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硬盘大全 » 硬盘模型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硬盘模型

发布时间: 2023-02-09 22:09:36

Ⅰ WD硬盘如何升级固件

你的硬盘是内置硬盘还是外置硬盘?
我找获一篇文章,你可以通过该文章里提供的链接下载固件更新所需的程序。你可以根据这个步骤哦:西部数据官方网站(请选择中文简体版)〉支持〉FAQ/知识库〉文章编号6828。
若无法在这片文章里找到你的硬盘模型,你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查找:西部数据官方网站〉支持〉下载〉输入模型号即可。(若你的硬盘是WD My Book World Edition,你可以直接查看知识库文章编号8433;WD My Book Live/WD My Book Duo,文章编号7839。)。

Ⅱ 西部数据新元素系列2.5英寸移动硬盘是固态还是动态

你好。

目前西部数元素系列可分为台式或移动式(图片截图自西部数据官方网站):

台式

两款都不是固态硬盘(SSD,Solid State Drive),都是储存硬盘(HDD,Hard Disk Drive) 。

若你要寻找更多西部数据元素系列的硬盘规格,你可以根据这个步骤哦:西部数据官方网站〉支持〉安装〉选择你硬盘模型或输入硬盘模型号〉产品规格即可。

希望这能协助你。

Ⅲ 要怎么鉴别固态硬盘真假

辨别真假硬盘的方法:

1、看看包装

检查外包装是否拆下,各类标签是否齐全。

2、看静电袋的标签

一般来说,硬盘标签上有SN,型号和PN。这些标签分别有对应的数据。例如,SN是一个序列号,每个硬盘只有一个。模型就是模型。生产通知书称为零件编号。

3、检查SN号

检查硬盘正面标签上的锡号是否与硬盘侧面的标签一致。如果不是,可以确定它不是真的。

4、盘的外观

注意检查盘体是否有划痕,螺孔是否有痕迹。如果使用,在硬盘螺丝上会有明显的痕迹,很容易区分。

5、硬盘印版

因为是真空包装的,全新硬盘的板是亮的,部件不会被氧化成黄色或黑色。

6、SATA接口的金手指

一个全新的硬盘通常是看不见的。如果是金手指,那就显而易见了。

7、硬盘测试软件

有很多人会去查鲁大师的时间和次数,但是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因为电源时间可以通过软件重置。建议使用硬盘测试软件HDTune进行检测,主要是看它检测到的序列号是否与硬盘上的SN序列号一致。如果不是,硬盘就不应该是正版的。

8、官方网站查询

这种方法是最可靠的。目前,大多数硬盘品牌都有自己的保修页面。屏幕会提示用户输入序列号,即SN序列号。根据页面上的提示步骤,可以查询硬盘的结果。

(3)硬盘模型扩展阅读:

固态硬盘的使用和维护:

1、不要经常断电,或非正常关机

ssd没有发动机或磁盘等机械部件,因此它们比过去的机械硬盘更不容易摔坏,但它们也有一个巨大的弱点:害怕突然断电。这是因为ssd通常有很大的缓存空间(类似于计算机内存)。

当写入大量数据时,数据不会直接写入SSD的闪存,而是临时存储在缓存中。在出现电源故障的情况下,或者如果用户长时间按下电源按钮强制关闭,存储在缓存中的未实际写入SSD的数据就会丢失。

如果您丢失了某些特别重要的东西(例如FTL文件分配表),您甚至可能会得到整个磁盘的不可读数据。

2、不要长时间不通电使用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如果把一块固态硬盘拿出来,放久了,上面的数据很可能就会丢失。

这与闪存的工作原理有关:在闪存上,最基本的存储单元被称为“晶格”——它就像一个内部有电子的小电池。闪存通过确定每个格子中是否有电(或者,准确地说,电压)来读取数据,从而读取二进制数据“0”或“1”。

