的EG3图形核心,此外,Alviso芯片组还搭配代号为ICH6-M的移动南桥芯片,可以提供四个串行ATA硬盘接口,并整合了新一代Azalia音效芯片与全新的ExpressCard外部扩展接口。“Sonoma”作为“迅驰(Centrino)”的替代产品,其无线、显示及音频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计算速度也提高了30%左右。
PCI Express总线在Alviso芯片组上将会全面取代AGP总线和PCI总线。这是最让人欣喜的进步,以后不必再为数据传输的瓶颈而感到困扰了。带宽的巨大提升对于视频处理、多媒体制作带来不容忽视的作用。 PCI Express总线还同时具备了低功耗的特点,对于笔记本来说也是相当关键的。同时新系统还将搭配高性能、低功耗的DDRII内存,且支持双通道,将能提供最大8.4G/s的带宽,这样能满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处理器的发展需求,同时对集成显卡性能的提升也大有好处。伴随Sonoma平台,Intel将会推出“Extreme Graphics 3”整合显示芯片,硬件支持PS 2.0和VS 2.0以及DirectX 9,同时还使用了特殊的电源管理技术以降低功耗,能让用户在性能与功耗之间进行自由的选择。而新的显存整合封装模式,把显示核心与显存做在了同一块基板上,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高显存同核心之间的数据交换速度,并有效减小体积。
在Sonoma移动平台上所集成的“Azalia”音效技术,最大优势就是具备出色的性能,即并行处理功能和标准化架构。Azalia技术最高支持32bit/192kHz的音频采样率,和7.1声道输出。此外,Azalia会使用统一总线驱动进行控制,因为任何Azalia音频设备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驱动。Azalia音效技术将会为笔记本电脑带来前所未有的音频效果,配合性能越来越强劲移动显示技术,将使得用笔记本玩游戏成为一种享受。
在Sonoma移动平台上,延用了多年的PCMCIA Card也会有很大的变化。随着高带宽的视频和网络应用的普及,传统PCMCIA PC Card越来越不适应这样的形势了。迫切需要有一种新型的技术来替代。ExpressCard就是这样的技术,将比传统的PC Card技术更轻、更薄、更快、更易用。除了针对笔记本电脑的ExpressCard34以外,还有针对桌面电脑的ExpressCard54,从而在笔记本和台式机之间架起又一座桥梁。由于ExpressCard在外形尺寸、性能、可靠性、适应性、热插拔和自动设置等多种特性之间达到了更理想的平衡,因此很有可能取代沿用多年的PC Card。
3.新的无线模组Calexico2:移动计算一个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大规模推广无线局域网(Wi-Fi)的应用。对无线连接的支持 Intel 迅驰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不过相比较Dothan处理器和Alviso芯片组而言,Calexico2无线模块的技术创新程度明显不足,因为同样的技术实际上早在两年前就有独立的产品出现,Intel只是将其整合进Sonoma移动平台中,并将其命名为Calexico2 而已。
在Sonoma移动平台上,作为迅驰技术重要部分的无线通讯模块,将配置最新的Calexico2无线通讯模块,在支持IEEE 802.11b的基础之上添加了对IEEE 802.11a/g两项无线技术的支持。其中IEEE802.11a工作在5.0GHz频段下,可以轻松避免来自2.4GHz频段的干扰。除了频段不同以外,IEEE 802.11a采用了改进的信息编码方式,这样使得传输速度可以达到54Mbps。而IEEE 802.11g技术既具有IEEE 802.11a的特征,也具有IEEE 802.11b的特征。IEEE 802.11g工作在2.4GHz频段下,这样便实现了与IEEE 802.11b兼容的目的,但是IEEE 802.11g采用了与IEEE 802.11a相同的信息编码方式,同样使得传输频率达到54Mbps。
第三代迅驰平台Napa
Napa是Intel第三代移动技术平台的名称,它由Intel 945系列芯片组、Yonah Pentium M处理器、Intel 3945ABG无线网卡模块组成的整合平台,相对于第二代迅驰Sonoma平台最大的技术提升有,系统总线速率提升到667MHz,Yonah处理器推出单、双核技术并且采用65nm制程,IntelPro/Wireless 3945ABG无线模块则开始兼容802.11a/b/g三种网络环境。其中,Yonah Pentium M处理器开始引入双核技术,是这次Napa的一项重点技术。
1.Yonah Pentium M处理器
