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固态硬盘技术,什么是固态硬盘技术
固态硬盘就是全电子的,采用集成电路存储技术,使用存储芯片加上寻址控制器来组成的硬盘,类似于U盘技术,没有任何机械运动部件。
相对应的,就是传统的机械硬盘,采用高速旋转的磁盘来存储数据,通过磁头来读写,类似于早期的软盘工作方式。至于旋转的磁盘采用什么轴承,那不是固不固态的问题。如果说润滑油膜,那从广义上说,只要是跑轴套的都可以认为是液态轴承了。所以不存在什么液态硬盘之说。
B. 硬盘所需要的技术高吗
次于制造CPU
C.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哪些
硬盘常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种:1、
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这一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该硬盘中的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2、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指读取时的寻道时间,单位为ms(毫秒)。这一指标的含义是指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后到磁头移到指定的磁道(应该是柱面,但对于具体磁头来说就是磁道)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除了平均寻道时间外,还有道间寻道时间(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与全程寻道时间(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头从当前磁道上方移至相邻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后者是指磁头从最外(或最内)圈磁道上方移至最内(或最外)圈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基本上比平均寻道时间多一倍。出于实际的工作情况,我们一般只关心平均寻道时间。 3、
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这一指标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后,要等多长时间指定的读/写扇区会移动到磁头下方(盘片是旋转的),盘片转得越快,潜伏期越短。平均潜伏期是指磁盘转动半圈所用的时间。显然,同一转速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时约为4.167ms,5400RPM时约为5.556ms。 4、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又称平均存取时间,一般在厂商公布的规格中不会提供,这一般是测试成绩中的一项,其含义是指从读/写指令发出到第一笔数据读/写时所用的平均时间,包括了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与相关的内务操作时间(如指令处理),由于内务操作时间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计,所以平均访问时间可近似等于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因而又称平均寻址时间。如果一个5400RPM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9ms,那么理论上它的平均访问时间就是14.556ms。 5、
数据传输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兆字节每秒,又称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称Mbps)。DTR分为最大(Maximum)与持续(Sustained)两个指标,根据数据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与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DTR是指磁头与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是指缓冲区与主机(即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上限取决于硬盘的接口,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接口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论值可达100MB/s,持续DTR则要看内部持续DTR的水平。内部DTR则是硬盘的真正数据传输能力,为充分发挥内部DTR,外部DTR理论值都会比内部DTR高,但内部DTR决定了外部DTR的实际表现。由于磁盘中最外圈的磁道最长,可以让磁头在单位时间内比内圈的磁道划过更多的扇区,所以磁头在最外圈时内部DTR最大,在最内圈时内部DTR最小。 6、
