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们把谁称之为“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
冯·诺依曼。
提出用二进制代替十进制。
把计算机分成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分。
是计算机理论的奠基人。
㈡ 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是图灵还是冯,诺依曼
总得来说是图灵,因为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奠基人是图灵。 图灵是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创始人,1936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着名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设想。“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这一理论奠定了整个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1945年,以冯·诺依曼为核心的ENIAC机研制组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CompUter的缩写). EDVAC方案明确奠定了新机器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运算器、逻辑控制装置、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并描述了这五部分的职能和相互关系.EDVAC机还有两个非常重大的改进,即:(1)采用了二进制,不但数据采用二进制,指令也采用二进制;(2建立了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便可一起放在存储器里,并作同样处理.简化了计算机的结构,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速度。1946年7,8月间,冯·诺依曼和戈尔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础上,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研制IAS计算机时,又提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初探》.以上两份既有理论又有具体设计的文件,首次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计算机热",它们的综合设计思想,便是着名的"冯·诺依曼机",其中心就是有存储程序原则--指令和数据一起存储.这个概念被誉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请看详细内容:
总的来说,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奠基人是图灵。
图灵是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创始人,1936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着名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设想。“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这一理论奠定了整个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1945年,以冯·诺依曼为核心的ENIAC机研制组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CompUter的缩写). EDVAC方案明确奠定了新机器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运算器、逻辑控制装置、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并描述了这五部分的职能和相互关系.EDVAC机还有两个非常重大的改进,即:(1)采用了二进制,不但数据采用二进制,指令也采用二进制;(2建立了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便可一起放在存储器里,并作同样处理.简化了计算机的结构,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速度。1946年7,8月间,冯·诺依曼和戈尔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础上,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研制IAS计算机时,又提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初探》.以上两份既有理论又有具体设计的文件,首次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计算机热",它们的综合设计思想,便是着名的"冯·诺依曼机",其中心就是有存储程序原则--指令和数据一起存储.这个概念被誉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望采纳!
㈢ 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计算机发展历程
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当冯·诺依曼开创性地提出并着手设计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时,正在美国Princeton大学工作的华罗庚教授参观过他的实验室,并经常与他讨论有关学术问题,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1956年筹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时,华罗庚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从1957年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该机在738厂开始小量生产,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8台。
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研制,以前苏联当时正在研制的БЭСМ-II计算机为蓝本,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中科院计算所、四机部、七机部和部队的科研人员与738厂密切配合,于1959年国庆节前完成了研制任务。
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平均浮点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参加119机研制的科研人员约有250人,有十几个单位参与协作。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
我国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已开始研制晶体管计算机,1965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实际上从1958年起计算所就开始酝酿启动。在国外禁运条件下要造晶体管计算机,必须先建立一个生产晶体管的半导体厂(109厂)。经过两年努力,109厂就提供了机器所需的全部晶体管(109乙机共用2万多支晶体管,3万多支二极管)。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为用户运行了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我国工业部门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与生产中已发挥重要作用。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6),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产了40多台。
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
我国第三代计算机的研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IBM公司1964年推出360系列大型机是美国进入第三代计算机时代的标志,我国到1970年初期才陆续推出大、中、小型采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进入80年代,我国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新的发展。198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完成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机-757机,计算速度达到每秒1000万次。
这一记录同年就被国防科大研制的银河-I亿次巨型计算机打破。银河-I巨型机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文革动乱时期与国外拉大的距离又缩小到7年左右(银河-I的参考机克雷-1于1976年推出)。
第四代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80年代中期至今)
和国外一样,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1980年初我国不少单位也开始采用Z80,X86和M6800芯片研制微机。1983年12电子部六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DJS-0520微机。10多年来我国微机产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现在以联想微机为代表的国产微机已占领一大半国内市场。
1992年国防科大研究成功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从90年代初开始,国际上采用主流的微处理机芯片研制高性能并行计算机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于1993年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1995年,国家智能机中心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智能机中心与曙光公司于1997至1999年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2000年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度3000亿次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2004年上半年推出每秒浮点运算速度1万亿次的曙光4000超级服务器。