在Napa平台里面,最为瞩目的莫过于采用了双核技术的Yonah Pentium M处理器, Yonah Pentium M处理器是采用65nm制程新一代移动处理器,不过仍然采用Socket 479针脚。它除了引入双核技术以外,同时前端总线速率提升至667MHz,因为双核心的存在而使用的SmartCache技术、新一代电源管理技术,以及开始支持SEE3多媒体指令集。
Yonah Pentium M双核是Intel第一款在移动处理器产品里面引入双核技术的产品,它在一个处理器里面植入了两个核心单元,通过SmartCache技术共享2M L2二级缓存,根据处理任务的负荷程度,在两个核心处理单元之间进行协调,然后分别同时进行指令运算,从而达到更高效的处理能力。双核技术所解决的是,并发多任务运行时整体的性能。
虽然Yonah双核Pentium M有两个核心,但是缓存是通过SmartCache技术来共享使用2M L2缓存,而并没有为两个核心单独设计二级缓存,因此总线速率同时提高至667MHz会相应减少处理器与芯片组之间通信存在瓶颈的可能性。
双核心技术的引入,虽然性能方面获得了绝对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多任务并发运行的处理效率,但是作移动处理器产品来说,功耗有没有得到相应的控制也是用户最为关心的方面。Yonah Pentium M处理器的产品线当中,单核Yonah处理器的功耗还是与Dothan处理器一样,而双核Yonah普通版的最大运行功率达到了31W,超低电压双核Yonah Pentium M只有9W,低电压单核15W,普通一般单核为27W,单核Yonah处理器的功耗比相应Dothan处理器保持同样的水平,而双核版的Yonah处理器的功耗则有所提升,因此Intel引入了名为Intel Dynamic Power Coordination技术、Enhanced Intel Deeper Sleep节能技术,来使Napa平台可以更合理的根据用户的应用来调整功耗,结合Intel SPeedstep自动调频技术,Napa平台在整体功耗方面会相应到改善。
Intel Digital Media Boost也是Yonah处理器引入的一个新技术,其主要就是在SSE/SSE2 Micro Ops Fusion、SSE解码器容量提高以及对SSE3指令集的支持,这一技术的引入,会增加Yonah处理器在多媒体应用方面的性能,对于家庭用户来说,其娱乐性会得到改善,比如在视频剪辑、视频播放等应用上,性能以及效果都会得到提高。
2.Intel 945芯片组系列
Calistoga是移动Intel 945系列芯片组的代号,相比于Intel 915系列芯片组,Calistoga芯片组提供了系统总线至667MHz,支持DDR2双通道内存,最高速率支持667MHz(PC5300),支持PCI-Express x16接口技术,Intel 945GM集成Intel 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950显示单元,400MHz显示核心,并且提升共享系统DDR2 667MHz内存为显存。
Intel 945北桥相应地搭配ICH7-M南桥,支持6个PCI-Express x1接口,同时也支持PCI接口,SATA-300硬盘接口,最高支持3Gbps传输速率。另外,同样支持HD Audio音频技术。
3.Intel Pro/Wireless 3945ABG无线模块
Napa将使用Intel Pro/Wireless 3945ABG无线模块,它支持IEEE 802.11a/b/g无线网络协议,并且在Napa中将一改在Sonoma以及之前的Carmel平台使用的PCI接口,开始使用PCI-Express x1接口,并且模块的规格也转为一种更小的迷你卡。
基于PCI-Express x1接口的WiFi迷你卡无疑最大的好处可以为机器节约一些资源,符合笔记本电脑机体尺寸向更便携的方向发展,不过就目前来看,也有部分Napa平台的工程样机仍然采用基于PCI接口的Intel 2200BG无线模块,因此在未来Napa产品中,这两种无线模块会同时存在,需要一个过渡期来完成两代无线模块的交接。
兼容802.11a/b/g三种无线网络协议,可以使Napa有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就随着迅驰技术发展起来的无线网络市场来看,目前普遍的还是兼容802.11b/g双模无线环境,而抗干扰能力更强的802.11a无线环境多用于一些特殊领域。
三代半Napa Refresh和Napa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央处理器升级为Core 2 Duo(酷睿2)。
第四代迅驰平台(Santa Rosa):
2007年5月9日,Intel发布了迅驰4平台Santa Rosa,平台包含四大组件,分别是Merom+处理器、Intel 965M系列芯片组、Intel 4965AGN无线模块和Intel Tubro Memory(英特迅盘)模块。其中处理器和Intel 965移动芯片组是必要选择,而Intel无线模块可以从4965AGN、3945ABG两种模块中随意选择,都符合Santa Rosa平台的要求。Intel Tubro Memory模块则为可选方案,即便不采用该模块,依然可以张贴新版的Centrino Duo标志。
