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SATA硬盘NCQ
NCQ上面的人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其实在网上很好找的
我再给他们做一下补充吧:
现在的SATA没有支持NCQ技术的,只有SATA2才支持,而且也不是全支持,就想上面说的一样,迈拓金钻10代SATA(DiamondMax10
SATA)、希捷酷鱼7200.8(Barracuda
7200.8)和希捷酷鱼7200.7
SATA
NCQ版
而且还需要主板的支持才能很好的实现NCQ,支持的主板有INTER的945,955的板子,还有NCQ功能在默认状况下并未自动打开,还需进行一番设置。首先,NCQ是AHCI(高级主控界面)所支持的一项技术,开启AHCI是第一步。AHCI属于SATA2的高级特征之一,支持SATA功能的主板并不一定支持AHCI。只有在主板BIOS中能找到AHCI选项才表明这款主板能支持NCQ。
具体设置:进入主板BIOS,找到“Integrated
Peripherals”→“OnChip
Serial
ATA
Device”,查看此处是否有“AHCI”选项。要支持NCQ功能,BIOS中的“SATA
Mode”应设为“AHCI”!
支持的主板除了INTER以外,VIA和SIS也有支持的产本出来!NCQ技术的主板芯片有INTEL
ICH6R、NF4
ULTRA、NF4
SLI、VIA
VT8251。他们都支持SATAII标准,
硬盘还是ST的好,是它的技术!
㈡ 硬盘所谓的NCQ是什么
NCQ被称为“全速命令队列(Native
Command
Queuing,NCQ)”。全速命令队列是SATA
II最先进和最令人期待的特性,是SATAⅡ规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SATAⅡ规范唯一与硬盘性能相关的技术。NCQ是一项强大的接口/硬盘技术,它通过在硬盘内部优化作业的执行顺序来提升硬盘性能和使用寿命。
资料来源:
http://ke..com/view/17501.html?wtp=tt
㈢ 硬盘NCQ技术是什么意思
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是被设计用于改进在日益增加的负荷情况下硬盘的性能和稳定性的技术。当用户的应用程序发送多条指令到用户的硬盘,NCQ硬盘可以优化完成这些指令的顺序,从而降低机械负荷达到提升性能的目的。
㈣ 硬盘的NCQ功能是干什么
SATA规范支持许多新的功能,其中之一就是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全速命令排队)技术。它是一种使硬盘内部优化工作负荷执行顺序,通过对内部队列中的命令进行重新排序实现智能数据管理,改善硬盘因机械部件而受到的各种性能制约。NCQ技术是SATAⅡ规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SATAⅡ规范唯一与硬盘性能相关的技术。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硬盘是怎样读写信息的。硬盘通过将信息写入磁盘磁道上的特定位置进行信息存储,硬盘访问磁盘上信息的过程如下:
● 寻找存储数据的目标磁盘(platter),访问该磁盘。
● 寻找磁盘上存储数据的目标磁道(track),访问磁道。
● 寻找磁道上存储数据的目标簇(cluster),访问簇。
● 寻找簇上存书数据的目标扇区(sector),访问扇区。
● 寻找目标数据,读取数据。
通过上面的步骤,硬盘即可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硬盘写入数据的步骤也是如此,区别仅仅在于读操作变为写操作。大多数情况下数据存入硬盘并非是顺序存入,而是随机存入,甚至有可能一个文件被分配在不同盘片上。对于不支持NCQ的硬盘来说,大量的数据读写需要反复重复上面的步骤,而对于不同位置的数据存取,磁头需要更多的操作,降低了存取效率。支持NCQ技术的硬盘对接收到的指令按照他们访问的地址的距离进行了重排列,这样对硬盘机械动作的执行过程实施智能化的内部管理,大大地提高整个工作流程的效率:即取出队列中的命令,然后重新排序,以便有效地获取和发送主机请求的数据,在硬盘执行某一命令的同时,队列中可以加入新的命令并排在等待执行的作业中。显然,指令排列后减少了磁头臂来回移动的时间,使数据读取更有效。
如上图所示,如果新的命令恰好是处理起来机械效率最高的,那么它就是队列中要处理的下一个命令。举个例子:比如向硬盘下达一组数据传送指令,由于数据在磁盘上分布位不同,磁头可能会先读取260扇区,再读取7660扇区,然后又读取261扇区……如果我们对指令进行优化排列,可以先读260扇区,接着依次读261扇区,最后读取7660扇区……显然,指令排列后减少了磁头臂来回移动的时间,使数据读取更有效。并且有效的排序算法除了考虑目标数据的线性位置,也会考虑其角度位置,并且还要对线性位置和角度位置进行优化,以使总线的服务时间最小,这个过程也称做“基于寻道和旋转优化的命令重新排序”。