3、不要当作下载盘进行重负载下载

当机械硬盘工作时,中间的电机一直在旋转,伸缩悬臂的控制头一直在运动,所以大部分的机械硬盘坏了其实是电机坏了,而不是光盘的损坏。

SSD没有机械部件,闪存只有一个大电流通过它在读写操作,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机械硬盘的生活通常是表达时间,虽然SSD的生活来衡量的数据量。

Ⅳ 想要一个迷你170mmX170mm的主机硬盘模型 哪里可以下载呢

建议去电脑维修店找专业的人士给你检查下硬件,专业的软件专家应该能帮你下载好你要的软件的。

Ⅳ bios里的auto和manual 是什么意思啊

BIOSauto代表automatic,通常意味着BIOS选择一个适当的启动设置。手动方法手册。手动方法手册。手动方法手册。

BIOS是一组固化在ROM芯片内部计算机主板上的程序,它可以节省计算机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程序,之后引导自我检查程序和系统的引导程序,它可以从CMOS读写系统设置的具体信息。其主要功能是为计算机提供最低级、最直接的硬件设置和控制。

(5)硬盘模型扩展阅读:

基本功能的BIOS设置程序

BIOS设置有各种各样的受欢迎的版本7,因为这些设置一个或多个硬件系统,所以会有一些不同,但主要的设置,主要是相同的,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基本参数设置

这包括系统时钟、显示类型和启动时处理自检错误的方式。

磁盘驱动器设置

包括IDE接口的自动检测,引导顺序,软盘硬盘模型。

键盘设置

包括是否检查硬盘上的电源、键盘类型、键盘参数等。

内存设置

包括内存容量、读写顺序、奇偶校验、ECC校验、1M以上内存测试和音频等。

缓存设置

包括内/外缓存,缓存地址/大小,BIOS显示卡缓存设置等。

ROM阴影设置

包括ROMBIOS影子,视频影子,各种适配器卡影子

安全设置

包括硬盘分区表保护、启动密码、设置密码等。

总线周期参数设置

它包括ATBUS时钟,在周期等待状态,内存读/写计时,缓存读/写计时,缓存读/写计时,DRAM刷新周期,刷新模式等。

电源管理设置

是关于系统的绿色环保节能设置,包括进入节能状态的等待延时时间、唤醒功能、IDE设备断电模式、显示断电模式。

PCI本地总线参数设置

关于即插即用功能设置,PCI插槽IRQ中断请求号,PCIIDE接口IRQ中断请求号,CPU对PCI写入缓冲区,总线字节合并,PCIIDE触发方式,PCI突发写入,CPU与PCI时钟比率等。

船上集成的界面设置

包括板FDC软盘驱动接口、并行端口、IDE接口允许/禁止状态、并行端口、I/O地址、IRQ和DMA设置、USB接口、IrDA接口等。

其他参数设置

它包括快速开机自检、A20地址线选择、开机自检故障提示、系统启动速度等。

Ⅵ 哪有各个时期硬盘发展的图片

第一款硬盘IBM 350 RAMAC

以“磁”作为存储介质的存储方式早在硬盘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软盘。不过受容量以及易保管性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软盘的发展很快就达到了极限。虽然也有诸如Zip盘之类的高密度软盘出现,不过都只是昙花一现,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上世纪问世的一个采用金属涂磁的存储设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与其说是硬盘,不如是一个“硬桶”。它由一个涂磁的金属筒和几个磁头组成,工作的时候金属筒旋转,磁头静止并读取数据。这种由纸带联想到的设计并不成功,很快即被更先进的设计思路所淘汰。

IBM 350 RAMAC的应用环境

1956-1966
世界上的第一款硬盘是由IBM于1956年设计并制造的。这款名为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的硬盘产品体积十分庞大,但容量仅为5MB,总共使用了50张24英寸的盘片。这在现在是无法想象的,但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先进的产品了,其容量相对同时期的电脑应用模式来说已经可以算得上是“海量”了。

在那个年代,尚未诞生PC的概念,也就是说以“个人”名义,是无法拥有一台电脑的。那时的电脑大多数应用于军事领域或是大型企业。当时IBM 350 RAMAC主要面向的用户是航空公司、医疗企业、银行以及宇航等领域。