1、处理器:Santa Rosa平台采用的处理器依然使用酷睿微体系架构,因此也属于Core2Duo处理器的范畴,但从处理器的开发代号来看,Santa Rosa平台采用的处理器名为Merom+,相对于传统的Merom处理器,Merom+处理器主要有两点改进,分别是FSB由原来的667MHz升级到800MHz,其次是处理器的针脚定义由原来的Socket-M更改为Socket-P,但依然是Socket478针设计,以往的Socket479型处理器底座可以完全兼容,但是针脚定义的不同导致945芯片组以及915芯片组并不能兼容新的处理器。此外提供了对64位运算的原生支持,而且其支持IDA技术,该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双核处理器的性能,并减小双核处理器的能耗。在二级缓存方面,则依旧有2MB和4MB两种级别可供选择,新增了Intel Dynamic Acceleration (IDA)技术,对于单线程任务,或者大范围非并行指令的多线程任务,IDA技术能够更好的进行任务的分配,只由一个核心来处理器,从而提高性能,同时其它空闲的核心能够进入C3或者更深的休眠状态,降低处理器的耗电,延长续航时间。而当有新的线程进入队列时,休眠的核心就会根据需要开始工作。
2、移动芯片组:开发代号为Crestline的Intel 965移动芯片组共包含三种不同的规格,分别是GM965、PM965和GL960,根据搭配的南桥芯片不同,即将发售的各类Santa Rosa平台产品还是存在一些微小的功能差别,搭配ICH8-M的芯片组不支持RAID功能,而搭配ICH8-ME的芯片组则能够支持RAID0及RAID1。
965系列芯片组,全部采用新的命名方式,之前采用的数字+字母的组合,如今刚好掉了个,改为字母+数字的组合。其中PM为不集成显卡,而GM为集成显卡,GL表示集成显卡的低端产品,主要是为Celeron-M所准备。
(1)PM965芯片同样是无内置显卡,只要面对高端市场的独显机型。PM965支持800MHz的前端总线,支持最大4GB DDR2 667/533内存,可以搭配ICH8M和ICH8M-Enhanced两款南桥芯片组,在Santa Rosa发布之后,其将成为独显本本芯片组中的主力。
(2)GM965在各方面与PM965基本相同,但GM965集成了显卡GMA X3000,最高核心频率达到了500MHz,可以完整支持Direct X 9.0c。
GMA X3000作为Intel第四代绘图核心,成为首个支援Direct X 9.0、Sharder Model 3.0及OpenGL 1.5的Intel IGP芯片组,硬件Pixel Sader 3.0及Vertex Shader 3.0处算能力,硬件Transform & Lighting (T&L)及Full Precision Floting Point Operations支援HDR效果,最高可共享256MB系统记忆体。同时GMA X3000亦已整合独立的UDI输出功能,作为未来的数字输入输出技术,相信随着GMA X3000的推广,这一技术也会逐渐成为主流。
(3)GL960仅支持533MHz的前端总线,同样的,内存也仅支持最大2GB DDR2 533,相比GM965缩水不少,更多的是为Celeron-M所准备。此外,GL960集成的GMA X3000显示核心,其核心频率也仅为320MHz,同时在搭配的南桥芯片方面,GL960仅可使用ICH8M,不过GL960同样可以完整支持Vista的Aero特效,对于入门级市场,相信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而在南桥芯片组方面,将有ICH8M和ICH8M-Enhanced两款。ICH8M-Enhanced将比普通版则加入Intel Active Management Technology 2.5版本支援,及支援RAID 0、1功能。
3、无线网卡模块:相比3945ABG的单一选择方案,Santa Rosa改用4965AGN和4965AG上下搭配,厂商任选其中一种无线网卡,今后都可以贴上迅驰的Logo。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4965AGN和4965AG均放弃了对802.11b的支持,其中4965AG仅支持802.11a和802.11g,而4965AGN又增加了对802.11n的支持。
Intel早在2006年底就发布了Intel Wireless 4965AGN无线网卡模块,这款新的无线模块依旧采用Mini-Card接口,能够兼容目前的3945ABG无线模块直接升级。Intel Wireless 4965AGN无线模块是符合802.11N草案的产品,能够向下兼容2.4GHz的BG无线格式和5GHz的A无线格式,是目前笔记本无线网卡模块中规格最高的产品。这款Intel Wireless 4965AGN无线网卡模块能够提供300Mbps的最高数据传输速度,通过MIMO接口进行信号发射,能够提供更好的覆盖率,MIMO天线也是保证了如此高带宽数据连接的关键因素。