缓冲区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称之为缓存(Cache)容量,单位为MB。在一些厂商资料中还被写作Cache
Buffer。缓冲区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内部与外部的DTR。为了减少主机的等待时间,硬盘会将读取的资料先存入缓冲区,等全部读完或缓冲区填满后再以接口速率快速向主机发送。随着技术的发展,厂商们后来为SCSI硬盘缓冲区增加了缓存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仍然坚持说其是缓冲区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预取(Prefetch),实验表明在典型情况下,至少50%的读取操作是连续读取。预取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硬盘“私自”扩大读取范围,在缓冲区向主机发送指定扇区数据(即磁头已经读完指定扇区)之后,磁头接着读取相邻的若干个扇区数据并送入缓冲区,如果后面的读操作正好指向已预取的相邻扇区,即从缓冲区中读取而不用磁头再寻址,提高了访问速度。写缓存(Write
Cache),通常情况下在写入操作时,也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再发送到磁头,等磁头写入完毕后再报告主机写入完毕,主机才开始处理下一任务。具备写缓存的硬盘则在数据写入缓区后即向主机报告写入完毕,让主机提前“解放”处理其他事务(剩下的磁头写入操作主机不用等待),提高了整体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效能,现在的厂商基本都应用了分段式缓存技术(Multiple
Segment
Cache),将缓冲区划分成多个小块,存储不同的写入数据,而不必为小数据浪费整个缓冲区空间,同时还可以等所有段写满后统一写入,性能更好。读缓存(Read
Cache),将读取过的数据暂时保存在缓冲区中,如果主机再次需要时可直接从缓冲区提供,加快速度。读缓存同样也可以利用分段技术,存储多个互不相干的数据块,缓存多个已读数据,进一步提高缓存命中率。这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硬盘参数指标,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无疑对选购是有帮助的 7、
噪音与温度(Noise
&
Temperature):这两个属于非性能指标。对于噪音,以前厂商们并不在意,但从2000年开始,出于市场的需要(比如OEM厂商希望生产更安静的电脑以增加卖点)厂商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硬盘的工作噪音,ATA-5规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动声学(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盘都支持AAM功能。硬盘的噪音主要来源于主轴马达与音圈马达,降噪也是从这两点入手(盘片的增多也会增加噪音,但这没有办法)。除了AAM外,厂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厂商介绍中已经讲到,在此就不多说了。至于热量,其实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标准,并声称硬盘的表现是他们预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没有问题。这一点倒的是不用担心,不过关键在于硬盘是机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高热会提高机箱的整体温度,也许硬盘本身没事,但可能周围的配件却经受不了,别的不说,如果是两个高热的硬盘安装得很紧密,那么它还能承受近乎于双倍的热量吗?所以硬盘的热量仍需厂商们注意。
D. 选择硬盘的技术(主要看什么参数)
硬盘
E. 现在的硬盘采用的什么技术
啥问题,高新技术、双碟技术。
F.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我比较喜欢希捷的,就是价格稍贵,看看下面的介绍自己心里就有数了。
硬盘性能技术指标
现在常从宣传广告或者杂志报刊看到硬盘单碟容量多少多少,接口是ATA100,数据缓存为4MB等等,那这些指标是否影响硬盘的性能呢?影响硬盘性能的技术指标到底有那些呢?笔者作了个统计,现将其列于下面:
1、转速
毫无疑问,转速是硬盘的所有指标中除了容量之外最为引人注目的性能参数了。任何一款硬盘的面世时,它的宣传材料中都会在第一条提到它的转速。转速对于硬盘随即传输速度和持续传输速度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它的机理我在本刊创刊号上有专题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目前,IDE硬盘主要由两个系列组成:5400RPM和7200RPM。
2、单碟容量
