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NAS红盘问题,高手请回复
缓存大小还是比较重要的,尤其是频繁大量的读写硬盘的时候。
64M缓存的话持续读写应该可以在100-150M/左右的。
缓存大的话大量读写的时候会节省很多的时间,看你的需求了。
至于稳定性的话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⑵ 家用nas一般配多大的容量
家用nas现在初略分三个层次的:
第一:只是存储一般的个人文件、照片等等,选择两盘位的NAS(最大容量可以达到8T)为了数据的安全做个RAID1也还有4T的容量可以存储。
第二:如果你是家用NAS发烧友用记专用于影音这块,那最少得四个盘位16T(甚至更高盘位的nas)可选择RAID5,容量有12T;
第三:家用监控,这样存储量也是需求比较大,也得4个盘位的16T,可选择RAID5,容量有12T。
备注:目前nas都可以支持单块硬盘4T容量的。
⑶ nas缓存盘原理
NAS =约= 局域网、无显示器主机、可IE访问 单位要求把一些文件作为内部共享,但没有局域网。
⑷ 西数Re企业盘,黑盘,红盘(以4T容量为例)应用在Nas网络存储中那个比较合适,这三个种类的盘的主
黑盘:高性能,大缓存,速度快。
代号:LS WD Caviar Black。主要适用于企业,吞吐量大的服务器,高性能计算应用,诸如多媒体视频和相片编辑,高性能游戏机。
高速缓存:32 MB
容量:1TB;750GB;640GB;500GB
蓝盘:普通硬盘,适合家用。优点是性能较强,价格较低,性价比高;缺点是声音比绿盘略响,性能比黑盘略差。
高速缓存大小:2 MB;8 MB;16MB
容量:40 GB 到 750 GB
绿盘:SATA 硬盘,发热量更低、更安静、更环保。节能盘,适合大容量存储;采用IntelliPower技术,转速为5400转。优势是安静、价格低;缺点是性能差,延迟高,寿命短。
高速缓存大小:32 MB;16 MB;64MB
容量:2 TB;1.5TB;1TB;808GB;750GB;500GB
红盘:西数新推出的针对NAS市场的硬盘,面向的是拥有1 至5 个硬盘位的家庭或小型企业NAS用户。性能特性与绿盘比较接近,功耗较低、噪音较小、能够适应长时间的连续工作,拥有特色技术NASware,这技术让其兼容性更加出色,无论是针对NAS或是RAID都能够拥有突出的兼容性表现。
⑸ 群晖ssd缓存多大合适
C盘仅作为装系统用,60G应经很充足,省下的分给D盘就行。
L502X的光驱厚度是12.7mm,你买个SATA3接口的通用光驱位托架就行,几十块。
⑹ 网络存储器nas的容量有多大,500T数据能存储吗
NAS网络存储设备的存储容量取决于NAS中的硬盘容量大小和raid模式。与NAS本身无关。
⑺ nas硬盘买多大合适
250的与160的只差几十块钱,推荐使用250的,400元左右(品牌)。如果是发烧友的话250是不够的,要使用更大容量的硬盘,至于多大,那就要看什么样的需求了。
⑻ 家用NAS存储如何选择硬盘
1、首先,得确认NAS存储系统使用的硬盘类型,是SATA还是SAS,是2.5寸盘还是3.5寸盘,如果是SATA盘是否支持SATA III。
2、确认NAS存储系统增加新硬盘是否需要硬盘托架或安装支架。
3、确定硬盘类型后可以到京东上查看、购买硬盘,京东上专门有NAS硬盘专区,希捷和西数两家的NAS盘质量都不错,可根据需要的容量进行选择。有两点要注意:一、如果NAS系统支持,尽量选择SATA III接口的硬盘,不少于6Gb/s的传输速度。二、同等容量、同等接口速度情况下,转速越高越好。
⑼ 八盘位NAS上几个硬盘能达到万兆
1、主板:超微X10DRL-i
2、CPU:E5 2650L v3*2
2、内存:4*8g DDR4 REG ECC(SK Hynix HMA41GR7MFR8N-TF)
4*16g DDR4 REG ECC(Samsung M393A2G40DB0-CPB)
3、阵列卡:LSI 9208-8i IT模式(共有两块,只使用了一块)
