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硬盘大全 » cpu连接缓存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cpu连接缓存

发布时间: 2023-05-29 06:00:45

Ⅰ cpu缓存名词解释

cpu缓存是位于cpu与内存之间的临时存储器,它的容量比内存小的多但是交换速度却比内存要快得多。缓存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cpu运算速度与内存读写速度不匹配的矛盾,因为cpu运算速度要比内存读写速度快很多,这样会使cpu花费很长时间等待数据到来或把数据写入内存。在缓存中的数据是内存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是短时间内cpu即将访问的,当cpu调用大量数据时,就可避开内存直接从缓存中调用,从而加快读取速度。 就好比你是cpu,你旁边桌子上的工具是一级缓存,虽然不多但是用起来最方便,桌子旁椅子上的工具是2级缓存,1级不够就拿2级的,3级就是桌子下面工具箱,内存就是放工具的仓库,这样明白了吧

Ⅱ 关于电脑cpu缓存

二级缓存又叫L2 CACHE,它是处理器内部的一些缓冲存储器,其作用跟内存一样。 它是怎么出现的呢? 要上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处理器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慢慢地,处理器需要从内存中读取数据的速度需求就越来越高了。然而内存的速度提升速度却很缓慢,而能高速读写数据的内存价格又非常高昂,不能大量采用。从性能价格比的角度出发,英特尔等处理器设计生产公司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少量的高速内存和大量的低速内存结合使用,共同为处理器提供数据。这样就兼顾了性能和使用成本的最优。而那些高速的内存因为是处于CPU和内存之间的位置,又是临时存放数据的地方,所以就叫做缓冲存储器了,简称“缓存”。它的作用就像仓库中临时堆放货物的地方一样,货物从运输车辆上放下时临时堆放在缓存区中,然后再搬到内部存储区中长时间存放。货物在这段区域中存放的时间很短,就是一个临时货场。 最初缓存只有一级,后来处理器速度又提升了,一级缓存不够用了,于是就添加了二级缓存。二级缓存是比一级缓存速度更慢,容量更大的内存,主要就是做一级缓存和内存之间数据临时交换的地方用。现在,为了适应速度更快的处理器P4EE,已经出现了三级缓存了,它的容量更大,速度相对二级缓存也要慢一些,但是比内存可快多了。 缓存的出现使得CPU处理器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个区域中存放的都是CPU频繁要使用的数据,所以缓存越大处理器效率就越高,同时由于缓存的物理结构比内存复杂很多,所以其成本也很高。

大量使用二级缓存带来的结果是处理器运行效率的提升和成本价格的大幅度不等比提升。举个例子,服务器上用的至强处理器和普通的P4处理器其内核基本上是一样的,就是二级缓存不同。至强的二级缓存是2MB~16MB,P4的二级缓存是512KB,于是最便宜的至强也比最贵的P4贵,原因就在二级缓存不同。

即L2 Cache。由于L1级高速缓存容量的限制,为了再次提高CPU的运算速度,在CPU外部放置一高速存储器,即二级缓存。工作主频比较灵活,可与CPU同频,也可不同。CPU在读取数据时,先在L1中寻找,再从L2寻找,然后是内存,在后是外存储器。所以L2对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CPU缓存(Cache Memory)位于CPU与内存之间的临时存储器,它的容量比内存小但交换速度快。在缓存中的数据是内存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是短时间内CPU即将访问的,当CPU调用大量数据时,就可避开内存直接从缓存中调用,从而加快读取速度。由此可见,在CPU中加入缓存是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整个内存储器(缓存+内存)就变成了既有缓存的高速度,又有内存的大容量的存储系统了。缓存对CPU的性能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CPU的数据交换顺序和CPU与缓存间的带宽引起的。

缓存的工作原理是当CPU要读取一个数据时,首先从缓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如果没有找到,就用相对慢的速度从内存中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同时把这个数据所在的数据块调入缓存中,可以使得以后对整块数据的读取都从缓存中进行,不必再调用内存。

正是这样的读取机制使CPU读取缓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数CPU可达90%左右),也就是说CPU下一次要读取的数据90%都在缓存中,只有大约10%需要从内存读取。这大大节省了CPU直接读取内存的时间,也使CPU读取数据时基本无需等待。总的来说,CPU读取数据的顺序是先缓存后内存。

最早先的CPU缓存是个整体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尔公司从Pentium时代开始把缓存进行了分类。当时集成在CPU内核中的缓存已不足以满足CPU的需求,而制造工艺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缓存的容量。因此出现了集成在与CPU同一块电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缓存,此时就把 CPU内核集成的缓存称为一级缓存,而外部的称为二级缓存。一级缓存中还分数据缓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缓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别用来存放数据和执行这些数据的指令,而且两者可以同时被CPU访问,减少了争用Cache所造成的冲突,提高了处理器效能。英特尔公司在推出Pentium 4处理器时,用新增的一种一级追踪缓存替代指令缓存,容量为12KμOps,表示能存储12K条微指令。

随着CPU制造工艺的发展,二级缓存也能轻易的集成在CPU内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现在再用集成在CPU内部与否来定义一、二级缓存,已不确切。而且随着二级缓存被集成入CPU内核中,以往二级缓存与CPU大差距分频的情况也被改变,此时其以相同于主频的速度工作,可以为CPU提供更高的传输速度。

二级缓存是CPU性能表现的关键之一,在CPU核心不变化的情况下,增加二级缓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级缓存上有差异,由此可见二级缓存对于CPU的重要性。