如果说转速是硬盘性能的第一要素,那么处于第二位的无疑应该是磁盘表面的磁记录密度。因为目前桌面IDE硬盘壳子里一般来说最多只能放进4张盘片,只有IBM可以放5张。显然,靠增加盘片来扩充容量已满足不断增长的存储容量的需求是不可行的。只有提高每张盘片的容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桌面IDE硬盘的标准尺寸是3.5英寸(盘片直径),因此,必须提高磁记录的密度。然而随着磁盘密度的提高,磁头就必须随之越来越灵敏。传统的MR磁头所能承受的最大单碟容量是4.5G左右。目前,单碟容量超过5G的硬盘已经全部使用了GMR磁头。
除了对于容量增长的贡献之外,单碟容量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提升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单碟容量的提高得益于磁道数的增加和磁道内线性磁密度的增加。磁道数的增加对于减少磁头的寻道时间大有好处,因为磁片的半径是固定的,磁道数的增加意味着磁道间距离的缩短,而磁头从一个磁道转移到另一个磁道所需的就位时间就会缩短。这将有助于随机数据传输速度的提高。而磁道内线性磁密度的增长则和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速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现在的IDE硬盘早已不需要交错因子,磁盘每次从磁头下经过一圈,磁头所在磁道中的目标数据会被读取一次。而磁道内线性密度的增加使得每个磁道内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从而在盘片的每个圆周运动中有更多的数据被从磁头读至硬盘的缓冲区里。而新一代GMR磁头技术则确保了这个增长不会因为磁头的灵敏度的限制而放慢速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更高单碟容量的5400RPM硬盘有着比单碟容量较低的7200RPM硬盘更高的性能的原因。
因此,磁盘的单碟容量是仅次于转速的第二大性能参数,他直接的决定了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速度。而5400RPM和7200RPM两大系列中的不同代产品的最明显的差距也就是单碟容量了。
3、平均寻道时间
这就是磁头到达目标数据所在磁道的平均时间。这个时间和磁头平均潜伏时间(完全由转速决定)一起决定了硬盘磁头找到数据所在的簇的时间。这个时间直接影响着硬盘的随机数据传输速度。 磁头平均寻道时间除了和上面讲述的单碟容量有关外,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磁头动力臂的运行速度。目前的主流硬盘中,除了西捷的ATA酷鱼稍快为7.6毫秒外。其余品牌的主流型号基本为8.5~9毫秒。
4、数据缓存
除了上面提到的3个因素以外,提高硬盘高速缓存的容量也是一条提高硬盘整体性能的捷径。
由于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数据从盘片到高速缓存的速度)和接口传输速度(从硬盘高速缓存到系统主存的速度)不同。因此需要缓存来做一个速度适配器。缓存对硬盘性能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数据的读取过程中,因此硬盘里的控制芯片便发出指令,将系统指令正在读取的簇的相邻的下一个或几个簇的数据读入硬盘高速缓存,当系统指令开始要读取下一个簇的数据的时候,硬盘便不需要重新开始一个读取动作,只需要将缓存中的数据传送到系统主存中去就行了。因为从硬盘缓存到系统主存的数据传输仅仅是电子运动,所以速度比硬盘做读取动作所需要的机械动作要快的多。因为数据在磁片上的存储是相对连续的,所以这个预读下一个簇的命中率是非常高的。缓存容量的加大可以使得更多的预读数据被容纳。
在数据写入磁盘的操作中,数据会先被从系统主存写入缓存,一旦这个操作完成,系统就可以转向下一个操作指令,而不必等待缓存中的数据写入盘片的操作的完成。这样系统等待的时间被大大缩短。缓存容量的加大使得更多的系统等待时间被节约。 因此,缓寸的大小对于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速度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目前市面上主流硬盘的缓存几乎都已经加到了2M。而各个公司新推出的产品则更是通过缓存容量来把产品定位传达给市场。2M缓存说明是主流型号,512K缓存的则毫无疑问是定位于低端市场的廉价型号。
5、接口类型
接口也是影响硬盘性能得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硬盘所支持得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现在主流的硬盘接口类型为Ultra ATA/66,而最新的ATA接口则为Ultra ATA/100。自从98年中,这个Ultra ATA/66接口标准被提出以来,现在几乎所有新推出的IDE硬盘都无一例外地支持DMA66。不过由于硬盘盘片及磁盘技术的限制,目前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率及连续数据传输还无法达到66MB/s,现在一般硬盘的传输率均在35~45MB/s之间,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充分发挥Ultra ATA/66的全部功效。
