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编程语言 » 若sql语句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若sql语句

发布时间: 2023-01-14 12:56:34

① 若sql语句中order by指定了多个字段,则怎么排序

举个例子吧:
order
by
id
desc,time
desc
先是按
id
降序排列
(优先)
如果
id
字段
有些是一样的话
再按time
降序排列
(前提是满足id降序排列)

② 程序在执行SQL语句时,若出现系统异常中断或数据库突发崩溃,如何保证

备份可用数据后,卸载重装恢复数据库。
程序在执行SQL语句时,若出现系统异常中断或数据库突发崩溃,先备份可用的数据,包含所有系统数据库和用户数据库的数据文件和日志文件。
卸载原来的安装。
系统表查找和删除所有的MSSQLServer项。
磁盘上删除安装SQLSErver产生的所有文件。
重新安装SQLServer,所需安装的补丁的版本要求保持与备份系统数据库时安装的补丁版本一致。
单用户模式下恢复master数据库。
恢复其他系统数据库。
恢复用户数据库。

③ 谁能给简单介绍一下SQL的基本语句

下列语句部分是Mssql语句,不可以在access中使用。

SQL分类:
DDL—数据定义语言(CREATE,ALTER,DROP,DECLARE)
DML—数据操纵语言(SELECT,DELETE,UPDATE,INSERT)
DCL—数据控制语言(GRANT,REVOKE,COMMIT,ROLLBACK)

首先,简要介绍基础语句:
1、说明:创建数据库

CREATE DATABASE database-name
2、说明:删除数据库
drop database dbname

3、说明:备份sql server
--- 创建 备份数据的 device
USE master
EXEC sp_admpdevice 'disk', 'testBack', 'c:\mssql7backup\MyNwind_1.dat'
--- 开始 备份
BACKUP DATABASE pubs TO testBack

4、说明:创建新表
create table tabname(col1 type1 [not null] [primary key],col2 type2 [not null],..)
根据已有的表创建新表:
--A:
create table tab_new like tab_old --(使用旧表创建新表)
--B:
create table tab_new as select col1,col2… from tab_old definition only
5、说明:删除新表
drop table tabname

6、说明:增加一个列
Alter table tabname add column col type

注:列增加后将不能删除。DB2中列加上后数据类型也不能改变,唯一能改变的是增加varchar类型的长度。
7、说明:添加主键:
Alter table tabname add primary key(col)

说明:删除主键:
Alter table tabname drop primary key(col)

8、说明:创建索引:
create [unique] index idxname on tabname(col….)

删除索引:
drop index idxname

注:索引是不可更改的,想更改必须删除重新建。
9、说明:创建视图:
create view viewname as select statement

删除视图:
drop view viewname

10、说明:几个简单的基本的sql语句
选择: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范围
插入:insert into table1(field1,field2) values(value1,value2)
删除:delete from table1 where 范围
更新:update table1 set field1=value1 where 范围
查找: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field1 like ’%value1%’ ---like的语法很精妙,查资料!
排序:select * from table1 order by field1,field2 [desc]
总数:select count * as totalcount from table1
求和:select sum(field1) as sumvalue from table1
平均:select avg(field1) as avgvalue from table1
最大:select max(field1) as maxvalue from table1
最小:select min(field1) as minvalue from table1
11、说明:几个高级查询运算词
A: UNION 运算符
UNION 运算符通过组合其他两个结果表(例如 TABLE1 和 TABLE2)并消去表中任何重复行而派生出一个结果表。当 ALL 随 UNION 一起使用时(即 UNION ALL),不消除重复行。两种情况下,派生表的每一行不是来自 TABLE1 就是来自 TABLE2。
B: EXCEPT 运算符
EXCEPT 运算符通过包括所有在 TABLE1 中但不在 TABLE2 中的行并消除所有重复行而派生出一个结果表。当 ALL 随 EXCEPT 一起使用时 (EXCEPT ALL),不消除重复行。
C: INTERSECT 运算符
INTERSECT 运算符通过只包括 TABLE1 和 TABLE2 中都有的行并消除所有重复行而派生出一个结果表。当 ALL 随 INTERSECT 一起使用时 (INTERSECT ALL),不消除重复行。
注:使用运算词的几个查询结果行必须是一致的。
12、说明:使用外连接
A、left outer join:
左外连接(左连接):结果集几包括连接表的匹配行,也包括左连接表的所有行。
SQL: select a.a, a.b, a.c, b.c, b.d, b.f from a LEFT OUT JOIN b ON a.a = b.c
B:right outer join:
右外连接(右连接):结果集既包括连接表的匹配连接行,也包括右连接表的所有行。
C:full outer join:
全外连接:不仅包括符号连接表的匹配行,还包括两个连接表中的所有记录。

其次,大家来看一些不错的sql语句
1、说明:复制表(只复制结构,源表名:a 新表名:b) (Access可用)
法一:select * into b from a where 1<>1
法二:select top 0 * into b from a

2、说明:拷贝表(拷贝数据,源表名:a 目标表名:b) (Access可用)
insert into b(a, b, c) select d,e,f from b;

3、说明:跨数据库之间表的拷贝(具体数据使用绝对路径) (Access可用)
insert into b(a, b, c) select d,e,f from b in ‘具体数据库’ where 条件
例子:..from b in '"&Server.MapPath(".")&"\data.mdb" &"' where..

4、说明:子查询(表名1:a 表名2:b)
select a,b,c from a where a IN (select d from b ) 或者: select a,b,c from a where a IN (1,2,3)

5、说明:显示文章、提交人和最后回复时间
select a.title,a.username,b.adddate from table a,(select max(adddate) adddate from table where table.title=a.title) b

6、说明:外连接查询(表名1:a 表名2:b)
select a.a, a.b, a.c, b.c, b.d, b.f from a LEFT OUT JOIN b ON a.a = b.c

7、说明:在线视图查询(表名1:a )
select * from (SELECT a,b,c FROM a) T where t.a > 1;

8、说明:between的用法,between限制查询数据范围时包括了边界值,not between不包括
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time between time1 and time2
select a,b,c, from table1 where a not between 数值1 and 数值2

9、说明:in 的使用方法
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a [not] in (‘值1’,’值2’,’值4’,’值6’)

10、说明:两张关联表,删除主表中已经在副表中没有的信息
delete from table1 where not exists ( select * from table2 where table1.field1=table2.field1 )

11、说明:四表联查问题:
select * from a left inner join b on a.a=b.b right inner join c on a.a=c.c inner join d on a.a=d.d where .....

12、说明:日程安排提前五分钟提醒
SQL: select * from 日程安排 where datediff('minute',f开始时间,getdate())>5

13、说明:一条sql 语句搞定数据库分页
select top 10 b.* from (select top 20 主键字段,排序字段 from 表名 order by 排序字段 desc) a,表名 b where b.主键字段 = a.主键字段 order by a.排序字段

14、说明:前10条记录
select top 10 * form table1 where 范围

15、说明:选择在每一组b值相同的数据中对应的a最大的记录的所有信息(类似这样的用法可以用于论坛每月排行榜,每月热销产品分析,按科目成绩排名,等等.)
select a,b,c from tablename ta where a=(select max(a) from tablename tb where tb.b=ta.b)

16、说明:包括所有在 TableA 中但不在 TableB和TableC 中的行并消除所有重复行而派生出一个结果表
(select a from tableA ) except (select a from tableB) except (select a from tableC)

17、说明:随机取出10条数据
select top 10 * from tablename order by newid()

18、说明:随机选择记录
select newid()

19、说明:删除重复记录
Delete from tablename where id not in (select max(id) from tablename group by col1,col2,...)

20、说明:列出数据库里所有的表名
select name from sysobjects where type='U'

21、说明:列出表里的所有的
select name from syscolumns where id=object_id('TableName')

22、说明:列示type、vender、pcs字段,以type字段排列,case可以方便地实现多重选择,类似select 中的case。
select type,sum(case vender when 'A' then pcs else 0 end),sum(case vender when 'C' then pcs else 0 end),sum(case vender when 'B' then pcs else 0 end) FROM tablename group by type
显示结果:
type vender pcs
电脑 A 1
电脑 A 1
光盘 B 2
光盘 A 2
手机 B 3
手机 C 3

23、说明:初始化表table1
TRUNCATE TABLE table1

24、说明:选择从10到15的记录
select top 5 * from (select top 15 * from table order by id asc) table_别名 order by id desc

随机选择数据库记录的方法(使用Randomize函数,通过SQL语句实现)
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来说,随机数特性能给出上面的效果,但它们可能太慢了些。你不能要求ASP“找个随机数”然后打印出来。实际上常见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如下所示的循环:
Randomize
RNumber = Int(Rnd*499) +1

While Not objRec.EOF
If objRec("ID") = RNumber THEN
... 这里是执行脚本 ...
end if
objRec.MoveNext
Wend

这很容易理解。首先,你取出1到500范围之内的一个随机数(假设500就是数据库内记录的总数)。然后,你遍历每一记录来测试ID 的值、检查其是否匹配RNumber。满足条件的话就执行由THEN 关键字开始的那一块代码。假如你的RNumber 等于495,那么要循环一遍数据库花的时间可就长了。虽然500这个数字看起来大了些,但相比更为稳固的企业解决方案这还是个小型数据库了,后者通常在一个数据库内就包含了成千上万条记录。这时候不就死定了?
采用SQL,你就可以很快地找出准确的记录并且打开一个只包含该记录的recordset,如下所示:
Randomize
RNumber = Int(Rnd*499) + 1

SQL = "SELECT * FROM Customers WHERE ID = " & RNumber

set objRec = ObjConn.Execute(SQL)
Response.WriteRNumber & " = " & objRec("ID") & " " & objRec("c_email")

不必写出RNumber 和ID,你只需要检查匹配情况即可。只要你对以上代码的工作满意,你自可按需操作“随机”记录。Recordset没有包含其他内容,因此你很快就能找到你需要的记录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处理时间。
再谈随机数
现在你下定决心要榨干Random 函数的最后一滴油,那么你可能会一次取出多条随机记录或者想采用一定随机范围内的记录。把上面的标准Random 示例扩展一下就可以用SQL应对上面两种情况了。
为了取出几条随机选择的记录并存放在同一recordset内,你可以存储三个随机数,然后查询数据库获得匹配这些数字的记录:
SQL = "SELECT * FROM Customers WHERE ID = " & RNumber & " OR ID = " & RNumber2 & " OR ID = " & RNumber3

假如你想选出10条记录(也许是每次页面装载时的10条链接的列表),你可以用BETWEEN 或者数学等式选出第一条记录和适当数量的递增记录。这一操作可以通过好几种方式来完成,但是 SELECT 语句只显示一种可能(这里的ID 是自动生成的号码):
SQL = "SELECT * FROM Customers WHERE ID BETWEEN " & RNumber & " AND " & RNumber & "+ 9"