在硬盘诞生的最初十年,电脑的应用领域并不广泛,硬盘的应用领域也相应地受到限制,因而导致硬盘的发展相对缓慢。这种情况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有所改善。究其原因并非是因为应用拉动了对存储空间的需求,而是IBM 350 RAMAC的体积太大,并且其物理结构导致其寿命相对较短。

1967-1976
1968年,硬盘发展史中的第一个历史性突破由IBM公司完成—IBM研发成功了“温盘”技术,即Winchester技术。Winchester技术主要针对硬盘的物理结构提出了更多的改进。简单概括为: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

IBM 3340硬盘

这一技术成了硬盘的最基本模型,目前的绝大多数硬盘产品仍在采用这种技术模型。在此之后的各种改进,基本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至今在硬盘物理结构方面,各大厂商仍无重大突破。一方面,这种现状说明了目前硬盘发展的瓶颈与尴尬;另一方面,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种结构的成功。Winchester技术堪称硬盘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73年,IBM将Winchester技术产品化,推出了一款采用Winchester技术制造的硬盘产品。这款名为IBM 3340的硬盘产品单碟容量达到了30MB,相比之前的产品而言,这是相当大的进步。这款产品的诞生,标志着硬盘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领域,IBM 3340是名副其实的“现代硬盘之父”。

IBM 3340实际应用环境

1977-1986
在硬盘发展的第三个十年里,发生很多对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的事件。首先是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该技术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同年,IBM的两名员工Alan Shugart和Finis Conner离开了IBM,创建了一家名为Shugart Technology的公司,从事硬盘的研发以及制造。这家名为Shugart Technology的公司就是现在硬盘业界知名的Seagate公司的前身。

Shugart推出的第一款产品是5.25英寸的ST-506,这款产品是硬盘发展史上的第一款5.25英寸产品,其容量为5MB。相对于同样是5MB的 IBM 350 RAMAC而言,这款ST-506要袖珍得多。相当于一台5.25英寸软驱大小的体积,让它更容易携带,也更容易在电脑中安装。

另外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时期,从事硬盘制造的厂商非常多,与现在的情况刚好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厂商慢慢地销声匿迹了。一方面,在硬盘发展的初期,用户的需求量有限,当时的市场竞争不见得没有现在这么激烈;另一方面,无论是什么产业还是产品的生产制造厂商,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并且具有一定实力的公司才可能生存下来。

早期硬盘内部结构

1983年,IBM首次将硬盘列入了其PC/XT的标准配置中,标志着硬盘开始进入民用级市场。同年,一家硬盘生产厂商Rodime,推出了第一款3.5英寸的硬盘产品,这款产品的容量为10MB。

1985年,Shugart Technology公司正式更名为Seagate。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便是到了今天Seagate公司的Desktop硬盘产品的编号仍以“ST”开头,这便是由Shugart Technology时代继承而来的编号规则。

1986年,康柏、西部数据以及当时一家名为CDC的公司,联合推出了IDE接口,这是除去磁头、硬件架构外,硬盘发展史上的另一重大突破。从1986年开始,IDE接口陪伴着硬盘走过了数十个年头,直至Serial ATA出现。同年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正式把SASI接口改名为SCSI。

1987-1996
首先是1987年,当时的一家硬盘设计生产商PrairieTek推出了第一款2.5英寸的硬盘产品,该产品的容量为10MB。10MB是一个有趣的容量,很多厂商的第一款硬盘产品容量都是10MB。这款产品的容量虽然和第一款3.5英寸硬盘的容量相同,但是它的体积更加小巧。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段时间里,硬盘的单碟密度正在不断增加。因此,除了是第一款2.5英寸硬盘外,这款产品的出现也标志着硬盘磁密度的进步。

在这一时期内,另外一项对硬盘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技术是由IBM于80年代末研发的MR(MagnetoResistive)磁阻磁头。与当时主流的电磁感应式磁头相比,MR磁头更敏感,读取数据的准确度大大提高。这使磁头可适应更高密度的存储,硬盘磁密度由原来的每平方英寸20Mb大幅提升至每平方英寸 200Mb。随后,主流硬盘容量也由几十MB迅速提升至100MB以上。自此,硬盘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硬盘的容量开始飞速增长。