6、数据保护机制
随着硬盘容量和速度的提高,人们对硬盘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各个公司都开发了数据保护系统。
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西部数据的数据卫士。该技术建立于S.M.A.R.T.的基础之上,但又独立于S.M.A.R.T.,而具体的工作过程有些类似于微软的ScanDisk(“数据卫士”技术与S.M.A.R.T.和ScanDisk完全兼容),只是更为自动化:当硬盘累计加电达到8小时后,一旦系统闲置超过15秒,硬盘即可自动检测并修复错误数据,如果在扫描过程中因系统恢复工作或关机而使扫描过程中断,硬盘都会在系统再次闲置(或开机后闲置)15秒之后继续扫描直到任务完成。进行一次全盘扫描,对4.3G硬盘只需8分钟,13G的硬盘也只要20分钟,堪称保护硬盘数据的好助手。
此外,还有IBM的DFT(Drive Fitness Test,驱动器性能检测)和昆腾的DPS(数据保护系统,Data Protection System),MAXTOR的MaxSafe和西捷的高达300G的防冲撞设计。这些保护机制都大同小异。
G. 求硬盘技术发展趋势
以后硬盘的发展趋势是向固态硬盘方向发展(是你要具体点的,我只好也学他们疯狂粘贴了,见谅):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IDE FLASH DISK、Serial ATA Flash Disk)是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组成,简单的说就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目前最大容量为416GB),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包括3.5",2.5",1.8"多种类型。由于固态硬盘没有普通硬盘的旋转介质,因而抗震性极佳,同时工作温度很宽,扩展温度的电子硬盘可工作在-45℃~+85℃。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等、导航设备等领域。
通俗点讲:目前的硬盘(ATA 或 SATA)都是磁盘型的,数据就储存在磁盘扇区里。固态硬盘闪存颗粒(flash disk)制作而成(即目前内存、mp3、U盘等存储介质),外观上和传统硬盘没有区别。固态硬盘是未来硬盘发展的趋势。目前,三星等厂商已经发布过多款固态硬盘,其中宇瞻公司最新发布的新产品,使用单一控制芯片开发的高速SATA固态硬盘,其连续存取速度最高达200MB/sec,容量可达128GB,相较于目前市面上连续存取速度约50~60MB/sec的SATA接口的SSD,Apacer目前可是足足快了2~3倍!不过目前固态硬盘价格还高高在上,尚未普及到DIY市场。
分类1.基于闪存的SSD,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SSD。它的外观可以被制作成多种模样,例如:笔记本硬盘、微硬盘、存储卡、优盘等样式。这种SSD固态硬盘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适合于个人用户使用。
2.基于DRAM的SSD: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目前应用范围较窄。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应用方式可分为SSD硬盘和SSD硬盘阵列两种。它是一种高性能的存储器,而且使用寿命很长,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独立电源来保护数据安全。
走入固态硬盘世界 固态硬盘是近来存储业界的一大焦点,不过我们平常见到的要么是封闭起来的一整块硬盘,要么就是一颗颗NAND闪存芯片,想不想看看固态硬盘内部长什么模样?
专业固态硬盘厂商BitMicro Networks就在CES 2008上给了我们这么一个机会:
看起来很壮观吧。这是BitMicro的一款专业级固态硬盘产品,采用SCSI接口,一块PCB电路板上密集而又整齐地排列着32颗TSOP封装的NAND闪存芯片——事实上由于架构上的支持,PCB电路板可以不止一块,也就是把64颗芯片放在一起也不成问题。
可惜的是,我们只知道这些NAND闪存芯片来自东芝,却不知道具体容量,所以也不了解整块固态硬盘到底有多大。
不过BitMicro透露了一点儿价格方面的消息,就是平均每GB要10美元左右,是主流机械硬盘的大概5倍。
SSD的存储介质的优点SSD的存储介质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另外一种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使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的固态硬盘,可以被广泛应用到笔记本硬盘、存储卡、U盘等。另外一种就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的SSD,目前应用范围较窄。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采用FLASH芯片作为固态存储器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适合于个人用户使用。