注意:以上代码的执行目的不是检查数据库内是否有9条并发记录。

随机读取若干条记录,测试过
Access语法:SELECT top 10 * From 表名 ORDER BY Rnd(id)
Sql server:select top n * from 表名 order by newid()
mysqlelect * From 表名 Order By rand() Limit n
Access左连接语法(最近开发要用左连接,Access帮助什么都没有,网上没有Access的SQL说明,只有自己测试, 现在记下以备后查)
语法elect table1.fd1,table1,fd2,table2.fd2 From table1 left join table2 on table1.fd1,table2.fd1 where ...
使用SQL语句 用...代替过长的字符串显示
语法:
SQL数据库:select case when len(field)>10 then left(field,10)+'...' else field end as news_name,news_id from tablename
Access数据库:SELECT iif(len(field)>2,left(field,2)+'...',field) FROM tablename;

Conn.Execute说明
Execute方法
该方法用于执行SQL语句。根据SQL语句执行后是否返回记录集,该方法的使用格式分为以下两种:
1.执行SQL查询语句时,将返回查询得到的记录集。用法为:
Set 对象变量名=连接对象.Execute("SQL 查询语言")
Execute方法调用后,会自动创建记录集对象,并将查询结果存储在该记录对象中,通过Set方法,将记录集赋给指定的对象保存,以后对象变量就代表了该记录集对象。

2.执行SQL的操作性语言时,没有记录集的返回。此时用法为:
连接对象.Execute "SQL 操作性语句" [, RecordAffected][, Option]
·RecordAffected 为可选项,此出可放置一个变量,SQL语句执行后,所生效的记录数会自动保存到该变量中。通过访问该变量,就可知道SQL语句队多少条记录进行了操作。
·Option 可选项,该参数的取值通常为adCMDText,它用于告诉ADO,应该将Execute方法之后的第一个字符解释为命令文本。通过指定该参数,可使执行更高效。

·BeginTrans、RollbackTrans、CommitTrans方法
这三个方法是连接对象提供的用于事务处理的方法。BeginTrans用于开始一个事物;RollbackTrans用于回滚事务;CommitTrans用于提交所有的事务处理结果,即确认事务的处理。
事务处理可以将一组操作视为一个整体,只有全部语句都成功执行后,事务处理才算成功;若其中有一个语句执行失败,则整个处理就算失败,并恢复到处里前的状态。
BeginTrans和CommitTrans用于标记事务的开始和结束,在这两个之间的语句,就是作为事务处理的语句。判断事务处理是否成功,可通过连接对象的Error集合来实现,若Error集合的成员个数不为0,则说明有错误发生,事务处理失败。Error集合中的每一个Error对象,代表一个错误信息。
参考资料:http://dev.csdn.net/author/qq_x_yy/.html

④ 如何优化SQL语句

一、问题的提出
在应用系统开发初期,由于开发数据库数据比较少,对于查询SQL语句,复杂视图的的编写等体会不出SQL语句各种写法的性能优劣,但是如果将应用系统提交实际应用后,随着数据库中数据的增加,系统的响应速度就成为目前系统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系统优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SQL语句的优化。对于海量数据,劣质SQL语句和优质SQL语句之间的速度差别可以达到上百倍,可见对于一个系统不是简单地能实现其功能就可,而是要写出高质量的SQL语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在多数情况下,Oracle使用索引来更快地遍历表,优化器主要根据定义的索引来提高性能。但是,如果在SQL语句的where子句中写的SQL代码不合理,就会造成优化器删去索引而使用全表扫描,一般就这种SQL语句就是所谓的劣质SQL语句。在编写SQL语句时我们应清楚优化器根据何种原则来删除索引,这有助于写出高性能的SQL语句。
二、SQL语句编写注意问题
下面就某些SQL语句的where子句编写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详细介绍。在这些where子句中,即使某些列存在索引,但是由于编写了劣质的SQL,系统在运行该SQL语句时也不能使用该索引,而同样使用全表扫描,这就造成了响应速度的极大降低。
1.
IS
NULL

IS
NOT
NULL
不能用null作索引,任何包含null值的列都将不会被包含在索引中。即使索引有多列这样的情况下,只要这些列中有一列含有null,该列就会从索引中排除。也就是说如果某列存在空值,即使对该列建索引也不会提高性能。
任何在where子句中使用is
null或is
not
null的语句优化器是不允许使用索引的。
2.
联接列
对于有联接的列,即使最后的联接值为一个静态值,优化器是不会使用索引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假定有一个职工表(employee),对于一个职工的姓和名分成两列存放(FIRST_NAME和LAST_NAME),现在要查询一个叫比尔.克林顿(Bill
Cliton)的职工。
下面是一个采用联接查询的SQL语句,
select
*
from
employss
where
first_name||''||last_name
='Beill
Cliton';
上面这条语句完全可以查询出是否有Bill
Cliton这个员工,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系统优化器对基于last_name创建的索引没有使用。
当采用下面这种SQL语句的编写,Oracle系统就可以采用基于last_name创建的索引。
***
where
first_name
='Beill'
and
last_name
='Cliton';
.
带通配符(%)的like语句
同样以上面的例子来看这种情况。目前的需求是这样的,要求在职工表中查询名字中包含cliton的人。可以采用如下的查询SQL语句:
select
*
from
employee
where
last_name
like
'%cliton%';
这里由于通配符(%)在搜寻词首出现,所以Oracle系统不使用last_name的索引。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无法避免这种情况,但是一定要心中有底,通配符如此使用会降低查询速度。然而当通配符出现在字符串其他位置时,优化器就能利用索引。在下面的查询中索引得到了使用:
select
*
from
employee
where
last_name
like
'c%';
4.
Order
by语句
ORDER
BY语句决定了Oracle如何将返回的查询结果排序。Order
by语句对要排序的列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也可以将函数加入列中(象联接或者附加等)。任何在Order
by语句的非索引项或者有计算表达式都将降低查询速度。
仔细检查order
by语句以找出非索引项或者表达式,它们会降低性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重写order
by语句以使用索引,也可以为所使用的列建立另外一个索引,同时应绝对避免在order
by子句中使用表达式。
5.
NOT
我们在查询时经常在where子句使用一些逻辑表达式,如大于、小于、等于以及不等于等等,也可以使用and(与)、or(或)以及not(非)。NOT可用来对任何逻辑运算符号取反。下面是一个NOT子句的例子:
...
where
not
(status
='VALID')
如果要使用NOT,则应在取反的短语前面加上括号,并在短语前面加上NOT运算符。NOT运算符包含在另外一个逻辑运算符中,这就是不等于(<>)运算符。换句话说,即使不在查询where子句中显式地加入NOT词,NOT仍在运算符中,见下例:
...
where
status
<>'INVALID';
对这个查询,可以改写为不使用NOT:
select
*
from
employee
where
salary<3000
or
salary>3000;
虽然这两种查询的结果一样,但是第二种查询方案会比第一种查询方案更快些。第二种查询允许Oracle对salary列使用索引,而第一种查询则不能使用索引。
虽然这两种查询的结果一样,但是第二种查询方案会比第一种查询方案更快些。第二种查询允许Oracle对salary列使用索引,而第一种查询则不能使用索引。

