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硬盘大全 » 硬盘的技术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硬盘的技术

发布时间: 2023-05-31 00:02:33

‘壹’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哪些

硬盘常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种:1、
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这一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该硬盘中的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2、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指读取时的寻道时间,单位为ms(毫秒)。这一指标的含义是指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后到磁头移到指定的磁道(应该是柱面,但对于具体磁头来说就是磁道)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除了平均寻道时间外,还有道间寻道时间(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与全程寻道时间(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头从当前磁道上方移至相邻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后者是指磁头从最外(或最内)圈磁道上方移至最内(或最外)圈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基本上比平均寻道时间多一倍。出于实际的工作情况,我们一般只关心平均寻道时间。 3、
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这一指标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后,要等多长时间指定的读/写扇区会移动到磁头下方(盘片是旋转的),盘片转得越快,潜伏期越短。平均潜伏期是指磁盘转动半圈所用的时间。显然,同一转速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时约为4.167ms,5400RPM时约为5.556ms。 4、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又称平均存取时间,一般在厂商公布的规格中不会提供,这一般是测试成绩中的一项,其含义是指从读/写指令发出到第一笔数据读/写时所用的平均时间,包括了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与相关的内务操作时间(如指令处理),由于内务操作时间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计,所以平均访问时间可近似等于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因而又称平均寻址时间。如果一个5400RPM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9ms,那么理论上它的平均访问时间就是14.556ms。 5、
数据传输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兆字节每秒,又称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称Mbps)。DTR分为最大(Maximum)与持续(Sustained)两个指标,根据数据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与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DTR是指磁头与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是指缓冲区与主机(即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上限取决于硬盘的接口,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接口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论值可达100MB/s,持续DTR则要看内部持续DTR的水平。内部DTR则是硬盘的真正数据传输能力,为充分发挥内部DTR,外部DTR理论值都会比内部DTR高,但内部DTR决定了外部DTR的实际表现。由于磁盘中最外圈的磁道最长,可以让磁头在单位时间内比内圈的磁道划过更多的扇区,所以磁头在最外圈时内部DTR最大,在最内圈时内部DTR最小。 6、
缓冲区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称之为缓存(Cache)容量,单位为MB。在一些厂商资料中还被写作Cache
Buffer。缓冲区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内部与外部的DTR。为了减少主机的等待时间,硬盘会将读取的资料先存入缓冲区,等全部读完或缓冲区填满后再以接口速率快速向主机发送。随着技术的发展,厂商们后来为SCSI硬盘缓冲区增加了缓存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仍然坚持说其是缓冲区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预取(Prefetch),实验表明在典型情况下,至少50%的读取操作是连续读取。预取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硬盘“私自”扩大读取范围,在缓冲区向主机发送指定扇区数据(即磁头已经读完指定扇区)之后,磁头接着读取相邻的若干个扇区数据并送入缓冲区,如果后面的读操作正好指向已预取的相邻扇区,即从缓冲区中读取而不用磁头再寻址,提高了访问速度。写缓存(Write
Cache),通常情况下在写入操作时,也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再发送到磁头,等磁头写入完毕后再报告主机写入完毕,主机才开始处理下一任务。具备写缓存的硬盘则在数据写入缓区后即向主机报告写入完毕,让主机提前“解放”处理其他事务(剩下的磁头写入操作主机不用等待),提高了整体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效能,现在的厂商基本都应用了分段式缓存技术(Multiple
Segment
Cache),将缓冲区划分成多个小块,存储不同的写入数据,而不必为小数据浪费整个缓冲区空间,同时还可以等所有段写满后统一写入,性能更好。读缓存(Read
Cache),将读取过的数据暂时保存在缓冲区中,如果主机再次需要时可直接从缓冲区提供,加快速度。读缓存同样也可以利用分段技术,存储多个互不相干的数据块,缓存多个已读数据,进一步提高缓存命中率。这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硬盘参数指标,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无疑对选购是有帮助的 7、
噪音与温度(Noise
&
Temperature):这两个属于非性能指标。对于噪音,以前厂商们并不在意,但从2000年开始,出于市场的需要(比如OEM厂商希望生产更安静的电脑以增加卖点)厂商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硬盘的工作噪音,ATA-5规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动声学(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盘都支持AAM功能。硬盘的噪音主要来源于主轴马达与音圈马达,降噪也是从这两点入手(盘片的增多也会增加噪音,但这没有办法)。除了AAM外,厂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厂商介绍中已经讲到,在此就不多说了。至于热量,其实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标准,并声称硬盘的表现是他们预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没有问题。这一点倒的是不用担心,不过关键在于硬盘是机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高热会提高机箱的整体温度,也许硬盘本身没事,但可能周围的配件却经受不了,别的不说,如果是两个高热的硬盘安装得很紧密,那么它还能承受近乎于双倍的热量吗?所以硬盘的热量仍需厂商们注意。