4、硬盘:8*日立HUS72302CLAR2000
5、电源:长城巨龙EPS1000DA
6、机箱:TT W200(对硬盘散热使用了7把12cm风扇保证散热)
软件平台:
系统:Ubuntu Server 20.04.1 LTS
zfs阵列使用OpenZFS on linux v2.0.4
其余raid阵列使用mdadm创建
测试脚本:
本次测试均使用script命令记录测试结果
创建mdadm阵列使用如下脚本:
mdadm --create --verbose /dev/md1 -level=$level --raid-devices=$i --chunk=$chunk /dev/sd$j
其中$level与$chunk对应raid类型和chunk大小(条带大小),$i和$j则因为有部分测试只使用4块硬盘测试,使用md1因为操作系统安装在由两块ssd(sda、sdb)以raid1组成的md0阵列上
创建文件系统,使用ext4文件系统:
mkdir -p /pool_0
yes | mkfs.ext4 -F /dev/md1
yes | mount -t ext4 /dev/md1 /pool_0
清理阵列:
mdadm --stop /dev/md1
mdadm --misc --zero-superblock /dev/sd$j
创建zfs阵列使用如下脚本:
zpool create pool_0 $raid-level /dev/sdc /dev/sdd /dev/sde /dev/sdf /dev/sdg /dev/sdh /dev/sdi /dev/sdj
或
zpool create pool_0 $raid-level /dev/sdc /dev/sdd /dev/sde /dev/sdf $raid-level /dev/sdg /dev/sdh /dev/sdi /dev/sdj
第二种方式用于组建如raidz0等跨越阵列时使用
因为zfs自动创建挂载点,故测试时直接使用默认挂载点测试
清理阵列:
zpool destroy pool_0
sgdisk --zap-all /dev/sd$j
测速命令:
dd if=/dev/zero of=/pool_0 bs=$bs count=10000
$bs为块大小,分别测试了512,4k,8和1m下的速度
命令重复5次,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另外还进行了每块硬盘单独测速,同样使用ext4文件系统
测试结果
各硬盘测试结果
虽然这批硬盘都是二手贴标盘,但是测试速度还是可以的,除了作为二手盘的一些毛病外(之后会提到)。
接下来是阵列速度的测试,以下测试中,以8块硬盘或4块硬盘使用mdadm创建了raid0,5,6,10和使用zfs创建raid z1,z2,z3,2*z1,strip(等于raid0),mirror+strip(等于raid10),分别测试了mdadm设置不同chunk大小对速度的影响(不带chunk的则为zfs阵列),以及使用不同bs大小测试阵列在不同块大小下速度表现。
阵列测速 block size = 512
这次测试设置的最小块大小为512,此时速度受影响最大的是使用zfs创建的各个阵列,全部只有60m/s出头的速度,而最高速度梯队均被8盘raid0占据,但速度只有140-150,与单盘相比只有不到一倍的提升,迷惑的是chunk大小对应的速度顺序十分混乱,几乎无法总结出规律。
阵列测速 block size = 4k
4k速度领先的仍然是raid0,zfs的各个阵列排在中间,最低的则变成了4盘组的raid10,速度甚至低于单盘速度,可谓惨不忍睹,而我常用的raid5速度在350左右,只有不到2倍提升。
阵列测速 block size = 8k
8k速度比较有意思,raid0速度仍然占据前列,而zfs的速度明显提升,尤其是raidz1*2和使用zfs创建的raid10,这两个都是我曾经选择过的方案(raid10使用了16盘)
阵列测速 block size = 1M