⑤ SQL语句执行过程详解

SQL语句执行过程详解
一条sql,plsql的执行到底是怎样执行的呢?
一、SQL语句执行原理:
第一步:客户端把语句发给服务器端执行当我们在客户端执行 select 语句时,客户端会把这条 SQL 语句发送给服务器端,让服务器端的
进程来处理这语句。也就是说,Oracle 客户端是不会做任何的操作,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客户端产生
的一些 SQL 语句发送给服务器端。虽然在客户端也有一个数据库进程,但是,这个进程的作用跟服务器
上的进程作用事不相同的。服务器上的数据库进程才会对SQL 语句进行相关的处理。不过,有个问题需
要说明,就是客户端的进程跟服务器的进程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在客户端连接上服务器后,在客户
端与服务器端都会形成一个进程,客户端上的我们叫做客户端进程;而服务器上的我们叫做服务器进程。
第二步:语句解析
当客户端把 SQL 语句传送到服务器后,服务器进程会对该语句进行解析。同理,这个解析的工作,
也是在服务器端所进行的。虽然这只是一个解析的动作,但是,其会做很多“小动作”。
1. 查询高速缓存(library cache)。服务器进程在接到客户端传送过来的 SQL 语句时,不
会直接去数据库查询。而是会先在数据库的高速缓存中去查找,是否存在相同语句的执行计划。如果在
数据高速缓存中,则服务器进程就会直接执行这个 SQL 语句,省去后续的工作。所以,采用高速数据缓
存的话,可以提高 SQL 语句的查询效率。一方面是从内存中读取数据要比从硬盘中的数据文件中读取
数据效率要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语句解析的原因。
不过这里要注意一点,这个数据缓存跟有些客户端软件的数据缓存是两码事。有些客户端软件为了
提高查询效率,会在应用软件的客户端设置数据缓存。由于这些数据缓存的存在,可以提高客户端应用软
件的查询效率。但是,若其他人在服务器进行了相关的修改,由于应用软件数据缓存的存在,导致修改的
数据不能及时反映到客户端上。从这也可以看出,应用软件的数据缓存跟数据库服务器的高速数据缓存
不是一码事。
2. 语句合法性检查(data dict cache)。当在高速缓存中找不到对应的 SQL 语句时,则服
务器进程就会开始检查这条语句的合法性。这里主要是对 SQL 语句的语法进行检查,看看其是否合乎
语法规则。如果服务器进程认为这条 SQL 语句不符合语法规则的时候,就会把这个错误信息,反馈给客
户端。在这个语法检查的过程中,不会对 SQL 语句中所包含的表名、列名等等进行 SQL 他只是语法
上的检查。
3. 语言含义检查(data dict cache)。若 SQL 语句符合语法上的定义的话,则服务器进程
接下去会对语句中的字段、表等内容进行检查。看看这些字段、表是否在数据库中。如果表名与列名不
准确的话,则数据库会就会反馈错误信息给客户端。所以,有时候我们写 select 语句的时候,若语法
与表名或者列名同时写错的话,则系统是先提示说语法错误,等到语法完全正确后,再提示说列名或表名
错误。
4. 获得对象解析锁(control structer)。当语法、语义都正确后,系统就会对我们需要查询
的对象加锁。这主要是为了保障数据的一致性,防止我们在查询的过程中,其他用户对这个对象的结构发
生改变。
5. 数据访问权限的核对(data dict cache)。当语法、语义通过检查之后,客户端还不一定
能够取得数据。服务器进程还会检查,你所连接的用户是否有这个数据访问的权限。若你连接上服务器
的用户不具有数据访问权限的话,则客户端就不能够取得这些数据。有时候我们查询数据的时候,辛辛苦
苦地把 SQL 语句写好、编译通过,但是,最后系统返回个 “没有权限访问数据”的错误信息,让我们气
半死。这在前端应用软件开发调试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所以,要注意这个问题,数据库服务器进程先
检查语法与语义,然后才会检查访问权限。
6. 确定最佳执行计划 ?。当语句与语法都没有问题,权限也匹配的话,服务器进程还是不会直接对
数据库文件进行查询。服务器进程会根据一定的规则,对这条语句进行优化。不过要注意,这个优化是有
限的。一般在应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库的 sql 语言进行优化,这个优化的作用要大大地大
于服务器进程的自我优化。所以,一般在应用软件开发的时候,数据库的优化是少不了的。当服务器进程
的优化器确定这条查询语句的最佳执行计划后,就会将这条 SQL 语句与执行计划保存到数据高速缓存
(library cache)。如此的话,等以后还有这个查询时,就会省略以上的语法、语义与权限检查的步骤,
而直接执行 SQL 语句,提高 SQL 语句处理效率。
第三步:语句执行
语句解析只是对 SQL 语句的语法进行解析,以确保服务器能够知道这条语句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
思。等到语句解析完成之后,数据库服务器进程才会真正的执行这条 SQL 语句。这个语句执行也分两
种情况。
一是若被选择行所在的数据块已经被读取到数据缓冲区的话,则服务器进程会直接把这个数据传递
给客户端,而不是从数据库文件中去查询数据。
若数据不在缓冲区中,则服务器进程将从数据库文件中查询相关数据,并把这些数据放入到数据缓冲
区中(buffer cache)。
第四步:提取数据
当语句执行完成之后,查询到的数据还是在服务器进程中,还没有被传送到客户端的用户进程。所以,
在服务器端的进程中,有一个专门负责数据提取的一段代码。他的作用就是把查询到的数据结果返回给
用户端进程,从而完成整个查询动作。从这整个查询处理过程中,我们在数据库开发或者应用软件开发过
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了解数据库缓存跟应用软件缓存是两码事情。数据库缓存只有在数据库服务器端才存在,在
客户端是不存在的。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数据库缓存中的内容跟数据库文件的内容一致。才能够根据
相关的规则,防止数据脏读、错读的发生。而应用软件所涉及的数据缓存,由于跟数据库缓存不是一码事
情,所以,应用软件的数据缓存虽然可以提高数据的查询效率,但是,却打破了数据一致性的要求,有时候
会发生脏读、错读等情况的发生。所以,有时候,在应用软件上有专门一个功能,用来在必要的时候清除
数据缓存。不过,这个数据缓存的清除,也只是清除本机上的数据缓存,或者说,只是清除这个应用程序
的数据缓存,而不会清除数据库的数据缓存。
二是绝大部分 SQL 语句都是按照这个处理过程处理的。我们 DBA 或者基于 Oracle 数据库的
开发人员了解这些语句的处理过程,对于我们进行涉及到 SQL 语句的开发与调试,是非常有帮助的。有
时候,掌握这些处理原则,可以减少我们排错的时间。特别要注意,数据库是把数据查询权限的审查放在
语法语义的后面进行检查的。所以,有时会若光用数据库的权限控制原则,可能还不能满足应用软件权限
控制的需要。此时,就需要应用软件的前台设置,实现权限管理的要求。而且,有时应用数据库的权限管
理,也有点显得繁琐,会增加服务器处理的工作量。因此,对于记录、字段等的查询权限控制,大部分程
序涉及人员喜欢在应用程序中实现,而不是在数据库上实现。
DBCC DROPCLEANBUFFERS
从缓冲池中删除所有清除缓冲区。
DBCC FREEPROCCACHE
从过程缓存中删除所有元素。
DBCC FREESYSTEMCACHE
从所有缓存中释放所有未使用的缓存条目
SQL语句中的函数、关键字、排序等执行顺序:
1. FROM 子句返回初始结果集。
2. WHERE 子句排除不满足搜索条件的行。
3. GROUP BY 子句将选定的行收集到 GROUP BY 子句中各个唯一值的组中。
4. 选择列表中指定的聚合函数可以计算各组的汇总值。
5. 此外,HAVING 子句排除不满足搜索条件的行。
6. 计算所有的表达式;
7. 使用 order by 对结果集进行排序。
8. 查找你要搜索的字段。
二、SQL语句执行完整过程:
1.用户进程提交一个 sql 语句:
update temp set a=a*2,给服务器进程。
2.服务器进程从用户进程把信息接收到后,在 PGA 中就要此进程分配所需内存,存储相关的信息,如在会
话内存存储相关的登录信息等。
3.服务器进程把这个 sql 语句的字符转化为 ASCII 等效数字码,接着这个 ASCII 码被传递给一个
HASH 函数,并返回一个 hash 值,然后服务器进程将到shared pool 中的 library cache 中去查找是否存在相
同的 hash 值,如果存在,服务器进程将使用这条语句已高速缓存在 SHARED POOL 的library cache 中的已
分析过的版本来执行。
4.如果不存在,服务器进程将在 CGA 中,配合 UGA 内容对 sql,进行语法分析,首先检查语法的正确性,接
着对语句中涉及的表,索引,视图等对象进行解析,并对照数据字典检查这些对象的名称以及相关结构,并根据
ORACLE 选用的优化模式以及数据字典中是否存在相应对象的统计数据和是否使用了存储大纲来生成一个
执行计划或从存储大纲中选用一个执行计划,然后再用数据字典核对此用户对相应对象的执行权限,最后生成
一个编译代码。
5.ORACLE 将这条 sql 语句的本身实际文本、HASH 值、编译代码、与此语名相关联的任何统计数据
和该语句的执行计划缓存在 SHARED POOL 的 library cache中。服务器进程通过 SHARED POOL 锁存
器(shared pool latch)来申请可以向哪些共享 PL/SQL 区中缓存这此内容,也就是说被SHARED POOL 锁存
器锁定的 PL/SQL 区中的块不可被覆盖,因为这些块可能被其它进程所使用。
6.在 SQL 分析阶段将用到 LIBRARY
CACHE,从数据字典中核对表、视图等结构的时候,需要将数据
字典从磁盘读入 LIBRARY
CACHE,因此,在读入之前也要使用LIBRARY
CACHE 锁存器(library cache
pin,library cache lock)来申请用于缓存数据字典。 到现在为止,这个 sql 语句已经被编译成可执行的代码了,
但还不知道要操作哪些数据,所以服务器进程还要为这个 sql 准备预处理数据。
7.首先服务器进程要判断所需数据是否在 db buffer 存在,如果存在且可用,则直接获取该数据,同时根据
LRU 算法增加其访问计数;如果 buffer 不存在所需数据,则要从数据文件上读取首先服务器进程将在表头部
请求 TM 锁(保证此事务执行过程其他用户不能修改表的结构),如果成功加 TM 锁,再请求一些行级锁(TX
锁),如果 TM、TX 锁都成功加锁,那么才开始从数据文件读数据,在读数据之前,要先为读取的文件准备好
buffer 空间。服务器进程需要扫面 LRU list 寻找 free db buffer,扫描的过程中,服务器进程会把发现的所有
已经被修改过的 db buffer 注册到 dirty list 中, 这些 dirty buffer 会通过 dbwr 的触发条件,随后会被写出到
数据文件,找到了足够的空闲 buffer,就可以把请求的数据行所在的数据块放入到 db buffer 的空闲区域或者
覆盖已经被挤出 LRU list 的非脏数据块缓冲区,并排列在 LRU list 的头部,也就是在数据块放入 DB
BUFFER 之前也是要先申请 db buffer 中的锁存器,成功加锁后,才能读数据到 db buffer。
8.记日志 现在数据已经被读入到 db buffer 了,现在服务器进程将该语句所影响的并被读
入 db buffer 中的这些行数据的 rowid 及要更新的原值和新值及 scn 等信息从 PGA 逐条的写入 redo log
buffer 中。在写入 redo log buffer 之前也要事先请求 redo log buffer 的锁存器,成功加锁后才开始写入,当
写入达到 redo log buffer 大小的三分之一或写入量达到 1M 或超过三秒后或发生检查点时或者 dbwr 之前
发生,都会触发 lgwr 进程把 redo log buffer 的数据写入磁盘上的 redo file 文件中(这个时候会产生log file
sync 等待事件)
已经被写入 redofile 的 redo log buffer 所持有的锁存器会被释放,并可被后来的写入信息覆盖,
redo log buffer是循环使用的。Redo file 也是循环使用的,当一个 redo file 写满后,lgwr 进程会自动切换到
下一 redo file(这个时候可能出现 log fileswitch(checkpoint complete)等待事件)。如果是归档模式,归档进
程还要将前一个写满的 redo file 文件的内容写到归档日志文件中(这个时候可能出现 log file
switch(archiving needed)。
9.为事务建立回滚段 在完成本事务所有相关的 redo log buffer 之后,服务器进程开始改写这个 db buffer
的块头部事务列表并写入 scn,然后 包含这个块的头部事务列表及 scn 信息的数据副本放入回滚段中,将
这时回滚段中的信息称为数据块的“前映像“,这个”前映像“用于以后的回滚、恢复和一致性读。(回滚段可以
存储在专门的回滚表空间中,这个表空间由一个或多个物理文件组成,并专用于回滚表空间,回滚段也可在其它
表空间中的数据文件中开辟。
10.本事务修改数据块 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了,现在可以改写 db buffer 块的数据内容了,并在块的头部写
入回滚段的地址。
11.放入 dirty list 如果一个行数据多次 update 而未 commit,则在回滚段中将会有多个“前映像“,除了第
一个”前映像“含有 scn 信息外,其他每个“前映像“的头部都有 scn 信息和“前前映像”回滚段地址。一个
update 只对应一个 scn,然后服务器进程将在 dirty list 中建立一
条指向此 db buffer 块的指针(方便 dbwr 进程可以找到 dirty list 的 db buffer 数据块并写入数据文件中)。
接着服务器进程会从数据文件中继续读入第二个数据块,重复前一数据块的动作,数据块的读入、记日志、建
立回滚段、修改数据块、放入 dirty list。当 dirty queue 的长度达到阀值(一般是 25%),服务器进程将通知
dbwr 把脏数据写出,就是释放 db buffer 上的锁存器,腾出更多的 free db buffer。前面一直都是在说明
oracle 一次读一个数据块,其实 oracle 可以一次读入多个数据块(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 来设置一
次读入块的个数)
说明:
在预处理的数据已经缓存在 db buffer 或刚刚被从数据文件读入到 db buffer 中,就要根据 sql 语句
的类型来决定接下来如何操作。
1>如果是 select 语句,则要查看 db buffer 块的头部是否有事务,如果有事务,则从回滚段中读取数据;如
果没有事务,则比较 select 的 scn 和 db buffer 块头部的 scn,如果前者小于后者,仍然要从回滚段中读取数据;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说明这是一非脏缓存,可以直接读取这个 db buffer 块的中内容。
2>如果是 DML 操作,则即使在 db buffer 中找到一个没有事务,而且 SCN 比自己小的非脏
缓存数据块,服务器进程仍然要到表的头部对这条记录申请加锁,加锁成功才能进行后续动作,如果不成功,则要
等待前面的进程解锁后才能进行动作(这个时候阻塞是 tx 锁阻塞)。
用户 commit 或 rollback 到现在为止,数据已经在 db buffer 或数据文件中修改完
成,但是否要永久写到数文件中,要由用户来决定 commit(保存更改到数据文件) rollback 撤销数据的更改)。
1.用户执行 commit 命令
只有当 sql 语句所影响的所有行所在的最后一个块被读入 db buffer 并且重做信息被写入 redo log
buffer(仅指日志缓冲区,而不包括日志文件)之后,用户才可以发去 commit 命令,commit 触发 lgwr 进程,但不
强制立即 dbwr来释放所有相应 db buffer 块的锁(也就是no-force-at-commit,即提交不强制写),也就是说有
可能虽然已经 commit 了,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 dbwr 还在写这条 sql 语句所涉及的数据块。表头部的行锁
并不在 commit 之后立即释放,而是要等 dbwr 进程完成之后才释放,这就可能会出现一个用户请求另一用户
已经 commit 的资源不成功的现象。
A .从 Commit 和 dbwr 进程结束之间的时间很短,如果恰巧在 commit 之后,dbwr 未结束之前断电,因为
commit 之后的数据已经属于数据文件的内容,但这部分文件没有完全写入到数据文件中。所以需要前滚。由
于 commit 已经触发 lgwr,这些所有未来得及写入数据文件的更改会在实例重启后,由 smon 进程根据重做日
志文件来前滚,完成之前 commit 未完成的工作(即把更改写入数据文件)。
B.如果未 commit 就断电了,因为数据已经在 db buffer 更改了,没有 commit,说明这部分数据不属于数
据文件,由于 dbwr 之前触发 lgwr 也就是只要数据更改,(肯定要先有 log) 所有 DBWR,在数据文件上的修改
都会被先一步记入重做日志文件,实例重启后,SMON 进程再根据重做日志文件来回滚。
其实 smon 的前滚回滚是根据检查点来完成的,当一个全部检查点发生的时候,首先让 LGWR 进程将
redo log buffer 中的所有缓冲(包含未提交的重做信息)写入重做日志文件,然后让 dbwr 进程将 db buffer 已
提交的缓冲写入数据文件(不强制写未提交的)。然后更新控制文件和数据文件头部的 SCN,表明当前数据库
是一致的,在相邻的两个检查点之间有很多事务,有提交和未提交的。
像前面的前滚回滚比较完整的说法是如下的说明:

A.发生检查点之前断电,并且当时有一个未提交的改变正在进行,实例重启之后,SMON 进程将从上一个
检查点开始核对这个检查点之后记录在重做日志文件中已提交的和未提交改变,因为
dbwr 之前会触发 lgwr,所以 dbwr 对数据文件的修改一定会被先记录在重做日志文件中。因此,断电前被
DBWN 写进数据文件的改变将通过重做日志文件中的记录进行还原,叫做回滚,
B. 如果断电时有一个已提交,但 dbwr 动作还没有完全完成的改变存在,因为已经提交,提交会触发 lgwr
进程,所以不管 dbwr 动作是否已完成,该语句将要影响的行及其产生的结果一定已经记录在重做日志文件中
了,则实例重启后,SMON 进程根据重做日志文件进行前滚.
实例失败后用于恢复的时间由两个检查点之间的间隔大小来决定,可以通个四个参数设置检查点执行的频
率:

Log_checkpoint_interval:
决定两个检查点之间写入重做日志文件的系统物理块(redo blocks)
的大小,默认值是 0,无限制。
log_checkpoint_timeout:
两 个 检 查 点 之 间 的 时 间 长 度(秒)默 认 值 1800s。
fast_start_io_target:
决定了用于恢复时需要处理的块的多少,默认值是 0,无限制。
fast_start_mttr_target:
直接决定了用于恢复的时间的长短,默认值是 0,无限制(SMON 进程执行的前滚
和回滚与用户的回滚是不同的,SMON 是根据重做日志文件进行前滚或回滚,而用户的回滚一定是根据回滚段
的内容进行回滚的。
在这里要说一下回滚段存储的数据,假如是 delete 操作,则回滚段将会记录整个行的数据,假如是 update,
则回滚段只记录被修改了的字段的变化前的数据(前映像),也就是没有被修改的字段是不会被记录的,假如是
insert,则回滚段只记录插入记录的 rowid。 这样假如事务提交,那回滚段中简单标记该事务已经提交;假如是
回退,则如果操作是 delete,回退的时候把回滚段中数据重新写回数据块,操作如果是 update,则把变化前数据
修改回去,操作如果是 insert,则根据记录的 rowid 把该记录删除。
2.如果用户 rollback。
则服务器进程会根据数据文件块和 DB BUFFER 中块的头部的事务列表和 SCN 以及回滚段地址找到
回滚段中相应的修改前的副本,并且用这些原值来还原当前数据文件中已修改但未提交的改变。如果有多个
“前映像”,服务器进程会在一个“前映像”的头部找到“前前映像”的回滚段地址,一直找到同一事务下的最早的
一个“前映像”为止。一旦发出了 COMMIT,用户就不能rollback,这使得 COMMIT 后 DBWR 进程还没有
全部完成的后续动作得到了保障。到现在为例一个事务已经结束了。
说明:
TM 锁:
符合 lock 机制的,用于保护对象的定义不被修改。 TX 锁:
这个锁代表一个事务,是行
级锁,用数据块头、数据记录头的一些字段表示,也是符合 lock 机制,有 resource structure、lock
structure、enqueue 算法。

⑥ 请问SQL语句中若字段名本身包含有方括号的SELECT语句该怎么写

试试使用后面加参数的方式, 以ASP.NET c#为例

首先建立一个COMMAND对象
OleDbCommand mycmd = new OleDbCommand("select @canshu1,@canshu2 from 表名“, con);
其中@后面的就是参数,
mycmd.Parameters.AddWithValue("@canshu1", ”[sssd]“); 这样就把[sssd]换到以前的语句里了 ,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方括号,单引号等敏感字符