‘贰’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我比较喜欢希捷的,就是价格稍贵,看看下面的介绍自己心里就有数了。

硬盘性能技术指标

现在常从宣传广告或者杂志报刊看到硬盘单碟容量多少多少,接口是ATA100,数据缓存为4MB等等,那这些指标是否影响硬盘的性能呢?影响硬盘性能的技术指标到底有那些呢?笔者作了个统计,现将其列于下面:

1、转速

毫无疑问,转速是硬盘的所有指标中除了容量之外最为引人注目的性能参数了。任何一款硬盘的面世时,它的宣传材料中都会在第一条提到它的转速。转速对于硬盘随即传输速度和持续传输速度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它的机理我在本刊创刊号上有专题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目前,IDE硬盘主要由两个系列组成:5400RPM和7200RPM。

2、单碟容量

如果说转速是硬盘性能的第一要素,那么处于第二位的无疑应该是磁盘表面的磁记录密度。因为目前桌面IDE硬盘壳子里一般来说最多只能放进4张盘片,只有IBM可以放5张。显然,靠增加盘片来扩充容量已满足不断增长的存储容量的需求是不可行的。只有提高每张盘片的容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桌面IDE硬盘的标准尺寸是3.5英寸(盘片直径),因此,必须提高磁记录的密度。然而随着磁盘密度的提高,磁头就必须随之越来越灵敏。传统的MR磁头所能承受的最大单碟容量是4.5G左右。目前,单碟容量超过5G的硬盘已经全部使用了GMR磁头。

除了对于容量增长的贡献之外,单碟容量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提升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单碟容量的提高得益于磁道数的增加和磁道内线性磁密度的增加。磁道数的增加对于减少磁头的寻道时间大有好处,因为磁片的半径是固定的,磁道数的增加意味着磁道间距离的缩短,而磁头从一个磁道转移到另一个磁道所需的就位时间就会缩短。这将有助于随机数据传输速度的提高。而磁道内线性磁密度的增长则和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速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现在的IDE硬盘早已不需要交错因子,磁盘每次从磁头下经过一圈,磁头所在磁道中的目标数据会被读取一次。而磁道内线性密度的增加使得每个磁道内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从而在盘片的每个圆周运动中有更多的数据被从磁头读至硬盘的缓冲区里。而新一代GMR磁头技术则确保了这个增长不会因为磁头的灵敏度的限制而放慢速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更高单碟容量的5400RPM硬盘有着比单碟容量较低的7200RPM硬盘更高的性能的原因。

因此,磁盘的单碟容量是仅次于转速的第二大性能参数,他直接的决定了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速度。而5400RPM和7200RPM两大系列中的不同代产品的最明显的差距也就是单碟容量了。

3、平均寻道时间

这就是磁头到达目标数据所在磁道的平均时间。这个时间和磁头平均潜伏时间(完全由转速决定)一起决定了硬盘磁头找到数据所在的簇的时间。这个时间直接影响着硬盘的随机数据传输速度。 磁头平均寻道时间除了和上面讲述的单碟容量有关外,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磁头动力臂的运行速度。目前的主流硬盘中,除了西捷的ATA酷鱼稍快为7.6毫秒外。其余品牌的主流型号基本为8.5~9毫秒。