最终来到1M块大小的测试,这次变化比较大,速度最高的是8盘使用zfs创建的raid0,速度达到了1100+,而实际上,我测试12盘速度时,这种方式创建的阵列速度可以到达1300+,而其余成绩几乎没有什么出乎预料的地方,只有上面提到的zfs下raidz1*2和raid10的排名继续上升
总结
说一下我的感觉,在做这次测试之前我也预料到测试结果就是如此惨淡,因为平时我使用情况便是桌面机和服务器之间使用万兆网卡相连,通过smb共享文件,不过文件性能实在不是很满意,从桌面机的ssd拷贝文件到服务器上速度只有400出头,而且遇到大量零碎文件时响应相当慢,一直以来我便考虑是smb的问题还是磁盘性能就是这样,这个测试说出了答案。
测试中,速度最快的无疑是raid0,只不过应该不会有人选择,其余比较有价值的选择分别是raid5和2*raid z1,这两个选项都有不错的性能,也分别有1盘和2盘的冗余,当初我选择使用2t磁盘,便是考虑到在损坏1块硬盘时,2t硬盘重组阵列还是相对安全的,基本上一天以内阵列就恢复同步,当然我更偏向使用zfs,尤其是我最开始选择这套配置便是奔着freenas去的,而且raid z2和raid z3虽然性能不足,但是安全性绝对是更高的,只不过8盘位下,这两个选择明显没有优势。
对于条带大小,实在是认识有限,之前一直使用默认参数,而网络上没有找到有用的资料,只能说是瞎子过河,用我自己的理解去测试,结果是无功而返。
后记
这个测试差不多在一个多月前做的,现在才发纯粹因为懒癌犯了,第一次在b站发文章,文案啰嗦得把自己也难受到了,还是感谢能看到这里,之后也许还会总结一些我之前的经验,我会多多努力。发文的时候我的配置已经做了一个大的调整,也乘着这次矿潮,把之前的设备卖了,还得了一笔不小的差价,而目前硬件涨价实在厉害,还好我在涨价前购入了一块12t硬盘,跟之前用来冷备的另一块12t硬盘组一起,现在数据暂且存在这两块硬盘上,对nas的进一步改造只能留在将来了。
说到之前设备的缺点,只能说现实总是事与愿违,一开始我选择2t sas做阵列,主要是几方面,一是价格,二是容量,三是速度。最开始我的群晖nas上选择了两块6t和两块3t硬盘分别组raid1,光是硬盘价格就接近四千,而nas价格是三千出头。而换成自组的nas和二手硬盘,价格只要一半多点,还能拥有8盘位和万兆网络,价格便是最大的优势。而2t硬盘前面提到了,我认为这个容量还是比较适合阵列掉盘后重建的,成功率和速度都能预测得到,而有了盘位优势,容量便不是问题。至于速度,相比4盘位,8盘位优势理所当然是更大。
而实际上,二手硬盘由于质量参差不齐,有一些盘用了很久依然坚挺,而有一些在使用两三个月内就会出现问题,导致其成了消耗品,而为了安全性,我把盘位一步步提高,曾试过12盘和16盘,做了更高级别的raid如raidz3和2*raidz2,而代价是性能不升反降,而且一个大问题暴露出来了,这些硬盘本来功耗就不小,而我使用的环境没有机房那样的稳定温度,导致硬盘发热严重,而且电费也猛然飙升,最终只能下决定放弃,也意识到这个方案在我目前情况下不可行。
在测试结束后,我意识到这次测试并不太严谨,首先我只测试了写入速度没有测试读取速度,原因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测试方法,在某些测试中,会因为缓存原因导致测出的速度发生明显错误,而我测试的数据也没有与其他人对比过,实际这个速度是否合格纯粹是我个人的主观判断。并且,在创建文件系统时,我并没有注意到有block的参数,而在后来发现这个参数也许会影响到结果。最后一个大问题是,在测试前后我都对硬盘进行过坏道测试,结果发现sdh盘,也就是那块型号不同的,实际上是同型号的HP贴标盘,在测试后出现了三个连续坏道,而由于第二次坏道测试是在我转让硬盘前做最后测试时发现的,不确定坏道是否在此过程中出现,所以这次的测试,只能以极其不严谨的标志定义,在将来我有机会再次测试时,定要以严谨为首要,以弥补这次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