⑦ SQL语句执行流程与顺序原理解析

SQL语句执行流程与顺序原理解析
Oracle语句执行流程
第一步:客户端把语句发给服务器端执行
当我们在客户端执行SQL语句时,客户端会把这条SQL语句发送给服务器端,让服务器端的进程来处理这语句。也就是说,Oracle 客户端是不会做任何的操作,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客户端产生的一些SQL语句发送给服务器端。服务器进程从用户进程把信息接收到后, 在PGA 中就要此进程分配所需内存,存储相关的信息,如:在会话内存存储相关的登录信息等。
虽然在客户端也有一个数据库进程,但是,这个进程的作用跟服务器上的进程作用是不相同的,服务器上的数据库进程才会对SQL 语句进行相关的处理。不过,有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客户端的进程跟服务器的进程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在客户端连接上服务器后,在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都会形成一个进程,客户端上的我们叫做客户端进程,而服务器上的我们叫做服务器进程。
第二步:语句解析
当客户端把SQL语句传送到服务器后,服务器进程会对该语句进行解析。这个解析的工作是在服务器端所进行的,解析动作又可分为很多小动作。
1)查询高速缓存(library cache)
服务器进程在接到客户端传送过来的SQL语句时,不会直接去数据库查询。服务器进程把这个SQL语句的字符转化为ASCII等效数字码,接着这个ASCII码被传递给一个HASH函数,并返回一个hash值,然后服务器进程将到shared pool中的library cache(高速缓存)中去查找是否存在相同的hash值。如果存在,服务器进程将使用这条语句已高速缓存在SHARED POOL的library cache中的已分析过的版本来执行,省去后续的解析工作,这便是软解析。若调整缓存中不存在,则需要进行后面的步骤,这便是硬解析。硬解析通常是昂贵的操作,大约占整个SQL执行的70%左右的时间,硬解析会生成执行树,执行计划,等等。
所以,采用高速数据缓存的话,可以提高SQL 语句的查询效率。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从内存中读取数据要比从硬盘中的数据文件中读取数据效率要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避免语句解析而节省了时间。
不过这里要注意一点,这个数据缓存跟有些客户端软件的数据缓存是两码事。有些客户端软件为了提高查询效率,会在应用软件的客户端设置数据缓存。由于这些数据缓存的存在,可以提高客户端应用软件的查询效率。但是,若其他人在服务器进行了相关的修改,由于应用软件数据缓存的存在,导致修改的数据不能及时反映到客户端上。从这也可以看出,应用软件的数据缓存跟数据库服务器的高速数据缓存不是一码事。
2)语句合法性检查(data dict cache)
当在高速缓存中找不到对应的SQL语句时,则服务器进程就会开始检查这条语句的合法性。这里主要是对SQL语句的语法进行检查,看看其是否合乎语法规则。如果服务器进程认为这条SQL语句不符合语法规则的时候,就会把这个错误信息反馈给客户端。在这个语法检查的过程中,不会对SQL语句中所包含的表名、列名等等进行检查,只是检查语法。
3)语言含义检查(data dict cache)
若SQL 语句符合语法上的定义的话,则服务器进程接下去会对语句中涉及的表、索引、视图等对象进行解析,并对照数据字典检查这些对象的名称以及相关结构,看看这些字段、表、视图等是否在数据库中。如果表名与列名不准确的话,则数据库会就会反馈错误信息给客户端。
所以,有时候我们写select语句的时候,若语法与表名或者列名同时写错的话,则系统是先提示说语法错误,等到语法完全正确后再提示说列名或表名错误。
4)获得对象解析锁(control structer)
当语法、语义都正确后,系统就会对我们需要查询的对象加锁。这主要是为了保障数据的一致性,防止我们在查询的过程中,其他用户对这个对象的结构发生改变。
5)数据访问权限的核对(data dict cache)
当语法、语义通过检查之后,客户端还不一定能够取得数据,服务器进程还会检查连接用户是否有这个数据访问的权限。若用户不具有数据访问权限的话,则客户端就不能够取得这些数据。要注意的是数据库服务器进程先检查语法与语义,然后才会检查访问权限。
6)确定最佳执行计划
当语法与语义都没有问题权限也匹配,服务器进程还是不会直接对数据库文件进行查询。服务器进程会根据一定的规则,对这条语句进行优化。在执行计划开发之前会有一步查询转换,如:视图合并、子查询解嵌套、谓语前推及物化视图重写查询等。为了确定采用哪个执行计划,Oracle还需要收集统计信息确定表的访问联结方法等,最终确定可能的最低成本的执行计划。
不过要注意,这个优化是有限的。一般在应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库的sql语句进行优化,这个优化的作用要大大地大于服务器进程的自我优化。
当服务器进程的优化器确定这条查询语句的最佳执行计划后, 就会将这条SQL语句与执行计划保存到数据高速缓存(library cache)。如此,等以后还有这个查询时,就会省略以上的语法、语义与权限检查的步骤,而直接执行SQL语句,提高SQL语句处理效率。
第三步:绑定变量赋值
如果SQL语句中使用了绑定变量,扫描绑定变量的声明,给绑定变量赋值,将变量值带入执行计划。若在解析的第一个步骤,SQL在高速缓冲中存在,则直接跳到该步骤。
第四步:语句执行
语句解析只是对SQL语句的语法进行解析,以确保服务器能够知道这条语句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等到语句解析完成之后,数据库服务器进程才会真正的执行这条SQL语句。
对于SELECT语句:
1)首先服务器进程要判断所需数据是否在db buffer存在,如果存在且可用,则直接获取该数据而不是从数据库文件中去查询数据,同时根据LRU 算法增加其访问计数;
2)若数据不在缓冲区中,则服务器进程将从数据库文件中查询相关数据,并把这些数据放入到数据缓冲区中(buffer cache)。
其中,若数据存在于db buffer,其可用性检查方式为:查看db buffer块的头部是否有事务,如果有事务,则从回滚段中读取数据;如果没有事务,则比较select的scn和db buffer块头部的scn,如果前者小于后者,仍然要从回滚段中读取数据;如果前者大于后者,说明这是一非脏缓存,可以直接读取这个db buffer块的中内容。
对于DML语句(insert、delete、update):
1)检查所需的数据库是否已经被读取到缓冲区缓存中。如果已经存在缓冲区缓存,则直接执行步骤3;
2)若所需的数据库并不在缓冲区缓存中,则服务器将数据块从数据文件读取到缓冲区缓存中;
3)对想要修改的表取得的数据行锁定(Row Exclusive Lock),之后对所需要修改的数据行取得独占锁;
4)将数据的Redo记录复制到redo log buffer;
5)产生数据修改的undo数据;
6)修改db buffer;
7)dbwr将修改写入数据文件;
其中,第2步,服务器将数据从数据文件读取到db buffer经经历以下步骤:
1)首先服务器进程将在表头部请求TM锁(保证此事务执行过程其他用户不能修改表的结构),如果成功加TM锁,再请求一些行级锁(TX锁),如果TM、TX锁都成功加锁,那么才开始从数据文件读数据。
2)在读数据之前,要先为读取的文件准备好buffer空间。服务器进程需要扫描LRU list寻找free db buffer,扫描的过程中,服务器进程会把发现的所有已经被修改过的db buffer注册到dirty list中。如果free db buffer及非脏数据块缓冲区不足时,会触发dbwr将dirty buffer中指向的缓冲块写入数据文件,并且清洗掉这些缓冲区来腾出空间缓冲新读入的数据。
3)找到了足够的空闲buffer,服务器进程将从数据文件中读入这些行所在的每一个数据块(db block)(DB BLOCK是ORACLE的最小操作单元,即使你想要的数据只是DB BLOCK中很多行中的一行或几行,ORACLE也会把这个DB BLOCK中的所有行都读入Oracle DB BUFFER中)放入db buffer的空闲的区域或者覆盖已被挤出LRU list的非脏数据块缓冲区,并且排列在LRU列表的头部,也就是在数据块放入db buffer之前也是要先申请db buffer中的锁存器,成功加锁后,才能读数据到db buffer。
若数据块已经存在于db buffer cache(有时也称db buffer或db cache),即使在db buffer中找到一个没有事务,而且SCN比自己小的非脏缓存数据块,服务器进程仍然要到表的头部对这条记录申请加锁,加锁成功才能进行后续动作,如果不成功,则要等待前面的进程解锁后才能进行动作(这个时候阻塞是tx锁阻塞)。
在记redo日志时,其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被读入到db buffer后,服务器进程将该语句所影响的并被读入db buffer中的这些行数据的rowid及要更新的原值和新值及scn等信息从PGA逐条的写入redo log buffer中。在写入redo log buffer之前也要事先请求redo log buffer的锁存器,成功加锁后才开始写入。
2)当写入达到redo log buffer大小的三分之一或写入量达到1M或超过三秒后或发生检查点时或者dbwr之前发生,都会触发lgwr进程把redo log buffer的数据写入磁盘上的redo file文件中(这个时候会产生log file sync等待事件)。
3)已经被写入redo file的redo log buffer所持有的锁存器会被释放,并可被后来的写入信息覆盖,redo log buffer是循环使用的。Redo file也是循环使用的,当一个redo file写满后,lgwr进程会自动切换到下一redo file(这个时候可能出现log file switch(check point complete)等待事件)。如果是归档模式,归档进程还要将前一个写满的redo file文件的内容写到归档日志文件中(这个时候可能出现log file switch(archiving needed)。
在为事务建立undo信息时,其具体步骤如下:
1)在完成本事务所有相关的redo log buffer之后,服务器进程开始改写这个db buffer的块头部事务列表并写入scn(一开始scn是写在redo log buffer中的,并未写在db buffer)。
2)然后包含这个块的头部事务列表及scn信息的数据副本放入回滚段中,将这时回滚段中的信息称为数据块的“前映像”,这个“前映像”用于以后的回滚、恢复和一致性读。(回滚段可以存储在专门的回滚表空间中,这个表空间由一个或多个物理文件组成,并专用于回滚表空间,回滚段也可在其它表空间中的数据文件中开辟)。
在修改信息写入数据文件时,其具体步骤如下:
1)改写db buffer块的数据内容,并在块的头部写入回滚段的地址。
2)将db buffer指针放入dirty list。如果一个行数据多次update而未commit,则在回滚段中将会有多个“前映像”,除了第一个“前映像”含有scn信息外,其他每个"前映像"的头部都有scn信息和"前前映像"回滚段地址。一个update只对应一个scn,然后服务器进程将在dirty list中建立一条指向此db buffer块的指针(方便dbwr进程可以找到dirty list的db buffer数据块并写入数据文件中)。接着服务器进程会从数据文件中继续读入第二个数据块,重复前一数据块的动作,数据块的读入、记日志、建立回滚段、修改数据块、放入dirty list。
3)当dirty queue的长度达到阀值(一般是25%),服务器进程将通知dbwr把脏数据写出,就是释放db buffer上的锁存器,腾出更多的free db buffer。前面一直都是在说明oracle一次读一个数据块,其实oracle可以一次读入多个数据块(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来设置一次读入块的个数)
当执行commit时,具体步骤如下:
1)commit触发lgwr进程,但不强制dbwr立即释放所有相应db buffer块的锁。也就是说有可能虽然已经commit了,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dbwr还在写这条sql语句所涉及的数据块。表头部的行锁并不在commit之后立即释放,而是要等dbwr进程完成之后才释放,这就可能会出现一个用户请求另一用户已经commit的资源不成功的现象。
2)从Commit和dbwr进程结束之间的时间很短,如果恰巧在commit之后,dbwr未结束之前断电,因为commit之后的数据已经属于数据文件的内容,但这部分文件没有完全写入到数据文件中。所以需要前滚。由于commit已经触发lgwr,这些所有未来得及写入数据文件的更改会在实例重启后,由smon进程根据重做日志文件来前滚,完成之前commit未完成的工作(即把更改写入数据文件)。
3)如果未commit就断电了,因为数据已经在db buffer更改了,没有commit,说明这部分数据不属于数据文件。由于dbwr之前触发lgwr也就是只要数据更改,(肯定要先有log)所有dbwr在数据文件上的修改都会被先一步记入重做日志文件,实例重启后,SMON进程再根据重做日志文件来回滚。
其实smon的前滚回滚是根据检查点来完成的,当一个全部检查点发生的时候,首先让LGWR进程将redologbuffer中的所有缓冲(包含未提交的重做信息)写入重做日志文件,然后让dbwr进程将dbbuffer已提交的缓冲写入数据文件(不强制写未提交的)。然后更新控制文件和数据文件头部的SCN,表明当前数据库是一致的,在相邻的两个检查点之间有很多事务,有提交和未提交的。
当执行rollback时,具体步骤如下:
服务器进程会根据数据文件块和db buffer中块的头部的事务列表和SCN以及回滚段地址找到回滚段中相应的修改前的副本,并且用这些原值来还原当前数据文件中已修改但未提交的改变。如果有多个”前映像“,服务器进程会在一个“前映像”的头部找到“前前映像”的回滚段地址,一直找到同一事务下的最早的一个“前映像”为止。一旦发出了commit,用户就不能rollback,这使得commit后dbwr进程还没有全部完成的后续动作得到了保障。
第五步:提取数据
当语句执行完成之后,查询到的数据还是在服务器进程中,还没有被传送到客户端的用户进程。所以,在服务器端的进程中,有一个专门负责数据提取的一段代码。他的作用就是把查询到的数据结果返回给用户端进程,从而完成整个查询动作。
从这整个查询处理过程中,我们在数据库开发或者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了解数据库缓存跟应用软件缓存是两码事情。数据库缓存只有在数据库服务器端才存在,在客户端是不存在的。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数据库缓存中的内容跟数据库文件的内容一致。才能够根据相关的规则,防止数据脏读、错读的发生。而应用软件所涉及的数据缓存,由于跟数据库缓存不是一码事情,所以,应用软件的数据缓存虽然可以提高数据的查询效率,但是,却打破了数据一致性的要求,有时候会发生脏读、错读等情况的发生。所以,有时候,在应用软件上有专门一个功能,用来在必要的时候清除数据缓存。不过,这个数据缓存的清除,也只是清除本机上的数据缓存,或者说,只是清除这个应用程序的数据缓存,而不会清除数据库的数据缓存。
二是绝大部分SQL语句都是按照这个处理过程处理的。我们DBA或者基于Oracle数据库的开发人员了解这些语句的处理过程,对于我们进行涉及到SQL语句的开发与调试,是非常有帮助的。有时候,掌握这些处理原则,可以减少我们排错的时间。特别要注意,数据库是把数据查询权限的审查放在语法语义的后面进行检查的。所以,有时会若光用数据库的权限控制原则,可能还不能满足应用软件权限控制的需要。此时,就需要应用软件的前台设置,实现权限管理的要求。而且,有时应用数据库的权限管理,也有点显得繁琐,会增加服务器处理的工作量。因此,对于记录、字段等的查询权限控制,大部分程序涉及人员喜欢在应用程序中实现,而不是在数据库上实现。
Oracle SQL语句执行顺序
(8)SELECT (9) DISTINCT (11) <select_list>
(1) FROM <left_table>
(3) <join_type> JOIN <right_table>
(2) ON <join_condition>
(4) WHERE <where_condition>
(5) GROUP BY <group_by_list>
(6) WITH {CUBE | ROLLUP}
(7) HAVING <having_condition>
(10) ORDER BY <order_by_list>
1)FROM:对FROM子句中的表执行笛卡尔积(交叉联接),生成虚拟表VT1。
2)ON:对VT1应用ON筛选器,只有那些使为真才被插入到TV2。
3)OUTER (JOIN):如果指定了OUTER JOIN(相对于CROSS JOIN或INNER JOIN),保留表中未找到匹配的行将作为外部行添加到VT2,生成TV3。如果FROM子句包含两个以上的表,则对上一个联接生成的结果表和下一个表重复执行步骤1到步骤3,直到处理完所有的表位置。
4)WHERE:对TV3应用WHERE筛选器,只有使为true的行才插入TV4。
5)GROUP BY:按GROUP BY子句中的列列表对TV4中的行进行分组,生成TV5。
6)CUTE|ROLLUP:把超组插入VT5,生成VT6。
7)HAVING:对VT6应用HAVING筛选器,只有使为true的组插入到VT7。
8)SELECT:处理SELECT列表,产生VT8。
9)DISTINCT:将重复的行从VT8中删除,产品VT9。
10)ORDER BY:将VT9中的行按ORDER BY子句中的列列表顺序,生成一个游标(VC10),生成表TV11,并返回给调用者。
以上每个步骤都会产生一个虚拟表,该虚拟表被用作下一个步骤的输入。这些虚拟表对调用者(客户端应用程序或者外部查询)不可用。只有最后一步生成的表才会会给调用者。如果没有在查询中指定某一个子句,将跳过相应的步骤。