CPU在缓存中找到有用的数据被称为命中,当缓存中没有CPU所需的数据时(这时称为未命中),CPU才访问内存。从理论上讲,在一颗拥有二级缓存的CPU中,读取一级缓存的命中率为80%。也就是说CPU一级缓存中找到的有用数据占数据总量的80%,剩下的20%从二级缓存中读取。由于不能准确预测将要执行的数据,读取二级缓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从二级缓存读到有用的数据占总数据的16%)。那么还有的数据就不得不从内存调用,但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较高端的CPU中,还会带有三级缓存,它是为读取二级缓存后未命中的数据设计的—种缓存,在拥有三级缓存的CPU中,只有约5%的数据需要从内存中调用,这进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为了保证CPU访问时有较高的命中率,缓存中的内容应该按一定的算法替换。一种较常用的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RU算法),它是将最近一段时间内最少被访问过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为每行设置一个计数器,LRU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计数器清零,其他各行计数器加1。当需要替换时淘汰行计数器计数值最大的数据行出局。这是一种高效、科学的算法,其计数器清零过程可以把一些频繁调用后再不需要的数据淘汰出缓存,提高缓存的利用率。

CPU产品中,一级缓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64KB之间,二级缓存的容量则分为128KB、256KB、512KB、1MB、2MB等。一级缓存容量各产品之间相差不大,而二级缓存容量则是提高CPU性能的关键。二级缓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制造工艺所决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导致CPU内部晶体管数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积上集成更大的缓存,对制造工艺的要求也就越高

缓存(Cache)大小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结构与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简单地讲,缓存就是用来存储一些常用或即将用到的数据或指令,当需要这些数据或指令的时候直接从缓存中读取,这样比到内存甚至硬盘中读取要快得多,能够大幅度提升CPU的处理速度。
所谓处理器缓存,通常指的是二级高速缓存,或外部高速缓存。即高速缓冲存储器,是位于CPU和主存储器DRAM(Dynamic RAM)之间的规模较小的但速度很高的存储器,通常由SRAM(静态随机存储器)组成。用来存放那些被CPU频繁使用的数据,以便使CPU不必依赖于速度较慢的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L2高速缓存一直都属于速度极快而价格也相当昂贵的一类内存,称为SRAM(静态RAM),SRAM(Static RAM)是静态存储器的英文缩写。由于SRAM采用了与制作CPU相同的半导体工艺,因此与动态存储器DRAM比较,SRAM的存取速度快,但体积较大,价格很高。
处理器缓存的基本思想是用少量的SRAM作为CPU与DRAM存储系统之间的缓冲区,即Cache系统。80486以及更高档微处理器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处理器芯片内集成了SRAM作为Cache,由于这些Cache装在芯片内,因此称为片内Cache。486芯片内Cache的容量通常为8K。高档芯片如Pentium为16KB,Power PC可达32KB。Pentium微处理器进一步改进片内Cache,采用数据和双通道Cache技术,相对而言,片内Cache的容量不大,但是非常灵活、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微处理器的性能。片内Cache也称为一级Cache。由于486,586等高档处理器的时钟频率很高,一旦出现一级Cache未命中的情况,性能将明显恶化。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的办法是在处理器芯片之外再加Cache,称为二级Cache。二级Cache实际上是CPU和主存之间的真正缓冲。由于系统板上的响应时间远低于CPU的速度,如果没有二级Cache就不可能达到486,586等高档处理器的理想速度。二级Cache的容量通常应比一级Cache大一个数量级以上。在系统设置中,常要求用户确定二级Cache是否安装及尺寸大小等。二级Cache的大小一般为128KB、256KB或512KB。在486以上档次的微机中,普遍采用256KB或512KB同步Cache。所谓同步是指Cache和CPU采用了相同的时钟周期,以相同的速度同步工作。相对于异步Cache,性能可提高30%以上。
目前,PC及其服务器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是CPU主频越做越高,系统架构越做越先进,而主存DRAM的结构和存取时间改进较慢。因此,缓存(Cache)技术愈显重要,在PC系统中Cache越做越大。广大用户已把Cache做为评价和选购PC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

Ⅲ 为什么CPU要分一级缓存、二级缓存和三级缓存

CPU缓存就是CPU内部的缓存运行频率,缓存的源陆大小与结构对CPU速度的影响较大,因此缓存大小也是CPU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

CPU缓存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解决CPU运算速度与内存读写速度不匹配的矛盾,而缓存的容量要比内存要小的太多,但是其速度要比内存快的多,因此这样会让CPU使用很长的时间等待数据到来或把数据写入内存中。

搜索在缓存中的数据是内存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是短时间内CPU即将访问的,当CPU调用大量数据时,就能够避开内存直接从缓存中调用,从而加快读取速度。

当CPU需要读取数据并进行计算时,首先需要将CPU缓存中查到所需的数据,并在最短的时间下交付给CPU。

如果没有查到所需的数据,CPU就会提出“要求”经过缓存从内存中读取,再原路返回至CPU进行计算。而同时,把这个数据所在的数据也调入缓存,可以使得以后对整块数据的读取都从缓存中进行,不必再调用内存。

一级缓存(L1 Cache)

CPU一级缓存,就是指CPU的第一层级的高速缓存,主要当担的工作是缓存指令和缓存数据。一级缓存的容量与结构对CPU性能影响十分大,但是由于它的结构比较复杂,又考虑到成本等因素,一般来说,CPU的一级缓存较小,通常CPU的一级缓存也就能做到256KB左右的水平。

二级缓存(L2 Cache66)

CPU二级缓存,就是指CPU的第二层级的高速缓存,而二级缓存的容量会直接影响到CPU的性能,二级缓存的容量越大越好。例如intel的第八代i7-8700处理器,共有六个核心数量,而每个核心都拥有256KB的二级缓存,属于各核心独享,这样二级缓存总数就达到了1.5MB。