Intel Wireless 4965AGN无线模块开始支持基于无线的技术的主动管理技术,这将会是配合将来的VPro技术的一个关键细节,管理者可以通过无线模块唤醒笔记本电脑,保证时时刻刻都处于被管理状态,这是目前3945AGN无线模块所无法支持的。
关于无线广域网,Santa Rosa增加了1965HSD作为建议规格,1965HSD支持2.5G(Edge)和3G(CDMA-2000/WCDMA)无线技术,其中2.5G最高支持348Kbps,3G则可以实现2.4Mbps的速率。
4、英特尔迅盘(Tubro Memory)模块:Tubro Memory模块是新增加的一个新面孔,根据英特尔的说法,Turbo Memory可以大幅增加操作系统的启动和运行速度,能够更快的从休眠中恢复,速度能够提高近一倍,而休眠时的功耗水平却大幅降低。不过它并不是Santa Rosa平台必需的硬件配置。
Turbo Memory的全部神秘之处,就在于NAND闪存芯片。Turbo Memory充当硬盘和系统之间的缓存。读数据时,硬盘根据预测算法,将数据预读到Turbo Memory上,系统则从Turbo Memory直接读数据,由于NAND闪存芯片能够更快的读取随机数据,可以高速多次重复读取某一数据,因而系统可以更高速的读取所需的数据。写数据时,系统将数据传输到Turbo Memory,累计到一定数量后,Turbo Memory再将数据一次性传递给硬盘。由于在目前,硬盘已经成为整机的绝对性能瓶颈,而NAND闪存芯片的采用会大量减缓这一瓶颈。同时,由于系统的更多的是从Turbo Memory读取和写入数据,硬盘更多的时间处于待机状态,无论功耗、噪音还是热量都会大幅减少,这对笔记本电脑无疑是一个很诱人的改进。
而在休眠的时候,以往的传统方式是将数据全部转移到硬盘上,现在则是将数据都存储在Turbo Memory上,由于NAND闪存即使断电也不会丢失数据,而其数据的读写速度当然不是传统硬盘可以比拟的,因而可以实现更高速度的休眠和恢复,根据英特尔官方的数据,从休眠中恢复的速度将提高一倍。
就原理和技术上来说,Turbo Memory技术是个相当完美的硬盘加速方案,至少在SSD闪存硬盘诞生之前还是。但是是否当真能够如英特尔所说,实现X2的系统速度呢?关键就在于预读的算法,是否能够具有足够的命中率
Tubro Memory模块只能在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下工作。满足使用Tubro Memory模块的条件比较苛刻,首先,用户需要启用硬盘的AHCI功能,安装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并且计算机硬件本身需要能够支持DFOROM功能(磁盘过滤ROM),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可以正常使用Tubro Memory模块的功能。
⑼ 银河系是怎么形成的
银环的形成原理:
几十亿年前,星系一片混沌和混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旋转形成盘状系统。星系越大,它们的重量越稳定,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其它天体的合并也越少。这项名为深外进化探测2(DEEP2)红移巡天项目调查了距离地球20亿至80亿光年的星系。
星系系统越大,它们似乎越稳定。美国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戈达德宇宙飞行中心的天文学家苏珊•卡辛(Susan
Kassin)这样说道:“天文学家认为附近宇宙的盘状星系早在80亿前就是现在的样子,自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然而我们的观测发现恰恰相反,这些星系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稳定的进化改变。”
(9)中子态硬盘扩展阅读
1、银环的形成原理
黑洞(超核)的两个发射极不断生成各种光子,由于这些光子位于黑洞引力场(即中性场,黑洞的场结构与原子核场类似)的静止斥力区中,受到强大黑洞场的斥力作用而向外加速运动。
如同地球内自循环系统的光聚变与核聚变原理一样,向外作加速运动的极高密度的光子群,在运动中随着黑洞场强的减弱,不断凝聚成电子(包括中微子)、质子等有质量的极性单粒子。
这些有质量的粒子,在黑洞引力场的引力作用下,偏离原来的运动方向,并在它们极性场的相互诱导下,形成两束强大的粒子流,天文学上称之为双极喷流。
⑽ 气态硬盘和液态硬盘那个比较好
液态硬盘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