⑧ 数据库常用sql语句有哪些

数据库常用sql语句

Student(S#,Sname,Sage,Ssex) 学生表

Course(C#,Cname,T#) 课程表

SC(S#,C#,score) 成绩表

Teacher(T#,Tname) 教师表

问题:

1、查询“001”课程比“002”课程成绩高的所有学生的学号;

select a.S# from (select s#,score from SC where C#='001') a,(select s#,score

from SC where C#='002') b

where a.score>b.score and a.s#=b.s#;

2、查询平均成绩大于60分的同学的学号和平均成绩;

select S#,avg(score)

from sc

group by S# having avg(score) >60;

3、查询所有同学的学号、姓名、选课数、总成绩;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count(SC.C#),sum(score)

from Student left Outer join SC on Student.S#=SC.S#

group by Student.S#,Sname

4、查询姓“李”的老师的个数;

select count(distinct(Tname))

from Teacher

where Tname like '李%';

5、查询没学过“叶平”老师课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distinct( SC.S#) from SC,Course,Teacher where SC.C#=Course.C# and Teacher.T#=Course.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6、查询学过“001”并且也学过编号“002”课程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SC.C#='001'and exists( Select * from SC as SC_2 where SC_2.S#=SC.S# and SC_2.C#='002');

7、查询学过“叶平”老师所教的所有课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in (select S# from SC ,Course ,Teacher where SC.C#=Course.C# and Teacher.T#=Course.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group by S# having count(SC.C#)=(select count(C#) from Course,Teacher where Teacher.T#=Course.T# and Tname='叶平'));

8、查询课程编号“002”的成绩比课程编号“001”课程低的所有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score ,(select score from SC SC_2 where SC_2.S#=Student.S# and SC_2.C#='002') score2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C#='001') S_2 where score2<score;

9、查询所有课程成绩小于60分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Student.S# from Student,SC where S.S#=SC.S# and score>60);

10、查询没有学全所有课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group by Student.S#,Student.Sname having count(C#) <(select count(C#) from Course);

11、查询至少有一门课与学号为“1001”的同学所学相同的同学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C# in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1001';

12、查询至少学过学号为“001”同学所有一门课的其他同学学号和姓名;

select distinct SC.S#,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C# in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001');

13、把“SC”表中“叶平”老师教的课的成绩都更改为此课程的平均成绩;

SC set score=(select avg(SC_2.score)

from SC SC_2

where SC_2.C#=SC.C# ) from Course,Teacher where Course.C#=SC.C# and Course.T#=Teacher.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14、查询和“1002”号的同学学习的课程完全相同的其他同学学号和姓名;

select S# from SC where C# in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1002')

group by S# having count(*)=(select count(*) from SC where S#='1002');

15、删除学习“叶平”老师课的SC表记录;

Delect SC

from course ,Teacher

where Course.C#=SC.C# and Course.T#= Teacher.T# and Tname='叶平';

16、向SC表中插入一些记录,这些记录要求符合以下条件:没有上过编号“003”课程的同学学号、2、

号课的平均成绩;

Insert SC select S#,'002',(Select avg(score)

from SC where C#='002')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S# from SC where C#='002');

17、按平均成绩从高到低显示所有学生的“数据库”、“企业管理”、“英语”三门的课程成绩,按如下形式显示: 学生ID,,数据库,企业管理,英语,有效课程数,有效平均分

SELECT S# as 学生ID

,(SELECT score FROM SC WHERE SC.S#=t.S# AND C#='004') AS 数据库

,(SELECT score FROM SC WHERE SC.S#=t.S# AND C#='001') AS 企业管理

,(SELECT score FROM SC WHERE SC.S#=t.S# AND C#='006') AS 英语

,COUNT(*) AS 有效课程数, AVG(t.score) AS 平均成绩

FROM SC AS t

GROUP BY S#

ORDER BY avg(t.score)

18、查询各科成绩最高和最低的分:以如下形式显示:课程ID,最高分,最低分

SELECT L.C# As 课程ID,L.score AS 最高分,R.score AS 最低分

FROM SC L ,SC AS R

WHERE L.C# = R.C# and

L.score = (SELECT MAX(IL.score)

FROM SC AS IL,Student AS IM

WHERE L.C# = IL.C# and IM.S#=IL.S#

GROUP BY IL.C#)

AND

R.Score = (SELECT MIN(IR.score)

FROM SC AS IR

WHERE R.C# = IR.C#

GROUP BY IR.C#

);

19、按各科平均成绩从低到高和及格率的百分数从高到低顺序

SELECT t.C# AS 课程号,max(course.Cname)AS 课程名,isnull(AVG(score),0) AS 平均成绩

,100 * SUM(CASE WHEN isnull(score,0)>=60 THEN 1 ELSE 0 END)/COUNT(*) AS 及格百分数

FROM SC T,Course

where t.C#=course.C#

GROUP BY t.C#

ORDER BY 100 * SUM(CASE WHEN isnull(score,0)>=60 THEN 1 ELSE 0 END)/COUNT(*) DESC

20、查询如下课程平均成绩和及格率的百分数(用"1行"显示): 企业管理(001),马克思(002),OO&UML (003),数据库(004)

SELECT SUM(CASE WHEN C# ='001'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1' THEN 1 ELSE 0 END) AS 企业管理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1'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1' THEN 1 ELSE 0 END) AS 企业管理及格百分数

,SUM(CASE WHEN C# = '002'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2' THEN 1 ELSE 0 END) AS 马克思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2'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2' THEN 1 ELSE 0 END) AS 马克思及格百分数

,SUM(CASE WHEN C# = '003'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3' THEN 1 ELSE 0 END) AS UML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3'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3' THEN 1 ELSE 0 END) AS UML及格百分数

,SUM(CASE WHEN C# = '004'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4' THEN 1 ELSE 0 END) AS 数据库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4'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4' THEN 1 ELSE 0 END) AS 数据库及格百分数

FROM SC

21、查询不同老师所教不同课程平均分从高到低显示

SELECT max(Z.T#) AS 教师ID,MAX(Z.Tname) AS 教师姓名,C.C# AS 课程ID,MAX(C.Cname) AS 课程名称,AVG(Score) AS 平均成绩

FROM SC AS T,Course AS C ,Teacher AS Z

where T.C#=C.C# and C.T#=Z.T#

GROUP BY C.C#

ORDER BY AVG(Score) DESC

22、查询如下课程成绩第 3 名到第 6 名的学生成绩单:企业管理(001),马克思(002),UML (003),数据库(004)

[学生ID],[学生姓名],企业管理,马克思,UML,数据库,平均成绩

SELECT DISTINCT top 3

SC.S# As 学生学号,

Student.Sname AS 学生姓名 ,

T1.score AS 企业管理,

T2.score AS 马克思,

T3.score AS UML,

T4.score AS 数据库,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as 总分

FROM Student,SC LEFT JOIN SC AS T1

ON SC.S# = T1.S# AND T1.C# = '001'

LEFT JOIN SC AS T2

ON SC.S# = T2.S# AND T2.C# = '002'

LEFT JOIN SC AS T3

ON SC.S# = T3.S# AND T3.C# = '003'

LEFT JOIN SC AS T4

ON SC.S# = T4.S# AND T4.C# = '004'

WHERE student.S#=SC.S# and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NOT IN

(SELECT

DISTINCT

TOP 15 WITH TIES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FROM sc

LEFT JOIN sc AS T1

ON sc.S# = T1.S# AND T1.C# = 'k1'

LEFT JOIN sc AS T2

ON sc.S# = T2.S# AND T2.C# = 'k2'

LEFT JOIN sc AS T3

ON sc.S# = T3.S# AND T3.C# = 'k3'

LEFT JOIN sc AS T4

ON sc.S# = T4.S# AND T4.C# = 'k4'

ORDER BY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DESC);

23、统计打印各科成绩,各分数段人数:课程ID,课程名称,[100-85],[85-70],[70-60],[<60]

SELECT SC.C# as 课程ID, Cname as 课程名称

,SUM(CASE WHEN score BETWEEN 85 AND 100 THEN 1 ELSE 0 END) AS [100 - 85]

,SUM(CASE WHEN score BETWEEN 70 AND 85 THEN 1 ELSE 0 END) AS [85 - 70]

,SUM(CASE WHEN score BETWEEN 60 AND 70 THEN 1 ELSE 0 END) AS [70 - 60]

,SUM(CASE WHEN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 AS [60 -]

FROM SC,Course

where SC.C#=Course.C#

GROUP BY SC.C#,Cname;

24、查询学生平均成绩及其名次

SELECT 1+(SELECT COUNT( distinct 平均成绩)

FROM (SELECT S#,AVG(score) AS 平均成绩

FROM SC

GROUP BY S#

) AS T1

WHERE 平均成绩 > T2.平均成绩) as 名次,

S# as 学生学号,平均成绩

FROM (SELECT S#,AVG(score) 平均成绩

FROM SC

GROUP BY S#

) AS T2

ORDER BY 平均成绩 desc;

25、查询各科成绩前三名的记录:(不考虑成绩并列情况)

SELECT t1.S# as 学生ID,t1.C# as 课程ID,Score as 分数

FROM SC t1

WHERE score IN (SELECT TOP 3 score

FROM SC

WHERE t1.C#= C#

ORDER BY score DESC

)

ORDER BY t1.C#;

26、查询每门课程被选修的学生数

select c#,count(S#) from sc group by C#;

27、查询出只选修了一门课程的全部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C.S#,Student.Sname,count(C#) AS 选课数

from SC ,Student

where SC.S#=Student.S# group by SC.S# ,Student.Sname having count(C#)=1;

28、查询男生、女生人数

Select count(Ssex) as 男生人数 from Student group by Ssex having Ssex='男';

Select count(Ssex) as 女生人数 from Student group by Ssex having Ssex='女';

29、查询姓“张”的学生名单

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name like '张%';

30、查询同名同性学生名单,并统计同名人数

select Sname,count(*) from Student group by Sname having count(*)>1;;

31、1981年出生的学生名单(注:Student表中Sage列的类型是datetime)

select Sname, CONVERT(char (11),DATEPART(year,Sage)) as age

from student

where CONVERT(11),DATEPART(year,Sage))='1981';

32、查询每门课程的平均成绩,结果按平均成绩升序排列,平均成绩相同时,按课程号降序排列

Select C#,Avg(score) from SC group by C# order by Avg(score),C# DESC ;