三级缓存(L3 Cache)盯宏

CPU三级缓存,就是指CPU的第三层级的高速缓存,其作用是进一步降低内存的延迟,同时提升海量数据量计算时的性能。和一级缓存、二级缓存不同的是,三级缓存是核心共享的,能够将容量做的很大。

CPU的核心数量、高频高低都会影响性能,但如果让CPU更聪明、更有效率的执行计算任务,那么缓存的作用就至关重要了。

(3)cpu连接缓存扩展阅读:

CPU主要性能参数:

1、主频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兆赫(MHz)或千兆赫(G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处理数据的速度。

2、外频

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是MHz。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雹则顷速度。

3、总线频率

前端总线(FSB)是将CPU连接到北桥芯片的总线。前端总线(FSB)频率(即总线频率)是直接影响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速度。

4、倍频系数

倍频系数是指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5、缓存

缓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一般是和处理器同频运作,工作效率远远大于系统内存和硬盘。

Ⅳ 什么是连接cpu和内存缓存外部控制芯片之间的数据通道

前端总线。前端洞燃总线连接了CPU、内存、缓存和其他外部控制芯片,负责在它们之间传输数据和控制信号,前端总线的速度和带宽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前端总线是计算并颤运机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数据传输绝梁通道,前端总线的设计和优化是计算机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Ⅳ CPU的缓存是什么意思啊

缓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一般是和处理器同频运作,工作效率远远大于系统内存和硬盘。实际工作时,CPU往往需要重复读取同样的数据块,而缓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内存或者硬盘上寻找,以此提高系统性能。但是由于CPU芯片面积和成本的因素来考虑,缓存都很小。

L1 Cache(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分为数据缓存和指令缓存。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务器CPU的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现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而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缓存更高达256-1MB,有的高达2MB或者3MB。

L3 Cache(三级缓存),分为两种,早期的是外置,现在的都是内置的。而它的实际作用即是,L3缓存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内存延迟,同时提升大数据量计算时处理器的性能。降低内存延迟和提升大数据量计算能力对游戏都很有帮助。而在服务器领域增加L3缓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显着的提升。比方具有较大L3缓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内存会更有效,故它比较慢的磁盘I/O子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数据请求。具有较大L3缓存的处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统缓存行为及较短消息和处理器队列长度。 www.jz5u.com

其实最早的L3缓存被应用在AMD发布的K6-III处理器上,当时的L3缓存受限于制造工艺,并没有被集成进芯片内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够和系统总线频率同步的L3缓存同主内存其实差不了多少。后来使用L3缓存的是英特尔为服务器市场所推出的Itanium处理器。接着就是P4EE和至强MP。Intel还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缓存的Itanium2处理器,和以后24MB L3缓存的双核心Itanium2处理器。

但基本上L3缓存对处理器的性能提高显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备1MB L3缓存的Xeon MP处理器却仍然不是Opteron的对手,由此可见前端总线的增加,要比缓存增加带来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Ⅵ CPU的一二三级缓存有什么用处

首先我们要知道CPU缓存是什么,CPU缓存位于CPU与内存之间,起到临时存储器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在于CPU的运行速度要远高于内存速度,这会导致正常的运算过程中,CPU往往会等到内存将数据传输过来或者通过内存传输至其他硬件。CPU缓存的出现就是为了应对这类情况的出现,通常而言,CPU缓存容量比内存小但交换速度比内存快,当CPU调用大量数据时,就可先在CPU缓存中调用,从而加快读取速度。
我们日常购买CPU的时候,会在参数表中看到有一级缓存、二级缓存、三级缓存指标,三种缓存的容量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每一级缓存中存储的全部数据为下一级缓存的一部分,这三种缓存的技术难度和制造成本是相对递减的,所以其容量也是相对递增。
CPU缓存
一级缓存
一级缓存就在CPU的内核边上,是与CPU连接最紧密的缓存,也是最早出现在CPU中缓解CPU与内存之间数据的缓存,
二级缓存
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现在家用CPU容量最大是4MB。
三级缓存
三级缓存是为读取二级缓存后未命中的数据设计的一种缓存,在拥有三级缓存的CPU中,只有约5%的数据需要从内存中调用,这进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CPU缓存作用
作用之一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减少延迟,减少CPU与内存之间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延迟时间。
作用之二则是提高命中率,CPU在Cache中找到有用的数据被称为命中。未找到则访问内存,对于用户而言,当然更希望通过访问CPU缓存中的信息已得到速度上的优势。而CPU缓存的作用就是为了最大限度提升这一目标。
作用三是降低装机成本。缓存的工作原理是当CPU要读取一个数据时,首先从缓存中查找,同时把这个数据所在的数据块调入缓存中,可以使得以后对整块数据的读取都从缓存中进行,不必再调用内存,进而降低装机成本。
CPU缓存的作用其实就是提高命中率、降低延迟、降低内存开销,其作用是为了提升CPU的工作效率。CPU缓存越大越好,尤其是一些专业设计、视频渲染,由于CPU运算数据量大,对大缓存依赖较高。目前,随着游戏画质的越来越优化,对于CPU缓存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Ⅶ CPU也有内存缓存到底是怎么回事

分类: 电脑/网络 >> 电脑常识
解析:

CPU缓存的工作原理

当CPU要读取一个数据时,首先会从缓存(Cache)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如果没有找到,就用相对慢的速度从内存中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同时把这个数据所在的数据块调入缓存中,可以使得以后对整块数据的读取都从缓存中进行,不必再调用内存。