SSD固态存储器在以下几点优点:
首先,数据存取速度快。根据相关测试:两台电脑在同样配置的电脑下,搭载SSD固态存储器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了31秒,两者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差距。其次,防震抗摔是SSD的一个特点之一,因为全部采用了闪存芯片,所以SSD固态存储器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笔记本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第三,固态存储器工作时静音(固态存储器因为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发热量小、散热快。第四,固态存储器在重量方面更轻,与常规1.8英寸硬盘相比,重量轻20-30克,减少的重量有利于移动设备的携带。
SSD固态存储器的不足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固态存储器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可恢复性,一旦在硬件上发生损坏,如果是传统的磁盘或者磁带存储方式,通过数据恢复也许还能挽救一部分数据。但是如果是固态存储,一但芯片发生损坏,要想在碎成几瓣或者被电流击穿的芯片中找回数据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当然这种不足也是可以牺牲存储空间来弥补的,主要用RAID 1来实现的备份,和传统的存储的备份原理相同。由于目前SSD的成本较高,采用这种方式备份还是价格不菲。
SanDisk 64GB固态硬盘 2007年一月,SanDisk公司发布了自己的1.8寸32GB固态硬盘产品,3月又继续发布了2.5寸32GB型号。和许多厂商对于固态硬盘的纸面发布政策不同,随后在4月份,Dell就在Latitude D420和D620 ATG的笔记本配置选择中增加了SanDisk UATA 5000系列1.8寸固态硬盘。
SanDisk继续向前迈进,将两款固态硬盘的容量翻倍,分别推出了1.8寸 UATA 5000和2.5寸 SATA 5000系列的64GB容量产品。两款固态硬盘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达到了200万小时,平均读取速度67MB/s,待机/运行功率仅0.4/1.0W。
SanDisk的这两款新品将于第三季度开始提供工程样品,年底前投入量产。
Transcend SSD固态硬盘 着名的存储产品制造商创见(Transcend)近日推出了几款全新的SSD固态硬盘,这几款SSD固态硬盘既有2.5英寸的标准规格设计,也有ExpressCard/34接口设计的,这样主要是为了满足不用用户的需求。新款的创见SSD固态硬盘的设计非常不错,采用了高韧性低重量的外部保护盒,而且容量达到了主流的32GB,当然超低的功耗也是它们的卖点之一。
既然是新款的SSD固态硬盘,那么在性能上肯定是具有优势的,创见新款SSD固态硬盘的数据读取速度达到了30MB每秒,数据延迟响应时间也比普通SSD固态硬盘低得多,而且还加入了ECC内存纠错技术,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创见表示,这几款SSD固态硬盘都提供了长达两年的质量保证,而且更大的容量的64GB版本也会很快与我们见面。
随着各大厂商的积极参与,SSD固态硬盘在2008年的普及速度将会有所加快,不过距离真正的全面普及仍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毕竟桌面级HDD硬盘目前的容量已经突破了1TB,而且价格也非常合理,SSD固态硬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只会出现在高端本本上,以及成为某些发烧级玩家手中的玩具。
忆正 SSD 固态硬盘 随着中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固态硬盘的亮相,其生产厂商忆正存储技术有限公司浮出水面。面对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其生产的固态硬盘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他们申请的十多项世界级专利技术,对其产品的性能有何种提升呢?
忆正在2006年初就开始了SSD开发之征途,并且一开始就把SSD定位为传统机械式硬盘(HDD)的取代产品,所以起步就提出了技术目标要求,连续读写速度一定要大于HDD。忆正自主研发的专利多维NAND闪存阵列控制技术,能使固态硬盘同时获得高带宽与高IO处理能力,并借助16Mbytes DRAM 缓存,及针对NAND 闪存优化的缓存策略,提高了忆正高速固态硬盘的写操作性能与效率,真正实现性能、可靠度、寿命等各方面对硬盘的全面超越。
