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谁有资格删掉中小学的课本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
鲁讯 鲁迅妈妈
㈡ 为什么现在的中学教材中删除了鲁迅的小说呢
最近网上热议中学教材减少鲁迅作品一事。有的人小题大做,把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的形势下,适当调减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篇目,上纲上线,把它上升到民族精神、国家灵魂的高度,指鸡骂狗,借题发挥。着名左派斗士、在凤凰卫视开创电视骂人第一人的郭松民(就是大名鼎鼎的郭跳跳)发表文章称:删除鲁迅文章是数典忘祖。其实教育部门对某个作家的作品在教材中的比例有所调整,历年来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何况现在已经不是独家出版中学语文教材,全国有多种版本,它们在选收名家着作入教材时,也是各有轻重的,你把这种版本与那种版本加以比较,都可以得出谁多一篇,谁少一篇的结论,只要你存心想大做文章,每天都有题材,教育园地也就变得十分热闹了。这令我想起1976年某月某日,某领袖逝世的消息公布了,某小学生问老师:老师,明天还上课吗?老师答:×××都死了,还上什么课?现在大有人认为,鲁迅作品都减少了,还学什么语文,还成什么语文教材?
曾几何时,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马、列、毛,剩下就是鲁迅,除此之外,就只有简单粗暴的大批判文章。文化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一样,经过了拨乱反正,此后,领袖着作和鲁迅作品,理所当然地减少。哪能让某一个作家“独霸”中学语文教材呢?现在某些省份,把极//左路线统治时期产生和流行的宣扬个/人/崇/拜的所谓红色歌曲又重新搬上舞台,充斥电视荧屏,这本来是一件很不正常的现象,但是某些人乐此不疲,也许是他们看来,现在教材的一些变化,都是离经叛道,必欲加以声讨而后快。
过去,中国现代作家,只有鲁迅一个人,他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自然占垄断地位。没有巴金,没有老舍,没有沈从文,没有徐志摩,没有梁实秋,没有林语堂,没有张爱玲……当代作家更没有一席之地,中学生不知道王蒙,余华,王小波,蒋子龙、毕淑敏……即使我们对鲁迅再崇拜,也不能只看他一个人的作品呀。据说现在已经删掉《药》《阿Q正传》等小说,高中教材只剩下《祝福》《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这三篇鲁迅作品,我个人认为这个数目还是比较恰当的。一个现代作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能占三篇作品(据说鲁迅作品数量在初中课本基本保持不变),除了鲁迅之外,还有谁有这么大的“福气”?总体上说这个数字并不少,学生每年可以学一篇鲁迅作品,而且这三篇作品,小说、散文、杂文各有一篇,在体裁上也是比较恰当的安排。至于部分学生还有更多研究鲁迅作品的兴趣,可以通过选修课程或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进一步学习钻研。反过来,如果我们不减少鲁迅作品,怎么才能让中学语文教材百花齐放,让中学生从语文教材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何况课改后必修教材中课文篇目总数也减少了。)
㈢ 课本删除的鲁迅文章有哪些
《阿Q正传》
《故乡》
《孔乙己》
《狂人日记》
《药》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藤野先生》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
《三味书屋》
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
㈣ 中小学语文课本书中是否要去掉鲁迅的文章,请大家给予宝贵意见,衷心的谢谢!
最近中学语文教科书里删了几篇鲁迅的文章,发现就有人感觉天塌下来一样,好像教科书里少了鲁迅之后,中华民族的下一代就没了脊梁骨。老实说,鲁迅在教科书中的出镜率确实高了一点,有些文章确实不适合给中学生看,选进教科书的里那几篇恐怕就更不适合了。
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大致可以分成这么几类。一是鲁迅的童年回忆,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等,选这些文章大概是想贴近学生的生活,只可惜学生大都不了解那个年代的乡村背景,再加上鲁迅的文字比较别扭,反倒是让学生看得一头雾水,最后弄明白之后也就是那么回事。其实,国外像《小王子》之类的既美妙又有哲理的童话故事很多,用不着让鲁迅这位严肃的大叔装可爱逗小孩玩。
第二类是一些时事文化方面的评论,比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等等,这样的文章艺术价值是非常有限的,主要就是为了撕破谎言,现在连谎言也进化了一个层次,还不如直接去看韩寒的文章呢!此外,还记得有一篇《文学与出汗》,基本上属于蛮不讲理的败笔,选进教科书也只是因为迎合了压抑人性的文化传统,应该干脆的删掉才是!