4、数据缓存

除了上面提到的3个因素以外,提高硬盘高速缓存的容量也是一条提高硬盘整体性能的捷径。

由于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数据从盘片到高速缓存的速度)和接口传输速度(从硬盘高速缓存到系统主存的速度)不同。因此需要缓存来做一个速度适配器。缓存对硬盘性能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数据的读取过程中,因此硬盘里的控制芯片便发出指令,将系统指令正在读取的簇的相邻的下一个或几个簇的数据读入硬盘高速缓存,当系统指令开始要读取下一个簇的数据的时候,硬盘便不需要重新开始一个读取动作,只需要将缓存中的数据传送到系统主存中去就行了。因为从硬盘缓存到系统主存的数据传输仅仅是电子运动,所以速度比硬盘做读取动作所需要的机械动作要快的多。因为数据在磁片上的存储是相对连续的,所以这个预读下一个簇的命中率是非常高的。缓存容量的加大可以使得更多的预读数据被容纳。

在数据写入磁盘的操作中,数据会先被从系统主存写入缓存,一旦这个操作完成,系统就可以转向下一个操作指令,而不必等待缓存中的数据写入盘片的操作的完成。这样系统等待的时间被大大缩短。缓存容量的加大使得更多的系统等待时间被节约。 因此,缓寸的大小对于硬盘的持续数据传输速度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目前市面上主流硬盘的缓存几乎都已经加到了2M。而各个公司新推出的产品则更是通过缓存容量来把产品定位传达给市场。2M缓存说明是主流型号,512K缓存的则毫无疑问是定位于低端市场的廉价型号。

5、接口类型

接口也是影响硬盘性能得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硬盘所支持得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现在主流的硬盘接口类型为Ultra ATA/66,而最新的ATA接口则为Ultra ATA/100。自从98年中,这个Ultra ATA/66接口标准被提出以来,现在几乎所有新推出的IDE硬盘都无一例外地支持DMA66。不过由于硬盘盘片及磁盘技术的限制,目前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率及连续数据传输还无法达到66MB/s,现在一般硬盘的传输率均在35~45MB/s之间,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充分发挥Ultra ATA/66的全部功效。

6、数据保护机制

随着硬盘容量和速度的提高,人们对硬盘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各个公司都开发了数据保护系统。

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西部数据的数据卫士。该技术建立于S.M.A.R.T.的基础之上,但又独立于S.M.A.R.T.,而具体的工作过程有些类似于微软的ScanDisk(“数据卫士”技术与S.M.A.R.T.和ScanDisk完全兼容),只是更为自动化:当硬盘累计加电达到8小时后,一旦系统闲置超过15秒,硬盘即可自动检测并修复错误数据,如果在扫描过程中因系统恢复工作或关机而使扫描过程中断,硬盘都会在系统再次闲置(或开机后闲置)15秒之后继续扫描直到任务完成。进行一次全盘扫描,对4.3G硬盘只需8分钟,13G的硬盘也只要20分钟,堪称保护硬盘数据的好助手。

此外,还有IBM的DFT(Drive Fitness Test,驱动器性能检测)和昆腾的DPS(数据保护系统,Data Protection System),MAXTOR的MaxSafe和西捷的高达300G的防冲撞设计。这些保护机制都大同小异。