1991年,IBM推出了第一款容量为1GB的3.5英寸硬盘。这款编号为0663-E12的硬盘的出现,标志着硬盘存储进入GB时代。不过在当时,几乎没有个人用户需要一台装配有1GB硬盘的电脑,主流PC配备的硬盘仍然很小。笔者在1994年购置的第一台采用AMD 386芯片的兼容机上装配的是一款Seagate的3.5英寸100MB容量硬盘,在当时已经算是奢侈的配置了。真正让大容量硬盘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微软的Windows 95的推出;其二是多媒体应用的广泛需求。在此之前,几百MB的硬盘已经足以应付个人应用的存储需要了。

1996年,昆腾与英特尔联合制定了Ultra DMA 33标准。这套标准将IDE的接口速度从16MBps提升到33MBps。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硬盘的接口速率要小于硬盘内部的数据传输速率,从某种程度而言,当时的IDE接口已经成为硬盘发展的瓶颈。UDMA33的出现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后,基于UDMA33,又出现了UDMA66、UDMA100以及谈不上普及的UDMA133。

在这一时期,昆腾还推出了“大脚”系列产品。该系列硬盘是昆腾推出的5.25英寸硬盘产品。虽然当时已经基本完成了由5.25英寸向3.5英寸的过渡,但大脚硬盘凭借其相对低廉的价格,抢占了大量市场,也算得上是一代经典产品。

1997-2006
从97年至今的这10年里,硬盘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容量呈几何级增长,各种技术的更新、接口的改进,也都在这10年中完成。同时,这10年中,硬盘市场残酷的竞争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硬盘之父—IBM也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幸免。可以说,1997年至2006年,才是硬盘发展的“黄金十年”。

1997年,昆腾率先推出了着名的火球IV以及火球V两款硬盘。这两款硬盘的知名度相信对于硬件比较感兴趣的玩家都应该比较熟悉。这两款硬盘全部为3.5 英寸产品,并且转速为5400rpm,支持UDMA33接口,在当时的市场上相当火爆,而且用户口碑很好,甚至到了只要提起硬盘,必然要提及“火球”的地步。

同年,Seagate推出了第一款7200rpm的硬盘产品—大灰熊。这一系列产品同样采用了UDMA33接口,由于是一款7200rpm产品,其巡道时间只有9ms。从性能上来看,这款产品可以说是无懈可击,不过由于市场策略以及高发热量等原因,大灰熊系列产品的销售量最终没能超过昆腾的火球系列。

1998年,IBM再次翻开了硬盘发展史的新篇章。在这一年里,IBM推出了GMR(Giant Magneto Resistance,巨磁阻磁头)磁头技术。它与MR磁头原理相同,但使用了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和多层薄膜结构,磁头更灵敏,能读取更高密度的磁介质。 GMR磁头的出现,加快了硬盘容量的增长速度。时至今日,虽然PMR磁头技术已经出现,但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仍然是采用GMR磁头的硬盘。

同一年里,昆腾与英特尔再次合作推出了UDMA66标准规范,将硬盘的外部传输速率提升至66MBps。同时“S.M.A.R.T.”技术开始出现在硬盘产品上。该技术可对硬盘进行全面监测,可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硬盘可能出现问题的时间并及时警告用户。

时至1999年,IBM发布了一款对其硬盘部门产生不可估量影响的产品系列—腾龙。最初的腾龙I与其他厂商推出的3.5英寸硬盘并无太大区别,只是首次在硬盘产品上使用了2MB的缓存。可以说腾龙I在用户中的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市场销量也是节节攀升,为IBM创造了不小的效益。