33、查询平均成绩大于85的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和平均成绩

select Sname,SC.S# ,avg(scor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group by SC.S#,Sname having avg(score)>85;

34、查询课程名称为“数据库”,且分数低于60的学生姓名和分数

Select Sname,isnull(score,0)

from Student,SC,Course

where SC.S#=Student.S# and SC.C#=Course.C# and Course.Cname='数据库'and score<60;

35、查询所有学生的选课情况;

SELECT SC.S#,SC.C#,Sname,Cname

FROM SC,Student,Course

where SC.S#=Student.S# and SC.C#=Course.C# ;

36、查询任何一门课程成绩在70分以上的姓名、课程名称和分数;

SELECT distinct student.S#,student.Sname,SC.C#,SC.score

FROM student,Sc

WHERE SC.score>=70 AND SC.S#=student.S#;

37、查询不及格的课程,并按课程号从大到小排列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cor e<60 order by C# ;

38、查询课程编号为003且课程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C.S#,Student.Sname from SC,Student where SC.S#=Student.S# and Score>80 and C#='003';

39、求选了课程的学生人数

select count(*) from sc;

40、查询选修“叶平”老师所授课程的学生中,成绩最高的学生姓名及其成绩

select Student.Sname,score

from Student,SC,Course C,Teacher

where Student.S#=SC.S# and SC.C#=C.C# and C.T#=Teacher.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and SC.score=(select max(score)from SC where C#=C.C# );

41、查询各个课程及相应的选修人数

select count(*) from sc group by C#;

42、查询不同课程成绩相同的学生的学号、课程号、学生成绩

select distinct A.S#,B.score from SC A ,SC B where A.Score=B.Score and A.C# <>B.C# ;

43、查询每门功成绩最好的前两名

SELECT t1.S# as 学生ID,t1.C# as 课程ID,Score as 分数

FROM SC t1

WHERE score IN (SELECT TOP 2 score

FROM SC

WHERE t1.C#= C#

ORDER BY score DESC

)

ORDER BY t1.C#;

44、统计每门课程的学生选修人数(超过10人的课程才统计)。要求输出课程号和选修人数,查询结果按人数降序排列,查询结果按人数降序排列,若人数相同,按课程号升序排列

select C# as 课程号,count(*) as 人数

from sc

group by C#

order by count(*) desc,c#

45、检索至少选修两门课程的学生学号

select S#

from sc

group by s#

having count(*) > = 2

46、查询全部学生都选修的课程的'课程号和课程名

select C#,Cname

from Course

where C# in (select c# from sc group by c#)

47、查询没学过“叶平”老师讲授的任一门课程的学生姓名

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S# from Course,Teacher,SC where Course.T#=Teacher.T# and SC.C#=course.C# and Tname='叶平');

48、查询两门以上不及格课程的同学的学号及其平均成绩

select S#,avg(isnull(score,0)) from SC where S# in (select S# from SC where score<60 group="" by="" having="">2)group by S#;

49、检索“004”课程分数小于60,按分数降序排列的同学学号

select S# from SC where C#='004'and score<60 order by score desc;

50、删除“002”同学的“001”课程的成绩

from Sc where S#='001'and C#='001';

一、SQL语言简介

1、SQL语言简介

SQL是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用于访问和处理数据库的标准的计算机语言。

SQL语言的功能如下:

A、SQL面向数据库执行查询

B、SQL可从数据库取回数据

C、SQL可在数据库中插入新的记录

D、SQL可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

E、SQL可从数据库删除记录

F、SQL可创建新数据库

G、SQL可在数据库中创建新表

H、SQL可在数据库中创建存储过程

I、SQL可在数据库中创建视图

J、SQL可以设置表、存储过程和视图的权限

SQL是一门ANSI的标准计算机语言,用来访问和操作数据库系统。SQL语句用于取回和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SQL可与数据库程序协同工作,比如MS Access、DB2、Informix、MS SQL Server、Oracle、MySQL、Sybase以及其他数据库系统。

每一种数据库有自己版本的SQL语言,但是为了与ANSI标准相兼容,SQL必须以相似的方式共同地来支持一些主要的关键词(比如 SELECT、UPDATE、DELETE、INSERT、WHERE等等)。

除了SQL标准之外,大部分SQL数据库程序都拥有自己的私有扩展。

2、SQL语言分类

SQL语言分为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控制语言、数据操作语言、数据查询语言,分别实现对数据库数据操作。

二、SQL语言基础

1、数据定义语言(DDL)

DDL:Data Definition Language

用于定义和管理数据对象,包括数据库、数据表、函数、视图、索引、触发器等。例如:CREATE、DROP、ALTER等语句。

create table student

(

sid INT,

sname var20)

);

alter table student add age int default 20;

student;

drop database student;

2、数据控制语言(DCL)

DCL:Data Control Language

用来管理数据库的语言,包含授权用户访问、拒绝用户访问、撤销授予的权限。例如:GRANT、DENY、REVOKE、COMMIT、ROLLBACK等语句。

创建用户

create user ‘wang’@‘localhost’ identified by ‘a1!’;

权限设置

grant select on db.student to ‘wang’@‘localhost’;

撤销权限

revoke select on db.student from ‘wang’@‘localhost’;

3、数据操作语言(DML)

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

用于操作数据库对象中所包含的数据,增、删、改。例如:INSERT、DELETE、UPDATE语句。

4、数据查询语言(DQL)

DQL:Data Query Language

用于查询数据库对象中所包含的数据,能够进行单表查询、连接查询、嵌套查询,以及集合查询等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数据库查询,并将数据返回到客户机中显示。例如:SELECT语句。

三、常量和变量

1、常量

A、字符常量

字符串常量使用单引号或双引号,数值常量不用加引号。

如果字符串常量中需要换行、有单引号、双引号 % _

前面需要加转义字符

换行

’ 一个单引号

” 一个双引号

一个 如果没有转义字符 就认为是一个转义字符

% 一个% 如果没有转义字符就认为这是一个通配符

_ 一个_ 如果没有转移字符 就认为是一个通配符

select ‘hanli’gang001’

select ‘han ligang001’

select ‘han ligang001’

select “han"ligang001”

select “韩立刚001”

B、数值常量

数值常量不用添加引号,

select 100+100+200

C、布尔常量

布尔型常量取值 true 和 false

在SQL中使用1和0表示

select true,false

在表达式中

select 100>200

select 100<200

2、变量

用户自定义变量使用@开始,使用set给变量赋值。

set @name=‘孙悟空’;

select @name;

select * from student;

into student values (6,‘孙悟空’,20);

into student values (8,@name,20);

set @sid=9,@nid=10

into student values (@sid,@name,20);

select @sid+@nid;

set @sid=@sid+1;

select @sid;

set @sname3=(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id=9);

select @sname3;

3、系统变量

系统变量分为全局系统变量和会话系统变量。

全局系统变量:针对所有默认设置

会话系统变量:针对当前用户生效,用户登录MySQL会使用全局系统变量,如果会话中更改了变量值,使用更改后的值,不过只针对当前用户生效。

show variables 显示会话系统变量

show global variables 显示全局系统变量

show session variables 显示会话系统变量

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sql_select_limit’;使用通配符显示匹配的变量设置

show session variables like ‘sql_select_limit’;系统变量使用@@标识

select @@global.sql_select_limit 查看某个全局系统变量设置

select @@session.sql_select_limit 查看某个会话系统变量设置

set @@session.sql_select_limit=2 设置会话系统变量

全局系统变量需要在/etc/my.cnf配置文件中修改。

⑨ 数据库常用sql语句有哪些

数据库常用sql语句有哪些

SQL语句有哪些?SQL语句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是繁多的,很多语句也是经常要用到的,下文我为大家分享的就是SQL的常用语句,仅供参考!

50个常用的sql语句

Student(S#,Sname,Sage,Ssex) 学生表

Course(C#,Cname,T#) 课程表

SC(S#,C#,score) 成绩表

Teacher(T#,Tname) 教师表

问题:

1、查询“001”课程比“002”课程成绩高的所有学生的学号;

select a.S# from (select s#,score from SC where C#='001') a,(select s#,score

from SC where C#='002') b

where a.score>b.score and a.s#=b.s#;

2、查询平均成绩大于60分的同学的学号和平均成绩;

select S#,avg(score)

from sc

group by S# having avg(score) >60;

3、查询所有同学的学号、姓名、选课数、总成绩;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count(SC.C#),sum(score)

from Student left Outer join SC on Student.S#=SC.S#

group by Student.S#,Sname

4、查询姓“李”的老师的个数;

select count(distinct(Tname))

from Teacher

where Tname like '李%';

5、查询没学过“叶平”老师课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distinct( SC.S#) from SC,Course,Teacher where SC.C#=Course.C# and Teacher.T#=Course.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6、查询学过“001”并且也学过编号“002”课程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SC.C#='001'and exists( Select * from SC as SC_2 where SC_2.S#=SC.S# and SC_2.C#='002');

7、查询学过“叶平”老师所教的所有课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in (select S# from SC ,Course ,Teacher where SC.C#=Course.C# and Teacher.T#=Course.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group by S# having count(SC.C#)=(select count(C#) from Course,Teacher where Teacher.T#=Course.T# and Tname='叶平'));

8、查询课程编号“002”的成绩比课程编号“001”课程低的所有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score ,(select score from SC SC_2 where SC_2.S#=Student.S# and SC_2.C#='002') score2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C#='001') S_2 where score2 <score;

9、查询所有课程成绩小于60分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Student.S# from Student,SC where S.S#=SC.S# and score>60);

10、查询没有学全所有课的同学的学号、姓名;

select Student.S#,Student.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group by Student.S#,Student.Sname having count(C#) <(select count(C#) from Course);

11、查询至少有一门课与学号为“1001”的同学所学相同的同学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C# in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1001';

12、查询至少学过学号为“001”同学所有一门课的其他同学学号和姓名;

select distinct SC.S#,Snam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and C# in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001');

13、把“SC”表中“叶平”老师教的课的成绩都更改为此课程的平均成绩;

update SC set score=(select avg(SC_2.score)

from SC SC_2

where SC_2.C#=SC.C# ) from Course,Teacher where Course.C#=SC.C# and Course.T#=Teacher.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14、查询和“1002”号的同学学习的课程完全相同的其他同学学号和姓名;

select S# from SC where C# in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1002')

group by S# having count(*)=(select count(*) from SC where S#='1002');

15、删除学习“叶平”老师课的SC表记录;

Delect SC

from course ,Teacher

where Course.C#=SC.C# and Course.T#= Teacher.T# and Tname='叶平';

16、向SC表中插入一些记录,这些记录要求符合以下条件:没有上过编号“003”课程的同学学号、2、

号课的平均成绩;

Insert SC select S#,'002',(Select avg(score)

from SC where C#='002')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S# from SC where C#='002');

17、按平均成绩从高到低显示所有学生的“数据库”、“企业管理”、“英语”三门的课程成绩,按如下形式显示: 学生ID,,数据库,企业管理,英语,有效课程数,有效平均分