通过优化的的读取机制,可以使CPU读取缓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数CPU可达90%左右),也就是说CPU下一次要读取的数据90%都在缓存中,只有大约10%需要从内存读取。这大大节省了CPU直接读取内存的时间,也使CPU读取数据时基本无需等待。总的来说,CPU读取数据的顺序是先缓存后内存。

早期的CPU缓存容量很小,并且功能单一,Intel从Pentium时代后把缓存进行了分类,当时集成在CPU内核中的缓存已不足以满足CPU的需求,而制造工艺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缓存的容量。因此出现了集成在与CPU同一块电路板上和主板上的缓存等不同类型,于是当时便把CPU内核集成的缓存称为一级缓存(L1 cache),而外部的称为二级缓存(L2 Cache);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最终二级缓存也被挪进了CPU当中。通常一级缓存中还分数据缓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缓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别用来存放数据和执行这些数据的指令,而且两者可以同时被CPU访问,减少了争用Cache所造成的冲突,提高了CPU效能。此外,Intel在Pentium 4 CPU中还增加了一种一级追踪缓存,容量为12KB。

L1 cache vs L2 Cache

用于存储数据的缓存部分通常被称为RAM,掉电以后其中的信息就会消失。RAM又分两种,其中一种是静态RAM(SRAM);另外一种是动态RAM(DRAM)。前者的存储速度要比后者快得多,我们现在使用的内存一般都是动态RAM。CPU的L1级缓存通常都是静态RAM,速度非常的快,但是静态RAM集成度低(存储相同的数据,静态RAM的体积是动态RAM的6倍),而且价格也相对较为昂贵(同容量的静态RAM是动态RAM的四倍)。扩大静态RAM作为缓存是一个不太合算的做法,但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和速度又必须要扩大缓存,这就有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在不扩大原来的静态RAM缓存容量的情况下,仅仅增加一些高速动态RAM做为L2级缓存。高速动态RAM速度要比常规动态RAM快,但比原来的静态RAM缓存慢,而且成本也较为适中。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中的内容都是内存中访问频率高的数据的复制品(映射),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减少高速CPU对慢速内存的访问。

二级缓存是CPU性能表现的关键之一,在CPU核心不变化的情况下,增加二级缓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级缓存上存在差异,由此可见二级缓存对CPU的重要性。CPU在缓存中找到有用的数据被称为命中,当缓存中没有CPU所需的数据时(这时称为未命中),CPU才访问内存。从理论上讲,在一颗拥有二级缓存的CPU中,读取一级缓存的命中率为80%。也就是说CPU一级缓存中找到的有用数据占数据总量的80%,剩下的20%从二级缓存中读取。由于不能准确预测将要执行的数据,读取二级缓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从二级缓存读到有用的数据占总数据的16%)。那么还有的数据就不得不从内存调用,但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较高端CPU中,还会带有三级缓存,它是为读取二级缓存后未命中的数据设计的—种缓存,在拥有三级缓存的CPU中,只有约5%的数据需要从内存中调用,这进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预取效率的提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却提供了非常接近理想状态的性能。除非某天生产技术变得非常强,否则内存仍会存在,缓存的性能递增特性也仍会保留。

CPU缓存与内存的关系

既然CPU缓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CPU的性能,那么,有些朋友可能会问,是不是将来有可能,目前的系统内存将会被CPU取代呢?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首先,尽管CPU缓存的传输速率确实很高,但要完全取代内存的地位仍不可行,这主要是因为缓存只是内存中少部分数据的复制品,所以CPU到缓存中寻找数据时,也会出现找不到的情况(因为这些数据没有从内存复制到缓存中去),这时CPU还是会到内存中去找数据,与此同时系统的速度就慢了下来,不过CPU会把这些数据复制到缓存中去,以便下一次不用再到内存中去取。也即是说,随着缓存增大到一定程度,其对CPU性能的影响将越来越小,在性能比上来说,越来越不合算。

就目前缓存容量、成本以及功耗表现来看,还远远无法与内存抗衡,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存也是CPU缓存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在速率上慢很多,然而却在容量、功耗以及成本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如果内存在将来可以做到足够强的话,反而很有取代CPU缓存的可能。

缓存的读写算法同样重要

即便CPU内部集成的缓存数据交换能力非常强,也仍需要对调取数据做一定的筛选。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被访问得最频繁的数据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刚才还不频繁的数据,此时已经需要被频繁的访问,刚才还是最频繁的数据,现在又不频繁了,所以说缓存中的数据要经常按照一定的算法来更换,这样才能保证缓存中的数据经常是被访问最频繁的。命中率算法中较常用的“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RU算法),它是将最近一段时间内最少被访问过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为每行设置一个计数器,LRU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计数器清零,其他各行计数器加1。当需要替换时淘汰行计数器计数值最大的数据行出局。这是一种高效、科学的算法,其计数器清零过程可以把一些频繁调用后再不需要的数据淘汰出缓存,提高缓存的利用率。

小结

高速缓存做为CPU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融入到性能提升的考虑因素当中,伴随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缓存的级数还将增加,容量也会进一步提高。作为CPU性能助推器的高速缓存,仍会在成本和功耗控制方面发挥巨大的优势,而性能方面也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Ⅷ CPU缓存的概念