‘叁’ 硬盘采用什么技术其内部由很多盘片堆叠而成

硬盘采用什么技术其内部由很多盘片堆叠而成:盘片是硬盘中承载数据存储的介制,硬盘是由多个盘片叠加在一起,互相之间由垫圈隔开。硬盘盘片是以坚固耐用的材料为盘基,其上在附着磁性物质,表面被加工的相当平滑。 因为盘片在硬盘内部高速旋转(有5400转、7200转、10000转,甚至15000转),因此制作盘片的材料硬度和耐磨性要求很高,所以一般采用合金材料,多数为铝合金。 硬盘盘片是随着硬盘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早期的硬盘盘片都是使用塑料材料作为盘基,然后再在塑料盘基上涂上磁性材料就构成了硬盘的盘片。 后来随着好运硬盘转速和容量的提高又出现的金属盘基的盘片,金属材料的盘基具有更高的记录密度、更强的硬度,在安全性上也要强于塑料盘基。目前谨裂市场中主流的硬盘都是采用铝材料的金属盘基。 而IBM等厂商还祥袜闭推出过以石英玻璃为盘基的“玻璃盘片”,但初期的玻璃盘片在发热等技术方面处理的并不得当,导致部分产品使用中极易出现故障。 但玻璃盘片是一种比铝更为坚固耐用的盘片材质,盘片高速运转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而且玻璃盘片表面更为平滑,技术上还是领先于金属盘片的。 由于盘片上的记录密度巨大,而且盘片工作时的高速旋转,为保证其工作的稳定,数据保存的长久,硬片都是密封在硬盘内部。 万万不可自行拆卸硬盘,在普通环境下空气中的灰尘,都会对硬盘造成永久伤害,更不能用器械或手指碰触盘片

‘肆’ 硬盘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哪些

硬盘常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种:1、
每分钟转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这一指标代表了硬盘主轴马达(带动磁盘)的转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该硬盘中的主轴转速为每分钟5400转。 2、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指读取时的寻道时间,单位为ms(毫秒)。这一指标的含义是指硬盘接到读/写指令后到磁头移到指定的磁道(应该是柱面,但对于具体磁头来说就是磁道)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时间。除了平均寻道时间外,还有道间寻道时间(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与全程寻道时间(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头从当前磁道上方移至相邻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后者是指磁头从最外(或最内)圈磁道上方移至最内(或最外)圈磁道上方所需的时间,基本上比平均寻道时间多一倍。出于实际的工作情况,我们一般只关心平均寻道时间。 3、
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这一指标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指定磁道后,要等多长时间指定的读/写扇区会移动到磁头下方(盘片是旋转的),盘片转得越快,潜伏期越短。平均潜伏期是指磁盘转动半圈所用的时间。显然,同一转速的硬盘的平均潜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时约为4.167ms,5400RPM时约为5.556ms。 4、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又称平均存取时间,一般在厂商公布的规格中不会提供,这一般是测试成绩中的一项,其含义是指从读/写指令发出到第一笔数据读/写时所用的平均时间,包括了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与相关的内务操作时间(如指令处理),由于内务操作时间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计,所以平均访问时间可近似等于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潜伏期,因而又称平均寻址时间。如果一个5400RPM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9ms,那么理论上它的平均访问时间就是14.556ms。 5、
数据传输率(DTR
,Data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兆字节每秒,又称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称Mbps)。DTR分为最大(Maximum)与持续(Sustained)两个指标,根据数据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与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DTR是指磁头与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是指缓冲区与主机(即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DTR上限取决于硬盘的接口,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接口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论值可达100MB/s,持续DTR则要看内部持续DTR的水平。内部DTR则是硬盘的真正数据传输能力,为充分发挥内部DTR,外部DTR理论值都会比内部DTR高,但内部DTR决定了外部DTR的实际表现。由于磁盘中最外圈的磁道最长,可以让磁头在单位时间内比内圈的磁道划过更多的扇区,所以磁头在最外圈时内部DTR最大,在最内圈时内部DTR最小。 6、
缓冲区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称之为缓存(Cache)容量,单位为MB。在一些厂商资料中还被写作Cache
Buffer。缓冲区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内部与外部的DTR。为了减少主机的等待时间,硬盘会将读取的资料先存入缓冲区,等全部读完或缓冲区填满后再以接口速率快速向主机发送。随着技术的发展,厂商们后来为SCSI硬盘缓冲区增加了缓存功能(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仍然坚持说其是缓冲区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预取(Prefetch),实验表明在典型情况下,至少50%的读取操作是连续读取。预取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硬盘“私自”扩大读取范围,在缓冲区向主机发送指定扇区数据(即磁头已经读完指定扇区)之后,磁头接着读取相邻的若干个扇区数据并送入缓冲区,如果后面的读操作正好指向已预取的相邻扇区,即从缓冲区中读取而不用磁头再寻址,提高了访问速度。写缓存(Write
Cache),通常情况下在写入操作时,也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再发送到磁头,等磁头写入完毕后再报告主机写入完毕,主机才开始处理下一任务。具备写缓存的硬盘则在数据写入缓区后即向主机报告写入完毕,让主机提前“解放”处理其他事务(剩下的磁头写入操作主机不用等待),提高了整体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效能,现在的厂商基本都应用了分段式缓存技术(Multiple
Segment
Cache),将缓冲区划分成多个小块,存储不同的写入数据,而不必为小数据浪费整个缓冲区空间,同时还可以等所有段写满后统一写入,性能更好。读缓存(Read
Cache),将读取过的数据暂时保存在缓冲区中,如果主机再次需要时可直接从缓冲区提供,加快速度。读缓存同样也可以利用分段技术,存储多个互不相干的数据块,缓存多个已读数据,进一步提高缓存命中率。这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硬盘参数指标,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无疑对选购是有帮助的 7、
噪音与温度(Noise
&
Temperature):这两个属于非性能指标。对于噪音,以前厂商们并不在意,但从2000年开始,出于市场的需要(比如OEM厂商希望生产更安静的电脑以增加卖点)厂商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硬盘的工作噪音,ATA-5规范第三版也加入了自动声学(噪音)管理子集(AAM,Automatic
Acoustic
Management),因此目前的所有新硬盘都支持AAM功能。硬盘的噪音主要来源于主轴马达与音圈马达,降噪也是从这两点入手(盘片的增多也会增加噪音,但这没有办法)。除了AAM外,厂商的努力在上文的厂商介绍中已经讲到,在此就不多说了。至于热量,其实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标准,并声称硬盘的表现是他们预料之中的,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没有问题。这一点倒的是不用担心,不过关键在于硬盘是机箱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高热会提高机箱的整体温度,也许硬盘本身没事,但可能周围的配件却经受不了,别的不说,如果是两个高热的硬盘安装得很紧密,那么它还能承受近乎于双倍的热量吗?所以硬盘的热量仍需厂商们注意。