第三类是鲁迅的小说,比如《孔乙己》、《阿Q正传》等等,这些小说写得还不错,只是过高了估计中学生乃至语文老师的理解能力,反倒是遭到了庸俗的理解。很多人得到一个精神胜利法之后如获至宝,以此来鼓吹中国人实践胜利法,好像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是失败者就一概都是阿Q,要是他不幸读过一点书,那就更是孔乙己了。恐怕这一点是鲁迅当年所始料未及的,要是他看到自己投向土着们的匕首反倒被狡猾土着当成武器,也不知是会作何感想啊!
我曾经通读过鲁迅的杂文与小说,发现有很多文字比教科书中所选的篇目更具有普适的价值。记得有一篇讲少读中国书的,就是某个报纸请他推荐一些书,然后他就说中国书大都是“僵尸的乐观”,还是要多读外国的着作。能提出僵尸这个比喻,说明鲁迅已经吃透了中国的传统,可一些迂腐文人却非要说他是偏激。如果由我来编中学语文教科书的话,一定会它放到高中语文课本的第一课!
其实,鲁迅的一些杂文语录是非常精彩的,但与其一大堆艰深晦涩的文字让学生们拿着放大镜提炼精华,不如由教科书编委搞一个精华语句摘录,比如有一段谈革命革革命的绕口令,相信一定会让学生们回味无穷。此外,鲁迅的《故事新编》很具有周星驰电影里的黑色幽默,也应该是中学生能够看懂的,选上一篇进教科书也完全是无可厚非。
总之,我们不必惊慌鲁迅退出语文教科书,主要还是得看鲁迅之后候选的是怎么样的文字。如果所选的只是一些无聊的老夫子,那还是不如让鲁迅大叔来压阵呢;若是能选一些国外的优秀作品,特别是像卡夫卡那样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那么鲁迅的退出可以说是顺了他“少读中国书”的心意。
㈤ 教科书中为什么要删去被封为经典的鲁迅的文章
鲁迅是近现代中国文学不可翻越的一座大山,所有中国文学者,可以说几乎都拜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如果说你觉得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那只能说明你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换言之,就是说你太幼稚,对生活的理解不够透彻,无论是狂人日记还是阿Q精神,无论是朝花夕拾还是热风。
所以说鲁迅的文章慢慢都都从课本中移除了,小孩子固然有点看不懂,但更多的原因是没人好好讲,没人喜欢让他们看。
尽管现在对鲁迅的争议很多,尽管鲁迅依旧有很多“敌人”很多人不喜欢他的文笔,但并不会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不能忘记鲁迅,我们要“呐喊”。
㈥ 人教版删除鲁迅文章,鲁迅曾有哪些文章在教材
注:《风筝》2013年被移除七年级教材
㈦ 中学语文课本中哪些文章应删除
哪些文章不适合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辛泊平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发新书绝对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新书里的语文课本更是其中的珍品。所以,领回新书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把语文书翻一遍,喜欢的读几遍,不喜欢的一带而过。这几乎成了习惯。有了这个大概印象,等老师讲课的时候,自己就仿佛多了一些优势。然而,一些原来喜欢的文章经老师一讲却失去了兴趣,一些不喜欢的文章等老师讲完,却有了异样的感受。似乎也是一种叛逆,那时候,总是对老师条分缕析的文章持一种敌对态度。若干年后,再回顾过去读过的文章,终于明白:有些文章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抵触,实在不是因为教师的水平,而是选文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专家认定的名篇,就因为种种原因和中学生的阅读口味有很大的出入。 《背影》,这应该是朱自清久负盛名的作品,但和中学生的阅历相差万里,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其中深沉的内涵。记得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无论老师如何讲解,我都读不懂那几近无言的父爱,相反,我感觉更深的却是父亲的丑陋和他对儿子的冷漠。因为,懂得父爱的深沉和博大,那几乎是中年以后的事情。这篇文章情节极淡,而语言相对于《春》和《荷塘月色》而言又是笨拙的,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说,这篇文章都不应该是中学课本里出现的篇目,它更适合在大学里讲。 《社戏》,多年以后,我终于读懂了鲁迅先生写作的高妙,那种絮絮叨叨近乎啰嗦的叙述,正是少年不耐烦的心理写照。但当时在课堂上,却是无法欣赏的,听着老师同样絮絮叨叨的讲解,瞌睡是必然的结果。即便到了偷罗汉豆那相对精彩的一段,也无法理解孩子因自己家的豆大而建议偷自己家的童趣,虽然那时自己也是少年。因为,许多童趣在孩子是正常,只有到了成人眼里,那才成为趣味。所以,这篇写孩子心理和趣味的文章,其实是成人带着成人的眼光去回顾过去,自然就是对昔日印象的描摹,而非真正孩子心中的乐事。那种人生体验是成人此时的体验,孩子身在其中,无法尽享。 《灯下漫笔》,在我看来,这几乎就是鲁迅先生最好的随笔,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平民的非人命运。