一级缓存(Level 1 Cache)简称L1 Cache,位于CPU内核的旁边,是与CPU结合最为紧密的CPU缓存,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CPU缓存。由于一级缓存的技术难度和制造成本最高,提高容量所带来的技术难度增加和成本增加非常大,所带来的性能提升却不明显,性价比很低,而且现有的一级缓存的命中率已经很高,所以一级缓存是所有缓存中容量最小的,比二级缓存要小得多。
一般来说,一级缓存可以分为一级数据缓存(Data Cache,D-Cache)和一级指令缓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
二者分别用来存放数据以及对执行这些数据的指令进行即时解码。大多数CPU的一级数据缓存和一级指令缓存具有相同的容量,例如AMD的Athlon XP就具有64KB的一级数据缓存和64KB的一级指令缓存,其一级缓存就以64KB 64KB来表示,其余的CPU的一级缓存表示方法以此类推。
Intel的采用NetBurst架构的CPU(最典型的就是Pentium 4)的一级缓存有点特殊,使用了新增加的一种一级追踪缓存(Execution Trace Cache,T-Cache或ETC)来替代一级指令缓存,容量为12KμOps,表示能存储12K条即12000条解码后的微指令。一级追踪缓存与一级指令缓存的运行机制是不相同的,一级指令缓存只是对指令作即时的解码而并不会储存这些指令,而一级追踪缓存同样会将一些指令作解码,这些指令称为微指令(micro-ops),而这些微指令能储存在一级追踪缓存之内,无需每一次都作出解码的程序,因此一级追踪缓存能有效地增加在高工作频率下对指令的解码能力,而μOps就是micro-ops,也就是微型操作的意思。它以很高的速度将μops提供给处理器核心。Intel NetBurst微型架构使用执行跟踪缓存,将解码器从执行循环中分离出来。这个跟踪缓存以很高的带宽将uops提供给核心,从本质上适于充分利用软件中的指令级并行机制。Intel并没有公布一级追踪缓存的实际容量,只知道一级追踪缓存能储存12000条微指令(micro-ops)。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微指令的数目来比较指令缓存的大小。实际上,单核心的NetBurst架构CPU使用8Kμops的缓存已经基本上够用了,多出的4kμops可以大大提高缓存命中率。而如果要使用超线程技术的话,12KμOps就会有些不够用,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Intel处理器在使用超线程技术时会导致性能下降的重要原因。
例如Northwood核心的一级缓存为8KB 12KμOps,就表示其一级数据缓存为8KB,一级追踪缓存为12KμOps;而Prescott核心的一级缓存为16KB 12KμOps,就表示其一级数据缓存为16KB。在这里12KμOps绝对不等于12KB,单位都不同,一个是μOps,一个是Byte(字节),而且二者的运行机制完全不同。所以那些把Intel的CPU一级缓存简单相加,例如把Northwood核心说成是20KB一级缓存,把Prescott核心说成是28KB一级缓存,并且据此认为Intel处理器的一级缓存容量远远低于AMD处理器128KB的一级缓存容量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二者不具有可比性。在架构有一定区别的CPU对比中,很多缓存已经难以找到对应的东西,即使类似名称的缓存在设计思路和功能定义上也有区别了,此时不能用简单的算术加法来进行对比;而在架构极为近似的CPU对比中,分别对比各种功能缓存大小才有一定的意义。
L1Cache(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分为数据缓存和指令缓存。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务器CPU的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cpu缓冲,其实是cpu全频处理cmos时间,而cmos时间只要缓冲一点就足够,其余的跳到cmos外,来处理操作系统和ms-DOS,就像cmos密码一样,修改setup后才是保护计算机安全,与cpu缓冲是一样的,除缓冲外就是用来进行处理硬盘数据,并非缓冲达到高速水平。也就是说,
开机速度是按检测数据,cmos数据没有cpu处理,速度是很慢的!主板上并没有通道来处理Bios(cmos)中的数据,显存从中起到一点作用!
而内存是否缓冲,就要看是否已跳出cmos区,来进行处理硬盘数据。对于系统是否要缓存,就看内存是否有包裹!内存是否要分流,按硬盘结构应当是不用的!IE是否连接主板芯片,是否在主板上缓冲,还是在系统是缓冲,这也一样! 三级缓存是为读取二级缓存后未命中的数据设计的—种缓存,在拥有三级缓存的CPU中,只有约5%的数据需要从内存中调用,这进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L3 Cache(三级缓存),分为两种,早期的是外置,截止2012年都是内置的。而它的实际作用即是,L3缓存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内存延迟,同时提升大数据量计算时处理器的性能。降低内存延迟和提升大数据量计算能力对游戏都很有帮助。而在服务器领域增加L3缓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显着的提升。比方具有较大L3缓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内存会更有效,故它比较慢的磁盘I/O子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数据请求。具有较大L3缓存的处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统缓存行为及较短消息和处理器队列长度。
其实最早的L3缓存被应用在AMD发布的K6-III处理器上,当时的L3缓存受限于制造工艺,并没有被集成进芯片内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够和系统总线频率同步的L3缓存同主内存其实差不了多少。后来使用L3缓存的是英特尔为服务器市场所推出的Itanium处理器。接着就是P4EE和至强MP。Intel还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缓存的Itanium2处理器,和以后24MB L3缓存的双核心Itanium2处理器。
但基本上L3缓存对处理器的性能提高显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备1MB L3缓存的Xeon MP处理器却仍然不是Opteron的对手,由此可见前端总线的增加,要比缓存增加带来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Ⅸ CPU Cache

title: CPU Cache
date: 2019-11-17 20:20:30
keywords: cache "CPU cache" "三级缓存" 缓存映射 cache原理 多级cache TLB