‘伍’ 不是目前硬盘采用的主要技术是什么

FLASH技术、eMMC技术。硬盘的主要技术有RAID技术、PRML技术、FLASH技术、eMMC技术等。而其中不是目前硬盘采用的主要技术有FLASH技术、eMMC技术。

‘陆’ 请简要的介绍一下硬盘的各种技术指标

分类: 电脑/网络 >> 硬件
问题描述:

还有各个指标对性能的影响

解析:

硬盘的性能指标及相关应用技术

(平均)寻道时间:磁盘的磁头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盘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时间,是影响硬盘传输速率的重要参数。

磁盘读取数据过程:硬盘接受到读取指令,磁头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目标磁道位置,其中经过一个寻道时间,然后从目标磁盘上找到要读取的数据,其中经过一个等待时间,即硬盘在读取时间时的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 刘挺 06:06 01-10-23

IDE硬盘:把硬盘控制卡建在硬盘电路板上的硬盘。(IDE=Integrated Disk Electronics)

ATA作为IDE接口的标准。

SCSI硬盘可以说是IDE硬盘的一种。

主板对磁盘的者腊容量支持瓶颈为8.4GB、137GB。

硬盘的一些性能指标

1.主轴转速

硬盘的主轴转速是决定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的决定因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盘的速度,同时也是区别硬盘档次的重要标志。目前7200rpm的硬盘是主流产品,SCSI硬盘的主轴转速已经高达15000rpm,当然其价格让普通用户难以

接受。

2.寻道时间

该指标是指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寻道时间则为磁头移动到正中间的磁道需要的时间。注意它与平均访问时间的差别。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越小性能则越高。现在使用的硬盘平均寻道时间当在10ms以下。

