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鲁迅文章从小学课本移除的原因是什么
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
“《伤逝》、《祥林嫂》等文章,不是孩子们能感知的。”赵瑜认为,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
(1)为什么删除鲁迅文章扩展阅读
删掉的课文:
沈复的《童趣》
流沙河的《理想》
《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
梁衡的《夏感》
蒲松龄的《山市》
鲁迅的《风筝》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新增的文章: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
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选自《礼记》的《虽有嘉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改动的文章:
《论语》十则改成了《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略有变化。
Ⅱ 为什么要把鲁迅的文章从教科书上删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些以敌为友,麻癖国人的汉奸走狗,卖国贼受赌外国势力。企图淡化中国被侵略历史,删去鲁迅对敌钢刀,说岳飞不是英雄。一些抗战英雄教材也要删去。其险恶用心就是鼓吹民族虚无主义。
Ⅲ 鲁迅文章从初中课本移除原因是什么
鲁迅先生的文章没有被移除。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Ⅳ 为什么要删减鲁迅先生的文章
一网上一直吵吵要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删减鲁迅先生的文章,甚至举出一句中学校园里的流行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来证明中学生如何不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有“时代隔膜”,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生涩难懂。笔者觉得很失望,因为笔者一直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说生涩难懂,笔者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剩余1542字)
Ⅳ 为什么鲁迅的一些文章被从课文中剔除
其实我是鲁迅的超级粉丝一枚,但对现在将鲁迅的一些文章从课文中剔除倒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不对的地方。
现在的这种做法,可以看作是对过去鲁迅文章在语文课本中占比过重的一种修正。
鲁迅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标识,成为抨击时弊的风向,成为中国古典的文人风骨和情怀。
因此从情感上来说,很多人对一些鲁迅的文章从语文课本中删除,觉得是一种时代退步。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这恰恰是在进步。
读书,不一定非要从语文课本上去读,作为学校将鲁迅的部分文集作为课外的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和进步。
至少,在我们那个年代,读到的鲁迅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语文课本上看到的,而今天鲁迅的文集作为必读书目,推荐给中学生,我觉得就是一种进步,它们至少可以让孩子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对鲁迅的作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Ⅵ 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会从教材中删除
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励志从思想上拯救当时的百姓。你说鲁迅先生到底爱不爱国?说他爱国,可是他的文章里都是对中国的深深痛骂和鞭打;你说他不爱国,可是他又通过文章来塑造人物反衬当下社会状况。也许这就是理智爱国了吧,爱之深责之切,因为他深爱自己的祖国,所以他用尽全力来把自己的国家说的一无是处。
鲁迅的文章大都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堪。冷漠的伸长了脖子酷似呆头鹅的看客,放大了世间的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祥林嫂的逆来顺受,华老栓的悲惨人生,自命清高的孔乙己...这些鲜活的人物都是个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是有多么的不堪,假爱国,被驯化的奴性,逆来顺受,人血馒头的愚昧。
当时的社会需要反抗和鞭挞,要通过这种文章来激起人们好胜的心态,但是现在的社会和谐稳定,中国也不再是被人欺负的国家,他有了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我们不再需要投枪和匕首,需要的是歌颂华人传扬。
所以鲁迅的文章过于辛辣刺骨犀利,不适应当代社会,逐渐退出了教材的舞台。
Ⅶ 教科书中为什么要删去被封为经典的鲁迅的文章
鲁迅是近现代中国文学不可翻越的一座大山,所有中国文学者,可以说几乎都拜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如果说你觉得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那只能说明你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换言之,就是说你太幼稚,对生活的理解不够透彻,无论是狂人日记还是阿Q精神,无论是朝花夕拾还是热风。
所以说鲁迅的文章慢慢都都从课本中移除了,小孩子固然有点看不懂,但更多的原因是没人好好讲,没人喜欢让他们看。
尽管现在对鲁迅的争议很多,尽管鲁迅依旧有很多“敌人”很多人不喜欢他的文笔,但并不会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不能忘记鲁迅,我们要“呐喊”。
Ⅷ 为什么鲁迅的一些文章被从课文中剔除呢
但是事实是,鲁迅的文章其实只被剔除了一部分,在语文的初中教材中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等等文章。
在语文的高中教材中也还有《拿来主义》,《祝福》,《阿Q正传》等等文章。
所以谣言止于智者,听到任何事情的时候,还是要亲自去查资料或者来悟空来问问大家。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鲁迅这些年确实有被打压的趋势,而把鲁迅文章从教科书中剔除一部分也只是这个趋势导致的结果而已。那么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看待这样一个现象呢?
其实我们喜欢鲁迅,研究鲁迅,着重的是鲁迅的精神,而非他究竟有几篇文章进了教科书。
而且这几篇文章也远远不能让你真正的了解鲁迅。
鲁迅是个大家,就算看完他700万字的鲁迅全集,也不一定能了解到鲁迅的深度。
从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开始,他就走上了自己的那条救国,唤醒世人的艰难道路。
这些我们都是知道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又会对鲁迅先生的文章移出教科书而激动呢?那是因为在当今这个快餐文化泛滥,返古文化猖獗,功利性文学四溢的时代,太缺少先生这样的作品了。
不敢想象,如果我们未来的孩子们都不学鲁迅了,都不知道鲁迅了。
到那个时候,那个世界是变好了,还是变糟了?
那就留给后人评说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教科书不讲鲁迅了,那么作为家长,还是应该把鲁迅先生的作品和精神讲给后人听的,因为有思辨,才会有进步。
Ⅸ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被移除教材
主要还是因为文章的内涵太深。鲁迅是一个喜欢把自己看到的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通过自己的智慧把它们编写成一个个很有意思的白话文小说或者文章。当作为一名初中生去读的时候,因为思想认识还不算太深刻,所以他们只能看懂一些表面的东西,而鲁迅真正写文章的用意,他们却并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