然而,对于只有中学历史知识背景的孩子而言,是怎么也理解不了在官、匪以及所谓的农民军之间辗转挣扎的百姓的苦难的。那是需要深厚的历史底蕴才能洞悉的历史秘密。所以,窃以为,这篇黄钟大吕更适合大学历史系的学子们对照历史文本研读,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项脊轩志》,这也是中年人的体验。青春期的孩子对父亲殷切的关心尚且无法理会,更遑论祖母、母亲那近乎无事的情感细节了。至于那丧妻之愁,作者一笔的神韵,恐怕是孩子们难以接受的怀念方式。所以,归有光这篇冲淡的文章能怎样让孩子感同身受,那肯定是对老师的挑战了。 等等等等,还有许多这样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而学生却如听天书或者如同嚼蜡的文章,几乎成了师生的梦魇。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这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如果都不选,那么还有什么是够格的呢。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它应该是编选教材的专家们仔细考虑的。但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课文面向的是青少年,是缺少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的孩子,如果选文和他们的生活和理解能力差距太大的话,那么即使是经典中的经典,也根本无法进入他们的心灵。这样的选文就流于表面,就是不负责任。我们为什么不选一些有相同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时文呢?同样是讲亲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很容易打动学生;同样是讲百姓的命运,鲁迅的《阿Q正传》就生动地多。多选一些这样的文章,教学的效果是否能更合情、更实效呢?08/10/29夜
㈧ 鲁迅文章从小学课本移除的原因是什么
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
“《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赵瑜认为,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
(8)学生课本删除什么文章扩展阅读
删掉的课文:
沈复的《童趣》
流沙河的《理想》
《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
梁衡的《夏感》
蒲松龄的《山市》
鲁迅的《风筝》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新增的文章: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
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选自《礼记》的《虽有嘉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改动的文章:
《论语》十则改成了《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略有变化。
㈨ 中小学课本是否该删除《琅崖山五壮士》的课文
课本删除“五壮士”失之于简单化http://news.163.com2005-03-25 12:37:00来源: 北京青年报 据报道,新近出版的上海市新版小学语文课本正式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此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本也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内容。而就在几天前,名震中外的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的最后一名幸存者葛振林刚刚病逝。尽管语文课本删除“五壮士”与葛老英雄的去世没有任何关系,但人们还是难免会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难免会感到颇不是滋味。中小学语文课本是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圣经”,承担着对未成年人进行语言文字教育和思想审美教育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编写者对语文课本的内容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动,符合教育科学的客观规律。无论是当初语文课本选入《狼牙山五壮士》,还是现在从语文课本中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从程序意义上看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而从实体意义上看,有关方面负责人对语文课本删除“五壮士”的解释是:《狼牙山五壮士》所反映的时代与现代社会差距太大,和平时期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形式应该进行转化,只要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人都是英雄,比如杨利伟、桑兰、刘翔,他们用新的方式付出,这些方式很贴近生活,与孩子们的环境很接近。