目前希捷、迈拓、日立等硬盘厂商已经在SATA硬盘中应用了NCQ技术。不过,要充分享用NCQ技术,光硬盘支持是不行的,还要对应的硬盘控制器(如南桥芯片中的磁盘控制器)支持才行。例如Intel从945芯片组的ICH7R南桥开始支持NCQ技术,nVidia从nForce4 SLI芯片组开始支持NCQ技术。
㈤ NCQ是什么
在SATA2硬盘中所特有的一种功能,(一下是复制的资料请参考)
确实,这是机械硬盘,也成为温彻斯特硬盘的一大缺点,由于硬盘是机械式读取,所以导致磁头需要在盘片上不停跳动来读取数据。这种不规律的跳动,直接影响的是硬盘读取零散文件的速度。这一方面大家也许有所感触:复制一个巨大的ISO文件也许有120M/秒,但是复制一个120M的零散文件夹,两三分钟都有可能。虽然,巨大ISO文件也不是按顺序排列,但是其规整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只要是机械硬盘,这种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固态硬盘成为追求性能的更新选择。不过固态硬盘容量不高,价格也相当夸张,因此无法普及。在这种情况下,SATA II规范中提供了一种补偿机制,或者说叫做先进特性:NCQ。而这项NCQ技术需要开启AHCI进行支持。
随着硬盘技术的发展,硬盘涌现出不少新的技术。在单碟160G向320G迈进时,垂直记录的应用提高了单位体积下硬盘的容量。更早时期出现的SATA接口硬盘在不断升级中,新的技术对硬盘有了更强大的支持,新的功能不断涌现,也带来了NCQ和热插拔这两种较为实用的功能。
NCQ被称为“全速命令队列(Native Command Queuing,NCQ)”。全速命令队列是SATA II最先进和最令人期待的特性,是SATA II规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SATA II规范唯一与硬盘性能相关的技术。NCQ是一项强大的接口/硬盘技术,它通过在硬盘内部优化作业的执行顺序来提升硬盘性能和使用寿命。
支持NCQ技术的硬盘对接收到的指令按照他们访问的地址的距离进行了重排列,这样对硬盘机械动作的执行过程实施智能化的内部管理,大大地提高整个工作流程的效率:即取出队列中的命令,然后重新
排序,以便有效地获取和发送主机请求的数据,在硬盘执行某一命令的同时,队列中可以加入新的命令并排在等待执行的作业中。显然,指令排列后减少了磁头臂来回移动的时间,使数据读取更有效。
如果对硬盘进行一系列的读取,由于数据在磁盘上分布位不同,在没开启NCQ技术的时候,磁头可能会先读取盘片1的78扇区,再读取盘片2 的760扇区,然后又读取盘片1的261扇区,再读取盘片2的43扇区。但如果开启了NCQ后,就会优先按照顺序读取盘片1的数据,例如78-261扇区,然后在跳转到盘片2进行43-760扇区的读取。这样一来,就有效降低了磁盘跳转的频率,也就提高了小文件的读取速度。
㈥ 支持NCQ的硬盘之下,在系统下怎么开启NCQ
即便主板和硬盘具备了NCQ功能,但NCQ功能在默认状况下并未自动打开,还需进行一番设置。
首先,NCQ是AHCI(高级主控界面)所支持的一项技术,开启AHCI是第一步。AHCI属于SATA2的高级特征之一,支持SATA功能的主板并不一定支持AHCI。只有在主板BIOS中能找到AHCI选项才表明这款主板能支持NCQ。
进入主板BIOS,找到“Integrated
Peripherals”→“OnChip
Serial
ATA
Device”,查看此处是否有“AHCI”选项。
BIOS设置
下面以采用Intel
ICH6-R南桥的主板为例介绍NCQ相关的BIOS设置。在BIOS的SATA工作模式选项中,除了RAID和IDE外,还多出了一个AHCI选项。大家知道IDE模式是指让SATA硬盘工作在普通IDE模式下,通常用于单个SATA硬盘,而RAID模式则是通过RAID控制器来管理SATA硬盘,适合建立SATA
RAID。新增的AHCI模式则利用AHCI控制器来管理SATA硬盘。
在某些主板的BIOS选择中,SATA工作模式和AHCI功能是两个选项,当SATA模式设置为RAID时,AHCI自动处于“支持”;当SATA模式设为IDE时,AHCI可选择“支持”或“不支持”,两种设置可能存在的选项有3种。
要支持NCQ功能,BIOS中的“SATA
Mode”应设为“AHCI”
其实,AHCI和SATA模式的关系并不复杂。当开启SATA
RAID控制器时,AHCI会同时生效;如果不使用SATA
RAID,AHCI可设置为关(即普通IDE模式)或开(单独启用AHCI)。无论如何,只有AHCI设置为开时,方可支持NCQ。
想要更清楚,看这个网址:
http://hi..com/liuli/blog/item/a3b9349b867914b7c9eaf4b6.html
㈦ 什么是硬盘NCQ技术
网络来的,供你参考
NCQ是属于SATA 300规范中的一条,它是一项提升硬盘性能的技术,下面来具体解释它。