在接下来的2000年,IBM推出着名的腾龙II硬盘。这一次,IBM放弃了已经使用了40多年的金属盘片,转而使用玻璃盘片。而且,腾龙II也是业界第一款支持UDMA 100的硬盘产品。单纯地从性能角度看,采用玻璃盘片对于提升转速、降低功耗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大胆的创新是前人无法想象的。然而,问题也同样出在玻璃盘片上。玻璃盘片在实际使用中的耐用度无法与金属相比,因此在长时间使用下,腾龙II乃至后来推出的腾龙III的故障率高得惊人。笔者曾经亲眼见到中关村负责销售IBM硬盘的商家柜台下面摆着一个巨大的箱子,里面装满了准备送还IBM维修的腾龙硬盘。

最终,腾龙硬盘葬送了IBM的硬盘部门,大量的维修、更换工作令IBM不堪重负。终于,IBM于2002年,以20.5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硬盘部门卖给了日立。这标志着硬盘产业的巨人、硬盘之父IBM正式退出硬盘市场。

在2000年,Maxtor(迈拓)推出了单碟容量达到20GB的星钻系列产品,该系列的旗舰产品容量为80GB,是当时市面上容量最大的硬盘。曾在 2000年之前风光无限的昆腾公司,在2000年以10.8亿美元的成交价格,将自己出售给了Maxtor。虽然这并不是硬盘发展史上唯一的一起并购案,但却是用户最为熟知的一起,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这起并购案让Maxtor成为当时最大的硬盘设计生产厂商。2000年正是Maxtor春风得意之时。

2001年的硬盘行业出现了相对平稳的景象。在这一年里诞生的两款产品相信很多人都十分熟悉。他们分别是WD(西部数据)推出的鱼子酱系列,其旗舰产品为 WD1200JB,这款产品配备了在当时十分夸张的8MB缓存,硬盘容量为120GB,一时间成为众多发烧玩家追捧的对象。另外一款,则是Seagate 在2001年晚些时候发布的Barracuda IV系列产品,这一系列产品采用了Seagate独有的FDB液态轴承马达,工作噪音非常小,时至今日仍然是最安静的硬盘之一。也正是Barracuda IV的出现,逐步确立了Seagate在硬盘业界的领袖地位。

2002年的业界新闻,除了之前提到的IBM出售其硬盘部门外,还有迈拓再次刷新硬盘单碟容量的纪录,将容量提升至80GB,其代表产品为着名的金钻9。正是这一年,时下十分热门的垂直记录技术第一次发出了声音—Seagate宣布在其实验室通过垂直记录技术突破了每平方英寸100Gb的存储密度。同样在当年,Serial ATA接口开始崭露头角,随着Intel 865芯片组的大范围推广,SATA硬盘也迅速普及。这期间的代表产品是Seagate推出的Barracuda V系列SATA硬盘。该系列硬盘是业内第一款采用SATA接口的产品。

早期硬盘产品

时至2003年,Seagate率先推出了Barracuda 7200.7系列产品。这一系列产品采用原生SATA控制芯片,结束了桥接SATA硬盘的历史。从这一系列硬盘开始,采用SATA接口的硬盘开始支持 SATA特有的技术—NCQ(原生命令队列)。同年11月,Seagate再次推出Barracuda 7200.8系列产品,这一系列除了支持原生SATA以及NCQ外,将硬盘的单碟容量提升至133GB。由此,Seagate确立了其硬盘产业领军者的地位。

进入2004年后,各大硬盘厂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在这一年里,各大厂商仍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但仅仅是在容量上有所提升。这一年的产品相对较少,除了Seagate推出了400GB容量的Barracuda 7200.8外,其他厂商显得较为消沉。反倒是在对于SATA的支持方面,各大厂商的竞争较为激烈。同时,这一年也是SATA开始正式普及的一年。

2005年,震天的战鼓再次响起。日立率先推出的7K500系列硬盘,单碟容量为100GB,采用5碟10磁头结构,将硬盘容量提升至500GB。同时7K500也是业内第一款支持SATA 3Gbps的产品。

此时已经成为业界龙头的Seagate自然不甘示弱,紧随其后推出了单碟容量为160GB的Barracuda 7200.9系列产品,旗舰产品同样为500GB。相对于日立的7K500而言,7200.9系列硬盘的内部结构更为简单,磁头数量也更少。一方面简单的结构保证了硬盘的功耗较低;另一方面,相对简单的结构出现故障的几率也要相应小很多。