SELECT S# as 学生ID

,(SELECT score FROM SC WHERE SC.S#=t.S# AND C#='004') AS 数据库

,(SELECT score FROM SC WHERE SC.S#=t.S# AND C#='001') AS 企业管理

,(SELECT score FROM SC WHERE SC.S#=t.S# AND C#='006') AS 英语

,COUNT(*) AS 有效课程数, AVG(t.score) AS 平均成绩

FROM SC AS t

GROUP BY S#

ORDER BY avg(t.score)

18、查询各科成绩最高和最低的分:以如下形式显示:课程ID,最高分,最低分

SELECT L.C# As 课程ID,L.score AS 最高分,R.score AS 最低分

FROM SC L ,SC AS R

WHERE L.C# = R.C# and

L.score = (SELECT MAX(IL.score)

FROM SC AS IL,Student AS IM

WHERE L.C# = IL.C# and IM.S#=IL.S#

GROUP BY IL.C#)

AND

R.Score = (SELECT MIN(IR.score)

FROM SC AS IR

WHERE R.C# = IR.C#

GROUP BY IR.C#

);

19、按各科平均成绩从低到高和及格率的百分数从高到低顺序

SELECT t.C# AS 课程号,max(course.Cname)AS 课程名,isnull(AVG(score),0) AS 平均成绩

,100 * SUM(CASE WHEN isnull(score,0)>=60 THEN 1 ELSE 0 END)/COUNT(*) AS 及格百分数

FROM SC T,Course

where t.C#=course.C#

GROUP BY t.C#

ORDER BY 100 * SUM(CASE WHEN isnull(score,0)>=60 THEN 1 ELSE 0 END)/COUNT(*) DESC

20、查询如下课程平均成绩和及格率的百分数(用"1行"显示): 企业管理(001),马克思(002),OO&UML (003),数据库(004)

SELECT SUM(CASE WHEN C# ='001'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1' THEN 1 ELSE 0 END) AS 企业管理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1'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1' THEN 1 ELSE 0 END) AS 企业管理及格百分数

,SUM(CASE WHEN C# = '002'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2' THEN 1 ELSE 0 END) AS 马克思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2'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2' THEN 1 ELSE 0 END) AS 马克思及格百分数

,SUM(CASE WHEN C# = '003'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3' THEN 1 ELSE 0 END) AS UML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3'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3' THEN 1 ELSE 0 END) AS UML及格百分数

,SUM(CASE WHEN C# = '004' THEN score ELSE 0 END)/SUM(CASE C# WHEN '004' THEN 1 ELSE 0 END) AS 数据库平均分

,100 * SUM(CASE WHEN C# = '004' AND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SUM(CASE WHEN C# = '004' THEN 1 ELSE 0 END) AS 数据库及格百分数

FROM SC

21、查询不同老师所教不同课程平均分从高到低显示

SELECT max(Z.T#) AS 教师ID,MAX(Z.Tname) AS 教师姓名,C.C# AS 课程ID,MAX(C.Cname) AS 课程名称,AVG(Score) AS 平均成绩

FROM SC AS T,Course AS C ,Teacher AS Z

where T.C#=C.C# and C.T#=Z.T#

GROUP BY C.C#

ORDER BY AVG(Score) DESC

22、查询如下课程成绩第 3 名到第 6 名的学生成绩单:企业管理(001),马克思(002),UML (003),数据库(004)

[学生ID],[学生姓名],企业管理,马克思,UML,数据库,平均成绩

SELECT DISTINCT top 3

SC.S# As 学生学号,

Student.Sname AS 学生姓名 ,

T1.score AS 企业管理,

T2.score AS 马克思,

T3.score AS UML,

T4.score AS 数据库,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as 总分

FROM Student,SC LEFT JOIN SC AS T1

ON SC.S# = T1.S# AND T1.C# = '001'

LEFT JOIN SC AS T2

ON SC.S# = T2.S# AND T2.C# = '002'

LEFT JOIN SC AS T3

ON SC.S# = T3.S# AND T3.C# = '003'

LEFT JOIN SC AS T4

ON SC.S# = T4.S# AND T4.C# = '004'

WHERE student.S#=SC.S# and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NOT IN

(SELECT

DISTINCT

TOP 15 WITH TIES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FROM sc

LEFT JOIN sc AS T1

ON sc.S# = T1.S# AND T1.C# = 'k1'

LEFT JOIN sc AS T2

ON sc.S# = T2.S# AND T2.C# = 'k2'

LEFT JOIN sc AS T3

ON sc.S# = T3.S# AND T3.C# = 'k3'

LEFT JOIN sc AS T4

ON sc.S# = T4.S# AND T4.C# = 'k4'

ORDER BY ISNULL(T1.score,0) + ISNULL(T2.score,0) + ISNULL(T3.score,0) + ISNULL(T4.score,0) DESC);

23、统计打印各科成绩,各分数段人数:课程ID,课程名称,[100-85],[85-70],[70-60],[ <60]

SELECT SC.C# as 课程ID, Cname as 课程名称

,SUM(CASE WHEN score BETWEEN 85 AND 100 THEN 1 ELSE 0 END) AS [100 - 85]

,SUM(CASE WHEN score BETWEEN 70 AND 85 THEN 1 ELSE 0 END) AS [85 - 70]

,SUM(CASE WHEN score BETWEEN 60 AND 70 THEN 1 ELSE 0 END) AS [70 - 60]

,SUM(CASE WHEN score < 60 THEN 1 ELSE 0 END) AS [60 -]

FROM SC,Course

where SC.C#=Course.C#

GROUP BY SC.C#,Cname;

24、查询学生平均成绩及其名次

SELECT 1+(SELECT COUNT( distinct 平均成绩)

FROM (SELECT S#,AVG(score) AS 平均成绩

FROM SC

GROUP BY S#

) AS T1

WHERE 平均成绩 > T2.平均成绩) as 名次,

S# as 学生学号,平均成绩

FROM (SELECT S#,AVG(score) 平均成绩

FROM SC

GROUP BY S#

) AS T2

ORDER BY 平均成绩 desc;

25、查询各科成绩前三名的记录:(不考虑成绩并列情况)

SELECT t1.S# as 学生ID,t1.C# as 课程ID,Score as 分数

FROM SC t1

WHERE score IN (SELECT TOP 3 score

FROM SC

WHERE t1.C#= C#

ORDER BY score DESC

)

ORDER BY t1.C#;

26、查询每门课程被选修的学生数

select c#,count(S#) from sc group by C#;

27、查询出只选修了一门课程的全部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C.S#,Student.Sname,count(C#) AS 选课数

from SC ,Student

where SC.S#=Student.S# group by SC.S# ,Student.Sname having count(C#)=1;

28、查询男生、女生人数

Select count(Ssex) as 男生人数 from Student group by Ssex having Ssex='男';

Select count(Ssex) as 女生人数 from Student group by Ssex having Ssex='女';

29、查询姓“张”的.学生名单

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name like '张%';

30、查询同名同性学生名单,并统计同名人数

select Sname,count(*) from Student group by Sname having count(*)>1;;

31、1981年出生的学生名单(注:Student表中Sage列的类型是datetime)

select Sname, CONVERT(char (11),DATEPART(year,Sage)) as age

from student

where CONVERT(char(11),DATEPART(year,Sage))='1981';

32、查询每门课程的平均成绩,结果按平均成绩升序排列,平均成绩相同时,按课程号降序排列

Select C#,Avg(score) from SC group by C# order by Avg(score),C# DESC ;

33、查询平均成绩大于85的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和平均成绩

select Sname,SC.S# ,avg(score)

from Student,SC

where Student.S#=SC.S# group by SC.S#,Sname having avg(score)>85;

34、查询课程名称为“数据库”,且分数低于60的学生姓名和分数

Select Sname,isnull(score,0)

from Student,SC,Course

where SC.S#=Student.S# and SC.C#=Course.C# and Course.Cname='数据库'and score <60;

35、查询所有学生的选课情况;

SELECT SC.S#,SC.C#,Sname,Cname

FROM SC,Student,Course

where SC.S#=Student.S# and SC.C#=Course.C# ;

36、查询任何一门课程成绩在70分以上的姓名、课程名称和分数;

SELECT distinct student.S#,student.Sname,SC.C#,SC.score

FROM student,Sc

WHERE SC.score>=70 AND SC.S#=student.S#;

37、查询不及格的课程,并按课程号从大到小排列

select c# from sc where scor e <60 order by C# ;

38、查询课程编号为003且课程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的学号和姓名;

select SC.S#,Student.Sname from SC,Student where SC.S#=Student.S# and Score>80 and C#='003';

39、求选了课程的学生人数

select count(*) from sc;

40、查询选修“叶平”老师所授课程的学生中,成绩最高的学生姓名及其成绩

select Student.Sname,score

from Student,SC,Course C,Teacher

where Student.S#=SC.S# and SC.C#=C.C# and C.T#=Teacher.T# and Teacher.Tname='叶平' and SC.score=(select max(score)from SC where C#=C.C# );

41、查询各个课程及相应的选修人数

select count(*) from sc group by C#;

42、查询不同课程成绩相同的学生的学号、课程号、学生成绩

select distinct A.S#,B.score from SC A ,SC B where A.Score=B.Score and A.C# <>B.C# ;

43、查询每门功成绩最好的前两名

SELECT t1.S# as 学生ID,t1.C# as 课程ID,Score as 分数

FROM SC t1

WHERE score IN (SELECT TOP 2 score

FROM SC

WHERE t1.C#= C#

ORDER BY score DESC

)

ORDER BY t1.C#;

44、统计每门课程的学生选修人数(超过10人的课程才统计)。要求输出课程号和选修人数,查询结果按人数降序排列,查询结果按人数降序排列,若人数相同,按课程号升序排列

select C# as 课程号,count(*) as 人数

from sc

group by C#

order by count(*) desc,c#

45、检索至少选修两门课程的学生学号

select S#

from sc

group by s#

having count(*) > = 2

46、查询全部学生都选修的课程的课程号和课程名

select C#,Cname

from Course

where C# in (select c# from sc group by c#)

47、查询没学过“叶平”老师讲授的任一门课程的学生姓名

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 not in (select S# from Course,Teacher,SC where Course.T#=Teacher.T# and SC.C#=course.C# and Tname='叶平');

48、查询两门以上不及格课程的同学的学号及其平均成绩

select S#,avg(isnull(score,0)) from SC where S# in (select S# from SC where score <60 group by S# having count(*)>2)group by S#;

49、检索“004”课程分数小于60,按分数降序排列的同学学号

select S# from SC where C#='004'and score <60 order by score desc;

50、删除“002”同学的“001”课程的成绩

delete from Sc where S#='001'and C#='001';

;

⑩ oracle sql语句 若某字段为空则更新此字段否则更新另一个字段,只用一个sql语句

oracle中条件更新用case when结构,举例如下:
用法如下:
update test set column1=
(case testCond
when ' ' then 'xxx'
else yyy end )
这样就可以更具某个字段的值来更新另外一个字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