事实上,在上海市的新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已经收入了一篇讲述刘翔夺冠故事的新闻特写,此举据称“创造了上海市教材快速引进最新时文的纪录”。按照这名负责人的解释,在语文课本中讲述杨利伟、桑兰、刘翔的故事,显然要比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更贴近今天的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从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变为讲述杨利伟、桑兰、刘翔的故事,也许在明年或后年的教材中,杨利伟、桑兰、刘翔的故事,又变成了另外几名国防科技界和竞技体育界的杰出人才的故事,如果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形式如此这般快速转化,是不是又失之于简单化、概念化了?杨利伟、桑兰、刘翔是英雄,狼牙山五壮士是英雄,文天祥、岳飞也是英雄,我们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不能厚古薄今,但也不能割裂历史,不能简单地以时间先后为标准,无条件地让“先来”的英雄为“后到”的英雄让出席位。更何况,未成年人可以很容易从身边的报纸、电视上读到杨利伟、桑兰、刘翔的故事,如果从平衡的角度看,语文课本倒应该适当“照顾”一下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才对。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距离今天很远了,但有水平的编写者不能一味责怪它“与现代社会差距太大”,而完全应该而且可以把它写得精彩动人,使之像杨利伟、桑兰、刘翔的故事那样,对今天的未成年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请注意,当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在忙着删除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的时候,日本的《新历史教科书》却在大肆美化日本侵华战争,宣传中日历次战争责任都在中国,煽动对中国的仇恨。过于简单化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可能教会我们的下一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天之变”的。还望有关方面应当三思。人教社表示"狼牙山五壮士未从课本删除"只是调整 http://news.163.com2005-03-25 05:09:23来源: 新京报人教社表示只是将其从小学五年级课本调到四年级自读课本,葛振林儿子不做评价■“《狼牙山五壮士》课本事件”追踪本报讯关于小学课本删除《狼牙山五壮士》的消息见报后,引起广泛关注。昨晚,葛振林的二儿子说,对《狼牙山五壮士》从课本删除一事他们不做评价。而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人表示,出版社只是将该课文由小学五年级新课本调整到四年级的自读课本中去了,并强调不是删除只是调整。人教社强调只是调整昨晚8时30分,葛振林的二儿子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们全家都还沉浸在父亲去世的悲痛之中。他说,“我和我的兄弟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课本里学到过父亲的事迹,都是受到过他们的精神鼓舞,至于课本为什么删除,那是教育部门的安排,我们也不知道,也不做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部门负责人昨日表示,《狼牙山五壮士》并没有从小学课本中删除掉,只是将这篇课文从小学五年级课本中调整到四年级自读课本了,不过他并没有解释对这篇课文加以调整的具体原因。这位负责人强调,并不是所谓的“删除”,只是调整。他说这次小学语文课文调整是符合教育部有关课程标准的。这位负责人承认《狼牙山五壮士》激励了很多人的爱国热情,也承认由正式课本调整到“自读课本”算是比较大的调整,但他没有解释对这篇课文加以调整的具体原因和理由,并仍坚持说并不是取消这篇课文。语文课应偏重文学色彩北京小学分校校长王玉芬对教材的改变还是颇为赞成的。她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了解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既然开展思想品德课和历史课,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些课程受到教育。语文课本应该体现文学、艺术方面的作用,让孩子学到更好的语文知识。语文课本中英雄主义之类的文章过多并不是很合适,就文学文化色彩来说,完全可以采纳更优秀的作品。而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初二的几名女生表示,自己还非常清楚地记得小学这篇课文的内容,如果这篇课文被删了,“实在太可惜了”。