3.单碟容量

因为标准硬盘的盘片数是有限的,靠增加盘片来扩充容量是有限度的。只有提高每张盘片的容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大容量硬盘采用GMR巨阻型磁头,磁盘的记录密度大大提高,硬盘的单碟容量也相应提高了。

4.潜伏期

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后,等待所要的数据块继续转动(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头下的时间,其单位为毫秒(ms)。平均潜伏期就是盘片转半圈的时间。

5.硬盘表面温度

该指标表示硬盘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使硬盘密封壳温度上升的情况。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过高将影响薄膜式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度,因此硬盘工作表面温度较低的硬盘有更稳定的数据读、写性能。

6.道至道时间

该指标表示磁头从一个磁道转移至另一磁道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7.高速缓存

指硬盘内部的高速存储器。大容量硬盘的高速缓存一般为512KB~2MB,2MB缓存是目前IDE硬盘的主流。

8.全程访问时间

该指标指磁头开始移动直到最后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块所用的全部时间,单位为毫秒(ms)。而平均访问时间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通常是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之和。

9.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

该指标名称也叫持续数据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单位为Mb/s。它是源亮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一般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速和盘片线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数据容量)。注意Mb/s或Mbps与MB/s含义的不同,前者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转换成MB/s(兆字节/秒),就必须将Mbps数据除以8(一字节8位数)。例如某硬盘给出的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为131Mbps,但如果按MB/s计算就只有16.37MB/s。

10.连续无故障时间(MTBF)

该指标是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为小时。一般硬盘的MTBF至少在30000小时以上。

11.外部数据传输率

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它是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率。在广告或硬盘特性表中常以数据接口速率代替,单位为MB/s。目前主流的硬盘已经全部

采用UltraDMA/66/100技术,外部数据传输率可达66MB/s或100MB/s。

硬盘应用的一些技术

1.Drive-TIP技术

Drive-TIP是英文Drive Temperature Indicator Processor的缩写,中文含义是硬盘温度监测仪。该技术是一项旨在提高硬盘可靠性和使用性能的技

术。它通过温度感应器来监测并报告驱动器温度是否明显超过预先设定的温度阈值,一旦明显超温,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关闭驱动器来降低温度。这对于空间有限的笔记本专用硬盘来说是雹嫌宽非常必要的。

2.Ultra ATA/66/100技术

此技术把ATA接口的最高传输速率提升到了66MB/s和100MB/s,在提高传输速率的同时,Ultra ATA/66/100还通过改进信号的时钟边沿特性并使用CRC循环冗余纠错技术,保证了在高速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Ultra ATA/6/100向后兼容

Ultra ATA/33,IDE接口同样为40线,但使用的电缆为80芯,比原来的IDE电缆增加了40根地线,这种设计可以降低相邻信号线之间的串扰。如果支持Ultra ATA/66接口的硬盘接在了40芯的老式电缆上,硬盘自动能以Ultra ATA/33模式工作。为了使用UltraATA/66/100接口,硬盘、主板和操作系统都必须提供相应的支持。

3.Load/Unload技术

适合笔记本电脑硬盘使用,因为笔记本电脑硬盘在工作时,磁头在盘片表面飞行,与盘片距离仅为约十万分之一英寸(比灰尘或指纹还要小)。光滑的磁盘表面和日趋降低的飞行高度增加了读写头和磁面碰撞的几率,也使硬盘的损坏几率随之而增加。而Load/Unload技术可使硬盘磁头在不工作时停泊在磁盘外面的专用槽中,大大降低了磁头与磁面的碰撞几率,从而延长硬盘的使用寿命。

4.SPS技术

SPS是英文Shock Protection System的缩写。硬盘非常怕震动,不管电源是否已经启动,只要硬盘受到了撞击或震动,或多或少总有数据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如果处于运转状态的硬盘受到震动或撞击,所造成的"伤害"会更大。SPS这种