综观40多年来我国高性能通用计算机的研制历程,从103机到曙光机,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总的来讲,国内外标志性计算机推出的时间,其中国外的代表性机器为ENIAC,IBM 7090,IBM 360,CRAY-1,Intel Paragon,IBM SP-2,国内的代表性计算机为103,109乙,150,银河-I,曙光1000,曙光2000。
㈣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什么时候被谁发明出来的
世界上第一台数字式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约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和工程师普雷斯伯·埃克特(J – Presper Eckert)领导研制的取名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
现在,人们普遍认同现代计算机理论最重要的奠基人是图灵与冯·诺依曼。前者建立了图灵机的理论模型,发展了可计算理论;而后者确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不过,计算机的发展很难简单地归功于某一个人或某一台机器,历史上每一台迸发出创新火花的计算机都有资格称得上计算机历史上的第一,它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
㈤ 是谁在那一年发明了第一台可以边写所不同程序并且执行不同任务的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者是谁呢?也有好几种答案。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灵首先提出了一种以程序和输入数据相互作用产生输出的计算机构想,后人将这种机器命名为通用图灵机。1938年出现了首台采用继电器进行工作的计算机“Z-1”,但继电器有机械结构,不完全是电子器材。1942年阿坦那索夫和贝利发明了首台采用真空管的计算机,以他们俩名字的首字母命名为ABC。不过ABC只能求解线性方程组,不能干其他的工作。在图灵指导下,第一台可以编写程序执行不同任务的计算机COLOSSUS则到了1943年才在英国诞生,用于密码破译。
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ENIAC。尽管它比前面提到的那些机器晚诞生了一段时间,但它拥有了今天计算机的主要结构和功能,是通用计算机,并且是第一台与通用图灵机等效的计算机。虽然在今天看来,ENIAC的计算能力恐怕连小小的计算器、智能手机都比不上,但当时称得上是功能强大。ENIAC体积非常庞大,占满好几个房间,全身上下拥有一大堆缠绕的电线和真空管。它的耗电量也非常惊人,工作的时候,全城的人都知道,因为家家户户的电灯都变暗了。最初ENIAC的程序设置需靠人工移动开关、连接电线来完成,改动一次程序要花一星期时间。为了提高效率,工程师们设想将程序与数据都放在存储器中。数学家冯·诺依曼将这个思想以数学语言系统阐述,提出了存储程序计算机模型,后人称之为冯·诺依曼机。
现在,人们普遍认同现代计算机理论最重要的奠基人是图灵与冯·诺依曼。前者建立了图灵机的理论模型,发展了可计算理论;而后者确定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不过,计算机的发展很难简单地归功于某一个人或某一台机器,历史上每一台迸发出创新火花的计算机都有资格称得上计算机历史上的第一,它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
㈥ 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是图灵还冯.诺依曼
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是图灵。
艾伦·麦席森·图灵,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后曾协助军方破解德国的着名密码系统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2013年12月24日,在英国司法大臣克里斯·格雷灵(Chris Grayling)的要求下,英国女王向图灵颁发了皇家赦免。英国司法大臣宣布,“图灵的晚年生活因为其同性取向(同性恋)而被迫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认为当时的判决是不公的,这种歧视现象现在也已经得到了废除。为此,女王决定为这位伟人送上赦免,以此向其致敬。”
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至今,每年都有试验的比赛。此外,图灵提出的着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6)存储器奠基人扩展阅读
图灵在科学、特别在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方面,他的一些科学成果,构成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基础。
1926年,图灵考入英国着名的谢伯恩公学,在中学时就获得了国王爱德华六世数学金盾奖章。
1932年,荣获英国着名的史密斯数学奖。
1946年,由于他在二战中为破译德军密码做出的巨大贡献,获得“不列颠帝国勋章”,这是英国皇室授予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者的最高荣誉勋章。
㈦ 冯诺依曼计算机以什么为中心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和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 诺伊曼。图灵的贡献是建立了图灵机的理论模型,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基础。而冯· 诺伊曼则是首先提出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想。
冯·诺伊曼提出存储程序原理,把程序本身当作数据来对待,程序和该程序处理的数据用同样的方式存储,并确定了存储程序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和基本工作方法。
采用存储程序方式,指令和数据不加区别混合存储在同一个存储器中,数据和程序在内存中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内存中的数据。
依据存储程序原理的体系结构,以运算器为中心,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和指令一律用二进制数表示,顺序的执行程序。
冯·诺伊曼计算机体系
然而由于传统冯·诺伊曼计算机体系结构天然所具有的局限性,从根本上限制了计算机的发展。
而你说的冯·诺伊曼体系结构是以什么为中心,看题给出了选项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就以以运算器为中心的二进制数表示就了。
㈧ 世界上首次提出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是
世界上首次提出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是科学家冯·诺依曼。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于1946年提出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原理,把程序本身当作数据来对待,程序和该程序处理的数据用同样的方式储存。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冯·诺依曼理论的要点是:计算机的数制采用二进制。计算机应该按照程序顺序执行。人们把冯·诺依曼的这个理论称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背景:
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艾兰· 图灵和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 诺依曼。图灵的贡献是建立了图灵机的理论模型,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基础。而冯· 诺依曼则是首先提出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想。
1946年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提出存储程序原理,把程序本身当作数据来对待,程序和该程序处理的数据用同样的方式存储,并确定了存储程序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和基本工作方法。
半个多世纪以来,计算机制造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冯· 诺依曼体系结构仍然沿用至今,人们总是把冯· 诺依曼称为计算机鼻祖。
㈨ 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是谁
总的来说,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奠基人是图灵。
图灵是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创始人,1936年,图灵向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投了一篇论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在这篇开创性的论文中,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并提出着名的“图灵机”(Turing Machine)的设想。“图灵机”不是一种具体的机器,而是一种思想模型,这一理论奠定了整个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1945年,以冯·诺依曼为核心的ENIAC机研制组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CompUter的缩写). EDVAC方案明确奠定了新机器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运算器、逻辑控制装置、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并描述了这五部分的职能和相互关系.EDVAC机还有两个非常重大的改进,即:(1)采用了二进制,不但数据采用二进制,指令也采用二进制;(2建立了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便可一起放在存储器里,并作同样处理.简化了计算机的结构,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速度。1946年7,8月间,冯·诺依曼和戈尔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础上,为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研制IAS计算机时,又提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设计报告《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初探》.以上两份既有理论又有具体设计的文件,首次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计算机热",它们的综合设计思想,便是着名的"冯·诺依曼机",其中心就是有存储程序原则--指令和数据一起存储.这个概念被誉为‘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