在纠错、电源管理、坏块管理方面,忆正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保证了忆正固态硬盘纠错能力强,数据存储安全、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由此可见,忆正高速SSD不但能解决传统机电式HDD的问题,更能强化系统的各项功能指标。
目前忆正的高速SSD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开发,其SSD产品已经具备了非常高的性能,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且已经开始销售。(大多宣称有高速SSD的公司多部分产品还在实验室中)
忆正目前的产品研发生产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采用的FLASH规格是SLC(Single Layer Cell)
第二阶段产品主要是采用MLC(Multi-Layer Cell) FLASH作为介质,目前SLC比MLC要贵4倍左右,所以采用MLC做SSD则是未来商用的主流,而MLC比SLC在性能及可靠性方面要差很多,这对新的SSD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目前忆正使用MLC FLASH的SSD速度可以达到读写80M/S,产品化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第三阶段主要是开发IC,目前已经在准备各种资料,预计到2008年将研发生产,IC研发出来后,在耗电,成本,体积上将有更大优势。
第四阶段将IC应用不同的领域或开发出不同的应用功能,以至开发出一些
特制性产品。
作为一家2006年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忆正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SSD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中,希望能领先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的存储事业作出一份贡献。SSD技术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忆正人将会肩负起这份重担,不断努力,将SSD技术领先到底。
我们期待着它能研发速度更高的SSD。
以闪存每年价格下滑幅度高达五成来计算,到了2010年,固态硬盘就可望取代传统硬盘,成为储存数据的媒介,厂商表示。
国内存储装置厂商宇瞻(Apacer)日前与国际内存大厂三星(Samsung)联袂发表固态硬盘(SSD, Solid State Disk)的发展趋势,表示不论就省电、效能等项目来看,固态硬盘的表现都优于传统硬盘,前者之所以还未在储存媒体市场大放异彩症结仅在于成本,三星资深经理Do Geun Kim表示。但是预计到了2009年末、2010年初,固态硬盘即可望吃掉60GB以下容量的硬盘市场。
虽然60GB在笔记型计算机市场已经是入门的储存容量,但是三星认为除此以外的市场还大有可为,例如UMPC、百元计算机、可携式多媒体播放器等。根据三星的预计,固态硬盘在行动装置的市场渗透率,将从目前的1.32%,至2009年成长至18.82%。数量从840万个成长至32亿5600万个。
原因即在于成本下滑,宇瞻科技产品经理林志亮表示。他指出目前固态硬盘1GB的价格约12块美金;但在闪存每年储存密度以两倍速度提升、价格每年下滑50%的趋势下,届时60GB的固态硬盘单价即可望趋近于同样容量的传统硬盘,也就是每1GB价格1块美金。
“传统硬盘的售价虽然每年都会下滑,但是硬盘价格再怎么跌,都会有固定成本,”林志亮说。
不过硬盘厂商可不同意闪存阵营的看法。日立技术支持协理蔡正平即指正,在一寸硬盘市场中,闪存的确来势汹汹。但是电脑使用者追求的是大容量。“至少五年之内,固态硬盘不会取代传统硬盘,”蔡正平说。
固态硬盘俗称闪存式硬盘,顾名思义是以NAND Flash为基础,仿真动态随机存取内存(DRAM)基本的存取模式,可以达到数据随机存取的高速传输。简单来说,固态硬盘的读取速度高达每秒53 MB,写入速度则为每秒28 MB,分别较标准硬盘快300%及150%。节电效益则为10%到20%。
虽然拥有如是优点,但在闪存单位价格仍居高不下,加上目前控制芯片和内存颗粒之间的搭配性、高速传输等能力尚达不到商品化阶段,因此虽然包括了宇瞻、三星(Samsung)、升碟(SanDisk)、创见(Transcend)等数间业者,预计在六月初、也就是从今年第二季开始,量产上市容量达32GB的固态硬盘,今年底以前,市场也可望现身容量达64GB、128GB的固态硬盘,但是以市场接受度而言,仍以4GB、8GB的固态硬盘为主,林志亮说。而在此阶段,固态硬盘也不被视为储存媒介,而是类似于微软和英特尔的内存加速技术Ready Boost、Turbo Memory等。
不过市场业已对固态硬盘的未来乐观以待。SanDisk引述Gartner的预测,显示家用与商用笔记本内建固态硬盘的全球消耗量,将从2007年的4百万左右,于2010年迅速攀升至3千2百万 。
继续粘贴(见谅):
伴随着闪存产品的越来越便宜,闪存技术的越来越进步,SSD固态硬盘从原先高高在上的位置逐渐走入了我们生活中。华硕Eee PC、苹果MacBook air、Thinkpad X300等笔记本的推出更是加强了固态硬盘的逐步流行。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固态硬盘呢?