  引入 Cache 的理论基础是程序局部性原理,包括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时间局部性原理即最近被CPU访问的数据,短期内CPU 还要访问(时间);空间局部性即被CPU访问的数据附近的数据,CPU短期内还要访问(空间)。因此如果将刚刚访问过的数据缓存在一个速度比主存快得多的存储中,那下次访问时,可以直接从这个存储中取,其速度可以得到数量级的提高。

  CPU缓存是(Cache Memory)位于CPU与内存之间的临时存储器,它的容量比内存小但交换速度快。在缓存中的数据是内存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是短时间内CPU即将访问的,当CPU调用大量数据时,就可避开内存直接从缓存中调用,从而加快读取速度。

  在CPU中加入缓存是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是对于存储器件成本更低,速度更快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的一个最优解决方案,这样整个内存储器(缓存+内存)就变成了既有缓存的高速度,又有内存的大容量的存储系统了。缓存对CPU的性能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CPU的数据交换顺序和CPU与缓存间的带宽引起的。
下图是一个典型的存储器层次结构,我们可以看到一共使用了三级缓存

各级存储访问延迟的对比

  介于CPU和主存储器间的高速小容量存储器,由静态存储芯片SRAM组成,容量较小但比主存DRAM技术更加昂贵而快速, 接近于CPU的速度。CPU往往需要重复读取同样的数据块, Cache的引入与缓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命中率,从而提高系统性能。通常由高速存储器、联想存储器、地址转换部件、替换部件等组成。如图所示。

  早期采用外部(Off-chip)Cache,不做在CPU内而是独立设置一个Cache。现在采用片内(On-chip)Cache,将Cache和CPU作在一个芯片上,且采用多级Cache,同时使用L1 Cache和L2 Cache,甚至有L3 Cache。

  上图显示了最简单的缓存配置。它对应着最早期使用CPU cache的系统的架构。CPU内核不再直接连接到主内存。所有的数据加载和存储都必须经过缓存。CPU核心与缓存之间的连接是一种特殊的快速连接。在一个简化的表示中,主存和高速缓存连接到系统总线,该系统总线也可用于与系统的其他组件进行通信。我们引入了系统总线(现代叫做“FSB”)。
引入缓存后不久,系统变得更加复杂。高速缓存和主存之间的速度差异再次增大,使得另一个级别的高速缓存不得不被添加进来,它比第一级高速缓存更大且更慢。出于经济原因,仅增加第一级缓存的大小不是一种选择。今天,甚至有机器在生产环境中使用了三级缓存。带有这种处理器的系统如图下所示。随着单个CPU的内核数量的增加,未来的缓存级别数量可能会增加。现在已经出现了拥有四级cache的处理器了。

  上图展示了三级缓存的结构。L1d是一级数据cache,L1i是一级指令cache。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意图; 现实中的数据流从core到主存的过程中不需要经过任何更高级别的cache。CPU设计人员有很大的自由来设计cache的接口。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些设计选择是不可见的。
另外,我们有拥有多个core的处理器,每个core可以有多个“线程”。核心和线程之间的区别在于,独立的核心具有所有硬件资源的独立的副本,早期的多核处理器,甚至具有单独的第二级缓存而没有第三级缓存。核心可以完全独立运行,除非它们在同一时间使用相同的资源,例如与外部的连接。另一方面,线程们共享几乎所有的处理器资源。英特尔的线程实现只为线程提供单独的寄存器,甚至是有限的,还有一些寄存器是共享的。
一个现代CPU的完整概貌如图所示。

  由于cache中对应的都是主存地址,即物理地址,在cqu查看具体数据是否在cache中时,如果CPU传送过来的地址时一个虚拟地址,需要将其转换成实际物理地址再到cache中去寻找。Cache的实现需要TLB的帮助。可以说TLB命中是Cache命中的基本条件。TLB不命中,会更新TLB项,这个代价非常大,Cache命中的好处基本都没有了。在TLB命中的情况下,物理地址才能够被选出,Cache的命中与否才能够达成。

  TLB是一个内存管理单元用于改进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转换速度的缓存。TLB是位于内存中的页表的cache,如果没有TLB,则每次取数据都需要两次访问内存,即查页表获得物理地址和取数据。

  当cpu对数据进行读请求时,CPU根据虚拟地址(前20位)到TLB中查找.TLB中保存着虚拟地址(前20位)和页框号的对映关系,如果匹配到虚拟地址就可以迅速找到页框号(页框号可以理解为页表项),通过页框号与虚拟地址后12位的偏移组合得到最终的物理地址.

  如果没在TLB中匹配到虚拟地址,就出现TLB丢失,需要到页表中查询页表项,如果不在页表中,说明要读取的内容不在内存,需要到磁盘读取.

  TLB是MMU中的一块高速缓存,也是一种Cache.在分页机制中,TLB中的数据和页表的数据关联,不是由处理器维护,而是由OS来维护,TLB的刷新是通过装入处理器中的CR3寄存器来完成.如果MMU发现在TLB中没有命中,它在常规的页表查找后,用找到的页表项替换TLB中的一个条目.

  当进程进行上下文切换时重新设置cr3寄存器,并且刷新tlb.
有两种情况可以避免刷tlb.
第一种情况是使用相同页表的进程切换.
第二种情况是普通进程切换到内核线程.
lazy-tlb(懒惰模式)的技术是为了避免进程切换导致tlb被刷新.
当普通进程切换到内核线程时,系统进入lazy-tlb模式,切到普通进程时退出该模式.

  cache是为了解决处理器与慢速DRAM(慢速DRAM即内存)设备之间巨大的速度差异而出现的。cache属于硬件系统,linux不能管理cache.但会提供flush整个cache的接口.
cache分为一级cache,二级cache,三级cache等等.一级cache与cpu处于同一个指令周期.