技术可以把硬盘因冲击而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的程度。

5.ABLE技术

ABLE是英文Adaptive Battery Life Extender的缩写,该技术一般也用于笔记本硬盘之中,它的优点是可以使笔记本电脑硬盘的耗电量降低大约20%,从而有效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使用户不必被电池使用时间问题困扰。

6.IEEE1394技术

IEEE1394又称为Firewire(火线)或P1394技术,它是一种高速串行总线,现有的IEEE 1394标准支持100Mbps、200Mbps和400Mbps的传输速率,将来会达到800Mbps、1600Mbps、3200Mbps甚至更高,如此高的速率使得它可以作为硬盘、

DVD、CD-ROM等大容量存储设备的接口。IEEE1394将来有望取代现有的SCSI总线和IDE接口。

7.S.M.A.R.T技术

该技术的英文全称是Self-Monitoring Analysis&&Reporting Technology,中文含义是自动监测分析报告技术。这项技术指标使得硬盘可以监测和分析自己的工作状态和性能,并将其显示出来。用户可以随时了解硬盘的运行状况,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采取适当措施,确保硬盘中的数据不受损失。采用这种技术以后,硬盘的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8.GMR技术

该技术的英文全称是Giant Magoresistive,中文含义是巨磁阻磁头。GMR技术的磁头与MR磁头一样,是利用特殊材料的电阻值随磁场变化的原理来读取盘片上的数据,但是GMR磁头使用了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和多层薄膜结构,比MR磁头更为敏感,相同的磁场变化能引起更大的电阻值变化,从而可以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MR磁头能够达到的盘片密度为3Gbit-5Gbit/in2(千兆位每平方英寸),而GMR磁头可以达到10Gbit-40Gbit/in2以上。

9.DPS技术

DPS是英文Data Protection System的缩写,适合Quantum品牌Enhanced IDE接口且支持S.M.A.R.T.规格的硬盘,它可以让用户确定自己的硬盘是否真正发生了问题。用户可以在Quantum的网站上下载qdps.exe软件,如果觉得硬盘似乎有问

题时,就可以用软盘开机,执行qdps.exe,以测试一下硬盘到底有没有问题。

10.OAW技术

该技术是英文Optically Assisted Winchester的缩写,它的中文含义是光学辅助温氏技术。它把传统的磁读写头和低强度激光束结合在一起,激光束通过光纤进入磁头,再通过一个微电机驱动的镜子反射到磁盘表面,从而实现磁头的精确定位。OAW技术能够在1英寸宽的范围内写入105000个以上的磁道,硬盘单碟容量可达36GB以上。

11、SB技术

SB是英文Shock Block的缩写,是Maxtor硬盘所采用的一种技术。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在于尽量降低读写磁头弹离盘片的可能性,如果读写磁头没有弹离盘片,就不会有盘片被读写磁头敲击而产生屑片的情况发生。

12、Ultra160/m

Ultra160/m是SCSI接口硬盘的高一级标准,它以Ultra3 SCSI为基础,传输速率高达160MB/s。

‘柒’ 硬盘的温切斯特技术是什么

1、硬盘(hard disk)即硬盘驱动器,由于它体积小、容量大、速度快、使用方便,已成为PC的标准配置。它以铝合金等金属作为盘基,盘面敷有磁性记录层,磁层可以采和甩涂工世制成,此时磁粉呈不连续的颗粒存在。
2、也可以和电镀,化学镀和溅射等方法制取连续膜磁盘。目前大多数微机上安装的硬盘,由于都采用温切斯特(winchester)技术而被称之为“温州穗切桥大斯特硬盘”,或简称“敏迹竖温盘”。这种技术是由IBM公司位于美国加州坎贝尔市温切斯特大街的研究所研制的,它于1973年首先应用于IBM3340硬磁盘存储器中,因此将这种技术称作部署切斯特技术。

‘捌’ 台式机硬盘主要有哪几种硬盘的主要技术参数有哪些

1.SATA接口。SATA接口是现在使用人数最多的接口,SATA接口具有很强的纠错能力,接口简单,所以使用人数偏多


以上就是硬盘接口的类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