我们知道硬盘和内存不同,硬盘结构上有很大部分是机械的,其性能一定受到机械部件特性比如马达转速等等的影响,所以硬盘速度始终只能慢慢提高。
我们的硬盘是怎么写数据的?其过程很简单,从磁盘的最外圈开始往内圈写,一个圈叫做一个磁道track,所有碟(platter,即平时说的单碟),面(一个碟可能有两个面)上同一磁道组成一个柱面(cylinder),写硬盘就是按照从外到里一点点顺序写的。可惜我们读取的时候肯定不是按照这样的顺序的,我们一般是随机的读取分散在盘片上的数据,我们需要在快速转动的同时准确定位,可以想象这是多么不容易
要精确定位,我们会遇到两个敌人:寻道延迟和转动延迟。
寻道延迟是磁头找到磁道的时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磁头反复地在一个个同心圆之间伸长,缩短,其延迟就是寻道延迟,或者在硬盘技术参数中称为寻道时间。
要减少寻道时间,一般的做法就是对任务的重新排序。因为如果我们的定位任务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依次进行,那延迟肯定很大。这里可以举一个很好理解的例子。如果3个人同时乘电梯,A先按按钮要到10楼,B要到5楼,C到15楼,如果按照先按先送的顺序,电梯先到10楼,再下来到5楼,又上去到15楼,显然浪费了很多时间,而正常的顺序是从下往上的顺序排列的,这个例子很普通,但是可能大家乘电梯的时候从来不会考虑到吧:)当然寻道时间的优化比这个复杂得多,算法也聪明得多。
转动延迟是找到准确磁道后,那个正确的地址所在位置转到磁头下面的时间。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转得越快,这个时间就越短,对5400转硬盘,转一圈要11.1毫秒,7200转要8.3毫秒,而万转硬盘只要6毫秒。
要减少转动延迟,一般的办法是提高转速,但是我们知道提高转速很难,否则我们不会到现在还在用7200转的硬盘。除了这个办法还有1.优化排序2.乱序执行。
两个延迟加起来就是我们遇到的总延迟,我们希望总延迟越小越好。以前的做法是优化排序任务从而减少寻道时间,但是后来发现追求最小寻道时间会导致转动延迟变大,两者相加不一定是最小的。所以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寻道和转动的优化方法,这种方法就称为“tagged command queuing”,而在SATA 300标准中使用的特殊的优化方法就叫做“Native Command Queuing”,就是NCQ。
㈧ RAIDXpert在win7下开启硬盘的ncq,打开后不能显示子目录,该怎么处理
处理方法如下所示。
1:标准方加载SATA驱动,安装好系统后,在安装完主板芯片组驱动后,再运行Intel英特尔Rapid Storage Technology驱动"intel_rst_9641002.exe",自然就打开NCQ了。
2:缺点是此后只要开机,不仅会在添加删除程序中看到Rapid程序,而且会发现至少多出这两个程序常驻内存:"IAStorDataMgrSvc.exe"、"IAStorIcon.exe"。
3:最优方法加载Rapid驱动安装好系统后,NCQ自动打开,再装主板芯片组驱动等。
4:验证不要再装Rapid驱动来验证,这样画蛇添足,只要看“设备管理器”中,磁盘显示如下图即可。用HD Turn pro验证时,此时仍能检测硬盘各项参数包括温度的。
㈨ 硬盘NCQ功能有什么作用
由于SATA
II的第一阶段几项改进中,NCQ原生指令排序技术对个人用户意义比较大,所以也只有这一项技术比较多人了解。其实SATA
II第一阶段加入的技术包括如下几项:
NCQ原生指令排序
传统台式机硬盘都用线性形式处理请求,这种方式潜在很不好的方面,要理解其中原理,必须对硬盘物理结构有个基本了解。硬盘里面是圆盘状的,很象CD光盘。每一个圆盘由许多同心圆划分为一条条磁道,磁道又分出扇区。每个圆盘由一个或多个磁头负责读取。如果数据分布在同一磁道,寻找数据的速度是最快的。在不同磁道之间移动则消耗很多时间。假设要读取三块数据,其中一块在圆盘最外边的磁道上,一块在圆盘最里面的磁道上,还有一块在圆盘最外边的磁道上。传统的硬盘,会依次先读取圆盘最外面的数据,然后读取最里面的数据,最后再回头读取最外面的数据。这样一来,磁头移来移动消耗的寻道时间多,效率就低了。如果把磁头移动减到最少,寻道时间就会相应减少。这就是NCQ的目的所在——NCQ可以重新编排指令,不让磁头从外移到内再移到外,而是在移向圆盘内圈之前就读取外圈的两块数据。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CPU的速度对硬盘性能影响微乎其微,但NCQ技术则可以明显改善硬盘性能,特别是对前面提到的SATA多线程性能差、容易磁头频繁来回摆动、硬盘容易过热这些方面有很大改善。
前面提到SATA的热拔插技术,由于阵列中有一块硬盘出现故障的时候,不知道具体坏的是哪一块而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