  CPU从来不从DRAM直接读/写字节或字,从CPU到DRAM的每次读或写的第一步都要经过L1 cache,每次以整数行读或写到DRAM中.Cache Line是cache与DRAM同步的最小单位.典型的虚拟内存页面大小为4KB,而典型的Cache line通常的大小为32或64字节.

  CPU 读/写内存都要通过Cache,如果数据不在Cache中,需要把数据以Cache Line为单位去填充到Cache,即使是读/写一个字节.CPU 不存在直接读/写内存的情况,每次读/写内存都要经过Cache.

  缓存里有的数据,主存中一定存在。

  一级缓存中还分数据缓存(data cache,d-cache)和指令缓存(instruction cache,i-cache)。二者分别用来存放数据和执行这些数据的指令,而且两者可以同时被cpu访问,所以一级cache间数据时独立的。

  一级没有的数据二级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因为一级缓存miss会接着访问二级缓存。

  一级有二级一定有,三级也一定有。因为一级的数据从二级中读上来的。在一级缺失二级命中时发生。

  二级没有的数据三级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因为二级确实会接着访问三级缓存。找不到会继续访问主存。

  二级有的数据三级一定有。在二级缺失三级命中时,数据会从三级缓存提到二级缓存。

  三级没有的数据,主存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三级缓存缺失,会访问主存,主存也缺失就要从外存访问数据了。

  三级缓存有的数据主存一定有。因为在三级缺失主存命中时,数据会从主存提到三级缓存中来。

  一级缓存就是指CPU第一层级的高速缓存,主要是为了缓存指令和缓存数据,一级缓存的容量对CPU性能影响非常大,但是因为成本太高,所以一般容量特别小,也就256KB左右。

  二级缓存是CPU第二层级的高速缓存,对于CPU来说,二级缓存容量越大越好,它是直接影响CPU性能的,CPU每个核心都会有自己的缓存,一个CPU的二级缓存容量是所有核心二级缓存容量的总和。

  三级缓存就是CPU第三层级的高速缓存,主要是为了降低与内存进行数据传输时的延迟问题,三级缓存与一二级不同,三级缓存只有一个,它是所有核心共享,所以在CPU参数中可以看到,三级缓存相对于其他两级缓存来说都很大。

   由于缓存的设置与OS无关且透明,所以对于不同的体系架构下不同的处理器对待缓存区域的处理和方式都不同,不同的处理器也有不同的缓存设置值。从主流的处理器cache大小来看,一般一个cache line的大小都是固定的64B左右,这是经过经验得到的比较合理的大小,一般一级cache大小在数十KB左右,二级cache大小在数十到数百KB左右,而L3 cache大小在数MB左右。

  由于三级cache一般来说是运用于拥有多核的处理器,对于单核处理器来说二级cache就能够足够保持够高的cache命中率。所以一般的三级cache一般只针对于多核处理器。L1和L2级cache是处理器核所单独的内容。L1又可以看成是L2的cache。L2可以看成是L3级cache的cache。所以我们分两个部分讨论数据放置与数据淘汰策略。

  各级cache间的数据放置策略主要有三种。直接相连映射,全相联映射和组相联映射。将一个主存块存储到唯一的一个Cache行。对应的大小都是一个cache line的大小,一般来说是64B。

  多对一的映射关系,但一个主存块只能拷贝到cache的一个特定行位置上去。cache的行号i和主存的块号j有如下函数关系:i=j mod m(m为cache中的总行数)。

  可以将一个主存块存储到任意一个Cache行。
主存的一个块直接拷贝到cache中的任意一行上

  可以将一个主存块存储到唯一的一个Cache组中任意一个行。
将cache分成u组,每组v行,主存块存放到哪个组是固定的,至于存到该组哪一行是灵活的,即有如下函数关系:cache总行数m=u×v 组号q=j mod u

  组间采用直接映射,组内为全相联。硬件较简单,速度较快,命中率较高。是现代处理器中一般所常用的映射方式。

  Cache工作原理要求它尽量保存最新数据,当从主存向Cache传送一个新块,而Cache中可用位置已被占满时,就会产生Cache替换的问题。
常用的替换算法有下面三种。

  LFU(Least Frequently Used,最不经常使用)算法将一段时间内被访问次数最少的那个块替换出去。每块设置一个计数器,从0开始计数,每访问一次,被访块的计数器就增1。当需要替换时,将计数值最小的块换出,同时将所有块的计数器都清零。
这种算法将计数周期限定在对这些特定块两次替换之间的间隔时间内,不能严格反映近期访问情况,新调入的块很容易被替换出去。

  LRU(Least Recently Used,近期最少使用)算法是把CPU近期最少使用的块替换出去。这种替换方法需要随时记录Cache中各块的使用情况,以便确定哪个块是近期最少使用的块。每块也设置一个计数器,Cache每命中一次,命中块计数器清零,其他各块计数器增1。当需要替换时,将计数值最大的块换出。
  LRU算法相对合理,但实现起来比较复杂,系统开销较大。这种算法保护了刚调入Cache的新数据块,具有较高的命中率。LRU算法不能肯定调出去的块近期不会再被使用,所以这种替换算法不能算作最合理、最优秀的算法。但是研究表明,采用这种算法可使Cache的命中率达到90%左右。

  最简单的替换算法是随机替换。随机替换算法完全不管Cache的情况,简单地根据一个随机数选择一块替换出去。随机替换算法在硬件上容易实现,且速度也比前两种算法快。缺点则是降低了命中率和Cache工作效率。