2005年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事件是,各大硬盘厂商先后对外公布了垂直记录技术的相关信息。最早表明将要采用垂直记录技术设计生产产品的厂商是日立;紧随其后,西部数据也表示垂直记录技术将是未来硬盘发展的大方向;业界的龙头老大Seagate则显得保守一些,对此并未吐露太多消息。

此外,2005年年底,传出了Seagate即将收购Maxtor的消息,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随后,2006年春季,两家厂商出面证实了该消息的准确性,表示收购正在进行中,但在此之前,两家厂商仍会各自推出自己的产品,并作为竞争对手继续出现在市场上。

2006年,西部数据推出了一款面向入门级服务器市场以及高端发烧桌面市场的SATA硬盘—Raptor X。这一系列硬盘的容量并不大,仅有150GB,但其转速则达到了以往SCSI硬盘的水平—10000rpm。该系列硬盘配备16MB缓存,但并未对 SATA 3Gbps提供支持。本刊曾经在新品初评中对这一系列产品进行了相关测试,该系列产品的优秀性能令人印象深刻。此外,西部数据推出了500GB容量的 WD5000KS系列产品;而Maxtor也推出了Diamond Max 11系列产品,其旗舰产品容量同样为500GB。至此,目前市场上的各大硬盘厂商,均推出了容量为500GB的产品。

现在,Seagate已经率先推出采用垂直记录技术的2.5英寸硬盘产品Momentus 5400.3以及同样采用垂直记录技术的Barracuda 7200.10系列产品。7200.10系列产品再次刷新了硬盘单碟容量的纪录,单碟容量达到180GB,这一系列的旗舰产品容量为750GB。硬盘容量正在向TB级逼近。日立前不久也推出了采用垂直记录技术的2.5英寸硬盘产品,令人遗憾的是本次专题我们没能拿到该产品,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关测试。

结束语
纵观硬盘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名字是历史永远无法磨灭的,那就是IBM。从世界上第一款硬盘的诞生,到现代硬盘结构的确立,再到MR、GMR磁头的发明,我们不难发现,IBM一直推动着硬盘的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一款产品可以确立一个品牌,同样也可以毁掉一个品牌。腾龙II毁掉了 IBM,而Barracuda IV成就了今天的Seagate。

历经50年,有的厂商活了下来,有的则随着技术的发展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中。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硬盘生产设计厂商的不懈努力,成就了硬盘在当今存储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经历了50年的发展,虽然硬盘的容量、性能已经发生了今非昔比的变化。但其本质,也就是基本架构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硬盘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瓶颈期。面对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现在的硬盘该向哪个方面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IDE走了,SATA来了;水平记录的时代结束了,垂直记录的时代开始了。但是这些又能让硬盘走多远?近期晶体管存储的异军突起,已经给传统的硬盘存储敲响了警钟。今后的存储业界将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去网络图片查

Ⅶ 刚买了个西数1tb的台式硬盘,不知道是不是正品鲁大师咋没查到缓存呢硬盘号:wdc wd10ez

你好。
硬盘模型号是否正确呢?我尝试在西部数据官网查看,只有WD10EZEX,而非WD10EZES。
若是WD10EZEX,缓存是64MB。至于查看是不是正品,你看看包装盒子上的序列号,硬盘上的序列号再加上使用WD 数据卫士侦测器里所显示的序列号是否相同。你可以在官方网站下载:西部数据官方网站〉支持〉下载〉点击硬盘的模型或输入硬盘的模型号〉Data LifeGuard Diagnostic。
希望这能协助你。

Ⅷ WD硬盘为什么一些是1.0T,一些是1T

你好。
主要是书写方式不一样哦。容量还是一样1TB的。若你要查看详细地硬盘规格,你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西部数据官方网站〉支持〉下载〉选择你的硬盘模型或者输入模型号〉产品规格。
希望以上解释能协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