固态硬盘俗称闪存式硬盘,顾名思义是以NAND Flash为基础,仿真动态随机存取内存(DRAM)基本的存取模式,可以达到数据随机存取的高速传输。简单的说就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目前最大容量为416GB),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包括3.5",2.5",1.8"多种类型。
由于固态硬盘没有普通硬盘的旋转介质,因而抗震性极佳,同时工作温度很宽,扩展温度的电子硬盘可工作在-45℃~+85℃。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等、导航设备等领域。
通俗点讲:目前的硬盘(ATA 或 SATA)都是磁盘型的,数据就储存在磁盘扇区里。而固态硬盘是使用闪存颗粒(flash disk)(即目前内存、mp3、U盘等存储介质)制作而成。
目前,三星等厂商已经发布过多款固态硬盘,其中宇瞻公司最新发布的新产品,使用单一控制芯片开发的高速SATA固态硬盘,其连续存取速度最高达200MB/sec,容量可达128GB,相较于目前市面上连续存取速度约50~60MB/sec的SATA接口的SSD,Apacer目前可是足足快了2~3倍!不过目前固态硬盘价格还高高在上,尚未普及到DIY市场。
SSD的存储介质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另外一种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使用FLAS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的固态硬盘,可以被广泛应用到笔记本硬盘、存储卡、U盘等。另外一种就是采用DRAM作为存储介质的SSD,目前应用范围较窄。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CI和F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采用FLASH芯片作为固态存储器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适合于个人用户使用。
SSD固态存储器有以下几点优点:
首先,数据存取速度快。根据相关测试:两台电脑在同样配置的电脑下,搭载SSD固态存储器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了31秒,两者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差距。
其次,防震抗摔是SSD的一个特点之一,因为全部采用了闪存芯片,所以SSD固态存储器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笔记本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再次,固态存储器工作时静音(固态存储器因为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发热量小、散热快。第四,固态存储器在重量方面更轻,与常规1.8英寸硬盘相比,重量轻20-30克,减少的重量有利于移动设备的携带。
SSD固态存储器的不足:
固态存储器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可恢复性,一旦在硬件上发生损坏,如果是传统的磁盘或者磁带存储方式,通过数据恢复也许还能挽救一部分数据。但是如果是固态存储,一但芯片发生损坏,要想在碎成几瓣或者被电流击穿的芯片中找回数据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当然这种不足也是可以牺牲存储空间来弥补的,主要用RAID 1来实现的备份,和传统的存储的备份原理相同。但是由于目前SSD的成本较高,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备份将会进一步加强产品成本。
官方观点:
国内存储装置厂商宇瞻(Apacer)日前与国际内存大厂三星(Samsung)联袂发表固态硬盘(SSD, Solid State Disk)的发展趋势。
三星资深经理Do Geun Kim表示:不论就省电、效能等项目来看,固态硬盘的表现都优于传统硬盘,前者之所以还未在储存媒体市场大放异彩症结仅在于成本。但是预计到了2009年末、2010年初,固态硬盘即可望吃掉60GB以下容量的硬盘市场。
虽然60GB在笔记型计算机市场已经是入门的储存容量,但是三星认为除此以外的市场还大有可为,例如UMPC、百元计算机、可携式多媒体播放器等。根据三星的预计,固态硬盘在行动装置的市场渗透率,将从目前的1.32%,至2009年成长至18.82%。数量从840万个成长至32亿5600万个。
同时,日立技术支持协理蔡正平也指出:在一寸硬盘市场中,闪存的确来势汹汹。但是电脑使用者追求的是大容量。“至少五年之内,固态硬盘不会取代传统硬盘。
小编观点:
不管是传统硬盘制造商,还是致力于发展新兴SSD硬盘的厂家都不可否认的是固态硬盘在诸多方面相对于传统盘片硬盘的优势,相信随着闪存产品制造成本的日渐降低,总有一天固态硬盘会完全取代现在盘片硬盘的地位。
H. 什么叫硬盘镜像技术
用GHOST软件做分区系统备份,或者还原备份到分区,或者备份整块硬盘,或者恢复整个硬盘,或者实现硬盘间的数据对刻
I. 硬盘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硬盘的性能指标:
一、容量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1GB=1024MB。但硬盘厂商在标称硬盘容量时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们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标称值要小。