  处理器微架构访问Cache的方法与访问主存储器有类似之处。主存储器使用地址编码方式,微架构可以地址寻址方式访问这些存储器。Cache也使用了类似的地址编码方式,微架构也是使用这些地址操纵着各级Cache,可以将数据写入Cache,也可以从Cache中读出内容。只是这一切微架构针对Cache的操作并不是简单的地址访问操作。为简化起见,我们忽略各类Virtual Cache,讨论最基础的Cache访问操作,并借此讨论CPU如何使用TLB完成虚实地址转换,最终完成对Cache的读写操作。

  Cache的存在使得CPU Core的存储器读写操作略微显得复杂。CPU Core在进行存储器方式时,首先使用EPN(Effective Page Number)进行虚实地址转换,并同时使用CLN(Cache Line Number)查找合适的Cache Block。这两个步骤可以同时进行。在使用Virtual Cache时,还可以使用虚拟地址对Cache进行寻址。为简化起见,我们并不考虑Virtual Cache的实现细节。

  EPN经过转换后得到VPN,之后在TLB中查找并得到最终的RPN(Real Page Number)。如果期间发生了TLB Miss,将带来一系列的严重的系统惩罚,我们只讨论TLB Hit的情况,此时将很快获得合适的RPN,并依此得到PA(Physical Address)。

  在多数处理器微架构中,Cache由多行多列组成,使用CLN进行索引最终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Cache Block。但是在这个Cache Block中的数据并不一定是CPU Core所需要的。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些检查,将Cache Block中存放的Address与通过虚实地址转换得到的PA进行地址比较(Compare Address)。如果结果相同而且状态位匹配,则表明Cache Hit。此时微架构再经过Byte Select and Align部件最终获得所需要的数据。如果发生Cache Miss,CPU需要使用PA进一步索引主存储器获得最终的数据。

  由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Cache Block由预先存放的地址信息,状态位和数据单元组成。一个Cache由多个这样的Cache Block组成,在不同的微架构中,可以使用不同的Cache Block组成结构。我们首先分析单个Cache Block的组成结构。单个Cache Block由Tag字段,状态位和数据单元组成,如图所示。

  其中Data字段存放该Cache Block中的数据,在多数处理器微架构中,其大小为32或者64字节。Status字段存放当前Cache Block的状态,在多数处理器系统中,这个状态字段包含MESI,MOESI或者MESIF这些状态信息,在有些微架构的Cache Block中,还存在一个L位,表示当前Cache Block是否可以锁定。许多将Cache模拟成SRAM的微架构就是利用了这个L位。有关MOESIFL这些状态位的说明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在多核处理器和复杂的Cache Hierarchy环境下,状态信息远不止MOESIF。

  RAT(Real Address Tag)记录在该Cache Block中存放的Data字段与那个地址相关,在RAT中存放的是部分物理地址信息,虽然在一个CPU中物理地址可能有40,46或者48位,但是在Cache中并不需要存放全部地址信息。因为从Cache的角度上看,CPU使用的地址被分解成为了若干段,如图所示。

  这个地址也可以理解为CPU访问Cache使用的地址,由多个数据段组成。首先需要说明的是Cache Line Index字段。这一字段与Cache Line Number类似,CPU使用该字段从Cache中选择一个或者一组Entry。

  Bank和Byte字段之和确定了单个Cache的Data字段长度,通常也将这个长度称为Cache 行长度,上图所示的微架构中的Cache Block长度为64字节。目前多数支持DDR3 SDRAM的微架构使用的Cache Block长度都是64字节。部分原因是由于DDR3 SDRAM的一次Burst Line为8,一次基本Burst操作访问的数据大小为64字节。

  在处理器微架构中,将地址为Bank和Byte两个字段出于提高Cache Block访问效率的考虑。Multi-Bank Mechanism是一种常用的提高访问效率的方法,采用这种机制后,CPU访问Cache时,只要不是对同一个Bank进行访问,即可并发执行。Byte字段决定了Cache的端口位宽,在现代微架构中,访问Cache的总线位宽为64位或者为128位。

  剩余的字段即为Real Address Tag,这个字段与单个Cache中的Real Address Tag的字段长度相同。CPU使用地址中的Real Address Tag字段与Cache Block的对应字段和一些状态位进行联合比较,判断其访问数据是否在Cache中命中

  如果cache miss,就去下一级cache或者主存中去查找数据,并将查找到的数据采用上面的数据淘汰策略将数据替换到cache中。

  由于在发生cache miss时会产生数据替换,在运行过程中缓存的数据也可能会被修改。所以需要一个策略来保持数据在缓存和主存间的一致性。
Cache写机制分为write through和write back两种。

Ⅹ 什么是cpu的缓存

CPU缓存的概念
CPU缓存是位于CPU与内存之间的临时数据交换器,它的容量比内存小的多但是交换速度却比内存要快得多。CPU缓存一般直接跟CPU芯片集成或位于主板总线互连的独立芯片上。

为了简化与内存之间的通信,高速缓存控制器是针对数据块,而不是字节进行操作的。高速缓存其实就是一组称之为缓存行(Cache Line)的固定大小的数据块组成的,典型的一行是64字节。

3. CPU缓存的意义
CPU往往需要重复处理相同的数据、重复执行相同的指令,如果这部分数据、指令CPU能在CPU缓存中找到,CPU就不需要从内存或硬盘中再读取数据、指令,从而减少了整机的响应时间。所以,缓存的意义满足以下两种局部性原理:

时间局部性(Temporal Locality):如果一个信息项正在被访问,那么在近期它很可能还会被再次访问。
空间局部性(Spatial Locality):如果一个存储器的位置被引用,那么将来他附近的位置也会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