同学们坦诚地说,如果是刘翔和五壮士摆在一起,那一定会更加喜欢看刘翔的,但是这不代表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应该消失。有必要保留抗日篇章昨日下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办公室严老师对此表示意外,她说,对小学生进行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课文讲解引导他们,现在的情况是,很多青少年离过去的历史和英雄越来越远了,而更多地选择了卡通和动漫等。也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必要保留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英雄的篇章,“毕竟历史是不能忘记的,英雄是不能忘记的!”衡阳市委宣传部新闻办的陈新平从1999年至今,用6年多的时间,在关注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葛振林老人。昨晚,他对课本中删除《狼牙山五壮士》文章之事表示,这样的课文不应该被删除,五壮士等英雄的精神和事迹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孩子们更不能忘记。陈新平说,在他与葛振林接触的6年中,深刻感觉到这些老一辈英雄的朴实,一把藤椅能坐几十年,出去讲课都执意拄着拐杖走着去,坚决不坐等等,这些精神永远令人感动。(记者张剑锋郭少峰王荟张洁) 《狼牙山五壮士》从课本删除?选稿:项凌 来源:东方网 作者:殷建光 2005年3月24日 09:09
据《新闻晚报》报道前日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新语文教材已经正式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本也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内容。(3月24日新京报)
谈到删除的原因,上海市教材编写组主编徐根荣告诉记者,把《狼牙山五壮士》从新课本中删除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狼牙山五壮士》所反映的时代与现代社会从时间上来说也有差距,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与那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文章也越来越难勾起年轻老师们的共鸣,“教”与“学”的作用都不会很大,新的时期,革命英雄主义仍然需要,只是这种需要应该转化形式了,只要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的都是革命英雄主义,过去战争时期有革命烈士,现在和平时期,有杨利伟,有桑兰,甚至还有刘翔。我对这些解释,实在不敢苟同。
质疑之一,《狼牙山五壮士》从新课本中删除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我认为,狼牙山五壮士表现出来的英雄精神一种跨时代的永久精神,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精神灵魂的一个很好写照,战争年代需要,和平时代同样需要,说删除是现代社会需要,无疑是对这民族精神跨时代性的否定,我想不通。
质疑二,《狼牙山五壮士》所反映的时代有差距,难勾起年轻老师们的共鸣,“教”与“学”的作用都不会很大?我认为,时代的差距不能割断英雄主义的传承,“难勾起年轻老师们的共鸣”恰恰说明我们的年轻教师缺乏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的滋养,应该很好的补上这一课,“教”与“学”的作用都不会很大的说法是教学方法问题,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就让五壮士走出课本实是因小失大。
质疑三,新时期革命英雄主义应该转化形式?革命英雄主义就是革命英雄主义,我认为不存在新和旧的问题,也不存在什么形式的问题,因为,我们继承的是那种的浩然正气,汲取的是那种民族精神营养,本质是一样的,时代不同,形式自然就不同,用着我们去主动转化形式吗?我看,有点顾此失彼。
看到今天的《狼牙山五壮士》从课本删除,我想到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那是什么时代的歌曲?但是她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永远激励着我们国人的,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狼牙山五壮士因为时代久远的关系,就要从课本上删除,我们现在的孩子因为距离战争年代远,恰恰需要狼牙山五壮士这样英雄豪烈,充满浩然正气,阳刚之气的精神滋养。
㈩ 删除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英雄文章时,谁教育部长
摘要 你好,教育部长是陈宝生,男,汉族,1956年5月生,甘肃兰州人,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5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政治学专业,经济学学士,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