硬盘的容量指标还包括硬盘的单碟容量。所谓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片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平均访问时间也越短。
二、转速
转速(Rotation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盘内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也就是硬盘盘片在一分钟内所能完成的最大转数。转速的快慢是标示硬盘档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硬盘的速度。
硬盘的转速越快,硬盘寻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对的硬盘的传输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盘转速以每分钟多少转来表示,单位表示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缩写,是转/每分钟。RPM值越大,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访问时间就越短,硬盘的整体性能也就越好。
三、平均访问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即: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
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盘的磁头移动到盘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当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在8ms到12ms之间,而SCSI硬盘则应小于或等于8ms。
硬盘的等待时间,又叫潜伏期(Latency),是指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一般应在4ms以下。
四、传输速率
传输速率(Data Transfer Rate) 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是指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单位为兆字节每秒(MB/s)。硬盘数据传输率又包括了内部数据传输率和外部数据传输率。
内部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称为持续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盘缓冲区未用时的性能。内部传输率主要依赖于硬盘的旋转速度。
外部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传输率,它标称的是系统总线与硬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数据传输率与硬盘接口类型和硬盘缓存的大小有关。
五、缓存
缓存(Cache memory)是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冲器。由于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界接口传输速度不同,缓存在其中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硬盘整体性能。当硬盘存取零碎数据时需要不断地在硬盘与内存之间交换数据,有大缓存,则可以将那些零碎数据暂存在缓存中,减小外系统的负荷,也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9)硬盘技术扩展阅读
硬盘保养注意事项
1、读写忌断电
硬盘的转速大都是5400转和7200转,SCSI硬盘更在10000到15000转,在进行读写时,整个盘片处于高速旋转状态中,如果忽然切断电源,将使得磁头与盘片猛烈磨擦,从而导致硬盘出现坏道甚至损坏,也经常会造成数据流丢失。
所以在关机时,一定要注意机箱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没有闪烁,即硬盘已经完成读写操作之后才可以按照正常的程序关闭电脑。硬盘指示灯闪烁时,一定不可切断电源。如果是移动硬盘,最好要先执行硬件安全删除,成功后方可拔掉。
2、保持良好的环境
硬盘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有时候严重集尘或是空气湿度过大,都会造成电子元件短路或是接口氧化,从而引起硬盘性能的不稳定甚至损坏。
3、防止受震动
硬盘是十分精密的存储设备,进行读写操作时,磁头在盘片表面的浮动高度只有几微米;即使在不工作的时候,磁头与盘片也是接触的。硬盘在工作时,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就容易造成磁头与资料区相撞击,导致盘片资料区损坏或刮伤磁盘,丢失硬盘内所储存的文件数据。
因此,在工作时或关机后主轴电机尚未停顿之前,千万不要搬动电脑或移动硬盘,以免磁头与盘片产生撞击而擦伤盘片表面的磁层。此外,在硬盘的安装、拆卸过程中也要加倍小心,防止过分摇晃或与机箱铁板剧烈碰撞。
4、减少频繁操作
如果长时间运行一个程序(如大型软件或玩游戏),或是长期使用BT等下载软件,这时就要注意了,这样磁头会长时间频繁读写同一个硬盘位置(即程序所在的扇区),而使硬盘产生坏道。
另外,如果长时间使用一个操作系统,也会使系统文件所在的硬盘扇区(不可移动)处于长期读取状态,从而加快该扇区的损坏速度。当然,最好是安装有两个或以上的操作系统交替使用,以避免对硬盘某个扇区做长期的读写操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硬盘的性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